消费者记得哪些汽车品牌

一、消费者记住了哪些汽车品牌(论文文献综述)

朴玉婷[1](2021)在《品牌标志设计中视觉联想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标志设计以集中、强烈、精炼的视觉艺术,成为现代品牌的标签,为了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进一步产生想要了解和购买的欲望,品牌标志的设计必须在视觉上突出自己的产品特色和品牌名称,必要时还需要体现品牌的核心卖点,以及与其他同类型品牌的差异。视觉联想是由符号视觉特征引发在大脑中根据以往经验所形成对事物或者概念的理解和印象。消费者通过与品牌标志设计相关的语言元素和图形符号的表达来思考对产品的信息和品牌形象,这种对品牌的认知与联想密切相关。如果对品牌的联想和认知一直有关联性,不仅对品牌形象产生信赖感,而且对消费者的购买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品牌的联想和认知越多,成为强有力的品牌可能性会越大。消费者通过品牌标志设计的视觉构成要素中形态和色彩可以轻松了解品牌的特点及效力,通过了解会引起联想形态和色彩,对认知品牌以及记住品牌的影响程度来揭示,让消费者对品牌标志设计认知和记忆的重要性。目前,现代企业非常重视品牌标志设计,源于市场上对同类型产品进行区分,同时也利用自身的品牌标志设计展现其品牌独有的风格特点,而这种富有深刻内涵的品牌标志设计要求,也逐渐影响当代品牌标志设计的设计风格、颜色和元素的运用,再加上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消费群体多样化、复杂化、年轻化的变化。这些变化加深了消费者对于品牌形象和理念的认知,以及对产品的了解,进而促进产品的营销。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品牌标志设计中视觉联想的应用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较为知名的品牌标志设计中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探究品牌标志设计中视觉联想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以及带给消费者的影响。同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也将成为笔者毕业创意设计的理论基础,以此来展开相应的品牌标志设计工作。本次笔者创意设计共设计了三款,即蜂蜜品牌标志、超市品牌标志设计、灯具品牌标志设计,并对品牌标志设计造型,色彩以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通过本文的赘述,可以为其他设计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子乔[2](2020)在《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广告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广告业以包容的姿态迎接了人工智能的到来,将科技与营销完美结合,为社会贡献出了优质的广告服务。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为广告营销带来了新的形式,消费者们沉浸在线上线下联动的场景之中,为场景广告的创新带来了可贵的机会。本文以场景广告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工智能应用下的场景广告通过科技赋能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案例对人工智能赋能的场景广告进行分类梳理,通过典型案例理清当前在广告中的具体运用,并归纳总结出其个性化、互动化、精准化的特点。本文基于对当前人工智能场景广告的梳理,从经济效果、传播效果及社会效果三方面进行研究。从结果可知,目前人工智能帮助场景广告实现了良好的效果,对场景广告的深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仍存在人工智能对用户隐私权的侵犯、固有数据的单向性、错误决定的风险性及广告从业人员的挑战性等问题。最后,针对现有问题提出未来场景广告的发展路径,应继续依托人工智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广告内容服务,为广告商带来更高效的工作模式及环境,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带动全行业的创新发展。

刘绍勇[3](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周莹[4](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代福平[5](2019)在《基于现象学视角的体验设计方法论研究》文中提出体验设计概念的出现,使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真正落实到“以人的体验为本”,而现象学对于人的纯粹体验的哲学探究,为体验设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启发。本文将现象学方法运用到设计学研究中,探究目前体验设计的各种工具和方法所赖以立足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尝试建构了基于现象学视角的体验设计方法论。这一理论首先从分析体验的历史和逻辑入手,接着论述了体验的形成机制和人性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时间、空间、人的活动这一逻辑顺序,提出并论述了内时间体验设计、现象空间体验设计、精神交互体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分别对应于本文的一至五章。1)体验设计的历史和逻辑体验设计的诞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在人机工学兴起之前的萌芽阶段,到人机工学开启的启蒙阶段,再经过用户体验的深入阶段,最终发展到体验设计概念的形成阶段。这一历史进程背后,是人与人工物关系从合一到异化、再到重新合一的逻辑进程。2)体验的形成机制与人性指向分析体验的形成机制在于人的统觉。人通过统觉所具有的想象力自由变更活动,获得了超越具体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人们(包括一切用户)在体验中所追求的各种具体满足,都可以归结为对人性的追求,其指向是人的自由、尊严、幸福。3)内时间体验设计方法论人们的体验是在现象时间和现象空间中进行的。和自然科学的客观时间不同,现象学意义上的时间是一种“现象时间”,或者叫内时间。基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理论,笔者提出和论述了内时间体验设计方法论,包括“原印象体验”、“回忆体验”、“期望体验”三方面的体验设计原理。4)现象空间体验设计方法论和时间维度相似,现象学意义上的空间也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客观空间(物理空间),它是一种“现象空间”,或者叫“直观空间”、“心理空间”。受胡塞尔空间直观思想启发,提出了统觉界面体验设计思维方法(包括广义界面设计思维、全触点设计思维)。受海德格尔的“诸空间”思想和“上手之物”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上手”界面体验设计思维方法。受梅洛-庞蒂现象学“身体-主体”思想的启发,提出了“具身化”体验设计思维方法。受伊德的技术现象学“人-技”关系模式的启发,探讨了非具身界面体验设计方法。5)精神交互体验设计方法论在现有的人机交互、人际交互基础上,提出了“精神交互”概念,阐述了交互体验的三层次。基于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哲学思想,论述了精神交互体验设计的原理是与用户建立“我-你”关系。这一原理为同理心思维、全触点设计思维、“痛点”设计思维、“容错”设计思维、“允许例外”设计思维奠基。为了创造美好的精神交互体验,必然要求深化用户研究,本文提出了用户动态画像的创建方法。精神交互体验要求员工和顾客的体验获得一致性,因此组织模式也必然要进入设计视野,本文初步探讨了组织设计的模式变革,即从“洋葱型”组织转向“莫比乌斯带型”组织。此外,在体验设计范式下,设计师角色更加多样化,但角色本质日益彰显。本文探讨了设计师的新定位,提出设计师是“人为事物的立法者”、设计师的核心能力则是“设计判断力”等观点。精神交互体验设计方法论的提出,为人们深入理解用户、组织、设计师在内的一切相关者的体验提供了一个哲学基础,并为优化人们的体验提供了设计思维方法。此外,本文从笔者自己的设计实践中选取了两个案例,一个是公益设计,一个是商业设计。这些案例反映了笔者在设计实践中运用现象学体验设计方法的一些思考和体会。这部分内容就是本文的第六章。综上所述,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本文尝试将体验设计的研究层次从自然科学思维层次、社会科学思维层次提升到精神科学层次或者说哲学层次,为体验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野和方法的参考。现象学的思想深邃宽广,体验设计的理论异彩纷呈,本文只是管窥蠡测,以一朵理论的小花来礼赞体验设计的春天。

梁渊[6](2019)在《匹配度对延伸产品态度影响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消费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由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带来的消费升级,导致人们在消费决策中越来越重视产品品质,品牌成为国民消费的追捧对象;第二,由技术进步加速带来的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导致产品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速度,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身处这一大环境中的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基业长青,就必须一方面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建立为消费者信赖的品牌。另一方面,夯实自身的技术积累,提速产品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延伸利用原品牌的名称和影响力推出新产品,以加速实现产品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做法对于已经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来说,就变得理所应当。事实上,利用原品牌的影响力推出新产品,是中国知名企业、乃至世界各地区知名企业的常用做法。如,国内的格力品牌在推出智能手机时,将该手机冠以格力的品牌名称;茅台品牌在推出葡萄酒、啤酒时,也将该葡萄酒、啤酒冠以茅台的品牌名称;再如,国外的皮尔·卡丹品牌在推出香水时,将该香水冠以皮尔·卡丹的品牌名称;苹果品牌在推出iPod时,也将该iPod冠以苹果的品牌名称。虽然品牌延伸在企业品牌管理实践中层出不穷,但是真正成功的品牌延伸实践却是少之又少。根据美国尼尔森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在美国消费品市场中,运用品牌延伸成功推出新产品的公司,占所有运用品牌延伸推出新产品的公司的比重不足15%;另根据北京名牌资产管理公司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在中国消费品市场中,运用品牌延伸成功推出新产品的公司,占所有运用品牌延伸推出新产品的公司的比重不足4%。既然品牌延伸战略在企业推出新产品时被广泛运用,而该战略又让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时寡胜常败,那么哪些因素能够促进企业品牌延伸战略的成功?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何?便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虽然基于归类理论,现有研究大多认为,延伸产品与原品牌之间的匹配度对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有着重要影响。理由是,这种匹配度预示着延伸产品与原品牌之间存在着信息上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会使消费者在原品牌联想中容易发现延伸产品的信息,从而借助原品牌的影响力产生晕轮效应,促进消费者将他们对原品牌的情感和态度转移至延伸产品。而且现有研究也根据延伸产品与原品牌之间不同维度的共通性,将匹配度分为样例性匹配度和原型性匹配度,并认为两种类型的匹配度都能对延伸产品态度产生直接影响。但是,现有研究仍然没有很好地回答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匹配度通过何种中介因素对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产生影响?第二,样例性匹配度和原型性匹配度对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影响的边界条件是什么?第三,高匹配度和低匹配度对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影响的边界条件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需要分析、验证和解决的问题。围绕上述三个主要问题,本文从消费者视角出发,分析了“匹配度对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影响的机理”这一核心问题。本文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一是结合案例分析提出研究问题,据此明确本研究的内容、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方法和思路,从而建立论文的整体研究框架;二是在搜集、回顾延伸产品态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和整理现有文献的观点,提炼现有相关研究的结论、提出个人评述;三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匹配度对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影响的机理模型”,并结合逻辑分析提出主效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相关研究假设;四是遵循严格的量表设计程序,自主开发品牌延伸领域的品牌概念流畅性量表,并利用问卷调查法对101名在校生和91名公司普通员工展开了小样本调研,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分析;五是预试验,将访谈研究和问卷调查研究相结合,在收集了312份数据的基础上,确定适合正式实验研究的实验情境材料,为第六部分的正式实验夯实基础;六是在以上步骤的基础上,针对461名在校学生做了两个正式实验、收集了相关数据。同时,也针对428名公司普通职工做了两个正式实验、收集了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检验了本文的全部研究假设;七是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本研究的相关结论和理论贡献,并提出管理建议和研究展望。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以下五点:第一,品牌概念流畅性在匹配度对延伸产品态度影响中有中介作用。基于认知流畅性理论和实验研究,本文发现品牌概念流畅性——反映消费者能用同一符号表征延伸产品与原品牌容易程度的主观心理变量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延伸产品态度,并且品牌概念流畅性在匹配度与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之间扮演着完全中介的角色。亦即,匹配度本身并不能直接对延伸产品态度产生影响,而是需要借助品牌概念流畅性的桥梁作用。第二,对功能型概念品牌,样例性匹配度更能影响消费者的延伸产品态度。若原品牌属于功能型概念类型,这意味着消费者以产品样例为信息线索来建构对原品牌的信息记忆和信息存储,并依靠反映产品样例属性的信息产品功能、产品性能和产品质量等来激活他们的原品牌联想。即消费者的原品牌联想呈现出以产品样例为主要内容,以代表产品样例属性的信息为记忆节点的特征。因而,此时延伸产品应该与原品牌在产品样例属性上保持较高的相似性,即保持与原品牌较高的样例性匹配度,才能使消费者在原品牌联想中顺利地找到延伸产品的信息,才能使消费者较轻松地用同一符号来表征延伸产品和原品牌,并由此使消费者对延伸产品产生积极态度。第三,对象征性概念品牌,原型性匹配度更能影响消费者的延伸产品态度。若品牌属于象征型概念类型,这意味着消费者以符号属性为信息线索来建构对原品牌的信息记忆和信息储存,并依靠反映品牌符号属性的信息心理参照群体、象征意义等来激活他们的原品牌联想。即消费者的原品牌联想呈现出以品牌符号属性为主要内容,以代表品牌符号特征属性的信息为记忆节点的特征。因而,此时延伸产品应该与原品牌在符号属性上保持较高的继承性,即保持与原品牌较高的原型性匹配度,才能使消费者在原品牌联想中顺利地找到延伸产品的信息,才能使消费者较轻松地用同一符号来表征延伸产品与原品牌,并由此使消费者对延伸产品产生积极态度。第四,对于局部型认知结构品牌,匹配度能对消费者的延伸产品态度产生显着影响。若原品牌的认知结构呈现局部性特征,这意味着消费者仅仅只是以品牌的某一方面属性信息产品样例属性信息或品牌符号属性信息为线索来建构对原品牌的信息记忆和信息储存。即消费者的品牌联想在内容上仅仅聚焦于某一方面,除了该方面的信息外,消费者很难能通过其他新信息联想到原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延伸产品只有与原品牌在这一方面的属性信息保持高度的一致,满足高样例性匹配度或者高原型性匹配度的要求,才能使消费者在原品牌联想中顺利地找到延伸产品的信息,才能使消费者较轻松地用同一符号来表征延伸产品与原品牌,并由此使消费者对延伸产品产生积极态度。第五,对于整体型认知结构品牌,匹配度不能对消费者的延伸产品态度产生显着影响。如果原品牌的认知结构呈现出整体型特征,这意味着消费者会以多方面的信息为线索来建构对原品牌的信息记忆和信息存储。即消费者的品牌联想在内容上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广泛发散于许多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多方面、多种类型的信息都能使消费者较容易地联想到原品牌。此时延伸产品是否与原品牌在某方面的信息保持高度一致,是否满足高样例性匹配度或高原型性匹配度的要求,对消费者能否在原品牌联想中找到延伸产品的信息就没有显着性影响,从而也就对消费者能否较轻松地用同一符号来表征延伸产品与原品牌也没有显着性影响,进而对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没有显着性影响。本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现有延伸产品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创新点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发现了品牌概念流畅性在匹配度对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影响中的中介作用。虽然前人在延伸产品态度影响因素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很少有学者就匹配度对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影响的中介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基于认知流畅性理论,本研究认为,匹配度并不是导致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形成的直接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因匹配度诱发的品牌概念流畅性,才是影响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的直接原因。这一结论,首次揭开了匹配度对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影响的理论黑箱,找到了嫁接匹配度与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的桥梁,弥补了前人在该方面研究的空白。第二,开发了品牌延伸研究领域的品牌概念流畅性量表,并验证了它在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虽然概念流畅性的相关观点已经广泛运用到了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例如有学者将其运用到消费支出决策、投资决策以及产品购买决策,但是目前少有学者将其引入到延伸产品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更无人开发适用于品牌延伸研究领域的品牌概念流畅性量表。本文遵循科学的量表设计步骤,开发出了一个维度、六个题项的量表,并用试验研究证实了它在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为后续相关的实证和案例研究夯实了理论基础。第三,发现了品牌概念类型在样例性匹配度、原型性匹配度对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现有研究只是强调了样例性匹配度、原型性匹配度对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的作用,却没有探究这种作用的边界条件。本文引入概念表征理论,认为对于功能型概念品牌来说,消费者主要以产品样例为属性信息形成对原品牌的联想,故样例性匹配度更能影响消费者的延伸产品态度;对于象征型概念品牌来说,消费者主要以品牌符号为属性信息形成对原品牌的联想,故原型性匹配度更能影响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这丰富和发展了现有的延伸产品态度形成模型。第四,发现了品牌认知结构特征在匹配度对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毫无疑问现有关于品牌延伸的研究,大多强调企业的品牌延伸战略选择要符合匹配度的要求才能获得消费者积极的态度。本文引入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对于认知结构特征为局部性的原品牌来说,因消费者仅仅以某一方面的属性信息形成对原品牌的联想内容,故是否满足匹配度的要求对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确实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认知结构特征为整体型的品牌来说,因消费者对原品牌的联想内容呈现出多面型和发散型特质,故是否满足匹配度的要求对消费者延伸产品态度的影响没有显着影响。这也丰富和发展了现有的延伸产品态度形成模型。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品牌延伸实践有如下指导意义:第一,企业的品牌延伸战略选择要摒弃以匹配度为理论工具的做法,而要考虑在选择既定的品牌延伸战略后,消费者能否较轻松地用同一符号来表征延伸产品与原品牌;第二,若现有品牌属于功能型概念,那么企业必须重视延伸产品与原品牌在产品样例上的高匹配度,不要将品牌延伸到离原有产品类别较远的品类中,而要将品牌延伸到原品牌产品类别相近的品类中,走以原品牌产品属性为参照的同心多元化之路;第三,若现有品牌是象征型概念,那么企业必须重视延伸产品与原品牌在品牌原型上高匹配度,即不要将新产品延伸到那些离原有品牌本来业务较近而又不能体现品牌符号属性和象征意义的产品品类中去,而是要将延伸产品延伸到些能真正能体现原品牌核心内涵的产品类别中去,走以原品牌符号属性为参照的水平多元化之路。第四,中国企业要重视面向消费者的抽象符号属性和品牌象征意义塑造,力求使品牌在消费者认知中由具体化的产品类别、向抽象化的符号属性和象征性意义转换,以助力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第五,中国企业要拓宽品牌在消费者认知中的信息内容,让消费者的品牌联想拥有更多、更高抽象层级的信息,以助力品牌的跨界延伸和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李宜庭[7](2019)在《海峡两岸日系汽车广告对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汽车行业也随之迅猛发展,为了有效拓展市场,汽车厂商不断重视并探索汽车营销渠道。但如果汽车广告的设计、传播和推广不能有效结合当地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和购买,使广告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基于此,主要探索日本汽车品牌针对大陆及台湾传播的广告内容,指出两者的异同点,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改进策略。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运用内容分析法,针对海峡两岸日系汽车广告内容进行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根据研究设计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两者的异同点。第五部分则是总结分析内容并提出共性问题及改进建议。从大陆与台湾来看,由于文化及地域性的影响,其日系汽车广告的传播策略及传播内容也存在一定的不同。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针对海峡两岸74个日系汽车广告样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广告片长、广告人物、动物元素、故事情节、家庭元素、叙事视角及广告诉求上没有明显差异;而在汽车元素、广告场景、是否为创意广告及是否有文化情境四个部分有明显差异。在汽车元素使用上,台湾汽车广告借由汽车产品没有直接出现在广告内而引起悬念;在广告场景中,大陆的汽车广告着重实景拍摄,而台湾则偏向使用虚拟场景拍摄;在是否为创意广告及文化情境使用上,台湾汽车创意广告的数量比例以及汽车广告中在地化元素的使用数量比例比大陆高。最后,将广告样本与文化五维度理论下海峡两岸的文化环境相结合,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细微的文化差异,可以得知,日系汽车品牌在理解海峡两岸的文化后,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推广内容。

王龙华[8](2018)在《基于定位理论的海马汽车产品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自主品牌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在市场竞争力方面,与国外汽车巨头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制造2025政策也要求汽车自主品牌必须由粗制滥造向高技术含量、智能互联、节能环保等方向上发展。本文以研究提高汽车自主品牌竞争力的方法为目的,希望对汽车产品开发与销售有所帮助,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通过详细研究定位理论、汽车消费心理等理论,找出评价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正确途径。经过研究发现,美国着名战略咨询大师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相对于传统市场调研方法有着更加先进的理念,更适用现在的市场竞争环境。找出评价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经过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购车行为的四大关键要素,分别是品牌竞争力要素、价格竞争力要素、销售竞争力要素和产品技术竞争力要素。通过实地市场调研分析,并结合美国经济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和着名营销专家尼科西亚的相关消费者决策理论,总结出消费者购车行为的四大决策过程,即信息关注阶段、现场勘察阶段、驾乘体验阶段和回顾决定阶段。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的心智门槛、第一印象、留住心智、赢得心智等行为。通过研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汽车消费者决策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各要素进行量化分析,从而能够很清楚得出汽车新产品是否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本文以海马自主品牌为实践基础,依据本文建立的汽车消费者决策模型,并对标竞争对手丰田卡罗拉,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建议。笔者认为,采用本文的汽车产品竞争力研究方法,可以对该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清楚的找出该产品所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同时,通过消费者决策模型对产品竞争力进行量化,得出竞争力指数,从而更加清晰地判断该产品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来适应市场。采用本文的汽车产品竞争力研究方法,还可以对该产品进行重新定位,针对一系列量化的竞争力指标,提出针对性的提升方案,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战胜对手。总之,本文所研究的产品竞争力方法可以有效的指导汽车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马德锋[9](2018)在《GH燃气公司品牌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关于优化能源结构的新目标,使得天然气的消费比例从以往的4%提升到8%。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将持续上升,天然气市场将迎来资源引进、市场开发、管网建设的高峰期,燃气行业整体的发展壮大面临着新的机遇,将会迎来井喷式发展,这对燃气类公司来说将是极大的利好。然而,也必须想到,在未来天然气行业群雄逐鹿、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燃气企业要想能够做到把握机遇、强大自身、打造核心竞争力,实施自己的品牌战略是十分必要的。GH燃气公司作为一家已经成立十多年的管道天然气供气企业,在当地有着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现在却面临着企业发展的难题,那就是怎样能够让企业发展得更好,通过实施哪些战略可以让企业持久得到客户和市场的认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在对GH燃气公司所处的外部发展环境、具备的内部资源条件、面临的机遇挑战、存在的问题困难等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市场、消费者、品牌战略等要素,针对GH燃气公司目前在品牌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和方案设计,清晰品牌战略定位,提炼品牌战略核心价值,建立品牌战略支持机制,探讨怎样通过实施品牌战略赢得客户和市场,从而让企业走得长远,走得科学,并对该类型燃气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梁瀚元[10](2018)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内销策略调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加入WTO,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取得了瞩目成就,汽车销量和技术创新均大幅提升。面对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通过汽车市场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四要素探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内销策略,并提出对中国汽车厂商调整内销策略的建议:由大规模定制生产转向小规模定制生产;由低价制胜向品牌制胜过渡;精简车型,由重量向重质转变。

二、消费者记住了哪些汽车品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费者记住了哪些汽车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1)品牌标志设计中视觉联想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品牌标志设计概述
    2.1 标志的来源
    2.2 品牌标志设计的概念及分类
    2.3 品牌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 品牌标志设计中视觉联想的作用和影响
    3.1 视觉联想概念的界定
    3.2 品牌标志设计中视觉联想的作用
    3.3 品牌标志设计在视觉联想的影响
    3.4 品牌标志设计在视觉联想中运用
第四章 标志的设计与实践
    4.1 蜂蜜标志设计及效果
    4.2 超市标志设计及效果
    4.3 灯具标志设计及效果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1.1.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2 国外文献综述
        1.2.1 人工智能技术在广告业中的影响
        1.2.2 人工智能技术在场景广告中的应用
        1.2.3 人工智能场景广告的社会伦理问题
    1.3 国内文献综述
        1.3.1 场景广告相关研究
        1.3.2 人工智能广告相关研究
        1.3.3 人工智能技术在广告业务中的应用与影响
        1.3.4 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广告行业变革
        1.3.5 智能场景广告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人工智能应用下的场景广告发展概况
    2.1 场景广告相关理论探究
        2.1.1 场景理论
        2.1.2 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2.1.3 AISAS模型
    2.2 场景广告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2.2.1 计算机视觉
        2.2.2 机器学习
        2.2.3 自然语言处理
        2.2.4 语音识别
        2.2.5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第3章 人工智能应用下的场景广告
    3.1 人工智能应用下的线下线上场景广告
        3.1.1 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线下场景广告
        3.1.2 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线上场景广告
    3.2 人工智能应用下的场景广告生产流程
        3.2.1 人工智能应用下的消费者洞察
        3.2.2 人工智能应用下的创意及内容生产
        3.2.3 人工智能应用下的场景广告投放
    3.3 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广告特点
        3.3.1 千人千面的场景广告
        3.3.2 双向传播提高互动性
        3.3.3 广告各环节精准化
第4章 人工智能应用下的场景广告效果探究
    4.1 经济效果
        4.1.1 线下场景:拓宽调查经济效果的渠道
        4.1.2 线上场景:精准衡量经济效果
    4.2 传播效果
    4.3 社会效果
        4.3.1 传递精准合适的产品信息与价值
        4.3.2 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4.3.3 人工智能赋予的人文主义关怀
第5章 人工智能应用下的场景广告的问题及对策
    5.1 人工智能应用下的场景广告中的问题
        5.1.1 用户隐私权的边界
        5.1.2 固有的数据形成信息茧房
        5.1.3 做出错误决定的风险
        5.1.4 对广告业从业人员的挑战
    5.2 人工智能应用下的场景广告的解决方案
        5.2.1 广告人的业务提升
        5.2.2 广告主的自我节制
        5.2.3 消费者需要明确自身的需求
        5.2.4 行业道德准则的建立
    5.3 未来发展路径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1.4 概念辨析
        1.4.1 品牌形象
        1.4.2 视觉识别设计
        1.4.3 区别与联系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2.3.1 经营价值
        2.3.2 消费价值
        2.3.3 传播价值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5.1.1 追求创新精神
        5.1.2 差异化的体现
        5.1.3 多维视觉表达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5.2.3 适用性的表达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现象学视角的体验设计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体验经济时代的核心诉求:人的体验
        二、现象学的基本目标:描述纯粹体验
        三、从现象学视角研究体验设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五节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六节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体验设计的历史、逻辑及其与诸设计范畴的关系
    第一节 体验设计的历史
        一、人机工学之前的阶段
        二、人机工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阶段
        三、用户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 design)阶段
        四、体验设计(experience design)阶段
    第二节 体验设计的逻辑
        一、体验设计的自在阶段:人与人为事物的原初合一关系之形成
        二、体验设计的自觉阶段:人为事物与人的对立关系之发现
        三、体验设计的自为阶段:人工物与人的新型合一关系之重建
    第三节 体验设计与诸设计概念的关系
        一、体验设计与传统三大设计领域的关系
        二、体验设计与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体验的形成机制与人性指向
    第一节 体验是一种统觉
        一、统觉与体验
        二、体验者的“想像力自由变更”与“本质直观”
    第二节 体验的人性指向
        一、体验自由
        二、体验尊严
        三、体验幸福
    第三节 “反客户体验”:一种有待克服的传统思维模式
        一、“反客户体验”的表现
        二、“反客户体验”思维的传统商业伦理根源
        三、“反客户体验”思维的一种新形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时间体验设计方法论
    第一节 内时间体验的现象学描述
        一、内时间体验是客观时间在意识进程中的显现方式
        二、内时间意识“体验流”的组成
    第二节 为“原印象体验”而设计
        一、“第一印象”属于体验设计的对象
        二、“第一印象”设计的现象学方法
    第三节 为“回忆体验”而设计
        一、创造意义与表达情感
        二、服务交互中“回忆体验”的对称性
    第四节 为“期望体验”而设计
        一、品牌力量根源于“期望体验”
        二、企业价值观影响“期望体验”
        三、企业行为细节创造“超预期体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象空间体验设计方法论
    第一节 统觉界面体验设计
        一、胡塞尔的空间直观思想的启示
        二、广义界面设计思维
        三、全触点设计思维
    第二节 “上手”界面体验设计
        一、海德格尔的“诸空间”思想的启示
        二、基于海德格尔的“诸空间”思想的空间界面自由体验设计
        三、海德格尔的“上手之物”思想的启示
    第三节 具身化的体验设计
        一、具身化体验设计思维:让人和世界建立有机联系
        二、事物的“肉身化”设计
        三、语言符号的“易消失”设计
    第四节 非具身性的体验设计
        一、“用户—界面”的具身关系
        二、“用户—界面”的诠释关系
        三、“用户—界面”的他异关系
        四、“用户—界面”的背景关系
    第五节 人居体验设计:海德格尔建筑现象学思想启示
        一、海德格尔对“筑造(Bauen)”本来含义的阐释
        二、以居住体验来领会筑造的本来含义
        三、从筑造的本来含义思考今日建筑
        四、海德格尔对居住的“四重体”阐释
        五、以中国传统居住体验领会“四重体”
        六、从“四重体”思考今日的居住
        七、如何在今天实现“人诗意地栖居”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神交互体验设计方法论
    第一节 交互体验的三层次
        一、人机交互体验
        二、人际交互体验
        三、精神交互体验
    第二节 精神交互体验的设计原理
        一、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体验的哲学思想启示
        二、悬置“主-客关系”,摈弃“我-他”关系,建立“我-你”关系
        三、悬置产品、服务,洞察出事物意义
    第三节 精神交互体验的设计方法
        一、培养基于“我-你”关系的同理心
        二、“永恒之你”为全触点设计方法奠基
        三、“谦卑”精神为“痛点”设计方法奠基
        四、“负轭”精神为“容错”设计方法奠基
        五、“宽恕”精神为“允许例外”设计方法奠基
    第四节 用户研究方法的深化
        一、用户概念的现象学观察
        二、设计师“站在”用户立场
        三、从观察用户到洞察用户
        四、创建用户动态画像的方法
    第五节 体验设计要求企业文化变革
        一、企业组织是体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组织的变革是设计创新的逻辑必然
        三、“莫比乌斯带”型组织:内外触点的同一
    第六节 设计师的新定位
        一、设计师“造物观”的跨文化比较
        二、设计师的角色和能力之本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象学体验设计理论在设计实践和教学中的案例
    第一节 马兰湖公益治沙项目设计实践案例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对现象学体验设计方法的运用
    第二节 “设计扶贫”项目设计实践
        一、案例背景及设计愿景
        二、案例的设计及实施过程
        三、项目的设计体会
    第三节 设计教学案例
        一、基于生活体验的现象学设计思维教育
        二、现象学方法在信息可视化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三、体验设计现象学的专题研讨教学实践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6)匹配度对延伸产品态度影响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2.1 研究现状
        1.2.2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以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评述
    2.1 品牌延伸的概念
    2.2 匹配度及其形成过程
        2.2.1 匹配度的概念分类
        2.2.2 基于记忆信息处理理论的匹配度形成过程
        2.2.3 基于信息可及性可诊断性理论的匹配度形成过程简化
    2.3 其他影响延伸产品态度的因素
        2.3.1 原品牌属性对延伸产品态度的影响
        2.3.2 消费者个体特征差异对延伸产品态度的影响
        2.3.3 企业营销活动对延伸产品态度的影响
    2.4 认知流畅性理论与消费者态度
        2.4.1 知觉处理流畅性与消费者态度
        2.4.2 信息处理流畅性与消费者态度
        2.4.3 概念流畅性与消费者态度
    2.5 概念表征理论与消费者态度
        2.5.1 概念表征的内涵
        2.5.2 品牌概念类型与消费者态度
    2.6 认知结构理论与消费者态度
        2.6.1 认知结构的内涵
        2.6.2 品牌认知结构特征与消费者态度
    2.7 文献评述
第3章 研究假设
    3.1 匹配度、品牌概念流畅性与延伸产品态度
        3.1.1 匹配度与品牌概念流畅性的关系
        3.1.2 品牌概念流畅性与延伸产品态度的关系
    3.2 品牌概念类型与匹配度类型的交互作用
        3.2.1 品牌概念类型与品牌信息联想的可及性差异
        3.2.2 品牌概念类型与匹配度类型对概念流畅性的交互作用
        3.2.3 品牌概念类型与匹配度类型对延伸产品态度的交互作用
        3.2.4 品牌概念流畅性的中介作用
    3.3 品牌认知结构特征与匹配度的交互作用
        3.3.1 品牌认知结构特征与品牌信息联想的内容差异
        3.3.2 品牌认知结构特征与匹配度对概念流畅性的交互作用
        3.3.3 品牌认知结构特征与匹配度对延伸产品态度的交互作用
        3.3.4 品牌概念流畅性的中介作用
第4章 量表开发
    4.1 量表设计概述
    4.2 量表设计的前期准备
        4.2.1 量表设计前的文献阅读
        4.2.2 量表设计前的调查访谈
    4.3 量表题项的设计与确认
    4.4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4.1 量表题项的信度检验
        4.4.2 量表题项的效度检验
第5章 预试验
    5.1 预试验一
        5.1.1 实际品牌的筛选
        5.1.2 所选实际品牌的概念类型检验
        5.1.3 所选实际品牌的认知结构特征检验
    5.2 预试验二:虚拟品牌的设计
        5.2.1 不同概念类型虚拟品牌的设计和效果检验
        5.2.2 不同认知结构虚拟品牌的设计和效果检验
    5.3 预试验三:实际品牌的虚拟延伸产品选择
        5.3.1 不同概念类型实际品牌的延伸产品选择及关系检验
        5.3.2 不同认知结构实际品牌的延伸产品选择及关系检验
    5.4 预试验四:虚拟品牌的虚拟延伸产品选择
        5.4.1 不同概念类型虚拟品牌的延伸产品选择及关系检验
        5.4.2 不同认知结构特征虚拟品牌的延伸产品选择及关系检验
第6章 假设检验
    6.1 实验一
        6.1.1 实验设计
        6.1.2 被试招募与实验过程描述
        6.1.3 变量的测量、信度检验与操控效果检验
        6.1.4 品牌概念类型与匹配度类型对品牌概念流畅性交互作用的假设检验
        6.1.5 品牌概念类型与匹配度类型对延伸产品态度交互作用的假设检验
        6.1.6 品牌概念流畅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6.1.7 试验讨论
    6.2 实验二
        6.2.1 实验设计
        6.2.2 被试的招募与实验过程描述
        6.2.3 变量的测量、信度检验与操控效果检验
        6.2.4 品牌概念类型与匹配度类型对品牌概念流畅性交互作用的假设检验
        6.2.5 品牌概念类型与匹配度类型对延伸产品态度交互作用的假设检验
        6.2.6 品牌概念流畅性中介作用的假设检验
        6.2.7 试验讨论
    6.3 实验三
        6.3.1 实验设计
        6.3.2 被试招募与实验过程描述
        6.3.3 变量测量、信度检验以及操控效果检验
        6.3.4 品牌认知结构与样例性匹配度对品牌概念流畅性交互作用的假设检验
        6.3.5 品牌认知结构与样例性匹配度对延伸产品态度交互作用的假设检验
        6.3.6 品牌概念流畅性中介作用的假设检验
        6.3.7 试验讨论
    6.4 试验四
        6.4.1 实验设计
        6.4.2 被试招募与实验过程描述
        6.4.3 变量的测量、信度检验与操控检验
        6.4.4 品牌认知结构类型与原型性匹配度对品牌概念流畅性的交互作用检验
        6.4.5 品牌认知结构与原型性匹配度对延伸产品态度交互作用的假设检验
        6.4.6 品牌概念流畅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6.4.7 试验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
    7.3 营销启示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活动与成果
后记

(7)海峡两岸日系汽车广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汽车产业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行业
        1.1.2 大陆及台湾的历史文化关系
        1.1.3 海峡两岸与日系汽车品牌
        1.1.4 海峡两岸与汽车广告
    1.2 海峡两岸汽车广告发展现状
        1.2.1 大陆汽车广告发展历程
        1.2.2 大陆汽车广告传播特征
        1.2.3 台湾汽车广告发展现状
        1.2.4 台湾汽车广告传播特征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梳理
        2.1.1 文化传播的内涵
        2.1.2 跨文化传播的内涵
        2.1.3 品牌的内涵
        2.1.4 广告与汽车广告
        2.1.5 广告跨文化传播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相关理论概念研究
        2.3.1 文化五维度理论
        2.3.2 广告叙事学理论
        2.3.3 广告创意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样本选择与标准
    3.3 编码
        3.3.1 汽车广告名称
        3.3.2 汽车广告属地
        3.3.3 年份
        3.3.4 片长
        3.3.5 汽车品牌
        3.3.6 人物
        3.3.7 动物
        3.3.8 汽车
        3.3.9 故事情节
        3.3.10 家庭
        3.3.11 场景
        3.3.12 叙事视角
        3.3.13 广告诉求
        3.3.14 是否为创意广告
        3.3.15 是否有文化情境
    3.4 信度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海峡两岸日系汽车广告总体数据描述
        4.1.1 品牌
        4.1.2 归属地
        4.1.3 年份
        4.1.4 片长
        4.1.5 人物
        4.1.6 人物年龄与性别
        4.1.7 人物种族与数量
        4.1.8 动物
        4.1.9 汽车状态
        4.1.10 故事情节
        4.1.11 家庭
        4.1.12 场景
        4.1.13 叙事视角
        4.1.14 广告诉求
        4.1.15 是否为创意广告
        4.1.16 是否有文化情境
    4.2 海峡两岸日系汽车广告对比结果描述
        4.2.1 片长对比结果
        4.2.2 人物对比结果
        4.2.3 人物年龄对比结果
        4.2.4 人物性别对比结果
        4.2.5 人物种族对比结果
        4.2.6 人物数量对比结果
        4.2.7 动物对比结果
        4.2.8 汽车对比结果
        4.2.8.1 汽车状态对比结果
        4.2.8.2 汽车动态形式对比结果
        4.2.9 故事情节对比结果
        4.2.10 家庭元素对比结果
        4.2.10.1 家庭对比结果
        4.2.10.2 家庭人数的对比结果
        4.2.11 场景与真实场景对比结果
        4.2.11.1 场景对比结果
        4.2.11.2 真实场景对比结果
        4.2.12 叙事视角的对比结果
        4.2.13 广告诉求的对比结果
        4.2.14 是否为创意广告的对比结果
        4.2.15 是否有文化情境的对比结果
第五章 分析与展望
    5.1 海峡两岸日系汽车广告对比结果分析
        5.1.1 在叙事情节上的异同
        5.1.2 在元素使用上的异同
        5.1.3 进一步讨论
    5.2 海峡两岸汽车广告存在的共性问题
        5.2.1 内容诉求有同质化倾向
        5.2.2 缺少前瞻性视野的整体策划与管理
        5.2.3 具有在地化特色及传统文化元素数量偏少
    5.3 海峡两岸汽车广告传播的融合发展对策
        5.3.1 找准市场定位,营造良好传播氛围
        5.3.2 强化科技创新及设计人才培养
        5.3.3 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情感元素
        5.3.4 实现汽车广告本土化的建构
    5.4 创新与不足
第六章 结束语
附录
    附录一:海峡两岸汽车广告表
    附录二:编码方案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定位理论的海马汽车产品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3.3 国外与国内发展阶段对比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定位理论的应用提出
    2.2 定位理论研究
        2.2.1 定位理论简介
        2.2.2 定位理论分析
        2.2.3 定位理论在国内的应用探讨
    2.3 新品类理论研究
        2.3.1 品类的概念
        2.3.2 创建新品类的机理
        2.3.3 产品竞争力就是创建新品类
        2.3.4 创建新品类的方法
        2.3.5 品牌建设理论
    2.4 心智行为理论研究
    2.5 顾客决策敏感度研究
    2.6 消费者决策过程研究
    2.7 记忆-遗忘规律研究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产品竞争力和基于定位理论的产品竞争力比较分析
    3.1 传统产品竞争力分析方法
    3.2 传统产品竞争力分析局限性分析
    3.3 新老方法优劣势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马公司当前面临的困境
    4.1 海马汽车有限公司简介
    4.2 海马汽车经营现状
    4.3 问题分析
        4.3.1 品牌影响力问题分析
        4.3.2 销售竞争力问题分析
        4.3.3 产品技术竞争力问题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马公司产品竞争力提升方案
    5.1 汽车消费者购车过程分析
    5.2 汽车消费者购车要素关注度分析
        5.2.1 产品品牌关注要素分析
        5.2.2 销售关注要素分析
        5.2.3 产品技术要素关注分析
    5.3 建立汽车消费者的决策模型
    5.4 基于消费者决策模型的海马产品竞争力提升方案
    5.5 海马产品竞争力详细提升方案
        5.5.1 聚焦生活新趋势
        5.5.2 销售推动力提升方案
        5.5.3 产品技术感知力提升方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改进效果预测及盈利能力分析
    6.1 改进效果预测
        6.1.1 产品竞争力预测
        6.1.2 销量预测
    6.2 盈利能力分析
        6.2.1 采购成本改善目标及措施
        6.2.2 改进前盈利能力分析
        6.2.3 改进后盈利能力分析
    6.3 本章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GH燃气公司品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品牌战略理论综述
    第一节 品牌的定义
    第二节 品牌的作用
    第三节 品牌战略的定义
    第四节 品牌战略内容的构成
        一、品牌战略模式选择
        二、品牌战略延伸规划
        三、品牌战略目标远景设立
        四、品牌战略类型决策
        五、品牌战略识别鉴定
        六、品牌战略影响因素
第三章 GH燃气公司品牌战略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GH燃气公司基本情况
        一、公司简介
        二、组织架构
    第二节 GH燃气公司品牌战略现状
        一、品牌名称
        二、品牌战略定位
        三、品牌战略内容
        四、品牌战略支持机制
        五、品牌战略延伸
    第三节 GH燃气公司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战略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二、品牌战略的定位不清晰
        三、品牌战略的实施机制缺乏
        四、品牌战略不足以支撑企业长远发展
    第四节 GH燃气公司品牌战略问题的成因探析
        一、品牌战略的外部培育环境不好
        二、品牌战略的内部实施条件不够
        三、品牌战略的延伸较为盲目
        四、品牌战略缺乏核心价值和个性
        五、品牌战略缺乏整体规划
第四章 GH燃气公司SWOT分析
    第一节 优势分析(S)
        一、经营发展基础较好
        二、安全保障水平较强
        三、优质服务水平较高
    第二节 劣势分析(W)
        一、品牌知名度不够
        二、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资源储备量薄弱
    第三节 机会分析(O)
        一、国家政策发展利好
        二、当地市场需求旺盛
    第四节 威胁分析(T)
        一、市场开放政策导致客户流失和效益亏损
        二、行业对手不当竞争导致市场丢失
第五章 GH燃气公司品牌战略的对策分析和方案设计
    第一节 GH燃气公司品牌战略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
        二、创建明确的品牌战略构想
        三、重视市场和宣传的力量
    第二节 GH燃气公司品牌战略的方案设计
        一、清晰品牌战略定位
        二、构建品牌战略识别系统
        三、进行品牌战略整体规划
        四、审慎品牌战略延伸
        五、组织品牌战略实施
        六、建立品牌战略实施支持机制
        七、品牌战略要能够支撑企业长远发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内销策略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现状
    (一) 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大
    (二) 汽车产品较低端
    (三) 汽车市场竞争激烈
    (四) 汽车技术创新能力大有提高
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内销策略分析
    (一) 品牌汽车的产品策略
        1. 核心价值战略
        2. 有形产品策略
    (二) 自主品牌汽车的价格策略
        1. 定价因素
        2. 定价策略
    (三) 自主品牌汽车的渠道策略
    (四) 自主品牌汽车的促销策略
三、自主品牌汽车内销策略方向调整
    (一) 由大规模定制生产转向小规模定制生产
    (二) 由低价制胜向品牌制胜过渡
    (三) 精简车型, 由重量向重质转变

四、消费者记住了哪些汽车品牌(论文参考文献)

  • [1]品牌标志设计中视觉联想的应用研究[D]. 朴玉婷. 延边大学, 2021(02)
  • [2]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广告研究[D]. 黄子乔. 南昌大学, 2020(01)
  • [3]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基于现象学视角的体验设计方法论研究[D]. 代福平. 江南大学, 2019(03)
  • [6]匹配度对延伸产品态度影响的机理研究[D]. 梁渊.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7]海峡两岸日系汽车广告对比研究[D]. 李宜庭. 厦门大学, 2019(08)
  • [8]基于定位理论的海马汽车产品竞争力研究[D]. 王龙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9]GH燃气公司品牌战略研究[D]. 马德锋. 青岛大学, 2018(02)
  • [10]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内销策略调整[J]. 梁瀚元.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