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观实用的运动场

一、造型美观功能齐全的体育运动场(论文文献综述)

陈悦[1](2021)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演进及现状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国开展体育活动的兴起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户外活动场地空间资源却很紧缺,继而出现了大众体育场所比较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然而国内已建成的大型综合性体育中心以及外部空间却存在闲置状态或被肆意占用现象,未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基于以上背景,结合国内外相关建筑理论及案例分析,展开对体育中心外部空间的研究。全文分为三部分共六章内容,第一部分为前两章,其中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对象及范围,研究现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讲体育中心外部空间的概述部分,分别界定体育中心外部空间的性质、要素构成及国内外体育中心的外部空间的发展演变概况,并选取了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总结同类场馆的差异性和共性问题,从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吸取经验,阐述了体育中心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为下文的具体案例研究奠定相关基础;第二部分为第三章,选取了具体个例——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从集散广场、活动空间、交通空间、景观空间四个方面展开剖析,并梳理不同演进阶段动态变化的特征,归纳演进规律;第三部分为后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在第三章的研究基础上采用使用后评价方法对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演进特点合理性和有效性展开研究,总结其外部空间优势与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基于前文分析对体育中心外部空间的差异性原因进行归纳,从而提取相应空间优化的设计策略;第六章为总结与展望部分,对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归纳。良好的体育中心外部空间品质不仅可以展示城市体育文化风貌,也可以满足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需求,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本课题研究将为未来体育中心外部空间的设计及空间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钰婷[2](2020)在《基于居民健身需求的漪汾运动公园设计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因此在工作生活之余,运动健身成为了人们休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城市绿色空间与人们的运动需求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种具有明确主题的特色公园——城市运动公园。近年来,我国不断发展建设城市运动公园,以满足日益剧增的城市居民健身场地需要。而如何将运动公园更全面的具体服务于各个群体已成为了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论文从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为出发点,深入的研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动态及优秀案例,从中提取出运动公园规划设计可借鉴的优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其规划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运动公园发展的实际状况,初步探讨了城市居民对运动公园的健身需求、影响居民健身需求的因素,以及居民健身需求在城市运动公园中的运用方法。同时以漪汾运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实例,提出了居民健身需求与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的具体思路,为城市运动公园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设计参考。通过对漪汾运动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了以居民健身需求为出发点的运动公园对其功能性、景观性、舒适性多方位结合的思路,力求建设一个集多种运动休闲活动为一体、功能丰富、主题突出、自然舒适且充满活力的运动主题公园。

王瑶[3](2020)在《基于五感的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城市的居住区建设对儿童户外活动区域愈发重视,户外活动空间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愉快的场所,也给儿童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作用。人类通过视、听、嗅、味、触这五种感觉来感知这个多元丰富的世界。本文以儿童五感的特殊性为出发点,对儿童的五感认知进行分析,并结合五感之间的联系,来探寻我国的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五感设计的发展趋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在户外活动场地这个载体中,会形成不同的行为特征。在现阶段,我国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的景观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这些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了不同年龄段儿童对户外活动场地景观要素的感知,来分析各个年龄段的儿童感知的差异,得出了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于景观环境不同的需求。为此,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儿童五感对场地环境的要求,总结了满足人体五感的儿童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场地设计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儿童五感特殊性的分析,能够考虑在未来的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中,加入并提出符合儿童五感的景观构成要素设计的理论方法。本文在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整合和创新思考,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数据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多种手法,对儿童五感和当前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现将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此次研究分析得出儿童五感的感知特点与成年人不同,通过调研分析城市居住区的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存在的问题。通过设计问卷和数据分析来得出儿童的感官需求侧重顺序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以及不同的听觉要素会对视觉审美有一定的影响。其次本文通过实地考察,验证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进行五感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为营造符合儿童五感特点的户外活动空间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最后,基于儿童行为特点,提出了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基本构成要素的五感设计方法。

殷赛花[4](2020)在《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城市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注,城市“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社会呼声高涨,社会各界对保障城市儿童权益的相关实践也在予以积极推进,国内许多城市兴起建设城市儿童公园的呼应举措。2015年6月1日,广州1个市级和12个区级儿童公园建成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形成在规模和数量上居国内榜首的公益性儿童公园群落,为广州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系列专门性的市、区级户外儿童游憩景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发展从“生态城市”到“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进化表明,我国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更需扎实有序地推进。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重要构成的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生态效能也需提到更高的层面。笔者在对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在周末和节假日儿童公园内盛况空前的游憩景象,到工作日开放时段却是稀稀落落的另一番景象。在对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进一步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广州儿童公园游憩主体对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使用存在突出的时间和空间不均衡性,严重影响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体验品质和服务效能的提升,阻碍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游憩学、心理学和景观设计学等理论文献的综合研究,以广州多个不同类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设计师访谈法予以调研分析,最后在借鉴美国的“可持续场地倡议”和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基础上,针对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与影响游憩景观优化的主要因素,结合其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维护管理的全寿命周期,提出“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体系和主要构建原则。从满足游憩主体需求的“儿童家庭友好”和促进城市生态健康的“城市生态友好”两个维度来促进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全生命周期内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实现。并从城市系统优化、景观效能提升和景观形态完善三个层面提出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优化的策略和举措。

顾豪杰[5](2020)在《南京市居住社区级社区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以汤山社区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南京市居住区配套社区中心建设活跃。2006年至今,南京市颁布了包括《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在内的多部地方性法规,不断规范公共设施配建标准。目前,大量投入使用和在建的居住社区级社区中心都是在地方性法规的指引下完成的。随着各种规范的出台,在政策和标准层面南京市各类社区中心的建设要求将越来越完备;在设计层面,由于涵盖的内容与功能的复杂性,社区中心的设计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从2006年至今,十多年的指导性、规范性的建设后,各类社区中心的使用评估亟待完善,并对政策指导性文件加以补充修正。本文以南京市居住社区级社区中心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南京市已实施十多年的指导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进行解读,理清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的基本设想,之后对南京居住社区级社区中心进行实地调研,对其建设与使用情况做出分析与评估,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的比较,总结该类建筑的设计特点,提炼居住社区级社区中心建筑的设计策略,并对地方性法规提出优化建议。论文最后以笔者参与的实践项目“汤山社区中心”为例,对前述的论证加以验证与修正完善。全文由为五个章节构成:首先叙述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城市社区中心建筑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接着,阐述南京市居住社区级社区中心的发展情况并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研读、分析、对比已颁布的政策法规,结合对已建南京居住社区级社区中心使用情况的分析与评估,总结当下南京居住社区级社区中心在建筑设计中的相关问题;然后,通过对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建设模式的借鉴研究,并与南京居住社区级社区中心进行比较,提炼南京居住社区级社区中心的设计策略,并对南京市地方性法规提出优化建议;再以南京市汤山社区中心项目验证前文总结的策略;最后,对研究课题进行总结,提出创新点,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全文约84500字,图149张,表29幅。

程靖[6](2019)在《深圳市中小型体育馆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圳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全面健身已经成为一种热潮。为了满足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我市把各种体育馆的建设提上了日程。完善体育配套设施,建设丰富的体育运动资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我市中小型体育馆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些已经建设的中小型体育馆中,一部分是为了体育赛事而建设,一部分是为了全民健身而建设,这两种类型的体育馆都有各自的特征以及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展开了研究。本文以深圳市的中小型体育馆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主要包括竞赛馆和训练馆两种类型。通过分析这两种体育馆的数量、规划布点、建筑设计三方面的内容来找出目前体育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希望对今后我市中小型体育馆的建设有一定的帮助。首先,通过资料收集的方法,把深圳市中小型体育馆的发展演变过程做了梳理,总结出每个发展阶段体育馆的特点;其次,对目前已建、在建及待建的体育馆数量进行了统计,了解我市中小型体育馆的建设情况及人均指标,并与国外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除此以外,通过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竞赛馆及训练馆的城市布点、选址、总平面布局、外部交通组织、功能内容、主体空间组合方式、内部空间布局进行了横向的对比,找出体育馆在建设发展中形成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从数量与质量、选址、外部交通、功能、空间等角度提出了优化设计策略。

张慧[7](2019)在《基于POE理论的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研究 ——以内蒙古西部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教学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尤其是“环境育人”理念的提出,使得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与优化问题日益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在过去的中学校园建设中,人们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存在以下问题:(1)忽视对使用者实际需求和心理感受的关注,只注重校园空间的塑造与环境的视觉效果。(2)忽视使用者群体的差异,笼统地将中小学的建设归为一类。这样的现状导致很难创造出真正符合人的需求的教育环境,传统的中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局限性。基于POE理论对中学校园空间环境进行适应性研究,是以充分尊重使用者主体价值为出发点进行优化,能够很好地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避免校园发展决策中的盲目性,使设计得以合理、高效地适应新的需求和发展。本文首先阐明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并对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中学为总体研究范围,以“校园空间环境”这一环境系统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堪、图纸分析以及自由访谈的方式对内蒙古西部中学校园进行深度调研,了解现今中学校园的建设状况和使用现状,探索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并据此确定研究样本的选取、评价主体的选择及相关评价因素的探索。本文重点在于借助POE理论综合化和多元化的方法对内蒙古西部地区中学校园空间环境进行使用后评价研究,评价范畴涉及到校园总体环境、校舍建筑环境、绿化和景观、公共活动环境、校园交通组织以及设施和管理六大方面。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发现目前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深度挖掘使用者的显性和隐性需求。通过对使用者的环境评价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明确了中学校园空间环境建设的重点,建立了相关评价模型,完善了中学校园的使用后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结合相关理论对中学校园空间环境进行适应性研究,提出“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的宗旨,并以适时、适地、适人为切入点,结合内蒙古西部中学校园建设和使用现状进一步提出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的设计原则及建议。从而优化中学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其生命周期和综合效益,使之既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兼顾学校的长远发展,成为教育场所的有机组成部分。

郭晶莹[8](2019)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商丘高铁新城A-05地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已经成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重要选择,它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城市和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城市的空间布局逐渐扩大,但是也呈现出千篇一律的城市样貌。2014年时,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是对旧城镇化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如今,我国大城市的城镇化已经进入稳步推进的阶段,中小城市仍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征收土地、拆迁安置是实现城市新区建设的主要手段,安置小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居住区类型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水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镇化使城市中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正在加速消失,2015年我国的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完成城市中棚户区改造的工作目标,以前的安置小区景观大多复制城市中商品小区,是商品住宅小区的低版本,缺失了这类小区独有的人文特色和生活气息。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借鉴大城市发展中安置小区景观设计和建设的优点,更多的关注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文化诉求,对商丘市安置小区的景观环境进行研究和设计,可以促进当地地域文化的延续,发挥景观的实用功能和自身的生态功能,为创建生态城市做一份贡献,使被安置的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研究好本课题对于我国中小城市尤其是北方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的安置小区景观环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传统地域文化的村落和棚户区的消失换来的是居住条件较好的安置小区。安置小区的景观环境是人们进行日常交往活动的载体,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有助于居民尽快适应现代小区的生活方式。本文以商丘市高铁新城安置小区景观为研究对象,应用了文献研究法、调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应用与思考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相应的概念进行了说明。其次中通过将安置小区与城市中的商品小区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安置小区景观的特色和作用,预测未来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然后对厦门和项目周边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得到借鉴和启发。最后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安置小区中居民的人群特点、生活习惯、居民对景观环境的需求作为设计首要考虑的依据,同时在景观中加入当地历史文化元素、合理的布置邻里交流空间、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严格按照政府的建设要求和投资成本,设计出以人为本、经济美观、易于维护又生态可持续的安置小区景观,来满足当地居民对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的向往,以期为今后当地的安置区景观设计提供一些新思路。

鲍卓[9](2019)在《全民健身背景下的气膜结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 ——以沈抚新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气膜场馆为例》文中认为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并号召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这使得体育产业掀起了新的发展浪潮,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运动健身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传统结构的体育建筑以及单一功能的体育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所以体育建筑应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而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回应。气膜体育建筑作为体育建筑的一种,不仅能够满足体育竞技的职能,还能够在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体育健身为一体的多元化场馆。(1)以文献分析为主,通过对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气膜建筑等相关概念的界定,进一步对气膜结构体育场馆的定义、定位于内涵进行了辨析,并对其理论基础进行具体的阐述。并通过实地调研,来明晰相应的设计理念,全民健身背景下的气膜场馆应是以体育休闲为主题,以绿色、健康、优美的景观环境为载体,配置多种体育运动和休闲娱乐设施,面向全体民众,是民众锻炼娱乐的主要活动场所。(2)以实证分析为主,以沈抚新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气膜场馆设计为例,从全民健身体育公园规划设计角度出发,探究其设计方法及对气膜场馆在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从规划层面上分析了沈抚新区项目的设计理念、设计策略以及气膜场馆在其中的分区规划等内容,为后续的设计研究工作做好基础准备;(3)通过对气膜结构体育场馆进行配置、性能及技术等方面的要素分析,来规范设计过程及研究,同时在应对气膜体育场馆设计时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无论是气膜场馆的前期设计还是在后期使用及管理上都进行一定深度的探究,并通过沈抚新区项目加以实证分析,总结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在气膜场馆中的适应性、对于基地环境特殊地质的适应程度以及绿色节能等方面的应用(4)从气膜结构体育场馆的空间设计与结构分析两个方面出发,以沈抚新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气膜场馆设计为例,对气膜场馆的布局形式与外部空间构成、结构空间的组合以及内部空间的分类与组合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在总结相应的设计方法及原则的同时对沈抚新区项目进行实例分析总结处理手法,总结论文研究成果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期望在未来体育场馆的建设中气膜结构体育场馆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为室内体育活动场地是建设提供选择,同时希望可以对于在公园中气膜场馆的设计建造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雪[10](2019)在《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社区公园空间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居于世界之首,由此产生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老年群体共同关注的突出问题之一。国务院2016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健身活动能够帮助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缓解老年人精神疾病和身体疾病,成为衡量老年人健康的重要评价指标,引发老年人的迫切需求。而社区公园作为老年人户外健身活动的主要场所,现有社区公园建成后老年人健身时的使用效果却往往达不到设计时的期望值,导致不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现象严重。因此以老年人健身活动为出发点,探讨现状社区公园空间环境适宜性状况,从而针对性提出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社区公园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策略,对解决城市适老性问题起到重要作用,是现今宜老城市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本文解析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社区公园空间环境理论基础。通过对社区公园空间环境和老年人健身活动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理论梳理,以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需求为切入点,从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及活动特征出发,分析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需求特征,进而从场地空间布置、人工设施配置、绿化景观环境、场地维护管理和社会文化环境五个方面概括出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需求的空间环境构成要素,从而构建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社区公园空间环境要素体系。接着,本文构建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社区公园空间环境评价体系。在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要素体系构成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老年人进行社区公园健身空间环境需求要素问卷调研,获取老年人主观需求数据,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调研中得到的空间环境要素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取出相对应社区公园空间环境评价指标,最后分别为健身设施场地、辅助配套设施、绿化景观环境、维护管理保障和文化环境氛围5个方面一级评价指标和32个二级评价指标,从而建立了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社区公园空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其次,本文进行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社区公园空间环境适宜性实证研究。在构建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动步公园、覃家岗街道社区体育公园、江山多娇社区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社区公园空间环境适宜性研究。研究过程如下:通过实地调查法、行为注记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人群基本特征和空间环境适宜性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空间环境使用评价作为适宜性定性评价结果,再通过空间环境满意度问卷调查,获取适宜性定量评价结果,综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对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健身设施场地、配套辅助设施、绿化景观环境、维护管理保障和文化环境氛围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出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社区公园空间环境现状问题主要在于健身设施场地使用率低效,配套辅助设施配置不足,绿化景观缺乏、变化单一,维护管理体系不完善,安全性差、文化特色和组织活动缺失五个方面。最后,针对实证研究得出的问题,从分别从优化健身设施场地布局、完善配套辅助设施配置、丰富绿化景观环境配植、强化安全维护管理保障和提升文化环境氛围五个方面提出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社区公园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策略,从规划干预角度为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社区公园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造型美观功能齐全的体育运动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型美观功能齐全的体育运动场(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演进及现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微观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2 体育中心
        1.3.3 体育中心的外部空间
        1.3.4 使用后评价(POE)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于体育中心的研究
        1.4.2 关于体育中心外部空间的研究
        1.4.3 关于外部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
        1.4.4 研究现状小结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
    2.1 体育中心外部空间的性质
    2.2 体育中心外部空间的要素构成
    2.3 体育中心外部空间发展演变概况
        2.3.1 国外体育中心外部空间发展演变概况
        2.3.2 国外实例研究
        2.3.3 国内体育中心外部空间发展演变概况
        2.3.4 国内实例研究
    2.4 体育中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5 小结
第三章 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演进研究
    3.1 天河体育中心的建设历程
        3.1.1 建设动因
        3.1.2 城市设计对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设计构思
        3.1.3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选址确定和总体规划
    3.2 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演进研究的阶段时期划分
    3.3 初期阶段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演进(1984-1995)
        3.3.1 .集散广场空间
        3.3.2 .体育活动空间
        3.3.3 .交通空间
        3.3.4 .景观空间
    3.4 发展渐进期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演进(1996-2010)
        3.4.1 .集散广场空间
        3.4.2 .体育运动空间
        3.4.3 .交通空间
        3.4.4 .景观空间
    3.5 成熟完善期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演进(2010-至今)
        3.5.1 .集散广场空间
        3.5.2 .体育活动空间
        3.5.3 .交通空间
        3.5.4 .景观空间
    3.6 天河体育中心周边城市空间的发展
    3.7 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演进小结
第四章 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的指标构建与现状评价
    4.1 现状评价的目标
    4.2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现状概况
        4.2.1 研究对象概况
        4.2.2 外部空间功能区分析
        4.2.3 外部空间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4.3 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的评价指标构建
        4.3.1 评价构建原则与方法
        4.3.2 评价影响因素的选取
        4.3.3 影响因子的构建
        4.3.4 评分标准的制定
    4.4 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现状评价
        4.4.1 评价主体的基本情况
        4.4.2 均值分析
        4.4.3 相关分析
        4.4.4 行为地图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现状评价反馈研究
    5.1 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现状综合评价结论
        5.1.1 现状优势与特征
        5.1.2 现存问题与不足
        5.1.3 对天河体育中心现状的优化建议
    5.2 体育中心外部空间现状差异的原因分析
        5.2.1 影响外部空间品质的原因
        5.2.2 影响外部空间活力的原因
    5.3 体育中心外部空间的优化策略
        5.3.1 优化活动功能空间品质
        5.3.2 优化交通空间品质
        5.3.3 优化景观空间品质
        5.3.4 提升与周边城市空间的互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基于居民健身需求的漪汾运动公园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毕业设计选题与实现方案
    1.1 选题内容、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方法
        1.1.4 选题的目的
        1.1.5 选题的意义
    1.2 本领域相关专题设计动态分析
        1.2.1 国外研究发展动态及案例
        1.2.2 国内研究发展动态及案例
    1.3 毕业设计方案及成果
        1.3.1 项目概况
        1.3.2 设计理念与目标
        1.3.3 设计原则
        1.3.4 总体规划布局
        1.3.5 场地分区设计
        1.3.6 景观专项设计
        1.3.7 漪汾运动公园设计方案展板
第二部分 基于居民健身需求的漪汾运动公园设计分析
    2.1 运动公园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 运动公园的概念
        2.1.2 运动公园与体育公园的区别
        2.1.3 运动公园的特征
        2.1.4 运动公园的分类
    2.2 居民健身需求的分析
        2.2.1 影响居民健身需求的因素
        2.2.2 居民对运动公园的健身需求
    2.3 居民健身需求在漪汾运动公园设计中的运用
        2.3.1 全龄化的体育运动分区
        2.3.2 丰富多样的休闲空间
        2.3.3 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2.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基于五感的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2.引言
    2.1 论文的研究背景
    2.2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2.1 目的
        2.2.2 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研究对象概念表述
        2.4.2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
3.基于儿童特性的五感分析
    3.1 视觉基本要素
        3.1.1 色彩
        3.1.2 尺度
        3.1.3 图形
        3.1.4 质感
    3.2 听觉基本要素
        3.2.1 基调声
        3.2.2 前景声
        3.2.3 标志声
        3.2.4 声景观的功能性
    3.3 触觉基本要素
        3.3.1 肌理
        3.3.2 材质
        3.3.3 铺装
    3.4 嗅觉基本要素
        3.4.1 气味
        3.4.2 香景对儿童嗅觉的影响
    3.5 味觉
        3.5.1 基本味
        3.5.2 复合味
        3.5.3 味觉景观对儿童的影响
4.基于儿童五感的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需求调研分析
    4.1 调研对象
        4.1.1 居住区
        4.1.2 人群
    4.2 调研方法
    4.3 调研时间
    4.4 调研内容
    4.5 调研结果与分析
        4.5.1 视觉需求分析
        4.5.2 听觉需求分析
        4.5.3 嗅觉需求分析
        4.5.4 味觉需求分析
        4.5.5 触觉需求分析
        4.5.6 儿童感官需求侧重分析
    4.6 基于儿童感官特性下不同声音对于视觉景观影响分析
        4.6.1 研究图片的选取
        4.6.2 研究声音的选取
        4.6.3 评判过程
        4.6.4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4.7 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现状调查分析
        4.7.1 琥珀山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五感设计分析
        4.7.2 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
5.基于五感的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营造方法
    5.1 居住区中儿童活动场地设计基本原则
        5.1.1 安全性
        5.1.2 游戏性
        5.1.3 尺度适宜
    5.2 基于五感的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要点
        5.2.1 合理规划场地
        5.2.2 划分功能区域
    5.3 基于五感的儿童活动空间构成要素设计
        5.3.1 基于五感的儿童活动空间场地设计
        5.3.2 基于五感的儿童活动空间水体设计
        5.3.3 基于五感的儿童活动空间植物设计
        5.3.4 基于五感的儿童活动空间设施设计
        5.3.5 基于五感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道路和铺装设计
        5.3.5.1 安全性建设
        5.3.5.2 道路和铺装
6.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4)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儿童公园发展动态
        1.2.2 国内儿童公园发展动态
        1.2.3 国外游憩理论研究
        1.2.5 国内游憩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意义与方法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园绿地与儿童公园
        2.1.2 游憩、游憩系统
        2.1.3 游憩景观
        2.1.4 游憩需求与游憩体验
        2.1.5 全生命周期
        2.1.6 儿童权力公约
        2.1.7 可持续的公园绿地雨水管理系统
    2.2 理论基础
        2.2.1 游憩学理论
        2.2.2 心理学理论
        2.2.3 景观设计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及相关理论
        2.2.5 人对环境的需求层次理论
        2.2.6 景观生态学及生态城市理论
    2.3 儿童公园功能及其游憩景观解析
        2.3.1 儿童公园的功能及分类
        2.3.2 儿童公园游憩主体
        2.3.3 儿童游乐景观类型
        2.3.4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
    2.4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2.4.1 儿童公园生态系统健康
        2.4.2 儿童公园游憩主体需求
        2.4.3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成本
    2.5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2.5.1 罗里.迈尔斯儿童探险园
        2.5.2 成都麓湖红石公园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州的儿童公园游憩景观调研分析
    3.1 调研对象解析
        3.1.1 广州城市概况
        3.1.2 广州城市生态现状
        3.1.3 广州儿童公园发展历程
        3.1.4 游憩景观调研对象选取
    3.2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现状调研
        3.2.1 广州市级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现状
        3.2.2 广州市儿童公园游憩主体时空分布
        3.2.3 广州区级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现状
    3.3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需求问卷调研
        3.3.1 问卷基本情况
        3.3.2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主体构成及空间分布
        3.3.3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时间特性
        3.3.4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环境及活动需求
        3.3.5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体验需求
        3.3.6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收获需求
        3.3.7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满意度需求
    3.4 广州市儿童公园设计人员访谈
    3.5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调研综合分析
        3.5.1 广州儿童公园景观游憩主体需求
        3.5.2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社会功能
        3.5.3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生态及其他功能
        3.5.4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可达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体系构建
    4.1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常见问题分析
        4.1.1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与游憩主体需求的错位
        4.1.2 儿童公园部分游憩景观功能效率偏低
        4.1.3 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维护管理难度大
    4.2 构建“友好型”游憩景观优化体系
        4.2.1 “友好型”游憩景观理念的提出
        4.2.2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的含义
        4.2.3 “城市生态友好”是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的基础
        4.2.4 “儿童家庭友好”是优化儿童公园游憩景观活力的保障
        4.2.5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构成
    4.3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全生命周期
        4.3.1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规划设计
        4.3.2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施工建造
        4.3.3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维护管理
    4.4 友好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构建原则
        4.4.1 系统化原则
        4.4.2 安全互动原则
        4.4.3 复合高效原则
        4.4.4 动态维护原则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策略
    5.1 广州儿童公园与城市关系优化策略
        5.1.1 构建合宜的城市儿童户外游憩体系
        5.1.2 完善各区级儿童公园的到达交通体系
        5.1.3 加大社区儿童户外游憩景观的建设力度
        5.1.4 提升儿童公园生态基础设施功能
    5.2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服务功能效率优化策略
        5.2.1 改善游憩景观的地域适应性
        5.2.2 提升游乐景观的复合多元性
        5.2.3 增强游乐景观的互动参与性
        5.2.4 兼顾各类型游憩群体需求
        5.2.5 强化公园生态效益的提升
        5.2.6 构建智慧型儿童公园游憩景观监管平台
    5.3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形态优化举措
        5.3.1 游乐设施场地
        5.3.2 主题游憩景观
        5.3.3 沙池
        5.3.4 水景
        5.3.5 雨水花园
        5.3.6 湿地
        5.3.7 草地
        5.3.8 林地
        5.3.9 科普景观
        5.3.10 运动场地
        5.3.11 服务设施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广州儿童公园基本信息(一)
    附录2 广州儿童公园基本信息(二)
    附录3 广州儿童公园游憩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4 可持续场地倡议SITES2.0版评估系统内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南京市居住社区级社区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以汤山社区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社区中心的发展背景与形势
        1.1.2 南京城市社区中心的发展形势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概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研究总结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南京居住社区中心发展概述与建设情况分析
    2.1 早期南京居住社区中心建设情况
        2.1.1 早期南京居住社区中心建设情况
        2.1.2 早期南京居住社区中心建设问题总结
    2.2 南京市地方性法规的颁布
        2.2.1 《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2.2.2 《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
        2.2.3 《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执行细则》
        2.2.4 地方性法规的对比与趋势
        2.2.5 地方性法规与《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的对比
        2.2.6 地方法规所取得的实施效果
    2.3 南京居住社区中心的设计难点
        2.3.1 规划设计难点
        2.3.2 建筑设计难点
        2.3.3 管理运营难点
    2.4 南京居住社区中心建设情况调研
        2.4.1 调研案例选取
        2.4.2 调研内容设计
        2.4.3 兴隆街道社区中心调研与分析
        2.4.4 沙洲街道社区中心调研与分析
        2.4.5 双闸街道社区中心调研与分析
    2.5 南京居住社区中心使用情况调研
        2.5.1 使用群体分析
        2.5.2 设施使用率分析
        2.5.3 设施重要性分析
        2.5.4 设施满意度分析
        2.5.5 设施改进度分析
    2.6 南京居住社区中心建设现状汇总
        2.6.1 规划设计现状
        2.6.2 建筑设计现状
        2.6.3 管理运营现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京居住社区中心设计策略
    3.1 对新加坡邻里中心的借鉴
        3.1.1 新加坡邻里中心发展概况
        3.1.2 新加坡邻里中心案例分析
        3.1.3 新加坡邻里中心的借鉴之处
    3.2 对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的借鉴
        3.2.1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发展概况
        3.2.2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案例分析
        3.2.3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的借鉴之处
    3.3 分析与对比
    3.4 南京居住社区中心规划设计策略
        3.4.1 项目选址策略
        3.4.2 总平面布局策略
    3.5 南京居住社区中心建筑设计策略
        3.5.1 功能配置策略
        3.5.2 体块组合策略
        3.5.3 流线组织策略
        3.5.4 空间营造策略
        3.5.5 外部造型策略
    3.6 南京居住社区中心管理运营策略
    3.7 对地方性法规的优化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项目实践——南京汤山社区中心设计
    4.1 规划设计
        4.1.1 项目选址
        4.1.2 总平面布局
    4.2 建筑设计
        4.2.1 功能配置
        4.2.2 体块组合
        4.2.3 流线组织
        4.2.4 空间营造
        4.2.5 外部造型
    4.3 管理运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南京市地方性法规研究总结
        5.1.2 南京居住社区中心调研总结
        5.1.3 南京居住社区中心设计策略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南京市居住社区中心实地调研问卷
附录2 南京汤山社区中心设计图纸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深圳市中小型体育馆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1.2.1 体育馆的概念
        1.2.2 体育馆的分类
        1.2.3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本文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深圳市中小型体育馆发展演变过程及宏观问题分析
    2.1 深圳中小型体育馆发展演变过程
    2.2 深圳市中小型体育馆宏观问题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圳中小型体育馆调研分析与研究
    3.1 调研对象
    3.2 调研的方法及内容
    3.3 深圳市中小型体育馆规划布局分析
        3.3.1 城市布点分析
        3.3.2 选址规律及问题分析
        3.3.3 总平面布局分析
        3.3.4 外部交通组织分析
    3.4 深圳市中小型体育馆建筑设计分析
        3.4.1 体育馆功能内容分析
        3.4.2 体育馆主体空间组合方式分析
        3.4.3 体育馆的内部空间布局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竞赛馆优化设计策略
    4.1 科学的项目选址
    4.2 便捷的交通规划
    4.3 动态的等级定位
        4.3.1 等级定位存在问题
        4.3.2 等级定位方法
    4.4 合理的规模定位
        4.4.1 席坐规模定位方法
        4.4.2 面积规模定位方法
    4.5 灵活的功能定位
        4.5.1 影响功能定位的因素
        4.5.2 体育馆功能组成框架
    4.6 高效的空间利用
        4.6.1 用房设计
        4.6.2 功能转换的方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训练馆优化设计策略
    5.1 训练馆数量与质量的优化
        5.1.1 加快训练馆等体育设施的建设
        5.1.2 加强体育设施的开放力度
    5.2 训练馆有效服务半径的优化
    5.3 训练馆的选址优化
    5.4 训练馆的外部交通优化
    5.5 训练馆的功能优化
        5.5.1 训练馆的功能结构
        5.5.2 训练馆的功能组织策略
    5.6 训练馆的空间优化
        5.6.1 空间界面的优化
        5.6.2 自然环境的渗透
        5.6.3 场地层次的丰富
        5.6.4 开放性的创造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中小型竞赛馆布点规律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关于中小型训练馆布点规律的问卷调查
附录三:部分发达国家社区体育设施标准
附录四:深圳市由政府建设的中小型体育馆(体育中心)汇总
附录五:深圳市由私人建设的中小型体育馆汇总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POE理论的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研究 ——以内蒙古西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的社会背景
        1.1.3 研究的学术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校园空间环境研究发展现状
        1.3.2 使用后评价(POE)研究发展现状
    1.4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的主要方法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2.1 中学
        2.1.1 中学的定义
        2.1.2 国内中学建设发展历程
    2.2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
        2.2.1 空间环境
        2.2.2 校园空间环境
        2.2.3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的组成要素
    2.3 中学生心理特征及行为模式
        2.3.1 中学生心理特征
        2.3.2 中学生行为模式
        2.3.3 中学生行为模式特性
    2.4 适应性设计
        2.4.1 适应性的概念和作用
        2.4.2 适应性设计的切入点
    2.5 建筑使用后评价(POE)理论的概述
        2.5.1 使用后评价(POE)的概念及作用
        2.5.2 POE方法的分类和总结
        2.5.3 POE的基本程序
        2.5.4 POE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2.6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特殊性
    2.7 本研究主要的POE评价模式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西部中学校园空间环境先导性研究
    3.1 先导性研究目的
    3.2 对评价客体(中学校园空间环境)的先导性调研
        3.2.1 中学校园的现场初勘
        3.2.2 中学校园图纸分析
        3.2.3 中学校园研究样本的选取
    3.3 对评价主体(使用者)的先导性调研
        3.3.1 对使用者的现场访谈
        3.3.2 使用者范围的确定
    3.4 研究设计(评价实施阶段)
        3.4.1 研究思路的形成
        3.4.2 评价方法的选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西部中学校园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
    4.1 研究概况
    4.2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满意度评价
        4.2.1 满意度评价概述
        4.2.2 构建中学校园空间环境评价因素集
        4.2.3 设计李克特量表进行校园环境满意度评价
        4.2.4 评价因素的测量方法
        4.2.5 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4.2.6 相关性分析
        4.2.7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4.2.8 样本数据平均值分析
    4.3 应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因素的权重评价分析
        4.3.1 建立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4.3.2 通过调查结果确定准则层和评价因子层重要性排序
        4.3.3 对准则层因素的层次权重分析
        4.3.4 对评价因子层因素的层次权重分析
        4.3.5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4.3.6 满意度评价总结
    4.4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主观倾向评价
        4.4.1 主观倾向评价概述
        4.4.2 评价要素构建及问卷设计
        4.4.3 调查结果数据统计
        4.4.4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的设计原则与建议
    5.1 提出“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的宗旨
    5.2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的设计原则
        5.2.1 全面性原则
        5.2.2 开放地域性原则
        5.2.3 环境育人原则
        5.2.4 人性化原则
        5.2.5 可持续性原则
        5.2.6 公众参与性原则
    5.3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的设计建议
        5.3.1 校园总体环境设计建议
        5.3.2 校舍建筑环境设计建议
        5.3.3 公共活动环境设计建议
        5.3.4 绿化景观环境设计建议
        5.3.5 校园交通组织设计建议
        5.3.6 设施和管理的建议
    5.4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走访学校概况列表(样本部分)
附录 B 样本相关图片信息
附录 C 自由访谈记录表
附录 D 校园空间环境满意度评价问卷
附录 E 校园空间环境主观倾向评价问卷
附录 F 图录
附录 G 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8)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商丘高铁新城A-05地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整体背景
        1.1.2 局部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1 相关概念解析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安置小区景观理论分析
    2.1 安置小区与商品住宅小区的比较分析
        2.1.1 建设选址
        2.1.2 投资建设来源
        2.1.3 人群构成特点
        2.1.4 景观环境
        2.1.5 后期物业养护管理模式
    2.2 安置小区的景观特色
        2.2.1 植物
        2.2.2 道路与铺装
        2.2.3 景观小品
        2.2.4 水体
    2.3 安置小区中景观绿地的作用
        2.3.1 美化环境
        2.3.2 改善居住区小环境
        2.3.3 提供和划分活动场地
        2.3.4 生产作用
        2.3.5 展现地域文化
    2.4 安置小区景观环境目前出现的问题
    2.5 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5.1 景观空间的共享性
        2.5.2 生态可持续性
        2.5.3 地域文化性
3 安置区景观相关案例研究
    3.1 郑州航空港第五安置区
        3.1.1 项目概况
        3.1.2 设计分析
        3.1.3 借鉴分析
    3.2 郑州毛庄安置区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分析
        3.2.3 借鉴分析
    3.3 厦门洋塘居住区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分析
        3.3.3 借鉴分析
    3.4 商丘市当地安置小区案例调查分析
        3.4.1 康城花园
        3.4.2 西城花园
        3.4.3 宋都花园
4 商丘梁园区高铁新城A-05 地块景观设计
    4.1 项目背景
    4.2 区域概况
        4.2.1 区位关系
        4.2.2 基址分析
        4.2.3 地域文化分析
        4.2.4 植物资源分析
    4.3 高铁新城A05 安置小区的安置人群景观喜好调查分析
        4.3.1 调查人群的基本特征
        4.3.2 基于问卷调查和行为观察下的居民日常行为活动分析
        4.3.3 调查人群对未来安置小区景观的诉求分析
        4.3.4 高铁新城A05 安置小区的景观设计策略
    4.4 设计理念和原则
        4.4.1 设计理念
        4.4.2 设计原则
    4.5 总体景观设计
        4.5.1 文化设计灵感来源
        4.5.2 总体设计
        4.5.3 景观结构分析
        4.5.4 功能分区
        4.5.5 交通流线分析
    4.6 专项设计
        4.6.1 “海绵城市”设计
        4.6.2 景观小品设施设计
        4.6.3 植物种植设计
        4.6.4 景观照明系统设计
        4.6.5 经济技术指标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9)全民健身背景下的气膜结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 ——以沈抚新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气膜场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体育发展的影响
        1.1.2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1.1.3 全民健身室内活动场地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综述
        1.3.1 国外气膜体育建筑的发展
        1.3.2 国内气膜体育建筑的发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与实例调研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 全民健身
        2.1.2 体育公园
        2.1.3 气膜建筑
        2.1.4 理论基础
    2.2 实例调研及分析
        2.2.1 调研对象的选择
        2.2.2 调研地点的选择
        2.2.3 调研方法
        2.2.4 调研结果与分析
        2.2.5 现有体育公园和气膜场馆使用现状及存在不足
    2.3 案例分析
        2.3.1 国外经典案例
        2.3.2 国内优秀案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民健身体育公园规划设计及实证分析
    3.1 全民健身体育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3.1.1 配置丰富的体育活动
        3.1.2 合理的分区规划
        3.1.3 完善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
        3.1.4 专项设计的相关原则
        3.1.5 制定合理的运营管理方式
    3.2 气膜场馆在全民健身体育公园中的应用分析
        3.2.1 以民众体育为主导方向
        3.2.2 适于全民健身的气膜场馆项目设置及分类
        3.2.3 气膜建筑相较于其它结构建筑的优势
    3.3 沈抚新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规划设计分析
        3.3.1 项目背景
        3.3.2 区位分析及周边环境分析
        3.3.3 设计目标及策略
        3.3.4 园区整体规划
        3.3.5 园区功能分区
        3.3.6 交通流线与景观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膜结构体育场馆的要素分析及相关问题
    4.1 气膜结构体育场馆的要素分析
        4.1.1 气膜场馆的配置要素
        4.1.2 气膜场馆的性能要求
        4.1.3 气膜场馆的技术要素
    4.2 气膜体育场馆的相关问题及对策建议
        4.2.1 气膜体育场馆的入口设计
        4.2.2 气膜体育场馆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4.2.3 气膜体育场馆的智能化管理
    4.3 沈抚新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气膜场馆的相关分析
        4.3.1 游泳项目在气膜结构中的适应性分析
        4.3.2 冰球项目在气膜结构中的适应性分析
        4.3.3 对于沈抚新区沉陷地质的适应性分析
        4.3.4 气膜场馆内照明节能系统的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膜结构体育场馆设计方法及实证分析
    5.1 气膜体育场馆的布局形式与外部空间构成
        5.1.1 气膜场馆在体育公园中的布局形式及设计原则
        5.1.2 气膜体育场馆的外部空间构成
        5.1.3 气膜体育场馆的外部空间设计原则
        5.1.4 沈抚新区项目气膜场馆的外部空间设计分析
    5.2 气膜体育场馆的结构空间组合及模式化配置
        5.2.1 气膜结构的相关受力分析
        5.2.2 气膜结构空间的组合形式
        5.2.3 气膜体育场馆的模式化空间配置
    5.3 气膜体育场馆内部空间的分类及组合
        5.3.1 气膜结构体育场馆的空间特征
        5.3.2 气膜体育场馆内运动空间的模式化设计
        5.3.3 气膜体育场馆内附属空间的尺度及配比
        5.3.4 运动空间与附属空间的组合形式
        5.3.5 沈抚新区项目综合气膜馆的内部空间设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10)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社区公园空间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伴随大量健康疾病问题的产生
        1.1.2 健康问题引发老年人对健身活动空间的迫切需求
        1.1.3 现有社区公园空间环境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研究缺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3.3 小结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社区公园
        1.4.2 老年人口
        1.4.3 健身活动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1.6.1 技术路线
        1.6.2 研究框架
2 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社区公园空间环境基础研究
    2.1 社区公园空间环境和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关系研究
        2.1.1 空间环境与老年人活动之间关系的相关基础理论
        2.1.2 社区公园空间环境对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影响机制
        2.1.3 社区公园空间环境与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关系模型
    2.2 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及空间环境需求特征
        2.2.1 老年人健身的生理特征及其空间环境需求
        2.2.2 老年人健身的心理特征及其空间环境需求
        2.2.3 老年人健身的活动特征及其空间环境需求
    2.3 满足老年人健身活动需求的社区公园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2.3.1 场地空间布置
        2.3.2 人工设施配置
        2.3.3 绿化景观环境
        2.3.4 场地维护管理
        2.3.5 社会文化环境
    2.4 本章小结
3 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
    3.1 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适宜性评价内涵及思路
    3.2 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调研
        3.2.1 评价指标问卷设计
        3.2.2 评价指标调研实施
    3.3 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构成
        3.3.1 评价指标因子萃取
        3.3.2 评价指标因子确定
        3.3.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3.4 评价标准及等级划定
    3.4 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选择
        3.4.1 适宜性定性化评价
        3.4.2 适宜性定量化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适宜性实证研究
    4.1 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适宜性调查方案
        4.1.1 研究区域选取原则
        4.1.2 研究区域特征概况
        4.1.3 研究区域调研方法
    4.2 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适宜性调查结果
        4.2.1 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现状特征
        4.2.2 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使用状况评价
        4.2.3 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满意度评价
    4.3 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
        4.3.1 健身设施场地评价分析
        4.3.2 配套辅助设施评价分析
        4.3.3 绿化景观环境评价分析
        4.3.4 维护管理保障评价分析
        4.3.5 文化环境氛围评价分析
    4.4 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适宜性问题总结
        4.4.1 健身设施场地使用率低效
        4.4.2 配套辅助设施配置不足
        4.4.3 绿化景观缺乏,变化单一
        4.4.4 维护管理体系不完善,安全性差
        4.4.5 文化特色和组织活动缺失
    4.5 本章小结
5 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社区公园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策略
    5.1 优化健身设施场地布局
        5.1.1 多元开敞的器材场地
        5.1.2 宽敞平缓的园路步道
        5.1.3 充沛综合的广场空地
        5.1.4 合理围合的球类场地
    5.2 完善配套辅助设施配置
        5.2.1 完备舒适的座椅设施
        5.2.2 完备均衡的照明设施
        5.2.3 完备齐全的无障碍设施
    5.3 丰富绿化景观环境配植
        5.3.1 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
        5.3.2 丰富多变的景观层次
        5.3.3 丰富多维的绿化环境
    5.4 强化安全维护管理保障
        5.4.1 设施安全维护
        5.4.2 路面安全维护
    5.5 提升文化环境氛围
        5.5.1 特色的文化环境风貌
        5.5.2 多样的文化组织活动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A 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要素开放式调查问卷
    B 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要素重要性调查问卷
    C 社区公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空间环境适宜性调查问卷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造型美观功能齐全的体育运动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外部空间演进及现状评价研究[D]. 陈悦. 广西大学, 2021(12)
  • [2]基于居民健身需求的漪汾运动公园设计分析[D]. 杨钰婷. 山西大学, 2020(01)
  • [3]基于五感的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D]. 王瑶.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4]广州儿童公园游憩景观优化研究[D]. 殷赛花.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南京市居住社区级社区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以汤山社区中心为例[D]. 顾豪杰. 南京工业大学, 2020(11)
  • [6]深圳市中小型体育馆设计策略研究[D]. 程靖. 深圳大学, 2019(09)
  • [7]基于POE理论的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研究 ——以内蒙古西部为例[D]. 张慧.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9(01)
  • [8]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商丘高铁新城A-05地块为例[D]. 郭晶莹.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9]全民健身背景下的气膜结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 ——以沈抚新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气膜场馆为例[D]. 鲍卓.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适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社区公园空间环境研究[D]. 李雪. 重庆大学, 2019(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