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涛人才思想初探

一、郭嵩焘人才思想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白燕玲[1](2021)在《论郭嵩焘的洋务思想》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乱的现实让中坚阶层中部分知识分子有所觉悟,他们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寻求与探索新的治国方略。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的洋务思想萌发较早,受到时代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洋务主张。他批评洋务派单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主张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和近代教育事业,这不仅开创了近代思想解放先河、促进中国打开外交之路,还开拓了当时代知识分子的眼界与思维,对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李勤通[2](2020)在《论传统君主批判思想的嬗变:从黄宗羲到郭嵩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君主批判思想自商周时期就出现萌芽,其后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在不同层面也认识到君主制的某些缺陷,有关否定君权神授、否定君主制的制度优势、否定把保卫君主制作为制度目的的思想断断续续出现。在集大成的基础上,黄宗羲进一步对君主制提出批判。他所建构的民主、君客观念既受到理学体用思想的影响,也蕴含某些契约论观念的影子。郭嵩焘则在考察西方政治体制的基础上更有突破性的思考,君民平等、政不在君、君主非所有人之君等思想体现出他超越黄宗羲的一面。政治理想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张力推动了这些思想的出现,而这些思想对于近代革命有重要启发意义。

胡慧娥[3](2019)在《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魏源是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的一位坐标式人物,生平跨越乾嘉道咸四个朝代。其毕生倡导以经术为治术,注重通经致用。他着述宏富,大都涉及对政治文化的历史分析与现实考察。魏源政治文化观的形成背景可从两方面考察:嘉道政治概况与嘉道士人群体政治文化生态是其政治文化观形成的客观历史因素。魏源所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阅读史及与师友们的交往,则是考察其思想观念产生的主观历史因素。魏源的政治文化观主要包括天道观、德治观、法治观、民本思想与人才观等。他尊崇天道,认为以“天道”来参照人事,彰显“神道设教”的基调,于政治统治大有裨益;同时也重视人之主观能动作用,呼吁“造命”、“立命”君子,倡导常怀忧惧之心,以达天人合一之境。魏源主张德治,提出王道纯出乎道德,主张为政者需以仁德为本,又倡言“孝道”,认为“孝”是为学之本,亦是立身之本,治道之本;同时力主学古求变,以学古为名,求革新之实。也重视法治,明确倡导“法令是治之具”,后世循法而治是时代发展之必然,但他强调人法兼备,才能成就善政。他还进一步弘扬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重视民之参政议政力、民之自治力以及民之合力等;还明确倡导开源兴利、本末皆富的富民思想。魏源还提出系统的人才观,以应对日益严重的“人才虚患”问题,主张不仅在位者要重视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懂得识人用人,还呼吁士大夫群体关注经世之学,弘扬经世学风,使人有所学,学能致用等等。这些体现了他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关注与认知,其中有传承与肯定,亦有反思与超越。魏源政治文化观既涉及深刻的论理思考,亦有对现实社会改革的思考。随着时势的发展和人生经历的变化,他对政治文化的思考重心亦有所不同。其早期饱读诗书,深受传统经典微言大义的影响,即已感知国家整体由盛而衰的态势,故从整体上倡导“王道”政治观,希望以传统理想治道为现实纠偏。这集中体现在《黙觚》一书中。道光五年魏源开始编纂《皇朝经世文编》后,他转向对现实时政的经世思考,针对“人心寐患”之积弊,以及河工、漕运、盐政等急务中涌现出的流弊,提出时势变革观,主张局部改革,认为政“熟”方能求治。鸦片战争后,他倡导全面改革,以应对内忧外患的现实政治危机,着重强调大一统思想,提出新的地理世界观、外交观以及“师夷”说等。这些是魏源改革现实社会的系列主张。与同时代人相比,魏源政治文化观具有明显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人为本,贵人重民;高扬事功,理性建言;实践品格,经世情怀;近代启蒙,与时俱进。魏源不仅关注民生,提倡重民、富民,且意识到人的普遍意义与价值。他强调人各有才,人尽其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人本精神的实质内涵。他将王道与事功连为一体,积极探讨富民强国之道,凸显出可贵的理性精神。魏源的很多思想观念源于对传统政治文化的认知,又注重关照当下实际政治社会,有些观念则直接从实践生活中产生,亦能反作用于现实政治当中,使其思想观念呈现明显的实践品格与经世情怀。魏源对时势发展有敏锐体察,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与时俱进,对近代思想启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照,如科学启蒙、民主启蒙、地理世界观与外交观的启蒙等。魏源政治文化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历史影响。一是他的很多着作在当时即已流行甚广,其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时人的关注和认可;二是其人本思想、新的地理世界观、外交观与“师夷”说等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效应,不仅直接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且对维新思想家们亦有很多启发,特别是“师夷”说成为近代一百多年来向西方学习思潮的滥觞。

汤浩[4](2018)在《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湘军集团与理学文化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关系。咸同湘军兴起,不仅是宏济艰难的现实选择,更是儒学内部结构运动的结果,是理学自救的产物。湘军是一支以文化立军,有着自身政治目标和文化理想的理学之军。湘系理学经世派受内忧外患的深重刺激,开启“以实动名”的崛起之路,自下而上地打破有清以来二百余年理学内敛时期之沉寂,比较成功地将学术思想转化为政治军事组织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政治—文化自强运动。咸同湘军以理学作为节制之道,培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权威结构,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湘军以理学为宗,结合圣王理想和豪侠气象,形成“兵儒合流”“以礼治军”“明耻教战”的军事管理理论。湘军将理学思想全面运用到军事实践指导中去,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其儒兵思想中的儒学向度,使之成为军事活动中活用理学的典范。湘军中曾较普遍树立了以身殉国、克己廉介的价值观。湘军不同支脉中,理学浸淫最深的王錱老湘营战斗力最强最持久,在勇营制度下由地方军逐渐取代国防军,特别是在国势陵夷中注重“隐图自强”,力破“不勤远略”的儒学政治传统。湘军以理学原则为指导,对政治军事制度进行改创,并在事功领域广泛运用,其“以实动名”的创化改制,涵盖了吏治文法、军制财政、文教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这种创制也具有实用性、渐进性、适应性、局部性特点,缺乏整体上、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具有明显“过渡性”的特征。湘军集团作为湖湘理学的发舒,对晚清理学产生过政治与学术方面的多重影响,包括:对理学学术走向,对理学乃至儒学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对理学信仰和主流地位强有力的扞卫等。可以说,湘军集团体立用行、务本开源的“通儒”经济,极大地丰富扩充了儒学的践履范畴,实现了为儒学的“正名”,在更广阔的社会格局和宏观文化视野上深刻影响着晚清理学发展的轨迹。湘军一定程度改变了宋明儒学柔弱函胡之弊,焕发了理学价值,形成了激越高亢的审美情趣。咸同湘军立足于建立“学”“道”“政”的良性互动关系,助推形成的政治新秩序成为晚清政局转捩的重要枢纽;湘军集团致力于隐图自强,在对外战争中挽回了军事颓势,挽救保存了中国疆域的主体部分,为中国的逆势复兴奠定了基本的领土格局,同时也将儒学社会价值在封建社会晚期最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湘军人物匡济时艰的精神,自励殉道的操守、任事敢为的勇气、坚毅不拔的意志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与民族文化中的进步基因融为一体,感召后人。

张兴伟[5](2018)在《字如其人 立品为先——从长沙博物馆藏书法作品解读湖湘洋务先驱的思想》文中提出长沙博物馆的"中流击水——长沙近现代历史文化陈列",开篇展示出一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塑像(图一),他们的洋务思想和洋务实践活动,引领了晚清洋务运动的潮流,堪称洋务运动的先驱。一、洋务运动的引路人——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近代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派的开山人物。作为洋务运动的先驱者,曾国藩立足抗夷御侮,筹

陈铁辉[6](2017)在《陈宝箴人才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才思想是陈宝箴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陈宝箴一系列政治实践的基础和来源,对当今社会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极具借鉴意义。目前,学术界对陈宝箴人才思想领域的研究鲜有涉猎,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笔者试图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文献研究、分析综合、比较等研究方法,以达到初步还原陈宝箴人才思想全貌的目的。陈宝箴的人才思想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受经世致用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等社会思潮的影响,结合自身实践,人才思想逐步趋于系统和完善。陈宝箴认为人才关乎国家的元气和命脉,多次在奏议中向朝廷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人才标准:即要有天资忠孝、立身行己、义行善举、清正廉洁、崇尚民本之德,要有真才实学、博大精深之才。按照这个标准,陈宝箴通过考试、考察等方式来发现、挖掘人才。通过学堂之法教之、用书院之法行之,培养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全才和精于门类、学而致用的专才。再通过对书院、学堂风气的整顿,对官场吏治的整饬,对候补官员的考核、培训,以加强对人才的有效管理。最后将集聚的人才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大领域,推动湖南近代化进程。研究陈宝箴人才思想与实践,笔者归纳出陈宝箴人才思想的三大特征:即鲜明的时代性、开放实用性和系统性。笔者认为,陈宝箴与曾国藩、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相比,人才思想更具魄力和创新力。陈宝箴敢于打破封建传统,大刀阔斧地开展人才领域变革。尤其是在人才管理上,有创新的举措;在人才任用上,有非凡的胆识。陈宝箴不但在湖南任用了一大批维新人士,而且还不遗余力地向朝廷举荐维新人才。陈宝箴这一系列的人才思想与实践活动对当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不只局限于湖南一省,而且辐射到周边各省,乃至京畿之地,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就现代而言,陈宝箴的人才思想也极具借鉴意义,对其人才思想中的优秀部分、精华之处进行充分吸收和借鉴,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

李姣[7](2017)在《洋务派的人才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才标准”是研究“人才思想”不可缺少的一方面,洋务派的人才标准包括人才培养标准、人才选拔标准和人才任用标准。本文以洋务派官员荐举人才的奏稿为主要依据,对洋务派人才标准的产生原因、内容、特点及评价进行论述,在与传统社会的人才标准比较之后,得出了洋务派人才标准更加务实的结论。本文希望通过对洋务派人才标准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洋务派人才思想的认识和把握。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在办理洋务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人才的重要性。相较于传统科举取士注重“四书五经”,规定八股文体,不准创新发明,洋务派的人才标准则更加注重实用,在培养、选拔及任用人才的过程中,注重人才对西学的认知以及其处理事务的能力,以求具有真才实学之人。洋务派的人才标准继承了传统的“德才”内容,看重人才的品格德行,同时因为其对技艺之学、格致之术的倡导,为在西学上学有所成的士子开启了新的进仕之道,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被引向了近代化这一正确的历史方向。虽然洋务派的人才标准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其产生的影响却在稳步扎实地侵蚀着旧统治的基础,潜移默化地改造着社会,为近代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奠定了基础。

王莲英[8](2015)在《薛福成人才思想探析》文中指出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近代具有维新思想的洋务改革派代表人物,也是着名外交家,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其出使经历对其洋务思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有学者将其称之为"集爱国者、改革者和启蒙者于一身的有志之士",是

李新士[9](2013)在《郭嵩焘洋务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洋务运动,是湘军与太平军作战过程中,由仿造西方枪炮和船舰开始,进而引进西方自然科学而进行的一场自强运动。当大多数士大夫固守华夷之辨而对西方深闭固拒时,对湖湘理学有深厚研究的湘军首领曾国藩、郭嵩焘等人把洋务当做当时之急务,治国平天下之一大端。曾国藩和郭嵩焘把湖湘学派所强调的“义理与事功”并重的特征给予充分的发挥,把军国大事都列为格物之范畴和外王之事业中。由于曾国藩去世较早,于洋务理论尚无太多的探讨。郭嵩焘的后半生几乎与洋务运动相始终,并且以理论思维见长。郭嵩焘对洋务倾尽心血,他的洋务观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是一个本末兼有的自强理论体系。郭嵩焘的洋务观与湘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发挥湘学的创新精神,把王夫之的“天下惟器”、“道丽于器”的哲学观与晚清现实相结合,提出了在“西洋入中国诚为天地一大变”的情况下,改变为政之道。基于此,他不是仅对晚清之诸多衰败现象进行肤浅的批判,而是穿越历史,从晚晴回溯到三代,对专制制度下,扭曲的教育、经济、政治进行了究根问底的剖析。他作为第一位出使英法的大使,以开放胸怀和寻求破解自强之道难题的问题意识,对西方的教育、经济、政党制度和科学技术、人心风俗,做了相对深入的考察。对比中西,郭嵩焘在理论上初步完成了,像中国这样有着漫长专制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近代化道路艰难探索。他提出了三个为本的自强计划,那就是:人心风俗为本,工商为本,政教为本。具体在各个领域,他提出了融合中西的改良方案。在教育领域他提出了,把传统经典与西方科技现结合的教育方法,改变数千年来,读书只为利禄的畸形做法,把读书与做人义理和事功相结合,为营造良好的人心风俗做准备。在经济方面,他对专制王朝所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进行了辛辣批判,指出了这种政策的虚伪性,结合对西方的考察,他提出了经济自由、循序渐进的经济发展措施,对李鸿章和张之洞所推行的官督商办经济模式予以反驳。在政治制度方面,他对英国的君民相维系的政党和议会制度很是赞赏,对英国的法律所要求的人人平等,尤为羡慕。同时,对中国的专制制度所宣扬的以德治国提出质疑,认为纯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希望学习西方,并发挥中国传统中曾存在的国政公之臣庶的优良传统。但他并不急于倡导在中国实行议会制度,而是强调用三百年时间陶铸人心风俗。在对外交往方面,他最早提出维护国家主权的和平外交思想,已经走出天朝的天下观念,竭力主张对西方国家要以平等的观念对待,放弃已经无用的华夷观念,建立诚信、平等、和平的外交原则,发挥传统中善待远人的优良作风,继承传统中重视邦交的开阔包容风度。在洋务派和守旧派的争论中,他对守旧派的顽固立场予以痛斥,也对洋务派的迷信炮舰政策提出批评,认为政教为本,制造炮舰为末。他的富民理想、经济自由主张和政治改良思想,对早期改良派有比较大的影响,可以算是早期改良派的先驱。他对西学的接纳,对中学的反思,为近代新学的早期建构有着不也可替代的影响。

魏利梅[10](2013)在《洋务派人才思想研究》文中指出19世纪中期,晚清中国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大变局”,开始了由古代向近代的社会转型,人才思想领域也出现了向近代化的过渡。洋务派人才思想的提出及实践即是这一过度历程的起点,并在中国人才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截止目前,史学界对洋务派人才思想的研究多集中于个案,以洋务派为整体进行的研究尚属薄弱。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解读,就洋务派中的洋务官员和洋务思想家的人才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以探索其真实的历史全貌。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由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相关的概念界定与学术史回顾、论文的基本结构及研究方法三个子目构成,试图通过对既往研究的回溯,寻求文章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部分介绍洋务派人才思想的形成及其原因。洋务派人才思想与洋务运动相伴而生,并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不断完善。这一思想的形成与特定的时代背景、传统文化的影响及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第三部分为洋务派的人才思想体系,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洋务派成员奏稿、文集、书札、日记等一手资料的解读,从人才标准,对人才的重视、培养、选取、任用、管理六个方面进行探讨,厘清洋务派人才思想的基本脉络。第四部分通过对第三部分的提炼,概括出洋务派人才思想的特点:系统性、时代性、开放性、致用性。第五部分为洋务派人才思想的评价,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对洋务派人才思想进行整体定位,其是过渡时代产生的过渡思想,在中国人才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接着在坚持两分法的基础上分析其意义: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推动教育的近代化;选取与造就了一批新式人才,推动了近代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务实风气的形成;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仍存在一定的弊端。

二、郭嵩焘人才思想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郭嵩焘人才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论郭嵩焘的洋务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郭嵩焘洋务思想的独特主张
    (一)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批评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军事
    (二)提倡发展工商业,主张商民自办发展近代工商业
    (三)主张发展近代教育事业,提倡教改培养新式人才
二、郭嵩焘“洋务思想”形成的阶段分析
    (一)鸦片战争爆发,全面侵华开始
    (二)研习外域外情,深入研究洋务
    (三)亲自办理洋务,接触西学西政
三、郭嵩焘洋务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开创近代思想解放先河,打开近代外交之门
    (二)深化人民西方思想认知,促进维新变法开展
    (三)重视国家主权,为治国理政提供启示
四、结语

(3)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1.1.1 缘起
        1.1.2 题旨
        1.1.3 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魏源政治思想研究概述
        1.2.2 魏源文化思想研究概述
        1.2.3 魏源历史定位问题研究概述
        1.2.4 史学界有关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综述
        1.2.5 近十余年来魏源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1.3 本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魏源生平及其政治文化观形成的背景
    2.1 魏源生平
        2.1.1 魏源的政治人生
        2.1.2 魏源的学术人生
    2.2 魏源政治文化观形成的背景
        2.2.1 嘉道政治统治简论
        2.2.2 嘉道时期士人群体的政治文化生态
        2.2.3 家庭成长背景及所受教育
        2.2.4 阅读史及主要师友交往
第3章 魏源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反思
    3.1 尊崇天道,常怀忧惧
        3.1.1 天命观
        3.1.2 幽明观
        3.1.3 忧患观
    3.2 崇尚德性,学古求变
        3.2.1 王道纯出乎道德
        3.2.2 王道是学古变易之道
    3.3 重视法治,人法兼备
        3.3.1 法之功用
        3.3.2 法之实行
    3.4 民本思想
        3.4.1 重民思想
        3.4.2 富民思想
    3.5 人才观
        3.5.1 人才缺失之缘由
        3.5.2 人主应重视人才
        3.5.3 如何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4章 魏源对现实社会改革的政治文化思考
    4.1 重申王道,彰显事功——早期“王道”政治观
        4.1.1 《默觚》概述
        4.1.2 早期“王道”政治观的内涵
        4.1.3 如何成就“王道”
    4.2 政“熟”求治,因势而变——中后期时势变革观的确立与发展
        4.2.1 批判“人心之寐患”
        4.2.2 变革观的确立
        4.2.3 变革观的发展
    4.3 全面改革,师夷长技——鸦片战争后的政治文化思考
        4.3.1 《圣武记》、《海国图志》概述
        4.3.2 大一统观念
        4.3.3 地理世界观
        4.3.4 外交观
        4.3.5 “师夷”说
第5章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特点和影响
    5.1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特点
        5.1.1 以人为本,贵人重民
        5.1.2 高扬事功,理性建言
        5.1.3 实践品格,经世情怀
        5.1.4 近代启蒙,与时俱进
    5.2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影响
        5.2.1 声名渐显,受时人关注
        5.2.2 启迪后世,影响深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默觚》与《皇朝经世文编》学体、治体部分文章内容之比较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三、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1章 湖湘理学发展与晚清湘系集团的兴起
    1.1 湖湘理学的传播和在清代的发展
    1.2 晚清湘系理学经世集团的集结
第2章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及建军思想
    2.1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活动
    2.2 湘军与团练勇营
    2.3 湘军建军思想初析
    2.4 湘军早期建军思想与《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第3章 湘军:淬砺理学精神的新军
    3.1 理学自救的产物
    3.2 湘军理学经世思想来源的几个侧面
    3.3 凝士以礼:理学导向下的湘军“节制”机制分析
第4章 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理学导向下独特的湘军军事思想
    4.1 儒学的转向:兵儒合流的豪侠气象
    4.2 明耻教战:湘军建军治军思想的核心
    4.3 湘军“兵争”思想中的儒学向度
    4.4 湘军对传统兵学的继承与扬弃
第5章 湘军军系与理学
    5.1 湘军军系文化表征
    5.2 湘军军系文化中的“气节观”
    5.3 湘军发展重心转移及后期湘军军事实践
    5.4 湘军军事实践中对理学的疏离
第6章 湘军创制与理学
    6.1 湘军集团的理学经世思维
    6.2 湘军的主要经世实践:创制
    6.3 湘军创制评析
第7章 湘淮军集团的同源异流:一个理学文化视角的比较
    7.1 湘淮军理学文化背景的异同
    7.2 湘淮军集团价值文化取向差异
    7.3 湘淮军集团不同的历史际遇
第8章 湘军集团对咸同理学的影响
    8.1 湘军集团对于晚清理学融合发展的影响
    8.2 湘军经世文化对理学思想的扩充和完善
    8.3 湘军人物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
    8.4 重建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人文信仰
第9章 湘军理学经世的历史地位
    9.1 晚清理学复兴是儒学自身运动的结果
    9.2 湘军崛起成为晚清政治格局转捩的重要枢纽
    9.3 湘军集团与晚清“国运”相终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字如其人 立品为先——从长沙博物馆藏书法作品解读湖湘洋务先驱的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洋务运动的引路人——曾国藩
二、“五百年来的第一位伟人”——左宗棠
三、“走向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
四、湖湘洋务先驱书法中的思想精神

(6)陈宝箴人才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状况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陈宝箴人才思想的形成
    2.1 陈宝箴人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2 陈宝箴人才思想形成的思想来源
        2.2.1 经世致用思想
        2.2.2 洋务思想
        2.2.3 维新变革思想
    2.3 陈宝箴师友对其人才思想形成的影响
    2.4 陈宝箴人才思想形成的家庭、个人因素
第3章 陈宝箴人才思想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3.1 人才的界定
        3.1.1 人才的概念
        3.1.2 陈宝箴对人才的认识
    3.2 发现人才
        3.2.1 考试求才
        3.2.2 考察识才
    3.3 培养人才
        3.3.1 “天下人才出于学”的教育观
        3.3.2 中西结合的培育观
        3.3.3 修身致用培养观
    3.4 管理人才
        3.4.1 整肃学风
        3.4.2 考核培训官吏
        3.4.3 大力整顿吏治
    3.5 运用人才
        3.5.1 作用于政治改革
        3.5.2 作用于经济发展
        3.5.3 作用于文教进步
第4章 陈宝箴人才思想的特点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影响
    4.1 陈宝箴人才思想的特点
        4.1.1 鲜明的时代性
        4.1.2 开放实用性
        4.1.3 人才思想的系统性
    4.2 陈宝箴人才思想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7)洋务派的人才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基本结构
第二章 洋务派人才标准的产生原因
    第一节 洋务派对国情的认识
    第二节 洋务派办理洋务所需
    第三节 传统“经世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洋务派人才标准的内容
    第一节 人才培养标准
        一、掌握基础知识
        二、设置西学科目
        三、出洋深入学习
    第二节 人才选拔标准
        一、品行端正,学有专长
        二、操守为先,着有才干
        三、才技精湛,为我所用
    第三节 人才任用标准
        一、各取其长
        二、人地相宜
        三、必经实验
        四、不拘成例
第四章 洋务派人才标准的特点
    第一节 实用性
    第二节 灵活性
    第三节 专门性
第五章 洋务派人才标准的评价
    第一节 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之举
    第二节 渐开风气,影响深远
    第三节 洋务派人才标准所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郭嵩焘洋务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郭嵩焘研究综述
    二、选题意义
    三、本文创新之处
    四、本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逻辑思路
第一章 经世与创新——郭嵩焘洋务观的湘学渊源和对湘学的创新
    第一节 湖湘之学的演变及特征
        一、胡安国、胡宏父子开创的湖湘之学
        二、王夫之对湘学的近代转换和对晚清湖湘理学群体的影响
        三、曾国藩对湖湘之学的的改造
    第二节 郭嵩焘对湖湘之学创新精神的发挥
    第三节 郭嵩焘洋务观的哲学基础
    第四节 郭嵩焘对中西教育的比较
        一、西方教育实事求是
        二、中国教育虚文无实
        三、关心留学事业
    第五节 兴实学以振人心风俗
        一、人心风俗为立国根本
        二、投身教育改善风俗
        三、对湖南新政的影响
第二章 郭嵩焘融合中西的经济改良思想
    第一节 对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看法
        一、对西方科技的认识
        二、对资本主义企业的认识
        三、对西方富强本末的考察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经济的认识
        一、对传统抑商政策的批判
        二、通筹公私之利
    第三节 融合中西的经济改良思想
        一、工商并重的经济自由之设想
        二、体察本末、循序渐进的发展理论
        三、改良中国农业的建议
第三章 郭嵩焘融合中西的政治改良思想
    第一节 对西方政治体制的考察
        一、对西方政党制度和代议制的看法
        二、对英国法律制度的考察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看法
    第三节 融合中西的政治改良思想
        一、最早对俄国和日本政治改革所做的宣传
        二、“三百年始有振兴之望”说的提出
第四章 郭嵩焘维护国家主权的和平外交思想
    第一节 对西方列强争夺世界的看法
        一、对洋人(远人)的认识
        二、对西方国家掠夺夺世界的认识
    第二节 对中国软弱原因的分析
    第三节 维护国家主权的和平外交思想
        一、发挥善待远人的优良传统
        二、以“诚信”、“平等”、“和平”的外交原则
        三、维护国家主权的近代外交观念之形成
第五章 迎拒与选择——郭嵩焘洋务观与守旧派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 守旧派的组成和文化主张
        一、组成人员
        二、守旧派的文化心理
    第二节 采用西方自然科学与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
    第三节 近代海洋观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第四节 近代交通观念与传统观念的较量
        一、关于铁路的中外之争
        二、洋务派与守旧派的长期论战
        三、郭嵩焘的近代交通观
第六章 承接与开启——郭嵩焘对早期早期改良派和近代新学的影响
    第一节 早期改良派的形成
    第二节 郭嵩焘对早期改良派思想影响
        一、经济自由的富代思想的影响
        二、维护国家主权的观念
        三、政治改良的理想的影响和差异
    第三节 近代新学的早期建构
        一、经世致用与西方思想方法的结合
        二、对西学的评判和接纳
        三、改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洋务派人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本文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选题缘起
        2、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与学术史回顾
        1、相关概念界定
        2、学术史回顾
    (三) 本文基本结构与研究方法
        1、基本结构
        2、主要研究方法
二、洋务派人才思想的形成及其原因
    (一) 洋务派人才思想的形成
    (二) 洋务派人才思想形成的原因
        1、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而“海内人才,虚耗极矣”
        2、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经世思想”的影响
        3、洋务派个人经历
三、洋务派的人才思想体系
    (一) 关于人才标准的思想
        1、传统人才标准的因循:追求德才兼备的人才
        2、人才标准的创新:求济变实用之才
    (二) 重视人才的思想
        1、国之盛衰系乎人
        2、凡事非人不举
    (三) 人才培育思想
        1、人才培育的途径
        2、人才培育的原则
    (四) 人才选取思想
        1、取士之道失
        2、变通科举
        3、宽其途以取才
    (五) 人才任用的思想
        1、不拘资格用才
        2、量才适用
        3、任用专才
        4、借才异域
    (六) 人才管理思想
        1、多方诱掖人才
        2、信赏必罚
四、洋务派人才思想的特点
    (一) 系统性
    (二) 时代性
    (三) 开放性
    (四) 致用性
五、洋务派人才思想的评价
    (一) 过渡时代产生的过渡思想,在中国人才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三) 选取和造就了一批新式人才,推动了近代事业的发展
    (四) 促使社会务实风气的形成
    (五) 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郭嵩焘人才思想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郭嵩焘的洋务思想[J]. 白燕玲. 长春大学学报, 2021(01)
  • [2]论传统君主批判思想的嬗变:从黄宗羲到郭嵩焘[J]. 李勤通. 岳麓法学评论, 2020(00)
  • [3]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D]. 胡慧娥. 湖南大学, 2019(07)
  • [4]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D]. 汤浩. 湖南大学, 2018(06)
  • [5]字如其人 立品为先——从长沙博物馆藏书法作品解读湖湘洋务先驱的思想[J]. 张兴伟. 文物天地, 2018(05)
  • [6]陈宝箴人才思想与实践研究[D]. 陈铁辉. 湘潭大学, 2017(02)
  • [7]洋务派的人才标准研究[D]. 李姣. 吉林大学, 2017(08)
  • [8]薛福成人才思想探析[J]. 王莲英. 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研究论丛, 2015(00)
  • [9]郭嵩焘洋务观研究[D]. 李新士. 南开大学, 2013(07)
  • [10]洋务派人才思想研究[D]. 魏利梅. 西南大学, 2013(1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