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原基的起源与发展

一、心脏原基的起源和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蒲作纤[1](2021)在《菘蓝IiSEP4和IiSVP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文中认为本工作对菘蓝MADS-box基因IiSEP4和IiSVP进行了功能研究。E类MADS-box基因SEP(SEPALLATA)与B类、C类和D类MADS-box基因一起控制植物的生殖生长过程,SVP(SHORT VEGETATIVE PHASE)基因能够调节植物开花时间。首先从菘蓝中克隆了拟南芥At SEP4的直系同源基因IiSEP4和拟南芥At SVP的直系同源基因IiSVP。对转录水平进行分析,发现IiSEP4在萼片中可以高水平表达,在叶片、花序、花、雄蕊和幼嫩的短角果中表达水平较低;IiSVP在莲座叶、花序、雄蕊和花瓣中能够高水平表达,在萼片、雌蕊和幼嫩的短角果中表达信号十分微弱。亚细胞定位实验结果表明,IiSEP4和IiSVP都定位在细胞核中。IiSEP4在拟南芥中的异位表达能够使开花时间提前,花和花器官的数量减少;有一些花的萼片转变成具有柱头状组织的心皮样结构,并伴有明显的胚珠。为了研究At SEP4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功能,利用人工miRNA(artificial miRNA,amiRNA)技术对该基因进行了沉默,miRNA-SEP4转基因植株中花的萼片、花瓣和雄蕊在数量上减少,花萼转变成花瓣状结构。为了研究IiSEP4基因对菘蓝花发育过程的影响,通过VIGS(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实验对其进行了沉默,结果表明降低IiSEP4基因表达水平可以推迟菘蓝的开花时间,花器官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IiSVP在拟南芥中的异位表达能够减少花萼、花瓣和雄蕊的数量。酵母双杂交实验结果表明,IiSEP4和IiSVP可以和其他MADS蛋白形成高级复合体,并且IiSEP4和IiSVP之间也可以发生相互作用。综上所述,菘蓝的开花过程以及花的发育受IiSEP4和IiSVP的调节。本研究得到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菘蓝MADS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打下了基础。

王亚利[2](2021)在《四川华鳊早期发育及温度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一种仅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小型鱼类,兼具保护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近年来,因三峡大坝的修建和梯级电站的开发,四川华鳊的产卵场、栖息地遭到破坏,加之人类的过度捕捞,其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因此,四川华鳊被四川省列为重点增殖放流对象,希望通过人工手段来实现其资源恢复。水温是影响鱼类产卵活动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建坝导致水库水温分层并出现滞冷效应,使四川华鳊的繁殖和早期发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四川华鳊于2017年5月在岷江水域采集,在实验室驯养1年后,挑选健康、性腺发育良好的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采用干法授精的方法获取受精卵,作为研究胚胎发育的实验材料,待胚胎孵化出膜后挑选正常的初孵仔鱼作为研究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实验材料。本文主要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四川华鳊早期发育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方法及结果如下:1.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特点及最佳孵化温度为了解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特点,观察并记录25℃条件下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根据其胚胎发育特点,将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孵化总历时44.83 h。为探究四川华鳊胚胎的最佳孵化温度,设置了16℃、19℃、22℃、25℃、28℃和31℃共6个温度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在温度为16℃时,胚胎发育至原肠胚晚期全部死亡;19℃时孵化率为30.00%,其中畸形致死占87.19%,显着高于其余4个温度组(P<0.05);温度由19℃升至31℃时,胚胎发育所需时间变短,各温度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器官分化阶段均用时最长,占整个胚胎孵化历时的72.53%~77.07%;胚胎畸形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1℃时胚胎畸形率约为28℃时的2倍;在22~28℃温度条件下,胚胎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更高,畸形率更低。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19±1)℃,卵径(x)与胚胎孵化时间(y)的关系为y=49.56-44.36x+47.92x2(R2=0.996);综合受精率、畸形率、成活率及发育速率,水温22~28℃为适宜孵化温度,最佳水温约为25℃;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69℃,有效积温为522.35~595.11℃·h。2.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与形态发育特点及其适宜生长温度为积累四川华鳊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和完善其苗种培育技术,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5.0℃条件下,四川华鳊初孵仔鱼全长为(4.54±0.04)mm,卵黄囊前部呈椭圆,后部呈棒状,体积为(0.26±0.01)mm3。卵黄囊期仔鱼从初孵到卵黄吸收完全为止,历时8 d,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5.99%。仔鱼出膜后3 d开始摄食,混合营养期为5 d,卵黄囊体积(V)与日龄(D)的关系:V=–0.0049D3+0.0369D2–0.1333D+0.2583(R2=0.9947)。晚期仔鱼从卵黄囊消失到鳞片出现,历时25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2.16%。稚鱼期从鳞片开始出现到鳞片完整,历时53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0.90%。为掌握仔、稚鱼发育阶段的最适生长温度,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四川华鳊仔鱼为研究对象,共设置16℃、19℃、22℃、25℃、28℃和31℃6个温度梯度,并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进程。整个发育过程分为开口摄食、卵黄囊消失、鳞片出现和鳞被完整4个阶段,统计各个阶段的发育天数并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等生长参数,统计死亡数量。结果显示,温度对仔、稚鱼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仔、稚鱼的发育进程加快,28℃和31℃组鳞被完整的时间均早于其他温度组,但与25℃组的时间差距不大。从全长和体重来看,28℃组均最大,25℃与31℃次之。随着温度的升高,四川华鳊仔、稚鱼存活率先上升后下降,22~28℃存活率均较高,其中,25℃组存活率最高。综合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发育进程、生长指标及存活率可知,25~28℃为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

方春燕[3](2021)在《Hox基因Antennapedia对昆虫翅发育的功能探究及机制解析》文中认为昆虫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丰富的一个生物类群,飞行能力的获得为其在地球上的大范围扩散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适应地球复杂的生存环境,不同昆虫衍生出了形态各异的翅膀,且同物种间前后翅形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年来,随着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策略的不断革新,已经明确昆虫翅的起源、发生及发育与同源异型基因(Homeotic gene,Hox)紧密相连。Hox基因是1978年由路易斯在果蝇中首次发现的,是控制动物从前到后各个体节形态的重要发育调控基因家族,任何一个Hox基因的突变都会引起对应体节器官、组织的异常发育。除跳蚤、衣鱼等少数昆虫没有翅膀以外,大部分昆虫在第二、三胸节着生前后两对翅膀。这两个体节主要为Hox基因Antennapedia(Antp)和Ultrabithorax(Ubx)控制的区域,因此推测翅的发育与这两个基因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在果蝇、赤拟谷盗和蝴蝶中,Ubx缺失或过表达导致前后翅(平衡棒)之间的同源异型转化,而在翅原基中下调或异位表达Antp后对翅形态没有任何影响,因此进化发育生物学领域普遍认为昆虫前后翅形态特化的原因是由于Ubx通过在后翅中调控一系列与翅发育相关基因所致,而前翅不受Hox基因Antp调控,处于Antp-free的状态。然而家蚕中存在两个Antp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Nc和Wes,这两个纯合突变体在胚胎期的表型与果蝇Antp纯合突变体相似,均存在胚胎期致死、胸节愈合及胸足向触角转换等特征。但是其杂合突变体能正常发育至成虫,且成虫翅发育缺陷,这个现象在其他物种中并未被提及。基于此,我们推测Antp参与了昆虫翅的发育。本研究中,我们以家蚕、果蝇赤拟谷盗及果蝇为研究对象,通过瞬时干涉、CRISPR-Cas9基因编辑手段及UAS-GAL4双元系统下调Antp的表达,探究Antp是否影响昆虫翅的发育;以家蚕Antp杂合突变体Wes为研究对象,利用ELISA、双荧光素酶、EMSA和Ch IP-PCR等手段探究Antp是如何影响昆虫翅发育的;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获得更多Antp调控翅发育的潜在下游靶基因。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家蚕翅原基中过量表达Antp不影响翅发育Antp基因在家蚕翅的时空表达模式表明Antp基因在前后翅中均有表达,并且在Antp杂合突变体Wes(Antp+/-)翅原基中的表达强度显着低于野生型大造翅原基中的表达,因此我们推测在翅原基中过量表达Antp后能使家蚕翅变大。我们截取了在蛹翅中特异性高表达的翅原基表皮蛋白基因Bm Wcp4的上游启动子,构建了驱动Antp基因在家蚕翅原基中特异性高量表达的转基因载体,注射入新鲜蚕卵中,在G1代通过红色荧光标签筛选潜在的阳性个体。对筛选到的阳性个体进行分子检测:1、通过反向PCR实验表明,Antp过表达盒的插入位置为基因间区,未破坏其他基因的结构;2、q RT-PCR和Western-blot实验表明,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Antp在翅中的表达均显着上调,因此我们认为在家蚕中的Antp过表达品系构建成功。由于肉眼观察Antp转基因过表达品系的成虫翅形态与野生型无显着差异,因此我们将过表达品系扩大培养后,对衡量翅正常发育的两个指标翅面积和翅负荷进行了精确测量,结果表明过表达品系的翅面积和翅负荷与野生型大造之间无显着差异。2、下调Antp表达导致翅发育异常由于在翅原基中过量表达Antp后,家蚕翅的发育未受影响,因此我们将ds Antp注射入野生型游走期家蚕中,以下调Antp在翅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注射48h后,Antp干涉个体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对照,对翅原基解剖观察发现,Antp干涉个体翅原基与对照组翅原基在形态上无显着差异,但Antp干涉个体翅原基内部结构翅脉发育不良,该现象与Wes突变体(Antp+/-)翅原基表型一致。化蛾后,Antp干涉个体翅表现为卷曲皱缩,翅型显着变小。为了进一步探究Antp功能丧失后对翅发育的影响,我们利用CRISPR-Cas9编辑手段敲除Antp。将体外转录合成的针对Antp的sg RNA和Cas9蛋白混合均匀后注射入新鲜蚕卵中,G0代成虫出现了与Wes(Antp+/-)一致的异常翅型,对突变表型个体的Antp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在设计的靶位点处存在大片段的缺失和少量碱基的插入,导致基因移码突变,引起基因功能的丧失。以上结果表明Antp是家蚕翅发育所必需的。Antp作为Hox家族中的一员,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为了阐明Antp基因对翅发育的影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我们从NCBI数据库中调取了7个目,49种昆虫的Antp蛋白全长序列,进行系统发生树分析和蛋白二级结构分析。其中膜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直翅目在成虫期有完整的翅结构,而弹尾目和虱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存在翅膀;同一目昆虫均聚在1个分支上,暗示Antp在同一目昆虫中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显示,所有物种Antp均有Homeodomain结构域,而Hox基因作为转录因子调控下游基因是基于homeodomain区域与DNA结合,进而控制胚胎或动物体特定位置细胞的分化、特化。以上结果表明,在进化上Antp基因控制昆虫胸部组织和器官发育的功能是保守的。为了说明Antp基因在昆虫翅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是保守的,我们以双翅目昆虫果蝇和鞘翅目昆虫赤拟谷盗为研究对象,下调Antp在翅中的表达。结果显示,Antp表达下调后果蝇和赤拟谷盗成虫翅均发育异常。综上,Antp在昆虫翅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3、Antp调控20E的合成影响翅发育为了阐明Antp如何影响昆虫翅发育,我们调查了20E合成通路基因在前胸腺、血淋巴及翅原基中的表达情况。q RT-PCR结果显示,仅20E合成路径上的最后一个基因shade在翅原基中表达,且其在Wes(Antp+/-)突变翅中的表达显着低于正常。通过ELISA实验测量了ecdysone(20E的前体)和具有活性的20E在Wes(Antp+/-)突变翅和正常翅中的滴度,结果显示ecdysone滴度在两品系间无显着差异,但20E在Wes(Antp+/-)突变翅中的含量显着低于正常,表明突变翅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翅中20E含量不足导致的。进一步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EMSA和Ch IP-PCR实验证实,Antp可直接结合于shade基因的上游启动子区域以调控shade的表达。基于以上,表明在昆虫翅发育过程中,Antp可通过调控20E合成基因shade控制20E在翅中的合成。4、20E上调Antp在翅中的表达由于Antp在翅中的表达与20E在昆虫中的周期性变化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因此我们推测在翅发育过程中,20E可调控Antp的表达。通过JASPAR软件分析Antp启动子区域,发现Antp启动子上存在3个20E核受体Ec R/USP的结合基序。我们将Antp启动子构建进萤火虫光酶报告载体(PGL3-basic)内,将其和海肾光报告载体共转进Bm N细胞后,以添加20E的细胞为实验组,添加20E溶剂DMSO的细胞为对照组,48小时后收集细胞检测Antp启动子的启动活性。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添加20E后,Antp启动子的启动活性显着增强。此外,对Bm N细胞和家蚕个体额外添加20E后,Antp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显着上调。以上结果表明,在昆虫翅中,20E在细胞内和Ec R/USP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该复合物结合于Antp启动子区域调控Antp的转录表达。5、Antp通过调控表皮蛋白基因的表达影响翅发育为了探究除shade外,是否还有其他基因对Wes(Antp+/-)突变翅型异常的表型有贡献,,基于非依赖数据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两品系的翅进行了比较蛋白组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到3993个蛋白质,其中差异蛋白370个(P-value<0.01,|log2FC|>0.58)。相较于正常翅,Wes(Antp+/-)突变翅中鉴定到238个蛋白表达上调,132个蛋白表达下调。我们调查了3个在家蚕翅原基中表达模式与Antp一致的表皮蛋白基因(CPH28,CPG24,CPG9),在Wes(Antp+/-)突变翅和正常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三个表皮蛋白基因在Wes(Antp+/-)突变翅的表达相较正常翅中的表达均显着下调。在Bm N细胞中,过量表达Antp后,三个表皮蛋白基因较对照组均显着上调,随后我们以CPH28为例,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和体内外结合实验证明Antp蛋白可直接结合于CPH28启动子区域调控其表达。在蛹期下调CPH28的表达后,成虫翅型缺陷。表明表皮蛋白在翅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在家蚕、果蝇和赤拟谷盗中敲低或敲除Antp后会导致成虫翅变小,且卷曲皱缩。并证实Antp通过直接调节翅原基中蜕皮激素合成基因Shade的表达而调控蜕皮激素20E的含量;同时,Antp通过与翅表皮蛋白基因的顺势调控原件结合,进一步调控翅的发育。本研究表明前翅发育不是Hox-free,Antp基因对翅发育不可或缺,以丰富调控翅发育的分子机理,并为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赵玉柱[4](2020)在《斑石鲷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及dmrt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提出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性腺发育特征及dmrt1在性腺分化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利用组织学切片的方法研究斑石鲷性腺分化和发育的过程,二是克隆获得性别相关基因dmrt1的开放阅读框(ORF区),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斑石鲷成鱼的不同组织及在幼鱼的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一、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方法观察斑石鲷性腺分化,结果表明:斑石鲷的性腺发育为雌雄异体类型,精巢属于小叶型,120日龄出现输精管原基,标志精巢开始分化,180日龄开始形成精小叶标志着精巢解剖学分化的完成,并同时出现初级精母细胞,标志着精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雌性90日龄原始性腺开始出现成簇发育的细胞群,后来发育为卵巢,标志卵巢解剖学分化的开始,150日龄出现卵巢腔的雏形,180日龄形成初级卵母细胞标志着卵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由此可见雌性斑石鲷在解剖学分化上早于雄性,在细胞学分化上雌雄大致相同。二、斑石鲷精巢的发育可以分为6个时期,精子的发生可以分为5个阶段:60-90日龄为Ⅰ期精巢,外观呈透明细长的线状,无法辨别出雌雄;180日龄前后为Ⅱ期精巢,外观呈扁平带状,精原细胞开始了快速分裂,此时期精巢中出现了初级精母细胞;210-240日龄为Ⅲ期精巢,肉眼观察到精巢呈淡红色棒状,可分辨出雌雄,该时期主要以初级精母细胞为主,并开始了减数分裂产生了次级精母细胞;460日龄为Ⅳ期精巢,外观呈乳白色棒状,小叶腔中出现少量的精细胞,挤压腹部无精液流出,24月龄前后为Ⅴ期精巢,外观饱满,呈现白色块状,精小囊和输精管中出现大量的精子,轻压腹部有少量的精液流出,26月龄后为Ⅵ期精巢,精巢体积萎缩变小,呈暗红色,精子退化吸收。精巢发育过程中精子的发生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决定了精子是逐渐成熟的。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母细胞发育分为6个时相,第Ⅰ时相卵母细胞处于卵原细胞阶段,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体积明显变大,进入卵母细胞小生长期阶段,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前期出现核仁,到中后期数量增多,并出现滤泡细胞,第Ⅳ时相卵母细胞是处在大生长期阶段的细胞,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卵黄颗粒增多,第Ⅴ时相卵母细胞细胞核溶解,核仁消失,整个细胞充满卵黄,第Ⅵ时相卵母细胞开始出现萎缩变小。三、通过克隆获得斑石鲷dmrt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区),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885bp,可编码294个氨基酸,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dmrt1基因在斑石鲷成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发现在精巢中dmrt1基因呈显性表达,在其他各组织中微量表达,甚至不表达,说明dmrt1基因与雄性性腺发育相关。通过测定dmrt1基因在斑石鲷幼鱼不同发育时期(150d、180d、210d、240d、270d)的表达水平,发现其在雄性幼龄斑石鲷210d以前表达量较少,210d出现表达高峰,210d之后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在雌性幼龄斑石鲷各时期均呈现微量表达,甚至不表达。通过性腺切片实验发现幼龄雄性斑石鲷在210d出现初期精细胞,由此可见dmrt1基因对于精巢中精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以及精子细胞的形成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并与维持精巢的功能有一定的关系。

刘慧霞[5](2019)在《中间丝蛋白desmin、LaminA与早期人胚心脏传导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心血管系统是人和脊椎动物胚体内最早发育和发挥作用的器官系统。心脏通过一个专门的组织网络——心脏传导系统来精确地启动和传递动作电位,从而实现心房和心室的协调收缩。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希氏束)与左右束支近端部分构成中枢传导系统,左右束支远端部分和外周心室传导网络构成周围传导系统。由于胚胎心脏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及人胚胎标本的特殊性,人胚胎传导系统的发育机制尚未阐明。近几十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细胞追踪、转基因、条件性基因敲除等技术对鸡胚、啮齿类动物和斑马鱼胚胎心脏传导系统发育的研究表明,传导系统的发育和分化依赖于体内复杂的信号网络,包括T-box转录因子Tbx3。在小鼠胚胎,Tbx3作为阻遏蛋白可抑制腔室工作心肌特异性蛋白(心钠素Nppa、快传导缝隙连接蛋白CX43和CX40等)的表达,从而保证Tbx3阳性的原始心肌细胞分化成中枢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而不向腔室工作心肌方向分化。转基因动物研究表明,Tbx3异位表达会出现传导系统功能异常或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肌细胞特异性中间丝结蛋白desmin作为细胞骨架的重要结构,在Z线周围将肌原纤维、肌膜和细胞核进行整合,维持心肌细胞结构完整性,并参与心肌细胞闰盘的装配。在成体,Desmin通过核骨架细胞骨架连接复合体(LINC)与位于核膜内层的核纤层蛋白LaminA相连,构成贯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统一网架结构体系。文献报导,人类编码desmin的DES基因突变导致显着性心律失常和频发的心源性死亡;人类编码LaminA的LMNA基因突变通常以心传导系统疾病或心律失常为首发症状,提示desmin和LaminA与人类心脏传导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然而,有关二者在人胚心脏表达模式的研究报道甚少,尤其缺乏人胚早期的资料,限制了实验研究从动物到人的推理。本研究系统观察了Carnegie10-20期人胚心脏传导系统的形态演变过程,阐述了中间丝蛋白desmin和LaminA在传导系统的时空表达模式及与Tbx3、Isl-1和Nkx2.5等不同转录因子表达模式的关系。与模型动物相比,我们的数据为理解人类DES和LMNA基因突变引起的心律失常提供了直接的形态学基础。第一部分中间丝蛋白desmin、LaminA在早期人胚心脏传导系统的时空表达特点及意义目的:阐明中间丝蛋白desmin和LaminA在人胚胎早期心脏发育过程中传导系统的时空表达模式及与Tbx3等转录因子表达模式的关系,探讨desmin和LaminA在心脏传导系统发育中的作用,为人类DES和LMNA基因突变导致的传导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自然流产的形态完整的Carnegie10-20期(受精后3-8周)人胚,制作心脏连续切片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本实验选用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标记早期原始心肌细胞,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抗体标记横纹肌心肌细胞,抗Tbx3抗体标记人胚心脏中枢传导系统,系统观察结蛋白(desmin)、核纤层蛋白A(LaminA)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在人胚心脏传导系统的时空表达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胚胎心脏发育过程,部分胚胎染色结果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结果:人胚发育第10期,Tbx3在心脏广泛表达,阳性结果弥漫至除静脉窦外的MHC或α-SMA阳性的心肌细胞,但较强的desmin阳性颗粒主要局限在中枢传导系统的房室管右侧壁。人胚发育第11期,房室管内侧覆以间充质细胞构成的心内膜垫,Tbx3阳性表达主要局限于房室管壁心肌细胞,desmin在房室管壁心肌细胞的表达与Tbx3表达模式相同。LaminA首先在心室近腔面的小梁心肌,即蒲肯野纤维阳性表达。人胚发育第12期,人胚房室管前壁可见Tbx3和desmin双阳性细胞从腹侧向背侧延伸经右心房顶壁与发育中的假隔融合,房室管后壁的Tbx3和desmin阳性细胞向房间隔基部延伸扩展到左心房底壁的左肺嵴,Tbx3阳性结果随近左肺嵴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人胚发育第13期,房室管背侧壁心肌增厚区为人胚房室结原基,心肌细胞排列稀疏,胞质嗜酸性弱,Tbx3、desmin、LaminA和Nkx2.5表达强度强于心房或心室心肌细胞,但α-SMA表达缺失。人胚发育第14期,希氏束出现并与房室管右背侧壁相连,二者共同表达desmin和Tbx3,desmin阳性表达范围从中枢传导系统扩展到周围传导系统的左右束支远端和蒲肯野纤维。人胚发育第15期和17期,窦房结和房室结明显可辨,窦房结借右静脉瓣与房室管背侧的房室结相延续,左静脉瓣向房室管方向延伸并插入房间隔尖端的的背侧间充质突内,这两条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之间的传导通路在人胚发育17-20期始终可以观察到并较好地表达Tbx3和desmin。房室结连接希氏束,希氏束与左右束支和蒲肯野纤维相连。因此,从窦房结到心室蒲肯野纤维之间连续的传导通路的雏形基本建立,可见Tbx3阳性表达部位局限在中枢传导系统。Desmin阳性表达早期在中枢传导系统,表达时间早于Tbx3,但在人胚发育第20期扩展到除致密心肌外的由左右束支远段和心室小梁心肌构成的周围传导系统和工作心肌。LaminA在传导系统的表达明显晚于desmin,阳性表达范围从周围传导系统的蒲肯野纤维逐渐向上延伸至中枢传导系统各结构,直至人胚发育第20期,窦房结才获得LaminA较强的阳性表达。结论:1.Desmin与Tbx3在早期人胚心脏中枢传导系统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提示,胞浆骨架蛋白desmin参与中枢传导系统基本框架的搭建,Tbx3促进原始心肌细胞分化为中枢传导系统的慢传导心肌细胞,二者协同作用确保心脏形态发生与其传导功能相适应。2.联合应用desmin和Tbx3作为标记蛋白可以很好地显示人胚心脏早期发育过程中从窦房结到蒲肯野纤维之间完整的心脏传导系统。3.LaminA在人胚心脏传导系统的表达晚于desmin,阳性表达部位从周围传导系统逐渐延伸到中枢传导系统,这两种中间丝蛋白不同的表达模式提示,直至人胚发育至20期,二者在结构和功能上尚未建立偶联。4.人胚心脏周围传导系统和心房工作心肌的发育需要desmin的参与。第二部分人胚心脏静脉窦和窦房结的早期发育目的:研究人胚心脏窦房结的起源和发育的动态形态演变过程,探明转录因子Tbx3、Isl1的表达与窦房结发育的形态学关系,为揭示人类先天性起搏组织异常的病因提供宝贵的形态学资料。方法:选用α-SMA、MHC单克隆抗体和抗Tbx3、抗Isl-1和抗Nkx2.5多克隆抗体对Carnegie10-20期(受精后3-8周)人胚心脏连续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人胚胎发育第10期,静脉窦初现于共同心房的尾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早期心肌特异性蛋白α-SMA阴性、Nkx2.5阴性和Isl-1阳性,可见Isl-1阳性细胞从前肠腹侧的间充质细胞延续至静脉窦背侧壁。人胚发育第11期,静脉窦开始表达α-SMA,人胚发育第12期,Nkx2.5阴性的静脉窦头端与Nkx2.5阳性表达的右心耳尾端延续并折叠成两层不同成分构成的右静脉瓣,右静脉瓣向心脏头端延续与发育中的假隔融合。人胚发育第13期,左静脉瓣发育,左右静脉瓣向头端延伸并与假隔相互融合,显示Nkx2.5阳性、Isl1阴性的表达模式。与心房其它部位的心肌表达特点不同,介于两瓣膜基部之间右心房壁上的心肌细胞显Nkx2.5阴性和Isl1阳性,提示这部分心肌细胞来源于静脉窦。人胚发育第14期,心尾端来源于静脉窦未融入到心房壁的Isl1阳性细胞参与构成右静脉窦角和左侧的冠状窦,右静脉窦角管壁较13期明显增厚,位于右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之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右静脉窦角表达较强的α-SMA和desmin,但未检测到Tbx3阳性颗粒。可见前肠腹侧Isl-1阳性的间充质细胞借肺静脉右侧的背侧间充质突延伸到增厚的右静脉窦角尾端。人胚胎发育第15期,窦房结位于心脏的头端、右心房的背侧,窦房结头端包绕右心房和右上腔静脉连接处,尾端沿右静脉瓣(界嵴)走形,在不同切面窦房结形态呈现为逗号样或U形结构。窦房结头端已广泛表达desmin,但慢传导系标记物Tbx3才开始阳性表达,与早期心肌特异性蛋白α-SMA的表达模式呈现严格的互补性,即获得Tbx3阳性表达的窦房结区域同时失去α-SMA的表达并演变为分布稀疏的结构。人胚胎发育第16期开始,Tbx3的表达沿右静脉瓣进一步向窦房结头部远侧端延伸。直至胚胎发育第20期,横纹肌特异性蛋白MHC已蔓延到整个窦房结,仍有部分窦房结头端显Tbx3阴性和α-SMA阳性的互补表达模式,第二生心区心前体细胞标记物Isl1在窦房结头端始终保持强阳性表达。结论:1.人胚静脉窦最早于人胚胎发育第10期发育,窦壁为间充质细胞。间充质细胞于第11期开始心肌化,第12期发生心肌化的心肌细胞从静脉窦头端向尾端逐渐演变为具有横纹的心肌细胞。2.人胚胎发育第13期,右心房壁上界于左右静脉瓣之间的部分构成窦房结尾部的原基,显示Isl-1阳性、Nkx2.5阴性的表达特点;第14期,连接右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右静脉窦角尾端形成窦房结头部的原基;第15期,心脏经历汇聚后,窦房结原基从右心房的尾端返折到右心房的头端,达到晚期人胚和成人的解剖学位置。3.窦房结获得成人解剖学位置后,Tbx3阳性表达部位沿右静脉瓣逐步向窦房结头部近心房侧扩展,而且Tbx3和早期心肌特异性蛋白α-SMA的表达模式呈现严格的互补性,提示窦房结细胞从尾端向头端逐步分化与成熟。4.与小鼠胚胎相同,人胚静脉窦和窦房结具有特殊的Nkx2.5阴性、Isl-1阳性表达模式,可选用转录因子Nkx2.5和Isl-1作为理想的标记物。

刘海平,刘孟君,牟振波,刘艳超,次仁罗杰,刘书蕴,刘乐乐,饶昌伟[6](2019)在《西藏双须叶须鱼早期发育特征》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早期发育特征研究,旨在为该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双须叶须鱼卵径3.7—3.9 mm,吸水后的卵径可达5.1—5.3 mm。在水温10℃左右的条件下,经历336.02h孵化出膜。根据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可将胚胎发育分为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孵化阶段共7个阶段34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12.4 mm,第1天体色素出现,胸鳍上翘,鳃盖骨出现,下颌原基出现;第2天鳃弓原基出现;第3天消化道出现,肝胰脏原基出现;第4天鳃耙出现,体表色素细胞带出现;第5天口凹形成,鳃丝形成;第6天胸鳍褶,背鳍褶,腹鳍褶出现;第7天鼻凹出现,星芒状色素团出现;第9天鳔前原基出现;第11天尾鳍鳍条开始出现,胸鳍开始颤动;第13天鳔1室出现,半规管形成;第17天背鳍分化出来;第21天腹部鳍褶变大,舌颌骨清晰可见;第28天脾脏出现;第33天出现腹鳍鳍条;第34天鳞片出现;第85天稚鱼的形态与成鱼无异。双须叶须鱼是已报道裂腹鱼类卵径最大,较四大家鱼卵周隙小,是对高原隆起所导致的高寒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

周楠[7](2019)在《时空特异性Fgf8基因激活小鼠舌与下颌发育异常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口腔颌面部发育依赖于间叶外胚层颅神经嵴细胞(Cranial Neural Crest Cells,CNCCs)的迁移和分化。具有多潜能的CNCCs迁移进颅颌面特定位置并分化形成颅颌面部大部分重要结缔组织,包括上颌骨、下颌骨、软骨、腭、舌重要结缔组织(如舌中隔及舌肌腱等)以及颅颌面其他肌腱等。其中舌及下颌发育具有严格的时空顺序,如果发育不协调就会引发异常,如人类Pierre Robin序列征(Pierre Robin sequence,PRS)被认为是由小颌畸形作为始动因素引发舌高耸后坠,进而引起上呼吸道梗阻以及腭裂等一系列的表现。目前在利用小鼠模型进行PRS的发生机制研究中,常常认为舌形态畸形是继发于小颌畸形,由舌肌附着位置异常或舌发育空间不足引发。舌的形态发生不仅受舌肌发育的调控,更依赖于舌间充质中信号的调节及其与舌肌之间的相互作用。舌间充质中的信号分子能够影响舌成肌细胞的迁移、存活、增殖以及融合等一系列重要发育事件。最新研究检测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Th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s)家族的多个Fgf配体参与舌发育过程中的多个阶段。旁分泌型FGF8亚家族成员Fgf18从E11.5开始在舌上皮下方的侧方间充质中激活,然而其在舌发育中确切的作用仍然不清楚。本课题组前期通过Osr2-cre特异性在小鼠舌外周间充质中激活Fgf8,发现Osr2-cre;Rosa26R-Fgf8小鼠具有明显的舌发育畸形,初步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Fgf8通过旁分泌直接作用于舌外周肌群引发舌畸形。随着深入研究发现,Fgf8激活可能通过影响间充质控制细胞极性的RhoA信号传导导致舌形态畸形(第一部分研究)。近年来,有关四肢及躯干的大量研究显示,肌肉骨骼肌系统包括肌肉-肌腱决定了骨骼的形态发育与形成。颌面的形态和功能也是由肌腱,肌肉与骨骼组成的系统共同决定的,但颌面发育过程中,肌腱,肌肉和骨骼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尤其下颌骨是一个解剖结构十分精细且复杂的骨骼实体,在颌面部动度最大,支配下颌运动的骨骼肌数量最多,其形态发生也极有可能受到其附着肌肉及肌腱的调控。然而,目前下颌骨发育异常机制研究多集中在自身发育过程中的信号异常,而忽略其周围组织对骨骼形成的影响。此外,由于一直缺少颅颌面肌腱特异性工具小鼠,并且目前几乎所有的肌腱发育研究均是以躯干尤其是四肢为对象,而颌面肌腱研究甚少,其发育是否也与躯干与四肢部遵循相同的模式与分子调控机制尚需要明确,并且参与躯干及四肢肌腱发育过程的FGF信号分子对颌面肌腱发育的作用机制也未见报道。本课题组首次发现Odd-Skipped基因家族编码的转录因子Osr2-cre在小鼠咬肌肌腱中被特异性激活,在下颌骨和咬肌没有表达;同时首次发现在咬肌肌腱中特异性激活Fgf8,导致Osr2-cre;Rosa-Fgf8小鼠肌腱分化障碍,继而引发咬肌退化及下颌骨短缩。这强烈提示肌腱的正常发育对于颌面部肌肉和骨骼的形态与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拟首先探明正常小鼠颌面部肌腱的发育过程及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并为以后研究创建关键的肌腱特异性Cre工具鼠;继而利用Osr2-cre;Rosa-Fgf8小鼠模型,揭示FGF信号通路在肌腱发生和分化中的作用,同时辅以多种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探明肌腱缺失导致咬肌退化和下颌骨形态异常(小颌畸形)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将首次揭示肌腱与肌肉和骨骼在颌面部发育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颌面部骨骼形态和功能的分子机制,同时也为肌腱再生,颌面畸形的预防和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综上,本研究通过Osr2-cre特异性在小鼠CNCCs衍生的舌外周间充质以及下颌咬肌肌腱中(并非下颌骨中)特异性持续激活Fgf8,发现小鼠出现舌形态畸形以及小颌畸形表现,此外还伴发咬肌及其肌腱结构发育异常及缺失。本研究将分为三部分拟解答其中的发生机制,第一部分将重点解答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舌形态畸形的发生机制,第二部分将详细分析Osr2-cre;Rosa26R-Fgf8小鼠小颌畸形表型以及自身发育的机制,探讨下颌骨发育过程中究竟哪些发育事件及重要信号出现异常导致小颌畸形发生;而第三部将初步探索Osr2-cre;Rosa26R-Fgf8小鼠咬肌及其肌腱发育异常及其导致Osr2-cre;Rosa26R-Fgf8小鼠小颌畸形发生的新机制。方法(1)将 Osr2-cre及 Osr2-cre;Rosa26R-mT/mG 小鼠与Rosa26R-Fgf8小鼠交配,分别获得 Osr2-cre;Rosa26R-Fgf8 及 Osr2-cre;Rosa26R-Fgf8;mT/mG(均简称Osr2-cre;Rosa26R-Fgf8)小鼠及 Osr2-cre;mT/mG 小鼠(下简称WT);将 Osr2-cre小鼠与Rosa26R-DTA小鼠交配,获得Osr2-cre;Rosa26R-DTA小鼠;将Myf5-cre小鼠与Rosa26R-mT/mG 及Rosa26R-Fgf8 小鼠交配,分别获得Myf5-cre;Rosa26R-mT/mG及Myf5-cre;Rosa26R-Fgf8小鼠;以上各自其余同窝小鼠做对照(WT);(2)将 Osr2-cre;mT/mG、Osr2-cre;Rosa26R-Fgf8;mT/mG 及 Myf5-cre;Rosa26R-m T/mG小鼠进行冰冻切片及荧光显微镜下拍照观察Osr2-cre(绿色荧光)的表达模式;(3)Masson染色法观察小鼠舌及下颌相关组织学形态;(4)骨(茜素红)/软骨(阿尔新蓝)染色法观察小鼠下颌骨及Merkel’s软骨结构变化;(5)BrdU标记法检测小鼠舌及下颌相关组织的细胞增殖情况;(6)TUNEL法检测小鼠及下颌相关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7)原位杂交法检测小鼠舌及下颌相关组织的Tnc、Col1a1、Scx、Tnmd的mRNA表达及分布情况;(8)IHC法检测小鼠舌及下颌相关组织中 Myosin、MyoD、Fibronectin、Osterix、p-Smad1/5/8、p-Erk 1/2、p-Akt、p-p38、Fgfr1及Lef1等蛋白水平变化及分布情况;(9)WB法检测小鼠舌组织中RhoA蛋白水平改变;(10)测量及计数等均采用Image J软件来进行分析;数据绘图(柱状图)采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进行;样本间的数据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p<0.01(**)及p<0.001(***)为具有高度统计学差异。结果1.Fgf8激活通过抑制间充质细胞分化导致小鼠舌发育畸形的研究。(1)Fgf8在舌外周间充质中特异性激活导致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表现为明显的“舌伸出”状,舌前部膨隆以及舌后部缩窄;(2)组织学可见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舌形态不规则的改变以及舌后部舌背高耸呈“倒V字”形,舌侧方外周间充质以及舌下纵肌之间的间充质细胞增多,而除舌下纵肌束密度减低以及肌束之间间距增大以外,其余舌肌的排列和分布并无明显差别;(3)另外,可见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舌肌中成肌决定因子MyoD表达无明显差别,舌下纵肌内单个肌纤维(标记Myosin蛋白)密度降低即肌纤维之间距离增大;提示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舌肌自身肌生成可能无明显发育异常,而该小鼠舌形态畸形改变可能与舌间质细胞的异常分化破坏舌肌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有关。(4)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舌下纵肌之间BrdU 阳性细胞数增多,提示Fgf8激活能够促进舌间质细胞增殖;(5)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舌中重要外基质蛋白Tnc表达明显下降,而Col1a1以及肌腱分化标记物Scx和Tnmd表达无明显差别,提示Fgf8激活可能通过抑制舌细胞外基质Tnc的分化而影响舌的发育;(6)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舌中FGF信号通路中Fgfr1以及下游胞内p-Erk 1/2、p-Akt、p-p38信号蛋白均无明显差别,提示Fgf8激活不是通过以上信号通路影响舌的发育。(7)控制细胞张力及极性的RhoA信号以及细胞表面的重要受体Fibronectin在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舌中表达均明显下降,尤其是舌侧方间充质中Fibronectin明显下降;综上,提示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舌外周激活Fgf8可能通过抑制Fibronectin表达,并抑制RhoA信号,继而抑制舌中细胞外基质Tenascin C的表达,破坏了舌外周间充质细胞表面张力均衡而导致舌形态的畸形改变。2.Osr2-cre;Rosa26R-Fgf8小鼠小颌畸形表型分析研究(1)Osr2-cre(绿色荧光)并未在Osr2-cre;mT/mG(WT)小鼠下颌骨中激活,而是在其颊侧的咬肌肌腱上特异性激活,但是Osr2-cre;Rosa26R-Fgf8小鼠却具有明显的下颌短缩、下颌骨短小及表面结构的破坏,即小颌畸形表型;(2)通过对其下颌骨发育过程中一系列发育事件进行详细研究发现,Osr2-cre;Rosa26R-Fgf8小鼠下颌骨原基形成之前凝集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并且临近肌腱咬肌结构的下颌骨原基上端出现细胞增殖的减少以及成骨分化降低(Osterix);(3)另外早期下颌骨原基外侧控制成骨祖细胞的p-Erk1/2信号以及控制成骨分化过程的经典BMP信号均明显下降,说明Fgf8在小鼠下颌骨颊侧的咬肌肌腱中激活通过抑制下颌骨中ERK信号传导导致下颌骨外周成骨祖细胞群增殖水平降低,并且通过降低下颌骨中经典BMP/Smad信号传导抑制成骨细胞分化过程,进而影响了下颌骨表面结构的生长及矿化成熟,导致Osr2-cre;Rosa26R-Fgf8小鼠小颌畸形的发生。3.咬肌肌腱特异性激活Fgf8通过抑制肌腱-咬肌复合体分化导致小颌畸形的机制研究(1)Osr2-cre(绿色荧光)特异性激活在Osr2-cre;m T/mG小鼠下颌骨颊侧附着结构清晰的咬肌肌腱上,而Osr2-cre;Rosa26R-Fgf8;Rosa26R-mT/mG小鼠相应位置绿色荧光范围明显变大且分布均匀,组织结构也不清晰;(2)Osr2-cre;Rosa26R-Fgf8小鼠出现咬肌肌腱结构退化,肌腱早期分化标记物Scx及分化成熟标记物Tnmd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并伴发前中后咬肌纤维不同程度的缺失(成熟肌纤维标记物Myosin蛋白下降),咬肌区后部成肌细胞决定因子MyoD表达完全缺失;并且该区域细胞增殖水平显着下降。提示,Fgf8在咬肌肌腱上特异性激活可通过抑制小鼠咬肌肌腱细胞的命运及分化导致肌腱结构缺失,同时抑制肌腱咬肌区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咬肌细胞的成肌命运及肌纤维分化;(3)此外,在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肌腱咬肌区,负调控肌腱祖细胞Scx表达的FGF/ERK-MAPK 信号中 Fgfr1、p-Erk1/2 以及经典 Wnt/β-catenin 信号中 Lef1 均异常激活;(4)当利用Myf5-cre在所有肌前体细胞中过表达Fgf8后,Myf5-cre;Rosa26R-Fgf8小鼠咬肌纤维及肌腱仍然在能够分化,但是Myosin染色变浅并且单位面积内肌束数量减少,这间接说明Osr2-cre;Rosa26R-Fgf8小鼠咬肌退化不是Fgf8激活直接引起的,极有可能是由于咬肌肌腱发育障碍直接引起。以上结果均提示Fgf8通过激活Fgfr1/Erk/Wnt抑制肌腱分化,并可能通过分泌的Wnt信号抑制咬肌纤维的细胞命运及肌纤维形成;(5)Myf5-cre;Rosa26R-Fgf8小鼠下颌骨发育未见明显异常,而使咬肌肌腱细胞发生凋亡的Osr2-cre;Rosa26R-DTA小鼠下颌骨原基变小并且出现骨基质异常,同时伴有前-后部咬肌纤维的不同程度缺失,与Osr2-cre;Rosa26R-Fgf8小鼠十分相似。综上结果提示我们,咬肌肌腱发育异常是导致Osr2-cre;Rosa26R-Fgf8小鼠小颌畸形发生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导致咬肌缺失的直接原因。结论(1)Fgf8在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舌外周间充质中激活通过抑制舌间充质Fibronectin表达,并下调RhoA信号,继而抑制舌细胞外基质Tenascin C的表达,破坏舌外周细胞表面张力均衡而导致舌形态的畸形改变。(2)Fgf8在小鼠咬肌肌腱中特异性持续激活可能是通过激活Fgfr1/Erk/Wnt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咬肌肌腱细胞的命运及其分化成熟,导致Osr2-cre;Rosa-Fgf8小鼠咬肌肌腱结构退化消失,同时,可能通过激活Wnt信号抑制其相邻咬肌的形成;(3)而Fgf8激活的Fgfr1/Erk/Wnt信号可能并通过未知机制抑制下颌骨中ERK信号导致下颌骨成骨祖细胞增殖水平下降,通过抑制经典BMP信号(p-Smad1/5/8)成骨分化水平下降,这一系列的异常导致下颌骨形态发生改变而形成小颌畸形。

张海瑞[8](2019)在《弓背青鳉胚胎和性腺发育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青鳉属鱼类具有体型小巧、繁殖力强、繁殖周期短、产卵量大、可连续产卵等特点,且由于胚胎发育早期对水质变化敏感,被广泛地应用于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毒理学等研究领域。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在我国广东沿海广泛分布,通过调查发现,其对栖息水域的盐度波动的适应力强,具有开发为环境监测的潜力。鉴于目前对弓背青鳉的基础研究不足,开展如下研究:一、对弓背青鳉胚胎发育做了连续的观察;二、用连续切片技术对弓背青鳉不同发育阶段的组织进行染色观察,获得其雌、雄性腺发育资料;三、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对原生殖细胞进行活体标记和示踪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弓背青鳉胚胎在26℃历时1012天出膜,遵循硬骨鱼发育模型,共经历8个时期;根据各时期形态特征的变化,如胚盘的形成,体节的数量,器官的发生,胚体的大小和运动等,可进一步细分为35个阶段。自发荧光开始出现于12肌节期,由虹彩细胞团内的嘌呤类物质在激发光下产生,主要分布于脑与脊索上方。2、弓背青鳉从出膜到性成熟历时23个月。出膜后510天,性腺分化,雌雄性腺出现结构上的差异。弓背青鳉雌性个体的性腺发育早于雄性个体,根据卵巢组织学分析,其产卵类型属于不同步连续产卵性。3、本研究对弓背青鳉与日本青鳉vasa基因的序列比对分析,发现3’-UTR区一致性达到86%,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并利用已经构建成功的日本青鳉vasa基因重组质粒,成功标记了近源种弓背青鳉的原生殖细胞。本研究完整记录了弓背青鳉早期胚胎发育,雌、雄性生殖腺发育及卵子和精子的发生过程,为弓背青鳉种质资源保护和繁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生态保护也有一定的意义。

陈生熬[9](2019)在《叶尔羌高原鳅早期发育及盐碱适应生理机制》文中认为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Hedinichthys)yarkandensis(Day),地方名:狗头鱼(Dog-head)。属鲤形目(Cyprinidformes)、鳅科(Cobitidae)、条鳅亚科(Nemachilinae)、高原鳅属(Triplophysa)、鼓鳔鳅亚属(Hedinichthys);曾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是优势特有鱼类,是塔里木河水系中生长较快、个体较大的一种鳅科鱼类,最大个体长达33.0 cm、体重425 g。2015年,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叶尔羌高原鳅被定为“易危(VU)”。《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2018,修订),列为Ⅱ级重点保护水生动物。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塔里木河水系采集叶尔羌高原鳅528尾、其他高原鳅鱼类199尾、外来鱼类2037尾,共计采集鱼类2764尾,以及通过塔里木大学水产试验站养殖样本2000尾。通过对样本进行测定、分析和处理,对叶尔羌高原鳅早期发育和盐碱耐受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塔里木河水系渔业调查中发现,阿拉尔点水温较高,台特玛湖最低约为14℃,与其他采样点差异显着(p<0.05);溶解氧、温度和pH值基本相差无几;盐碱浓度,阿拉尔、台特玛湖、盖孜河三者差异不显着(p>0.05);和田河盐度最高8.86±2.9093,台特玛湖碱度浓度最高6.90±0.2409 g/L,盐度浓度最低为阿克苏河0.43±0.3056,碱度浓度0.65±0.0714 g/L。塔里木河水系2764尾鱼类,隶属于6目10科19属25种。鲤形目鱼类最多,其次是鲈形目20.48%,土着鱼类占26.30%,外来鱼类占73.70%。其中,多数土着鱼类属于华西区(中亚高山区)中的塔里木亚区;5种土着高原鳅属鱼类的体长与体重中显示,隆额高原鳅基本符合匀速生长,叶尔羌高原鳅与其他3种鱼类其余均为异速生长。其中,盐度S在13左右高原鳅的数量较多,从数量上来观察阿克苏河中小鳔高原鳅大于盖孜河中巨头高原鳅大于尼雅河隆额高原鳅。叶尔羌高原鳅种群数量,在一定盐碱浓度范围内,与盐度浓度(S)成正相关,与碱度浓度(A)负相关。2.叶尔羌高原鳅,卵微黏性,略有沉性,受精卵呈卵圆形,卵径为0.060±0.052mm,在水温(20±1.0)℃下,历时65h34min完成整个7个阶段的胚胎发过程;根据卵黄囊、体色、鼓鳔和须发育特征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初孵卵黄囊仔鱼平均全长2.0±0.65 mm,出膜后7 d,卵黄囊吸收完毕,完全消失;初孵仔鱼继续培育至16 d龄,仔鱼鳃盖后缘鼓鳔明显长出,须清晰可辨,体色加深,心脏红色素明显,体色与成体相似,标志后期仔鱼发育完全进入稚鱼期,此时鱼苗平均全长8.0±0.45 mm;培育至30 d龄,仔鱼鼓鳔完全,鳃盖张合明显,身体透明特征消失,稚鱼阶段完成发育进入幼鱼期,此时平均全长达13.0±0.55 mm,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试验中,卵黄囊长度(LY)和出膜天数(D)的关系式:LY=0.0286D2-0.0636D+3.1196(R2=0.9050);用直线方程拟合卵黄囊长度(LY)和卵黄囊仔鱼全长(LT)的关系式:LY=-1.315LT+5.368(R2=0.8199);拟合卵黄囊仔鱼全长(LT)和出膜后仔稚鱼天数(D)的关系式:LT=-0.0263D2+0.5113D+1.6169(R2=0.9890)。3.叶尔羌高原鳅仔鱼3日龄即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仔鱼卵黄囊于67 d龄消耗完毕,混合营养期维持仅为34 d。初次摄食点出现在3 d龄时,摄食率仅为16.7%,初次摄食率最高达在7 d龄,摄食率可达90%,PNR出现在仔鱼孵出后的89 d龄。3日龄后饥饿对仔鱼卵黄吸收速度影响显着(p<0.05);摄食仔鱼生长呈线性增加,饥饿仔鱼生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尔羌高原鳅仔鱼的最佳投喂时间应在仔鱼开口后4 d之内。叶尔羌高原鳅仔鱼个体较小,对于初次摄食饵料的的选择范围较小,食谱范围窄,初孵仔鱼死亡率高,对于高原鳅属仔鱼开口饵料有待进一步开发。叶尔羌高原鳅生长中,投喂6次是体重增势明显;绝对生长率中,相对生长率(RGR)和瞬时生长率(SGR)中其他投喂次数与投喂6次差异极为显着(p<0.01)。每天投喂微粒子(WL)与其他饲料差异显着(p<0.05)。绝对生长率(AGR)和相对生产率(RGR)及瞬时生长率(SGR)在不同光照下差异极为显着(p<0.01),自然光下生长最为旺盛。4.叶尔羌高原鳅受精卵孵化率、存活率及仔鱼活力系数,当盐度浓度26和碱度浓度0.51.5 g/L时表现最高;随着盐碱浓度的升高,超过阈值后孵化率和成活率日趋降低;SAI和孵化率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式Y=0.0075X+0.7035(R2=0.9371),SAI和畸形率却表现出二项式的关系式,Y=-0.0053X2+0.3027X-3.3947(R2=0.9999)。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仔稚鱼行为表现出先行出现狂躁和急游,力竭而死,体表黏液增多,头和腹微显红点。仔稚鱼盐度浓度下在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7334、6.4007、5.6797和5.3928,SC为2.6893;仔稚鱼耐受性碱度浓度下在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9194 g/L、2.7417 g/L、1.7618 g/L和1.0281 g/L,SC为0.5754 g/L。成鱼不同盐度浓度下在24 h、48 h、72 h、96 h时试验鱼盐度耐受性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13.9790、12.9200、12.1170、10.7700;SC为5.8852;碱度浓度下在24 h、48 h、72 h、96 h时试验鱼碱度耐受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1645 g/L、4.0047 g/L、3.6017 g/L、2.9524 g/L;SC为0.9316 g/L。叶尔羌高原鳅仔稚鱼在盐度浓度S4和碱度浓度A0.5g/L下全长、体重、绝对生长率和瞬时生长率生长优势最明显。幼鱼在盐度浓度S2和碱度浓度A0.5g/L时有所不同。成鱼阶段,盐度浓度S4和碱度浓度A0.5 g/L差异显着(p<0.05),生长趋势最明显。5.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血液中Na+和Cl-明显较高。24h、48h、72h、96h时,血液总蛋白(TP)、球蛋白(GL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等各个生化指标均有所不同;多数指标的变化主要集中在48h和72h之间;NKA在72h时差异不显着(p>0.05),高盐碱浓度和低盐碱浓度中,均表现出较低活力。在组织学上,叶尔羌高原鳅,鳃小片(GL),缩短弯曲,随着盐度浓度的变大,泌氯细胞(CC)增加但不明显,胞体增大。盐碱浓度随时间增加过程中肾小球萎缩(G),肾小囊膨大(BC),肾小管萎缩,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变性,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PI和PⅡ)萎缩,集合小管(CS)和颈部(NE)萎缩现象较前者较甚。肠绒毛上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SCE)有增厚迹象,内中内含的杯状细胞(GC)数也明显减少,杯状细胞大小差异也较为明显,纹状缘损坏严重。从叶尔羌高原鳅21个样本中共检测到raw reads 118.22 Mb,经初步筛选过滤后clear reads为112.34 Mb。不同盐碱度下叶尔羌高原鳅组装unigenes的平均长度为1703 bp(29.76%)。GO功能富集细胞成分分类(Cellular Component,CC)中,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类中,细胞过程主要占19.76%;分子功能范围(Molecular Function,MF)内,连接占45.63%。KEEP富集中,主要是信号转导途径和一般功能基因预测。与对照组相比,在盐度实验组中有1794个上调表达DEGs(fold-change ratio实验组/对照组>2,FDR p-value<0.05)和1180个下调表达基因(fold-change<0.5,FDR p-value<0.05);在碱度浓度实验组中共鉴定出2495个上调表达基因和2463个下调表达基因。盐碱浓度会对结合样受体信号通路、癌症通路、Ras信号、病毒致癌等通路及其下游调控机制产生显着影响。与其他盐碱浓度组相比,盐度浓度S4和碱度浓度A0.5时fubp3、glud、galphai2、gbas和slco2b1的表达中显着升高,而prkci、zfyve16和abcc13的表达变化趋势与之相反。

宋励[10](2019)在《Iroquois同源框基因Irx1和Irx2阳性心肌前体细胞与胚胎心脏早期形态发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已知胚胎心脏发育早期,来自心外的前体细胞经原始心管动脉端和静脉端不断迁入心内,并在相关转录因子或信号分子的调控下,向工作心肌或传导系心肌分化,参与心脏四腔室及中枢传导系和周围传导系的发育。研究表明第二生心区(SHF)心脏前体细胞可经心背系膜向心管内迁移,参与形成流出道、右心室、部分心房及房间隔、心房背侧间充质突以及主动脉和肺动脉干的发育。胰岛素增强子结合蛋白1(insulin gene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Islet-1,Isl-1),是SHF前体细胞的标记之一,观察ISL-1阳性细胞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探讨SHF前体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机制,为研究SHF前体细胞参与心脏早期发育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资料。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小鼠胚胎和人胚胎心脏发育早期,Isl-1可能使SHF间充质细胞维持心肌前体细胞状态,保持一定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参与动脉囊分隔及升主动脉、肺动脉的发育过程。SHF间充质内可见Isl-1阳性呼吸内胚层与其周围的呼吸内胚层相关Isl-1阳性细胞区(PE-Isl-1F)密切相关,PE-Isl-1F在呼吸内胚层的诱导之下形成特征性的锥体形分布模式。此Isl-1阳性锥体形结构境界清楚,但其周围SHF间充质呈Isl-1阴性表达,因此是否还有其他转录因子调节特征性锥体形结构的形成,以及锥体形结构周围的Isl-1阴性间充质是否参与动脉囊及流出道的发育尚需进一步研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还发现,中枢传导系窦房结原基形成早期呈Isl-1阳性表达,提示窦房结心肌细胞可能来源于静脉端SHF心肌前体细胞,后期在转录因子Tbx3的调控下向起搏细胞分化,逐渐形成功能完善的窦房结。但与窦房结原基相延续的上腔静脉壁间充质则保持Isl-1阴性表达,因此窦房结原基心脏前体细胞的来源仍需进一步探讨。转录因子Tbx3于心管发育早期即表达于房室管,并在房室管及房室结的发育过程中持续表达,并可经静脉瓣迁入窦房结原基,调控其功能发育。但心包腔背侧及前肠周围的SHF间充质亦呈Tbx3阳性,因此SHF间充质前体细胞是否为房室管Tbx3阳性细胞的来源,以及在房室管发育过程中是否持续向其添加细胞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系统观察了Iroquois同源框基因家族的两个成员,Irx1和Irx2在小鼠胚胎和人胚胎心脏发育早期的时空表达模式。第一部分着重观察Irx1和Irx2阳性SHF前体细胞在心管动脉端的时空分布,通过比较Isl-1阳性SHF前体细胞的分布特征,探讨SHF前体细胞参与动脉囊及流出道发育的不同途径。第二部分着重观察Irx1和Irx2阳性SHF前体细胞在传导系发育过程中的分布特征,为研究窦房结起源及房室结和心室传导系的发育提供形态学研究依据。目的:观察Irx1和Irx2在小鼠胚胎和人胚胎心脏发育早期的时空表达模式,为探讨Irx1和Irx2阳性SHF前体细胞在心管动脉囊及流出道发育过程以及窦房结起源、房室结和心室传导系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研究依据。方法:收集药物流产后保存完好的早期人胚标本及胚龄8天14天的小鼠胚胎标本制作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选用Isl-1标记第二生心区(SHF)前体细胞、Tbx3标记胚胎心脏中枢传导系统、转录因子Nkx2.5及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标记发育中的心房和心室心肌细胞,系统观察Irx1和Irx2在心脏发育早期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早在小鼠胚龄8天的心管融合期,前肠内胚层、心包腔背侧脏壁中胚层及心背系膜即可见较强的Irx1与Isl-1阳性表达。小鼠胚龄8.5天10.5天,Irx1与Isl-1共表达于内胚层腹侧壁及实心细胞团、流出道壁远端及心包腔背侧脏壁中胚层。动脉囊内皮、流出道内皮及内皮下的少量间充质内亦可见Irx1阳性细胞,并与心包腔背侧间充质内的Irx1阳性细胞相延续。小鼠胚龄11天12天,内胚层细胞呈Irx1及Isl-1双表达阳性,周围间充质形成Irx1与Isl-1双阳性的特征性锥体形结构,尖端突入动脉囊腔,并与流出道远端心肌、心内膜垫延续,参与流出道的分隔。至胚龄13天14天,流出道分隔成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食管与气管完全分开,仅在气管周围保留少量Irx1阳性细胞。人胚C11C12期,Irx1及Irx2阳性表达见于内胚层背侧壁及腹侧壁,Isl-1及Nkx2.5阳性表达只见于内胚层腹侧壁。人胚C13C14期,呼吸内胚层及实心细胞索呈Irx1、Irx2及Isl-1阳性表达,并可辨认特征性的Isl-1阳性锥体形结构,其尖端突入动脉囊腔,进而与流出道远端心胶质延续、融合,参与主、肺动脉隔的发育。心包腔背侧间充质内弥漫性分布的Irx1阳性细胞,亦涌入流出道,在心胶质内弥散分布。人胚C15期,气管腹侧的Isl-1阳性锥体形结构尖端伸入动脉囊,参与形成主、肺动脉隔,将动脉囊分隔成升主动脉与肺动脉干。Isl-1及Irx1双阳性细胞可见于气管壁,并自气管周围间充质向腹侧延伸,肺动脉干壁、升主动脉壁及主、肺动脉隔均可见大量双阳性细胞。Isl-1及Irx2的共表达模式与Isl-1及Irx1的表达模式一致。MHC阴性的流出道壁心肌呈较强的Isl-1、Irx1及Irx2阳性表达,MHC阳性的流出道壁心肌则只显较弱的Isl-1及Irx1阳性。心内膜垫及内皮显Irx1及Irx2阳性,Isl-1表达阴性。人胚C16期,Irx1于食管壁、气管壁及周围间充质中依然表达广泛,并向主、肺动脉隔延伸,包绕升主动脉与肺动脉干。Nkx2.5阳性的流出道心肌,Isl-1及Irx1均呈阴性;流出道心内膜垫显Irx1阳性表达,但Nkx2.5及Isl-1则显阴性表达。小鼠胚龄8.5天9.5天,原始心管房室管壁呈Irx1及Tbx3阳性表达,并可见少量双阳性细胞分布,房室管内皮也呈Irx1阳性表达。小鼠胚龄10天10.5天,右上腔静脉内侧壁局部增厚且呈Isl-1强阳性表达,并与Isl-1强阳性的部分心房背侧壁心肌相延续,窦房结原基逐渐形成。大量强阳性Irx1细胞,自上腔静脉内侧壁延伸至窦房结原基。房室管壁心肌呈Irx1与Tbx3阳性表达,可见部分双阳性细胞。Irx1与Tbx3双阳性细胞自房室管后壁向室间隔延伸,直达心室腹侧壁。小鼠胚龄11天12天,窦房结原基呈Isl-1及Irx1较强阳性、Tbx3较弱阳性及NKX2.5阴性表达,右上腔静脉壁的Irx1阳性表达亦明显增强,并与窦房结内的Irx1阳性表达相延续。房室管前壁Tbx3表达强于Irx1,房室管侧壁Irx1表达增强,房室管心内膜垫中也可见Irx1表达。房室管后壁,Tbx3阳性表达局限,Irx1强阳性细胞则向腹侧延伸至室间隔心肌。至小鼠胚龄13天14天,窦房结体积增大,呈Isl-1、Tbx3阳性表达,但Irx1呈阴性表达。左、右静脉瓣可见Irx1及Tbx3阳性细胞分布,并可分辨Irx1及Tbx3阳性表达的房室结。人胚C11C12期,原始房室管壁显较强的Irx1阳性,原始心房背侧壁则显较强的Irx2阳性表达。人胚C13C14期,Isl-1表达阳性、Nkx2.5阴性的窦房结原基形成,Irx1于窦房结原基和静脉瓣均呈较强的阳性表达,窦房结原基内部分细胞呈Irx2阳性。房室管壁的Irx1阳性表达增强,房室管心内膜垫及内皮亦呈较强的Irx1及Irx2阳性。Irx1阳性细胞自气管腹侧间充质向心房背侧壁延伸,经左、右静脉瓣、心房背侧间充质突(DMP)与房室管壁心肌及心内膜垫内的Irx1阳性细胞相连。至人胚C15C16期,窦房结原基内含大量Irx1阳性细胞,其中部分细胞同时表达Isl-1阳性。房室管壁心肌及内、外侧的间充质均呈Irx1阳性表达,但Nkx2.5阳性表达只限于管壁心肌。Irx1阳性细胞自心房顶壁沿房间隔延续至DMP并与房室管心内膜垫相连。Irx2于心房壁、静脉瓣及房间隔显较弱的阳性表达,但于房室管壁、心内膜垫、DMP等处呈阴性表达。结论1.Irx1与Irx2在胚胎发育早期表达广泛于不同胚层,且二者与Isl-1的表达部位具有重叠性,支持Irx1、Irx2可能参与包括心脏在内的多种器官的发育过程。2.Irx1在SHF的时空表达模式与Isl-1极为相似,特征性的Isl-1阳性锥体形结构同时呈Irx1与Isl-1双阳性表达,但Irx1表达范围较Isl-1更加广泛,故推测Irx1是SHF前体细胞广泛表达的转录因子,在某些调节因素作用之下,局部间充质增殖并同时表达Irx1与Isl-1,形成特征性的锥体形结构,进而在前体细胞向心管两端添加的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3.Irx1、Irx2阳性SHF前体细胞与动脉囊、流出道的分隔密切相关。在SHF前体细胞持续向流出道远端添加的过程中,Irx1、Irx2可能与Isl-1协同作用,以确定SHF前体细胞的不同分化方向,在动脉囊及流出道分隔的早期阶段,一方面参与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壁的发育,另一方面,经主肺动脉隔延伸入流出道心内膜垫,参与流出道的分隔4.Irx1、Irx2阳性的内胚层细胞与其周围的阳性间充质细胞紧密相邻并且内胚层表达强度高于周围间充质,提示Irx1、Irx2也是内胚层发育分化及内胚层诱导Irx1与Isl-1双阳性SHF前体细胞增殖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5.Irx1阳性SHF心肌前体细胞可能是窦房结原基的细胞来源,经上腔静脉壁及心背系膜两个途径同时向窦房结原基内添加细胞,并在进入窦房结后共表达Isl-1阳性,共同调控窦房结的形态发生。Irx1在有限时间内参与Tbx3促进前体细胞向起搏心肌分化的过程。6.房室管心肌的发育呈现异质性。房室管前壁Tbx3表达强于Irx1,在房室管后壁,Irx1强阳性细胞与左上腔静脉壁的Irx1阳性间充质相延续。此外,房室管壁Irx1及Tbx3阳性细胞还参与心室传导系的发育。7.房室结形态和功能的发育晚于窦房结。窦房结原基Tbx3阳性表达增强,Irx1及Irx2阳性表达消失,只保留发育中的房室结及室间隔顶部的房室束仍可见Irx1阳性细胞分布,提示房室结心肌仍保留前体细胞特性。

二、心脏原基的起源和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脏原基的起源和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1)菘蓝IiSEP4和IiSVP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开花植物
    1.2 花器官
    1.3 MADS-box基因
    1.4 ABCDE模型
    1.5 E类基因和SVP基因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菘蓝IiSEP4和IiSVP基因的克隆
    2.1 实验材料、菌种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RNA的提取
        2.2.2 cDNA的合成
        2.2.3 菘蓝IiSEP4和IiSVP基因编码序列的获得及组成性表达载体的构建
        2.2.4 cDNA3’-末端与5’末端的快速扩增(RACE)
        2.2.5 菘蓝IiSEP4和IiSVP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2.2.6 菘蓝IiSEP4和IiSVP基因内含子区域的扩增
    2.3 实验结果
        2.3.1 cDNA3’-末端与5’-末端的快速扩增
        2.3.2 菘蓝IiSEP4和IiSVP启动子序列的扩增
        2.3.3 菘蓝IiSEP4和IiSVP基因内含子区域的扩增
        2.3.4 菘蓝IiSEP4和IiSVP基因ORF的获得及组成性表达载体的构建
        2.3.5 IiSEP4和IiSVP基因的结构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IiSEP4和IiSVP基因的表达模式及亚细胞定位特征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菘蓝IiSEP4和IiSVP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3.2.2 系统进化分析
        3.2.3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转化
    3.3 实验结果
        3.3.1 菘蓝IiSEP4和IiSVP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3.3.2 系统进化分析
        3.3.3 IiSEP4与IiSVP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4 讨论
第四章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鉴定与表型观察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
        4.2.2 人工miRNA基因引物的设计
        4.2.3 miRNA172a-pRI101-AN重组质粒的构建
        4.2.4 miRNA-SEP4-pRI101-AN载体的构建
        4.2.5 Western blotting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miRNA-SEP4-pRI101-AN载体的构建
        4.3.2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鉴定
        4.3.3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表型观察
        4.3.4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基因表达水平的qRT-PCR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IiSEP4和IiSVP互作蛋白分析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诱饵载体和猎物载体的构建
        5.3.2 酵母双杂交实验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利用VIGS技术研究IiSEP4 基因的功能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2.1 载体构建
        6.2.2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6.3 实验结果
        6.3.1 载体构建
        6.3.2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6.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四川华鳊早期发育及温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四川华鳊简介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研究进展
    1.2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
    1.3 鱼类早期发育研究
        1.3.1 鱼类早期生活史
        1.3.2 鱼类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
        1.3.3 仔、稚鱼相关的研究进展
    1.4 温度对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1.4.1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1.4.2 温度对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亲鱼来源
        2.1.2 人工催产及胚胎孵化
        2.1.3 胚胎观察
        2.1.4 不同温度胚胎发育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胚胎发育过程(25℃条件下)
        2.2.2 不同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影响
    2.3 讨论
        2.3.1 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特征
        2.3.2 温度、卵径大小与胚胎孵化历时的关系
        2.3.3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与形态发育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受精卵来源
        3.1.2 受精卵孵化和仔稚鱼管理
        3.1.3 实验方法
        3.1.4 仔稚鱼阶段划分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仔稚鱼的生长与发育
        3.2.2 仔稚鱼的生长模型
        3.2.3 卵黄囊的吸收
    3.3 讨论
        3.3.1 四川华鳊仔稚鱼发育特点
        3.3.2 卵黄囊体积与开口摄食时间的关系
        3.3.3 混合营养期
        3.3.4 四川华鳊仔稚鱼的生长速率
    3.4 小结
第4章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及存活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温度设置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发育进程的影响
        4.2.3 四川华鳊仔稚鱼全长与日龄的关系
        4.2.4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存活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温度与仔、稚鱼生长发育进程
        4.3.2 温度与仔、稚鱼存活率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

(3)Hox基因Antennapedia对昆虫翅发育的功能探究及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1.1 昆虫翅的发生及起源
        1.1.2 昆虫翅形态的多样性
    1.2 Hox基因与昆虫翅发育的研究进展
        1.2.1 Hox基因的概述
        1.2.2 Hox基因对翅发育的影响
        1.2.3 其他基因对昆虫翅发育的影响
    1.3 20E调控昆虫变态发育
        1.3.1 20E合成通路研究
        1.3.2 20E对昆虫变态发育的调控机制研究
        1.3.3 20E对昆虫翅发育的调控机制研究
    1.4 蛋白质组学在昆虫翅发育中的应用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Antp对昆虫翅发育的功能探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昆虫饲养
        3.1.2 实验材料
        3.1.3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及引物序列
        3.1.4 主要仪器
        3.1.5 主要实验步骤
    3.2 结果与分析
        3.2.1 Wes突变体表型分析
        3.2.2 Antp对昆虫翅发育的功能探索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在家蚕翅原基中上调Antp的表达后对翅发育的影响
        3.3.2 Antp对昆虫翅的发育不可或缺
第四章 Antp在昆虫翅发育过程中的机制解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启动子序列信息及分析工具
        4.1.3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及引物序列
        4.1.4 主要仪器
        4.1.5 主要实验步骤
    4.2 结果与分析
        4.2.1 Antp通过调控Shade的转录表达影响20E的合成
        4.2.2 20E诱导BmAntp基因在家蚕翅中的表达
        4.2.3 BmAntp转录激活翅发育基因的表达
        4.2.4 Antp调控表皮蛋白的表达影响家蚕翅的发育
    4.3 小结与讨论
        4.3.1 Antp与20E之间的双向调节作用
        4.3.2 Antp调控翅表皮蛋白基因在翅中表达
第五章 综合与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课题参研情况
致谢

(4)斑石鲷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及dmrt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
        1.1 原始细胞的起源
        1.2 原始生殖细胞的迁移
    2、硬骨鱼类性腺的分化
        2.1 性腺分化的标志
        2.2 性腺分化的类型
        2.3 性腺分化时间
    3、雄性硬骨鱼类性腺的形态结构及发育
        3.1 精巢的形态结构
        3.2 精巢的类型
        3.3 精巢的发育分期
        3.4 精子的发生
    4、雌性硬骨鱼类性腺的形态结构及发育
        4.1 卵巢的形态结构
        4.2 卵巢的发育分期
        4.3 卵子的发育和时相划分
    5、dmrt1基因的研究现状
    6、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斑石鲷的性腺分化过程研究
    1、材料
        1.1 实验鱼
        1.2 器材和试剂
    2、方法
        2.1 性腺的采取
        2.2 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3、结果
        3.1 原始性腺
        3.2 精巢的分化
        3.3 卵巢的分化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斑石鲷性腺发育过程的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3.1 精巢的发育与分期
        3.3 卵巢的发育与分期
    4、讨论
        4.1 各发育阶段精细胞的组成
        4.2 精巢的发育特征
        4.3 卵巢的产卵类型
第四章 :斑石鲷dmrt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
    1、材料
        1.1 实验鱼
        1.2 器材和试剂
    2、方法
        2.1 总RNA提取
        2.2 cDNA的合成
        2.3 引物设计
        2.4 dmrt1 ORF区的克隆
        2.5 dmr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检测
    3、结果
        3.1 dmrt1的ORF区
        3.2 dmrt1在成年雌雄斑石鲷各组织的表达分析
        3.3 dmrt1在幼龄雌雄斑石鲷各时期的表达分析
    4、讨论
        4.1 斑石鲷dmrt1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4.2 斑石鲷dmrt1不同时期中的表达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中间丝蛋白desmin、LaminA与早期人胚心脏传导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间丝蛋白desmin、LaminA在早期人胚心脏传导系统的时空表达特点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人胚收集与标本制作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AP法)及计算机三维重建
        1.3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
    2 结果
        2.1 desmin和 Tbx3 在早期人胚心脏中枢传导系统呈共表达模式
        2.2 早期人胚心脏LaminA的表达模式
    3 讨论
        3.1 早期人胚心脏发育过程中desmin参与中枢传导系统基本框架的搭建
        3.2 核骨架蛋白LaminA与胞浆骨架蛋白desmin在人胚传导系统发育早期尚未建立偶联
    4 结论
第二部分 人胚心脏静脉窦和窦房结的早期发育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收集与制作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AP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人胚心脏静脉窦的发育
        3.2 人胚心脏窦房结原基的出现
        3.3 人胚心脏窦房结的分化与成熟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
    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时空特异性Fgf8基因激活小鼠舌与下颌发育异常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Fgf8激活通过抑制间充质细胞分化导致小鼠舌发育畸形的机制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2.1 材料
        1.2.1.1 动物实验模型
        1.2.1.2 主要仪器
        1.2.1.3 主要试剂
        1.2.2 方法
        1.2.2.1 小鼠胚胎样本的收集及处理
        1.2.2.2 组织学Masson染色
        1.2.2.3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蛋白水平
        1.2.2.4 BrdU标记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1.2.2.5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1.2.2.6 原位杂交实验
        1.2.2.7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分析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1.2.2.8 数据分析
    1.3 结果
        1.3.1 Fgf8在舌外周激活导致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舌发育畸形
        1.3.2 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舌组织学水平改变
        1.3.3 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舌下纵肌细胞分化及增殖水平受损
        1.3.4 Fgf8激活抑制细胞外基质Tenascin C表达
        1.3.5 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舌中FGF/Fgfr1下游信号无变化
        1.3.6 Osr2-cre;Rosa26R-Fgf8小鼠舌中RhoA/ROCK信号被抑制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Osr2-cre;Rosa26R-Fgf8小鼠小颌畸形的表型分析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
        2.2.1.1 动物实验模型
        2.2.1.2 主要仪器
        2.2.1.3 主要试剂
        2.2.2 方法
        2.2.2.1 小鼠胚胎样本的收集及处理
        2.2.2.2 组织学Masson染色
        2.2.2.3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2.2.2.4 BrdU标记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2.2.2.5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2.2.2.6 茜素红/阿尔新蓝染色法检测骨/软骨变化
        2.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Osr2-cre;Rosa26R-Fgf8小鼠出现小颌畸形表型
        2.3.2 Osr2-cre在下颌骨周围组织中激活而非下颌骨
        2.3.3 Osr2-cre;Rosa26R-Fgf8小鼠下颌组织学水平变化
        2.3.4 Osr2-cre;Rosa26R-Fgf8小鼠下颌骨细胞增殖水平及成骨分化过程被抑制
        2.3.5 Osr2-cre;Rosa26R-Fgf8小鼠下颌骨中ERK信号下降
        2.3.6 Osr2-cre;Rosa26R-Fgf8小鼠下颌骨中经典BMP信号被抑制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咬肌肌腱特异性激活Fgf8通过抑制肌腱-咬肌复合体分化导致小颌畸形的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1.1 动物实验模型
        3.2.1.2 主要仪器
        3.2.1.3 主要试剂
        3.2.2 方法
        3.2.2.1 小鼠胚胎样本的收集及处理
        3.2.2.2 组织学Masson染色
        3.2.2.3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3.2.2.4 BrdU标记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3.2.2.5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3.2.2.6 原位杂交实验
        3.2.2.7 茜素红/阿尔新蓝染色法检测骨/软骨变化
        3.2.2.8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Fgf8在咬肌肌腱上特异性激活导致小鼠咬肌肌腱退化并伴发咬肌缺失
        3.3.2 Fgf8激活抑制小鼠咬肌肌腱细胞的命运及分化
        3.3.3 Osr2-cre; Rosa26R-Fgf8小鼠咬肌细胞分化及增殖水平被抑制
        3.3.4 Fgf8通过激活Fgfrl/Erk/Wnt抑制肌腱分化
        3.3.5 Fgf8在咬肌中激活抑制咬肌纤维的分化但几乎未影响下颌骨发育
        3.3.6 咬肌肌腱发育障碍是导致Osr2-cre;Rosa26R-Fgf8小鼠小颌畸形的关键因素
    3.4 讨论
    3.5 结论
    3.6 参考文献
综述 小鼠下颌发育及调控机制研宄进展
    1 概述
    2 下颔的发育及调控机制研究现状
        2.1 早期下颌弓的发育及调控
        2.2 Meckel's软骨的发育及调控
        2.3 下颌骨的发育及调控
        2.4 小颌畸形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3 肌肉-肌腱对骨骼发育的影响研究现状
        3.1 肌肉骨骼系统简介
        3.2 肌腱发育模式与分子调控的研究现状
        3.3 肌腱与肌肉在发育中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3.4 肌肉-肌腱发育影响骨骼形态的研究现状
    4 展望
    5 参考文献
附录A. 常用试剂的配制方法
附录B 表5.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按照A-Z顺序)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业绩
致谢

(8)弓背青鳉胚胎和性腺发育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鱼类胚胎发育和应用的研究进展
        1.1.1 胚胎发育早期的发育阶段特点
        1.1.2 鱼类胚胎应用
    1.2 硬骨鱼类性腺的分化研究进展
        1.2.1 性腺分化及分化类型
        1.2.2 配子的发生
    1.3 原生殖细胞的研究进展
        1.3.1 鱼类PGCs的起源
        1.3.2 鱼类PGCs形态组织学
        1.3.3 原生殖细胞PGC迁移
        1.3.4 PGCs的可视化
    1.4 弓背青鳉生物学特性
        1.4.1 形态与分类
        1.4.2 生长和繁殖
        1.4.3 野生弓背青鳉的生态环境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弓背青鳉胚胎发育及自发荧光的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弓背青鳉的饲养管理与鱼卵收集
        2.1.2 实验器材与实验仪器
        2.1.3 胚胎发育观察
    2.2 结果
        2.2.1 胚胎发育过程
        2.2.2 自发荧光
    2.3 讨论
        2.3.1 受精卵油球
        2.3.2 Kupffer’s囊
        2.3.3 出膜方式
        2.3.4 色素细胞
3 弓背青鳉的性腺发育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鱼苗培育
        3.1.2 实验样品收集
        3.1.3 实验试剂与器材
        3.1.4 实验仪器
        3.1.5 石蜡切片制作与观察
    3.2 结果
        3.2.1 卵巢分化
        3.2.2 精巢分化
        3.2.3 成熟的性腺
    3.3 讨论
        3.3.1 弓背青鳉性腺的不对称性
        3.3.2 产卵类型
        3.3.3 生殖包囊
        3.3.4 卵巢腔的形成
4 弓背青鳉原生殖细胞的活体标记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胚胎收集
        4.1.2 实验试剂与器材
        4.1.3 实验仪器
        4.1.4 序列分析
        4.1.5 质粒(pVASpf)提取
        4.1.6 显微注射
    4.2 结果
        4.2.1 序列比对
        4.2.2 vasa基因示踪结果
    4.3 讨论
        4.3.1 序列分析
        4.3.2 vasa基因是PGC发育后期相关的
        4.3.3 vasa基因的功能及弓背青鳉原生殖细胞的起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叶尔羌高原鳅早期发育及盐碱适应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1.1 鱼类早期发育
        1.1.1.1 鱼类胚胎发育
        1.1.1.2 饥饿和“不可逆点”
        1.1.2 鱼类摄食与生长
        1.1.2.1 鱼类的摄食
        1.1.2.2 鱼类的生长
    1.2 盐碱环境对鱼类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转录组学在鱼类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1.4 塔里木河渔业概况
    1.5 叶尔羌高原鳅相关研究进展
        1.5.1 高原鳅属鱼类研究
        1.5.2 叶尔羌高原鳅介绍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塔里木河水系叶尔羌高原鳅栖息环境调查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集地点
        2.2.2 采样方法
        2.2.3 渔获物统计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水质调查分析
        2.3.2 渔获物分类鉴定
        2.3.3 几种高原鳅鱼类生长比较
        2.3.4 盐碱度与叶尔羌高原鳅种群数量关系
        2.3.5 几种高原鳅和栖息水域环境关系
        2.3.6 环境因子与叶尔羌高原鳅种群数量关系
    2.4 讨论
第三章 叶尔羌高原鳅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观察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受精卵采集和孵化
        3.2.2 仔、稚幼鱼的培育
        3.2.3 取样和观察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胚胎发育
        3.3.1.1 卵裂期
        3.3.1.2 囊胚期
        3.3.1.3 原肠期
        3.3.1.4 神经胚期
        3.3.1.5 器官形成期
        3.3.2 胚后发育
        3.3.2.1 卵黄囊仔鱼
        3.3.2.2 稚鱼阶段
        3.3.2.3 卵黄囊吸收与仔稚鱼的生长
    3.4 讨论
第四章 叶尔羌高原鳅摄食与生长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本采集
        4.2.2 试验方法
        4.2.3 仔鱼初次摄食率
        4.2.4 仔鱼形态测量和成活率测定
        4.2.5 生长率的测定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卵黄囊仔鱼生长对比
        4.3.2 饥饿对仔鱼形态和行为影响
        4.3.3 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及PNR
        4.3.4 延迟投喂对仔鱼成活率的影响
        4.3.5 延迟投喂对仔鱼生长的影响
        4.3.6 不同饲料对其生长的影响
        4.3.7 不同投喂频率对其生长的影响
        4.3.8 不同光照对其生长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叶尔羌高原鳅对盐碱的耐受与生长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本采集
        5.2.2 试验用水和设施
        5.2.3 盐碱耐受性试验
        5.2.4 取样观察和测定
        5.2.5 盐碱胁迫下生长测定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受精卵孵化
        5.3.2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仔鱼存活系数
        5.3.3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仔稚鱼耐受性
        5.3.4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成鱼耐受性
        5.3.5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仔稚鱼的生长
        5.3.6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幼鱼的生长
        5.3.7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成鱼的生长
    5.4 讨论
        5.4.1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耐受性
        5.4.2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生长比较
第六章 叶尔羌高原鳅对盐碱适应机制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样本采集
        6.2.2 试验方法
        6.2.2.1 血液学及组织学
        6.2.2.2 基于转录组分析
    6.3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4.1 不同盐碱浓度下血液各个离子浓度的变化
        6.4.2 不同盐碱浓度下各个生化指标的变化
        6.4.3 不同盐碱浓度下Na~+-K~+-ATP酶变化
        6.4.4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鳃组织变化
        6.4.5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肾组织变化
        6.4.6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肠组织变化
        6.4.7 RNA测序的组装和拼接
        6.4.8 基因功能注释和分类
        6.4.9 DEGs分析
        6.4.10 qRT-PCR验证
    6.5 讨论
        6.5.1 不同盐碱浓度下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6.5.2 不同盐碱浓度下鱼类组织结构变化
        6.5.3 不同盐碱浓度下鱼类分子机制的变化
主要研究结论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Iroquois同源框基因Irx1和Irx2阳性心肌前体细胞与胚胎心脏早期形态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Irx1、Irx2 阳性心肌前体细胞与早期胚胎心脏动脉囊及流出道的发育与分隔
    1 材料与方法
        1.1 小鼠胚胎收集与标本制作
        1.2 人早期胚胎收集与标本制作
        1.3 免疫组织化学PAP染色法
        1.4 免疫荧光双染法
    2 结果
        2.1 Irx1 阳性心肌前体细胞与小鼠胚胎心动脉囊及流出道的分隔
        2.2 Irx1、Irx2 阳性心肌前体细胞与早期人胚心脏动脉囊及流出道的发育和分隔
    3 讨论
        3.1 Irx1、Irx2 广泛表达于胚胎发育早期的低分化前体细胞,并将参与多种器官的发育过程
        3.2 Irx1、Irx2阳性表达与SHF、Isl-1 阳性呼吸内胚层及呼吸内胚层相关Isl-1阳性细胞区(PE-Isl-1F)
        3.3 Irx1、Irx2阳性SHF心肌前体细胞与动脉囊、流出道的发育与分隔
    4 结论
第二部分 Irx1、Irx2阳性心肌前体细胞与早期胚胎心脏传导系的形态发生
    1 材料与方法
        1.1 小鼠胚胎收集与标本制作
        1.2 人早期胚胎收集与标本制作
        1.3 免疫组织化学PAP染色法
        1.4 免疫荧光双染法
    2 结果
        2.1 Irx1 阳性心肌前体细胞与小鼠胚胎心传导系的形态发生
        2.2 Irx1、Irx2 阳性心肌前体细胞与早期人胚心脏传导系的形态发生
    3 讨论
        3.1 Irx1、Irx2 阳性心肌前体细胞参与胚胎心脏中枢传导系窦房结的早期形态发生
        3.2 Irx1、Irx2 阳性心肌前体细胞参与胚胎心脏传导系房室管、房室结的形态发生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心脏原基的起源和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 [1]菘蓝IiSEP4和IiSVP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D]. 蒲作纤. 西北大学, 2021(12)
  • [2]四川华鳊早期发育及温度影响研究[D]. 王亚利. 西南大学, 2021(01)
  • [3]Hox基因Antennapedia对昆虫翅发育的功能探究及机制解析[D]. 方春燕. 西南大学, 2021(01)
  • [4]斑石鲷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及dmrt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 赵玉柱.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5]中间丝蛋白desmin、LaminA与早期人胚心脏传导系统的构建[D]. 刘慧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19(11)
  • [6]西藏双须叶须鱼早期发育特征[J]. 刘海平,刘孟君,牟振波,刘艳超,次仁罗杰,刘书蕴,刘乐乐,饶昌伟. 水生生物学报, 2019(05)
  • [7]时空特异性Fgf8基因激活小鼠舌与下颌发育异常的机制研究[D]. 周楠.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3)
  • [8]弓背青鳉胚胎和性腺发育的观察[D]. 张海瑞.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9]叶尔羌高原鳅早期发育及盐碱适应生理机制[D]. 陈生熬.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10]Iroquois同源框基因Irx1和Irx2阳性心肌前体细胞与胚胎心脏早期形态发生[D]. 宋励. 山西医科大学, 2019(10)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