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球化学异常对油气藏特征的指示作用

一、油气化探异常对油气藏特征的指示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汤玉平,许科伟,顾磊,杨帆,高俊阳,任春,王国建[1](2021)在《油气微生物勘探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油气藏中轻烃微渗漏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研究。油气藏中的轻烃部分(C1—C5)以微渗漏的形式穿过其上方的地层,在近地表土壤中引发了专门以轻烃为食的微生物的发育,因此含油气区地表的微生物在浓度、种群和结构方面,都跟下伏无油气藏的地区有所区别。通过分析这些异常特征,可以对油气富集区及油气藏进行研究和预测。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技术与理论探索,建立了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实现了从油气指示微生物数量向群落结构、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建立了群落解析技术。持续三年的人工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烃类组分驯化下微生物及群落结构出现明显差异性和响应关系,发现的菌种与实际油气藏上方的高度一致,为微生物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持。针对不同地理条件、不同油气藏类型的油气区样品,进行了环境条件、油气地球化学与油气微生物类群分布的相关性研究,分析了油气藏地表土壤样品原位的微生物特征,初步构建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指示菌数据库。应用研究表明,地表微生物异常与油气藏位置呈现较好的关联性,在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上方微生物异常都能很好地体现油气藏的"生理体征"。结合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可以有效预测有利油气富集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应用前景。由此提出了下一步油气微生物勘探九大发展趋势和方向。

杨帆,沈忠民,汤玉平,许科伟,顾磊,高俊阳[2](2017)在《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油气微生物指示》文中研究说明油气微生物勘探具有有效、直接、经济的技术特点,日益受到全球油气勘探界的重视。以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为研究对象,在探区北部横穿稀油区(T23井沙湾组)和稠油区(T10井—T17井白垩系)部署了一条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查剖面,分别采集微生物勘探样品和化探样品120件。同时在探区西南部油藏上方部署一块采样区,采集微生物勘探样品243件。采用平板菌落法培养分析样品中油气指示微生物的数量,结合油藏和钻井信息研究微生物异常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剖面上油气微生物数量与酸解烃含量的分布与下伏油藏及背景区有很高的吻合度,两者在油藏上方呈顶端异常模式,剖面南北两端形成低值背景区。此外,结合石油地质及钻井信息探讨了油气微生物平面分布规律:平面上微生物异常分布集中,与油藏聚集体吻合度较高,在高产油流井T45-1井、T33井、T22井及T67井区形成了高值异常区,其中T67井微生物高值区钻井部署较少,需加大勘探力度。微生物异常与钻井对比显示,两者符合率达70%以上。春光探区油气微生物指示初探表明,微生物对油藏中轻烃组分的微渗漏具有有效指示性,与下伏油藏具有较高响应关系。在实际勘探中,微生物勘探结果应与石油地质、地震、钻井等资料相结合,为油气富集区预测、钻前评价和钻井部署提供有力依据和建议。

许卫平,王国建,程同锦,赵克斌,汤玉平[3](2017)在《基于微渗漏模拟实验的油气化探异常机理》文中研究表明对于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机理,早期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的油气化探异常模型,由于地质条件和烃类微渗漏的复杂性,难以从三维角度进行刻画和论证,同时又未见实验模拟证据的支持,使异常成因解释模糊,影响了化探技术的发展和在油气勘探中的广泛应用。针对上述问题,研制了系统的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对油气聚集成藏后烃类物质穿过上覆地层微渗漏至地表的过程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实验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烃类垂向微渗漏的空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油气化探异常由源及表的形成过程和基本规律。发现了烃类微渗漏具有幕式运移特点,揭示了油气垂向微渗漏过程中"羽状"涌流的存在。实验模拟结果与已知油气藏上方化探异常的观测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性,表明"压力驱动、裂隙渗透"可能是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存在千篇一律的化探异常模式。取得的认识丰富了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基础理论,促进了化探技术的持续发展,对油气运移、聚集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林玉祥,马小伟,朱传真,宋喜林,米晓利,张岗[4](2016)在《地表化探异常立体解释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以库车坳陷米斯布拉克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往对化探异常主要进行平面和剖面的二维解释,难以准确地反映化探异常与地下油气分布的关系。以库车坳陷米斯布拉克地区油气化探为例,系统研究了该区沉积—构造演化、生烃过程、油气运移特征及异常展布规律,并以油气垂向运移理论为指导,建立了该区化探异常立体解释模型(地质体模型、输导空间模型、异常压力模型和化探异常立体模型),直观反映了该区油气垂向运移的方式、动力来源、运移空间和运移路径,系统解释了米斯布拉克地区地表化探异常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地下油气的关系,发现断裂面凸面引起的油气聚敛运移导致异常加强,而断裂凹面引起的油气发散运移导致异常减弱。总体来看,化探异常立体解释模型在米斯布拉克地区化探异常解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化探异常解释的确定性和准确性。

张念礼[5](2016)在《渤海湾盆地海底表层沉积物烃类气体地球化学》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及歧口凹陷两个研究区的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的烃类气体地球化学指标的实验测试,系统地研究了海底沉积物中酸解烃(SC)、热释烃(RC)、顶空烃(WC)、蚀变碳酸盐(ΔC)的分子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研究发现顶空烃指标含量水平较低,相互之间相关性较低,存在较大的分馏作用,含量频率分布表现出前高后低的单峰正偏态特征,烃类属性分析表明其为混合气,既存在微生物气又存在热成因气。酸解烃类气体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小,平均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各样品酸解烃组分发育完整,组分间相关性较好,且各组分与自己相邻碳数的组分的相关性最好,与其碳数相差越大的组分相关性越差,含量频率分布表现出单峰正偏态或者正态分布的特征,其同位素含量频率分布也表现出单峰正偏态分布特征,且具有碳同位素随着碳数增加重量增大的特征,这表明酸解烃类气体具有相同来源,随着碳数的增加,同位素的变化区间缩小,这是典型的热成因烃的特征。酸解烃地球化学场表明沙垒田凸起为中背景的均匀场,歧口凹陷为中高背景的均匀场。CD图解、Bernard图解、C1/(C2+C3)—δ13C1图解、烃类气体比值特征以及δ13Cn1/n图解的分析结果表明沙垒田凸起海底表层沉积物酸解烃类气体以热成因为主,主要由凝析油伴生气和煤成混合气以及少量原油伴生气构成;歧口凹陷海底表层沉积物酸解烃类气体以热成因为主,主要由凝析油伴生气和煤成混合气构成。热释烃类气体研究表明热释烃类气体检出率最高,但是含量水平最低,变异系数均小于1,属于均匀地球化学场,其含量频率分布具有前高后低的单峰正偏态特征或者正态分布特征。总体上热释烃组分之间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且热释烃组分与正构烷烃的相关性要好于与异构烷烃的相关性。由于乙稀与丙烯存在热解烃的贡献,导致热释烃甲烷的指示意义不是很明确。热释烃类气体C1—C2交会图、C1/(C2+C3)—C2/(C3+C4)交会图、log(C1/(C2+C3))—log(C2/(C3+C4))交会图的分析结果表明沙垒田凸起属于油气混合和深部混合气,同时共存少部分“油”,歧口凹陷属于油气混合和深部混合气。根据研究区的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指标聚类分析,将研究数据划分为四组,对地球化学指标进行整合优化之后,选取酸解烃甲烷、热释烃甲烷、蚀变碳酸盐和顶空气甲烷作为研究区的主要化探指标。各主要化探指标异常分布情况与研究区构造及油气田的关系,表明海底沉积物中的化探指指标异常是深部油气藏垂向微渗漏与断层微渗漏的结果,其分布特征受油气藏所处地层、油气藏盖层封闭性能、断裂系统等因素的直接控制,油气藏的垂向微渗漏形成了油气藏边缘以及顶部异常,断层以及不整合面的渗漏形成了断裂系统位置的异常,同时断裂系统位置的异常也从侧面证实了断层对油气藏的封堵作用。化探指标异常围绕油气田呈环状或者半环状形式分布,表明油气藏盖层对油气藏烃类垂向微渗漏与化探异常空间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烃类垂向微渗漏主要存在于油气藏边部的气水交接部位。顶空气甲烷与油气田对应关系最为紧密,可以作为研究区下一步勘探的最佳化探指标。其次热释烃甲烷与酸解烃甲烷的环状异常最为完整,与油田对应关系最为明显,可作为次要化探指标。最后蚀变碳酸盐与前三者相比,虽然对油气藏的分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是其精度还有待提高,可作为其他化探指标的补充。

董沐鑫[6](2015)在《中非Salamat盆地烃渗漏蚀变信息提取研究》文中指出遥感技术在油气探测领域已发展多年,作为一种经济、安全、非侵入式的高效率优势技术,其应用潜力已被各行各业重视。遥感技术“找油”作为以传统地物、化探和地震技术勘探油气已经显现出一定的优势,其成本低廉、高效率和大范围是遥感的特点。因此,本文以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分析和解译油气烃类异常蚀变信息,再结合已有构造、地震及地表温度反演等信息,比较提取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研究区位于中非共和国北部的Salamat凹陷盆地,其受走滑边界正断裂控制的中新生界断陷盆地,其内部的构造单元均从东向西向平行展布,具有三大构造单元分别是,北部洼陷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洼陷带。由地震化探资料,该盆地圈闭落实可靠,盖层条件优越,成藏的可能性非常大,具有较大的勘探油气资源的潜力。在充分收集,研读相关研究区资料以及理解烃类微渗漏及油气运移引起的地表蚀变异常矿物的形成,即烃类微渗漏理论。其中包含,微渗漏地表土壤及岩石的蚀变异常、地表土壤吸附烃化学异常,热异常等。本文根据已有研究区地质油气背景资料,确定了几个方面的遥感特征标志,从而利用传统遥感技术获取微渗漏烃异常信息图。本文主要以ASTER多光谱数据为主,以中非共和国东北部Salamat盆地为研究区,获取覆盖研究区较好的影像,进行影像数据预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波段比值提取了与油气相关的粘土、碳酸盐和铁离子等蚀变信息,圈定了油气疑似区。利用热红外数据进行温度反演,探寻烃蚀变矿物信息与地表温度信息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已有提取获得的烃渗漏蚀变矿物信息和热红外波段反演的地表温度,再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油气、物化探等资料,评价Salamat盆地含油性。

李广之,胡斌[7](2013)在《中国油气化探分析技术新进展与发展方向》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油气化探分析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烃类分析技术和方法不断地被更新和完善。在传统分析技术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改进,并涌现出了一些全新的分析技术,样品采集与现场化分析技术也不断地发展。但仍存在着分析技术精细化程度不高、高精度分析项目较少等问题。未来油气化探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充实分析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传统技术的改进与完善;借鉴、吸收其他学科先进分析技术;发展精细化分析技术;促进标准化进程与现场化分析技术发展;针对油气源类型进行分析技术有效组合,需重点关注和研究C6—C18烃类、多环芳烃、苯系物的检测技术;走技术综合之路。

秦婧,汪双清,孙玮琳,杨佳佳,沈斌[8](2013)在《海底表层沉积物中苯系物含量对海域油气指示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外研究表明钻井岩心和海底沉积物样品中单环芳烃(BTEX)指标异常与油气藏直接相关并具有高分辨、高精度特征,是有价值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指标;但由于较深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检测技术成本较高,限制了BTEX指标在海域油气化探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本文利用渤海北部辽东湾海域浅海的表层沉积物,通过热解析与气相色谱技术方法对其苯系物含量的特征开展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油气藏和生油凹陷上方的苯系物含量总体高于凹陷外样品,尤其是对二甲苯和间二甲苯均表现出明显差异,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的苯系物含量对生烃凹陷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文证实了利用表层沉积物中BTEX含量预测含油气前景区的有效性,热解析气相色谱检测苯系物含量方便快捷,减小了采样成本和分析成本,显示该技术方法在海域油气化探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对苯系物含量异常点的分析表明,在沿岸及张性断裂上方BTEX含量出现异常高值,显示人类活动以及断裂构造对表层沉积物中的苯系物含量有明显影响,因此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地质特征和其他化探指标综合分析,以降低单一化探指标的多解性。

蒋涛,汤玉平,吴向华,张恒启[9](2013)在《油气化探在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以英南2气藏、鄂尔多斯盆地某油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低渗透油气资源包括低渗透油气藏和致密砂岩气藏,低渗透油气勘探对于现阶段油气资源勘探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油气化探的勘探原理与利用现今动态看待油气资源的勘探思想和理念相一致,它在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应用方面具有优势。英南2井致密砂岩气藏上方化探异常空间展布规律可对气藏起到指示作用,化探指标高含量"异常"成因很好地证实了该气藏的保存条件差,聚集天然气散失严重的地质推测。鄂尔多斯盆地某油田低渗透油气藏区SC1、SC2+、DC1等化探指标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可较为有效地响应油藏空间分布,辩证地认识研究区化探指标应用效果与正确认识化探异常区与已提交储量勘探区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同等重要。2个地区化探应用结果表明化探技术可在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自安,司连收,曾乔松,邱艳[10](2013)在《微量元素方法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的研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微量元素方法进行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国内外学者已进行过大量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于油气田上方地表土壤中产生的微量元素分布异常的原因,主要有"电场作用理论"和"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两种理论假说。大量实践证明,地下数百米,甚至几千米的微量元素能够近乎垂直地迁移至地表,在油气藏正上方生成某种晕状异常。地球化学晕的宽度接近下伏油气藏在地表的投影宽度。因此,可以根据油气田上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分析油气分布规律和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通过对大庆喇嘛甸油田B层土壤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认为铀(U)、锶(Sr)两种元素可以作为油气的指示元素。油田上方土壤中铀元素含量一般呈现微弱的低值异常,而在油田边缘出现高值异常。锶元素在油田上方土壤中表现为高值异常。根据地表土壤中元素的分布异常,可以确定油藏边界位置,为油气勘探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二、油气化探异常对油气藏特征的指示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气化探异常对油气藏特征的指示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油气微生物勘探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气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1 建立分子生物学(免培养)检测技术
    1.2 探索油气微生物群落解析技术
    1.3 构建较为完善的微生物勘探技术体系
        1.3.1 微生物与各类指标结合
        1.3.2 微生物与地球物理结合
2 油气微生物勘探机理研究进展
    2.1 初步构建中国石化油气指示微生物数据库
    2.2 初步明晰高频油、气指示菌种
    2.3 人工模拟明确微生物与烃类响应关系
3 国内外微生物勘探应用研究进展
    3.1 准噶尔西北缘某区块油气微生物勘探
    3.2 顺北重点探区有利区预测
4 结论与展望

(2)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油气微生物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特征
    1.2 区域地质概况
2 采样部署
3 测试指标与方法
4 剖面指标异常分析
    4.1 微生物指标
    4.2 化探指标
5 油气指示微生物平面分布
6 结论

(3)基于微渗漏模拟实验的油气化探异常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1.1 理论模型
    1.2 物理模型
    1.3 实验控制参数
2 实验结果
    2.1 模拟地层中垂向微渗漏的烃类浓度及组分变化特征
    2.2 模拟的近地表化探异常模式
3 解释和讨论
    3.1 微渗漏的幕式特点
    3.2 微渗漏的优势通道及机制
    3.3 化探异常模式
    3.4 与已知区观测对比
4 结论

(4)地表化探异常立体解释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以库车坳陷米斯布拉克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工区及化探工作概况
2 三维模型的建立
3 异常平面、剖面分布特征
    3.1 异常平面分布特征
    3.2 异常剖面分布特征
4 输导空间、异常压力立体模型
    4.1 输导空间立体模型
    4.2 异常压力模型
5 化探异常立体解释
6 结论

(5)渤海湾盆地海底表层沉积物烃类气体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特征
        2.2.1 辽东湾
        2.2.2 莱州湾
        2.2.3 渤海湾
        2.2.4 渤海中央盆地
        2.2.5 渤海海峡
    2.3 海域水文特征
    2.4 现代沉积特征
    2.5 构造特征
    2.6 地层特征
第三章 样品组成及分析测试方法
    3.1 烃类气体组成
    3.2 研究样品
    3.3 酸解烃分析测试方法
        3.3.1 实验材料准备
        3.3.2 酸解烃测试流程
        3.3.3 分析方法
        3.3.4 数据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4 顶空气分析测试方法
        3.4.1 实验材料准备
        3.4.2 顶空气测试流程
        3.4.3 分析方法
        3.4.4 数据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5 热释烃分析测试方法
        3.5.1 实验材料准备
        3.5.2 热释烃分析测试流程
        3.5.3 分析方法
        3.5.4 数据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四章 顶空烃类气体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4.1 顶空烃类气体特征
        4.1.1 顶空烃类气体数值特征
        4.1.2 顶空烃类气体含量频率分布特征
        4.1.3 顶空烃类气体的相关性特征
    4.2 顶空烃类气体的成因与油气属性
第五章 酸解烃类气体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5.1 酸解烃类气体特征
        5.1.1 酸解烃类气体数值特征
        5.1.2 酸解烃类气体含量频率分布特征
        5.1.3 酸解烃类气体碳同位素含量频率分布特征
        5.1.4 酸解烃类气体的相关性特征
        5.1.5 酸解烃类气体及蚀变碳酸盐的地球化学场特征
    5.2 酸解烃类气体的成因与油气属性
        5.2.1 CD图解的判断
        5.2.2 C_1/(C_2+C_3)—δ~(13)C_1的判断
        5.2.3 烃类比值的判断
        5.2.4 δ~(13)C_n-1/n的判断
        5.2.5 小结
第六章 热释烃类气体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6.1 热释烃类气体的基本特征
        6.1.1 热释烃类气体的数值特征
        6.1.2 热释烃类气体的含量频率分布特征
        6.1.3 热释烃类气体的相关性特征
    6.2 热释烃类气体的油气属性
        6.2.1 C_1—C_2判断
        6.2.2 C_1/(C_2+C_3)—C_2/(C_3+C_4)判断
        6.2.3 log(C_1/(C_2+C_3))—log(C_2/(C_3+C_4))判断
        6.2.4 小结
第七章 烃类气体地球化学异常区与构造以及已知油气田的关系
    7.1 酸解烃甲烷异常分布特征
    7.2 热释烃甲烷异常分布特征
    7.3 ΔC异常分布特征
    7.4 顶空气甲烷异常分布特征
    7.5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中非Salamat盆地烃渗漏蚀变信息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范围及交通位置
    2.2 研究区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2.3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2.3.1 构造和地层
        2.3.2 储层
第3章 遥感油气研究基础
    3.1 遥感直接找油理论基础
    3.2 烃物质运移方式
        3.2.1 渗漏运移
        3.2.2 水动力运移
        3.2.3 扩散运移
    3.3 遥感直接找油指示标志
        3.3.1 土壤异常表现及光谱特征
        3.3.2 植被的光谱异常表现
    3.4 热红外地热异常表现
第4章 遥感数据预处理
    4.1 遥感数据源
    4.2 .ASTER多光谱图像预处理
        4.2.1 Crosstalk校正
        4.2.2 辐射定标
        4.2.3 大气校正
        4.2.4 去边框
        4.2.5 干扰信息去除
        4.2.5.1 植被和水体去除
        4.2.5.2 云层、阴影的去除
第5章 烃蚀变矿物信息提取
    5.1 各蚀变矿物波谱特征
        5.1.1 粘土矿物波谱特征
        5.1.2 碳酸盐矿物波谱特征
        5.1.3 铁离子矿物波谱特征
    5.2 烃蚀变信息提取方法
        5.2.1 波段比值法
        5.2.2 主成分分析法(PCA)
    5.3 ASTER数据油气异常信息提取
        5.3.1 粘土矿物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5.3.2 碳酸盐矿物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5.3.3 铁离子矿物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5.4 热红外反演油气异常
    5.5 疑似油气区圈定
        5.5.1 研究区烃蚀变异常及油气疑似区
        5.5.2 研究区温度异常及油气疑似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中国油气化探分析技术新进展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油气化探分析技术最新进展
    1.1 烃类分析技术进展
        1.1.1 轻烃分析技术 (C1—C5)
        1.1.2 重烃分析技术 (C5—C18烃类)
        1.1.3 芳烃分析技术
    1.2 油气伴生物分析技术
        1.2.1 微量元素分析技术
        1.2.2 热释汞技术
    1.3 烃类蚀变物分析技术
        1.3.1 碳酸盐及蚀变碳酸盐分析技术
        1.3.2 亚铁及三价铁分析技术
        1.3.3 微生物分析技术
    1.4 现场化分析技术
    1.5 综合分析技术
    1.6 油气化探标准化
    1.7 分析仪器、设备
    1.8 存在问题
2 油气化探未来发展方向
    2.1 通过模拟实验充实分析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
    2.2 传统技术的改进与完善
    2.3 借鉴、吸收其他学科先进分析技术
    2.4 发展精细化分析技术
    2.5 促进标准化进程
    2.6 促进现场化分析技术发展
    2.7 针对油气源类型进行分析技术的有效组合
    2.8 分析技术发展主线
        2.8.1 C6—C18烃类
        2.8.2 多环芳烃
        2.8.3 苯系物
    2.9 技术综合
3 结论

(8)海底表层沉积物中苯系物含量对海域油气指示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
2 沉积物样品分析
    2.1 沉积物样品的准备
    2.2 仪器及分析条件
3 研究区苯系物特征分析
    3.1 样品苯系物含量特征
    3.2 研究区苯系物分布特征
        3.2.1 沿岸海域样品苯系物含量特征
        3.2.2 油田工作区上方苯系物含量变化
        3.2.3 生烃凹陷上方苯系物含量特征
        3.2.4 苯系物含量异常点分析
4 结语

(9)油气化探在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以英南2气藏、鄂尔多斯盆地某油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低渗透油气勘探形势分析
    1.1 低渗透油气勘探形势及其重要性
    1.2 与时俱进的低渗透油气勘探
2 油气化探原理及其优势
    2.1 油气化探原理
    2.2 油气化探在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优势
3 勘探实例剖析
    3.1 英南2气藏油气化探应用
        3.1.1 英南2气藏石油地质认识
        (1) 石油地质概况及其成藏特征
        (2) 英南2气藏物质组成
        3.1.2 英南2气藏上方近地表地球化学场特征
        (1) 英南2气藏上方不同区域化探指标地球化学空间场特征
        (2) 英南2气藏上方不同区域化探指标地球化学浓度场特征
        3.1.3 英南2气藏上方近地表化探应用分析
    3.2 鄂尔多斯盆地某油田低渗透油气藏区油气化探应用
        3.2.1 鄂尔多斯盆地某油田石油地质概况
        3.2.2 化探异常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对鄂尔多斯盆地某油藏的响应分析
        3.2.3 鄂尔多斯盆地某油藏化探应用分析
    3.3 油气化探在低渗透油气资源与常规油气藏间对比分析
4 结论

(10)微量元素方法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的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量元素方法勘探油气藏的机理
    1.1 电场作用理论
    1.2 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
2 油气化探中的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3 油气藏上方地表土壤微量元素异常对油气的指示意义
    3.1 变价金属元素
    3.2 碱土金属
    3.3 放射性元素
    3.4 卤族元素
4 微量元素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实例——确定油气藏边界
    4.1 研究区域的地质特征
    4.2 工区的位置和样品的采集
    4.3 喇嘛店油田上方土壤中微量元素异 常特征及地质意义
        4.3.1 铀 (U) 元素分布特征
        4.3.2 锶 (Sr) 元素分布特征
    4.4 大庆喇嘛甸油藏边界的确定
5 结论

四、油气化探异常对油气藏特征的指示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气微生物勘探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J]. 汤玉平,许科伟,顾磊,杨帆,高俊阳,任春,王国建. 石油实验地质, 2021(02)
  • [2]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油气微生物指示[J]. 杨帆,沈忠民,汤玉平,许科伟,顾磊,高俊阳. 石油学报, 2017(07)
  • [3]基于微渗漏模拟实验的油气化探异常机理[J]. 许卫平,王国建,程同锦,赵克斌,汤玉平. 石油学报, 2017(03)
  • [4]地表化探异常立体解释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以库车坳陷米斯布拉克地区为例[J]. 林玉祥,马小伟,朱传真,宋喜林,米晓利,张岗. 物探与化探, 2016(04)
  • [5]渤海湾盆地海底表层沉积物烃类气体地球化学[D]. 张念礼. 吉林大学, 2016(09)
  • [6]中非Salamat盆地烃渗漏蚀变信息提取研究[D]. 董沐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
  • [7]中国油气化探分析技术新进展与发展方向[J]. 李广之,胡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06)
  • [8]海底表层沉积物中苯系物含量对海域油气指示作用研究[J]. 秦婧,汪双清,孙玮琳,杨佳佳,沈斌. 岩矿测试, 2013(05)
  • [9]油气化探在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以英南2气藏、鄂尔多斯盆地某油藏为例[J]. 蒋涛,汤玉平,吴向华,张恒启.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04)
  • [10]微量元素方法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的研究应用[J]. 李自安,司连收,曾乔松,邱艳. 地质论评, 2013(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