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生料栽培及产业化栽培技术

一、金针菇的生料栽培和工厂化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芳,王斌,张立伟,张腾霄,王相刚[1](2021)在《玉米芯栽培4种食药用菌的研究与应用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芯作为营养丰富的农业生产废弃物能够满足多数食药用菌的营养生长需求,部分成品指标优于传统的栽培料,可以作为主要栽培原料用于生产。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玉米芯在平菇、金针菇、猴头菇和灵芝4种食药用菌栽培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玉米芯在食药用菌栽培中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杨琦智[2](2021)在《基于桃木屑的大球盖菇高产配方与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为探讨桃木屑用于大球盖菇高产栽培的最优配方与工艺,明确大球盖菇生长过程中木质纤维素利用及其降解酶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等的关系,本文共设置两种工艺(生料、发酵料),三个配方(含有不同质量比例桃木屑80%、60%、40%)共计6个处理,综合比对了菌丝生长情况、理化性状、木质纤维素组分及其降解酶的变化、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结果如下:1、配方中木屑含量与菌丝生长速度呈显着负相关。生料配方S-3(桃木屑40%、玉米芯30%、玉米秸秆30%)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但菌丝长势较差,其次为生料配方S-2(桃木屑60%、玉米芯20%、玉米秸秆20%)与发酵料配方F-3(桃木屑40%、玉米芯30%、玉米秸秆30%),二者菌丝长势优良。2、各处理理化性质研究表明,发酵期间,含水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 H值在翻堆期间明显上升,发酵后期下降,基质碳、氮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而逐渐降低。在菌丝生长阶段,所有配方的含水量显着下降,p H从6.35~7.31下降至5.18~6.29,培养料逐渐酸化,生料含碳量降低至25.92%~32.96%,发酵料降低至31.02%~43.52%。生料含氮量降低至0.87%~1.2%,发酵料降低至0.96%~1.32%。C/N从23.44/1~42.07/1下降至27.07/1~37.73/1,生料较发酵料更能促进菌丝对于培养料中营养的吸收。灰分与EC值显着上升,其中菌丝生长速率与灰分呈显着正相关,与含碳量呈显着负相关,与含氮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在出菇阶段,含水量与C/N持续下降,p H略微回升,EC值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3、各处理木质纤维素及其降解酶的研究表明,发酵期间,半纤维素相对含量从19%~25%降低至15%~21%,木聚糖酶活力范围在1.95~3.51 U/g之间,显着高于漆酶和滤纸纤维素酶,此阶段消耗大量半纤维素。纤维素相对含量从29%~33%升高至35%~37%,滤纸纤维素酶活力在1.72~2.98 U/g之间,纤维素部分降解。木质素相对含量此时期无显着变化且未检测到漆酶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所有配方中木质纤维素大量降解,其中以纤维素降解最多,生料对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大于发酵料。生料中纤维素相对含量降低至15%~19%,发酵料降低至19%~26%。纤维素酶活性显着上升,其中生料(2.39~3.54 U/g)略高于发酵料(2.05~3.32 U/g)但差异不显着。木质素在生料中的相对含量降低至10%~14%,发酵料中降低至12%~23%。此时期生料整体对于木质素的降解优于发酵料,其漆酶活力分别为生料5.60~10.55 U/g、发酵料3.11~11.61 U/g。半纤维素在生料中的相对含量降低至15%~17%,发酵料降低至19%~26%。木聚糖酶活力显着上升,其中生料(4.45~5.80 U/g)显着高于发酵料(4.22~4.67 U/g)。在出菇阶段,大球盖菇优先降解纤维素,纤维素相对含量在14%~24%之间。滤纸纤维素酶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1.52~3.96 U/g);其次为半纤维素,其相对含量在13%~17%之间。木聚糖酶活性也保持在较高水平(5.53~7.83U/g);木质素相对含量在25%~37%之间,漆酶活性水平较低(0.51~2.50 U/g)。4、农艺性状与产量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料容易栽培硬度较大的子实体。生料产量显着优于发酵料,相同工艺中,木屑比例越少,其一潮菇产量越高。S-2的子实体农艺性状更好,子实体短而粗,可以生产更多一级菇。S-2与S-3(1.58 kg/m2)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其次为F-3(1.22kg/m2),综合来看,S-2与S-3都为最优配方。5、在营养品质中,生料在灰分、粗蛋白、氨基酸含量中优于发酵料。生料的灰分含量(7.15%~7.70%)要显着高于发酵料(6.65%7.25%),木屑比例与灰分含量呈负相关,其中以S-3(7.70%)最高,其次为S-2(7.38%)。粗纤维含量方面以F-3(9.60%)与S-1(9.40%)最高。粗蛋白含量与氨基酸含量以F-2(35.13%,22.41%)与S-2(32.23%,22.60%)最高。当配方中桃木屑比例为60%时可以生产营养价值高的大球盖菇。综上所述,生料更适合栽培大球盖菇,其中以S-2与S-3两个配方为北京地区栽培大球盖菇的最优配方。

何焕清,肖自添,彭洋洋,刘明,徐江[3](2020)在《草菇栽培技术发展历程与创新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草菇栽培起源于我国南方,因营养丰富、嫩滑爽口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少数在自然条件下适合夏季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之一。中国是草菇最大生产国,广东则是我国草菇最重要的产区和鲜品消费省份,也是推动草菇栽培技术创新的地区,在国内最先实现室内周年栽培,并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草菇栽培经历了旧法栽培到新法栽培,从室外栽培到室内栽培,从季节性栽培到周年栽培,从稻草栽培到废棉渣、中药渣等原材料栽培,从生料栽培到熟料栽培,从大田栽培到简易菇房、工厂化厂房栽培,从畦式栽培到袋料栽培、层架栽培、工厂化栽培等。随着栽培技术的进步,各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原材料特点,摸索出各具特色的栽培方式。介绍了草菇特点和产量概况,从草菇栽培用种的繁育、栽培原材料及处理方式、菇房结构建造与加温方式、栽培方法等技术创新角度,分析了我国草菇栽培技术发展历程,对我国草菇产业半个多世纪的栽培技术发展、科技创新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同时对草菇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林启惠[4](2019)在《榆黄蘑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产量和销量在世界排名中遥遥领先,工厂化栽培成为趋势。榆黄蘑是一种食药兼用的大型真菌,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价值。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榆黄蘑进行人工驯化栽培以来,陆续有形成各个地区的榆黄蘑季节栽培模式,涉及工厂化生产较少,尚未形成规范的榆黄蘑工厂化栽培。本论文通过对榆黄蘑工厂化栽培过程中遇到的的一些相关难题进行摸索,试验结果如下:1、对经过预试验表现较好的6株菌株进行再次筛选,在工厂化栽培条件下比较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和子实体生长情况。研究发现库藏编号P.LC0008的榆黄蘑菌丝长势好、生长周期短、生物学效率高、商品性高,可以作为后续试验的生产菌株。2、从对装袋方式(A)、装袋高度(B)、袋子对折口径(C)三个方面榆黄蘑装袋模式进行优化,比较不同处理对榆黄蘑成袋率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平面无气室、装袋高度为15cm、袋子对折口径为17cm时,平均生物学效率最高达70.87%。3、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表,考察原种菌龄、接种穴深度、接种穴直径对榆黄蘑菌丝长速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榆黄蘑接种工艺的最佳处理,结果显示原种菌龄32d,接种穴深度14.5cm,接种穴直径2cm时菌丝的生长速度快,栽培周期短,一致性差最小。4、使用全因子试验设计初步推算出适合榆黄蘑生产的栽培料配比:为木屑52%、棉籽壳26%、麸皮14%、玉米粉6%,另外添加石膏1%、糖1%,含水量64%。根据初步推算的栽培料配方使用Design expert软件生成试验表格,拟合出各组分配料与平均单产关系的二次项方程,求解方程得到适宜榆黄蘑工厂化栽培配方即木屑50%、棉籽壳35%、麸皮10%、玉米粉3%、石膏1%、糖1%,控制含水量64%,出菇试验验证结果与预测平均单产接近,说明试验得到的模型比较可靠,适合P.LC0008榆黄蘑的实际生产应用。5、比较榆黄蘑不同开口出菇处理方式,筛选出适合榆黄蘑P.LC0008菌株的开口出菇方式为:去套环墙式出菇。出菇率97.92%,平均单产最高为297.53g,子实体朵型圆整,开片均匀,商品性高。6、从控温与加湿方式(A)、光照时长(B)、光照强度(C)三个试验因素筛选出适宜榆黄蘑生长发育的管理参数,即制冷机+超细雾加湿、光照时长24h、光照强度400lux,可以有效提升榆黄蘑子实体品质。7、初步总结了P.LC00008榆黄蘑工厂化栽培技术规程。

刘永志[5](2019)在《金针菇中精氨酸和赖氨酸生物合成诱导因子的初步筛选与应用》文中提出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s),作为现代工厂化生产规模最大的食用菌品种,金针菇的产量逐年递增,已经处于产量的顶端,但其品质却处于平稳状态。因此,金针菇产业由提高产量和生产规模向提升金针菇品质转变,已经成为金针菇工厂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金针菇中氨基酸含量丰富,尤其是精氨酸和赖氨酸所占比重高于其他食用菌品种。在金针菇的生产中,如何进一步提高精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已经成为提高金针菇品质的重要途径。本文对金针菇中精氨酸和赖氨酸的检测方法,添加不同的诱导因子诱导菌丝体和子实体阶段积累精氨酸或赖氨酸以及响应面法优化最佳诱导条件,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参与柠檬酸调控赖氨酸生物合成等内容进行了研究。氨基酸提取方法多样,本文通过对比不同物种间氨基酸的提取方法,最后确定研磨后超声破碎2 h的方法;本文采用传统分光光度法测定精氨酸和赖氨酸的方法方便快速有效且成本低廉。采用坂口试剂法即α-萘酚在碱性条件下与精氨酸反应后产生颜色反应,在波长为535 nm处测得相应的OD值;在铜离子影响下,在波长为480 nm处茚三酮与赖氨酸反应生成最高波峰,测得相应OD值。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的OD值与建立的精氨酸和赖氨酸标准曲线进行换算,得到相应的氨基酸含量。相较于氨基酸分析仪及UPLC法测定的结果显示该方法稳定可靠。通过在菌丝体阶段添加不同的诱导因子(氮源、有机酸、无机盐、植物激素)来诱导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变化,进而筛选合适的诱导因子来增加精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检测硫酸铵、硝酸钠和尿素三种常用氮源对精氨酸和赖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40 mM硫酸铵相比其他氮源,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最高。有机酸对于食用菌的诱导作用显着,结果表明100μM柠檬酸对金针菇赖氨酸的含量有促进作用,相比对照提高了12.91%,苹果酸没有明显增加效果。金属盐离子钙和锌对于食用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本文采用200、400和600μM硫酸钙和硫酸锌对金针菇进行诱导,结果显示200、400 μM硫酸钙和硫酸锌对精氨酸有促进作用,相比对照提高了10.27%(6.94%)和9.93%(4.13%),对赖氨酸无明显增加效果;盐胁迫会对氨同化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氨基酸合成,因此添加100、500和1000 μM氯化钠进行诱导,结果显示500 μM氯化钠会诱导精氨酸的增加,相比对照提高了 5.51%,但生物量明显下降,赖氨酸无明显变化;亚硫酸钠对植物中氨基酸代谢有影响,因此,添加100、500和1000μM亚硫酸钠,结果显示500 μM亚硫酸钠会诱导精氨酸的合成,生物量显着减少,赖氨酸含量无明显变化;硼是植物营养的关键因子,对氨基酸积累有促进作用,添加100、500和1000 μM硼酸钠后,精氨酸无显着变化,500和1000 μM诱导下,赖氨酸含量显着减少。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营养代谢中发挥关键作用。添加100、500和1000 μM水杨酸对金针菇进行诱导,结果显示500和1000μM水杨酸会明显减少精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通过初步筛选,确定了 100μM柠檬酸的诱导对金针菇赖氨酸的含量促进效果最佳。然后,对柠檬酸诱导进行不同浓度和时间的复筛。结果表明100 μM柠檬酸的诱导增加了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物量,相比对照分别提高了 5.53%和4.68%,并且提高了赖氨酸和蛋白质的含量,和对照相比提高了 12.87%和8.71%,添加100μM柠檬酸诱导不同时间来检测赖氨酸的含量,结果显示诱导12、36和48 h后赖氨酸均有增加,相比对照分别提高了 2.52%、7.11%和12.87%。在柠檬酸诱导下,结果表明最佳的诱导浓度为100 μM和诱导时间为48 h。通过响应面法设计实验,优化最佳的诱导时间和诱导浓度,以期达到最佳的赖氨酸含量。实验得出最佳诱导时间和浓度为33.18 h和138.26 μM,得到的理论赖氨酸的含量为33.92 mg/g DW,对此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得到的数据分别为32.43、33.45、33.78 mg/g DW,理论结果较为准确。将柠檬酸诱导应用于工厂化栽培过程中,结果显示,添加不同含量的1 mM柠檬酸诱导2天后,结果添加0.36 L柠檬酸后子实体赖氨酸含量增幅最高,提高了 10.36%。当添加0.36 L 1 mM柠檬酸诱导3天后赖氨酸增幅最高,提高了 12.86%。在柠檬酸诱导赖氨酸的过程中,通过检测赖氨酸合成过程中关键酶的基因表达量和氨基酸及能量代谢调控因子后,随着赖氨酸含量的增加,AMPK的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检测AMPK磷酸化水平发现AMPK磷酸化水平升高。因此,构建了AMPK基因的沉默转化子,阻断AMPK信号,结果赖氨酸增加的效果消失。表明AMPK参与了金针菇中柠檬酸诱导赖氨酸生物合成的调控过程。

汤昕明,冯云利,郭相,马明,陈正启,吴素蕊[6](2019)在《我国食药用菌栽培现状分析及展望》文中认为通过统计,详细列出我国可人工栽培105种食药用菌名录,并对近5年国内重点省份和主要品种的栽培食药用菌产量及主要食药用菌出口创汇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食药用菌栽培发展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展望。以期为食药用菌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李正鹏,余昌霞,李巧珍,陈明杰,李玉,周峰[7](2017)在《草菇工厂化栽培原材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笔者研究综述了适宜草菇工厂化栽培的原材料,包括稻草、废棉、玉米芯、杏鲍菇菌渣、金针菇菌渣、蟹味菇菌渣、双孢蘑菇菌渣和甘蔗渣等。给出了一些栽培过程需注意的关键点,以期为草菇栽培者提供参考。

刘元栋[8](2017)在《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平菇是我国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发酵料和熟料是平菇生产最常用的两种方式,发酵料质量是决定发酵料栽培平菇制袋成功率和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也有影响。本文以玉米芯和棉籽壳作为供试原料,研究了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和培养料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结果显示:玉米芯在发酵过程中,颜色由金黄色变成深褐色,氨味消失,体积减小、黏性增加;温度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H值、含水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建堆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分别为34.8%、36.7%,截止到装袋前,含量分别下降到24.9%、21.6%。而木质素含量则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建堆时的18.4%上升到装袋前的30.2%;总碳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建堆时的44.6%下降到装袋前38.7%,而总氮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其中第三次翻堆时含量达到最高为1.12%。同时,通过研究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得出,玉米芯最适发酵时间为6天,此时进行平菇熟料栽培,生物学效率最高,为89.74%。在整个平菇生长发育周期内,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茬现蕾期活性最高,漆酶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在同一生长发育时期,漆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活性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结果显示:棉籽壳在发酵过程中,颜色由红褐色变成黑褐色,氨味消失,体积减小、黏性增加;温度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玉米芯发酵料相比,与玉米芯发酵料相比,温度下降更快,并且发酵时间缩短;pH值、含水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基本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建堆时,含量分别为33.6%、27.8%,截止到装袋前,含量分别下降到23.9%、14.9%。木质素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建堆时的20.2%上升到装袋前的26.28%;总碳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总氮含量呈“波动式下降”的趋势,总碳、总氮含量由建堆时的47.1%、1.27%分别下降到装袋前的43.9%、1.13%。同时,通过研究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得出,棉籽壳最适发酵时间为5天,此时进行平菇熟料栽培,生物学效率最高,为93.75%。在整个平菇生长发育周期内,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半纤维素酶活性在满袋期最高,纤维素酶酶活在一茬现蕾期最高,漆酶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在同一生长发育时期,漆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活性均随发酵时间延长而降低。3、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得出,配方2(棉籽壳96.7%,尿素0.3%,石灰3%)栽培平菇的平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最高,分别为1.23kg、100.36%。但是从经济效益看,配方1(玉米芯90.5%,尿素1.5%,石灰4%,钙镁磷肥4%)效益最好,每袋平均利润2.5元。

李超,张士义,刘国宇[9](2011)在《金针菇设施化生料栽培标准化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栽培场地及设施要求、栽培季节与品种、栽培基质原料选择与配方、拌料与装袋、发菌期管理、出菇管理、采收和包装等方面介绍了一套金针菇设施化生料袋式标准化栽培技术。

董静[10](2008)在《白色金针菇不同菌株工厂化栽培部分相关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是在白色金针菇袋式周年工厂化栽培企业进行的。以该企业分离并保存的几株菌株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菌株在企业化生产过程中的表现,并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和筛选,还对部分原有生产工艺进行了进一步再优化。通过对大量试验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后,提出最佳菌株和与之相配套的配方、适宜的培养料含水量和pH值,并对生理成熟时间、再生时间等因素进行详细试验,企图为提高企业化栽培的周转速率和大幅度提高企业全年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已达到预期的目的。(1)白色金针菇袋式栽培培养基配方的优化通过混料试验的极端顶点设计,得出四种主料麸皮、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的百分比,发现麸皮与棉籽壳互作有助于提高金针菇的单产。通过分析得出白色金针菇经济产量与配方的回归方程为:y=-712.845X1+321.2243X2-175.089X3-280.778X4+1954.876X1X2+2204.138X1X3+3680.292X1X4+506.0113X2X3+55.6585X2X4+743.3907X3X4根据回归方程预报最高产量的配方是:麸皮30%、棉籽壳50%、木屑10%、玉米芯10%。(2)白色金针菇袋式栽培培养基含水量的优化培养基含水量对白色金针菇的产量和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在以麸皮、棉籽壳、木屑、玉米芯为栽培主料的情况下,栽培料灭菌后含水量宜控制在60.5%-62.5%。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生物转化率超过90%。在试验中发现不同菌株有相应的最适宜培养基含水量,并且追踪栽培过程中栽培包中水分的损失变化规律。这在以往未见报道过,为首次。(3)白色金针菇袋式栽培培养基pH值的优化通过试验得出,栽培干料中添加1.5%的石灰可以显着提高金针菇产量和生物转化率,缩短整个生长周期。栽培包单产可以达到386g,生物转化率超过95%,整个生长周期明显缩短。以往文献仅从产量上考察,没有就整个生产周期进行考量,本文首次就该问题进行系统分析。(4)白色金针菇袋式栽培子实体再生阶段时间的优化寻找再生时间长短对提高出菇房周转利用具有现实意义。经过系统研究本试验提出:子实体再生时间为8d时,开袋到采收的时间最短;而再生时间为10d时产量最高。综合时间和单产因子考虑,本试验提出对于周年工厂化栽培金针菇来说,子实体最佳的再生时间为8-10d。(5)不同菌株最佳培养时间的研究702、703和46号三个菌株最适合的培养时间为20天,此时打冷刺激原基形成,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最高,生长周期最短。701菌株培养时间28天时,生物转化率最高,且每包单产差异最小,但相对降低了库房使用效率。从试验结果来看,不同菌株“打冷”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也就是说:不同菌株有各自相适应的生理成熟期。这在以往文献中也未见系统研究。(6)不同菌株之间的比较通过对5个试验菌株进行比较发现,704菌株是几个菌株之间表现最好的,其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最高,而且开袋时间和整个生长周期短,适合在周年工厂化金针菇袋式栽培生产中引进该菌株,进行生产试验。筛选适合菌株和相配套的工艺指标是企业化生产的“核心”。

二、金针菇的生料栽培和工厂化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针菇的生料栽培和工厂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芯栽培4种食药用菌的研究与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芯栽培平菇
2 玉米芯栽培金针菇
3 玉米芯栽培猴头菇
4 玉米芯栽培灵芝
5 结语

(2)基于桃木屑的大球盖菇高产配方与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食用菌及大球盖菇概述
        1.1.1 食用菌概述
        1.1.2 大球盖菇概述
    1.2 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
        1.2.1 大球盖菇的形态特征
        1.2.2 大球盖菇的营养需求
        1.2.3 大球盖菇对环境的要求
    1.3 大球盖菇栽培现状
    1.4 大球盖菇木质纤维素利用及其酶活性的研究
    1.5 农业废弃物利用现状
        1.5.1 玉米秸秆
        1.5.2 玉米芯
        1.5.3 木屑
    1.6 北京市农业废弃物现状
        1.6.1 北京市农业废弃物现状
        1.6.2 平谷区桃木屑资源现状
    1.7 存在的问题
    1.8 目的与意义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设计及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实验材料
        2.1.3 配方与工艺设计
        2.1.4 培养料处理工艺
        2.1.5 栽培方法与播种区设置
        2.1.6 菌丝生长观察方法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球盖菇不同配方与工艺培养料的理化性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原料及培养料的理化性状指标与测定方法
        3.1.3 实验仪器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原料理化性质
        3.2.2 培养料理化性质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栽培大球盖菇的木质纤维素组分及其相关酶活力的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原料及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组分的测定
        4.1.2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相关酶活力的测定
        4.1.3 实验仪器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原料木质纤维素
        4.2.2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变化
        4.2.3 相关性分析
        4.2.4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相关酶活力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栽培大球盖菇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农艺性状的测定
        5.1.2 产量的测定
        5.1.3 实验仪器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农艺性状分析
        5.2.2 产量与生物学效率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栽培大球盖菇的营养品质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1.3 实验仪器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灰分
        6.2.2 粗纤维
        6.2.3 粗蛋白
        6.2.4 氨基酸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草菇栽培技术发展历程与创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草菇栽培用菌种繁育技术创新
    1.1 固体栽培菌种繁育技术
    1.2 液体菌种繁育技术
2 草菇栽培原材料及处理方法创新
    2.1 废棉渣、棉籽壳栽培原材料及处理方法
    2.2 中药渣栽培原材料及处理方法
    2.3 其他原材料探索创新
3 草菇菇房结构与加温方式创新
    3.1 菇房结构
        3.1.1 薄膜菇房
        3.1.2 保温泡沫房
        3.1.3 保温砖瓦房
        3.1.4 工厂化栽培专用菇房
    3.2 加温方式
4 草菇栽培方法创新
    4.1 堆草栽培
    4.2 层架式栽培
    4.3 筐式栽培
    4.4 袋式栽培
    4.5 畦式栽培
        4.5.1 传统畦式栽培
        4.5.2 山东莘县畦式栽培
5 展望

(4)榆黄蘑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榆黄蘑概述
    1.2 榆黄蘑生长环境条件
    1.3 榆黄蘑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
        1.3.1 榆黄蘑的食用价值
        1.3.2 榆黄蘑的药用价值
    1.4 榆黄蘑人工栽培的历史与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榆黄蘑工厂化栽培菌种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品种榆黄蘑的菌丝生长速度
        2.2.2 不同品种榆黄蘑菌丝生长情况
        2.2.3 不同榆黄蘑菌株的生长时间
        2.2.4 不同榆黄蘑菌株的子实体单产
        2.2.5 不同榆黄蘑菌株的子实体形态
        2.2.6 不同榆黄蘑菌株的子实体质构评定
    2.3 讨论
第3章 榆黄蘑装袋模式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处理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3.2.2 不同处理对生产周期的影响
        3.2.3 正交试验结果的处理优化组合
    3.3 讨论
第4章 榆黄蘑接种工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接种方式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4.2.2 正交试验结果直观分析
        4.2.3 试验结果综合分析与最佳组合筛选
    4.3 讨论
第5章 榆黄蘑工厂化栽培基质配方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栽培料各组分的初步配比优化
        5.2.2 混料设计优化最适培养基配方
    5.3 讨论
第6章 榆黄蘑出菇工艺优化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开口出菇处理对出菇率的影响
        6.2.2 不同开口出菇方式对子实体单产的影响
        6.2.3 出菇工艺对子实体农艺性状的影响
    6.3 讨论
第7章 管理参数优化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出菇环境条件对榆黄蘑子实体农艺性状的影响
        7.2.2 不同出菇环境条件对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7.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榆黄蘑工厂化栽培技术总结
    1 原料挑选及预处理
    2 母种、原种及栽培袋制作
    3 接种方式
    4 发菌管理
    5 出菇管理
    6 子实体采收
    7 病虫害防治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金针菇中精氨酸和赖氨酸生物合成诱导因子的初步筛选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和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金针菇概述
    第二节 金针菇中氨基酸代谢
        2.1 精氨酸Arginine(Arg)
        2.2 赖氨酸Lysine(Lys)
    第三节 金针菇中氨基酸检测方法
    第四节 影响食用菌次级代谢的因素
        4.1 温度
        4.2 光
        4.3 外源诱导因子诱导
    第五节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的研究进展
    第六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测定方法的优化及不同诱导因子对其含量的影响
    前言
    第一节 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测定方法的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菌体培养
        2.1.1 液体种子制备
        2.1.2 金针菇菌丝体培养及收样方法
        2.2 氨基酸分析仪测定金针菇氨基酸含量
        2.3 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金针菇氨基酸含量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针菇菌丝氨基酸提取方法
        3.2 金针菇菌丝中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测定方法的优化
        3.2.1 氨基酸分析仪测定金针菇中氨基酸的含量
        3.2.2 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金针菇中氨基酸的含量
        3.2.3 分光光度法测定金针菇中氨基酸的含量
        3.3 测定金针菇中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方法的确定
        4 讨论
    第二节 筛选不同诱导因子对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不同诱导因子对金针菇的诱导及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测定
        2.2 金针菇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 柠檬酸诱导金针菇栽培过程
        3 结果与分析
        3.1 筛选不同的诱导因子对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3.1.1 不同氮源对于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3.1.2 不同有机酸对于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3.1.3 不同无机盐对于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3.1.4 植物激素对于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的柠檬酸对于金针菇生长及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3.2.1 柠檬酸诱导对金针菇生长状况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的柠檬酸诱导对于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3.2.3 柠檬酸不同诱导时间对于金针菇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3.3 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柠檬酸诱导提高金针菇赖氨酸含量
        3.3.1 实验设计结果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3.3.2 响应面方差分析及结果
        3.3.3 响应面分析
        3.4 栽培过程柠檬酸诱导金针菇赖氨酸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第三章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参与柠檬酸调控金针菇赖氨酸生物合成的机制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及相关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Western Blot检测AMPK总蛋白水及磷酸化水平
        2.1.1 蛋白提取
        2.1.2 电泳、转膜
        2.1.3 抗体杂交
        2.1.4 剥离抗体后再次杂交
        2.2 金针菇AMPK沉默转化子的构建
        2.2.1 金针菇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制备
        2.2.2 AMPK沉默片段的获得
        2.2.3 PCR产物回收
        2.2.4 PCR产物的T-A连接
        2.2.5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转化
        2.2.6 碱裂解法提质粒
        2.2.7 沉默载体和沉默片段的酶切回收
        2.2.8 载体的连接与转化
        2.2.9 金针菇原生质体制备、脂质体转化
        2.2.10 潮霉素筛选
        2.2.11 荧光定量PCR验证沉默转化子的沉默效率
        2.2.12 荧光定量的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柠檬酸最佳诱导条件下赖氨酸含量及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3.2 柠檬酸最佳诱导下AMPK的磷酸化水平
        3.3 金针菇AMPK基因克隆
        3.4 金针菇AMPK沉默片段的获取
        3.5 金针菇AMPK沉默转化子的潮霉素抗性基因检测
        3.6 金针菇AMPK基因沉默菌株构建
        3.7 AMPK沉默菌株在柠檬酸最佳诱导下磷酸化及赖氨酸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创新点
致谢

(6)我国食药用菌栽培现状分析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可栽培食药用菌情况统计
2 近5年主要产区和主要种类食药用菌产量分析
3 2012—2016年我国栽培类食药用菌产品出口情况分析
4 栽培类食药用菌产业展望
    4.1 丰富种类, 发展绿色食用菌产业
    4.2 开发新品种, 研制新技术
    4.3 提高认知度, 提升保鲜技术, 丰富产品类型

(7)草菇工厂化栽培原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稻草
废棉
玉米芯
杏鲍菇菌渣
金针菇菌渣
真姬菇菌渣
双孢蘑菇菌渣
甘蔗渣
讨论

(8)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1.1 食用菌
        1.2 平菇
        1.3 环境因子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温度
        1.3.2 水分
        1.3.3 光线
        1.3.4 空气
        1.3.5 pH值
        1.4 平菇栽培模式概述
        1.5 发酵料理化性质研究概述
        1.5.1 发酵料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研究
        1.5.2 发酵料物质变化规律研究
        1.6 食用菌胞外酶研究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及场地
        1.1.2 试验配方
        1.1.3 主要设备
        1.1.4 试剂配制
        1.2 试验方法
        1.2.1 发酵料技术
        1.2.2 平菇熟料栽培技术
        1.2.3 温度测定
        1.2.4 pH值测定
        1.2.5 含水量测定
        1.2.6 微生物数量测定
        1.2.7 三素含量的测定
        1.2.8 总碳的测定
        1.2.9 总氮的测定
        1.2.10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1.2.11 酶活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芯翻堆时断面外观物理性状特征
        2.2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2.3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
        2.4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
        2.5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与分析
        2.6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三素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2.7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总碳总氮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2.8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2.9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2.10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袋含水量及满袋时间的影响
        2.11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栽培袋污染率的影响
        2.12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三种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的影响
        2.13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及场地
        1.1.2 试验配方
        1.1.3 主要设备
        1.1.4 试剂配制
        1.2 试验方法
        1.2.1 棉籽壳发酵料技术
        1.2.2 平菇熟料栽培技术
        1.2.3 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物质含量测定
        1.2.4 酶活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籽壳翻堆时断面外观物理性状特征
        2.2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2.3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
        2.4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
        2.5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与分析
        2.6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三素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2.7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总碳和总氮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2.8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2.9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2.10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袋污染率、含水量、满袋时间的影响
        2.11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三种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的影响
        2.12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2.13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熟料栽培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及场地
        1.1.2 试验配方
        1.2 试验方法
        1.2.1 平菇发酵料栽培流程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方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2.2 不同配方对平菇满袋、出菇、转潮及生产周期的影响
        2.3 不同配方接种后各个时期pH值的变化与分析
        2.4 不同配方接种后各个时期含水量变化与分析
        2.5 不同配方对平菇一二茬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2.6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1.2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1.3 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
    2 展望
        2.1 平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
        2.2 辅助氮源添加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
        2.3 玉米芯发酵料栽培平菇配方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ABSTRACT

(9)金针菇设施化生料栽培标准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金针菇生料栽培及其要点
2 产地及设施要求
    2.1 制冷、加热设备
    2.2 加湿设备
    2.3 净化和通风设备
    2.4 水净化设备
3 栽培品种、时间与配方
4 拌料装袋
5 发菌期管理
6 搔菌
7 出菇管理
8 采收与包装
9 病虫害控制措施
    9.1 选用优质菌种
    9.2 生产场地合理选址和规划
    9.3 制定长效的环境保洁规章制度
    9.4 完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

(10)白色金针菇不同菌株工厂化栽培部分相关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物学特征
        1.1.1 形态特征
        1.1.2 生长条件
    1.2 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
    1.3 金针菇栽培历史及发展现状
        1.3.1 金针菇栽培历史
        1.3.2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现状
    1.4 不同袋栽模式及再生法工艺流程
    1.5 金针菇袋式工厂化栽培工艺的研究现状
        1.5.1 碳氮比的研究
        1.5.2 培养基配方研究
        1.5.3 培养基含水量的研究
        1.5.4 白色金针菇各生长阶段周期的研究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2 白色金针菇袋式栽培培养基配方优化试验
    2.1 试验设计的依据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与步骤
    2.3 试验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各配方栽培白色金针菇的单产
        2.4.2 各配方栽培白色金针菇的周期
        2.4.3 各配方栽培白色金针菇的菌丝生长速度及开袋时间
        2.4.4 白色金针菇产量和生产周期与配方的回归方程
    2.5 讨论
3 白色金针菇袋式栽培培养基含水量的优化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含水量的控制与测定
    3.3 试验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4 白色金针菇袋式栽培培养基pH值的优化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pH的控制与测定
    4.3 试验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5 白色金针菇袋式栽培子实体再生阶段时间的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试验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6 不同菌株最佳培养时间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试验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处理间产量比较
        6.3.2 不同处理间生物转化率比较
        6.3.3 不同处理间生长周期比较
    6.4 讨论
7 不同菌株之间的比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试验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菌株栽培效果比较
        7.3.2 不同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及开袋时间比较
    7.4 讨论
8 总结
    8.1 栽培基质配方的优化
    8.2 培养基含水量的优化
    8.3 培养基pH值的优化
    8.4 白色金针菇袋式栽培再生阶段时间的优化
    8.5 不同菌株最佳培养时间的研究
    8.6 不同菌株之间的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金针菇的生料栽培和工厂化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芯栽培4种食药用菌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 李艳芳,王斌,张立伟,张腾霄,王相刚. 现代农业科技, 2021(23)
  • [2]基于桃木屑的大球盖菇高产配方与工艺的研究[D]. 杨琦智.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3]草菇栽培技术发展历程与创新研究进展[J]. 何焕清,肖自添,彭洋洋,刘明,徐江.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2)
  • [4]榆黄蘑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D]. 林启惠.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5]金针菇中精氨酸和赖氨酸生物合成诱导因子的初步筛选与应用[D]. 刘永志.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我国食药用菌栽培现状分析及展望[J]. 汤昕明,冯云利,郭相,马明,陈正启,吴素蕊. 北方园艺, 2019(08)
  • [7]草菇工厂化栽培原材料研究进展[J]. 李正鹏,余昌霞,李巧珍,陈明杰,李玉,周峰. 农业工程技术, 2017(19)
  • [8]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研究[D]. 刘元栋.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1)
  • [9]金针菇设施化生料栽培标准化技术[J]. 李超,张士义,刘国宇. 食用菌, 2011(02)
  • [10]白色金针菇不同菌株工厂化栽培部分相关工艺研究[D]. 董静.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