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立体耕作技术

一、保护地立体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1](2021)在《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材是关系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战略资源之一,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中医及中药相关事业的物质基础,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本文基于种植成本、种植效益理论,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合,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花园、永明等11个乡镇实地调研,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核心数据;引用PEST与SWOT分析针对川麦冬种植业当前所处于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引用线性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针对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川麦冬种植业具有鼓励与支持的政治环境,广阔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成熟的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政策科技支撑、品牌优势给川麦冬种植业带来了政策与市场机遇;同时存在新品种研发和更新换代缓慢、农户参与绿色标准化程度不高、专用配套机械亟待优化等劣势,面临着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挑战。农户以麦冬鲜货出售每亩会有12375元的收入,扣除8530元成本,净利润3845元;采收初加工后干货销售每亩收入可达14000元,扣除成本8960元,净利润可达4570元;农户的平均成本收益率达到70%以上,2018-2020年农户成本收益率整体增加了5.09%;种植成本持续在增长,每亩从5810元增长至6450元;成本构成因素所占总成本的比例来看,人工成本平均占67.66%,其中比重最大的是采收人工费占31.60%;经济效益与产量、销售价格之间回归系数系数的t值分别为127.44,79.37,P值均为0.000<0.01,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影响种植成本的15种因素最终体现在5个公共因子上,表明成本影响因素有显着的聚合特征,影响程度为:人的行为>人工投入>物质与服务投入。高产优质良种、立体复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的潜力较大,为了促进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提高种植效益,建议政府应加强川麦冬种子种苗质量检测和种植生产、市场流通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程度,合理降低种植成本;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并大力推广良种种植;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川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等。

郭宇迪,周荣,卓广文,樊玥[2](2021)在《花卉立体栽培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提出随着立体栽培技术的快速发展,立体栽培模式已经在园艺植物中广泛应用,而花卉的立体栽培模式和技术才刚刚起步。就花卉立体栽培、现代立体栽培技术和立体栽培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阐述,以拓展立体栽培的范围,促进立体栽培的多样性,满足现代社会对绿化的需求;解决城市问题,拓展绿化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增加环境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杨亚平,李佳豪,陈郑伟,黄萍,廖敏,廖金花[3](2021)在《野地瓜立体栽培方式对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野地瓜果实可食,其老叶含丰富的黄酮化合物,有食用和药用价值。不同栽培方式影响野地瓜产量和品质,但其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比较了立体栽培和匍匐栽培的野地瓜在叶绿素、黄酮等6个方面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相较于匍匐栽培方式,立体栽培野地瓜叶绿素、黄酮、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分别为1.812 1 mg/g、186.166 7 mg/g、701.666 7 mg/g、0.455 0 mg/g、2.353 7 mg/g、0.672 5 mg/g,较对照分别提高了0.69%、31.19%、0.33%、4.50%、-3.41%、-35.56%。研究结果提示,立体栽培可有效降低野地瓜叶片间的遮阴率,利于光合作用,从而促进叶片中黄酮等有机物的合成和积累,这也可能使野地瓜具有更高的药用价值和结果产量。

王国英,杨洁辉[4](2020)在《三木药材与食用菌栽培间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对三木药材与食用菌栽培间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食用菌产业对三木药材的土地利用、废弃物利用的模式,在总结经济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食用菌栽培对三木药材品质提升的重要作用,为三木药材产业及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环境保护和农业增产增收提供参考。

张俞[5](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植被退化严重、次生林分结构缺失、物种多样性低、稳定性差、生态经济功能低效等问题。乔灌草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遏制石漠化发生、控制水土流失、维护脆弱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提升经济水平等服务功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结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物种多样性、因地制宜、乔灌草对位配置可持续发展、多角度多领域养分平衡、植物群落演替、功能性状的权衡及对位配置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通过60个试验样地连续定位观测、71个优势种环境要素与植物性状数据进行采集与测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服务功能、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验证推广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探讨了物种和群落两个级别植物生理结构随石漠化等级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植物多样性与功能性状特征,阐明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对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的养分的运移分配的影响。随着石漠化等级的降低物种多样性越高,群落立体性结构越明显。功能性状中乔木、灌木干物质含量高,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强,草本植物更适合作为群落结构配置过程中的林下物种,其比叶面积277.18 cm2·g-1要高于乔木153.78cm2·g-1、灌木108.85 cm2·g-1两个演替阶段,具有较高的光补偿能力和生长速率,较低的强光耐受能力。与全球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相比较,石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有较强的C储存能力(482.31 mg·g-1),表现为N缺乏而P充足。石漠化土壤变异性较高,中度以上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化速率较高,其养分含量低于植物叶片和凋落物。对比分析发现,无-潜在石漠化环境植物表观量子效率0.17 mol·mol-1要高于其他两个示范(0.054 mol·mol-1),这是植物生长的优势,林下植物在弱光环境中光合潜能高,光利用能力和制造有机能力强。潜在-轻度石漠环境乔木林植物生长优势是对光的利用范围广,具有高光饱和点和低光补偿点,对强弱光的适应能力强。有利于揭示石漠化环境植物群落生态过程及养分循环修复机理。(2)探讨了物种和群落变化规律的驱动因素,揭示基于物种多样性的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出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植物功能性状、养分运移的驱动机制,利用结构功能性状提出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土壤酶对石漠化程度响应方式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酶活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SOC、TN、C:P、N:P;潜在-轻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pH、T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C:N、N:P、TN,各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功能冗余,部分酶活性因素受多个环境因子叠加影响。土壤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功能性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主控环境因子是SWC和TN;潜在-轻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TN、N: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和SOC。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养分的吸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N:P、TP;潜在-轻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为pH、TP、C:P、SOC;中度-强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TP、C:N、SWC。因此,在石漠化治理中需要对主控因子进行施肥管理和养分运移保护。结构性状与生理性状间存在相关性,验证了叶经济谱的存在。71种不同功能型物种通过叶片性状间的权衡采取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乔木树种多为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灌木多为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般快速投资开拓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生长速率和获取能力快的物种;缓慢投资保守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养分储存效率的植物。将71个物种水源涵养和土壤保育性能进行排序发现乔木功能性状较高,灌木次之,草本最低,最后根据服务功能性状建造了12个功能群及调控策略。这对揭示生态过程及运作机制、预测群落演替趋势、提高整体服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生态修复与林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复合经营模式,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循环经营模式,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持续经营模式,分别简称为“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种子贮存及处理、施肥管理、修枝整形、果实加工贮存、林间套种、衍生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乔灌草物种多样性维持、植物功能性状监测、植物功能群建造技术和功能性状调控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乔灌草立体配置、群落功能组合、规划诱导自然修复、特色经济林产业开发、林下养殖、权衡策略建造等技术集成。(4)构建的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效果良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主要分布在南方石漠化地区,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9.89%、5.26%和8.95%。2016年以来,在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区实施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共计20个示范点,面积达到223 hm2,树立了治理典范,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2016-2020年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77%,保土5 913.00 t/y,保水46 644 m3/y,经济林收入达到1 990.5万元/y,有效促进了石漠化植被修复及林产业化发展。通过GIS指标分级与权重计算、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建立了海拔、降水、平均气温、坡度、人均GDP、人口密度、石漠化等级、土地覆盖、土壤类型、岩性等评价指标,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区195.37×104 km2的面积上,毕节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19.12×104 km2、36.17×104 km2、41.28×104 km2、51.72×104 km2、47.08×104 km2;关岭-贞丰模式分别为10.17×104 km2、31.14×104km2、46.13×104 km2、59.65×104 km2、48.28×104 km2;施秉模式分别为17.30×104km2、36.47×104 km2、48.27×104 km2、56.45×104 km2、36.88×104 km2。

常可可[6](2020)在《‘凤丹’牡丹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及丹皮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凤丹’牡丹是集药用、油用、观赏价值于一体的中国特色植物,拥有极高的经济价值,适宜大规模种植栽培。但在其传统的种植模式中存在一些弊端,如栽培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种植前三年无收益等。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及其药用价值,本研究以‘凤丹’牡丹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与木瓜、香椿、核桃、女贞间作来探究凤丹不同生长时期土壤肥力、丹皮品质与产量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对相关指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养分含量研究表明: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养分积累效果并不一致。与凤丹单作相比,凤丹-香椿与凤丹-木瓜两种间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凤丹与香椿间作时含量分别比单作高21.06%、18.66%、26.45%、5.73%、67.76%、29.57%,与木瓜间作时含量分别比单作高14.94%、13.5%、24.47%、5.56%、91.16%、21.04%;而凤丹-核桃与凤丹-女贞两种间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则有所降低。(2)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表明:所有栽培模式下土壤细菌数量最多,其次为放线菌与真菌。且与凤丹单作相比,间作模式下土壤放线菌数量降低,土壤真菌数量上升。在土壤呼吸速率方面,除凤丹-香椿间作模式在果实发育期与果熟期显着高于单作外,其它模式并无较大差异。(3)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土壤p H研究表明:土壤较为干旱时,凤丹-香椿、凤丹-木瓜、凤丹-女贞3种间作模式下土壤含水率皆高于单作;土壤较为湿润时,与单作相比,间作模式下含水率略低,这表明凤丹与其他林木间作时可提高土壤水分调节能力。此外,与单作相比,凤丹-木瓜与凤丹-女贞两种间作模式下土壤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各模式下土壤p H值无显着性差异。(4)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表明: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5种栽培模式的土壤肥力综合分数在-1.25-1.40之间,其肥力高低排序为:凤丹-香椿﹥凤丹-木瓜﹥凤丹单作﹥凤丹-核桃﹥凤丹-女贞;聚类分析根据土壤肥力高低,将5种栽培模式分为三类,第一类(凤丹-香椿、凤丹-木瓜)土壤肥力最高;第二类(凤丹单作)土壤肥力较高;第三类(凤丹-核桃、凤丹-女贞)土壤肥力较低。(5)在丹皮品质与产量方面,本研究以丹皮药用成分含量衡量其品质高低,结果表明,各栽培模式根据丹皮酚、总黄酮含量高低排序为:凤丹-女贞﹥凤丹-木瓜﹥凤丹单作﹥凤丹-核桃﹥凤丹-香椿,且皆在花期达到最大值。在丹皮产量方面,除凤丹-香椿间作模式外,其余间作模式下丹皮产量皆低于单作,且所有模式皆在果熟期达到最大值。除此以外,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计算每株牡丹丹皮中丹皮酚、总黄酮产量(丹皮酚/总黄酮产量=丹皮酚/总黄酮含量×每株丹皮产量)。结果表明,凤丹与香椿间作时丹皮酚、总黄酮产量最高,凤丹与核桃间作时产量最低,且所有模式皆在果熟期达到最大值,可在此时期采收丹皮。(6)对影响丹皮酚、总黄酮产量的土壤肥力因子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栽培模式下影响丹皮酚、总黄酮产量的因子各不相同,其中影响丹皮酚产量的主要因子包括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温度、土壤放线菌数量等;影响丹皮总黄酮产量的主要因子有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温度,土壤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等。综上所述,不同立体栽培模式对土壤肥力及丹皮品质影响不同,其中凤丹-香椿与凤丹-木瓜两种模式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凤丹-女贞与凤丹-香椿两种模式则分别提高了丹皮品质与产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可在河南地区推广凤丹-香椿立体栽培模式,该模式既可改善土壤肥力,又可增加每株丹皮中丹皮酚、总黄酮产量。

张卫双[7](2020)在《《农业科技助力生态循环农业》(第二至第三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本来源于李向东教授的《农业科技助力生态循环农业》一书。这本书旨在普及高效种植技术,继承传统农业科技和创新现代农业科技,让更多人了解农业知识以及使用农业崭新技术。作为一本农业科技普及型书籍,该书主要介绍了农业科技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向农民传播了具体有效的农业信息,并且语言逻辑清晰,结构紧凑。在本次翻译实践中,译者选取了该书的第二章《立体农业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第三章《庄稼和林、菌、肥结合的立体农业》作为翻译材料。该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翻译项目介绍,主要包括项目背景、原文简介和项目意义;第二章是翻译过程,主要讲述翻译准备、翻译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和翻译后的校对与修改;第三章是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案例分析,这是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核心章节。译者主要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对具体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试图探索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对等关系;第四章是对此次翻译报告的总结,包括这次翻译对于译者的意义以及译者从这次翻译实践中得到的一些有用的建议。

李佳岭[8](2020)在《高密度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究以广州竹丝岗社区为例》文中提出城市化扩张在带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人口数量与用地资源的压力,激化了生态环境与粮食供应问题,催生了复杂的社会矛盾,对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上述问题在高密度老旧社区中尤为突出,自然空间与活动场所被无限挤压,绿色空间由水平向垂直的转移必将是大势所趋。本文研究的农园有别于传统地面社区农园的形式,是在高密度老旧社区这一具体语境下展开的立体化农园研究,以回应上述城市高密度发展引发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本文以社区立体农园为研究对象,规划设计为手段,从立体化的视角出发,更新社区空间环境、激活社会氛围并推进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有利于社区生活、生产、生态优化的综合性策略。全文研究可理解为以社区立体农园为媒介的老旧社区更新,更新内容包括物质空间的改造以及社会治理激活。首先,基于对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的认知,明确了以老旧社区空间和社会更新为目的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然后,对应搭建社区立体农园的规划设计方法及管理运行机制研究的初级框架。进一步明确了社区立体农园水平和垂直两个空间维度和五种具体类型,并充分结合老旧社区中的立体农园实践相关案例进行论述,阐述了适用于立体农园的相关技术及特征功能。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在竹丝岗社区的实际种植项目中展开高密度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实践探索,认清并剖析社区种植中的症结所在,为立体农园规划设计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而后,提炼整合理论与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实践探索的成果,提出以物质空间为基础框架、多元共治与公众参与为核心途径、管理与运营机制为持续动力、专业技术为重要支撑、政策法规为有力保障、分阶段推行为必要过程的六项社区立体农园规划设计策略。最后,着重将前四点策略应用于竹丝岗社区的立体农园规划设计方案,以解决社区切实问题,同时验证理论成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整体而言,社区立体农园不仅为邻里交流提供了场所和氛围、丰富社区生活、营造社区认同感,还可满足社区居民日常新鲜蔬果的自给自足,同时改善社区生态环境。既是对城市社区农业理论的有益补充,也为我国高密度老旧社区的空间环境与社区氛围激活提供思路与实践参考。

张金蕾[9](2020)在《铁胁迫对两种水培草莓生长与结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草莓是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营养丰富,味道酸甜适口,20世纪引入我国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水培草莓可避免连作障碍、土传病害,成为草莓栽培新趋势。实际生产发现草莓叶片出现黄化现象,而铁元素是叶绿素合成的重要元素,故设置本试验验证重庆地区适宜栽培的草莓品种达赛莱克特、甜查理最适宜生产的营养液铁浓度。两品种苗木为冷冻脱毒苗,在避雨大棚内栽培,营养液采用山崎改良配方,设置0、8、12、16、20、24mol/L共6个铁浓度,12组试验组,栽培密度为7920株/亩。两品种植株于2019年2月14日定植,在2月24日至5月5日期间进行观测、采集数据,6月12日完成试验。通过对两品种植株果实品质、产量性状、农艺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的统计,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参考草莓消费产业发展趋势,得出以下结论:1.营养液铁浓度对两品种果实大小、产量影响显着。在完全缺铁处理下,两品种均未挂果,甜查理植株花期时死亡。两品种均在铁浓度为16mol/L的营养液中果实体积最大,且达赛莱克特果实体积(横径46.9mm×纵径47.5mm)显着大于甜查理(横径35.2mm×纵径41.0mm)。达赛莱克特果实产量大于甜查理,达赛莱克特在铁浓度为12mol/L的营养液中果实产量最高,单株产量306.23g,比单株最低产量245.02g高25.0%;甜查理在铁浓度为16mol/L的营养液中果实产量最高,单株产量173.56g,单株产量比最低值144.30g大20.2%。在水培草莓生产中,达赛莱克特比甜查理果实大、产量高。最有利于达赛莱克特果实长大、产量增高的营养液铁浓度为12-16mol/L,甜查理为16mol/L。2.不同浓度铁胁迫对两品种果实品质、矿质元素积累影响显着。达赛莱克特果实在铁浓度为8mol/L的营养液中VC含量最高(65.96mg/100g),在铁浓度12mol/L时风味最好,糖酸比为11.23;甜查理在铁浓度为24mol/L的营养液中VC含量最高(67.42mg/100g),在铁浓度为8mol/L时风味最好,糖酸比为11.01。达赛莱克特果实的总糖、还原糖、酸含量均略高于甜查理。两品种在营养液铁浓度为20mol/L时矿质元素含量总和最高。两品种间果实品质相差不大,甜查理果实的矿质元素总含量比达赛莱克特高。实际生产中,达赛莱克特在营养液铁浓度为12-20mol/L时能达到果实品质和矿质元素积累最大化,甜查理为20-24mol/L。3.营养液铁浓度对两品种植株其他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特性,如叶柄长、色泽、光合等也有影响。完全缺铁处理均使两品种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失绿发黄的症状。达赛莱克特在营养液铁浓度为12mol/L时叶片色泽最佳,幼叶N、P、K含量最高,全株鲜重最大;营养液铁浓度为16mol/L时光合速率最大;营养液铁浓度为20mol/L时幼叶Fe含量、叶绿素含量最高。甜查理在营养液铁浓度为16mol/L时幼叶N、P、K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最高,光合速率最大;营养液铁浓度为20mol/L时幼叶Fe含量最高,叶柄长、单株花序数达最大值;在营养液铁浓度为24mol/L时叶片色泽最佳,全株鲜重、根长达最大值。水培草莓生产中,达赛莱克特建议设置营养液铁浓度为12-16mol/L,甜查理为16-20mol/L。甜查理矿质元素含量大,比达赛莱克特早熟10d左右,但达赛莱克特适应性强、产量高,重庆地区生产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栽种品种。

方锐[10](2020)在《基于多尺度光辐射机器学习滚动预测的立体苗床能效优化调度方法》文中认为以多层立体栽培模式为代表的植物工厂具有生产效率高、作物生长周期短、品质优、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是解决日益严峻的粮食生产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立体栽培设施自动化程度不高,智能化调度困难,资源利用率低下是我国现有植物工厂的主要问题。本文以自然光利用型植物工厂仓储式立体栽培系统为对象,研究基于多尺度光辐射机器学习滚动预测的立体苗床能效优化调度方法,解决面向无人植物工厂的自动化管理和能源高效利用的问题,研究内容如下:植物工厂半结构化环境难以进行数据表征。本文研究了异构网络环境信息、设备时空信息获取方法和无人值守的闭环监控方法。通过无线传输技术搭建了环境数据采集传感网络,开发了微型多模网关,对系统中的环境、苗情、设备进行数字抽象化建模,在服务器端建立数据库。最后开发了用户终端的远程监控平台,集成环境调控执行器的控制功能,实现了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决策、控制的无人值守的闭环监控系统。自然光型植物工厂难以对作物受光情况进行把控。本文研究光辐射小时精准预测方法,建立包括线性分量、非线性分量和时序分量的光辐射模型,对不同分量的特性分别建立GBDT和LSTM的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历史气象信息、实时天气预报信息和本地环境信息多源数据的厂域、小时尺度的光照辐射融合预测模型。最后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实验证明相对于其他统计模型和基于单机器学习模型来说,该模型提高了小区域光辐射的预测精度。传统立体栽培系统的固定栽培方法,存在层架间受光不均,作物生长状态不一致的问题。本文研究基于光辐射预测的苗床动态优化调度方法,建立多层立体苗床的受光模型,实现苗床动态实时调度系统。通过实验验证动态苗床调度方法有效性,结果证明对比固定调度模型,动态优化调度模型能更高效的利用日光辐射,并能有效地减少立体栽培苗床不同层之间的光量接收差异。本文建立了植物工厂立体栽培环境设备作物信息的闭环监控系统。研究了光辐射厂域、小时尺度实时滚动预测方法,提供了一种苗床能效动态优化调度方案,实现立体栽培作物的均匀受光和光能最优利用。

二、保护地立体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地立体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麦冬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
        1.1.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中药材种植的研究进展
        1.3.2 关于中药材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1.3.3 关于其他农产品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1.3.4 农产品成本收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4.1 种植效益的基本概念
        1.4.2 种植成本理论
        1.4.3 种植效益理论
    1.5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主要内容
        1.5.4 研究技术路线
    1.6 课题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本研究课题创新之处
        1.6.2 本研究课题不足之处
2 川麦冬种植业PEST与 SWOT分析
    2.1 川麦冬种植业概述
    2.2 川麦冬种植PEST分析
        2.2.1 政治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环境
        2.2.4 技术环境
    2.3 川麦冬种植业SWOT分析
        2.3.1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优势分析
        2.3.2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劣势分析
        2.3.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机遇分析
        2.3.4 川麦冬种植业挑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川麦冬种植效益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调查农户的基本特征
    3.3 川麦冬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3.3.1 川麦冬种植单位面积成本分析
        3.3.2 麦冬种植单位面积产出概算分析
        3.3.3 种植经济效益构成及变动分析
    3.4 川麦冬种植社会效益分析
        3.4.1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强化了经济基础
        3.4.2 增加种植农户纯收入,降低了农村恩格尔系数
    3.5 生态效益分析
        3.5.1 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3.5.2 提高生态品质,促进了绿色生态相关产业
        3.5.3 生态立体复种模式综合效益突出
    3.6 本章小结
4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4.1 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分析
        4.1.2 种植成本构成因素分析
        4.1.3 种植成本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4.2 社会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激励政策与资金投入
        4.2.2 产业体系建设与科研投入
        4.2.3 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体系完善
    4.3 生态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农户对生态品质优质优价的认知
        4.3.2 农户生态保护意识
        4.3.3 质量检测与监督管理
    4.4 本章小结
5 川麦冬种植效益提高的潜力因素分析
    5.1 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收入
    5.2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生产资料成本
    5.3 积极推进生态种植技术应用,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
    5.4 合理配置种植模式,促进当地农业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5.5 以全产业链思维,健全市场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川麦冬种植产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
        6.1.2 川麦冬种植效益明显
        6.1.3 川麦冬种植成本持续加
        6.1.4 提高种植效益的关键因素
        6.1.5 采取适度规模,标准化生态种植方式是必由之路
        6.1.6 高效体复种模式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强川麦冬质量检测和生产、市场管理与监督
        6.2.2 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
        6.2.3 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进程,合理降低种植成本
        6.2.4 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大力推广良种种植
        6.2.5 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
        6.2.6 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6.2.7 加大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
        6.2.8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
致谢
附录 A-麦冬种植调查问卷
附录 B-表1-1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2)花卉立体栽培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花卉立体栽培概述
    1.1 花卉立体栽培相关概念
        1.1.1 立体栽培。
        1.1.2 花卉立体栽培。
        1.1.3 立体栽培植物群落。
    1.2 花卉立体栽培类型
        1.2.1 立柱栽培。
        1.2.2 墙体栽培。
        1.2.3 管式栽培。
        1.2.4“A”“W”形栽培。
        1.2.5 雾培。
2 花卉立体栽培现状
    2.1 国外现状
    2.2 国内现状
    2.3 广东省现状
    2.4 成熟立体栽培技术的应用
3 花卉立体栽培现存问题
4 花卉立体栽培发展趋势
    4.1 立体栽培范围
    4.2 花卉立体栽培的品种培育
    4.3 花卉立体栽培的发展趋势
5 结语

(3)野地瓜立体栽培方式对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种植
        1.1.2 采集
        1.1.3 仪器设备
        1.1.4 试剂
    1.2 分析方法
        1.2.1 叶绿素的提取和测定
        1.2.2 总黄酮的提取和测定
        1.2.3 蛋白质的提取和测定
        1.2.4 淀粉的提取和测定
        1.2.5 还原糖、可溶性糖的提取和测定
        1.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2.2 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
    2.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
    2.4 淀粉含量的测定结果
    2.5 还原糖、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3.1 立体栽培对野地瓜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原因
        3.1.1 叶绿素含量方面
        3.1.2 黄酮含量方面
        3.1.3 蛋白质含量方面
        3.1.4 淀粉含量方面
        3.1.5 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方面
    3.2 立体栽培技术在野地瓜种植中的启发
    3.3 展望

(4)三木药材与食用菌栽培间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产业对三木药材的土地利用
    1.1 三木药材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土地占用年限长
        1.1.2 土地占用面积大
    1.2 三木药材种植林间土地的循环利用
        1.2.1 仿野生立体栽培食用菌
        1.2.2 林间吊袋栽培食用菌
2 食用菌产业对三木药材废弃物的利用
    2.1 三木药材的废弃物问题
    2.2 三木药材废弃物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循环利用
3 立体栽培的资源循环利用经济模式特点
    3.1 实现了三木药材和食用菌资源的循环利用
    3.2 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4 食用菌栽培对三木药材质量的影响
5 结论

(5)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三节 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数据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
    第一节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一 植物物种及生活型组成
        二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
        三 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分析
        四 研究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
        一 植物结构功能性状
        二 植物生理功能性状
        三 研究区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一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二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三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四 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一节 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
        一 土壤酶对环境耦合适应策略
        二 植物性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三 环境对养分循环的驱动机制
        四 研究区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对比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
        一 植物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二 植物生理性状与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三 植物功能性状权衡策略
        四 研究区结构-功能关系协同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机制
        一 服务功能特性
        二 物种功能群的建立及调控策略
        三 研究区的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第五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
    第一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技术优化与集成
第六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林产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四 林产业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凤丹’牡丹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及丹皮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凤丹’牡丹概述
        1.1.1 牡丹栽培现状
        1.1.2 牡丹药用历史
        1.1.3 ‘凤丹’牡丹药用价值
        1.1.4 丹皮品质评定标准
    1.2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与中药材品质研究
        1.2.1 基于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研究
        1.2.2 基于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1.2.3 基于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
        1.2.4 基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pH研究
        1.2.5 基于中药材品质研究
    1.3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试验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3 技术路线
2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土壤样品采集
        2.2.4 指标测定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2.3.2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
        2.3.3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含水率、温度、pH研究
    2.4 小结
3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评价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主成分分析
        3.3.2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聚类分析
    3.4 小结
4 立体栽培模式下丹皮品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丹皮样品采集
        4.2.4 指标测定方法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立体栽培模式下丹皮药用成分含量研究
        4.3.2 立体栽培模式下丹皮产量研究
        4.3.3 立体栽培模式下丹皮药用成分产量研究
    4.4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与丹皮酚、总黄酮产量的统计分析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农业科技助力生态循环农业》(第二至第三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Task Background
    1.2 Task Introduction
        1.2.1 About the Book
        1.2.2 About the Author
    1.3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ng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The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and Parallel Texts
    2.2 Major Difficulties during Translation
    2.3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2.3.1 The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3.2 The Main Content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4 Proofreading and Modification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und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1 Translation Methods at the Lexical Level
        3.1.1 Translation of Professional Agricultural Terms
        3.1.2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Notes
        3.1.3 Free Translation
    3.2 Translation Methods at the Syntactic Level
        3.2.1 Addition of Subjects and Notes
        3.2.2 Conversion of Parts of Speech
        3.2.3 Conversion between Active Voice and Passive Voice
        3.2.4 Reconstruction of Sentences
    3.3 Translation Methods at the Textual Level
        3.3.1 Addition of Conjunctions
        3.3.2 Addition of Hidden Information
Chapter Four Summary
Bibliography
Appendix

(8)高密度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究以广州竹丝岗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地矛盾突出,发展高密度化
        1.1.2 老旧社区社会与环境问题突出
        1.1.3 耕地面积减少,食物供应紧缺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
        1.2.1 相关基础概念
        1.2.2 社区立体农园的界定与辨析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关于城市老旧社区绿色微更新的研究
        1.3.2 关于社区农业与规划设计策略的研究
        1.3.3 关于高密度老旧社区的节地型农业策略的研究
        1.3.4 研究简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目的
        1.4.2 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框架
        1.5.2 论文内容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相关研究
    2.1 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类型
        2.1.1 结合建筑空间的立体农园
        2.1.2 结合水平地面的立体农园
        2.1.3 各类社区立体农园的对比研究
    2.2 社区立体农园的种植技术
        2.2.1 土壤栽培
        2.2.2 无土栽培
    2.3 社区立体农园的特征
        2.3.1 公众参与性与复杂性
        2.3.2 立体性与系统性
        2.3.3 生产性与高效性
        2.3.4 灵活性与创新性
    2.4 社区立体农园的功能
        2.4.1 生活功能
        2.4.2 生态功能
        2.4.3 生产功能
        2.4.4 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丝岗社区种植实践探索
    3.1 实践概况
        3.1.1 实践背景
        3.1.2 社区概况
        3.1.3 实践目标与方法
    3.2 过程与内容
        3.2.1 实践的五个阶段
        3.2.2 社区种植空间调查与分析
        3.2.3 公共与私人种植空间的实践
    3.3 组织与协作机制
        3.3.1 平台构建
        3.3.2 组织构成与协作路径
    3.4 实践的效应与问题
        3.4.1 实践的效应
        3.4.2 实践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规划设计策略
    4.1 提出规划设计策略的原则和目标
        4.1.1 目标
        4.1.2 原则
    4.2 规划设计策略的概述
    4.3 物质空间是基础框架
        4.3.1 农业都市理论下的立体农园物质空间策略
        4.3.2 社区存量种植空间的清查评估梳理
        4.3.3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推进立体农园规划设计
    4.4 多元共治与公众参与是核心途径
    4.5 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是持续动力
    4.6 专业技术是重要支撑
    4.7 阶段推行是必要过程
        4.7.1 初期——试点探索,意识培养
        4.7.2 中期——局部推广,格局搭建
        4.7.3 长期——全面完善,体系成熟
    4.8 政策法规是有力保障
        4.8.1 设立专门的社区农业管理部门
        4.8.2 明确城市农业用地规划政策及权属关系
        4.8.4 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
    4.9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竹丝岗社区立体农园规划设计研究
    5.1 社区立体农园空间布局与设计
        5.1.1 规划布局
        5.1.2 公共型农园规划设计
        5.1.3 家庭型农园规划设计
        5.1.4 赋值评估
    5.2 社区立体农园的相关技术
        5.2.1 种植技术
        5.2.2 植物选择
        5.2.3 物质循环技术
    5.3 社区立体农园的运行机制
        5.3.1 参与管理模式
        5.3.2 运营模式
        5.3.3 机制作用成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9)铁胁迫对两种水培草莓生长与结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草莓概述
    1.2 水培草莓的研究及发展
    1.3 铁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4 铁元素对草莓生长的影响研究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4 试验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对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处理对果实品质和矿质元素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果实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4.5 相关性分析
    4.6 主成分分析
5 讨论
    5.1 环境条件对水培草莓生产的影响
    5.2 铁胁迫对水培草莓生长的主要影响
    5.3 植物缺铁响应机理
    5.4 经济效益分析
    5.5 水培草莓生产建议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多尺度光辐射机器学习滚动预测的立体苗床能效优化调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植物工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立体栽培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植物工厂立体栽培苗床总体方案
    2.1 植物工厂需求分析
    2.2 植物工厂总体结构
    2.3 植物工厂立体栽培苗床物流系统
    2.4 植物工厂立体栽培物流通信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物工厂环境装备作物监控系统
    3.1 基于物联网的植物工厂监控系统
    3.2 环境信息采集无线传感网络
    3.3 物联网智能多模网关
        3.3.1 智能网关的软硬件实现
        3.3.2 无线传感网络的能效优化调度
    3.4 环境装备作物数据库设计
    3.5 植物工厂远程管理平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尺度光辐射的滚动预测算法
    4.1 光辐射预测算法研究现状
    4.2 太阳光辐射模型
        4.2.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4.2.2 数据分析与光辐射建模
    4.3 基于LSTM的光辐射预测
        4.3.1 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
        4.3.2 基于LSTM对光辐射的预测
    4.4 基于GBDT的光辐射预测
        4.4.1 梯度提升迭代决策树GBDT算法
        4.4.2 基于GBDT对光辐射的预测
    4.5 LSTM和GBDT的融合预测算法
        4.5.1 KMEANS聚类算法
        4.5.2 LSTM与GBDT混合预测模型
    4.6 融合预测模型的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光辐射预测的苗床动态优化调度方法
    5.1 立体苗床动态调度算法
        5.1.1 立体栽培苗床轮换调度计算模型
        5.1.2 经验光照模型的建立
        5.1.3 动态苗床优化调度算法
    5.2 立体栽培苗床动态调度实现
        5.2.1 立体苗床调度算法验证
        5.2.2 立体苗床优化调度系统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四、保护地立体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D].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2]花卉立体栽培现状和发展趋势[J]. 郭宇迪,周荣,卓广文,樊玥. 现代园艺, 2021(01)
  • [3]野地瓜立体栽培方式对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J]. 杨亚平,李佳豪,陈郑伟,黄萍,廖敏,廖金花. 生命科学研究, 2021
  • [4]三木药材与食用菌栽培间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探讨[J]. 王国英,杨洁辉. 中国食用菌, 2020(08)
  • [5]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D]. 张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6]‘凤丹’牡丹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及丹皮品质研究[D]. 常可可. 郑州大学, 2020(02)
  • [7]《农业科技助力生态循环农业》(第二至第三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张卫双.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8]高密度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究以广州竹丝岗社区为例[D]. 李佳岭.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铁胁迫对两种水培草莓生长与结果的影响研究[D]. 张金蕾.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基于多尺度光辐射机器学习滚动预测的立体苗床能效优化调度方法[D]. 方锐.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