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探讨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闫姝[1](2022)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要资源"。在新形势下,完成优质人才的培育已经是时代背景下的需要,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一流大学以及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在"双一流"的背景下,高校的人才管理模式建设必将推向更高维度,在"双一流"政策的带动下,要求高校更加重视挖掘人才的潜力,提高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抓住"双一流"背景下赋予高校的时代性机遇。

王锐杰[2](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MVE JEAN PATRICK[3](2021)在《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文中认为本文以喀麦隆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发展中国家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存研究成果做出贡献。这项研究认为,如果高等教育机构有任何显着的表现,那么与大学教师相关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是关键因素之一。对喀麦隆大学机构中与大学教师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有文献进行检索,得到的信息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研究所探讨的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没有任何现成的做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喀麦隆大学教师和高等教育机构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确定他们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这些实践是如何被开展的,以及在执行这种类型和方法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之后,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基于嵌入式案例研究,以喀麦隆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为样本,探讨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四所作为研究案例的研究单位分别是:雅温得第一大学(UY1)、中非天主教大学(CUCA)、PKFokam卓越学院(PKFIE)和雅温得Saint Therese Catholic University Institute(STCUIY)。本次研究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化访谈、文本分析法和观察法三种方式于2019年1月至3月在喀麦隆进行了数据的收集。总共有67名受访者参加了访谈,其中有高等教育部(MOHE)的高等教育官员、四所高校的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文本分析包括审查与政策相关的文件、年鉴以及来自高等教育部和四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种报告,而观察法则主要是通过参加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举行的会议,展开观察以收集材料,这些会议涉及到与教员招聘、晋升和培训等事项,会议议程则包括奖励措施等内容。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即“高校综合战略人才管理框架”。这一理论框架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主题、设置访谈问题、分析所收集的数据以及讨论研究结果。对数据的分析表明,在研究中挑选的四所喀麦隆高校都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除了一些特殊案例外,都开展了本研究所提到的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招聘和甄选、培训和发展、绩效管理和考核、薪酬和晋升。但各高校间,施行这些措施之后的的效率和效果各不相同。虽然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对正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一定的了解,但它们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并没有根据这些知识采取行动,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如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和学术晋升。这些知识并没有促进他们提高教学和研究绩效和生产力方面的效率。调查结果显示,选定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多从事与机构战略目标不一致的非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些做法既不相互融合,也不相互依赖,以实现卓越的绩效和生产力。这往往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再加上他们作为一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国内经济发展也正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种种因素都对其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绩效及生产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但要说的是,这项研究的发现和讨论是基于参与这项研究的67名受访者提供的信息以及从文献回顾和观察中收集的数据。这项研究通过揭示研究中选定的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的与大学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和方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做出了贡献。因此,这项研究强调了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业绩和生产力,以及整个机构的发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增加了一个理论框架,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改进的理论框架。后来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参与这项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喀麦隆的高等教育部门中实行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的绩效和生产力,使高等学校能够通过提供创新研究成果、高技能创新人才以及对发展的有效支持,在促进国家发展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胡鑫[4](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瓶颈制约,这就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论文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人力、人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释义;其次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后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拥有的机遇。第三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国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即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即以农为本思想、政以才治思想、养护农民思想。第四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在释义和阐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释义和阐述乡村专业人才内涵、类型、作用以及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释义和阐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合理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释义和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客观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阐述社会各界内涵、社会各界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必然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第五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实施阳光工程、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包括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包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第六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即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即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即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医生定期服务乡村、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即增加财政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在系统梳理了人力、人才、人才资本、人才资源等概念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维度,全面阐释了人才支撑体系概念。二是论文以各类人才资源为研究主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践路径。三是论文完整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袁俊佳[5](2020)在《试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文中指出人力资源是高校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还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但从目前来看,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对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基于此,应当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概述相关概念,找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制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措施,以供人们参考。

颜彦[6](2020)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对企业发展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伴随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导致产业应用型人才缺口增大。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招聘、培训支出与收益不符,人员岗位适配性较差,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影响企业长远发展。同时,通过在职学习以及参与校园招聘发现,高校毕业生理论学习跟不上产业技术变革实际需要,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存在人才贬值的风险。从学校层面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缓慢,课程改革与当地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亟待完善。校企合作能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人才培养机制,以人力资本建设推动产业创新、人才创新。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借鉴国外先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管理机制,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案例分析适合我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得以顺利推行的根本在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驱动,以人才培养为基础,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获取当地高新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数据,从而得出结论:企业参与意愿建立在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之上。通过运用成本-收益理论分析在不同层次、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校企合作的投入成本与长远收益,直观说明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总结出校企合作的本质就是利用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企业长远发展。论文在查阅文献及访谈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微观层面上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应从管理、运行、监督反馈三个方面建立相关机制,从宏观层面总结出政府应做好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工作;学校应做好市场调研和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工作;企业应具备校企合作意识,做好人才储备与人力资本提升工作,提高校企合作投入,适当降低内部培训成本;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响应校企合作,培养自身职业素养,提升自身职业技能。论文从人才培养机制角度出发,打破大多数校企合作研究从学校角度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尝试从企业利益诉求点出发,结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产业规模需求,通过分析企业参与合作的成本-收益,建议企业以在职培训和提供实习岗位两种方式参与校企合作,既能够提升在职人员的自我提升思想意识、技能水平,为企业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又能够为企业从源头培养后备人才,使新入职员工能够更快适应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培养员工的使命感、成就感、责任感。通过着重分析对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影响,意在引起企业重视,从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出发,公司自身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更为重要。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引起企业重视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供有益参考,为中高等院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本提升方面的实践运用提供参考。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经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高等院校、政府、行业协会、教师、学生等多方利益诉求点和满意度调查分析展开校企合作,通过比较不同合作方式、人才培养机制下的成本收益,以求达到共同培养人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为院校专业改革创新奠定基础,为当地政府建设和谐稳定的营商环境提供人才支持。

孙洁[7](2020)在《高校合并初期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D校整体并入G校为例》文中提出高校合并办学,可以改进传统办学模式下专业设置过细、学科综合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高校间合并开始出现,并延续到当前。本文所研究G校与D校,是在政府推动下于2013年开始整合,截止到2017年完成初步整合。通过整合,两校的办学范围扩大,学科综合能力提高,同时也因为初期管理不善,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整合管理方面的问题,影响到整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本文以G校与D校整合后的人力资源管理为案例,聚焦于教师队伍,借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公平理论和双因素理论,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两校合并初期的人力资源整合管理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实践调查与访谈等发现,两校合并初期,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人力资源整合规划不全及忽视文化认同管理等为其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有省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推动不够、统筹管理部门缺失、人力资源整合不力、两校的学科联系不紧密、以及D校的整合意愿不足。根据D校与G校的整合现状及问题,本研究提出,在推动D校并入G校的人力资源整合管理中,应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调整学科设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人力资源统筹管理,改善传统人力资源的整合管理工作,并注重人力资源的文化认同管理。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8](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姚程[9](2020)在《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问题研究 ——基于制度与科技创新关系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实现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域开始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在为取得巨大成绩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目前在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源无疑是提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所在。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动主体,创新型人才所投入的人力资本即本文所论的创新型人力资本,显然是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核心要素,而科技经费、科技设备等物质资本则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考察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科技人力资源与经费投入已分别排名世界第一、第二位,可以说中国在科技创新中投入了大量的创新型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但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却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导致这种背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科技经费投入不合理、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等等。不过,基于创新型人力资本是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核心要素,最关键的原因还需从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方面去分析。创新型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当然需要结合主客观两方面去探讨,但主客观因素结合的最终反映,则是创新者从事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者从事创新活动的行为选择,毋庸置疑受到制度的制约。从产权制度看,中国对于科技创新的成果保护,已经形成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系列制度,如专利法、商标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等,但是对于科技创新活动主体即创新型人才的人力资本产权却迄今都未立法予以明确。虽然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通过人才流动、人才激励等方面的改革,破除原有的体制机制障碍,科技人才拥有其自身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产权已然得到默认,他们也可以自主创业或自主选择就业单位,即原则上享有自身人力资本的使用权、转让权。并且,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收益权原则上也依法得到保护。然而,由于缺失健全完善的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方面难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也因此影响到中国科技领域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持久性。若进一步从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看,由智力、知识决定的科技创新主导生产力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创新型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加之各国科技竞争中的成败得失都与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息息相关,因而促进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需求必须包括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有鉴于此,对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问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理论界不容回避的责任,故笔者选择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问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期望能对此问题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本文总共分为十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说明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并阐明所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梳理与评述相关研究的现状,论述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阐述本文的相关理论基础:制度、产权、人力资本以及创新理论;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制度、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产权;构建以提出问题——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一般理论分析——联系中国实际的分析——解决问题为分析路径的研究框架。第三章,对制度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一般理论分析。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制度、科技创新的所属范畴;其次,分析制度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再次,分析科技创新对制度的作用;最后,考察科技创新领域制度安排的非平衡性。第四章,分析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依据与原因。首先,分别从哲学与经济学视角为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进行理论溯源;其次,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原因,并说明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协同作用。第五章,人力资本产权及其实现内涵。首先,对人力资本产权的本质、内容、属性、功能进行一般性探讨;其次,分析人力资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实现的内涵。第六章,基于中国实际来分析科技创新与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内在关系。首先,通过现阶段中国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情况与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分析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其次,围绕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来分析中国现阶段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中国现实,揭示其与科技创新绩效的内在关联。第七章,分析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改革方向与绩效。首先,分别从创新型人力资本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实现的视角对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改革方向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深化改革的绩效。第八章,美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经验及其启示。评述美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实践与经验,得出美国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第九章,提高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的思路与建议。在给出提高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思路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的相关政策建议。第十章,给出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通过研究,本文获得如下主要结论:(一)制度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内生动态关系。制度与科技创新关系的实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在科技创新领域内的表现,制度通过规范与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三方面作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对制度的产生、变迁、消亡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制度必须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如此才能对科技创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人力资本作为财产权对象是一个符合理论和现实的命题。马克思、卢梭、康德等哲学家的财产权利理论能为人力资本产权的合理性提供哲学依据,而斯密、凡勃伦等经济学家的经济学思想与理论能为人力资本产权的合理性提供经济学依据。而人力资本凝结了人类的劳动,且具有生产性、稀缺性、异质性与创造性,以及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时代需要等,使得人力资本不仅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而且作为财产而客观存在。并且,人力资本产权与知识产权有着显着的不同,人力资本产权涉及了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的整个链条,与科技创新有着更为全面的密切关系,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三)人力资本产权是包含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在内的权利束,具有排他性、自由支配性、可转让性和可分割性等产权的一般属性,以及所有权不可转让、使用权不可能完全转让、权能的可控性、专用性等人力资本产权特有的产权属性。人力资本产权可以通过规范与约束功能、稳定预期功能、激励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等作用于经济活动,而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对经济行为的选择取决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程度。人力资本产权实现包括人力资本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的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程度与人力资本使用效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关键就在提高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程度。(四)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不断完善了科技体制与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水平实现了显着地提升,不少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进入了世界前列。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很大原因在于缺乏健全完善的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影响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程度,从而抑制了创新型人力资本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配置、使用的效率。(五)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有利于科技创新绩效的提高。尽管中国尚未明确提出健全完善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来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但近年来中国在人才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措施都已经无形中指向了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通过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的提高,中国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提高了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进而促进了专利产出数量、专利与论文质量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程度的提升。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明确提出健全完善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目标,以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以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1)论文明确提出了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命题,不仅通过对哲学、经济学两大学科若干经典文献的梳理,为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学术思想溯源,而且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原因,指出正是由于人力资本凝结了人类的劳动,且具有生产性、稀缺性、异质性与创造性,以及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时代需要,才使得人力资本不仅作为资源存在而且成为一种财产存在;而社会需要健全完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来规范人们之间的有关行为和调节人力资本权益关系,激励人们对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本从事生产活动,使人力资本的使用实现最佳效益,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重要作用。(2)论文指出科技创新作为投入产出过程,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作用于科技创新,而人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离开了人的能动性,科技创新无从谈起。但国际上有公认的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科技创新成果,以及物权法等来保护物质资本的权益,却对科技人才的人力资本产权缺乏完善的制度保护,现实中各国的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不一,原因正在于此。(3)论文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提出从科技人才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健全完善的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从而导致创新型人力资本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实现程度的不足,并导致了创新型人力资本在科技创新中配置和使用的低效率。(4)论文对近年来中国有关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制度与政策进行了分析,以阐明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改革方向,并就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改革业已取得的成效:中国科技创新的绩效提升予以分析,进一步为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求了论据支撑。

吴静芳[10](2019)在《“双高计划”下湖南省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2019年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正式开始实施。计划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导向是对接地方乃至全国经济结构变化,灵活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践行者,其合理科学的配置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在国家战略机遇下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文以湖南省公办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从教师资源结构以及区域间的分布情况为入手点和落脚点,探讨湖南省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优化问题。首先,本文收集了北京市、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湖南省从2016至2018年三年的全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通过比较湖南省与上述三省一市以及全国教师资源结构数据的情况,找出湖南省与我国教育强省的差距。再通过对2018年度湖南省各公办高职院校年度质量报告的整理,结合优秀高职院校分布的情况,运用数理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分析出湖南省教师资源在地区间分布的差距。由此得出湖南省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经研究发现的突出问题有:教师资源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区域间教师资源分布不平衡、“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不到位、高端人才难引难留。接着本文立足湖南省省情,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措施:改善管理机制、创新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搭建区域间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平台。最后,从政府层面和学校层面提出措施实施的保障机制,即围绕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济保障、文化保障方面展开。由此,湖南省教师资源配置的生态环境,从校内到校外得到调节和改善,实现教师资源从数量到质量地均衡配置。这对湖南省更好、更快实现高水平高职教育强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基本理论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概况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产生动因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现状分析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运行机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需求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供给
    高校人力资源配置
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
    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发展滞后
    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重视人才引育,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注重分类管理,改革绩效评价机制
结论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方法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结论

(3)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简介
    (二)研究背景
        1.喀麦隆高等教育的背景
        2.喀麦隆高等教育政策框架
        3.喀麦隆高等教育的结构
        4.喀麦隆高等教育趋势
        5.问题提出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
    (四)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范围和划界和研究内容
        1.研究问题
        2.研究意义
        3.研究范围和划界
        4.研究内容
    (五)结论
二、文献回顾
    (一)简介
    (二)人力资源管理
        1.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三)喀麦隆高校教师管理研究
    (四)结论
三、理论框架
    (一)简介
    (二)研究的理论透镜
        1.种激励理论
        2.新公共管理理论(Hood,1991)
        3.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4.资源基础理论
        5.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6.人才管理理论
    (三)研究的衍生理论框架
    (四)结论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简介
    (二)研究思路
        1.哲学思考
        (1)建构主义
        (2 )研究的主要特点
    (三)确定研究方法
        1.定性方法
        2.特定研究设计的选择和理由
        3.案例研究设计
        4.主要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
        5.主要数据收集程序
        6.数据分析
    (四)可信性和可转让性、道德考虑因素和研究局限
        1.可信性和可转让性
        2.道德考虑因素
        3.研究局限
    (五)结论
五、研究参与者的机构和人口统计概况
    (一)简介
    (二)参与者机构的一般信息
        1.公立高等教育机构
        2.国际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3.国家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三)参与者的详细信息
        1.按性别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2.按年龄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3.按婚姻状况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4.参与者的教育水平
        5.参与者的经验
        6.参与者的职位和任务
        7.按学术等级对学员进行分类
        8.参与者的机构和工作状况
        9.按学术领域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四)结论
六、喀麦隆大学教师管理的历史(演变)分析与发现
    (一)简介
    (二)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与管理职责的演变
        1.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
        2.管理职责的演变(从洋务时代到喀麦隆化时代)
    (三)喀麦隆教授:从西方化到喀麦隆化
        1.洋务时代
        2.法国基金会在喀麦隆教师管理中的作用
        3.喀麦隆化时代
        4.大学机构咨询委员会
    (四)招聘和任期做法与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1.招聘和任期做法
        2.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五)晋升和考核管理与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
        1.晋升和考核管理
        2.大学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从黄金时代到黑暗时代
    (六)结论
七、喀麦隆大学教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分析和发现
    (一)简介
    (二)在喀麦隆高等院校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规划
    (三)招聘和选拔做法
        1.多元化招聘
        2.招聘策略
        3.招聘标准
        4.招聘方式
    (四)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的归纳法和定向实践
    (五)培训和发展
        1.培训和发展项目的类型
    (六)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1.评估方法
    (七)学术推广实践
        1.提升雅一教师
        2.提升CUCA教师
    (八)薪酬管理
        1.YU1 的薪酬管理
        2.CUCA薪酬管理
        3.PKFIE和 STCUIY薪酬管理
    (九)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参与者对解决方案的意见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和选拔
        3.入职、入职培训和发展
        4.绩效管理与考核
        5.学术推广
        6.薪酬管理
    (十)学员提出的跟教员管理有关的其他问题
        1.工作条件
        2.资金短缺
        3.学术兼职
        4.管理和领导问题
    (十一)结论
八、调查结果讨论
    (一)简介
    (二)参与者及其机构的一般信息
    (三)大学教师管理的演变
    (四)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和选拔实践
        3.入职和入职培训、培训和发展实践
        4.绩效管理与考核
        5.学术促进(进步)
        6.薪酬管理
    (五)与会者提出的其他限制
        1.物质和财政资源短缺
        2.学术兼职
        3.管理和领导问题
    (六)结论
九、结论与建议
    (一)简介
    (二)结论
    (三)建议
    (四)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人力
        2.1.2 人才
        2.1.3 人力资本
        2.1.4 人才资源
        2.1.5 人才支撑体系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2.2.1 产业兴旺
        2.2.2 生态宜居
        2.2.3 乡风文明
        2.2.4 治理有效
        2.2.5 生活富裕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2.3.2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挑战
        2.3.3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机遇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
        3.1.2 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
        3.1.3 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
        3.2.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3.2.3 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
    3.3 国外学者相关思想
        3.3.1 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3.3.2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3.3.3 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4.1 以农为本思想
        3.4.2 政以才治思想
        3.4.3 养护农民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4.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1.1 职业农民
        4.1.2 新型农民
        4.1.3 新型职业农民
        4.1.4 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4.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2.1 乡村专业人才
        4.2.2 乡村专业人才的类型
        4.2.3 乡村专业人才的作用
        4.2.4 乡村振兴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4.3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4.3.1 农民工
        4.3.2 新生代农民工
        4.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
        4.3.4 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合理性
    4.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4.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4.2 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4.4.3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4.4.4 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客观性
    4.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4.5.1 社会各界
        4.5.2 社会各界是乡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4.5.3 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
        4.5.4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5.1.1 实施阳光工程
        5.1.2 实施雨露计划
        5.1.3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5.1.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5.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5.2.1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5.2.2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5.2.3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5.2.4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5.2.5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5.3 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路径
        5.3.1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
        5.3.2 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
        5.3.3 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5.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路径
        5.4.1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5.4.2 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5.4.3 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5.4.4 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5.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路径
        5.5.1 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5.5.2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5.5.3 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
        5.5.4 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6.1 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6.1.1 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6.1.2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6.1.3 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6.2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6.2.1 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2 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3 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3 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6.3.1 教师定期服务乡村
        6.3.2 医生定期服务乡村
        6.3.3 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3.4 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6.4.1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6.4.2 科技人才兼职取酬
        6.4.3 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
    6.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6.5.1 增加财政涉农资金
        6.5.2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6.5.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试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概念
    1.1 人力资源
    1.2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1.3 机制创新
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机制缺乏合理性
    2.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弱化
    2.3 现有体制下人才流失严重
    2.4 管理方式落后
    2.5 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2.6 人员任聘不合理
3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措施
    3.1 加强机制结构完善,提高用人效益
    3.2 完善岗位选拔机制,优化人力结构
    3.3 完善工作环境,防止人才流失
    3.4 改善管理方式
    3.5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3.6 推行人员聘任机制
4 结语

(6)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对企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校企合作中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
    2.2 人力资本理论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校企合作双方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其影响
    3.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下的企业成本收益分析
        3.1.1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成本-收益分析
        3.1.2 高层领导参与机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3.1.3 企业在职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3.2 校企合作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3.2.1 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3.2.2 对企业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
        3.2.3 对企业社会效益的影响
    3.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中学校成本收益分析
        3.3.1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成本-收益分析
        3.3.2 人才互派机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3.3.3 学生适岗实习机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3.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3.4.1 影响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3.4.2 对学校社会效益的影响
        3.4.3 对学校经济效益的影响
        3.4.4 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分析
    4.1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4.1.1 人才培养模式及政府政策支持
        4.1.2 参与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影响
        4.1.3 其他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影响
    4.2 英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
        4.2.1 人才培养模式及政府政策支持
        4.2.2 参与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影响
        4.2.3 其他参与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影响
    4.3 美国“校企契约”人才培养模式
        4.3.1 人才培养模式及政府政策支持
        4.3.2 参与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影响
        4.3.3 其他参与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影响
    4.4 日本“企业访学”人才培养模式
        4.4.1 人才培养模式及政府政策支持
        4.4.2 参与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影响
        4.4.3 其他参与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影响
    4.5 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4.5.1 管理运行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4.5.2 监督反馈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案例分析
    5.1 国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5.1.1 以企业为主体的利益导向型
        5.1.2 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导向型
        5.1.3 多方协同合作的多赢导向型
    5.2 案例基本情况
        5.2.1 企业大学培养人才优势
        5.2.2 企业大学培养人才的成本-收益分析
        5.2.3 常规校企合作方式
        5.2.4 常规校企合作方式下的成本-收益分析
        5.2.5 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方式
        5.2.6 职教集团方式下的成本-收益分析
    5.3 案例中的问题发现
    5.4 案例中利益诉求点及各方满意度
    5.5 经验与启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合理化建议
    6.1 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机制
        6.1.1 符合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
        6.1.2 符合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6.1.3 符合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监督反馈机制
    6.2 政府应做好政策支持、资金保障
    6.3 学校应做好市场调研、教学支持
    6.4 企业应做好人才储备、降低培训成本
    6.5 学生应树立正确择业观,积极响应校企合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附录
    附录1 校企合作企业人事及技术部门访谈问题目录
    附录2 校企合作学校领导及教师访谈问题目录
    附录3 校企合作应届毕业生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高校合并初期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D校整体并入G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高校合并初期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校合并
        (二)高校合并初期
        (三)人力资源管理
        (四)人力资源整合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二)需求层次理论
        (三)公平理论
        (四)双因素理论
第二章 甘肃省D校并入G校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现状
    一、D校与G校合并概述
        (一)D校概述
        (二)G校概述
        (三)两校合并概况
    二、两校合并初期的人力资源整合管理情况
        (一)人力资源整合目标
        (二)人力资源整合管理方法与实施
        (三)人力资源整合成效
第三章 人力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整合管理方案执行力不足
        (二)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情况突出
        (三)忽视文化认同管理
    二、人力资源整合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职能部门推动力度不够
        (二)人力资源整合管理机构不健全
        (三)人力资源整合与学科整合联系不紧密
        (四)D校整合意愿不足
第四章 推动D校并入G校人力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二、合理调整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三、加强人力资源统筹管理
        (一)成立人力资源整合部门
        (二)编制并实施人力资源整合管理规划
    四、优化原有人力资源整合管理工作
        (一)基于教师需求开展人力资源管理
        (二)加强高层次人才离职管理
    五、重视文化认同管理
        (一)制定有效的院校文化整合计划
        (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协调
        (三)破除“群体思维”
        (四)促进院校文化交流和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高校合并初期人力资源中问题研究——以甘肃省D校整体并入G校为例”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2 相关问题访谈提纲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9)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问题研究 ——基于制度与科技创新关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人力资本产权及其实现的研究
        1.3.2 制度与科技创新关系的研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本文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理论基础与论文分析框架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制度经济理论
        2.1.2 产权理论
        2.1.3 人力资本理论
        2.1.4 创新理论
    2.2 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
        2.2.1 核心概念界定
        2.2.2 论文分析框架
3.制度与科技创新:一般理论分析
    3.1 制度与科技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视角
        3.1.1 需要对经济关系进行规范
        3.1.2 科技创新是一个生产力范畴
    3.2 制度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3.2.1 制度在科技创新中的规范与约束功能
        3.2.2 制度在科技创新中的激励功能
        3.2.3 制度在科技创新中的调节功能
    3.3 科技创新对制度的作用
        3.3.1 科技创新对制度起源的作用
        3.3.2 科技创新对制度变迁的作用
        3.3.3 科技创新对制度消亡的作用
    3.4 科技创新领域制度安排的非平衡性
        3.4.1 科技创新要素的审视
        3.4.2 科技创新领域的制度安排
4.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依据与原因
    4.1 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依据
        4.1.1 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哲学依据
        4.1.2 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经济学依据
    4.2 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原因
        4.2.1 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经济学分析
        4.2.2 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协同作用
5.人力资本产权及其实现的内涵
    5.1 对人力资本产权的一般性探讨
        5.1.1 人力资本产权:本质及其权利内容
        5.1.2 人力资本产权的属性
        5.1.3 人力资本产权的功能
    5.2 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内涵
        5.2.1 人力资本所有权的实现
        5.2.2 人力资本使用权的实现
        5.2.3 人力资本转让权的实现
        5.2.4 人力资本收益权的实现
6.科技创新与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基于中国实际的分析
    6.1 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
        6.1.1 现阶段中国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情况
        6.1.2 现阶段中国主要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6.2 中国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问题
        6.2.1 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6.2.2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6.3 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及中国的现实
        6.3.1 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多角度审视
        6.3.2 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现实
        6.3.3 中国科技创新领域存在问题的根源
7.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改革的方向与绩效
    7.1 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改革方向
        7.1.1 关于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使用权的改革
        7.1.2 关于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转让权的改革
        7.1.3 关于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收益权的改革
    7.2 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深化改革的绩效
        7.2.1 中国科技创新活动总体创新绩效的提升
        7.2.2 中国各科技创新主体创新绩效的提升
8.美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经验及其启示
    8.1 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美国的实践与经验
        8.1.1 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使用权的实现
        8.1.2 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转让权的实现
        8.1.3 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收益权的实现
    8.2 美国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8.2.1 创新型人力资本使用权实现方面的启示
        8.2.2 创新型人力资本转让权实现方面的启示
        8.2.3 创新型人力资本收益权实现方面的启示
9.提高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的思路与建议
    9.1 提高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的思路
    9.2 相关政策建议
10.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本文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双高计划”下湖南省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办高职院校
        2.1.2 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
        2.1.3 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
        2.1.4 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优化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新制度组织理论
        2.2.2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三章 湖南省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3.1 湖南省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结构分析
        3.1.1 生师比结构分析
        3.1.2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3.1.3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分析
        3.1.4 “双师型”教师比例分析
        3.1.5 专兼职教师结构分析
    3.2 湖南省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比较分析
        3.2.1 地区间公办高职院校发展规模的比较分析
        3.2.2 地区间公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湖南省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湖南省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
        4.1.1 教师资源总量相对不足
        4.1.2 教师资源结构不够合理
        4.1.3 “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不到位
        4.1.4 教师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
        4.1.5 高端人才难引难留
    4.2 湖南省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政治资源配置方式影响
        4.2.2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4.2.3 激励政策不足
        4.2.4 考评制度不全面
        4.2.5 “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不完善
        4.2.6 流动机制不健全
第五章 湖南省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优化对策
    5.1 创新湖南省区域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5.2 构建湖南省区域高职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5.2.1 打造线上资源共享淘宝模式
        5.2.2 建立线下资源共享战略联盟
    5.3 优化激励政策,吸引人才
        5.3.1 提高人才物质保障
        5.3.2 优化人才精神环境
    5.4 建立科学考评制度,稳定人才
        5.4.1 健全考评内容
        5.4.2 细化考评指标
        5.4.3 扩充考评主体
    5.5 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开发人才
        5.5.1 协同推进多种教师培养模式
        5.5.2 健全“双师型”教师成长机制
    5.6 建全有效的流动机制,凝聚人才
        5.6.1 加强人才引进工作
        5.6.2 做好人才流失防控工作
第六章 湖南省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优化的保障措施
    6.1 政府层面的保障措施
        6.1.1 加强政府责任意识
        6.1.2 推进立法监督管理
        6.1.3 营造社会责任氛围
    6.2 学校层面的保障措施
        6.2.1 加强组织领导
        6.2.2 打造校园文化
        6.2.3 拓宽经济支持渠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湖南省公办高职院校人事部门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
致谢

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J]. 闫姝. 商业文化, 2022(02)
  •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3]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D]. MVE JEAN PATRICK.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4]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胡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5]试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J]. 袁俊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11)
  • [6]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对企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 颜彦. 山东大学, 2020(12)
  • [7]高校合并初期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D校整体并入G校为例[D]. 孙洁.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9]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问题研究 ——基于制度与科技创新关系的视角[D]. 姚程.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10]“双高计划”下湖南省公办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 吴静芳.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7)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