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国际妇科内分泌大会纪要

一、第十届国际妇科内分泌会议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谢苗[1](2019)在《琥珀散联合GnRHa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琥珀散联合GnRHa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或开腹保守性手术后经病理确诊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0例,术后辅助琥珀散联合GnRHa的3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术后单纯应用GnRHa的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然后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临床症状、免疫指标、CA125及性激素进行对比,观察其用药前后的改善情况。结果:本研究将完成治疗疗程病随访至停药9个月54例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27例患者。1.停药9个月后GnRHa组复发囊肿平均径线高于GnRHa+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术后相比,两组患者用药3个月、停药9个月CA125水平均下降(P<0.01,P<0.05),GnRHa+中药组CA125下降程度低于GnRHa组(P<0.01,P<0.05)。3.两组在用药3个月、停药9个月较术后血清E2、FSH、LH水平下降(P<0.01,P<0.05);与用药3个月相比,GnRHa组停药9个月血清LH水平升高(P<0.01);与GnRHa组相比,用药3个月后GnRHa+中药组血清E2、FSH、LH水平下降(P<0.05),停药9个月后GnRHa+中药组血清E2、LH水平下降(P<0.01,P<0.05)。4.与术后相比,两组用药3个月、停药9个月VEGF、IL-6水平下降(P<0.01),GnRHa+中药组IL-2水平升高(P<0.01),GnRHa组用药3个月后IL-2水平升高(P<0.05);与用药3个月相比,GnRHa组停药9个月VEGF、IL-6水平升高(P<0.05),IL-2水平降低(P<0.01)。与GnRHa组相比,用药3个月后GnRHa+中药组VEGF、IL-6水平下降(P<0.05),IL-2水平升高(P<0.01);停药9个月后GnRHa+中药组VEGF、IL-6水平下降(P<0.01),IL-2水平升高(P<0.01)。5.两组在用药3个月、停药9个月后VAS评分均明显减低(P<0.01),但GnRHa+中药组降低程度低于GnRHa组(P<0.01,P<0.05),且停药9个月后GnRHa组VAS评分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与术后相比,两组在用药3个月、停药9个月后慢性盆腔痛积分均下降(P<0.01),但GnRHa+中药组慢性盆腔痛积分下降程度低于GnR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nRHa+中药组在治疗后慢性盆腔痛临床疗效高于GnR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与术后相比,用药3个月、停药9个月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下降(P<0.01);GnRHa+中药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程度较GnRHa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在两组在缓解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GnRHa+中药组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30%,GnRHa组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GnRHa+中药组术后复发率为3.70%,GnRHa组术后复发率为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琥珀散联合GnRHa在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包块大小、降低血清CA125水平、缓解痛经、慢性盆腔痛、降低复发率,调节内分泌及免疫因子方面均优于GnRHa,这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发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陈彦辛[2](201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证候分布研究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是(endometriosis, EMs)是妇科常见疑难病,其导致的痛经、不孕症等严重影响女性健康。本病发病机制认识包括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遗传学说等,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诊疗标准仍需完善:西医治疗以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由于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手术的创伤,使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学认为EMs属“血瘀”为患,大量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初步证实中医药治疗本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深入研究。目前,对EMs中医证候的认识主要以总结专家经验及文献资料为主,缺乏对本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大样本研究,且中医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深入。因此本研究通过对EM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辨证治疗的整体疗效提供依据,为本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建立稳定的EMs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今后深入探索中医药治疗EMs的作用机理提供科学工具。目的临床研究方面: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探索EM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手术r-AFS评分、生育指数、输卵管评分、实验室指标等因素的相关性,为临床制定不同证型的EMs中医诊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以更好地为干预性治疗及辨证调护提供指导,为开展中医病证结合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基于中医病因病机及EMs发病机制学说,建立肾虚血瘀证EMs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并通过观察模型的宏观表征和检测模型的微观指标,对该模型进行综合评价,为EMs基础研究提供稳定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临床研究方面: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资料,填写病例观察表,主要观察中医证型、一般资料、主要症状及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手术情况及r-AFS分期、输卵管评分、生育指数评分、治疗方式等资料。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应用羟基脲灌胃结合自体移植法建立肾虚血瘀证EMs大鼠模型,通过对一般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性激素水平及妊娠大鼠胚胎数等指标进行观察。对以上收集的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结果一、临床研究方面:本研究共收集300例住院手术治疗(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且病理确诊为EMs的患者,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证候分型以气滞血瘀型最多,其次分别为肾虚血瘀型、脾肾两虚血瘀型、脾虚湿瘀互结型、气虚血瘀型。2.300例EMs患者患病年龄段多在25岁~44岁,符合EMs多发于育龄期妇女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其中医证候分布上有显着差异,气滞血瘀型以30岁~34岁年龄段居多,肾虚血瘀型以40岁~44岁居多。3.本研究术前行血清CA125检查其浓度与手术r-AFS分期成正相关,随着r-AFS分期升高血清CA125改变明显,r-AFS分期Ⅰ期血清CA125浓度最低,随着AFS分期逐渐升高血清CA125数值增高,Ⅳ期血清CA125浓度最高,CA125结果阴性不能排除EMs可能。4.不同证候的EMs患者手术r-AFS分期无明显不同。5.EMs属气滞血瘀型及肾虚血瘀型的患者血清CA125浓度异常比例因手术r-AFS分期而不同。6.研究发现EMs不孕患者行LF及EFI评分低者主要以气滞血瘀型为主。7.本组数据中,术后辅助用药以孕三烯酮为主。二、动物实验研究方面:本研究采取羟基脲灌胃结合自体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EMs模型。研究结果如下:造模后剖腹观察移植物生长情况,体积增大,观察到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及肾虚血瘀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的肠系膜处均出现液体积聚的囊肿,周围可见血管形成,腹壁种植处未见典型的内异症病灶。羟基脲灌胃后大鼠出现被毛蓬松、硬、凌乱,拱背少动、扎堆怕冷、大便稀溏等;尾部自尖至根出现不同程度皮下瘀紫或青斑、眼球转为黯红;后肢多见行动艰难迟缓等。造模后大鼠体重变轻,肾虚血瘀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流变指标:①肾虚血瘀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全血还原黏度低切、聚集指数增高,病症结合模型组基本符合血瘀证表现。②肾虚血瘀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组相比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及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增高,其中两者的聚集指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过自体内膜移植法在结合羟基脲灌胃后加重其“血瘀”;③肾虚血瘀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对照组与空白组相比,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值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动物模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的状态,仍然存在模型的不稳定。性激素指标:肾虚模型对照组FSH水平差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子宫内膜异位模型组LH水平差与肾虚血瘀子宫内膜异位模型组比较、肾虚模型对照组LH水平差与肾虚血瘀子宫内膜异位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妊娠大鼠胚胎情况:造模后妊娠大鼠的胚胎数目各组差别不显着。结论一、临床研究方面:1.瘀血阻滞冲任、胞宫是EMs的基本病机,气滞血瘀型是最常见的证型,其次为肾虚血瘀型、脾肾两虚血瘀型、脾虚湿瘀互结型、气虚血瘀型,其中典型的寒凝血瘀型比率最少。2.EMs多发于育龄期妇女,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其中医证候分布上显着不同,辨证分型时注重年龄的分布差异,治疗用药方面应各有侧重,或加强疏肝理气、行气活血的力度,或重视补肾益气、行气活血的作用。3.血清CA125浓度与手术r-AFS分期呈正相关关系,根据准确的辨证分型及血清CA125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准确地预测患者的盆腔状态,充分发挥中医在围手术期的特色,为术前评估手术风险提供理论依据。4.对于EMs不孕患者,腹腔镜下进行r-AFS分期、EFI及LF评分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医介入治疗时应参考评分指数,对于评分指数低者一方面注意加强心理情绪疏导,另一方面治疗上注重疏肝行气药物的使用。二、动物实验研究方面:本研究针对EMs的肾虚血瘀病机,应用羟基脲灌胃结合自体内膜移植法建立了肾虚血瘀EMs大鼠模型,通过观察模型的宏观表征和检测模型的微观指标,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在病灶特征、体重等一般情况、性激素及血流变指标的变化等方面具备EMs“肾虚血瘀”的特征,可以为EMs生殖障碍的基础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动物实验研究模型。

陈彦辛,曹立幸[3](201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中医药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期妇女日趋增多的常见疑难病,约5%~15%育龄妇女受累,其中80%的患者合并痛经,50%合并不孕[1]。国外临床研究显示[2],25%~50%不孕症是由内异症造成的,内异症患者中有30%~50%伴发不孕。现代医学对于内异症导致不孕的发病机制认识尚未十分明确,研究的领域涉及多方面,目前认为与盆腔解剖结构改变、卵巢功能异常及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张静[4](2011)在《腹腔镜术后联合曲普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联合曲普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随机分成3组:A组42例,每4周皮下注射曲普瑞林(3.75mg,3个月);B组36例,每4周皮下注射曲普瑞林(3.75mg,6个月);C组:22例,为对照组,术后不用任何药物,共随访2年,比较三组的疗效、复发率、复发时间、临床妊娠率及疼痛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共有3例未完成随访(A组1例,B组2例)。B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A组、B组、C组的复发率分别为4.6%、5.9%、36.4%,A组与B组和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但B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A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47.6%)高于B组(30.8%)和C组(25%),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A组与C组患者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联合曲普瑞林(3.75mg,6个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降低疾病复发率,改善临床症状,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梁齐桁[5](201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复发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endometriosis, EMS)是妇科常见病,累及10%-15%的育龄妇女,发病率上升,有“现代病”之称,EMS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和不育等。本病在病理上呈良性形态学表现,但其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种植、侵蚀及远处转移能力,成为“难治之症”,严重影响中青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EMS的发生有六种主要学说,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及经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遗传学说、内分泌学说,最近国内郎景和教授提出了EMS的“在位内膜决定论”,形成了独到的病因学观点。中医学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症瘕、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的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都有相关论述。现代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血瘀。治疗方面,目前国内外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激素疗法、手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目前选择手术治疗已成为主流,手术可达到在诊断疾病的同时进行相应治疗的目的。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复发均是EMS的常见转归,复发率与EMS部位、患者年龄、严重程度、临床分期等都有关系,最高的复发率报道达61.5%,手术后复发率高达36%,复发的时间方面,症状缓解后3个月到5年都可能。在证候研究方面,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候研究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大样本、系统、深入的研究。目的采用病案检索与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组合的规律及其与复发的相关性,为临床制定针对不同证型的EMS患者的术前与术后的中医综合治疗诊疗方案提供依据,为指导制定中医药综合治疗防治EMS术后复发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306例经手术治疗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发病年龄为20-52岁,平均年龄为34.79±7.747岁,回顾性观察其围手术期证候特征,并进行随访,观察患者复发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调查306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失访病例数为29例,失访率为9.48%,随访的277例病人中,有35例术后至今从来未行妇科方面检查,在研究EMS中医证候特征与复发相关性时将其剔除。1.在症状调查中,经行夹血块、经行不畅,经色暗红、继发性痛经、渐进性加重、不孕、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为最常见症状,舌淡暗、舌暗红,舌有瘀点瘀斑,舌底脉络迂曲,苔薄白,脉弦是最常见舌脉象。2.在术前证素分布中,全部出现血瘀证,其次以气滞证、肾虚证为主,术后3天、术后7天证素分布以气虚证、血瘀证为主,在术前至术后3天的证素转变中,以气虚证、血虚证、痰湿证明显增加明显增加。3.在术前证型分布中,以气滞血瘀、肾虚血瘀为主,术后3天及术后1周证型均以脾胃虚弱、气虚血瘀为主;术后3天及术后1周脾胃虚弱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脾肾两虚证均较术前增加,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湿瘀阻证则较术前减少。所有血瘀证较术前均下降。4.在复发相关性研究中,经过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EMS术前常见症状与复发无明显相关性,仅带下色黄质稠、术前痰湿证、痰湿瘀阻证可能为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经期延长可能为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1、瘀血阻滞冲任、胞宫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气滞血瘀证是EMS最常见的证型。2、术前主要证型为气滞血瘀证,以实证为主,术后血瘀证减少,气虚、血虚证则增多,术后证候以虚证及虚实夹杂证为主,主要证型向脾胃虚弱证及气虚血瘀证转变。3、从中医学角度出发,EMS患者术前常见症状如痛经、经行夹血块等与复发无明显相关性,仅带下色黄质稠、术前痰湿证、术前痰湿瘀阻证可能为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经期延长可能为复发的保护因素。

杨发祥[6](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田秦杰,李晓红[7](2002)在《第十届国际妇科内分泌会议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谢雅芸[8](2018)在《GnRH-a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的妊娠结局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单纯腹腔镜治疗和腹腔镜术后联合GnRH-α治疗内异症并不孕患者术后1年妊娠结局及复发率,探讨内异症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联合GnRH-α治疗能否提高自然妊娠率,降低复发率。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妇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患者110例。术中根据1997年ASRM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r-AFS)分为Ⅰ、Ⅱ期和Ⅲ、Ⅳ期两组。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单纯腹腔镜治疗)和观察组55例(腹腔镜术后联合GnRH-α治疗)。观察组均于术后第3-5天腹部皮下注射GnRH-α(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3.75mg),后每间隔28天注射1次,共3次;对照组术后期待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月经恢复后开始计算妊娠时间。术后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6个月内和6-12个月的妊娠及复发情况。结果:(1)比较两组术后1年的累计妊娠结局。观察组共妊娠28例,早期自然流产2例,异位妊娠1例,不孕20例。对照组共妊娠24例,早期自然流产4例,异位妊娠2例,不孕25例。两组患者总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早期自然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EMT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联合GnRH-α治疗不能有效提高妊娠率,也不能改善妊娠结局。(2)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Ⅰ、Ⅱ期患者妊娠结局。对照组妊娠15例,宫内妊娠14例,异位妊娠1例,其中早期自然流产3例,观察组共妊娠17例,宫内妊娠16例,异位妊娠1例,其中早期自然流产1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宫内妊娠率、早期自然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Ⅲ、Ⅳ期患者妊娠结局。对照组妊娠9例,宫内妊娠8例,异位妊娠1例,其中早期自然流产1例,观察组共妊娠11例,宫内妊娠11例,异位妊娠0例,其中早期自然流产1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宫内妊娠率、早期自然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两组内异症不同分期患者的总妊娠率。观察组Ⅰ、Ⅱ期总妊娠17例,Ⅲ、Ⅳ期妊娠11例,对照组Ⅰ、Ⅱ期总妊娠15例,Ⅲ、Ⅳ期妊娠9例。两组内异症患者不同分期的总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6个月内观察组妊娠17例,对照组14例,6-12个月观察组妊娠11例,对照组妊娠1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6个月内和6-12月的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的妊娠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复发率。观察组复发率为14.6%,对照组复发率为32.7%,观察组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分期的内异症患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异症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联合GnRH-α治疗能有效降低复发率,但不能有效提高妊娠率。

王丽琼[9](2018)在《中英文期刊发表针刺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价值的评价及相关因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2014年,《柳叶刀》发表了“提高研究的价值,减少研究浪费”的系列文章,这引起了医学研究者对研究价值重要性的关注。此后,国外的方法学研究者陆续开展相关研究来探讨如何避免医学研究的浪费。如何改善和提高医学研究的价值已成为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研究议题,需要方法学和临床研究者重新考虑整个临床医学研究体系,探索造成临床研究浪费的原因,找到提高临床研究价值的途径和方法。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传统医学的科研投入十分有限,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科研价值,减少不必要的科研资源浪费。针刺疗法是中医非药物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作为一种补充替代医学疗法已经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中英文期刊上发表了越来越多的评估针刺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是循证医学评估干预措施效果的“金标准”,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高质量的证据。然而,尚没有对这些试验的利用价值进行评估的研究。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中英文期刊发表的针刺RCTs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估,找出影响中英文期刊针刺RCTs使用价值的可能因素,并提出改善针刺RCTs的使用价值的建议,提升临床试验作为证据的使用价值。二、研究方法1、英文期刊发表针刺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系统全面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三个英文数据库中收录的英文期刊发表的针刺RCTs,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获得的引用数据将所有研究分为高引用(年均引用次数≥3)和低引用(年均引用次数<3)作为研究的因变量,并提取可能影响英文期刊发表针刺RCTs引用次数的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向后法)根据最大偏似然估计的似然比检验(LR)进行变量的剔除,筛选变量建立模型。同时采用卡方自交互侦测决策树算法(Chi-squared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or,CHAID)建立分类决策树模型,指定高引用为目标类。2.Cochrane针刺系统综述中纳入/排除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价值的评估系统检索Cochrane Library中基于针刺RCTs的Cochrane系统综述,并对系统综述中纳入和排除的研究进行分析,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采用Cochrane工作手册中的偏倚风险工具(risk ofbias,ROB),同时评估系统综述中可能造成针刺RCTs未被利用的原因及可能影响针刺RCTs使用价值的因素。3.国内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纳入/排除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价值的评估系统检索国内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基于指南中报告纳入和排除研究的类型和数量以及参考文献清单,对指南中纳入和排除的研究进行分析,评估指南中可能造成针刺RCTs未被利用的原因及可能影响针刺RCTs使用价值的因素。三、结果1.英文期刊发表针刺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共计纳入796篇RCTs,总引用次数为21132,最小值为0(共有32篇),最大值为298,中位数为16,四分位数间距(IQR:7-35),其中564篇(70.9%)判断为低引用RCTs(年均引用次数<3),232篇(29.1%)判断为高引用RCTs(年均引用次数≥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国家(西方vs东方,OR=2.95,p<0.01),合着(合作研究团队vs单一研究团队,OR=1.68,p<0.01),期刊类型(综合医学期刊vs补充替代医学期刊,OR=6.56,p<0.01;专业医学期刊vs补充替代医学期刊,OR=5.89,p<0.01),期刊的影响因子(≥3 vs<3,OR=7.15,p<0.01),试验方案注册情况(是vs否,OR=1.80,p<0.01),试验中心数(多中心vs单中心,OR=2.14,p<0.01;多中心vs不清楚,OR=3.14,p<0.01),样本量(≥60 vs<60,OR=1.71,p<0.01),样本量估算(有vs无,OR=2.44,p<0.01),试验组数(多组vs二组,OR=1.73,p<0.01),针刺类型(手针vs电针,OR=1.42,p=0.03),区分主次要结局(区分vs未区分,OR=3.14,p<0.01),随机序列的产生(低偏倚风险vs不清楚,OR=2.06,p<0.01),随机隐藏(低偏倚风险vs不清楚,OR=2.35,p<0.01),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盲法(不清楚vs低偏倚,OR=0.44,p<0.01;不清楚vs高偏倚,OR=0.59,p<0.01);结局评价者盲法(不清楚vs低偏倚,OR=0.46,p<0.01;不清楚vs高偏倚,OR=0.59,p<0.01);不完整的结局数据(不清楚vs低偏倚,OR=0.42,p<0.01;不清楚vs高偏倚,OR=0.42,p<0.01),基金资助(有vs无,OR=2.54,p<0.01),可能是影响针刺RCTs使用价值的相关因素。同时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均纳入期刊影响因子、期刊类型、是否区分主次要结局、研究组数、不完整的结局数据这五个自变量,提示这些自变量可能是影响英文发表针刺RCTs使用价值的因素。同时东西方国家,是否有基金资助以及是否为阳性结果这3个自变量仅被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盲研究对象和研究者这1自变量仅被决策树模型纳入,提示这些自变量可能也是影响英文发表针刺RCTs使用价值的因素。2.Cochrane针刺系统综述中纳入/排除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价值的评估共纳入14项基于针刺RCTs的Cochrane系统综述,其中有5项(35.7%)为2012年以前发表的系统综述。14项系统综述在全文筛选阶段共涉及926篇文章(870个研究),其中纳入167篇文章(127个研究),占比为18.03%,排除718篇文章(706个研究),占比为77.54%,等候评估文章13篇(11个研究),占比1.40%,正在进行中的试验文章28篇(26个研究),占比3.02%。14项系统综述纳入的127个RCTs中有68个(53.54%)为高风险偏倚(有一个条目为高风险偏倚),47个(37.1%)为不清楚风险偏倚,12个(9.45%)为低风险偏倚(所有条目均为低风险偏倚),其中有11项(78.57%)系统综述由于纳入RCTs存在高风险偏倚导致研究结论不确定。14项系统综述排除文章718篇,排除原因包括:重复发表(39篇,5.43%),明显不相关(82篇,11.42%),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报告不充分或不符合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296篇,41.23%),干预和对照设置不合理或报告不充分(206篇,28.69%),结局选择不符合核心结局指标或报告不充分(48篇,6.69%),随机序列产生方法不恰当或报告不充分(62篇,8.63%),其他方法学问题5篇(0.70%),其他原因(摘要发表,无法获得全文,语言障碍以及可能涉及抄袭)(18 篇,2.51%)。3.国内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纳入/排除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价值的评估共纳入23部针灸指南,均由中国针灸学会制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颁布,涉及19个疾病,其中5部颁布于2011年,18部颁布于2014年-2015年间(其中4部为2011版的修订版)。18部最新颁布的指南中有7部同时纳入中文和英文针刺RCTs作为推荐意见的支撑证据,10部指南仅纳入中文针刺RCTs作为推荐意见的支撑证据,1部未报告参考文献无法判断。基于指南纳入评价的RCTs数和指南推荐意见中应用RCTs数计算推荐意见中RCTs应用率(推荐意见中RCTs应用数/指南纳入评价RCTs数),共14部指南提供了相关数据可供计算,最高为283%(膝骨关节炎),最低为5.02%(肩周炎),其余均在40%以下。10部指南通过电话或邮箱联系原作者对纳入RCTs采用Jadad量表评价随机的真实性,结果显示“真”RCTs占比为7.11%,最低为3.64%,最高为13.33%,同时仅有7部(涉及824篇RCTs)详细报告了确认结果,其中52篇(6.31%)确认为“真”RCTs,189篇(22.94%)为“假”RCTs,177篇(21.48%)拒绝回答或因故未回答,400篇(48.54%)因各种原因未联系到原作者,4篇方言障碍(听不懂被访者的解释),2篇重复。基于对研究—中可能符合指南的英文RCTs进行统计,6部指南没有可应用RCTs,剩余12部指南推荐意见中英文RCTs应用率,最低为0%(共有5部指南),最高为100%(仅1部指南),其余均在50%以下,总的英文RCTs应用率为26.21%。四、结论本研究发现基于RCTs的Cochrane针刺系统综述及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RCTs的使用率较低,导致使用率低的原因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干预和对照,结局以及随机序列的产生等方法学条目报告不充分、研究对象的选择不符合国际公认诊断标准,对照的设置不合理导致针刺疗效无法评价,选择的结局不是核心结局指标,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有误,其他方法学以及研究的可及性。影响英文期刊发表针刺RCTs使用价值的可能因素包括东西方国家差异、是否合着、发表期刊类型、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研究中心数、疾病类型、对照、结局、及方法学条目,其中偏倚风险判断为不清楚的高引用占比最低。为了提高针刺RCTs的学术价值,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开展的多中心、大样本,预先进行试验方案注册,采用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恰当的对照,明确区分主次要结局,严格控制方法学质量的RCTs是高使用价值的标志;其次,严格按照RCTs的报告规范CONSORT声明以及针刺干预措施报告规范STRICTA进行报告的针刺RCTs可以极大的提高研究的使用价值;最后,国际合作的具有规范设计的二次研究对提高针刺RCTs的使用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减少二次研究阶段由于研究的可及性及其他原因而造成的研究浪费。

李冰冰[10](2016)在《温肾化瘀法治疗EMs的作用机制研究及王国华教授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指出1-实验研究:(1)目的:选用温肾化瘀代表方——琥珀散,观察其温肾化瘀效应作用于EMs模型大鼠的分子机制,即对内膜组织MAPK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K B的影响作用。阐明琥珀散温肾化瘀法干预子宫内膜粘附、侵袭、种植的关键环节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中医药治疗EMs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内涵。(2)方法:选择成熟雌性未交配过的SD大鼠,以自体移植法构建EMs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模型组、琥珀散高剂量组、琥珀散中剂量组、琥珀散低剂量组、达那唑组各15只。造模后1周开始给药,共给药3周:空白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琥珀散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人正常用量20倍、10倍、5倍的琥珀散有效组分水溶液,达那唑组:给予人正常用量10倍的达那唑有效组分水溶液。造模后4周,开腹观察异位内膜生长情况,成功者分别取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组织,正常组取正常内膜组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内膜组织的超微结构;采用RT-PCR方法测定各组内膜组织中ERK1/2、p38MAPK、NF-κB mRNA的表达。(3)结果:①透射电镜显示疾病模型组在位及异位内膜细胞增生活跃,如线粒体增多,粗面内质网扩张,多核现象;琥珀散和达那唑组异位内膜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细胞损伤和凋亡现象,如细胞空泡变性、微绒毛短少和缺失、细胞核畸形、核边嵴等。②疾病模型组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ERK1/2、p38MAPK、NF-κB mRNA的表达量都高于空白组,且异位内膜组织表达比在位内膜组织高。③ERK1/2 mRNA表达情况:达那唑组、中药中低剂量组较疾病模型组在位组织表达低;达那唑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在位内膜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那唑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异位内膜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那唑组、中药中剂量组较疾病模型组异位内膜表达低。④p38MAPK mRNA表达情况:达那唑组、中药高低剂量组较疾病模型组在位内膜表达低;中药高剂量组较中药中剂量组、达那唑组在位内膜的表达低;中药低剂量组较中药中剂量组、达那唑组在位内膜表达低;达那唑组、中药高剂量组较疾病模型组异位内膜表达低;达那唑组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异位内膜表达低;中药高剂量组较中药低剂量组异位内膜表达低。⑤NF-κB mRNA表达情况:中药高、低剂量组较疾病模型组在位内膜组织表达低;中药低剂量组较中药中剂量组在位内膜组织表达低:中药低剂量组在位内膜较达那唑组在位内膜表达低;达那唑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较疾病模型组异位内膜表达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那唑组较中药中低剂量组异位内膜表达低,中药高、低剂量组较中药中剂量组异位内膜组织表达量低。(4)结论:MAPK信号转导通路、NF-κB参与了EMs发生发展的过程,琥珀散温肾化瘀法可以抑制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的ERK1/2、p38MAPK通路的活化,因MAPK通路参与核转录因子的表达,所以可能通过对MAPK通路的活性抑制进而降低了NF-κB释放,减少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生长因子、凋亡相关因子等表达,调节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凋亡及细胞的增殖分化,减缓EMs的发生发展。本课题研究琥珀散温肾化瘀法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粘附、侵袭和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这将为中医药对EYs的现代化研究增加新的内容,为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途径,进一步对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2.导师王国华教授经验总结基于实验研究部分所揭示的琥珀散温肾化瘀作用治疗EMs模型大鼠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内涵,进一步对导师王国华教授多年临床治疗EMs经验进行总结。对于EMs病因病机的认识,除外现公认的“瘀血阻滞胞宫冲任”的病因病机外,还应重视该病“病邪重在寒、瘀”、“病脏在于肾”的病因病机特点,治疗上应标本兼顾,在活血化瘀消瘕的基础上,重视温肾法的治疗,肾阳得充,胞宫冲任得以温养,进而气血畅达,阴邪得散,冷结得消;结合病例一则,解析王国华教授对于EMs的临证思路及处方用药特点。

二、第十届国际妇科内分泌会议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十届国际妇科内分泌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琥珀散联合GnRHa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
        1.中医古籍中相关疾病的论述
        2.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3.子宫内膜异位的中医治疗
    综述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研究
        1.西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2.西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研究
        3.西医学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研究
    综述三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现状
        1.GnRHa的作用原理
        2.GnRHa的临床应用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琥珀散联合GnRHa抑制子宫内异位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及样本量
    3.诊断标准
    4.病例选择标准
    5.治疗方法
    6.研究方法
    7.疗效评价指标
    8.统计学方法
    9.技术路线图
    10.结果
讨论
    1.琥珀散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理论基础
    2.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联合应用中药的必要性
    3.研究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2)子宫内膜异位症证候分布研究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研究现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发病机制
        二、EMs临床诊断
        三、EMs治疗最新进展
        四、目前存在问题及展望
    第二节 中医药研究进展
        一、EMs病名起源及病因病机认识
        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标准
        三、中医治疗进展
        四、存在问题及展望
第二章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的现状
    第一节 EMs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的必要性
    第二节 EMs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一、EMs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优势及意义
        三、“肾虚血瘀”EMs病症结合的范例
    第三节 EMs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样本含量估算
        六、研究质量控制
        七、统计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EM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二、EM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相关因素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EMs中医病因病机
        二、EMs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三、EMs发病的一般情况分析
        四、EMs临床检查指标与中医证候分布的关系
        五、EMs不孕症的情况分析
        六、EMs中医证候分布研究的意义
第四章 动物实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造模大鼠的一般情况分析
        二、造模大鼠性激素的比较分析
        三、造模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分析
        四、造模后妊娠大鼠胚胎数检测
    第三节 讨论
        一、肾虚血瘀EMs动物模型的建立
        二、肾虚血瘀EMs动物模型的评价
        三、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中医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的研究近况
2 治疗的研究近况
    2.1 中医辨证论治
    2.2 周期治疗
    2.3 中医综合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1 中西药联合
    3.2 保守性术后中药或中西药联合治疗
    3.3 现代辅助生育技术联合中药
4 中医药治疗的机制研究
5 展望

(4)腹腔镜术后联合曲普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1.1 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腹腔镜手术方法
        2.2 曲普瑞林用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子宫内膜异位症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复发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一节 中西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一、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
        二、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内容
        三、证候本质研究
        四、证候动物模型研究
        五、EMS中医证候研究
    第三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研究现状
        一、复发率
        二、复发的生物学基础
        三、复发的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样本含量的估计
        六、数据质量控制
        七、统计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流行病学一般资料分析
        二、EMS常见中医症状分析
        三、EMS围手术期证候分布及演变情况
        四、EMS复发相关性研究
    第三节 讨论
        一、EM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二、EMS围手术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
        三、EMS手术前后中医证候与复发相关性研究
        四、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二、 农村:村级自治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一、 生育政策比较
        二、 生育现状比较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一、 国际舆论
        二、 国际人口奖
结语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后记

(8)GnRH-a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的妊娠结局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年累计妊娠结局的比较
        2.2.1 观察两组与对照组Ⅰ、Ⅱ期内异症患者妊娠率的比较
        2.2.2 观察两组与对照组Ⅲ、Ⅳ期内异症患者妊娠率的比较
        2.2.3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分期总妊娠率的比较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最佳妊娠时间
    2.4 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的比较
        2.4.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分期复发率的比较
3 讨论
    3.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定义
    3.2 内异症的病理改变
    3.3 内异症相关性不孕的发生机制
    3.4 内异症的诊断
    3.5 国内外内异症的治疗现状
    3.6 本研究结果分析
    3.7 对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
    3.8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词列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中英文期刊发表针刺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价值的评价及相关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文献综述
    1 医学研究证据的使用价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1.1 医学研究证据
        1.2 引文分析
        1.3 医学研究证据的使用价值
        1.4 医学研究证据的使用价值现状
        1.5 医学研究证据的使用价值影响因素
    2 针刺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使用现况
        2.1 针刺疗法
        2.2 随机对照试验
        2.3 针刺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现状
        2.4 目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英文期刊发表针刺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筛选
        2.4 资料提取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英文期刊发表的针刺随机对照试验的引用分布情况
        3.3 英文期刊发表针刺随机对照试验的不同影响因素高引用分布情况
        3.4 英文针刺随机对照试验与高引用的Logistic回归模型
        3.5 英文针刺随机对照试验与高引用的分类决策树模型
    4 讨论
        4.1 英文期刊发表针刺随机对照试验高引用率较低
        4.2 英文期刊发表针刺随机对照试验高引用的影响因素探讨
        4.3 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的比较
        4.4 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第二部分 Cochrane针刺系统综述中纳入/排除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价值的评估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纳入标准
        2.3 文献筛选
        2.4 资料提取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纳入系统综述基本信息
        3.3 系统综述纳入/排除文献情况
        3.4 系统综述纳入文献情况
        3.5 系统综述排除文献情况
    4 讨论
        4.1 Cochrane针刺随机对照试验系统综述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4.2 Cochrane针刺系统综述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率低且方法学质量低
        4.3 Cochrane针刺随机对照试验系统综述排除文章原因多样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第三部分 国内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纳入/排除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价值的评估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提取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循证针灸临床指南检索、排除、纳入文献分布
        3.3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中文随机对照试验的评价结果
        3.4 推荐意见中英文RCT的应用情况
    4 讨论
        4.1 国内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数量不断增加,涉及疾病广泛,且质量不断提高
        4.2 国内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率低且推荐意见中随机对照试验应用率低
        4.3 中文期刊发表针灸随机对照试验随访困难且真随机率较低
        4.4 国内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的应用率低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文期刊发表针刺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价值的影响因素研究
致谢
个人简历

(10)温肾化瘀法治疗EMs的作用机制研究及王国华教授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古籍记载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4 小结
    综述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研究概况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西医研究现状
        2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西医研究现状
        3 小结
    综述三 MAPK信号通路、NF-κ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地位
        1 MAPK信号转导通路
        2 NF-κB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室条件
        2.3 实验药物
        2.4 实验试剂
        2.5 实验器材
    3 实验方法
        3.1 分组
        3.2 造模
        3.3 给药
        3.4 取材
        3.5 电镜标本制备
        3.6 RT-PCR检测ERK1/2、p38MAPK、NF-κB mRNA的表达
        3.7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大体观察
        4.2 电镜观察
        4.3 RT-PCR检测ERK1/2、p38MAPK、NF-κB mRNA的表达
    5 小结
    6 讨论
第三部分 王国华教授经验总结——重视“温肾化瘀法”在治疗EMs中的地位
    1 病因病机认识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邪重在寒、瘀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脏重在肾
    2 重视“温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2.1 温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探源
        2.2 温肾化瘀法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现代治疗中应用举隅
    3 病例举隅
    4 病例解析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第十届国际妇科内分泌会议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琥珀散联合GnRHa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谢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5)
  • [2]子宫内膜异位症证候分布研究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D]. 陈彦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3]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中医药研究现状与展望[J]. 陈彦辛,曹立幸.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11)
  • [4]腹腔镜术后联合曲普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D]. 张静.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5]子宫内膜异位症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复发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D]. 梁齐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6]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 [7]第十届国际妇科内分泌会议纪要[J]. 田秦杰,李晓红. 生殖医学杂志, 2002(06)
  • [8]GnRH-a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的妊娠结局评价[D]. 谢雅芸.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中英文期刊发表针刺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价值的评价及相关因素探讨[D]. 王丽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5)
  • [10]温肾化瘀法治疗EMs的作用机制研究及王国华教授临床经验总结[D]. 李冰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