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44例远期疗效观察

一、婴幼儿哮喘44例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盛小丹[1](2019)在《伏九贴膏对于支气管哮喘小鼠体内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伏九贴膏对支气管哮喘小鼠肺组织和血清中相关蛋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分组情况:正常组、哮喘模型组、淀粉贴组、伏九贴高剂量组、伏九贴低剂量组。选择BALB/c小鼠做为造模所用动物,造模过程分为致敏和激发两个阶段,致敏阶段采用卵清蛋白(OVA)和氢氧化铝混合溶液,以腹腔注射的方式对小鼠进行先期致敏。激发阶段,采用OVA溶液超声雾化吸入。给药选择在雾化吸入的同时,除正常组和哮喘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被给予相对应的药物进行干预。实验取材,取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r)和TH2型细胞因子(IL-4),以及总IGE和OVA特异性IGE的表达情况;取左肺,放甲醛中固定后做组织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以及免疫组化,用以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神经生长因子(NGF)、酪氨酸激酶A(TrKA)的表达情况;每组中随机选取5只小鼠,采集右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用于细胞分类计数检测;每组将剩余5只小鼠取右肺,放-80℃保存,用于提取RNA,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酪氨酸激酶A(TrKA)在基因水平上的表达情况。结果:1.高剂量的伏九贴膏可明显减轻哮喘小鼠肺组织内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少气管内粘液分泌量,并可抑制肺组织内纤维化,减少气道重塑的发生。2.高剂量伏九贴膏可以明显降低哮喘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炎症细胞总数,其中以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减少为主。3.高剂量的伏九贴膏抑制Th2型细胞因子IL-4的分泌并促进Th1型细胞因子IFN-r的分泌。4.高剂量的伏九贴膏可明显降低支气管哮喘小鼠肺组织内NGF和TrKA蛋白的表达量。5.高剂量的伏九贴膏可明显降低支气管哮喘小鼠肺组织内NGF m RNA和TrKA m RNA的表达量。结论:伏九贴膏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肺组织内NGF、TrKA蛋白和m RNA的表达,降低了血清中IL-4、IGE含量水平,升高IFN-r水平,调节TH1/TH2的平衡,以此减轻了气道和肺组织内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功效。

刘亚韦[2](2019)在《“平喘固本合剂”对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婴幼儿血清IL-5、IL-17和NF-κB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测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婴幼儿服用“平喘固本合剂”前后血清炎症因子(IL-5、IL-17、NF-κB)的变化,探讨“平喘固本合剂”对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婴幼儿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婴幼儿(≤3岁)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17±0.53岁,男56例,女64例);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为3组:平喘固本合剂治疗组(合剂组,40例)、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治疗组(雾化组,40例)、平喘固本合剂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治疗组(联合组,40例)。所有婴幼儿均符合2016年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关于对儿童哮喘预测指数的判定标准。排除标准:(1)先天性气道疾病、气管异物、胃食道反流等疾病患儿;(2)对布地奈德混悬液或平喘固本合剂过敏、治疗期间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3)早产儿、胸廓畸形或肺发育异常者。合剂组给予“平喘固本合剂”治疗8周;雾化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降阶梯雾化驱动治8周;联合组在雾化降阶梯治疗的同时给予“平喘固本合剂”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儿外周血,检测血清白介素-5(IL-5)、白介素-17(IL-17)、核因子kB(NF-κB)水平;同时随机选取同时期同年龄组4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来自于小儿外科疝气及健康体检的婴幼儿)。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版本)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显着性差异。结果:1.IL-5(pg/ml)水平的变化:治疗前联合组、雾化组、合剂组三组血清IL-5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3,P>0.05);且三组血清IL-5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2.93,P<0.05);治疗后三组血清IL-5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3.43、4.83、4.55,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间血清IL-5水平无统计学差异(F=0.62,P>0.05);给予相应治疗后三组血清IL-5水平仍然高于对照组(F=3.07,P<0.05)。2.IL-17(pg/ml)水平的变化:治疗前联合组、雾化组、合剂组三组血清IL-17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4,P>0.05);三组血清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3.13,P<0.05);给予相应治疗后三组血清IL-17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4.40、4.84、5.79,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间血清IL-17水平无统计学差异(F=1.68,P>0.05);给予相应治疗后三组血清IL-17水平仍然高于对照(F=2.89,P<0.05)。3.NF-κB(ng/ml)水平的变化:治疗前联合组、雾化组、合剂组三组血清NF-κB水平无统计学差异(F=0.39,P>0.05);三组血清NF-κ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3.26,P<0.05);给予相应治疗后三组血清NF-κB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3.17、3.49、4.74,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间血清NF-κB水平无统计学差异(F=0.77,P>0.05);给予相应治疗后三组血清NF-κB水平仍然高于对照组(F=2.71,P<0.05)。结论: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婴幼儿血清IL-5、IL-17和NF-κB水平较健康婴幼儿明显升高。“平喘固本合剂”能够有效降低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婴幼儿血清中IL-5、IL-17和NF-κB水平。

雷惠婷[3](2019)在《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对哮喘小鼠Th17/Treg平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对哮喘小鼠的引喘潜伏期,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特异性转录因子PI3K、RORγt、Foxp3 mRNA表达及脾组织Th17/Treg细胞百分比的影响,深入探讨该疗法治疗哮喘的机制,为临床应用艾炷灸防治哮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分组:将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LY剂组、艾炷灸组,每组12只。(2)造模:模型组、LY剂组及艾炷灸组小鼠腹腔注射卵蛋白(OVA)+氢氧化铝混合液致敏,用1%OVA溶液雾化激发。正常组致敏及激发均以生理盐水代替。(3)干预:LY剂组予尾静脉注射LY294002,艾炷灸组予艾炷直接灸肺俞穴、中府穴,模型组只进行与艾炷灸组相同方式和相同时间的固定干预,正常组不做任何干预。(4)观察指标:记录引喘潜伏期,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技术测脾组织Th17/Treg细胞百分比,qRT-PCR检测肺组织PI3K及RORγt、Foxp3 mRNA表达。结果:(1)引喘潜伏期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Y剂组及艾炷灸组的引喘潜伏期明显缩短;与模型组比较,LY剂组和艾炷灸组的引喘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而LY剂组与艾炷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病理形态比较:正常组肺组织结构完整无破坏,无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腔及肺泡腔内无渗出物。模型组肺组织结构破坏明显,支气管粘膜细胞纤毛倒伏、脱失,甚至部分细胞坏死、脱落,管腔可见大量渗出物,部分管腔狭窄、堵塞;肺泡内亦有充血、渗出,甚至产生实变现象;支气管及肺泡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LY剂组和艾炷灸组表现类似,肺部炎症较轻,支气管及肺泡结构基本正常,支气管腔及肺泡腔内渗出较少,炎性细胞浸润较少。(3)Th17/Treg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脾组织中Th17细胞百分比上升(P<0.01),Treg细胞百分比下降(P<0.05),Th17/Treg比例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LY剂组和艾炷灸组均表现出Th17细胞百分比下降(P<0.05,P<0.01),Treg细胞百分比上升(P<0.01,P<0.05),Th17/Treg比例下调(均P<0.01)的趋势。而LY剂组和艾炷灸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4)特异性转录因子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I3K及RORγt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01),Foxp3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LY剂组和艾炷灸组PI3K及RORγt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01),Foxp3 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艾炷灸组与LY剂组间比较,三个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可显着延长哮喘小鼠引喘潜伏期,减轻肺部炎症表现。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信号通路,影响特异性上游转录因子RORγt及Foxp3的表达,干预Th17和Treg细胞的分泌,从而纠正Th17/Treg失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气道炎症,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

黄博瑜[4](2019)在《加减芪桂五物汤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加减芪桂五物汤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本方在缓解儿童哮喘方面,与常规西药治疗对比的优势与不足。以求尽可能在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发挥中医特色,为儿童哮喘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收录符合营卫失调型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哮喘慢性持续期患儿90例,按家长意愿分成中药组(内服加减芪桂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黑枣、干姜、法半夏、桑白皮、茯苓、厚朴、杏仁、龙骨、牡蛎、鹅管石、炙甘草。复感外邪,喘息者,加生麻黄、细辛)、布地奈德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和孟鲁司特组(口服孟鲁司特),疗程共3个月。期间出现急性发作时予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最终观察、比较在设定时间点(治疗开始当天,疗程结束当天,疗程结束3个月随访)三组在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恶寒、自汗、咳嗽、气喘、肢冷、大便溏薄、总积分)、哮喘发作次数(次/人/3月)、呼吸道感染次数(一次/人/3月)、PEF测定值(呼气峰流速,单位:L/min)的变化。最后运用统计学分析进行评价。结果:1.总有效率三组治疗结束较治疗前总有效率:中药组84.38%,布地奈德组89.66%,孟鲁司特组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随访结束较治疗前总有效率:中药组81.25%,布地奈德组79.31%,孟鲁司特组6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三组治疗结束,与治疗前进行组内对比,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对比,中药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减少较其他两组更显着(P<0.05)。三组随访结束,与治疗结束进行组内对比,中药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结束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两组则明显上升(P<0.05),组间对比,中药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3.各证候积分三组治疗结束,与治疗前进行组内对比,中药组在各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的减少(P<0.05)。布地奈德组、孟鲁司特组仅在咳嗽、气喘、总积分方面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对比,在恶风、自汗、肢冷、大便溏薄、总积分方面,中药组积分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在咳嗽、气喘积分上,布地奈德组低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低于孟鲁司特组(P<0.05)。三组随访结束,与治疗结束进行组内对比,中药组在恶风积分上较治疗结束有明显上升(P<0.05),在其他证候积分则无明显变化(P>0.05)。其他两组在咳嗽、气喘积分较治疗结束有明显上升(P<0.05),其他证候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对比,中药组在各证候积分、总积分方面,均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布地奈德组的咳嗽积分、气喘积分较孟鲁司特组低(P<0.05)。4.哮喘发作次数三组治疗结束,与治疗前进行组内对比,每组哮喘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对比,布地奈德组的哮喘发作次数少于中药组,而中药组少于孟鲁司特组(P<0.05)。三组随访结束,与治疗结束进行组内对比,中药组哮喘发作次数较治疗结束无明显变化(P>O.05),其他两组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增多(P<0.05)。组间对比,中药组的哮喘发作次数少于布地奈德组(P<0.05),而布地奈德组的哮喘发作次数少于孟鲁司特组(P<0.05)。5.呼吸道感染次数三组治疗结束,与治疗前进行组内对比,中药组呼吸道感染次数较治疗前显着减少(P<0.05),其他两组则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对比,中药组的呼吸道感染次数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5),而布地奈德组和孟鲁司特组呼吸道感染次数大致相当(P>O.05)。三组随访结束,与治疗结束进行组内对比,每组呼吸道感染次数均较治疗结束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对比,中药组的呼吸道感染次数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5),而布地奈德组和孟鲁司特组呼吸道感染次数大致相当(P>0.05)。6.PEF测定值三组治疗结束,与治疗前进行组内对比,PEF测定值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组间对比,布地奈德组的PEF测定值高于中药组(P<0.05),而中药组则高于孟鲁司特组(P<0.05)。三组随访结束,与治疗结束进行组内对比,中药组PEF测定值较治疗结束无明显变化(P>O.05),其他两组PEF测定值明显减少(P<0.05)。组间对比,中药组的PEF测定值高于布地奈德组(P<0.05),而布地奈德组的PEF测定值高于孟鲁司特组(P<0.05)。结论:1.中医证候改善与呼吸道感染次数情况在治疗结束时,较治疗前对比,中药组能明显地改善中医证候,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除了在改善咳嗽、气喘的疗效不如布地奈德组外,在改善其他证候,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的疗效均优于其他两组。其他两组除了能改善咳嗽、气喘外,并不能改善其他证候,也不能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且在改善咳嗽、气喘上,布地奈德组的疗效较中药组更明显,中药组疗效则较孟鲁司特组显着。从治疗结束时停药,到随访结束,中药组除了恶风证候外,其他证候无明显加重,呼吸道感染次数也无明显增加。其他两组则咳嗽、气喘明显加重,在改善除了咳嗽、气喘外的其他证候,以及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方面也均无明显疗效。2.哮喘发作次数与PEF测定值情况在治疗结束时,较治疗前对比,布地奈德组在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及增加PEF上,疗效最好,中药组次之,孟鲁司特组疗效最差。从治疗结束时停药,到随访结束,在哮喘发作次数上,中药组变化不明显,其他两组则明显增多。在PEF测定值方面,中药组变化不明显,其他两组则明显减少。3.总结故在治疗结束时,布地奈德组在总有效率,改善咳嗽、气喘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改善PEF(即改善气道狭窄)方面,较其他两组具有明显优势,而中药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上较其他两组更具优势。随访结束时,中药组在总有效率及其他疗效指标均优于另外两组,所以中药组控制哮喘的疗效可能更加全面,持续时间更长,疗效更稳定,症状不易反复。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口服中药与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各具优势,而口服中药的疗效优于口服孟鲁司特钠。

余佳骏[5](2018)在《加味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饮邪化热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外寒内饮证是哮病常见的临床证型,射干麻黄汤是治疗外寒内饮证的临床常用方剂。在哮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哮病日久,年老体弱,肺脾亏虚,津液失于布散,内停为饮者,易出现体内伏饮化热;外邪袭肺入里与饮邪相合化热;或与体内七情郁结之气、食积之火相合化热。目前临床中此类患者数量较多,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仅能改善部分症状,且中药治疗若采取单纯温化痰饮的方法则黄稠痰更甚,若过用寒凉药物清化痰热,又反使饮邪难化,病情缠绵难解。因此,本研究遵循“温以化饮,凉以清热”的治疗原则,予加味射干麻黄汤治疗。通过记录口服加味射干麻黄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试验组和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ACQ6积分及AQLQmarks积分情况,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积分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及两组之间治疗效果的差异情况,记录试验期间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评价加味射干麻黄汤治疗哮病饮邪化热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今后临床使用本方治疗饮邪化热证之哮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支气管哮喘饮邪化热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14例,试验组30例。前者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后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口服加味射干麻黄汤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并记录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哮喘控制问卷(ACQ6)积分及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marks)积分的前后变化,将试验相关数据用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属计量资料比较且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者用t检验,反之则用秩和检验。属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标准a=0.05,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前试验组喘促症状的中医症状积分为6.69±3.92,对照组为6.86±1.50,治疗后试验组喘促症状的积分为2.89±3.27,对照组为3.00±3.24,显示西医治疗基础上口服加味射干麻黄汤及常规的西医治疗均能降低喘促症状的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试验组喉中痰鸣的中医症状积分为4.91±4.42,对照组为4.50±1.93;治疗后试验组喉中痰鸣的中医症状积分为0.50±1.50,对照组为1.07±1.50,显示试验组及对照组均能降低喉中痰鸣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试验组咯痰的中医症状积分为5.88±3.67,对照组为5.25±3.77;治疗后试验组咯痰的中医症状积分为2.90±3.16,对照组为3.21±1.50,显示试验组及对照组均能降低咯痰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者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前试验组咳嗽症状的中医症状积分为2.08±1.36,对照组为2.21±0.50,治疗后试验组咳嗽症状的积分为1.20±0.50,对照组为1.36±0.50,显示西医治疗基础上口服加味射干麻黄汤及常规的西医治疗均能降低咳嗽症状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者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试验组胸闷的中医症状积分为2.40±1.36,对照组为2.33±1.35;治疗后试验组胸闷的中医症状积分为0.88±1.21,对照组为1.15±1.14,显示试验组及对照组均能降低胸闷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试验组口渴的中医症状积分为1.57±1.14,对照组为1.77±1.17;治疗后试验组口渴的中医症状积分为1.17± 1.34,对照组为1.64±0.50;治疗前试验组心烦的中医症状积分为1.38±1.55,对照组为1.36± 1.37;治疗后试验组心烦的中医症状积分为0.66± 1.12,对照组为1.21 ±0.50;治疗前试验组口苦的中医症状积分为0.67±1.40,对照组为0.33±0.59;治疗后试验组口苦的中医症状积分为0.27±0.50,对照组为0.31±0.54;治疗前试验组哮鸣音的中医症状积分为1.64±2.30,对照组为1.80±2.25;治疗后试验组哮鸣音的中医症状积分为0.65±1.47,对照组为1.56±1.71。显示试验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口渴、心烦、口苦、哮鸣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前后两组数据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稍能减轻口渴、心烦、口苦、哮鸣音症状,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心烦、口苦、哮鸣音症状上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试验组ACQ6评分为2.06±0.69,对照组为2.04±0.88;治疗后试验组ACQ6评分为0.75±0.33,对照组为0.80±0.38。说明试验组及对照组均能降低ACQ6评分,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哮喘基本控制状态,对照组良好控制状态,但两者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治疗前试验组AQLQmarks评分为37.23±10.37,对照组34.64±7.16;治疗后试验组AQLQmarks评分为17.30±6.79,对照组为18.00±8.02。提示试验组及对照组均能降低AQLQmarks评分,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者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射干麻黄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的试验组及单纯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喘促、喉中痰鸣、咯痰症状,两组治疗前后对比有显着性差异;加味射干麻黄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的试验组能降低患者咳嗽、胸闷、口渴、心烦、口苦、哮鸣音的症状积分,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加味射干麻黄汤能协助西医治疗减轻疾病带来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本试验的研究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研究的周期较短,病例数较少,仅反映了疾病目前的治疗情况,对于远期疗效、药物的绝对安全性,治疗的具体作用靶点等尚不明确,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王艳琨[6](2012)在《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发病影响因素及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为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提供临床辨证的依据和参考。方法:制定临床调查问卷,对符合喘息性支气管炎中西医诊断标准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采集,建立相关数据库,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各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所调查的247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中,属寒性哮喘证者114例,属热性哮喘证者93例,属寒热错杂证者26例,属虚实夹杂证者14例。经统计学分析,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发病年龄段、出生情况、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家族哮喘/过敏史、既往疾病史、发热程度、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心肌酶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与性别、喂养史、好发季节、好发时间、过敏史、诱发因素、白细胞总数、发作严重度均有一定相关性。结论: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性别、喂养史、好发季节、好发时间、过敏史、诱发因素、白细胞总数、发作严重度等因素相关,上述因素可作为中医证型的影响因子。为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辨证提供参考。

王大龙[7](2011)在《哮喘专科治疗小儿哮喘远期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哮喘专科门诊近十年来哮喘诊疗经过,了解专科治疗状况,评价专科治疗小儿哮喘远期疗效,为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参考,促进儿童哮喘治疗的规范化发展。方法:1、收集整理自2000年3月至2010年6月哮喘专科病历,以362例成都市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个人史、发病史、远期疗效等方面整理统计,并随访至2011年2月。2、本次疗效观察选取128例患儿,具有至少连续3年专科规范中西医结合治疗经过,以年为单位评判患儿哮喘发作情况。具体分别在专科治疗前,治疗3年后统计分析,对前后主要症状、体征以及肺功能检查变化进行对照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362病例特点:男性237例,占65.47%,女性125例,占34.53%;初发年龄:~3岁230例,占63.54%,-6岁54例,占14.92%,<6岁,44例,占12.15%;确诊年龄分布:-3岁,22例,占6.08%,~6岁,158例,占43.65%,>6岁,182例,占50.28%;伴随病史:湿疹221例,占61.05%,鼻炎224例,占61.88%,其它过敏疾病67例;过敏原检查:尘螨过敏184例,占50.83%,混合过敏104例,占28.73%2、128例患儿远期疗效观察:1)经过专科治疗3年后,哮喘停发病例增多,发作次数减少,鼻炎症状持续病例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与治疗前相比,经专科治疗3年后喘息、咳嗽、肺部哮鸣均有明显改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咯痰症状的改善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治疗前相比,经专科治疗后临床控制水平均有明显改善,控制和未控制水平改变具有显着差异(P<0.01),部分控制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次入选362病例一般资料:儿童哮喘发病以3岁及3岁以内为主;本次研究对象男女人数之比为:1.896,显示儿童哮喘发病男性高于女性;本次研究资料过敏原检查和过敏性疾病史情况,提示过敏史对儿童哮喘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确诊年龄分布以学龄前期和学龄期为主。2、专科综合治疗方案在远期可以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改善儿童哮喘症状、体征(喘息、咳嗽、肺部哮鸣),达到较好的临床控制。

文碧玲[8](2010)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借鉴循证医学理念,运用现代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进行了文献回顾性研究和临床观察性研究,在全面收集文献报道、临床观察研究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分析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疗效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临床疗效评价寻找科学证据,并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提供了依据。研究内容共分为两部分:一、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文献研究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研究目的通过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现代文献和临床观察研究,探讨贴敷方法中药物、制备方法、穴位、贴敷时机、贴敷时间、贴敷皮肤反应等应用规律,为筛选治疗方案中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借鉴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的思路和方法,结合中医针灸学科的文献特点,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儿童支气管哮喘为关键词,应用SinoMed等全文数据库进行计算机和手工检索获取文献,录入数据表格统计分析。采用临床观察性研究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在辽宁、湖北、成都三地的三所Ⅲ级甲等中医院,以哮喘缓解期的患儿为3个队列,通过随访对三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观察与初步分析。结果一、文献研究检索纳入合格文献45篇,对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观察相关信息的分析结果如下。1、一般资料:男性患儿多于女性,年龄2个月至17岁,平均年龄7.5岁;病程2个月至10年,平均病程3年;64.4%的论文报道了哮喘患儿病情分期,临床观察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占55.6%。2、中药使用频次:由高至低排在前10位的是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麝香、麻黄、皂荚、丁香、肉桂、苏子。药物性味多辛、温,归肺经。组方配伍比例按照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以2:2:1:1居多;75.6%选用姜汁制备药膏。3、腧穴使用频次:由高至低排在前10位的是肺俞、定喘、膏肓、膈俞、膻中、心俞、脾俞、大椎、肾俞、天突;腧穴归经多属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督脉和经外奇穴;穴性以背俞穴居多。4、贴敷时机:77.3%在夏季三伏贴敷,11.3%在三伏、三九天均贴,8.9%在夏季或7-8月贴敷,2.2%在非三伏和三九贴敷。5、贴敷时间:24.4%小于或等于2小时;20.0%大于或等于2小时;6.7%在1-3小时。以2小时界定居多,最短的0.5小时,最长达24小时。6、贴敷皮肤反应:42.2%未提及皮肤反应;13.3%提及局部皮肤潮红;11.1%提及疼痛;8.9%提及灼热感、细小水泡或其他说明;6.7%提及起泡。7、研究方法:77.8%是临床观察或临床报道,22.2%报道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随机化表和电脑随机。观察病例在300例以下的占88.9%。二、临床观察研究1、一般资料初诊符合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患儿共609例,其中,入组辽宁328例,湖北139例,成都142例。平均年龄辽宁6.89±2.82岁,湖北6.55±2.77岁,成都6.77±3.23岁;男性多于女性;平均病程2至3年。经统计学处理,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没有显着差异(P>0.05)。2、初诊情况(1)临床症状:按症状出现的频次由高至低排序,辽宁哮喘、咳嗽、喘憋、咳痰、气短;湖北和成都均哮喘、咳嗽、咳痰、喘憋、气短。经卡方检验,三所医院初诊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差异非常显着(P<0.01)。数据合并后排序为哮喘、咳嗽、喘憋、咳痰、气短。(2)疾病发作或加重的季节性:疾病发作或加重随四季变化由高至低排序,辽宁无明显季节性最高、其次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湖北和成都均以冬季最高、其次春季、无季节性、秋季、夏季。经卡方检验,三所医院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有无季节性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3)病情分析:三所医院贴敷患儿治疗前疾病急性发作或加重次数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每月≤1次的比例最高,每月2-3次的次之,每周1-2次的较少,每周≥3次的极少。(4)患儿自评和医生评价:三所医院贴敷患儿或监护人初诊时叙述病情严重程度,依据患者自我感受病情严重程度1-10分尺度表,经秩和检验,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初诊时医生诊断哮喘患儿的病情,以中度的最多,轻度的次之、重度的极少。经CMH卡方检验,三所医院医生诊断哮喘患儿的病情程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5)贴敷皮肤反应:三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三伏贴敷后,患儿皮肤反应以无反应、或呈痒感、灼热感为主。经CMH卡方检验,三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贴敷后患儿的皮肤反应有显着性差异(P<0.05)。3、随访患儿哮喘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1)单因素分析:①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对哮喘再发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概率图显示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哮喘再发概率呈下降趋势。②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有无季节性对哮喘再发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患儿发病有季节性的哮喘再发概率高。③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对哮喘再发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急性发作每月少于1次的患儿哮喘再发概率明显低于每月超过1次的患儿。患儿贴敷前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等级对哮喘再发有显着性差异(P<0.05),轻度病情的哮喘再发概率低。④患儿贴敷后皮肤反应对哮喘再发经卡方检验,第1次贴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第2次贴敷有显着性差异(P<0.05),均显示皮肤无反应的哮喘再发概率低;第3次贴敷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⑤观察贴敷时机和时间对哮喘再发的影响,经卡方检验,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选择三伏和三九均贴,贴敷0.5-2小时的哮喘再发概率低。⑥从三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中,提取中药组方中的不同药物,经卡方检验,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组方中有延胡索的哮喘再发概率低,有甘遂、皂角和细辛的哮喘再发概率高。⑦从三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中,提取穴位处方中的不同穴位,经卡方检验,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选用定喘和天突、膻中的哮喘再发概率低,选用大椎和复合穴位(即指肾俞、脾俞、关元、神阙、内关)的哮喘再发概率高。⑧从三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中,提取制备方法中的不同药物,经卡方检验,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姜汁加麝香的哮喘再发概率低,加蒸馏水的次之,加蒜汁的最高。(2)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和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经SAS软件程序,模型入选的自变量是贴敷时机和时间、疾病发作或加重的季节性,结果显示无明显季节性,在三伏三九均贴,贴敷时间为0.5-2小时的哮喘再发概率低。“三伏”贴敷后,3次随访患儿的哮喘再发及病情,经过两水平分层筛选拟合模型,综合分析哮喘发作次数、发病季节、制备方法、贴敷时机和时间、皮肤反应等因素,提示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三所医院患儿哮喘再发概率均呈下降趋势。数据合并处理结果显示,每隔三个月随访1次,哮喘再发概率下降0.7431倍;在三伏三九贴敷,时间为0.5-2小时的哮喘再发概率下降0.5166倍。结论文献分析统计结果,提示穴位贴敷疗法的中药组方、药物比例、制备方法、穴位处方、贴敷时机、贴敷时间、皮肤反应等因素与临床疗效相关。中药使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的频次较高,按照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的配伍比例以2:2:1:1居多,制备方法主要采用鲜姜汁或姜汁,药性辛温,多归肺经。腧穴使用肺俞、定喘、膏肓、膈俞、膻中、心俞的频次较高,腧穴多归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居多。三伏贴多于三伏和三九均贴,贴敷时间以2小时为界定的较多,多数报道认为贴敷后皮肤不发泡,以潮红为度。本研究按照循证医学中文献证据级别划分方法,虽然级别不高,但仍可说明以上诸因素可能与疗效有关。由于文献以临床观察或临床报道较多,样本量较少,采用数字表法的随机对照试验较少,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判断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儿童哮喘缓解期的治疗作用证据不足,有待于今后进一步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试验观察提供科学的证据。2008年夏季“三伏”期间,三所医院观察1-14岁的贴敷患儿共计609例,一般资料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初诊资料显示,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门诊患儿症状多表现为哮喘、咳嗽,以轻中度病情多见。患儿哮喘发作或病情与环境气候有关,不同的地域有其特殊性。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辽宁,患儿哮喘发作季节性不明显,可能与北方虽然气候寒冷,但室内供暖有关;而位于华中地区的湖北、西南地区的成都患儿哮喘发作有季节性,以冬季发病多见,可能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温差较大有关。三所医院的贴敷时机均选择夏季“三伏”,在“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各贴敷1次,辽宁同时还在“三九”贴敷。贴敷时间辽宁0.5-2小时,湖北和成都2-4小时。患儿贴敷后皮肤均以无反应,或痒感、灼热感多见。通过贴敷后的3次随访,分析患儿哮喘再发的影响因素,提示年龄、病情、发作或加重有无季节性、贴敷方法均可能影响哮喘再发。通过对三所医院不同治疗方案中不同药物、穴位、制备方法的比较分析,提示中药组方的核心药物是白芥子、延胡索;穴位处方的核心腧穴是肺俞、膏肓、定喘、天突、膻中;药物制备方法选用姜汁加麝香调制最佳。选择三伏三九均贴,贴敷时间0.5-2小时的哮喘再发概率最低。从目前的数据分析表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中药组方、制备方法、穴位处方、贴敷时机和时间、贴敷皮肤反应均可能影响疗效,临床疗效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的先进性在于采用了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系统观察了大样本的数据,揭示了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综合的复杂干预措施,其治疗作用是通过激发人体阳气,提高机体抵抗力,达到控制疾病发作的目的。体现了抓住哮喘缓解期治疗时机“已病早治”的预防思想,为中医治未病的典型案例。其结论今后将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进一步验证。

李园白[9](2010)在《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以往利用信息学方法研究中医药数据时主要是发现共性规律,但中医医案文献的主要贡献却恰恰在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方面,因而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学方法来评价中医数据。医案传千载而不衰,古今文献中关于医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纷繁多样,然而当研究者需要获取医案中某些特殊的辨证及处方情况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故本研究以哮喘医案为范例,利用现有的信息相似度比较技术,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医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为测度医案的辨证和处方的特殊性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需求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进行小规模调查。调查对象为三级甲等医院初、中、高级临床医师,共收回86份有效问卷,经统计分析后认为:医案特殊性评价研究受到临床医师的肯定,并认为“辨证”和“处方”这两点较适于作为医案特殊性的评价点。第二部分确定研究对象:在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分为被评价对象和参照对象,被评价对象是被评价的主体,而参照对象是凸显被评价对象特殊性的参照物。通过调查425种中医疾病文献发表量,分析不同疾病诊治复杂程度等因素后,最终确定哮喘作为被评价病种;同时比较分析了期刊医案、专着医案等不同载体的医案特点,发现期刊医案最具有特殊性这一特色,故最终确定以发表于期刊的中草药治疗哮喘有效医案为被评价对象,并制定了筛选细则,共筛选文献1347篇,时间限定为20年(1988年至2007年)。参照对象需要具有“普遍性”特征,故选择公认度较高、研究病例数较大、流传较久的哮喘诊疗文献信息作为参照对象。经调研确定参照对象信息来源为:中国方剂数据库(涉及书籍240种)、10例以上哮喘临床研究文献(涉及文献1293篇)、书籍中记载哮喘的相关知识(涉及书籍44种)。第三部分确定评价具体目标:遵循评价目标有意义及有可比性的原则,并根据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中药处方的特殊性”及“辨证特殊性”作为评价具体目标。第四部分遴选评价指标:本研究以筛选有效信息为目标,故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中药名称、中药剂量、中药功效、证候的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证素及基本证候。第五部分评价指标的预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之间的(量纲)度量单位及变化幅度不同,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中药的常用剂量不同。故本研究对中药名称、中药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名称四个方面的指标信息进行了预处理,即规范化处理:①中药名称规范处理:采用词典排序、正异名顺序标注建立标准表的方法处理中药名称,原文的中药名称被规范修动的比例为20%左右,处理后的规范数据占总数据的95%左右。②中药剂量规范处理:在以往指标标准化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研究的中药剂量规范化公式,对中药剂量进行处理,消除了中药之间不同常用剂量范围所造成的计算误差。③中药功效预处理:根据中药功效、剂量信息,提出了功效信息处理方式,形成处方的功效信息集合。④证候指标预处理:运用从简单到复杂多层次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对证候指标进行预处理,共提取“病位”、“病性”、“病位-病性”等证候单元565个。第六部分评价模型的确定:本研究的评价模型使用相似度模型来计算特殊性。根据两个主要评价目标即“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和“证候特殊性评价”的不同特性,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相似度模型进行计算。其中中药处方的特殊性评价模型采用了三层分析法:一层为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二层为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其中一层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通过比较Jaccard算法和Dice算法两种集合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对于被比较双方的相似部分与非相似部分应设置相同权重,故最终选择Jaccard相似系数作为计算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方法。二层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通过比较“相关系数比较法”和“夹角余弦比较法”这两种矢量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夹角余弦比较法”的计算结果取值范围、取值趋向等方面特点比较适合组成剂量相似度比较,故最终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进行处方组成剂量的比较。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处方功效被评价信息与处方组成剂量信息类似,故同样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计算处方功效相似度。而证候相似度的计算模型,与处方信息不同,是文本信息比较,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计算模型、空间向量模型、本体中概念相似度计算模型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敏感度较好、操作性较强,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计算进行证候相似度计算。第七部分评价结果计算:本研究按照评价指标采集、指标预处理、评价模型计算一系列步骤,进行哮喘医案被评价对象及参照对象的相似度比较,并制订出结果划分规则,筛选出有特殊性意义的被评价对象。被评价的中药处方信息共2779个,通过计算得出结论:①“全特殊处方信息”为0个,即被评价对象中没有处方组成、剂量、功效三方面信息均为特殊的处方信息。②“部分特殊处方信息”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信息”557个、“特殊处方组成剂量信息”16个,“特殊处方功效信息”0个。此类信息是从组成、剂量、功效三个角度分别独立分析,其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及特殊处方组成剂量,均有部分阳性结果,而特殊处方功效信息方面并没有阳性结果。③“一般处方信息”为375个,即有375个处方信息基本没有新意,与普通成熟的处方信息基本雷同。另外除了上述三类处方结果外,还存在一些其他处方信息,本研究认为无意义故未予分类。证候信息共1506个,其中特殊证候为0,部分特殊证候为258个,常见证候为1248个。第八部分辅助软件开发:本研究开发了三个软件以辅助课题的评价工作,主要用于处理本研究中计算量大、手工难以处理、易出错的几个环节,提高计算的效率和准确率。其中“中药规范系统”辅助中药名称、剂量、功效标准表的建立,“正异名修正系统”可以辅助中药名称等规范工作,“方剂相似识别系统”可以进行相关方剂相似度的计算。小结:本研究的创新性贡献在于利用信息学分析方法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包括从处方药物组成、处方组成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四方面进行医案特殊性研究,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探求医案中特殊辨证和用药的信息。从研究结果分析,医案在辨证方面特殊性不高,大多数医案的辨证信息都在以往成熟文献中提及过;而在方剂特殊性方面具有阳性结果,其组成和剂量都筛选出一些较特异的处方,这些特异性用药信息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开拓思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新视角。本研究在特殊性评价方法学上进行了探索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特定的评价指标处理方法、处方多层次相似计算方式及证候单元相似度的计算思路,最终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相似度度量方法,并提出了特殊性计算结果的分类规则,在中医药处方和辨证信息相似性研究方面,提供了有意义的方法学上的探索和实践应用范例。

高艳[10](2009)在《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Delphi法制订出科学规范的《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进一步评价Delphi法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Ⅰ文献研究——回顾中医儿科主要古籍文献以及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查阅古代及现代有关小儿哮喘诊疗的论述、病案等,收集从古至今有关小儿哮喘的中医诊断、分型、治法、方药等。Ⅱ专家调查——采用Delphi法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对每轮问卷中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采用计算均数、不重要百分比、等级和、变异系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在下轮问卷中反馈给专家,经过三轮问卷,形成初步的诊疗方案,提交给专家论证会,经由专家论证定稿,最终形成该病的诊疗指南。结果: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近12年符合要求的目标文献109篇,并结合小儿哮喘中医医史文献的研究,编制专家问卷,共进行三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76.67%、93.60%、82.98%,在第三轮问卷中专家意见已经较为集中统一,因此结束咨询,并最终通过专家会议的论证,确立了符合临床实际的科学规范的《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结论:应用Delphi法进行小儿哮喘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研究,并根据专家所提供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成功制订了《小儿哮喘中医珍疗指南》,同时证明Delphi法作为一种充分发挥专家智慧、知识和经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中具有客观性、传统性及可操作性的重要方法学。

二、婴幼儿哮喘44例远期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幼儿哮喘44例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伏九贴膏对于支气管哮喘小鼠体内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平喘固本合剂”对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婴幼儿血清IL-5、IL-17和NF-κB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治疗方案
    3.实验样品的制备
    4.ELISA 实验步骤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临床资料
    2 各组血清IL-5水平的变化
    3 各组血清IL-17 水平的变化
    4 各组血清NF-κB水平的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3)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对哮喘小鼠Th17/Treg平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实验研究
    1.1 研究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动物分组
        1.1.3 哮喘动物模型的复制
        1.1.4 干预方法
        1.1.5 标本采集
    1.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2.1 小鼠一般状况的观察
        1.2.2 小鼠引喘潜伏期的观察与测定
        1.2.3 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1.2.4 小鼠脾组织Th17、Treg细胞检测
        1.2.5 小鼠肺组织PI3K、RORγt、Foxp3 mRNA检测
    1.3 统计方法
    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1.4.1 各组小鼠一般状况比较
        1.4.2 各组小鼠引喘潜伏期比较
        1.4.3 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比较
        1.4.4 各组小鼠脾组织Th17、Treg水平及Th17/Treg比较
        1.4.5 各组小鼠肺组织PI3K、RORγt、Foxp3 mRNA比较
2 文献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2.1.1 哮喘的流行病学
        2.1.2 哮喘的西医病因病机
        2.1.3 哮喘的西医治疗
    2.2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2.2.1 哮喘的源流
        2.2.2 哮喘的中医病因病机
        2.2.3 哮喘的中医治疗
3 讨论与分析
    3.1 艾炷灸疗法分析
    3.2 “俞募配穴”疗法分析
        3.2.1 “俞募配穴”的理论及现代研究
        3.2.2 “俞募配穴”防治哮喘的研究
    3.3 选穴分析
        3.3.1 肺俞穴
        3.3.2 中府穴
        3.3.3 肺俞与中府的配伍
    3.4 阳性对照药分析
    3.5 实验结果分析
        3.5.1 哮喘小鼠模型分析
        3.5.2 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对哮喘症状及引喘潜伏期影响的评价
        3.5.3 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对肺组织形态学影响的评价
        3.5.4 肺“俞募配穴”艾炷灸逆转Th17/Treg平衡失调的作用评价
        3.5.5 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对PI3K、RORγt及 Foxp3 mRNA表达影响的评价
    3.6 肺“俞募配穴”艾炷灸的临床意义
    3.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加减芪桂五物汤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传统中医文献研究
        一、病名探究
        二、古代文献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现代文献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传统中医对本病的治则治法
    第二节 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现代医学对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治疗研究进展
    第三节 运用加减芪桂五物汤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前期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兙俥
        二、病例选择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及措施
        一、病例来源及分组
        二、治疗方案
        三、技术路线图
        四、临床观察指标
        五、疗效判定
        六、安全性指标及评价标准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结果及统计学分析
        一、三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二、三组患儿治疗后结果分析
        三、三组患儿疗程结束3个月随访结果分析
        四、不良事件观察
第三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加味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饮邪化热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哮喘的流行病学及我国哮喘的控制情况
        2 哮喘的病因
        3 哮喘的发病机制
        4 哮喘的诊断
        5 哮喘的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哮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哮病病名的历史源流
        2 哮病的病因病机
        3 哮病的中医内科辨证与治疗
        4 射干麻黄汤在治疗哮病中的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筛选
        4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观察
        3 ACQ6量表评估情况
        4 AQLQ~(marks)量表评估情况
        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立题背景及依据
        2 疗效分析
        3 中医症状评价
        4 实验室检查评价
        5 ACQ6及AQLQ~(marks)的评价
        6 从痰、饮的关系探讨本方的理法方药
        7 从温运脾阳,健脾益气的角度理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8 安全性及局限性分析
        9 研究设想
        10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个人简历

(6)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
        (一) 病例资料
        (二) 西医诊断标准
        (三) 中医辨证标准
        (四) 病例纳入标准
        (五) 病例排除标准
    二、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统计方法
    三、 调查结果
        (一)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分布
        (二) 中医证型与性别的相关性比较
        (三) 中医证型与年龄段的相关性比较
        (四) 中医证型与出生情况的相关性比较
        (五) 中医证型与出生体重的相关性比较
        (六) 中医证型与分娩方式的相关性比较
        (七) 中医证型与喂养史的相关性比较
        (八) 中医证型与好发季节的相关性比较
        (九) 中医证型与好发时间的相关性比较
        (十) 中医证型与家族哮喘、过敏史的相关性比较
        (十一)中医证型与既往疾病史的相关性比较
        (十二)中医证型与药物、食物过敏史的相关性比较
        (十三)中医证型与诱发因素的相关性比较
        (十四)中医证型与发热程度的相关性比较
        (十五)中医证型与白细胞总数的相关性比较
        (十六)中医证型与嗜酸粒细胞百分比的相关性比较
        (十七)中医证型与心肌酶的相关性比较
        (十八)中医证型与发作严重度的相关性比较
讨论
    一、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古代文献研究
        (一) 病名的沿革
        (二)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中医学对本病诱发因素的认识
        (四) 中医学对本病治则治法的认识
    二、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现代文献研究
        (一)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 内治法
        (三) 外治法
        (四)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7)哮喘专科治疗小儿哮喘远期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来源
        1.2、专科诊断标准
        1.2.1、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
        1.2.2、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标准
        1.2.3、哮喘发作分度标准
        1.2.4、中医诊断标准
        1.2.5、分期标准
    2
        2.1、哮喘专科病例入选标准
        2.1.1、纳入标准
        2.1.2、排除标准
    3、哮喘专科治疗
        3.1、治疗原则
        3.1.1、分期疗法方案附表
        3.1.2、膏方治疗方案
        3.1.3、天灸方案
    4、疗效观察指标
        4.1、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4.2、临床控制水平标准
    5、统计分析
        5.1、统计项目与分析
        5.2、统计处理
    6、结果
        6.1、基本病史特征
        6.2、128例患儿临床疗效观察
    7、讨论
        7.1、结果分析
        7.2、专科治疗评价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后置部分
附录
    文献参考

(8)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文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过程
        1 检索策略
        2 检索范围
        3 文献纳入标准
        4 文献排除标准
        5 文献提取
        6 文献处理方法
        7 研究结果
    五、讨论
    六、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过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结论
    五、讨论
        1 中医学对哮喘儿童体质的认识
        2 中医外治法经皮给药的作用机制
        3 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运用
        4 遵循中医自身规律探析疗效评价和复杂干预
        5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体现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6 展望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临床调查问卷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一)
综述二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二)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论着、音像作品
致谢

(9)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正文
    1 评价目的和意义
        1.1 探索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
        1.2 筛选出辨证治疗独特的哮喘医案
    2 技术路线
    3 需求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被调查对象
        3.3 调查方式
        3.4 调查结果
        3.5 调查结论
    4 研究对象
        4.1 病种及文献来源的确定
        4.1.1 病种确定
        4.1.2 被评价对象文献类型
        4.1.3 参照对象文献来源
        4.2 被评价对象
        4.2.1 入选及排除条件
        4.2.2 被评价对象概况
        4.3 参照对象
        4.3.1 入选条件
        4.3.2 参照对象概况
        4.4 检索来源及方式
        4.4.1 公开信息检索来源
        4.4.2 评价对象检索方式
    5 评价目标
    6 评价指标
        6.1 特殊性指标选择
        6.1.1 中药处方的特殊性指标
        6.1.2 证候的特殊性指标
        6.2 指标预处理
        6.2.1 中药指标预处理
        6.2.1.1 中药名称的预处理
        6.2.1.1.1 中药名称标准表的建立
        6.2.1.1.2 其他不规范现象处理
        6.2.1.1.3 规范处理概况
        6.2.1.2 中药剂量的预处理
        6.2.1.3 处方功效的预处理
        6.2.2 证候指标预处理
    7 评价模型
        7.1 中药处方相似度评价模型
        7.1.1 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
        7.1.2 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
        7.1.3 处方功效相似度
        7.2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7.2.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7.2.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7.2.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7.3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7.3.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7.3.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7.3.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7.3.1.3 欧式距离计算
        7.3.2 证候评价模型选择
    8 评价结果
        8.1 评价结果处理
        8.1.1 中药处方相似度
        8.1.2 证候相似度
        8.2 评价结果概况
        8.2.1 中药处方评价结果
        8.2.2 证候评价结果
    9 辅助软件
        9.1 中药规范系统
        9.2 正异名修正系统
        9.3 方剂的相似识别系统
结论
    1 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
    2 评价方法学上进行探索
    3 数据规范上进行探索
展望
    1 方剂的查新工作可以开展
    2 中药、证侯信息的标准化工作待大力开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
    附录B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统计报告
    附录C 被评价对象文献名称详表
    附录D 参照对象书籍详表
    附录E 中医疾病临床研究数据库来源文献详表
    附录F 中国方剂数据库方剂来源详表
    附录G 证候单元详表
    附录H 处方特殊度结果(部分)
        表H-1 处方组成特殊度前50名
        表H-2 处方组成剂量特殊度前50名
        表H-3 处方功效特殊度前50名
    附录Ⅰ 证候特殊性前50名
致谢
个人简介

(10)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绪论
    1.研究背景
    2.现有工作基础
    3.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小儿哮喘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
        1.3 选方用药
        1.4 用药规律
        1.5 其他治疗方法
        1.6 小结
    2.小儿哮喘现代文献研究
        2.1 目标文献
        2.2 文献筛选
        2.3 文献检索结果
        2.4 讨论
    3.总结
    现代文献目录
第三部分 德尔菲(Delphi)法问卷调查
    1.德尔菲(Delphi)法
    2.问卷设计
    3.专家遴选办法
    4.专家评价及计分方法
    5.统计分析方法
    6.三轮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6.1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6.2 专家信息
        6.3 第一、第二轮问卷分析
        6.4 第三轮问卷分析
    7.说明
第四部分 讨论
    1.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1 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及专家会议相结合的方法
        1.2 Delphi法在"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2.循证医学及其在本课题研究中的体现
        2.1 循证医学概述
        2.2 循证医学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
        2.3 有中国特色的循证医学
        2.4 循证思维在"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中的体现
    3.下一步工作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结语
    1.今后工作的改进方向
    2.诊疗指南在具体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综述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婴幼儿哮喘44例远期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伏九贴膏对于支气管哮喘小鼠体内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D]. 盛小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平喘固本合剂”对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婴幼儿血清IL-5、IL-17和NF-κB的影响[D]. 刘亚韦. 青岛大学, 2019(03)
  • [3]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对哮喘小鼠Th17/Treg平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雷惠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加减芪桂五物汤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研究[D]. 黄博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加味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饮邪化热证临床疗效观察[D]. 余佳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0)
  • [6]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 王艳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7]哮喘专科治疗小儿哮喘远期临床观察[D]. 王大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8]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文碧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12)
  • [9]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D]. 李园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8)
  • [10]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D]. 高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