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曹海苓[2](2020)在《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由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服务保障需求大幅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显,给政府老年服务行业治理带来了严峻考验。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政府经济上不堪重负的双重压力下,社会化养老成为我国缓解养老负担压力的现实出路。作为一种现代养老方式,社会化养老是指在遵循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原则下,通过社会途径,由包括政府、家庭、市场、社区等在内的多元服务主体为满足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共担养老服务职能的养老方式。从提供主体视角讲,社会化养老强调养老资源由传统的家庭、政府的一元或二元向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等在内的多元主体的转化。从社会化养老的客体角度讲,社会化养老面向社会全体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实现了服务对象的普遍化。同时,社会化养老更加强调政府主导作用、市场决定作用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等养老服务主体专业化服务特征的有机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是完善我国老年福利制度,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亦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应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养老作为关系国家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一方面,其解决得程度如何与执政党的执政成效息息相关,决定民心向背,政府作为执政党意志的集中体现者,应当发挥其在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政府的本质来讲,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公共资源的控制者,促使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其重要的施政目标。养老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基础性、现实性的民生问题,直接关乎公共利益,保障与改善民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领域,是衡量现代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与能力的重要尺度。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构想以来,养老服务在各个阶段都显露出政府参与的痕迹,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保障了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然而,政府在干预养老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供给缺乏、社会组织扶持培育力度不够、服务主体协同性不足、市场化运行中监管缺失等缺陷与不足,这说明政府在干预养老服务过程中依然未能找准自身的定位,未能真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挥其职能。由于养老服务兼具政府保障特征和社会公益福利性质,适应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培育和扶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治理能力已是转换政府职能的当务之急。本文从政治学视角出发,立足社会化养老服务领域,借鉴政府职能、准市场、协同治理等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框架,以社会化养老为研究背景,以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为研究对象,以政府职能的履行与发挥为主体框架,以政府职能的完善为研究主线,以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历史回溯、实践形态、域外经验借鉴、具体完善路径为叙事脉络,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提出了充分发挥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建议。从政府职能角度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研究,系统探讨和分析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理论依据及行动策略,合理界定政府职能的内容、边界、存在问题和改进对策,以推动政府在养老服务中承担适度、有效职责。这对于拓展社会化养老服务讨论的政治学理论空间,巩固和维护我国政治和谐稳定的大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构建了政府养老服务职能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据政府职能理论,从政府管理过程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对政府职能的现实需求,将政府职能界定为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监督职能等四个要素,厘清了各要素的功能,为我国政府职能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设计了针对负责养老服务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参与养老服务社会力量的调查与访谈,在系统分析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工具价值。2.先行研究中存在重客体研究、轻主体研究的现象,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中的关键主体——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其他核心主体联动作用的研究视角关注较少。社会化养老服务是多元主体共同行动的过程,主体间关系结构复杂,行动逻辑不尽统一。处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与核心地位的政府如何在多元主体的互动过程中抽离出不同主体的行动逻辑,进行资源整合与动员,以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是本文研究的亮点之一。3.研究结论的创新。本文提炼出了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研究的新的结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优化政府的决策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决策质量。决策过程是政府行政的核心,政府决策是否科学与公正是决定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否健康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2)完善政府的组织职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关系。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现状表明,任何单一供给主体独立提供养老服务都存在供给困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整合多方力量重构中国养老社会化服务中的政社关系,建立供给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强强联合”。(3)深化政府治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政府在行使其职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缺位与越位问题,说明政府未能准确定位自身作用的边界与范围。因此,本文提出,要从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建立多元主体联动机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政府治理体制改革。

吕金珂[3](2020)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研究》文中指出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关键期。其核心在于经济体制改革,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总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基层政府作为与最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基层政权组织要充分发挥其作为“服务型”政府的作用,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动经济职能转变,是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创新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刻阐明了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及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职责,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当前美国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与我国展开贸易战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显示出新旧动能转换不到位、创新要素驱动力不足的现状。加强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基层政府面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县、乡镇人民,要营造利于创业创新的市场氛围,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动其经济职能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然而当前推动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转变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经济职能定位不准,边界模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到位,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体制机制不健全,影响市场对要素的直接配置;缺少利于创造创新的营商环境,经济创新要素驱动力不足。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应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明确定位基层政府经济职能,合理指导地区经济发展;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品供给质量与结构;增强体制机制活力,减少基层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营造开放的市场环境,鼓励群众企业创造创新。

鹿海洋[4](2020)在《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1978—2018)》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40年来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进行客观的梳理和评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基本规律,并为行政管理实践提供指导,以此来加快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推动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本文将按照问题线索为主,时间线索为辅的思路进行。首先对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的形成进行量化分析。其次,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78-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92-2002)、经济全球化与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02-2012)、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12-2018),这四个阶段里每个研究主题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价值和缺失进行深入的挖掘。最后,对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演变的规律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基本规律,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探索未来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徐浩[5](2019)在《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尤为世人所瞩目的是,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还保持了政治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中国奇迹成为中外学者持续关注的重大议题。论文从行政改革的一个环节——运行机制角度,以政府的行政执行为切入点,梳理1949—2019年行政执行的形态特征、转换机理与变化趋势,为在中国政治情境下探寻中国奇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弹性行政。弹性行政,指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行政主、客体以非强制手段,单方或共同对既有政策法规、决策部署的变通执行,或对新政策法规的创制。与弹性行政相对应的是刚性行政,即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行政主、客体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命令性的执行手段,严格执行政策法规、决策部署。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并非截然二分,亦非有此无彼,在一定时期,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境,二者的显示度有高有低。在毛泽东时期,适应全能式政府需求,行政执行以刚性为主。这一时期的刚性行政源自三个动力:政治忠诚的激励机制、政治动员的运行机制、行政主体的“向上负责制”。这一时期刚性行政的效度正负相依。一方面,刚性行政保证了国家决策部署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刚性行政的确立更多地源于意识形态的引领、组织的强制力、领袖的超级权威,常常导致不可控的负外部性,或者说导致一种另类的弹性行政,如过度执行、虚假执行、目标置换和行政自主性丧失等。改革初期,面对文革带来的全面危机,推进改革,成为中国自救、脱贫的应然要求。改革从经济入手,经济改革又引发政治改革。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政府通过简政放权给新路的探索者留下行政自由裁量空间,弹性行政出现躁动。从体制机制因素看,弹性行政的躁动源于“政出一孔”和执行主体多样化的矛盾、层级结构下的执行偏离、基于制度缺陷的刚性缺失、权力交换的潜在需求。此外,政府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包括不同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对行政效能的追求以及“政绩优先”的推动等,也进一步催生了弹性行政。基于改革探索的弹性行政大致分为两类:中央政府授权试点和地方政府自行探索。市场化推进时期,弹性行政快速扩张。一方面,中央政府为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权让利”,但相关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国家能力有所衰减;另一方面,市场快速发展,但机制并不健全,市场对政府的反制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导致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弹性行政的扩张。这一时期的弹性行政主要有纵向的央地博弈、地方合谋,横向的区域竞争、地方保护,以及权力失范下的过度弹性行政。博弈和竞争类弹性行政激发了地方的发展动能,但也带来了分散主义、恶性竞争等问题。随着弹性行政的蔓延,其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包括导致制度弱化、行政效能低下、经济异常波动、滋生行政腐败、降低政府公信力等。针对上述负面效应,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措并举,对弹性行政进行了矫正。治标方面,主要是加强政治巡视、铁腕反腐、强化政务督查、推动政策落实审计;治本方面,从从严治党和依法行政两个路径来强化刚性行政,以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的刚性挤压弹性行政的自由裁量空间。弹性行政特别是各种过度弹性行政大幅收缩,刚性行政开始回归。这一时期刚性行政的刚性,主要源于制度约束。弹性行政这一貌似不合理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国家治理的一个部分。弹性行政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深受中国政治情境——帝制时代的行政遗产、古老大国的衰败与振兴、共产党人谋民族复兴的强烈诉求的影响,其躁动、扩张、收缩,还直接受到当代政府治理环境的制约,包括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的行政实践表明,弹性行政是特定组织环境中基于目标导向的带有亚制度化特征的非正式行为。它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转型,取得了明显的行政绩效,但也引发了对国家整体权威的分割和交易,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在当代中国政治情境中,弹性行政有其“临界点”,即坚守政治路线、维护中央权威、服务全局利益,以之为标准,中央政府随时可以纠正、叫停弹性行政。总体来看,弹性行政是在特定阶段的一种政治策略,一种过渡性行政行为方式,其发展方向是法治行政。强化法治行政,并不是简单地摒弃、杜绝弹性行政。一方面,要进一步压缩弹性行政的自由裁量空间,坚决减少不必要的弹性行政;另一方面,要避免机械追求行政执行的极端刚性,防止过于严苛的行政要求使懒政由个别现象变成普遍现象。因此,应允许保留适度的行政弹性,以保障政府灵活回应复杂社会、风险社会的需求,此外,还要通过容错纠错、激励担当等制度设计,鼓励政府官员大胆实施基于公共利益的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的弹性行政。

金洁[6](2019)在《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与长期稳定的和谐社会共存的“奇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关键议题。以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多围绕政府系统内部关系展开,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解读侧重于如何通过政府改革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而忽视了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事实上,中国体制改革往往以市场领域改革来倒逼政治、社会等领域改革。因此,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影响机理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分析框架-实证分析-政策建议”为主线,将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环境因素纳入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构建“环境-行动者-绩效”的分析框架,采用“时空演进-影响效应-影响路径”层层深入的实证策略,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机理。刻画30个省(市、自治区)1987-2017年市场经济体制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时空演进特征与协调关系;利用22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997-201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效应;通过问卷调查收集325个县级区域一手数据,研究两者的影响路径。从纵向时序变化、横向静态比较两个方面,立体地剖析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机理,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市场经济体制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时空演化。构建市场经济体制、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综合评价体系,对1987年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市场经济体制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时空演进特征观察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市地方政府职能结构从“经济职能为主”逐渐转变为“公共服务为主、经济建设并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水平与地方政府职能执行绩效不断提升,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地方政府职能执行绩效具有显着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协调分析发现市场经济体制与政府职能执行绩效存在动态的耦合协调关系,两者相辅相成,逐步从“不协调、低发展”的失调状态走向协调发展。(2)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效应。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规模产生显着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地方政府职能执行绩效。具体来看,第一,市场经济体制三大要素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效应不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金融要素发展与对外开放水平对地方政府规模产生正向影响,即金融要素与对外开放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使政府规模扩张。第二,“市场经济体制→地方政府规模→地方政府职能执行绩效”逻辑链条成立: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对地方政府职能执行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但部分要素产生负向影响,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分别对城乡均衡发展、环境保护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地方政府规模扩张有利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职能领域绩效提升,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第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与地方政府规模调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地方政府规模对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反向影响。(3)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路径。市场主体、市场要素、市场环境发展均对地方政府的内部优化与外部适应产生影响。市场主体作为市场活动微观主体,更多地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产生直接影响;市场要素与市场环境则通过宏观环境变化,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良好的发展土壤,提升社会组织活力、促使上级政府战略调整,间接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从环境因素出发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分析框架进行补充;第二,聚焦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机理,实现市场-政府关系研究视角的转换;第三,从时间、空间双重维度审视市场经济体制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演进特征,发现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第四,采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全面验证了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强度以及影响路径,发现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直接或间接通过社会组织发展与上级政府战略调整影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从打造“有效”市场、培育“能动”社会、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等三个方面,为促进市场经济与地方政府良性互动提供了可能的政策建议。

王瑞军[7](2019)在《政府治理视域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当前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行政审批设定不规范、审批范围过大,多头审批、重复审批现象依然存在,行政审批程序不规范、不透明,部分被取消或调整的审批事项缺乏有效的衔接主体,重审批、轻监管等问题,造成了损害政府公信力、增加行政成本、偏离服务型政府宗旨等负面影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现实所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都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基于此,本文从政府治理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政府治理视域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政府治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内涵及理论依据,探讨了政府治理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工具,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政府治理理论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框架。两者的价值取向和理论依据是相互融合的,均强调服务和政府公信力、追求高效政府、突出政府责任、提倡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正是两者这种契合的关系,从政府治理视域下研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文章围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功能定位、价值取向、目标设定以及改革基本原则等四个维度,构建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治理理念的“GC模型”(Governance concept model),有效阐释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该模型认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政府治理能力创新是一个内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个滚动更新、持续完善的探索过程,是一个理念导向与治理手段相互促进的概念、制度、方法、实践的动态集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设定、功能定位、基本原则均是围绕其改革的核心价值在动态演进的多维概念集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核心价值导向下,该集合包含的维度、概念、举措均有所变化。文章对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历史进程、取得的成效、现状和问题作了总结归纳,剖析了制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因,认为当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实背景和迫切需求包括:“公开+精简”行政体制改革中阳光政务与审批服务良性互动,“公平+效率”市场经济框架下效能政务与审批服务有机结合、“互联网+政务”社会背景下智慧型政务与审批服务有机结合。并选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个有代表性的域外国家和浙江、江苏、天津滨海新区等3个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国内地区,对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法进行深度探究,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该围绕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以法律为基础,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以渐进式的方式来推进改革。文章基于上述理论构造和实证研究,提出了政府治理视域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四个方面具体对策,即:科学设定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快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推进“互联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其中,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在“GC模型”的分析框架下,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体系,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主体机制、评估指标设计原则、评估指标设计、绩效管理动态流程和绩效结果使用与管理体系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较为系统的提出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管理方面的完善对策,通过大量的收集、占有、分析有关政策文件、网络和出版资料、访谈资料,进行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确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包括效率、效益、公平、服务、制度保障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88个三级指标,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一抽象行为运用扎根理论进行质性分析和指标量化。文章研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在方法上合理的应用了文献计量法、扎根理论、案例比较等研究方法;在研究视角上,将政府治理作为研究导向和理论框架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深入探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调研与实证研究,将国际经验做法与国内案例实证相结合。理论贡献主要有:在政府治理理念下,重新定义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集合;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持续、可控的研究构建了一个治理概念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在新的模型分析框架下,有效的应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今后改革导向、改革需求等外部环境发生动态变化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的路径。论文的研究对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践具有理论和方法层面的指导意义,在研究路径和研究视野方面对将来其他学者研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

王通[8](2019)在《中国社会流动的特殊性:表现、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地理空间结构(人口流动)和社会阶层结构(阶层流动)中的位置变化。从社会整体来看,社会流动是阶层结构优化的重要形式;从成员个体来看,社会流动是社会成员改善阶层状况或改变阶层类型的关键机制。兼具公共和个人双重属性的社会流动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面之一,是解读政治生活的关键视角。根据FJH假设的基本原理,社会流动模式是由社会的分工结构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在“两化叠加”(现代化和后现代化两个历史阶段近乎于嵌套在一起的时代特征)的时代背景下,描述和解释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流动的特征和规律具有理论和实践等双重价值。对于社会阶层关系的解读,马克思主义阶级范式和韦伯主义阶级范式是两种不同的理论逻辑。具体到社会流动分析,前者以阶层类型转变为聚焦,侧重于解读社会成员在城乡结构和产业结构等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变化,是一种结构性社会流动逻辑;后者偏重于阶层状况的升降变化,是对社会成员在高低有序的地位体系中位置变化的分析,是一种指标性社会流动逻辑。在社会转型期,结构性社会流动逻辑更适合形成对中国社会基本面变迁的有效解读。从历史变迁来看,中国的结构性社会流动模式经历了限制性阶段、区别性阶段和赋能性阶段等转变。这一历史进程是制度性阻滞作用不断弱化,而制度性支持作用日渐显示,同时,社会成员的个人能动作用日益强化的变化过程;并且,呈现出社会流动路径的多元化和社会流动机会的非农化等发展趋势。中国社会流动的特殊性是指中国社会流动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其中,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流动特殊性形成的基础性因素;城乡关系变迁是中国社会流动特殊性成因的基本线索;乡城社会流动为主要形式是中国社会流动特殊性的典型表现。这种特殊性具体表现为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三个层次。在宏观层面,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和对比来看,中国社会流动突显社会转型和政府主导等发展性特征,同时,城乡关系变迁和能动作用强化是社会流动模式变迁的重要线索。在中观层面,从社会成员在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中的流动来看,人口流动与阶层流动的含义重合、结构性社会流动与指标性社会流动的结果重合以及乡城社会流动与城城社会流动的时代重合等是中国当前社会流动的重要特征。在微观层面,乡城社会流动作为中国当前社会流动的主流形式,可以分为联根式社会流动、脱嵌式社会流动和发展式社会流动等三种结果;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相关数据来看,三种乡城社会流动形式的比重分为为45.15%、39.87%和11.54%(其他形式占比为3.43%)。这构成中国社会流动特殊性的基本涵义。形成中国社会流动特殊性的基础性成因在于中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成员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等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的伴生性现象。但是,农村人口基数大以及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上述转型过程的长期性;发展性城乡二元结构和制度性城乡二元结构并存增加了上述转型过程的复杂性;地区间产业布局差异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梯度格局使得人口流动具备了阶层流动的属性。这构成中国社会流动格局的结构性成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释放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潜力;伴随社会流动,农村社会流动人口由“进城诉求”向“融城需求”转变,产生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需求。在中国社会流动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城市社会的人口容量和流动机会等现实制约并没有降低中国社会流动的规模,以非正规就业等形式进行流动成为中国流动人口的能动性选择。在具体的社会流动过程中,贫富差距扩大以及社会资本差距等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流动能力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但是,贫富差距的相对合理水平以及信任文化的可塑属性等则为社会成员的能动精神提供了作用空间。然而,基础教育资源的城乡配置差距弱化了农村社会成员获得优质流动机会的能力,这对政府强化社会公平职能提出了实质需求。对当前的社会流动格局进行综合归纳是学术研究的基本任务。对此,部分媒体和学者偏向于进行阶层固化的解读,并使得阶层固化成为中国当前社会流动状况的“热门标签”。作为对当前社会流动问题的集中揭露,这一命题具有一定价值,但也存在夸大社会风险或放大社会问题的偏向,同时,具有理论和事实等双重缺陷。这启示我们对中国当前社会流动状况进行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概括。以社会流动成本变迁作为中国当前社会流动状况的综合概括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因为,伴随户籍制度等政治经济改革进程,社会成员跨越制度阻隔的成本降低;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为社会流动增加了权利保障,同时也增加了政府及其他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单位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扩招等降低了传统流动路径的实际效能,这意味着社会流动群体个人成本的增加。从社会流动成本变迁的视角看,保障畅通且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分担社会流动成本。这成为流动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政府职能转变是中国社会流动机制变迁的重要线索。比如,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以及政府与个人关系等政府职能范围的变迁产生了社会流动机会和流动路径效能等方面的变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优化流动社会的治理机制也应该以政府职能转变为着力主线:从政府职能体系维度强化社会职能和优化职责体系;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维度确立政府边界和建设有为政府;从城乡关系变迁维度突出政府责任和推进城乡融合。

王晓雨[9](2019)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现代化的改革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建设一个现代化政府成为大多数国家建设政府的目标,并且这些国家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积极地进行着改革。对于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政府来说,建设一个现代化政府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府进行了几次改革,但这几次改革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反而使政府改革陷入了机构的精简与膨胀、权力的下放与上收的怪圈。改革开放后,我国明确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并为此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我国传统的政府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新要求了,我国需要建设一个现代化政府。现代化政府的建设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总结目前我国政府改革存在的问题,明确我国现代化政府建设的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不断更新行政理念,坚持依法行政,深化政府改革。虽然我国政府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都逐步走上了正轨,但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的挑战,我国需要积极地进行政府改革,持续推进政府现代化的进程。

张剑[10](2019)在《江苏“放管服”改革行动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放管服”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探索的最新阶段,面临社会转型、治理模式变革的总体背景。从政府自身建设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开始突破技术性改革的局限,将开启体制性改革的探索。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理顺政府间关系、部门关系,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成为“放管服”改革的主要目标。江苏省作为最早探索“放管服”改革的省份之一,在“中央提出—地方实施”的改革路径中,面对中央做出的改革战略部署,如何落实为具体行动、促进多元主体合作行动。基于实践观察和理论反思,将构建行动体系作为江苏“放管服”改革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运用行动主义研究视角,为呈现出走向合作治理的行政发展历程,梳理行政改革的重心及内涵的变迁过程,并运用理论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所蕴含的原则,解释其变迁的内在逻辑。从央地关系变迁的维度提炼出“单一行动—复合行动—多元行动”分析框架,按照“职责同构”的政府间关系,将分析框架用于解释江苏省“放管服”改革的行动过程,明确改革中行动者角色定位、角色分类、行动特征及改革实践的具体分析。通过改革实践发现,公共行政二元结构将政府置于行动的核心地位,行动体系中的“社会本位”原则发挥不足,致使“放管服”改革行动体系暴露出适应性政策与适应性改革衔接不强、政府内部博弈、协同治理低效等问题,反映出“放管服”改革行动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行动主义时代的来临,以多元行动为目标,将行动自主性和社会自治性结合起来,以“社会本位”为原则,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构建合作行动体系,探索多元主体合作的治理模式。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个案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解读
        一、新时代
        二、高新区
        三、管理体制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职能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节 逻辑建构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第二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第三节 比照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研究启示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一、功能优化
        二、职能转变
        三、权力重构
        四、机构改革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转型目标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第二节 转型策略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第三节 转型保障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2)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
        (一)选题的背景
        (二)问题的呈现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重点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 政府职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政府职能
        (二)政府治理
        (三)公共服务
        (四)社会化养老
    二、基本理论的阐释
        (一)政府职能理论
        (二)准市场理论
        (三)协同治理理论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构成
        (一)公共服务视阈下政府的职责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 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历史演进
    一、中国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
        (一)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全能型政府职能
        (二)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职能的改变
        (三)深化改革阶段政府职能的转向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特征
        (一)从无限职能到有限职能的转变
        (二)政治职能向社会职能的演进
        (三)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演变轨迹
        (一)“单位”制养老服务时期:政府职能的全面干预
        (二)“单位”制向社会化养老服务转换时期:政府职能的收缩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时期:政府职能的回归
第三章 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现状考察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发挥
        (一)社会化养老政策与法规的制定
        (二)社会化养老资源的初步整合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行动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过程的监督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模式的变革
        (一)计划体制时期:政府的全能型、管制型养老服务
        (二)市场体制时期:政府的有限性、服务型养老服务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履行的失位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供给的缺乏
        (三)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不够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主体协同性不足
        (五)养老服务市场化监管的缺失
第四章 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发挥政府职能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一、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
        (一)英国政府的职能定位
        (二)美国政府的职能定位
        (三)日本政府的职能定位
    二、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治理模式
        (一)英国的混合主义模式
        (二)美国的自由市场模式
        (三)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四)中外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治理模式的比较
    三、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分析的启示
        (一)确立政府主导原则并付诸行动
        (二)实施多元主体的引导性培育
        (三)发挥政府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全过程的监管
第五章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建议
    一、政府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职能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法治建设的驱动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挑战
        (三)传统养老制度的历史传承
        (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职能履行中政府的行动逻辑
        (一)以养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为逻辑起点
        (二)以建构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关系为逻辑中介
        (三)以实现高质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为逻辑终点
    三、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行动策略
        (一)优化政府的决策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决策质量
        (二)增强政府的计划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供给能力
        (三)完善政府的组织职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关系
        (四)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监察制度
        (五)深化政府治理体制的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表目录
附录二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主要管理者、创建者访谈提纲
附录三 政府养老服务相关部门负责人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二、基层政府经济职能
        三、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转变
    第二节 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原因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
        二、贸易领域保护主义盛行
        三、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存在的客观状态
    第三节 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主导方向
        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二章 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运行现状
    第一节 基层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界域现状
        一、发挥基层政府经济指导作用
        二、实现政企分开
    第二节 基层政府考核体系现状
        一、构建科学工作评价体系
        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节 基层政府“放管服”改革现状
        一、行政审批制度逐渐完善
        二、实行政务公开
    第四节 基层政府行为法治化现状
        一、确保基层政府行为合法化
        二、强化基层政府监管职能
第三章 当前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转变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中的认识误区
        一、基层政府职能定位模糊
        二、对基层政府经济职能存在认识偏差
        三、法制体系不完善影响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转变进程有效推进
    第二节 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滞后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需求
        一、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现象依然存在
        二、供给侧产品不满足消费需要
        三、体制机制不完善增加供给成本
    第三节 基层政府创新驱动力不足
        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偏低
        二、激发与扩容经济社会创新力的财政支撑有限
        三、相关激励与保障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助推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明确新时代基层政府经济职能的内涵
        一、理顺党政关系更好发挥党的统领作用
        二、转变理念正确认识基层政府经济职能
        三、完善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保障改革成果
    第二节 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需求
        一、发展要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二、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满足消费需求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中小型企业制度性成本
    第三节 增强创新驱动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革新绩效评价体系着重提高经济发展内驱力
        二、拓宽基层政府财政来源集中保障经济社会创新集聚效力
        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重点激发激励经济社会创新活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法
        (二)统计分析方法
        (三)历史研究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形成的量化分析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的涵义
        一、行政管理的涵义
        二、学术研究主题的涵义
    第二节 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阶段的划分依据
        一、党的政策
        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三、中国行政管理自身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 期刊样本分析
        一、各期刊文章占总样本比例
        二、发文作者分析
        三、关键词分析
    第四节 着作样本分析
    第五节 研究主题汇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78-1992)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
        一、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的背景
        二、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的背景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的评析
    第三节 行政效率的研究
        一、行政效率研究的背景
        二、行政效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行政效率研究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92-2002)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的背景
        二、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研究
        一、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研究的背景
        二、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研究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02-2012)
    第一节 WTO对政府运行方式的影响研究
        一、WTO对政府运行方式影响研究的背景
        二、WTO对政府运行方式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WTO对政府运行方式影响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一、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背景
        二、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评析
    第三节 政府绩效管理研究
        一、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背景
        二、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12-2018)
    第一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背景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一、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背景
        二、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演变的规律探寻
    第一节 研究主题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
        一、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研究
        二、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
        三、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第二节 研究主题以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为主线
        一、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二、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主题形成引进-消化-构建-创新的研究路径
        一、研究主题的引进(1978-1992)
        二、研究主题的消化(1992-2002)
        三、研究主题的构建(2002-2012)
        四、研究主题的创新(2012-2018)
    第四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主题贯穿改革过程始终
        一、以经济职能为重心的机构改革研究
        二、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心的机构改革研究
    第五节 研究主题演变中的缺失和发展趋势展望
        一、研究主题演变中的缺失
        二、研究主题演变中的发展趋势展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二、探寻中国奇迹的一个视角:弹性行政
        三、中国政治情境中行政的刚性与弹性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
        二、文献综述
        三、可能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毛泽东时期刚性行政的锻造(1949—1977)
    第一节 集权体制下的全能式政府运行模式
        一、全能式政府之生成
        二、全能式政府的运行模式
    第二节 刚性行政:全能式政府的应然需求
        一、革命建政体制形塑的“命令一服从”体制
        二、刚性行政的内生动因
        三、刚性行政对政府执行力的提升
    第三节 刚性行政的困境
        一、过度执行
        二、虚假执行
        三、目标置换
        四、行政自主性缺失
第三章 改革初期弹性行政的躁动(1978—1991)
    第一节 改革破冰与渐进路径的选择
        一、现实倒逼改革
        二、经济改革牵动政治改革
        三、渐进主义改革路径的择定
    第二节 行政自由裁量空间的扩大和弹性行政的躁动
        一、改革冲动呼吁更大的行政自由裁量空间
        二、简政放权与行政自由裁量空间的扩大
        三、弹性行政躁动的体制因素
        四、弹性行政躁动的主体诉求
    第三节 基于改革的弹性行政的主要类型
        一、中央政府授权试点
        二、地方政府自行探索
    第四节 改革初期弹性行政的两面性
        一、弹性行政助推改革进程
        二、缺少反制的过度弹性行政
        三、四项基本原则、稳定压倒一切对弹性行政的约束
第四章 市场化推进时期弹性行政的扩张(1992—2011)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弹性行政的扩张
        一、市场经济的“姓氏”之辩和改革再出发
        二、市场化改革与弹性行政的内在关联
        三、深化行政改革与弹性行政的扩张
    第二节 央地博弈和区域竞争
        一、政府的层级结构与职责同构
        二、纵向利益抵牾与央地博弈
        三、层级博弈的衍生品:地方合谋
        四、区域竞争与地方保护
    第三节 权力失范下的过度弹性行政
        一、政府官员的自利性膨胀与角色错乱
        二、低成本高收益的违规行为助推过度弹性行政
        三、晋升的“零和博弈”与政府官员行为扭曲
    第四节 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对弹性行政的有限抑制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对弹性行政的抑制
        二、依法行政的推进对弹性行政的抑制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对弹性行政的矫正(2012—2019)
    第一节 弹性行政负外部性的凸显
        一、接近临界点的弹性行政
        二、矫正弹性行政:态势和挑战
    第二节 全面从严治党对弹性行政的遏制
        一、完善党内制度建设
        二、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三、强化政治巡视
        四、“零容忍”的铁腕反腐
    第三节 依法(规)行政对弹性行政的管控
        一、强化依法(规)行政
        二、治理型政府的应然诉求
    第四节 政务督查、政策落实审计对弹性行政的挤压
        一、政务督查的强化:力破“中梗阻”
        二、审计监督的拓展:重大政策落实审计
第六章 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限度之辨析
    第一节 中国政治情境中行政执行之审视
        一、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的历史维度
        二、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弹性行政的亚制度化特征及其“临界点”
        一、弹性行政的亚制度化特征
        二、弹性行政“临界点”的把控
    第三节 弹性行政的宽度与刚性行政的强度之辨析
        一、行政执行与法治行政
        二、法治视角下弹性行政的宽度
        三、法治视角下刚性行政的强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述评
    2.1 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2.1.1 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演进
        2.1.2 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模式
        2.1.3 市场经济体制的评价体系
    2.2 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2.2.1 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演进
        2.2.2 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因素
        2.2.3 政府职能转变的行动模式
        2.2.4 政府职能转变的评价体系
    2.3 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研究
        2.3.1 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历史演进
        2.3.2 市场经济体制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关系
    2.4 已有研究述评与本研究切入点
        2.4.1 主要结论
        2.4.2 存在的不足
        2.4.3 本研究的切入点
3 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影响机理的分析框架:环境-行动者-绩效
    3.1 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影响机理的理论剖析
        3.1.1 核心概念界定
        3.1.2 研究视角的转换:从内部关系到外部环境
        3.1.3 “环境-行动者-绩效”:一个分析框架
    3.2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环境因素:市场经济体制
        3.2.1 市场经济体制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适应性逻辑
        3.2.2 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倒逼机制
    3.3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行动者博弈:“政府-市场-社会”互动
        3.3.1 “自上而下”: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上级政府指导
        3.3.2 “自下而上”: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市场、社会驱动
        3.3.3 “上下结合”:“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与博弈
    3.4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绩效输出:内部优化与外部适应
        3.4.1 政府组织的内部优化
        3.4.2 政府组织的外部适应
4 市场经济体制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时空演进与协调关系
    4.1 市场经济体制的时空演进特征
        4.1.1 市场经济体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2 市场经济体制的时空演进特征
    4.2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时空演进特征
        4.2.1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投入视角下地方政府职能规模与结构的时空演进特征
        4.2.3 产出视角下地方政府职能执行绩效的时空演进特征
    4.3 市场经济体制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协调关系
        4.3.1 市场经济体制与地方政府职能执行绩效组合模式分析
        4.3.2 市场经济体制与地方政府职能执行绩效耦合协调度测算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影响效应研究
    5.1 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效应
        5.1.1 研究假设: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效应
        5.1.2 实证检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使地方政府规模扩张了吗?
    5.2 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执行绩效的影响效应
        5.2.1 研究假设: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执行绩效的影响效应
        5.2.2 研究假设:地方政府规模对政府职能执行绩效的影响效应
        5.2.3 实证检验:市场体制发展、政府扩张使政府职能执行绩效提升了吗?
    5.3 市场经济体制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双向影响效应
        5.3.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5.3.2 实证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影响路径研究
    6.1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6.1.1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市场驱动: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
        6.1.2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参与:社会组织的中介效应
        6.1.3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上级指导:上级战略调整的中介效应
        6.1.4 概念模型
    6.2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6.2.1 问卷设计
        6.2.2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6.2.3 数据采集与样本分析
    6.3 统计分析与结果讨论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6.3.3 结构方程模型
        6.3.4 假设检验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激发市场经济活力,打造“有效”市场
        7.2.2 提升社会组织活力,培育“能动”社会
        7.2.3 明晰政府职能边界,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7)政府治理视域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选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政府治理视域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府治理与行政审批概述
        一、治理的兴起及政府治理内涵
        二、政府治理的本质及价值取向
        三、行政审批的内涵
        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政府治理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系辨析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工具
        二、政府治理现代化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三、政府治理理论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框架
    第三节 政府治理视域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GC模型”构建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功能定位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设定
        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和改革现状
    第一节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历史进程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
    第二节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实背景
        一、“公开+精简”行政体制改革中阳光政务与审批服务良性互动
        二、“公平+效率”市场经济框架下效能政务与审批服务有机结合
        三、“互联网+政务”社会背景下智慧型政务与审批服务有机结合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和启示
    第一节 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
        一、改革背景
        二、改革路径
    第二节 澳大利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
        一、改革背景
        二、改革路径
    第三节 日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
        一、改革背景
        二、改革路径
    第四节 借鉴和启示
        一、美澳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性
        二、美澳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个性
        三、美澳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部分地方政府改革实证调研与案例比较分析
    第一节 浙江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成效及问题
        一、改革背景
        二、面临的问题
        三、改革策略
    第二节 江苏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成效及问题
        一、改革背景
        二、面临的问题
        三、改革策略
    第三节 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成效及问题
        一、改革背景
        二、面临的问题
        三、改革策略
    第四节 浙苏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综合比较分析与评述
        一、浙苏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共性
        二、浙苏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个性化探索
        三、浙苏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治理视域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策
    第一节 科学设定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
        一、行政审批设定和调整原则
        二、行政审批事项设定及调整程序
    第二节 加快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
        一、行政审批标准化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二、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的局限性
        三、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推进“互联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大数据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作用
        二、大数据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困境
        三、“互联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完善措施
    第四节 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
        一、构建合理多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主体机制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三、基于扎根理论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估指标设计
        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管理动态流程
        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结果使用与管理体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8)中国社会流动的特殊性:表现、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及选题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
        一、章节结构
        二、技术路线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社会流动特殊性的相关概念与基本涵义
    第一节 概念梳理与辨析
        一、阶级与阶层
        二、社会阶层与社会分层
        三、社会流动:结构性社会流动与指标性社会流动
    第二节 中国社会流动特殊性的基本涵义
        一、中英文研究成果的总体概况及具体比较
        二、对中国社会流动特殊性涵义的初步总结
第二章 新中国社会流动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从二元阻隔到有序推进的政策变迁
        一、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限制性社会流动阶段(1949-1984)
        二、经济体制转轨背景下的区别性社会流动阶段(1984-2003)
        三、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的赋能性社会流动阶段(2003至今)
    第二节 制度作用变迁与能动机制强化并存的演变规律
        一、制度因素:作用机制变迁与新生制度问题
        二、能动机制:多元选择与非农趋势
第三章 中国当前社会流动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 当前社会流动的总体概况
        一、当前结构性社会流动的基本现状
        二、社会流动特殊性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当前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
        一、形成背景:从身份到契约的历史演变
        二、基本类型:联根式流动、脱嵌式流动与发展式流动
第四章 中国当前社会流动格局的基本成因
    第一节 当前社会流动格局的动力机制
        一、社会流动特殊性的结构性动力成因
        二、社会流动特殊性的能动性动力成因
    第二节 当前社会流动格局的制约机制
        一、先赋性差距:经济收入差距与社会资本差距
        二、后致性差距:基础教育资源的城乡配置不均
第五章 对于阶层固化命题的反思
    第一节 阶层固化命题的问题指向与理论来源
        一、阶层固化命题的问题指向
        二、阶层固化命题的理论来源
    第二节 对于阶层固化命题事实维度的反思
        一、贫富差距现状:纵向对比与横向比较
        二、教育机制影响:农村的社会基本面变迁
        三、对阶层固化命题基于事实维度反思的总结
    第三节 对于阶层固化命题的逻辑反思
        一、问题研判的片面性:形而上,而非辩证性
        二、现实所指的含混性:局部问题,抑或全局特征
        三、分析单位的混淆性:阶层分化,还是社会流动
        四、对阶层固化命题基于逻辑维度反思的总结
第六章 对于中国当前社会流动状况的综合概括
    第一节 以社会流动成本变迁为理论总结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社会流动成本变迁的结构性致因
        二、制度变迁:社会流动成本变迁的生态性致因
    第二节 社会流动成本的含义及构成
        一、基本涵义
        二、基本内容
        三、主体构成
    第三节 当前社会流动成本变迁的表现、问题及诉求
        一、基本表现
        二、现实问题
        三、基本诉求
第七章 优化流动社会治理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政府职能体系维度:强化社会职能,优化职责体系
        一、政府职能重心转移:突出公共服务,强化社会职能
        二、政府间纵向关系调整:治理重心下移,优化职责配置
        三、政府间横向关系补缺:强化府际合作,构建伙伴关系
    第二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维度:确立政府边界,建设“有为政府”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维护公平竞争,消除流动障碍
        二、政府与社会关系:发挥政府主导,推动多元治理
        三、政府与个人关系:明确责任边界,激励能动精神
    第三节 城乡关系变迁维度:突出政府责任,推进城乡融合
        一、城市维度: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增加社会流动容量
        二、城乡结合部:强化社会治理能力,推动管理机制变迁
        三、农村维度: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寻求内生增长动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一.个人简历
    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现代化的改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
        1.选题目的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三)论文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3.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现代化政府及相关理论
    (一)现代化政府
        1.政府及现代化政府
        2.近现代以来西方现代化政府发展的典型模式
    (二)现代化政府理论的相关探讨
        1.西方现代化政府理论的相关探讨
        2.我国政府现代化相关理论探讨
    (三)现代化政府的典型特征
        1.有效政府
        2.有限政府
二、我国政府改革历程
    (一)1978 年前我国政府改革的历史沿革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改革历程
        1.政府改革背景分析
        2.我国政府改革历程
        3.我国政府改革的基本路径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改革的成果及路径特点
    (一)我国政府改革的成果
        1.有限政府初步成形
        2.服务型政府正在构建
        3.法治政府稳步推进
        4.信息化政府逐步完善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改革路径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与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2.有序性:按照科学定位、职能相适应、机构配套进行有序的政府改革
        3.渐进性:随着改革理念的深化改革内容逐步丰富
四、目前我国政府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建设目标
    (一)政府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机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2.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3.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不够
    (二)我国政府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1.政府的科学化
        2.政府的高效化
        3.政府的法治化
五、我国现代化政府的未来实践路径
    (一)进一步完善现代行政理念
    (二)深入推进大部制改革
    (三)稳步实现法治政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江苏“放管服”改革行动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国内研究趋势
        1.2.2 国外研究趋势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原则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原则与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理论及分析框架
    2.1 相关核心概念
        2.1.1 “放管服”改革
        2.1.2 行政学中的行动与行动者
        2.1.3 公共行政行动主义与行动体系
    2.2 “放管服”改革行动体系的理论分析
        2.2.1 基于组织分析的具体行动系统理论
        2.2.2 基于权力关系的结构化理论
        2.2.3 基于行动环境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的行动体系分析框架
        2.3.1 机构改革:单一行动的中央主导
        2.3.2 职能转变:复合行动中的央、地结合
        2.3.3 政社关系:多元行动的价值诉求
3 江苏“放管服”改革的行动分析
    3.1 江苏“放管服”改革中的行动者厘析
        3.1.1 改革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3.1.2 省级政府:改革方案的设计者
        3.1.3 市县级政府:改革方案的执行者
    3.2 江苏“放管服”改革的行动特征分析
        3.2.1 对“职责同构”的解构
        3.2.2 调整“支配—服从”权力关系
        3.2.3 优化“管理—协作”行动体系
    3.3 江苏“放管服”改革的背景及过程
        3.3.1 “放管服”改革实施背景
        3.3.2 省级政府的决策过程
        3.3.3 市、县(区)级政府的执行过程
4 江苏“放管服”改革及行动体系问题及因素分析
    4.1 江苏“放管服”改革及行动体系问题
        4.1.1 适应性政策与适应性改革衔接不强
        4.1.2 政府内部的博弈
        4.1.3 协同治理的低效
    4.2 江苏“放管服”改革行动体系问题的因素分析
        4.2.1 单一行动中的“压力型体制”
        4.2.2 复合行动中的“政府本位”
5 完善江苏“放管服”改革多元行动体系
    5.1 突破“压力型体制”的行政自主性设计
        5.1.1 促进性规则的转变
        5.1.2 行动型组织的构建
        5.1.3 双重性权力的阐释
    5.2 走向“社会本位”的社会自治性提升
        5.2.1 提升社会组织的自主性
        5.2.2 强化公民的个体能动性
        5.2.3 培育社会组织、公民的行动者角色
    5.3 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合作行动体系
        5.3.1 合作行动体系的构成
        5.3.2 完善服务型政府行动体系的出发点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四、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2]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曹海苓.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基层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研究[D]. 吕金珂.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1978—2018)[D]. 鹿海洋.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D]. 徐浩. 南京大学, 2019(07)
  • [6]市场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机理研究[D]. 金洁. 浙江大学, 2019(02)
  • [7]政府治理视域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D]. 王瑞军.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中国社会流动的特殊性:表现、成因及对策研究[D]. 王通. 南开大学, 2019(05)
  • [9]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现代化的改革路径研究[D]. 王晓雨. 外交学院, 2019(01)
  • [10]江苏“放管服”改革行动体系研究[D]. 张剑.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