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术前心电图异常分析

一、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术前ECG异常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谢华浩[1](2021)在《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围术期心电图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近三年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术前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具体表现、术中及术后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对比分析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围术期心电图表现,对小儿外科腹腔镜日间手术围术期心电图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统计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完成术前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日间手术患儿566例(研究组)、未完成术前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日间手术患儿432例(对照组)共998例患儿临床资料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生长发育状况(BMI值)、性别、住院号、术中基础资料、出院诊断、术前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表现、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研究组中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异常组部分患儿术前电解质及心肌酶学情况等。术中基础资料主要为:[手术方式、麻醉诱导-手术-苏醒流程时间、术中输液速度等,详见结果]。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1.1研究组患儿566例(男444例,78.45%;女122例,21.55%);对照组患儿432例(男360例,83.33%;女72例,16.67%);两组性别构成情况无差异。1.2研究组腹股沟斜疝患儿320例(56.54%),鞘膜积液患儿118例(20.85%),隐睾患儿128例(22.61%);对照组腹股沟斜疝患儿248例(57.40%),鞘膜积液患儿78例(18.06%),隐睾患儿106例(24.54%);两组病种构成情况无差异。1.3研究组患儿5-7岁280例(49.47%),7-10岁共194例(34.28%),10-14岁共92例(16.25%)。对照组患儿均为3-5岁,共432例(100.00%)。1.4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基础资料比较未见明显差异。2.研究组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统计情况2.1研究组患儿566例中共有320例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为异常,具体异常结果:窦性心律不齐270项,窦性心动过速47项,偶发室性早搏4项,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4项,偶发房性早搏2项,窦房结游走心律2项,WPW预激综合征A型2项,WPW预激综合征B型1项,窦性心动过缓1项,共计333项,其中13例患儿具有两项心电图异常结果。320例中有239例在术前完成了电解质及心肌酶学检查,显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且各种异常结果亚组之间电解质和心肌酶学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2不同病种、年龄、性别组患儿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诊断结果统计情况3.1研究组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正常组246例患儿中共有65例在术中及术后期出现心电图异常诊断结果,65项(人均一项)结果包括:窦性心动过速48项,其余异常17项,具体如下:5项偶发室性早搏,5项窦性心律不齐,4项偶发房性早搏,2项窦性心动过缓,1项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异常组320例患儿中有309例在术中及术后期出现心电图异常诊断结果,其中某些患儿出现两项及以上异常,共计412项异常结果,具体如下:窦性心律不齐276项,窦性心动过速105项,其余异常31项,具体如下:10项偶发室性早搏,6项偶发房性早搏,4项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4项窦性心动过缓,2项WPW预激综合征A型,2项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项窦房结游走心律,1项WPW预激综合征B型。3.2研究组中不同性别组、不同病种组、不同年龄组患儿在术中术后期心电图诊断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3研究组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类型与术前心电图异常类型的对比显示,两者都以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动过速为主。但对比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总体仍有差异(P<0.001),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项目中窦性心动过速明显增加,其他的类型没有明显增加。3.4术前心电图正常患儿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类型与术前心电图异常类型的对比结果显示,两者都以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动过速为主。但对比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总体仍有差异(P<0.001),术前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律不齐占主要,术前心电图正常患儿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则以窦性心动过速为主。3.5术前心电图异常患儿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类型与术前心电图异常类型的对比显示,两者都以窦性心律不齐为主。但对比统计分析显示两者总体仍有差异(P<0.05),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项目中窦性心动过速明显增加,其他的类型增加不明显。4.对照组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诊断结果统计情况4.1对照组患儿432例中有345例在术中及术后期出现心电图异常诊断结果,其中某些患儿出现两项及以上异常,共375项异常结果,具体如下:窦性心律不齐202项,窦性心动过速159项,偶发室性早搏4项,偶发房性早搏3项,窦性心动过缓2项,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项,WPW预激综合征A型1项,WPW预激综合征B型1项,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项,窦房结游走心律1项。4.2对照组不同性别组、不同病种组患儿在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表现未见明显差异(P>0.05)。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表现对比分析对照组心电图异常诊断结果比例高于研究组(P<0.01),使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分析显示,只有窦性心动过速比例存在差异,且对照组比例高于研究组,其他异常诊断结果类型比较未见明显差异。6.术中及术后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统计情况研究组和对照组共998例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在术中及术后期无一例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论:1.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全身状态(ASA-PS)分级系统评估为Ⅰ级或Ⅱ级且无心肺疾病的日间手术患儿,术前心电图异常的比例仍然很高,且类型丰富,以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2.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术中和术后期心电监测的应用,可以较术前单次常规心电图捕捉到更多的心电图异常信息,能及时反应腹腔镜手术中麻醉和手术操作等刺激对患儿心电活动的影响,具有比较强的应用必要性。3.术前心电图能发现较高比例的无症状心律失常,但其在预测术中及术后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方面价值不大。

赵辉辉[2](2021)在《LCBDE与ERCP+EST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并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RCP+EST)的临床数据,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以指导临床中该类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通过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和移植中心,年龄≥60岁,经腹部超声、CT或磁共振确诊为单纯胆总管结石(胆囊已切除或已排除胆囊结石且肝内胆管无结石)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确定137例单纯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CBDE术组(48人)和ERCP+EST术组(89人),分析所有患者的住院资料。1、术前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合并症;2、两组手术前后的实验室检查;3、两组术中情况;4、术后的情况。[结果]共13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行ERCP+EST术89人,行LCBDE术48人。ERCP+EST组与LCBDE组患者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73.4±9.2 vs 68.7±6.9;P<0.05),且年龄≥80 岁(30.3%vs 1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症状上黄疸(25.8%vs 1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2.4%vs 12.5%,P<0.05)和电解质紊乱相比(31.5%vs 4.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首次手术结石清除率中,ERCP+EST 与 LCBDE(84.3.0%vs 95.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ERCP+EST组少于LCBDE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7.8±12.4 vs 133.3±48.4min;P<0.001)。ERCP+EST 术中,单次取石成功组(n=75)与失败组(n=14)相比,年龄(72.9±9.5 vs 79.5±9.0,P<0.05),其结石最大直径(0.9±0.4 vs 1.3±0.7,P<0.05),其中结石直径>1.5cm例数占比(24.0%vs 85.7%,P<0.05),胆总管最大直径≥2.0cm例数占比(21.3%vs 8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CP+EST术后两例死亡,LCBDE组1例术后3天出现胆漏。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大出血、消化道穿孔、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ST或LCBDE术,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当患者年龄大,结石诱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重症胰腺炎、感染性休克等急重症和基础疾病较多时选择ERCP+EST更为合适。但是对于胆总管结石较大、数量较多、十二指肠狭窄、乳头旁憩室等原因致ERCP+EST取石困难且患者可耐受全麻时LCBDE取石成功率更高。

张琪[3](2021)在《影响sEST+EPBD联合EML治疗胆总管大结石手术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sEST+EPBD联合EML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病例的回顾性分析,讨论影响手术时间的因素,并分析手术时间对术后胰腺炎发生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01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室ERCP取石治疗的病例。筛选出结石直径≥15mm,并使用sEST+EPBD联合EML取石的病例74例。根据手术时间分组,A组为≤60分钟(n=41),B组为>60分钟(n=33)。再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胰腺炎分组。收集患者术前资料(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史、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术中资料(远端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结石数目、十二指肠乳头情况、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导丝是否进入胰管、EST大小、球囊扩张大小),术后资料(取石成功例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白细胞计数、术中射线剂量)。比较组间差异,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分析影响手术时间及术后胰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术前资料对比,B组≥60岁的患者较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vs 44%,p<0.0001)。性别、血清总胆红素、基础疾病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中资料对比,B组结石横径/远端胆总管直径>1的患者较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vs 54%,p=0.002)。B组存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患者较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vs 32%,p=0.013)。在远端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结石大小分布、结石数目分布、乳头狭窄、导丝是否进入胰管、乳头切开大小、球囊扩张大小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首次结石清除率为85%,最终结石清除率为100%。术后资料对比,B组首次取石成功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vs 93%,p=0.042),B组住院时间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3±6.63)天vs(13.51±4.13)天,p=0.043],B组术后腹痛的患者较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vs 22%,p=0.032),B组术后白细胞升高的患者较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vs 12%,p=0.028)。B组术中射线剂量较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26±17.25)mGyvs(23.30±28.40)mGy,p=0.008]。两组首次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以是否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PEP)分组,PEP组手术时间较无PEP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86±23.14)min vs(52.00±27.00)min,p=0.004]。PEP组女性患者较无PEP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vs 36%,p=0.016)。PEP组导丝进入胰管例数较无PEP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vs 19%,p=0.00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手术时间>60分钟的危险因素是结石横径/远端胆总管直径>1(p=0.010,OR=6.377,95%CI:1.566-25.975)、存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0.043,OR=3.401,95%CI:1.042-11.104)、≥60 岁的老年患者(p=0.001,OR=10.228,95%CI:2.463-42.47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ERCP术后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min)(p=0.008,OR=1.058,95%CI:1.015-1.104)、女性患者(p=0.046,OR=32.214,95%CI:0.060-978.668)、导丝进入胰管(p=0.045,OR=9.124,95%CI:1.046-79.621)。[结论]1.sEST+EPBD联合EML治疗胆总管大结石(≥15mm)是安全的、有效的。2.在使用sEST+EPBD联合EML治疗胆总管大结石时,手术时间>60分钟的危险因素是胆总管结石横径/远端胆总管直径>1、存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年龄≥60岁。3.在使用sEST+EPBD联合EML治疗胆总管大结石时,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过长、女性患者、导丝进入胰管。

徐雯[4](2021)在《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目的:探讨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通过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ERCP治疗的1982例胆总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复发组104例、未复发组402例。将研究纳入的影响因素进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系数建立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预测模型,采用ROC进行效应评价,并绘制相关风险评分列线图。结果: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相关资料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首次病程、胆总管直径、胆总管远端狭窄、结石数量、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胆囊状态(有结石未行手术、ERCP术前切除、ERCP术后切除)、高脂血症、胆道手术史、术后引流方式(鼻胆管引流、胆胰管支架)是影响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HR=1.67,2.18,1.66,2.50,1.51,1.97,1.80,1.77,0.48,1.72,2.63,0.93,3.65,95%CI:1.11~2.46,1.14~4.18,1.03~2.66,1.50~4.15,1.03~2.22,1.12~3.46,0.92~3.50,0.95~3.31,0.19~1.23,1.12~2.64,1.65~4.22,0.39~2.20,1.58~8.4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病程<30 d、胆总管远端狭窄、高脂血症、有胆道手术史、术后引流胆胰管支架引流是影响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HR=2.33,2.09,1.68,2.57,3.71,95%CI:1.09~5.00,1.19~3.67,1.06~2.65,1.46~4.52,1.30~10.64,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通过ROC效能评价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95%CI:0.703-0.811),最佳截断值为1.41,其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72.9%。结论:首次病程、胆总管远端狭窄、高脂血症、胆道手术史、术后胆道引流是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所建立的Cox回归模型能预测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高危患者。

周娟[5](2020)在《高通量测序捕获建库技术研发及其在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迅猛发展,积累了大量复杂疾病相关的基因组、转录组测序数据,极大促进了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早期促进了孟德尔疾病新基因的发现,随后又发现大量神经发育障碍归因于基因编码区的新生突变,同时,随着乳腺癌、结直肠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癌症基因突变图谱的测定,揭示了癌症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复杂的分子致病通路,并有效地定义了癌症的分子分类学。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通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其在科研和临床中的应用已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复杂疾病候选基因的鉴定、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无创产前诊断、癌症的诊断、监测和精准医疗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1)样本的文库转化效率较低以致其灵敏度难以满足微量低丰度样本的检测需求;(2)样本处理过程复杂,构建上机文库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3)目前,高通量测序平台的测序错误率达到1%~5%,导致高异质性样本中,突变频率低于5%的变异与测序错误混杂在一起,难以特异性检出,这就需要开发操作更简单、通量、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更高的测序方法。因此,本课题针对高通量测序目前面临的难点和痛点,对最常用的两种高通量靶向捕获建库测序技术,基于扩增子和基于液相杂交的靶向建库测序技术,进行深入的探索和优化:简化扩增子靶向测序的样本处理操作步骤,从而使其在大样本研究中的应用更为可行;提高液相杂交捕获分子标签文库构建的样本文库转化效率,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将改进优化后的方案应用在具有代表性的复杂疾病——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和胆道恶性肿瘤微量循环肿瘤DNA检测分析中。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代表性的复杂疾病,尽管其遗传度高达80%,且已取得大量基因组水平的遗传易感基因或区域结果,但依然鲜有通过高通量测序对功能致病变异实现高通量精细定位的报道,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全面开展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依然难以被接受,且测序文库构建流程较为复杂,难以一次性大批量处理样本。本课题的第二部分,作者自主创新了两步PCR多重扩增捕获建库技术,可以简单高效地对感兴趣的基因区域进行快速富集和建库,从而完成对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功能位点的定位分析。该方法仅一次使用PCR酶,即可完成两次PCR扩增,中间和最终的磁珠纯化步骤被简化,节省成本的同时,操作更为简单,大大提高了建库通量,从而使其在大样本研究中的应用更为方便可行。随后作者运用自主创新的捕获建库方法对来自中国汉族的180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98名健康对照的EMB和BNIP3L基因外显子及UTR区域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共鉴定到EMB基因的58个变异和BNIP3L基因的114个变异。其中包含EMB基因的七个及BNIP3L基因的三个罕见非同义突变,EMB:p.Ala52Thr、p.Glu66Gly、p.Ser93Cys、p.Ala118Val、p.Ile131Met、p.Gly163Arg和p.Arg238Tyr以及BNIP3L(NP_004322):p.Asn18Asp、p.Gly56Glu和p.Met105Leu。BNIP3L基因上发现的三个罕见非同义突变,均只在精神分裂症病例组中检出,且携带这些变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与健康对照人数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35)。此外还发现,位于EMB基因3’-UTR的rs3933097(Pallele=3.82×10-6,Pgenotype=3.18×10-5),及BNIP3L基因的rs147389989位点(Pallele=0.007,Pgenotype=0.017)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均与精神分裂症显着相关。利用PGC2,CLOZUK和本研究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发现,BNIP3L基因的rs1042992和rs17310286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显着相关,进一步验证了既往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结果。一方面,本研究为EMB和BNIP3L基因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提供了更多证据,另一方面本课题首次通过高通量靶向捕获测序发现了这两个基因上潜在导致精神分裂症发生的功能突变,为后续进一步通过功能实验来揭示其在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除精神类疾病外,癌症是另一类重要的代表性复杂疾病。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为癌症的早期筛查、病程监控、精准医疗等开辟了新途径。特别是血浆中循环肿瘤DNA的无创检测,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已有相关试剂盒被批准应用于肺癌的临床检测。而胆道恶性肿瘤微量循环肿瘤DNA测序的工作比肺癌更困难,始终没有突破,这主要是源于此前高通量测序技术样本文库转化效率、灵敏度和特异性低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课题第三部分,作者对基于液相杂交捕获的双端分子标签建库测序技术进行了改进,优化了分子标签接头的制备方案及高通量测序建库过程中的连接体系,将样本的文库转化率从不足50%提高至95%以上,加之分子标签的校正功能,从而大幅提高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30 ng样本中,频率为0.5%的变异位点,检测灵敏度达到100%,假阳性率仅为0.001%。同时,作者收集了51例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血细胞、肿瘤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对应患者的术前血浆、术后三天血浆中的游离DNA应用本研究改进优化的捕获建库方法,进行分子标签建库和胆道恶性肿瘤相关基因的液相杂交捕获测序。结果发现,超过60%的患者,术前血浆游离DNA的变异情况与肿瘤组织存在一致性,50%的肿瘤组织变异在术前血浆中可以被检出。不同个体肿瘤组织和血浆游离DN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受到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分期的影响,一般肝内胆管癌、胆囊癌及以晚期患者的一致性较高。术后三天的血浆游离DNA浓度应激性增高,多数肿瘤组织中的变异在术后血浆中检出频率明显下降或清零,且术后血浆中循环肿瘤DNA的检出(P=0.0395,HR=6.315)特别是TP53基因变异(P=0.0101,HR=25.79)的检出,与患者短期复发和预后不良相关。上述的科学发现均属首次,此前未见文献报道,这些发现使本研究的临床合作者有机会开展转化应用的研究工作。本课题在作者的博士工作期间已经取得了上述重要进展,而且已经进一步获得了大量测序实验数据,对这些数据进一步挖掘、收集检测更多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样本、进一步验证目前得到的结论等工作都将延续博士论文研究继续开展。本课题通过对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入的探讨、优化和应用,验证了两种复杂疾病,精神分裂症和胆道恶性肿瘤的遗传致病基因,提出了胆道恶性肿瘤无创检测准确可行的新方法,并找到了其预后评估的新依据。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6](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常毅刚[7](2020)在《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1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胆囊癌患者预后列线图并进行验证;分析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考察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对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考察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方法:(1)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在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治疗周期结束的患者进行电话方式的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结束事件为患者死亡或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6.1,最后以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45例胆囊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的绘制使用R语言(The R Project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Vienna,Austria)的survival包及rms包实现,变量得分使用nomogram Ex包计算。列线图的准确性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及校正曲线判断。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方法分别为Bootstrap法和验证集法,内部验证的重复取样次数为1000次。比较预后列线图与AJCC分期的预测能力。(2)资料来源为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者250例。分别进行CA199、CEA、CA125、和CA242检测及病理学诊断。诊断结果包括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和胆囊癌。其中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112例,胆囊癌患者138例。考察各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3)具有手术记录,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为749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LC或开腹)、围胆囊床切除术、肝IVb+V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扩大根治术、短路手术或姑息切除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等)。考察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生存期的影响。(4)选取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意外胆囊癌患者188例,分析并总结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14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存在淋巴结转移、发生癌旁浸润和发生远处转移(P<0.05)等,危险度分别为1.237,1.551,2.969,1.957,1.492以及1.446。(2)内部验证的C-index为0.76(95%CI 0.74~0.78),术后5年DSS校正曲线提示在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AJCC分期的C-index为0.70(95%CI 0.67~0.73),本列线图的预测能力优于AJCC分期,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验证集的中位DSS生存期为25.14个月,术后1、3、5年DSS相关生存率为71.0%、38.7%、30.5%。外部验证C-index为0.73(95%CI 0.68~0.78),以5年生存率为例,外部验证与训练集的一致性较好。(4)观察组与对照组CA199、CEA的阳性率差异提示存在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此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为CA242与CA125相比较的阳性率(P>0.05)。观察组CA199的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CEA的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5)CA199用于胆囊癌诊断的灵敏度最高,可达到48.55%;CA199的特异度最高,可达到99.11%,同时其阳性预测值可达98.53%。(6)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EA、CA199+CEA、CA199+CA125、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EA阳性率、CA199+CEA阳性率、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观察组CA199+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7)两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诊断时,CA242+CA199、CA199+CA125的灵敏度可超过50%,分别为53.75%和51.72%。同时,CA199+CA125的特异度为76.3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也分别可达到63.83%和66.27%。(8)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A199+CEA阳性率、CA199+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9)三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的诊断时,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的灵敏度均超过了50%,达到59.49%和52.63%。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均表现不良。(10)LC或剖腹进行的手术患者有221例,占所有手术患者的比例为29.51%,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7.61%、1.20%和14.69%。(11)对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胆囊切除术组、围胆囊床切除术组、肝S4b+S5段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组和扩大根治术组,四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是否是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临床资料之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2)生存期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切除术和扩大根治术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单纯胆囊切除术和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和扩大根治术的患者(P<0.05)。(13)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中,有181例有完整的预后生存时间记录,生存时间分布1.93~85.41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8.8月)。患者1年生存率为91.71%(166/181),3年生存率为54.70%(99/181),5年生存率为21.55%(39/181)。结论:(1)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发生淋巴结转移、癌旁浸润、发生远处转移等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基于影响胆囊肿瘤患者的7项预后因素建立预后列线图,具有准确、直观、个性化的预后患者术后生存率的优势。(2)CA199+CA125的灵敏度为诊断胆囊癌的最佳方法。(3)LC或剖腹进行的胆囊切除术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治2和胆囊切除术的术后生存期和生存率显着优于根治1和根治3患者。(4)中老年女性患者意外性胆囊癌发病率较高,而且发病率胆囊癌的发病率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也呈上升趋势;(5)目前临床上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的患者包括:胆囊单发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及多发结石、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胰胆管汇合、粘膜有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直径在0.5-1.0cm之间的胆囊息肉(6)对于早期胆囊癌只要能够达到R0切除,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患者的预后生存期无明显差别。

马浩越[8](2020)在《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由于老年人通常合并有各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较高,因此对于治疗老年人群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选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LCBDE)+胆囊切除术(LC)还是胰胆管造影(ERCP)/经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胆囊切除术(LC),临床上依然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LCBDE+LC治疗老年人群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行LCBDE+LC治疗的患者共480例,分为腹腔镜老年组(≥65岁,221例)及腹腔镜非老年组(<65岁,259例)。另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行ERCP/EST+LC治疗的65岁及以上患者共110例。定义为内镜老年组(≥65岁,110例)。分别对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患者的术前风险因素、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1.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腹腔镜老年组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疾病与肝脏疾病的合并率明显高于腹腔镜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非老年组的术前谷丙转氨酶明显高于腹腔镜老年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胆总管结石清除率均很高(腹腔镜老年组98.8%,腹腔镜非老年组99.1%),腹腔镜老年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术后住院日、总住院日明显高于腹腔镜非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很低,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去42例失访患者,共有18例(18/438,4.1%)患者在随访中出现了胆总管结石复发,分别为腹腔镜老年组(11/237,4.6%)及腹腔镜非老年组(7/201,3.5%),复发率均较低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患者出现术后胆总管狭窄。2.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两组患者相关基本资料、相关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胆总管结石清除率均很高(腹腔镜老年组98.8%,内镜老年组99.1%),内镜老年组的住院总费用与总住院日明显高于腹腔镜老年组(P<0.05),内镜老年组患者的总手术时间明显少于腹腔镜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老年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腹腔镜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其它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很低,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去39例失访患者,共有15例(15/330,4.5%)患者在随访中出现了胆总管结石复发,分别为腹腔镜老年组(11/237,4.6%)及内镜老年组(4/93,4.3%),复发率均较低且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无患者出现术后胆总管狭窄。结论:虽然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合并率更高、手术风险更高,但是LCBDE+LC对于治疗老年人群的胆总管结石与胆囊结石依然是非常安全有效的。

郑昕[9](2020)在《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胆总管结石作为胆石症的一种,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以微创取石治疗为主,然而对于如何减少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胆总管结石的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连续收治的微创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共151例,患者术前常规行影像学检查明确临床诊断。通过电话随访方式或复查获取患者是否复发信息,经过筛选后纳入133例有意义的病例数,根据有无结石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乙肝病毒感染史、糖尿病病史、黄疸、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术前有胆管炎或胰腺炎感染、胆道手术史或胆囊切除史、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数量、手术治疗方法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先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后再行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到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51例患者中133例患者获得回访,失访率为11.92%,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患者19例,结石复发率为14.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黄疸、十二指肠壶腹周围憩室、术前有胆管炎或胰腺炎感染、胆道手术史或胆囊切除史、胆总管直径≥15mm、胆总管结石数量≥2个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糖尿病、乙肝病毒感染史、手术方式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道手术史或胆囊切除史[OR=5.687(95%CI:1.40623.010),P=0.015]、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OR=5.787(95%CI:1.32925.192),P=0.019]、胆总管直径≥15mm[OR=8.465(95%CI:1.81339.518),P=0.007]为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胆道手术史或胆囊切除史;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直径≥15mm。2对于存在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临床应注意随访及结合药物及饮食指导等多种方式预防结石复发。图[0]幅;表[4]个;参[153]篇。

刘继兴[10](2020)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老年GradeⅡ级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指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联合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LC)治疗老年GradeⅡ级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31例老年GradeⅡ级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人围手术期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SLC)组(n=86)、一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OSLC)组(n=79)、一期开腹胆囊切除术(OSOC)组(n=66)。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s)或中位数(四分位数)[M(25%,75%)]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同一组资料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间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PTBGD+SLC组86例病人均穿刺置管成功,大多数病人术后72h内腹部体征消失,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和谷丙转氨酶等降低至正常。(3)术中情况比较:三组在术中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OC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逆行切除和胆囊次全切除率高于另外两组(P﹤0.05)。PTGBD+SLC组在手术时间、肠粘连松解和逆行切除低于OSLC组(P﹤0.05)。两组中转开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情况比较:三组在术后胆漏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OC组相比于其余两组切口感染率高、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GBD+SLC组与OSLC组术后并发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GBD联合择期LC既符合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又充分发挥微创技术优势,是治疗老年GradeⅡ级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一项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二、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术前ECG异常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术前ECG异常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围术期心电图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心电图在儿科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其价值与争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LCBDE与ERCP+EST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单纯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影响sEST+EPBD联合EML治疗胆总管大结石手术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总管大结石内镜下碎石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胆总管结石复发的诊断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2.5.1 单因素分析
        2.5.2 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基线资料分析
        3.1.1 患者资料回顾
        3.1.2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基线资料分析
    3.2 临床指标分析
    3.3 Kaplan-Meier结石复发曲线
    3.4 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
    3.5 建立预测模型并行ROC曲线效应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流行病学及检验相关的危险因素
    4.2 结石相关的危险因素
    4.3 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
    4.4 胆总管相关的影响因素
    4.5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第六章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高通量测序捕获建库技术研发及其在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高通量测序技术发展及现状
        1.1.1 测序技术的发展
        1.1.2 高通量测序技术原理
        1.1.3 高通量捕获建库技术
        1.1.4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1.1.5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优势和挑战
    1.2 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
        1.2.1 基于大样本的复杂疾病群体遗传学研究
        1.2.1.1 病例-对照研究的关联分析
        1.2.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2.1.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和局限
        1.2.2 基于微量样本的复杂疾病精准检测分析
        1.2.2.1 循环肿瘤DNA的发现和特性
        1.2.2.2 循环肿瘤DNA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
        1.2.2.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循环肿瘤DNA检测中的应用及局限
        1.2.3 两种代表性复杂疾病
        1.2.3.1 精神分裂症
        1.2.3.2 胆道恶性肿瘤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扩增子靶向测序技术的研发及在精神分裂症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前言
        2.1.1 扩增子靶向测序技术
        2.1.2 EMB基因与精神分裂症
        2.1.3 BNIP3L基因与精神分裂症
        2.1.4 研究目的
    2.2 研究材料
        2.2.1 捕获引物设计
        2.2.2 研究对象
        2.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扩增子靶向测序技术的优化
        2.3.2 样本DNA提取和质控
        2.3.3 靶基因扩增捕获建库和测序
        2.3.4 Sanger测序验证
        2.3.5 数据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EMB基因分析结果与讨论
        2.4.1.1 变异识别
        2.4.1.2 关联分析结果
        2.4.1.3 阳性SNP位点功能预测结果
        2.4.1.4 错义突变验证及功能预测结果
        2.4.1.5 讨论
        2.4.2 BNIP3L基因分析结果与讨论
        2.4.2.1 变异识别
        2.4.2.2 外显子罕见变异分析
        2.4.2.3 关联分析结果
        2.4.2.4 荟萃分析结果
        2.4.2.5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子标签测序技术的研发及在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中的应用
    3.1 前言
        3.1.1 分子标签与高通量测序技术
        3.1.2 胆道恶性肿瘤ctDNA研究进展
        3.1.3 研究目的
    3.2 研究材料
        3.2.1 实验样本
        3.2.2 试剂与仪器
        3.2.3 捕获panel设计
    3.3 分子标签高通量测序建库技术研发
        3.3.1 技术研发方案及测试方法
        3.3.1.1 分子标签接头的制备
        3.3.1.2 分子标签接头测试
        3.3.1.3 ctDNA标准品测试
        3.3.1.4 测序数据的分子标签校正
        3.3.2 研发方案测试结果
        3.3.2.1 分子标签接头质控结果
        3.3.2.2 单一片段DNA连接效率测试结果
        3.3.2.3 随机打断DNA样本测试结果
        3.3.2.4 ctDNA标准品测试结果
        3.3.3 研发方案结果讨论
    3.4 优化方案在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中的应用
        3.4.1 研究方法
        3.4.1.1 胆道恶性肿瘤样本DNA提取
        3.4.1.2 全外显子测序文库构建
        3.4.1.3 游离DNA测序文库构建
        3.4.1.4 Illumina平台上机测序
        3.4.1.5 二代测序数据分析方法
        3.4.1.6 统计作图
        3.4.2 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结果
        3.4.2.1 游离DNA样本及文库质控结果
        3.4.2.2 测序数据质控结果
        3.4.2.3 肿瘤组织与血浆的变异检测结果及对比
        3.4.2.4 ctDNA术前术后动态变化及临床资料分析
        3.4.3 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成文的学术论文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7)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1 胆囊癌
        2 胆囊癌治疗研究
        3 胆囊癌诊断方法
        4 胆囊癌预后研究
    研究目的、方法
一、1145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及预后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纳入资料的临床病例情况
        1.2.2 训练集与验证集基线资料比较
        1.2.3 训练集患者的Cox预后结果
        1.2.4 预后列线图
        1.2.5 列线图预测准确性的外部验证
    1.3 讨论
        1.3.1 影响胆囊癌患者DSS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1.3.2 列线图进行胆囊癌患者预后预测
        1.3.3 列线图与TNM分期应用价值比较
        1.3.4 局限性
    1.4 小结
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2 两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3 三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4 四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5 肿瘤标志物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不同手术方式对胆囊癌预后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手术治疗方式统计
        3.2.2 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2.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3.3 讨论
        3.3.1 胆囊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3.3.2 不同手术方式临床资料差异分析
        3.3.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影响
        3.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3.4 小结
四、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
    4.1 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患者基本资料
        4.2.2 患者临床表现
        4.2.3 意外胆囊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4.2.4 患者预后分析
        4.2.5 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
    4.3 讨论
        4.3.1 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鉴别
        4.3.2 意外胆囊癌的手术治疗探讨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胆囊癌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分组
    2 手术方法
        2.1 LCBDE+LC
        2.2 ERCP/EST+LC
    3 观察指标
    4.术后并发症定义标准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的比较
        1.1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的比较
        1.3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1.4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1.5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随访情况的比较
    2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的比较
        2.1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的比较
        2.3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2.4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2.5 患者术后随访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9)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试验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有关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结石复发的单因素分析(一般情况)
        1.2.2 结石复发的单因素分析(胆道及结石情况)
        1.2.3 结石复发危险因素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年龄
        1.3.2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1.3.3 胆管炎或胰腺炎感染
        1.3.4 胆道手术史或胆囊切除史
        1.3.5 胆总管直径≥15mm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评估、治疗以及相关复发因素
    2.1 胆石症的分类
    2.2 胆总管结石的产生原因
        2.2.1 胆道感染
        2.2.2 胆道结构异常
        2.2.3 壶腹周围憩室
        2.2.4 基因、遗传因素
        2.2.5 性别、年龄、生活因素
    2.3 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2.3.1 临床表现
        2.3.2 鉴别诊断
        2.3.3 临床查体和医学检验
        2.3.4 影像学诊断
    2.4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
        2.4.1 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
        2.4.2 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2.4.3 合并胆囊结石的胆总管结石相关微创治疗
    2.5 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相关因素
        2.5.1 首次取石方案
        2.5.2 胆总管结石大小、数量
    2.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10)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老年GradeⅡ级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术前ECG异常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围术期心电图的分析研究[D]. 谢华浩.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LCBDE与ERCP+EST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D]. 赵辉辉.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影响sEST+EPBD联合EML治疗胆总管大结石手术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琪.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预测模型的建立[D]. 徐雯. 兰州大学, 2021(12)
  • [5]高通量测序捕获建库技术研发及其在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D]. 周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7]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D]. 常毅刚.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D]. 马浩越. 青岛大学, 2020(01)
  • [9]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D]. 郑昕.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老年GradeⅡ级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中的应用[D]. 刘继兴.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