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事来茶——兼论宋代茶文化的大发展

一、文人雅事入茶来——也谈宋代茶文化大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任若禹[1](2020)在《宋吉州窑木叶纹盏的审美特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叶纹盏是宋代吉州窑独创的陶瓷品类,是利用天然树叶作为原料的黑釉装饰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基于目前木叶纹盏研究研较少的现状,选择木叶纹盏作为研究对象。本论文从多方位对木叶纹盏进行分析,并探究木叶纹盏的审美特质。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实物研究法、实践研究法等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根据众多木叶纹盏的设名进行比对拆解,概述设名拆解后的相关信息,来对木叶纹盏的设名进行研究,确定木叶纹盏的意义;其次,对宋代吉州窑所处的时代背景、主流文化、地理民俗进行梳理,推测影响木叶纹盏形态的因素;然后,通过对木叶纹盏的装饰与造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木叶纹盏的审美特质;接着,在木叶纹盏的审美特质基础上发掘更深层次的美学意趣。最后针对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审美特质的研究结论,在学校工作室实进行木叶贴花技法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思考并探索木叶纹盏的传承与创新。

王超[2](2020)在《宋代茶叶产区、产量及品名研究》文中提出宋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一个朝代,它的各个方面都对后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这一时期,茶叶生产在唐至五代的基础上获得了长足发展,全国茶叶产区有所扩大,植茶范围更为广泛,茶叶产量也有增加。论文结合古籍、地方志及今人研究成果,对宋代茶叶产区、产量、茶叶品名以及茶叶兴盛发展的原因及意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关于宋代茶产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辨析整理得出北宋时产茶区分布于19路、122个府州军、306县,南宋时产茶区分布于16路、117个府州军、305县,南宋产茶州数较之北宋略有减少应是战争导致南宋版图缩小,而地处淮水以南的南宋辖境几乎全部产茶,且通过分析南宋的产茶州及产茶县所占比率均高于北宋,反映出南宋时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且产茶区内部的茶产地比重提高。较之唐代,两宋时期的茶叶产区分布呈现出茶区南移、由分散分布到集中分布、总体分布的不平衡性逐渐缩小的趋势。两宋时期茶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主产地是江南路,其次是荆湖、两浙和福建路。某种程度上而言,宋代基本奠定了后世茶叶产地分布格局的基础。关于宋代茶产量,宋代茶叶分为东南茶和川茶(边茶),北宋前期禁榷东南茶,以买茶额为基础结合折税茶、耗茶、贡茶、私茶等,估算东南茶产量约5411.5万斤,与此同时川茶通商,因缺乏具体数据采用茶税推算出川茶产量1443.75万斤,合计6855.25万斤以作为北宋时全国茶叶年产量;南宋绍兴年间东南茶和川茶均禁榷,东南茶同样以买茶额为基础估算约4607.88万斤,川茶产量以成都府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的史料数据推算,至少约2100余万斤,合计6707.88万斤以作为南宋时全国茶叶年产量。南宋茶产量与北宋相比略有下降,应也是受战争影响使淮南路茶叶生产遭到破坏。考虑到估算的误差及数据统计的出入,南宋时期茶产量应相较于北宋变化不大,甚至部分路的茶产量比北宋时期还有较大幅度增长。宋代茶叶数量众多、名品荟萃,从外形上分片茶(团饼茶)、散茶(草茶)两大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宋代各路产茶地具体到府州县,并标明现今所在地,列表整理分析所产茶叶及品类,共考证茶叶数249个。宋代茶类逐渐出现的由片茶向散茶转变的趋势,为后朝开启全新的散茶冲泡饮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茶叶发展的原因及历史意义,主要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及文化层面三方面分析讨论其原因;从增加宋朝政府财政收入,维护边疆稳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茶馆业、陶瓷业的兴盛以及促进茶类生产的演变等方面探究其历史意义。

吴泽[3](2020)在《宋代茶诗研究》文中提出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孕育发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国茶文化,随着朝代的更迭,茶文化积累了数百年的养分,在宋代终至繁盛。与此同时,茶文化在宋代的繁荣直接推动了宋代茶诗的兴盛。宋代茶诗在唐代茶诗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茶诗数量、内容、风格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考察可以清晰把握宋代茶诗创作的盛况及成就。第一,宋代茶诗的基本内容。宋代茶诗的基本内容包括对茶本身的吟咏赞美以及对茶事活动的描绘。一方面,诗人从茶的色香味和功效入手对不同的茶进行描绘和赞叹,以此来表达对茶的喜爱;另一方面,诗人对茶事活动加以细致描写,包括对水的选择、器具的选用、饮茶方式、饮茶环境等等。从宋代茶诗的基本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诗人的饮茶日常和他们流露出的审美情趣。第二,宋代茶诗的情感寄托。在宋代,茶已成为文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成了他们诗歌中最常见的情感媒介。他们互相赠茶寄诗或是对坐共饮以敦促友情,他们献茶给父母以传递浓浓亲情和异乡饮茶时的无限乡愁,他们在饮茶活动中感悟人生,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通过茶诗我们走进了宋代文士的内心,了解了宋代茶文化极度繁荣下诗人们的情感世界。第三,宋代茶诗的思想意蕴。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宋代已呈共融之态,同时这形而上的思想与形而下的茶文化又借助文人群体在茶诗中相互碰撞交融在了一起,形成了宋代茶诗丰厚的思想意蕴,无论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和清廉雅志、佛家的禅悟、道家的虚静自然和隐逸、道教的羽化登仙和养生都在茶诗中有所体现,表达出宋代文士的精神追求。总之,宋代诗人通过茶诗表达对饮茶的热爱,抒发着内心的情感与追求,而我们则通过对宋代茶诗的研究了解了茶文化在宋代的风格特点、诗人的饮茶日常、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宋代茶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时代有关茶的种种样貌,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切入点,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宋代文学不可忽视的一面。

黄健垚[4](2019)在《民国时期茶审美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茶文化传承几千年,凝聚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如果说茶文化是一片饱含生机的茶叶,那么茶美学就是这片叶子的主叶脉,而茶审美则是更为细小的网状脉络。现如今,随着美学理念的普及,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关于茶审美方面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民国时期茶审美的研究为主线,探究民国时期茶审美的时代特征和形成原因,民国时期形成了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审美风尚,其原因可概括为思想的启蒙,教育的先行,世界局面的变化,引导人们不断探求新的美。民国时期形成了以个人审美爱好为主的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如浪漫才子郭沫若,讲究豪放诗情一杯茶;幽默大师林语堂,是一位快乐自在的饮茶人;人民艺术家老舍,喝的是人生百味世俗茶;苦茶庵主周作人,饮的是一杯苦茶。民国时期的茶审美对现代的茶审美发展有很大的引导和启示,如茶空间的设计上,茶馆撷趣;茶人服的形式上,有着民国印记的改良旗袍非常适合茶艺表演;在文创类产品上,民国风的茶叶罐,茶叶海报可以给予设计师一定思考。民国时期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东方与西方的互补,使民国时期茶审美具有不一样的风采与亮点,可为现代茶审美做些参考。希望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民国时期的审美元素,应用于当今社会。

欧天颖[5](2018)在《佛教“禅茶一味”现象研究》文中提出佛教“禅茶一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禅”与“茶”本是两种文化形态,却在历史演变中相接触、相影响,最终禅茶同一味,这其中的奥妙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从佛教“禅茶一味”现象的缘起开始进行论述,通过对古籍资料的整理以及对期刊杂志的探究,从而阐述“禅“、”茶”两种物质形态融合的过程,探索茶在佛教的日常生活、礼仪法度、功夫修为中的作用,从而总结出“禅茶一味”的精神特性及其现实影响。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及意义,以及该论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总结出已发表的关于“禅茶一味”的文献虽多,但在仍有继续探讨的意义。第一章是对佛教“禅茶一味”现象的缘起进行介绍。从“禅宗”的形成脉络以及茶文化的出现入手,得出这是“茶禅一味”形成的基础;僧人以茶悟道的修行实践得出佛理中能观照茶理,二者之间妙不可言,禅茶同一兴味。第二章是对“禅茶一味”现象的义涵进行论述。分别对“禅”之义与“茶”之义进行论述,对其发展的脉络进行简单的回溯,继而归纳出二者在“净”、“静”、“境”三方面的相通之处。第三章着重论述“禅茶一味”在佛教中的应用及展开。分别从日常生活、礼仪法度、功夫修为三个方面进行归纳,从中可以得出,其在佛教中的应用及展开是由内而外、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第四章是“禅茶一味”的精神特性及其影响。“和、清、雅、寂”四字高度概括了其精神特质,其对日本茶道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而在当今社会“禅茶一味”作为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以茶会客,协调人际关系;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

刘晓婷[6](2018)在《中国古典茶道及其美学精神研究》文中指出茶虽然只是一种植物、一种饮品,但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中,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与文化内涵。茶作为饮品,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历史过程。而作为“文化”,则介入了儒、道、释诸家文化的整体建构,又与不同的“境界”相联系,而体现了中国美学独特的审美趣味。“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终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追溯这一文化的历史过程,则初为道家思想所开蒙,继为儒家思想所涵养,复为禅宗思想所升华,转成为士大夫的风雅、普通人的饮品。然饮茶不只是借以涤除烦虑、清心解颐,当茶与不同的思想文化形态相融合的时候,它事实上成为不同文化理念或意境的呈现方式,也因此而发展出了独特的“茶道”。中国的茶道文化,实熔铸儒、释、道三教,被赋予“正”、“清”、“和”、“雅”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茶席展现不同的审美物境,不同的茶人体现不同的审美情境,不同的观念呈现不同的审美意境。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是文献综述,与通常做法稍有不同的是,我把古代文献也作为基本考察的对象,试图较为全面地呈现茶文化资料的历史积淀过程。第二章、第三章,分别论述“茶道”与“茶境”,主要任务是论述茶与道家、儒家、禅宗的关系,试图说明茶文化被不同思想体系赋予不同思想意趣的途径与方式,茶如何成为它们特殊理念的“象征物”。第四章至第六章,则分别论述“茶艺”、“茶器”、“茶水”,旨在展示茶如何成为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它所代表的审美韵味。在这些部分,通过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点茶法、明清的瀹茶法等,我对中国茶艺的文化脉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通过越瓯碗、兔毫盏、曼生壶、若琛杯等器物的描述,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中国茶器文化的发展机理;通过对“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择水之要的描述,辨析了茶与水的密切关系。《茶经》有言:“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则茶器、茶水,在茶道文化中,确乎非是单纯之器物,同样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意象。

陈星怡[7](2018)在《唐—清瓷质茶具的演变规律》文中提出本文运用实证法、文献法、举例法,通过对比分析实物图片、文献资料、美术卷轴、出土文物,结合饮茶风尚、坐姿变化、同时期酒具,论述经唐及清盛茶具、斟茶具、饮茶具的变化。借助结构学分析斟茶器、饮茶器等的造型特征,按照时间顺序,着重纵向探讨瓷质茶具口、腹、流的造型演变;借鉴社会学分析饮茶风尚、饮酒风尚对茶具的影响,着重横向探讨论瓷质茶具造型尺寸的变化、容量的变化;另外,依据西亚金银器具以及唐代茶画中的茶具,探讨了唐代茶具造型借鉴了域外工艺美术品的造型,宋代点茶方式催生出独一无二的汤瓶,蒙元游牧民族生活习俗对瓷质茶具的影响,明清两代,从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市井百姓三个阶层,阐释瓷质茶具特别是茶碗造型及功能的多样性。需要强调的是,论文从中西文化交流、饮食坐姿、饮茶风尚、酒具造型等方面,分析唐代至清代瓷质茶具形制特征,突出了斟茶具、饮茶具造型特征,论证了由一器多用到一器专用,器具造型决定了器具功能的原理,从而揭示瓷质茶具演变的规律。

高鸽[8](2018)在《德国巴斯夫漆艺博物馆藏宋辽漆器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德国巴斯夫漆艺博物馆,坐落于德国明斯特市区中心,是德国巴斯夫涂层公司建立的一座专业收藏古代漆器的博物馆。该馆收集了来自全世界的2000多件漆器艺术品。这些藏品主要是来自亚洲、阿拉伯世界和欧洲,自然包括古代中国漆艺术品。德国巴斯夫漆艺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是在埃里希·兹若科博士(Erich Zschocke)和库尔特·赫伯特斯(Kurt Herberts)博士,这两位收藏家的收藏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而来。1993年,在德国巴斯夫公司的支持下,德国巴斯夫漆艺博物馆在德国明斯特市正式面向全世界开放。德国巴斯夫漆艺博物馆藏的四件宋辽漆器,具有宋辽时期漆艺发展的一般特征,同时不缺乏其自身的独特性,具有研究的价值。无论从其器物器型、制作工艺、装饰纹样与风格,抑或是菊花式素髹漆盘的底部铭文来看,都与目前国内外所发现的宋辽漆器有明显的不同。截止本篇论文完成时,尚未发现有与本文讨论的三件宋代漆器和一件辽代漆器有同款同型的器物。对于中国宋辽漆器尤其是辽时期的漆器的艺术研究应给予更多的重视,辽时期的漆器现今存量较少,这对于进一步丰富中国古代漆器的脉络的继承和发展存在现实意义,具有研究的空间与研究的价值。在此博物馆中的四件宋辽时期的漆器保存完好,本文就针对德国巴斯夫漆艺博物馆藏的三件中国宋代漆器和一件辽代漆器,进行分析论述。中国宋辽时期的繁盛的文化在十九世纪之前并没有受到中西方学界重视,直到二十世纪初人们才开始大量研究宋辽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之后这几件漆器才备受关注,这些宋辽器物的背后是宋辽时期的社会文化,宋人审美诉求与辽代工艺美术关系的有力证明。大量的中国古代漆器通过海上贸易,被欧洲古董商人收藏,中国古代漆器进入了欧洲的贵族和大收藏家的视野,做工精细的漆器在当时与瓷器拥有同样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漆器艺术文化影响了欧洲漆艺收藏和欧洲漆艺品的制作。本文采用类型学、艺术文化学、比较学这三种方法,通过对巴斯夫漆艺博物馆藏的宋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四件漆器精品:宋代素髹黑漆脱胎菱花式漆盏托、宋代素髹菊花式漆盘、宋代凤凰花卉纹复色雕漆盘、辽代皮胎花鸟纹提携漆箱,来探讨和分析这四件漆器其器型的源流及发展,器物的装饰手法及制作工艺,器物铭文,器物器型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解读中国宋辽时期脱胎漆器、素髹漆器、雕漆漆器、皮胎漆器的艺术特征。本文在参考历年来考古发掘简报、相关着作、论文的研究基础之上,尝试做出了之下研究:第一,运用类型学和比较学的方法,对德国巴斯夫漆艺博物馆藏的这四件宋辽漆器的装饰纹样风格、制作工艺,进行分类研究。第二,利用类型学、比较学和艺术文化学三种不同方法,阐述德国巴斯夫漆艺博物馆藏宋代黑漆脱胎菱花式盏托、宋代素髹菊花式漆盘、宋代凤凰花卉纹复色雕漆盘、辽代皮胎花鸟纹提携箱的器型源流以及器型的演变。第三,参阅历史文献,将实物与文献对照。应用比较法将中国考古出土器物与国内外博物馆存有的器物对照。对德国巴斯夫漆艺博物馆藏宋代素髹漆盘底部朱书铭文作出分析,并进一步探索铭文背后的宋代漆作制度历史。第四,运用艺术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以德国巴斯夫漆艺博物馆这四件宋辽漆器作为漆器为典型,将其放置于中国漆艺脉络上的宋辽时期,从文化场考察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生产工艺水平,解读中国宋辽器物造型、纹样图示的发展变化的原因,造物设计的思想等各种形态,以此来反观宋人美学。宋辽时期的器物在安静之下暗含激情,将宏大的华美,凝聚成一股精致内敛的力量。看似无意,实则有意,在似有似无之间,器物诸多的小细节当中都透出一种力量。从宋辽器物与宋辽时期的人文化生活之间的关系中,证明这种美学存在的偶然性与必要性,从这些探索中来思考我们当下对宋辽漆器美的认识。

李莉[9](2018)在《宋代女词人词作中的器物研究》文中认为在对宋代女词人及词作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发现,宋代女词人的词作中出现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具,涉及她们自身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宋代女性生活的相关细节,还能够呈现出她们独特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女性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行为主体之一,是她们自己生活的创造者和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词中出现的这些器物既是物质文化的呈现,也是词人主观意识的再现。对宋代女词人词作中器物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宋代女性物质生活品质和精神审美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对宋代器物设计文化的管窥。我们在博物馆或考古发掘中看到的是独立的物,是没有了生命和脱离了生活气息的,女词人眼中的物则是具有文化情境和现场感的,更加鲜活、生动且与她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对宋代女词人词作中的器物与人的关系、器物与生活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再现了宋代女性真实的社会生活状况和文化精神面貌。

宋小静[10](2016)在《唐宋僧人茶诗研究》文中指出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很多僧人写下了诗偈,这些诗偈涉及僧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这些僧人们不属于主流的文学创作群体,所以他们的诗歌已被忽略太久了。在这形形色色的诗歌中,笔者选择了僧人的饮茶诗作为研究的对象。这是因为僧人酷爱饮茶,茶和僧人的生活关系密切,在僧人的诗偈中出现了很多关于茶的诗歌,但是对这些诗歌进行研究的学者数量较少,研究的程度也不够深入。笔者通过反复查阅《全唐诗》《全宋诗》《禅宗全书》等书籍,将僧人的这些关于茶的诗歌进行搜罗整理,整理出了唐宋僧人茶诗500多首。以此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能从整体上了解唐宋僧人的饮茶状况,另一方面通过对唐宋两代僧人茶诗进行比较研究,能够看出唐宋僧人饮茶诗的不同之处。对于这一论题,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唐宋僧人茶诗的数量,以及写作茶诗的僧人的出生地和主要活动地。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唐代创作茶诗的僧人数量少于宋代,创作茶诗的数量也要少于宋代。从这里可以看出唐代饮茶状况不如宋代普及和流行。并且这些僧人中的大多数都是南方僧人,由此也可以看出南方的茶文化比北方更加盛行。第二章主要是从内容方面对唐宋僧人的茶诗进行了分类。从大的方面分为反映茶事活动的茶诗、寄托感情的茶诗、书写公案的茶诗。通过这些分类,人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僧人茶诗的内容。因为这些僧人的茶诗大多数是未被做过注释的,所以在分类的同时,笔者对很多诗歌进行了阐释与解读。第三章主要是唐代的僧人茶诗,以唐代皎然和齐己的茶诗为代表,同时结合其他僧人茶诗的阐释,揭示出唐代僧人茶诗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主情性、脱俗性、文人化、仪式性。即这些僧人在写作茶诗时,在情感表达上偏向抒写个人感情,在写法上超脱尘俗,文人气息浓厚。另外茶对于唐代僧人的意义表现在,饮茶只是僧人生活的点缀,是僧人生活雅化的一种标志。第四章主要是宋代僧人的茶诗,着重分析了惠洪、慧空和居简三位僧人的茶诗。从而得出了宋代僧人茶诗的特点,这些特点跟唐代的特点具有对应性。即主理性、日常性、僧人化、精致化。宋代僧人的茶诗较唐代来说情感上没有那么浓烈,跟随宋代整体诗歌创作风向,转向说理;从宋代僧人的茶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饮茶的趋向日常化,饮茶已经成为宋代僧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宋代僧人的茶诗跟唐代相比,宗教色彩明显,更多是表现僧人的生活,表达方式口语化,涉及大量的禅宗公案;另外宋代僧人极尽所能地进行细节化的描写,通过这些茶诗读者能对当时煮茶的状态,所用的器具,茶的煮法等方面有清楚的认识,体现了宋代人对生活的精致化的追求。在小结部分对唐宋僧入茶诗不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唐代主情、宋代主理,唐代超脱尘俗、宋代日常性与诗歌发展以及社会饮茶习俗的发展有关。唐代文人化,宋代僧人化,主要是唐代僧人很多是从文人转化过来的,他们积极向文人看齐,而宋代禅宗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地位,宋代僧人地位提高,僧人不需要从文人那里获取认同感。唐代的饮茶活动有仪式感,宋代的饮茶更趋精致化,这是和宋代茶文化的发展程度高于唐代有关。

二、文人雅事入茶来——也谈宋代茶文化大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人雅事入茶来——也谈宋代茶文化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宋吉州窑木叶纹盏的审美特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的设名
    第一节 宋代吉州窑
    第二节 宋代吉州窑的黑釉
    第三节 宋代吉州窑的木叶纹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影响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形态的因素
    第一节 宋代手工业中的陶瓷
    第二节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地理文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的审美特质
    第一节 吉州窑木叶纹与剪纸纹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的原创美学内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中的美学意趣
    第一节 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中的文人审美意趣
    第二节 宋代吉州窑木叶纹盏中的禅意
    第三节 木叶纹盏中的自然意趣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本人的宋代吉州窑木叶纹实践汇报
    第一节 木叶纹的成因机理
    第二节 当代陶瓷工作者对宋代木叶纹的再现
    第三节 宋代吉州窑传统木叶纹的再现实验
    第四节 非传统木叶纹的实验
    第五节 实验结论
    第六节 木叶纹在创作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本人作品)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宋代茶叶产区、产量及品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专着研究现状
        1.3.2 宋代茶叶产区与茶名
        1.3.3 宋代茶叶产量与价格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及难点
2 宋代茶叶产区与产量
    2.1 宋代茶叶产区
        2.1.1 北宋时期茶叶产区及分布特点
        2.1.2 南宋时期茶叶产区及分布特点
        2.1.3 不同时期茶叶产区的对比
        2.1.4 宋代茶产区与唐代的对比
    2.2 宋代茶叶产量
        2.2.1 北宋时期茶叶产量
        2.2.2 南宋时期茶叶产量
        2.2.3 不同时期茶产量的对比分析
3 宋代茶叶品名
    3.1 宋代东南诸路茶叶
        3.1.1 淮南路茶叶
        3.1.2 江南路茶叶
        3.1.3 两浙路茶叶
        3.1.4 荆湖路茶叶
        3.1.5 福建路茶叶
        3.1.6 广南路茶叶
    3.2 宋代川峡四路茶叶
        3.2.1 成都府路茶叶
        3.2.2 潼川府路茶叶
        3.2.3 利州路茶叶
        3.2.4 夔州路茶叶
    3.3 宋代京西路茶叶
    3.4 宋代京东路茶叶
    3.5 宋代陕西路茶叶
    3.6 宋代茶叶品名的数量分析
4 宋代茶叶发展原因及意义
    4.1 宋代茶叶发展原因
        4.1.1 政治层面
        4.1.2 经济层面
        4.1.3 文化层面
    4.2 宋代茶叶兴盛的历史意义
        4.2.1 提供巨额茶利来源,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4.2.2 维护边疆地区稳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4.2.3 茶馆业、陶瓷业兴起发展
        4.2.4 促进茶类生产的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宋代茶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茶诗概念的界定
    二、茶诗的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一)茶诗的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第一章 茶文化的发展与宋代茶诗创作的繁荣
    第一节 宋代以前茶文化的发展及茶诗创作
        一、宋代以前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二、宋代以前茶诗的创作及发展
    第二节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及宋代茶诗的高度繁荣
        一、宋代茶文化的发展与发达
        二、宋代茶诗的高度繁荣
第二章 宋代茶诗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宋代茶诗对“茶”的赞咏
        一、宋代茶诗对不同品类茶的关注
        二、宋代茶诗对茶色香味的描绘和赞美
        三、宋代茶诗对茶功效的赞叹
    第二节 宋代茶诗对茶事活动的描写
        一、宋代茶诗对茶叶采制过程的描绘
        二、宋代茶诗对茶艺的描绘
第三章 宋代茶诗的情感寄托
    一、友情
        (一)惠茶
        (二)同饮
    二、孝亲与思乡之情
    三、理想人格的追求
    四、对自身人生境遇及社会现实的关注
第四章 宋代茶诗的思想意蕴
    一、宋代茶诗中的儒家思想
        (一)中庸之道
        (二)清廉雅志
    二、宋代茶诗中的佛家思想
        (一)茶与禅
        (二)宋代茶诗与茶禅一味
    三、宋代茶诗中的道家思想
        (一)羽化登仙与养生思想
        (二)虚静自然与隐逸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4)民国时期茶审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特色
        1.6.1 系统整理与个案分析结合
        1.6.2 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结合
第二章 茶审美的发展历程
    2.1 魏晋酝酿萌芽期
    2.2 隋唐发展创变期
    2.3 宋元完善兴盛期
    2.4 明代集成变革期
    2.5 清代圆满鼎盛期
    2.6 中华民国复兴期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茶审美
    3.1 民国时期茶审美的时代特征
    3.2 民国时期茶审美的形成原因
第四章 民国时期名人的茶审美观
    4.1 浪漫才子郭沫若——豪放诗情一杯茶
    4.2 幽默大师林语堂——快乐自在饮茶人
    4.3 人民艺术家老舍——人生百味世俗茶
    4.4 苦茶庵主周作人——且到寒斋吃苦茶
第五章 民国时期茶审美对当代的影响与启示
    5.1 饮茶空间设计——茶馆撷趣
    5.2 茶人服饰探美——优雅旗袍
    5.3 茶叶海报包装——文创产品
总结
参考文献
插图清单
致谢

(5)佛教“禅茶一味”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四、选题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禅茶一味”现象的缘起
    第一节 “禅茶一味”现象的形成原因
        一、“禅”、“茶”二者内质相似
        二、僧人以茶悟道
    第二节 “禅茶一味”现象的功能依据
        一、佛教苦谛说
        二、佛教缘起性空论
第二章 “禅茶一味”现象的义涵
    第一节 “禅”、“茶”之义
        一、“禅”之义
        二、“茶”之义
    第二节 “禅茶一味”不二之义
        一、“禅”、“茶”以净为性
        二、“禅”、“茶”以静为宜
        三、“禅”、“茶”境界相通
第三章 “禅茶一味”在佛教中的应用及展开
    第一节 “禅茶一味”与日常生活
        一、禅门清修与坐禅饮茶
        二、僧人种茶与农禅制度
    第二节 “禅茶一味”与礼仪法度
        一、禅门以茶敬客、供佛
        二、禅门清规将寺院茶制度化
    第三节 “禅茶一味”与功夫修为
        一、禅与茶之开悟相通
        二、禅与茶之平常心相和
第四章 “禅茶一味”的精神特性和影响
    第一节 “禅茶一味”的精神特性
        一、和
        二、清
        三、雅
        四、寂
    第二节 “禅茶一味”的影响
        一、“禅茶一味”的传播影响
        二、“禅茶一味”的社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古典茶道及其美学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
        1.2.1 古代文献
        1.2.1.1 唐朝以前的文献
        1.2.1.2 唐代茶书
        1.2.1.3 宋代茶书
        1.2.1.4 明代茶书
        1.2.1.5 清代茶书
        1.2.2 当代文献
        1.2.2.1 茶史研究
        1.2.2.2 茶艺和茶道研究
        1.2.2.3 陆羽及其《茶经》研究
        1.2.2.4 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出版
    1.3 问题的总结与写作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茶之道
    2.1 茶之“天和”——茶与道家的关系
        2.1.1 草木仙骨,道法自然
        2.1.2 品茗通仙,天乐逍遥
        2.1.3 洒心去欲,恬淡虚静
    2.2 茶之“中和”——茶与儒家的关系
        2.2.1 守仁居敬,民胞物与
        2.2.1.1 以茶利礼仁
        2.2.1.2 以茶表敬意
        2.2.2 茶和中道,不偏不倚
        2.2.3 温润如玉、刚健雅正
        2.2.4 行茶于道,志气通达
    2.3 茶之心和——茶与禅宗的关系
        2.3.1 自古高僧能辨茶
        2.3.1.1 蒙顶茶与吴理真
        2.3.1.2 三碗便得道之皎然
        2.3.1.3 “禅茶一味”之圆悟克勤
        2.3.1.4 峨眉雪芽之宝掌和尚
        2.3.1.5 皓首《茶经》之陆羽
        2.3.2 诗文经卷说禅茶
        2.3.2.1 《五灯会元》之禅茶说
        2.3.2.2 《百丈清规》之禅茶说
        2.3.3 禅茶一味不二门
        2.3.4 逢茶即茶平常心
3 茶之境
    3.1 艺术境界的内涵
    3.2 茶境的精神内核
        3.2.1 茶境由心而生
        3.2.2 心与茶境相互依存
        3.2.3 心能转换茶境
        3.2.4 心与茶境本不相到
        3.2.5 心与茶境冥合
    3.3 茶境之几种存在形式
        3.3.1 雅之境
        3.3.2 静之境
        3.3.3 灵秀之境
        3.3.4 闲适之境
        3.3.5 禅悦之境
4 茶之艺
    4.1 芼茶艺
    4.2 煎茶艺
        4.2.1 陆羽与《茶经》
        4.2.2 煎饮艺
    4.3 点茶艺
        4.3.1 点茶的具体方法
        4.3.2 斗茶艺
        4.3.3 分茶艺
        4.3.4 饮茶艺
    4.4 溣饮艺
5 茶之器
    5.1 唐代茶器——金银秘色烁古今
        5.1.1 生火用具
        5.1.2 煮茶用具
        5.1.3 烤、碾、量茶用具
        5.1.4 水具
        5.1.5 盐具
        5.1.6 饮茶用具
        5.1.7 清洁用具
        5.1.8 藏陈用具
    5.2 宋代茶器——雨过天青点浮华
        5.2.1 兔毫紫盏斗旗枪
        5.2.2 茶碾
        5.2.3 茶臼
        5.2.4 汤瓶
        5.2.5 茶盏
        5.2.6 茶筅
    5.3 明代茶器——景瓷宜陶斗风雅
    5.4 清代茶具——孟臣若琛水在瓶
6 茶之水
    6.1 上善之水助茶香
    6.2 三昧真火三沸汤
    6.3 自古名士能辨水
7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唐—清瓷质茶具的演变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主要问题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饮茶风俗方面的研究
        1.3.2 关于瓷质茶具的研究
    1.4 创新点
    1.5 学术价值
2 瓷质茶具的主要类别
    2.1 盛茶器
        2.1.1 茶盆
        2.1.2 茶釜
    2.2 斟茶器
        2.2.1 铫子
        2.2.2 茶杓
        2.2.3 汤瓶
        2.2.4 茶壶
    2.3 饮茶器
        2.3.1 盏
        2.3.2 盖碗
        2.3.3 杯
3 茶具与茶风
    3.1 唐代茶具与茶风
        3.1.1 唐代饮茶风尚
        3.1.2 唐代茶具
    3.2 宋元茶具与茶风
        3.2.1 宋元饮茶风尚
        3.2.2 宋元茶具
    3.3 明清茶具与茶风
        3.3.1 明清饮茶风尚
        3.3.2 明清茶具
4 影响茶具造型的因素
    4.1 饮茶风尚对瓷质茶具的影响
    4.2 金银器对瓷质茶具的影响
    4.3 坐姿改变对瓷质茶具的影响
    4.4 瓷质酒具对瓷质茶具的影响
5 瓷质茶具的造型演变规律
    5.1 盛茶器
    5.2 斟茶器
    5.3 饮茶器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德国巴斯夫漆艺博物馆藏宋辽漆器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缘起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现有研究的总结与文献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德国巴斯夫漆艺博物馆与中国漆艺
    第一节 德国巴斯夫漆艺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漆器收藏
    第二节 德国漆艺的中国情缘
第二章 馆藏宋代黑漆脱胎菱花式盏托
    第一节 宋代素髹黑漆菱花盏托工艺考
    第二节 宋代素髹黑漆菱花式盏托之器型溯源
    第三节 宋代素髹黑漆菱花式盏托背后的茶文化
第三章 馆藏宋代素髹菊花式漆盘
    第一节 宋代素髹菊花式漆盘的器型由来
    第二节 宋代素髹菊花式漆盘制胎工艺考
    第三节 宋代素髹菊花式漆盘铭文考
第四章 馆藏宋代凤凰花卉纹雕漆盘
    第一节 “凤凰花卉”纹饰考
    第二节 宋代凤凰花卉纹雕漆盘雕漆工艺考
第五章 馆藏辽代皮胎花鸟纹提携漆箱
    第一节 辽代皮胎花鸟纹提携漆箱工艺考
    第二节 辽代皮胎花鸟纹提携漆箱由来考
    第三节 辽代皮胎花鸟纹提携漆箱纹饰考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宋代女词人词作中的器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一章 女词人词作中器物的统计与分类
    第一节 器物的统计
    第二节 器物的分类
第二章 女词人词作中器物与两宋传世器物的比较
    第一节 由类型到典型器物
        一、妆饰雅品及典型器物
        二、香道雅具及典型器物
        三、乐演雅制及典型器物
        四、休憩雅物及典型器物
    第二节 由典型器型到风格
        一、菱花镜的器型与风格
        二、妆奁的器型与风格
        三、香鸭的器型与风格
        四、玉枕的器型与风格
第三章 女词人词作中器物与日常生活关系
    第一节 适用:物质生活的品质
    第二节 托物寄心:庭院深深中的幽怀
第四章 女词人词作中器物的文化延展
    第一节 女词人笔下的器物与词中意象
        一、生活环境的营造
        二、精神世界的寄托
    第二节 女词人笔下的器物与两宋风俗
        一、元宵节及女词人笔下的相关器物
        二、寒食清明节及女词人笔下的相关器物
        三、乞巧节及女词人笔下的相关器物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10)唐宋僧人茶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宋僧人茶诗的概况
第二章 僧人茶诗的内容
    第一节 茶事活动
        一、采茶
        二、制茶
        三、品茶
    第二节 茶系情思
        一、以茶结情
        二、隐逸之情
    第三节 茶中公案
        一、赵州茶
        二、其他公案
第三章 唐代僧人的茶诗
    第一节 皎然的茶诗
    第二节 齐己的茶诗
    第三节 唐代茶诗的特点
        一、主情性
        二、脱俗性
        三、文人化
        四、仪式性
第四章 宋代僧人的茶诗
    第一节 惠洪的茶诗
    第二节 慧空的茶诗
    第三节 居简的茶诗
    第四节 宋代茶诗的特点
        一、主理性
        二、日常性
        三、僧人化
        四、精致化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文人雅事入茶来——也谈宋代茶文化大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宋吉州窑木叶纹盏的审美特质研究[D]. 任若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宋代茶叶产区、产量及品名研究[D]. 王超.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3]宋代茶诗研究[D]. 吴泽. 渤海大学, 2020(05)
  • [4]民国时期茶审美的研究[D]. 黄健垚.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5]佛教“禅茶一味”现象研究[D]. 欧天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中国古典茶道及其美学精神研究[D]. 刘晓婷. 浙江大学, 2018(07)
  • [7]唐—清瓷质茶具的演变规律[D]. 陈星怡.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2)
  • [8]德国巴斯夫漆艺博物馆藏宋辽漆器工艺研究[D]. 高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9]宋代女词人词作中的器物研究[D]. 李莉. 苏州大学, 2018(01)
  • [10]唐宋僧人茶诗研究[D]. 宋小静.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