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建设谈旅游小镇环境地质调查

一、从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建设谈旅游城镇环境地质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治兵[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我国已完成了全国农村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由全面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战略,也将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因此,乡村振兴已成为下一步农村从基层党建到经济产业发展,再到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多项工作的时代背景和总体方略,对民族地区下一步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统领指导意义。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地位突出,但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多重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文化、生态、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复合问题。在羌族地区发展村寨旅游业,对于在资源与环境硬约束背景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和政府有关乡村振兴的决议、规划、政策为指导,运用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按照“背景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咨询交流—重点突破”的思路,采用“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程序,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聚焦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的核心命题,明确研究的内容、思路,以此作为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梳理相关指导思想及理论,对乡村振兴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选取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性以及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全面勾画出其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综合运用既有研究成果、政府政策及田野调查资料,从产业、生态、文化、基层治理、收入五个方面构建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以老人村、桃坪村、坪头村等三个典型案例村寨,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剖析其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村寨旅游发展在产业融合、村民增收、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层党建等方面的成效,生成具有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的村寨旅游发展经验。以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辨析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现实挑战,洞悉其在人力、土地、资金、管理、基层组织、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把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村民组织化、基层治理等纳入村寨旅游发展分析框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以及所有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的重大时代背景和统领方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村寨旅游应当并也能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村治方面的要求。第二,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阶段,尽管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村寨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升级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对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区域宏观贡献与案例村寨的微观贡献的研究表明,村寨旅游是推进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之一。第三,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发展应树立新的资源利用与产业获益理念。第四,产业融合是促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良性发展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第五,构建劳动、经营、资本的多元化参与格局,其中落实与活用中央有关土地确权与“三权分置”重要政策,探索多样化土地流转,确保村民资本化参与旅游业及收益权利是一项重要新课题,也是巩固全面小康和推进乡村产业融合振兴的政策保证。第六,加强村级基层党建,探索村寨旅游业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并保证村民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快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村民自治,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和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良好村寨旅游秩序的重要途径。

蔡新良[2](2021)在《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川西高原藏区作为集高海拔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旅游资源聚集区及生态脆弱区为一体的特殊空间区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解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成为川西高原藏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川西高原藏区地形地貌差异明显,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走廊。无论是从特殊的生态格局、国土安全、地缘政治,还是从国家总体布局来看,川西高原藏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受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极不均衡。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川西高原藏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迫切寻求破解产业发展困局的现实诉求下,进行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重大。综合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成果来看,前人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出发,在生态旅游基础理论、资源评价与开发、生态旅游系统、社区参与、扶贫效应、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有关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文献并不多,研究缺少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亟待构建,高原高山峡谷地区生态旅游理论框架体系亟待建立。川西高原藏区拥有富集的原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但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难以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并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成为最佳选择,而生态旅游业正是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体现和最佳途径。现代生态旅游强调“旅游、保护、教育和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四大功能,主张自觉责任观、动力系统观、可持续旅游观、全域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五观”,其发展理念契合川西高原藏区的发展诉求和区域特点,即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特色优势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改变城乡结构、不破坏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川西高原藏区的“脱贫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本文从川西高原藏区实际出发,在综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以及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现状,并结合研究区域实际,建立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其扶贫耦合关系。其次,深入分析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并对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类型划分和定量定性评价。第三,依据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技术,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模型,并进行了时空评价。第四,通过甘孜州案例实证研究,分析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发展思路和扶贫效应评价。最后,结合研究成果尝试性地提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开发原则和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促进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等。通过研究认为,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经济环境和科技水平等,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地理环境特殊性、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复杂、经济发展基础差,以及发展理念滞后、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低下等。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川西高原藏区应围绕“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川西高原藏区战略性和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川西高原藏区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和乡村振兴中的优势和引导作用,实施“生态旅游景区带动发展、‘生态旅游+’联动发展、经合组织拉动发展、民族特色村寨驱动发展”的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宏观调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区域合作、环境监管、安全保障、社区参与等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制度、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的保障体系,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何星[3](2020)在《川西北高原藏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扶贫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小红[4](2020)在《生态移民小城镇空间重构的解析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搬迁的双重政策推动下,生态移民小城镇的发展方兴未艾。空间是生活、生产、生态的物质载体,是政策和社会经济要素在土地上反映。论文聚焦生态移民小城镇,系统解析其空间重构,试图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生态移民小城镇健康发展提供优化建议。本文以治河渡镇和大九湖镇为案例剖析,尝试解析生态移民小城镇空间重构的特征、效应和动力因素,并提出空间重构继续优化策略。文章的论述部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空间重构历程特征分析。研究表明,生态移民的推动下小城镇的“三生空间”经历着剧烈的空间重构特征;分析了案例城镇的空间结构特征表现为城镇建设活动加剧,建成区向外扩张和空间结构的转型,催生多中心结构。总结了案例城镇在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空间演变特征,总结了其“三生空间”相互转化关系、空间布局关系和功能重组关系。第二部分为空间重构效应研究。总结并提炼了空间重构对生态移民小城镇在三个维度产生的效应,即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产业性质和产业发展策略对区域经济有显着促进作用;社会维度的正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城乡融合度不断提升、社会出现阶层分化,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移民就业困难、文化特色空间消失、城镇政绩的“唯数字论”;在生态效应方面主要表现为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修护、提高了生态调蓄能力和内部生态空间逐步优化。第三部分为空间重构的动力因素研究。剖析了生态移民小城镇空间重构的动力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城镇化因素、产业因素和生态因素。实证研究显示,政策因素起主导作用,以政府为主导模式的自上而下的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是空间重构的主要幕后推手,直接影响空间的开发强度、空间布局;人口增加起推动作用,直接扩大了小城镇空间规模从而影响空间重构的用地类型和规模;产业经济起促进作用,产业转型影响小城镇功能转变从而影响空间重构用地布局和用地类型占比;生态条件的约束与导向作用,生态环境的约束使得生态移民小城镇的发展趋势发生显着变化从而影响空间重构的时序性。第四部分为空间重构的优化建议,归纳并提炼出生态移民小城镇空间重构优化的三大目标和应对策略。提出生态移民小城镇空间重构优化的三大目标:移民就业、空间文化特色和相应政策弥补;从产业类型引导,空间要素优化,政策治理保障三个方面阐述了空间重构的优化策略。论文解析了生态移民背景下移民小城镇空间重构的特征、效应和动力因素,并为移民小城镇空间重构优化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未来移民小城镇的规划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张江峰[5](2020)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文中指出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我国“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长期以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个地区内繁衍生息,交汇、交融,互通有无,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战略背景下,在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各种现实条件,国家主体功能区赋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决定了该地区照搬东部沿海大规模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路径不现实,只能立足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而驱动城镇化发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雄奇秀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个性差异,多样性明显,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性资源。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地区发展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引领驱动城镇化进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城镇战略实施,给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政策动能,为该地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特殊性、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资料可得性、类型代表性等标准选择了松潘县川主寺镇、汶川县水磨镇、理县古尔沟镇三个田野调查点,通过对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比较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异同及所面临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制约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因素及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期望对民族地区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绪论阐述了本论文所研究问题选题背景,选题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相关研究评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对本文相关指导理论做了梳理和述评。第二章梳理了我国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以及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升之间互动关系。第三章主要梳理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及旅游城镇化历程,并具体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国家区划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体特殊性,分析了该地区依靠旅游业驱动旅游小城镇发展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特殊意义。第四章分别对三个田野调查点旅游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比较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各自发展特点、差异性和面临问题,发现异同之处,最后给出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操作性建议。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选择路径提供理论支持。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研究了该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推拉动力以及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的互补性,提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结语部分陈述了本论文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结论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持续地与大城市群实现产品互补互通,实现二者相互动态优化。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与时俱进及不断完善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产业保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环境支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持续创新发展的持续文化源动力,也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所在,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建设中彰显其地方特色的文化源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社会治理成效是该地区旅游业平稳发展的社会保障。

张莞[6](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李佩佩[7](2019)在《交旅融合背景下四川藏区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交通运输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旅游业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已成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四川藏区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形成了许多优美独特的景观,但其敏感的社会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等因素,制约了四川藏区旅游交通的融合发展,同时,在全国全域旅游的战略部署下,四川藏区旅游公路和旅游公路景观的建设与提升将面临更高要求。本文首先对旅游公路相关概念、理论等进行梳理总结,了解国内外旅游公路景观的发展概况,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对旅游公路的概念以及旅游公路景观的内涵进行界定。其次,对“交旅融合”政策进行深入解读,结合实地踏勘调研,对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旅游公路景观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四川藏区具有复杂的地理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敏感的社会条件和落后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整体环境下,四川藏区旅游交通发展显得较为滞后,尤其表现在交通运输对于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作用不足,导致旅游市场竞争力出现衰退风险。然后,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认为四川藏区旅游公路的交旅融合建设应体现于以下四种功能的融合,分别是通行功能的融合、景观功能的融合、服务功能的融合和信息功能的融合。因此总结出交旅融合背景下四川藏区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将其分为公路主体系统、慢行系统、景观系统、服务系统、信息系统五大系统进行统筹规划,整体把握,并提出五大系统下具体设计内容与方法。最后,结合四川藏区实际项目G544川九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将以上研究结论运用于该项目景观规划设计中,验证结论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以期在我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战略部署下,对四川藏区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提出方法参考与理论支撑。

尹峙[8](2019)在《旅游数字足迹下的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结构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旅游业与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涌现了大量涵盖旅游游记与攻略的网站门户。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写游记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旅游体验,这其中包含了旅游者在旅游前、旅游中以及旅游后的旅游信息总结,游客留下的这些“足迹”信息可以详细地反映出真实的旅游行为。阿坝州自驾车旅游发展迅速,但无论是在规划开发还是在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通过对游客数字足迹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摸清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特征,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优化建议,促进阿坝州自驾车旅游良好发展。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针对旅游数字足迹、自驾车旅游和旅游流进行等相关理论进行文献整理与综述,阐述旅游数字足迹、自驾车旅游以及旅游流网络结构等相关概念。文章基于阿坝州2016年8月1日到2018年8月1日两年时间内游客网络游记中提及的旅游路线,构建旅游流数据库,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网络数据收集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借助UCINET、爬虫软件以及Photoshop等软件,分别以13个阿坝州行政区域以及30个景区(点)为节点构建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通过计算两种视角下节点的中心性、结构洞与网络结构规模以及整体网络的密度、中心势、凝聚子群分析、核心——边缘,从“线”(旅游流运动轨迹)、“面”(旅游流在不同区域的互动关系)两个层面对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景区(点)为节点的网络结构打破了行政区划,从微观层面反映出阿坝州自驾车游客对景点、旅游路线等方面的偏好,对景区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以县为节点的网络结构是从宏观层面观察了阿坝州整体的客流流向与流量,对政府宏观调控有实际指导作用。结果分析发现,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网络呈现出核心节点突出、旅游流呈现东密西疏、中轴线节点联系紧密,整体存在不均衡性。最后,本文针对阿坝州2016年8月1日到2018年8月1日两年时间内所呈现的自驾车旅游流特征,分析现状形成的原因与影响因素,结合阿坝州全域旅游相关规划、资源分布以及交通等因素,针对性提出优化建议:加快全域旅游步伐,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完善核心节点,结缘边缘节点发展,引导旅游流;丰富自驾游产品体系,加快落地自驾;形象提升,加大营销力度,完善保障服务体系。

潘晓芳[9](2018)在《九鼎山半山民宿旅游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国民经济中的旅游产业比重也在逐渐加大,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增强。旅游业的灵魂不仅是文化的展示,旅游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旅游行业虽然在大部分人看来,其经济效益更为突出,但同时它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特别是在生态环保基础上的旅游业,既能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又同时能保证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所研究的茂县九鼎山半山民宿旅游建设项目,虽然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但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使得高端产品特别是其中的高端休闲度假产品相较其他旅游区而言有所欠缺。本文通过对茂县九鼎山半山民宿旅游建设项目的背景情况、客源市场、规划设计以及效益风险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可得出茂县九鼎山半山民宿旅游建设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构想和可行性方案。第一章是总论主要介绍了本项目的背景与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二章讲了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概论,提供了具体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讲茂县九鼎山半山民宿旅游建设项目概况,介绍了了具体的背景资料。第四章讲客源市场分析,通过此分析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及竞争优势,当然,客源市场可以说是整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项,没有客源,再多的方案也是白费心思。虽然我们这个项目也是社会事业,但社会事业也同时需要经济作为支撑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何况,开展此项目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建成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所以客源市场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第五章讲规划设计方案,也就是具体的实施细则,提前做好准备,其中包括了整个项目的选址、大小、基础设施、人员安排等各种方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对生态环境高度重视,虽然最主要是为了推动茂县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周边地区,但是如果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再好的建设项目也只能毁于一旦。第六章讲项目总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为需要的资金投入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七章是结论,也就是根据前面所有的研究分析得出最终是否能建设的结论。通过可行性分析,本文得出结论认为,茂县九鼎山半山民宿旅游建设项目是可行的,此项目不仅能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提高第三产业在当地的比重值,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早日实现,对于促进就业也具有推进作用,从而实现贫富差距的缩小。并且。茂县九鼎山半山民宿旅游建设项目的开发除了经济效益外,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会更加重视,在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于生态保护的号召下,努力打造绿色循环可持续的产业链,对于整个茂县的意义可以说是极为积极的。

四川省人民政府[10](2017)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川府发[2017]56号阿坝州、绵阳市、成都市、德阳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现将《"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坚持和发展"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新路,推进科学重建、绿色重建、人文重建、阳光重建,加快建设美

二、从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建设谈旅游城镇环境地质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建设谈旅游城镇环境地质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乡村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
        (三)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四)关于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研究
        (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业关系的研究
        (六)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四、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1章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1.1 指导思想
        1.1.1 乡村振兴战略
        1.1.2 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1.2 理论基础
        1.2.1 当代中国民族理论
        1.2.2 乡村旅游理论
        1.2.3 产业融合理论
        1.2.4 乡村文化变迁与文化保护理论
        1.2.5 中国当代产权理论
    本章小结
第2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基本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
    2.1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概况
        2.1.1 羌族与岷江上游羌族地区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历史文化概况
        2.1.4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基本情况
        2.2.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数量和所属行政区划
        2.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风貌、地理分布
        2.2.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经济概况
        2.2.4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社会概况
    2.3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及其重要性分析
        2.3.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及其发展
        2.3.2 灾后旅游业振兴及其问题
        2.3.3 单一区域性扶贫、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及其问题
        2.3.4 部分羌族村寨面临的现实问题
        2.3.5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分析
    2.4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实施
        2.4.1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全面小康基本实现
        2.4.2 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及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
        2.4.3 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4.4 合村并乡与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2.4.5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2.4.6 全域旅游推进与村寨旅游发展
        2.4.7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的成绩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与条件
        3.1.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分类
        3.1.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
        3.1.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条件
    3.2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历程
        3.2.1 起步阶段(90年代初至中后期)
        3.2.2 初步发展阶段(1998 年—2008 年)
        3.2.3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3.3.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数量
        3.3.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供给能力及旅游收入
        3.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成效
    本章小结
第4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
    4.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可比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5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个案研究
    5.1 老人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1.1 老人村概况
        5.1.2 老人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1.3 老人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1.4 老人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桃坪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2.1 桃坪村概况
        5.2.2 桃坪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2.3 桃坪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2.4 桃坪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3 坪头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3.1 坪头村概况
        5.3.2 坪头村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5.3.3 坪头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3.4 坪头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4 三村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5.4.1 整体评价
        5.4.2 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经验
        6.1.1 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村寨旅游发展
        6.1.2 差异化的村寨旅游发展策略
        6.1.3 村寨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综合贡献效应
        6.1.4 不同类型的村寨旅游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存在差异
    6.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问题探析
        6.2.1 旅游业发展后劲乏力
        6.2.2 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
        6.2.3 旅游管理机制不完善
        6.2.4 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
    6.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6.3.1 人力资本欠缺
        6.3.2 土地资源制约
        6.3.3 资金制约
        6.3.4 自然灾害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6.3.5 产权制度不完善
        6.3.6 村寨原子化
    6.4 乡村振兴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4.1 村寨旅游发展思维转向
        6.4.2 探讨村寨旅游赋权及村民受益方案
        6.4.3 激发村寨旅游内生发展活力——多元化参与
        6.4.4 村民再组织与村寨旅游秩序的重塑
        6.4.5 加强旅游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6.4.6 争取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五:访谈纪要
    附录六: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五、资料数据来源
    六、论文框架内容、创新点及不足
第1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1.1 相关概念
        1.1.1 生态旅游
        1.1.2 生态旅游业
        1.1.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相关理论
        1.2.1 沟域经济理论
        1.2.2 山地生态经济理论
        1.2.3 生态旅游系统理论
        1.2.4 民族生态旅游理论
        1.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6 民族社会学理论
        1.2.7 民族经济学理论
    1.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1 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现实选择
        1.3.2 生态旅游扶贫的重要意义
        1.3.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4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扶贫效应
    小结
第2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环境特点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生态环境条件
        2.1.4 气候水文条件
    2.2 综合区位分析
        2.2.1 交通区位
        2.2.2 生态区位
        2.2.3 经济区位
        2.2.4 旅游区位
    2.3 历史人文背景
        2.3.1 历史沿革
        2.3.2 民族文化
    2.4 生态旅游资源条件
        2.4.1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2.4.2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特征
        2.4.3 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及优势
        2.4.4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2.5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2.5.1 政治环境因素
        2.5.2 自然条件因素
        2.5.3 社会发展因素
        2.5.4 经济环境因素
        2.5.5 科技水平因素
    小结
第3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3.1.1 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贯穿于生态旅游业发展
        3.1.2 推动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3.1.3 有力促进了川西高原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3.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地理环境特殊
        3.2.2 生态环境脆弱
        3.2.3 社会环境复杂
        3.2.4 经济发展基础弱
    3.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还非真正的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3.3.2 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待提升
        3.3.3 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3.3.4 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滞后
        3.3.5 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3.6 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明显
    3.4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发展理念仍然滞后
        3.4.2 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3.4.3 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3.4.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小结
第4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时空评价
    4.1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基本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
        4.1.3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划分
        4.1.4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2.1 确定指标权重
        4.2.2 指标总权重
        4.2.3 评价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指标量化分析
        4.3.1 评价指标量化评分档次
        4.3.2 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
        4.3.3 建立评价模型
    4.4 基于指标模型的时空评价
        4.4.1 时空评价的重要意义
        4.4.2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分
        4.4.3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
    小结
第5章 案例: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5.1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5.1.1 战略地位显着
        5.1.2 世界级旅游资源富集
        5.1.3 旅游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5.1.4 生态旅游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5.2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2.1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5.2.2 旅游可进入性仍然较差
        5.2.3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
        5.2.4 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较低
        5.2.5 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不够
    5.3 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5.3.1 高山峡谷生态旅游
        5.3.2 高原山地生态旅游
        5.3.3 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
    5.4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思路
        5.4.1 加速打造“一核两中心”
        5.4.2 着力拓展三轴发展
        5.4.3 积极建设三个旅游城镇圈
        5.4.4 扎实推动三大区域发展
        5.4.5 打造生态旅游业重点和旅游品牌
    5.5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分析
        5.5.1 生态旅游业扶贫实践
        5.5.2 生态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
        5.5.3 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评价
    小结
第6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建议
    6.1 可持续发展思路
        6.1.1 以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6.1.2 构建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6.1.3 发展基本原则
        6.1.4 产业发展路径
    6.2 可持续发展建议
        6.2.1 制度保障体系
        6.2.2 发展对策建议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调查问卷
    附表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调查问卷
    附表3:川西高原藏区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表
    附表4: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系统构成一览表
    附表5: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统计表
    附表6: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表
    附表7:甘孜州旅游扶贫村统计表(2016-2019)
    附图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附图2:国家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附图3:国家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附图4:四川省五大生态旅游发展片区区位图
    附图5: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附图6: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附图7:川西高原藏区旅游景区带动扶贫村分布示意图
    附图8:川西高原地区高程图
    附图9:川西高原藏区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图10: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4)生态移民小城镇空间重构的解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生态移民小城镇空间重构的特征
    3.1 案例概况
    3.2 镇区空间结构重构
    3.3 镇域三生空间重构
    3.4 本章小结
4 生态移民小城镇空间重构的效应
    4.1 经济效应
    4.2 社会效应
    4.3 生态效应
    4.4 本章小结
5 生态移民小城镇空间重构的动力因素
    5.1 政策因素
    5.2 城镇化因素
    5.3 产业因素
    5.4 生态因素
    5.5 本章小结
6 生态移民小城镇空间重构的优化
    6.1 优化目标
    6.2 优化策略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现实背景
        (二)选题理论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
        (二)旅游小城镇研究
        (三)旅游城镇(市)可持续发展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一、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二、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社区参与理论
        四、差异化理论
        五、体验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
    第一节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阶段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研究
        一、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城镇化相关性机理分析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城镇建设的助推效应
        三、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提升效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机遇和动力机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特殊意义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和机遇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划沿革和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当代城镇主要类型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四、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旅游业人力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专业经营人才匮乏
        三、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民族文化未得到充分彰显
        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能力相对落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第二节 重建转型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例
        一、水磨镇概况
        二、水磨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水磨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水磨镇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第三节 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松潘县川主寺镇为例
        一、川主寺镇概况
        二、川主寺镇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川主寺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主寺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四节 自然资源依托型度假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理县古尔沟镇为例
        一、古尔沟镇概况
        二、古尔沟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古尔沟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古尔沟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五节 三种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子比较研究
        一、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异同比较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三个旅游小城镇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品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概述
        二、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夯实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三、保护修复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四、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双赢
        五、构建共享式社会治理机制,为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中各章节图表目录
    附录2 :旅游小城镇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纪要
    附录4 :田野访谈照片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6)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7)交旅融合背景下四川藏区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景观
        2.1.2 旅游公路
        2.1.3 旅游公路景观
        2.1.4 交旅融合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美学理论
        2.2.3 生态恢复设计理论
        2.2.4 环境心理学理论
    2.3 国外旅游公路研究现状
    2.4 国内旅游公路研究现状
3.四川藏区概况与旅游公路景观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3.1 四川藏区概况
        3.1.1 自然因素
        3.1.2 政策因素
        3.1.3 人文因素
        3.1.4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因素
    3.2 四川藏区旅游公路景观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3.2.1 调查对象
        3.2.2 调查方法
        3.2.3 调查内容
        3.2.4 调查与分析
        3.2.5 四川藏区旅游公路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交旅融合背景下四川藏区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1 设计策略
        4.1.1 通行功能的融合
        4.1.2 景观功能的融合
        4.1.3 服务功能的融合
        4.1.4 信息功能的融合
    4.2 设计内容的体系构建
        4.2.1 公路主体系统
        4.2.2 慢行系统
        4.2.3 景观系统
        4.2.4 服务系统
        4.2.5 信息系统
5.交旅融合背景下G544 川九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背景
        5.1.1 政策背景
        5.1.2 规划背景
        5.1.3 时代背景
    5.2 场地认知
        5.2.1 自然条件
        5.2.2 人文景观
        5.2.3 旅游资源
        5.2.4 公路现状
    5.3 总体规划
        5.3.1 目标定位
        5.3.2 结构功能
        5.3.3 景观主题分段
    5.4 方案设计
        5.4.1 公路主体系统设计
        5.4.2 慢行系统设计
        5.4.3 景观系统设计
        5.4.4 服务系统设计
        5.4.5 信息系统设计
6.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旅游数字足迹下的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结构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旅游+互联网”发展迅速,旅游数字足迹是新的数据来源
        1.1.2 需求多样化,自驾游成为重要出游方式
        1.1.3 阿坝州旅游发展迅猛,自驾游成为主流
    1.2 基础概念
        1.2.1 旅游数字足迹
        1.2.2 旅游流
        1.2.3 旅游流网络结构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旅游数字足迹
        1.3.2 自驾游
        1.3.3 旅游流
        1.3.4 研究评述
    1.4 选题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际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创新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阿坝州基本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交通现状
        2.1.3 经济发展条件
    2.2 阿坝州旅游概况
        2.2.1 阿坝州旅游资源概况
        2.2.2 阿坝州旅游市场概况
第3章 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网络体系构建
    3.1 构建思路
    3.2 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旅游节点中心性
        3.2.2 旅游节点结构洞
        3.2.3 网络结构评价体系
        3.2.4 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含义归纳
第4章 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体系实证研究
    4.1 数据获取
    4.2 样本数据特征
        4.2.1 客源地分析
        4.2.2 出游季节分析
        4.2.3 逗留天数
        4.2.4 出游动机与模式
    4.3 以县为节点的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
        4.3.1 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
        4.3.2 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节点特征
        4.3.3 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整体网络结构特征
        4.3.4 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整体网络结构综合评价
    4.4 以景区(点)为节点的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
        4.4.1 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
        4.4.2 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节点特征
        4.4.3 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4.4.4 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整体网络结构综合评价
    4.5 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
        4.5.1 网络结构特征
        4.5.2 两种旅游节点网络结构对比分析
        4.5.3 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4.5.4 影响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空间结构因素
第5章 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建议
    5.1 加快全域旅游建设
    5.2 完善旅游交通网络
        5.2.1 两环
        5.2.2 四横
        5.2.3 四纵
        5.2.4 多支线
    5.3 完善主要核心节点
    5.4 加快其它节点发展
    5.5 推出自驾车主题线路
    5.6 加快落地自驾形成
    5.7 加强自驾车旅游管理
        5.7.1 引导旅游流
        5.7.2 加强旅游形象提升与旅游营销
        5.7.3 完善自驾游保障体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9)九鼎山半山民宿旅游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选题来源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框架
    1.6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旅游开发项目的一般流程
    2.2 可行性研究概念
        2.2.1 可行性研究的含义和目的
        2.2.2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2.2.3 可行性研究的类别和阶段
    2.3 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2.3.1 旅游地开发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2.3.2 旅游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2.4 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作用
    2.5 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2.6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第三章 茂县九鼎山半山民宿旅游建设项目概况
    3.1 项目背景
    3.2 项目概况
    3.3 可行性研究依据
    3.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客源市场分析
    4.1 市场分析与定位
    4.2 项目的竞争优势分析
    4.3 客源市场定位分析
    4.4 实施策略
        4.4.1 以民族特色发展文化旅游
        4.4.2 培育新型旅游业态
        4.4.3 推进旅游合作互动
        4.4.4 提高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
    4.5 旅游规模预测
        4.5.1 旅游区环境容量
        4.5.2 测算原则
        4.5.3 测算方法
        4.5.4 游客量预测分析
第五章 规划设计方案
    5.1 项目开发基础条件分析
        5.1.3 项目开发地旅游资源评价
    5.2 发展战略及项目定位
        5.2.1 发展战略
        5.2.2 项目主题定位
        5.2.3 项目功能定位
    5.3 项目空间布局及建设方案
        5.3.1 项目空间布局
        5.3.2 项目建设方案
        5.3.3 主要建设项目库
    5.4 项目配套工程建设
        5.4.1 交通组织
        5.4.2 绿化配置
        5.4.3 给排水系统
        5.4.4 电力电讯设施
        5.4.5 消防工程设施
        5.4.6 人身伤害
        5.4.7 环保工程设施
    5.5 环境影响评估与生态环境治理规划
        5.5.1 资源与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5.2 环境影响评价
        5.5.3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案
    5.6 运营管理与人才培训
        5.6.1 运营管理模式
        5.6.2 人才培训
        5.6.3 项目组织实施
    5.7 节能与安全规划
        5.7.1 节能措施
        5.7.2 安全卫生
        5.7.3 消防措施
    5.8 项目实施进度建议及土地利用规划
        5.8.1 项目开发进度
        5.8.2 土地利用规划
第六章 项目总投资估算及效益风险评价
    6.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1 估算依据
        6.1.2 投资估算
        6.1.3 资金筹措
    6.2 财务评价与效益分析
        6.2.1 财务评价
        6.2.2 经济效益
        6.2.3 社会效益
        6.2.4 环境效益
    6.3 风险分析
        6.3.1 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6.3.2 风险程度分析
        6.3.3 防范与降低风险措施
第七章 结论
    7.1 论文的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研究局限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从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建设谈旅游城镇环境地质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D]. 李治兵.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蔡新良.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3]川西北高原藏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扶贫效应研究[D]. 何星.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4]生态移民小城镇空间重构的解析与优化[D]. 李小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D]. 张江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6]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7]交旅融合背景下四川藏区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李佩佩.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8]旅游数字足迹下的阿坝州自驾车旅游流结构及优化研究[D]. 尹峙.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九鼎山半山民宿旅游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 潘晓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10]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J].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2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