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破坏治疗帕金森病

一、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治疗帕金森病(论文文献综述)

曹中生[1](2018)在《图像融合技术引导DBS术后首次程控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帕金森病(Parking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因其创伤小、可逆性、副作用及并发症少、可显着减少左旋多巴用量、可调控等诸多优点,如今已逐渐发展为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手术方式。本研究旨在评估帕金森病DBS术后在图像融合技术引导下进行首次程控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于我院行双侧STN-DBS的帕金森病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纳入入组及排除标准筛选,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融合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分别检测每侧电极上的每个触点并观察患者对电刺激的反应,然后选择首次程控的触点和参数,融合组首次程控前先采集患者头部CT图像,将其与术前头部MRI图像进行融合以显示DBS电极末端的解剖位置,根据位置来选择触点进行测试并程控。分别评估记录两组患者程控后稳定期仅在刺激器作用状态下UPDRSIII评分改善率、首次程控耗时及半年内门诊程控次数。结果两组患者首次程控后仅在刺激器作用状态下UPDRSIII评分改善率对比:对照组平均改善率49.2%,融合组平均改善率51.1%,对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程控耗时对比:对照组平均耗时3.6h,融合组平均耗时1.9h,融合组显着短于对照组。随访记录6月内患者人均门诊程控次数对比:对照组人均9.6次,融合组人均8.5次。结论应用图像融合技术引导程控是DBS术后程控可靠、高效的方法,该方法为DBS术后患者的程控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考,其应用亦可推及不同适应征的DBS患者。

尹树斌[2](2018)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人“开-关”状态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逐渐发展的、累及全脑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症状。帕金森病的治疗以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为主,且往往需要结合康复治疗。其早中期治疗主要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中晚期治疗往往需手术治疗干预,术后仍需药物辅助治疗。[目的]对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帕金森病中晚期病人进行术后随访,采用UPDRS评分表评估术后患者在“关”状态(药物“关”、机器“开”)和“开”状态(药物“开”及机器“开”)下的运动评分的改善程度,研究和探索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人“开-关”状态的影响。[方法]本组资料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并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50例帕金森病患者,并进行术后随访,所有患者随访均达到或超过2年,其中2例患者术后随访达10年。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UPDRS-Ⅲ评分表对帕金森病人术后3月、6月、12月、2年、3-5年、5-10年“开”状态(药物“开”-机器“开”)、“关”状态(药物“关”-机器“开”)下进行评分,分别与术前“开”和“关”状态下的UPDRS-Ⅲ分值对比。[结果]“关”状态下,与术前和术后5-10年的UPDRS-Ⅲ评分相比,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2年、术后3-5年的UPDRS-Ⅲ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2月、术后3-5年UPDRS-Ⅲ评分下降了40.2%、54.4%、57%、40.6%和40.8%。而术前与术后5-10年的UPDRS-Ⅲ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开”状态下,与术前的UPDRS-Ⅲ评分相比,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的UPDRS-Ⅲ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UPDRS-Ⅲ评分下降了26.2%、29.6%和38.2%,而术后5-10年UPDRS-Ⅲ评分上升了64.9%。术前和术后2年、术后3-5年的UPDRS-Ⅲ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左旋多巴的平均日剂量为953.2mg,分别在术后3月和术后6月时分别减少到569.76 mg、570.76 mg,减少了近40%。而在术后12月的随访中,左旋多巴的剂量减少了53%,达到450.63mg。[结论]所选取的帕金森病患者双侧STN核DBS术后随访结果表明,“关”状态下,患者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2年和术后3-5年UPDRS-Ⅲ评分均比术前有显着改善,术后5年后改善程度逐渐下降,术后5-10降至术前水平;“开”状态下,患者术后3月、术后6月和术后12月UPDRS-Ⅲ评分均比术前有显着改善,术后1年后改善程度逐渐下降,术后3-5年降至术前水平,术后5-10年UPDRS-Ⅲ评分则较术前有所增加。患者术后1年内左旋多巴的平均日剂量与术前相比较有显着的下降。

王焕明,胡飞,熊玉波,杨崇阳,陈俊,肖恺[3](2017)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与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分析(附79例报道)》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9例帕金森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毁损组和DBS组,比较两组术前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UPDRS运动功能和ADL日常生活评分,以及两组术后1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通过随访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79例患者中,70例行脑内核团毁损术,全部为单侧毁损,其中Gpi毁损8例,Vim核毁损62例。9例患者接受DBS手术,全部为双侧STN-DBS。两组在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UPDRS运动功能和ADL日常生活评分与术前1周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比较毁损组和DBS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评分,发现两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毁损组术后有10例患者出现轻偏瘫,脑出血4例,感觉障碍4例,视野缺损2例,吞咽困难2例,随访发现7例不同程度复发。而DBS组除1例出现近期精神症状外,无远期并发症和复发病例发生。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和脑内核团毁损术均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但是DBS具有非破坏性、可双侧同期手术、术后可调节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刘将[4](2014)在《分期双侧丘脑及苍白球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分期双侧丘脑及苍白球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手术方法及手术策略,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自2000年2月至2012年2月对已行一侧核团毁损术再次接受立体定向对侧丘脑及苍白球核团毁损治疗的19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主要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再次手术靶点的选择及定位,毁损灶的制作,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其中16例患者一期行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is intermedius nucleus,Vim)毁损,二期行对侧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internal segment,Gpi)毁损,同时加做Vim核小灶毁损;3例患者一期行Gpi毁损,二期行对侧Gpi核毁损及Vim核小灶毁损。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中的运动评分部分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开”、“关”两种状态进行评分,分析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43岁,平均57.6岁。所有患者Hoehn&Yahr分级均在Ⅱ~Ⅳ级,其中以震颤为主要症状者16例,以僵直-运动缓慢为主要症状者3例,所有患者术前左旋多巴治疗有效。一期Vim核毁损、二期行Gpi毁损的16例患者两次手术时间间隔6个月~13年,平均43.5月;分期双侧Gpi毁损的3例患者两次手术平均间隔时间为18个月。所有患者的整体病情和典型症状(震颤、僵直、行动迟缓)均明显好转,且“关”状态的改善明显优于“开”状态,术后“关”状态时程明显缩短.“开”状态时程明显延长,并且“开”、“关”波动平缓。二期行Gpi毁损的患者僵直明显缓解,加做Vim核小灶毁损,对侧震颤控制满意。19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未出现颅内出血、视野缺损、偏瘫、癫痫发作及嗜睡等并发症,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7例,有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构音困难,其中1例伴吞咽困难,3个月后症状缓解;另有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12个月后症状复发伴智力减退。余13例患者症状均较术前明显缓解,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对双侧症状均较严重的帕金森病患者,只要严格掌握适应征,选择合适的靶点并准确定位,严格控制毁损灶大小,行分期双侧丘脑及苍白球核团毁损是一种经济、安全、临床疗效肯定的方法。

何柳,庄平,张宇清,李建宇,李勇杰[5](2013)在《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团神经元振荡活动特点》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丘脑腹外侧核团(Vop/Vim)神经元振荡活动与PD症状的关系。方法 23例PD患者在接受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时应用微电极和肌电记录技术采集细胞和肢体电活动。单细胞和峰间隔分析鉴别细胞放电频率和模式;功率谱分析神经元振荡活动与症状的关系。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114个振荡活动神经元中78%伴有震颤节律,并与肢体震颤相关;22%伴有β节律。发现震颤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主要分布在Vim,γ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主要分布在Vop(P<0.05)。结论 Vim是改善震颤的最佳靶点。β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与僵直、运动不相关,提示Vop可以改善PD僵直和迟缓。

陈小峰[6](2013)在《脑立体定向单核团毁损与双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在CT或MRI联合电阻抗定位下,脑立体定向GPi或Vim单核团射频热凝毁损术与GPi和Vim双核团联合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晚期帕金森病的疗效与并发症,为提高手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在CT或MRI联合电阻定位下进行首次单侧脑立体定向颅内核团多靶点射频热凝术治疗晚期帕金森病患者45例,其中13例行单侧Vim多靶点射频热凝毁损,8例行单侧GPi多靶点射频热凝毁损,将这21例患者归为单核团组;24例行GPi.Vim双核团联合多靶点射频热凝毁损。使用Hoehn&Yahr量表、UPDRS量表(Ⅱ、Ⅲ分量表)、Schwab&England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WAIS-RC. WMS-RC及HAMD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评估,记录术后发热、意识障碍、发音障碍、大小便障碍、肢体乏力、视野缺损、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频次及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的疗效与并发症差别。结果:两组病例UPDRSⅡ开期、关期、UPDRSⅢ开期、关期及Schwab&England的统计结果,在术后1周、术后3月的独立样本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双核团联合热凝毁损组与单核团组的近期疗效相当,但是远期疗效优于单核团组。且双核团组较单核团组术后服药剂量占术前的比率更小(P<0.05),两组的HAMD评分的减少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抑郁症状的改善并非手术的直接效果。术后近期并发症的比率双核团组与单核团组分别为60.8%和40.9%,提示双核团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比例明显高于单核团组,但是术后3月以后两组的并发症量表化记分独立样本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病例的远期并发症无明显的差异性。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WAIS-RC、WMS-RC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手术策略均对患者的智能、记忆无明显的损害。两组病例均为出现死亡、植物状态、严重感染、重要神经功能缺失等严重并发症,提示手术的安全性均较高。结论:GPi与Vim双核团联合多靶点射频热凝毁损术远期疗效高于GPi或Vim的单靶点射频热凝术,且术后可以更明显地减少多巴胺类药物剂量。双核团组的近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频率明显高于单核团组,但是二者的远期并发症相当,对于年纪较轻,躯体其他情况较好,手术耐受能力较强的患者可优先选择双核团联合多靶点射频热凝术。图3幅,表8个,参考文献40篇。

顾冲,陈国志,谷凌云,阮秋,刘坤[7](2011)在《多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多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D)的方法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应用南京麦迪柯科技公司98-3型脑立体定向计算机辅助规划手术系统,螺旋CT薄层扫描解剖定位,对37例PD患者进行苍白球和(或)丘脑多靶点毁损手术,分析术后患者的靶点影像学改变和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结果随访35年,按PD联合评分标准(UPDRS)进行评分,显效24例(64.86%),改善9例(24.32%),无效4例(10.81%)。3年后复发再手术3例(8.1%),3例双侧手术,近期效果满意。并发症:术后3天内对侧肢体先肌痉挛后轻度偏瘫者4例(11.0%),远期出现肢体麻木、语音低、智能减退者4例(10.81%)。CT/MRI复查靶点毁损灶消失3例(8.10%),靶点毁损灶稳定34例(91.89%),无其它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单靶点毁损且毁损灶小复发率高,多靶点毁损远期并发症高,靶点毁损术治疗PD近期疗效好,远期差。

姜一峰[8](2010)在《CT定位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30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CT定位结合术中电刺激立体定向手术治疗30例帕金森病的效果以及6~10年的随访结果。方法手术靶点均选腹外侧核,由CT定位确定。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震颤症状均完全消失,肌强直及动作灵活度基本恢复正常,随访结果满意。结论 CT定位确定靶点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立体定向手术方法。

陶振玉,杨天明[9](2010)在《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文中认为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手术方法,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目前各定位方法难以达到精确定位,加之靶点最理想的毁损灶位置和大小尚不完全清楚等原因,术后常出现一些并发症。作者就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的应用解剖基础、靶点的定位、手术并发症等内容进行综述。

曾凡俊,夏勋,邢学民,匡永勤,陈林,贺伟琪,杨涛,林龙[10](2009)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射频毁损手术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影响帕金森病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射频毁损手术的疗效因素。方法分析20多年来我院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影像学改变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本组病例症状完全控制950例(74.21%),症状控制伴有肢体麻木、发音、情感、智能障碍270例(21.09%)。无效50例(3.9%),恶化10例(0.78%)。结论CT及MR I靶点定位法与脑室造影定位法无显着差异,而靶点定位、毁损范围与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二、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治疗帕金森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治疗帕金森病(论文提纲范文)

(1)图像融合技术引导DBS术后首次程控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发表文章
    2.修订Heohn-Yahn分期
    3.Schwab和英格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4.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 UPDRS
致谢

(2)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人“开-关”状态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与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分析(附79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手术方法
    3.评价方法
结果
    1.两组的UPDRS运动功能评分和ADL日常生活评分比较
    2.两组术后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比较
    3.随访结果
讨论

(4)分期双侧丘脑及苍白球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脑立体定向单核团毁损与双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手术疗效
    3.2 术后并发症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多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治疗方法
结果
讨论

(8)CT定位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3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解剖基础
2 常用手术靶点
    2.1 VL
    2.2 Gpi
    2.3 STN
3 常用定位方法
    3.1 CT在PD手术靶点定位中的应用
    3.2 MRI在PD手术靶点定位中的应用
    3.3 电生理技术在PD手术靶点定位中的应用
4 疗效与并发症
    4.1 疗效评价
    4.2 并发症
        4.2.1 出血
        4.2.2 感染
        4.2.3 其他
5 小 结

(10)帕金森病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射频毁损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 果
    2.1 随访时间
    2.2 靶点定位方法与疗效
    2.3 不同疗效组FM-GCVC间距、T-ML、FFM、毁损灶直径
    2.4 主要并发症种类及表现
3 讨 论

四、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治疗帕金森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图像融合技术引导DBS术后首次程控的临床应用[D]. 曹中生.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2]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人“开-关”状态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D]. 尹树斌.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6)
  • [3]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与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分析(附79例报道)[J]. 王焕明,胡飞,熊玉波,杨崇阳,陈俊,肖恺.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7(05)
  • [4]分期双侧丘脑及苍白球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D]. 刘将.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5]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团神经元振荡活动特点[J]. 何柳,庄平,张宇清,李建宇,李勇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3(04)
  • [6]脑立体定向单核团毁损与双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分析[D]. 陈小峰. 中南大学, 2013(05)
  • [7]多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疗效分析[J]. 顾冲,陈国志,谷凌云,阮秋,刘坤.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1(03)
  • [8]CT定位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30例分析[J]. 姜一峰. 中国医药指南, 2010(30)
  • [9]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J]. 陶振玉,杨天明.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2)
  • [10]帕金森病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射频毁损手术疗效分析[J]. 曾凡俊,夏勋,邢学民,匡永勤,陈林,贺伟琪,杨涛,林龙. 西南军医, 2009(03)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