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一、杏鲍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娇[1](2015)在《白灵菇原生质体育种及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能选育出产量高、品质好、生长周期短、适应性较广的白灵菇新品种,本试验采用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原生质体紫外诱变育种以及白灵菇与杏鲍菇远缘杂交育种的方法对白灵菇菌种进行改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建立了白灵菇原生质体高效制备与再生体系。本试验运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从培养基种类、酶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菌龄以及稳渗剂种类六个方面确立了白灵菇原生质体最佳制备条件为:加富PD液体培养基培养7d的菌丝,在以MgSO4.7H2O为稳渗剂配制2%浓度的溶壁酶条件下,30℃酶解2h,原生质体得率为37.75×106个/mL。最佳再生条件:选择蔗糖为稳渗剂的再生培养基,再生率可达0.89%。2.利用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及其紫外诱变育种技术,筛选得到一株经紫外照射10 s的菌株“10s n29”,该菌株商品性好、生长周期短、产量高且出菇整齐度高,经RAPD技术验证是一株优良变异菌株。3.应用RAPD、ISSR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从遗传差异分析白灵菇和杏鲍菇的亲和性,结果表明白灵菇与杏鲍菇菌株间的遗传差异和二者的亲和性有一定的关系,白灵菇第一类菌株与杏鲍菇每一类菌株的亲和性都高,杏鲍菇第三类菌株与白灵菇每一类菌株的亲和性都高。4.白灵菇单孢与杏鲍菇单孢菌株间能发生单向或双向核迁移。运用ITS-RFLP和EF1a-RFLP技术从细胞核以及细胞质水平证明白灵菇与杏鲍菇远缘杂交得到的杏白灵双向核迁移菌株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子,但不能区别这些异质同核的杏白灵菌株间的差异。5.杏白灵杂交子经出菇试验发现有的性状偏向白灵菇、有的偏向杏鲍菇、有的介于两者之间,但它们的生长周期都短于白灵菇,可作为白灵菇的速生优质菌株。

周锋利[2](2013)在《沙柳木屑栽培杏鲍菇与菌糠利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沙柳作为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可有效地治理土地荒漠化,遏制水土流失和沙化,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是我国沙区的独特风景。近年来,随着沙区能源资源的开发,沙区农户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原来以沙柳为生的农户逐渐转变生活方式,使原来是宝的沙柳变得无人问津。加之沙区劳动力价值高,运输成本高等特点,造成沙柳的平茬复壮工作滞后,沙柳林处于近自然生长状态,造成大面积死亡,部分原被沙柳覆盖的沙地再次裸露,沙尘暴时有发生。同时,干枯的树枝极易引起森林火灾,给地方防火防灾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寻求合适的沙柳资源高效利用途径,提高沙柳的经济利用价值,使平茬复壮与有效利用有序结合,使沙柳生长与农户增收相结合,提高林区农户管护沙柳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沙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研究以沙柳资源为研究对象,从沙柳枝条营养成分——杏鲍菇栽培的配方——杏鲍菇栽培的基本参数——菌糠利用四个方面,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利用沙柳木屑栽培杏鲍菇及其菌糠的高效利用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够解决杏鲍菇生产的原料问题,又能促进沙柳平茬复壮,使大量的沙柳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真正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对沙漠地区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以沙柳作为原料生产杏鲍菇,从菌株筛选、基质配方、沙柳枝条木屑处理,系统研究分析了沙柳木屑栽培杏鲍菇的关键因素,确定最优菌种、最佳生产基质配方比例、最佳沙柳枝条木屑处理工艺参数,为利用沙柳木屑工厂化生产杏鲍菇提供技术参考。研究分析了杏鲍菇菌糠二次利用技术,从菌糠提取SOD工艺参数、利用菌糠制备活性炭工艺参数以及生产杏鲍菇基质配方,为提高沙柳资源的利用价值、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奠定基础,促进沙柳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结果如下:1.经过对1~6年生沙柳枝条营养成分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沙柳枝条成分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及无氮浸出物均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含量逐渐减少,与生长年限呈负相关;而粗灰分、木质素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与生长年限呈正相关。从生物学角度比较,3~4年生枝条最佳,其中水分、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含量相当,水分两者相差0.94%,粗脂肪含量相差0.72%,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含量均相差0.09%。因此,从沙柳的生态学及生物学和营养成分含量综合评价,沙柳平茬刈割应在3年生或4年生时期最佳。2.通过对3年生沙柳枝、葡萄枝、苹果枝营养成分及有害重金属含量的测定与分析对比,结果发现苹果枝条的含水量最高,其次为沙柳枝条和葡萄枝条;粗纤维、木质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沙柳枝、葡萄枝、苹果枝;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是苹果枝最高,葡萄枝含量最低,沙柳枝含量居中;无氮浸出物含量则与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相反,为葡萄枝最高、苹果枝最低,沙柳枝居中;沙柳枝条的铅、镉、汞、砷4种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苹果枝和葡萄枝,而重金属铬的含量,沙柳枝条含量最高,苹果枝和葡萄枝含量相当。3.建立在对9个供试菌株多个性状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法评价杏鲍菇菌株综合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杏鲍菇菌株的生产性能差异很大。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提供X7菌株的综合性能最好,为最优菌种,平均生物学效率85.27%,且菌丝体生长快,子实体分化早、生长快,生产周期短,生长发育整齐,子实体平均长度20.15cm,出菇比较一致,易管理易统一采收,商品性能好。4.通过采用三元二次正交回归设计,比率混料方法建立了沙柳木屑——杏鲍菇产量的数学模型,获得沙柳木屑栽培生产杏鲍菇的最佳配方。以产量鲜重为评价指标的最佳配方是麸皮11.79%,玉米粉5.43%,豆粕8.79%,沙柳木屑74.04%。利用该配方生产杏鲍菇,生产周期49d、鲜菇重362.13g、子实体长18.46cm、菌柄直径6.35cm、子实体密度0.71g·cm-3。5.通过研究分析沙柳枝条不同粉碎粒度、沙柳栽培基质不同发酵时间、密度、含水率对杏鲍菇生长周期、产量、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粒度7mm,发酵时间12d,每袋装基质重量350g,栽培基质含水率66%为最佳栽培条件。中试生产试验表明:杏鲍菇平均生长周期为43.5d,鲜菇平均重量为345.78g,子实体平均长度17.21cm,菌柄平均直径为5.38cm,子实体平均密度为0.66g·cm-3,整个生产过程菌丝的发菌期、分化期较一致,出菇整齐,子实体生长发育一致,便于统一管理,采收,为杏鲍菇的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6.测定分析了菌糠水分、营养成分及重金属含量,其中菌糠含水量18.36%、粗纤维54.28%、木质素25.14%、粗蛋白质9.62%、粗脂肪4.37%、粗灰分5.82%、无氮浸出物7.28%,重金属含量铅1.02mg·kg-1、镉0.09mg·kg-1、铬0.88mg·kg-1、汞0.14mg·kg-1、砷0.19mg·kg-1,表明栽培杏鲍菇后的菌糠中的含水量、粗纤维、木质素、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及无氮浸出物含量均高于沙柳枝条含量,特别是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增加最大,其中菌糠中粗蛋白含量几乎是沙柳枝条中粗蛋白含量的3倍,菌糠中粗脂肪含量较沙柳枝条提高了55.52%;菌糠中铅、镉、铬、汞、砷等4种元素的含量比沙柳枝条木屑中的含量略有降低。7.菌糠二次利用技术研究结果:①以菌糠为原料,采取水中振荡提取、甲苯破壁、分离、纯化提取纯天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验结果表明提取液pH7.6、破壁时间40min、破壁温度25℃、提取时间50min为最佳提取技术参数,其中提取液pH对SOD活性影响最大,其次为提取时间、发酵时间、破壁温度、破壁时间。在试验范围内,SOD的提取率为0.31g·Kg-1,酶比活力769.57U/mg,说明杏鲍菇菌糠菌丝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较高,活性较强,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②以菌糠为原料,利用水蒸气活化法制备菌糠壳活性炭,试验结果表明活化温度850℃,活化时间120min,水蒸气流量20mL·min-1为最佳工艺参数。利用该工艺参数,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菌糠活性炭得率48.11%,略低于沙柳木屑活性炭得率(50.37%);碘吸附值1009.09mg·g-1;电镜下观察,活性炭表面分布着大量的大孔和微孔,孔隙结构明显,大大增加比表面积,使其吸附能力增加,活性增强。③利用三元二次正交回归设计,采用比率混料法对杏鲍菇栽培料中的菌糠、麸皮、棉籽壳、沙柳木屑四个因素的最优组合进行筛选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栽培料中菌糠46.68%、麸皮12.83%、棉籽壳35.20%、木屑5.29%,栽培的杏鲍菇鲜重298.46g,生物学效率76.51%。

黎德荣[3](2012)在《杏鲍菇高产高效优质栽培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杏鲍菇栽培过程中,通过采取疏菇留单菇、添加营养液反向促第二潮菇及覆土促第三潮菇的技术措施,就能实现杏鲍菇的高产高效优质栽培,通过以上综合技术,杏鲍菇头两潮菇的总生物转化率为85.65%比对照不疏菇(生物转化率55.09%)高出30.56%,通过处理的杏鲍菇商品率达98.6%比对照不处理(商品率63.1%)的高出35.5%,优质率达88.9%比对照不处理(优质率33.3%)的高出55.6%。通过处理的三潮菇生物转化率118.23%比对照不处理(生物转化率58.01%)的高出60.22%。

吴志会,彭学文,周廷斌,解文强,韩晓清[4](2011)在《杏鲍菇新菌株品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唐山地区杏鲍菇生产中常用的营养料配方及高产栽培技术,将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的4个杏鲍菇菌株1216、1217、1218和1206,从栽培袋发菌情况、鲜菇产量、子实体主要农艺性状3个方面,与当地主栽杏鲍菇品种杏鲍菇8号(CK)进行了品种比较,以筛选出适宜唐山地区栽培的高产、优质杏鲍菇优良菌株。结果表明:菌株1218菌丝生长和原基分化最快,子实体产量最高且商品性状最好,较CK增产5.26%;菌株1206次之,较CK增产3.01%。2个菌株均可以在唐山地区推广栽培。

王崇鼎[5](2011)在《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中几个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对13株杏鲍菇菌株的生产性能进行测定,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选出适宜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然后针对工厂化生产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基质含水率、栽培种基质配方及三十烷醇对杏鲍菇生长的影响规律;最后研究了杏鲍菇栽培料的最佳配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3株杏鲍菇菌株的生产性能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明:PE-01为优良菌株,其平均生物学效率为76.9%,生产周期较短,子实体长度较长,子实体密度及菌柄直径较适中;PE-06、PE-07为较好的菌种,PE-09、PE-11为一般菌种,其它8株为劣种。2.杏鲍菇栽培种培基质优化研究表明:当栽培种基质成分随着小麦比例的增加、木屑比例的减小,对杏鲍菇产量有所影响,有利于子实体体积的增大,有利于缩短发菌期和生产周期,但对子实体密度、子实体长度及出菇期影响不大。3.以棉籽壳为主要栽培原料时,栽培基质的最佳含水率为65%。在此含水率时,杏鲍菇子实体平均鲜重为263.5g/袋,生产周期为42.5天,子实体密度为0.6311g/mm3,子实体长度为192mm。4.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木屑、麸皮、豆粕、玉米粉及棉籽壳用量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规律,确定了以棉籽壳为主料栽培杏鲍菇的最佳配方,即木屑21.09%,麸皮15.79%,豆粕11.62%,玉米粉4.64%,棉籽壳46.86%。5.在栽培基质中适量添加三十烷醇对杏鲍菇菌丝的生长及产量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三十烷醇的最佳浓度为0.08mg/L,杏鲍菇子实体鲜重可达311.3g/袋,生产周期为59.6天,子实体密度为0.57g/mm3,子实体长度为178mm。

马璐[6](2010)在《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关键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 DC. ex Fr. ) Quel),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及美容作用,可促进人体对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及提高人体免疫等功能,是理想的保健食品。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系统研究了杏鲍菇的营养生理特性;2.采用U7(72)均匀设计研究了接种量和装料量的之间的最佳配比关系;3.研究了杏鲍菇栽培的最佳配方及杏鲍菇生产剩余料二次利用栽培杏鲍菇的最佳配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不同营养条件下杏鲍菇的菌落直径及菌落长势评分,建立菌丝生长指数,研究了不同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鲍菇能以多种单糖、双糖、多糖等作为碳源,其中以果糖、葡萄糖和甘露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均较好,最适碳源为果糖;在供试氮源中,杏鲍菇对复合氮源、无机氮源、氨基酸均能利用,其中以蛋白胨为最适氮源,麦芽浸粉和酵母膏次之;在无机盐中1.0 g/L硫酸镁、磷酸二氢钾和维生素中6 mg/L维生素B2、烟酸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中8 mg/L IAA、KT均对杏鲍菇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采用拌种接种方法,对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素(接种量、装料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确定了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和栽培料的最适含水率。结果表明: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栽培料中的最适含水率为64.33 %。当接种量为14.3 %,装料量1 000 g/袋时最有利于杏鲍菇的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发育,在此条件下,杏鲍菇的发菌期可缩短到7天。3.采用比率混料及三元二次正交回归设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麸皮、木屑、过磷酸钙及棉籽壳用量对杏鲍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以棉籽壳为主料栽培杏鲍菇的最佳配方,即麸皮21.63 %,木屑6.27 %,棉籽壳72.10 %,采用此配方,杏鲍菇的生物学效率为81.31 %。4.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明晰了在杏鲍菇菌糠中添加麸皮、木屑、棉籽壳对杏鲍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杏鲍菇菌糠二次利用栽培杏鲍菇的最佳配方,即麸皮12.83 %,棉籽壳35.20 %,木屑5.29 %,菌糠46.68 %。采用该配方,杏鲍菇的生物学效率为88.16 %。

王瑞娟[7](2007)在《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相关参数和生理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杏鲍菇人工栽培研究已有50多年历史。近年来,这种珍稀食用菌的工厂化栽培在国内外备受关注。工厂化栽培杏鲍菇比自然条件或辅助设施栽培更能够准确的控制温度、湿度、光线、CO2浓度等环境条件,因此产量与品质都更趋于稳定。同时,杏鲍菇工厂化生产高效率、标准化的生产方式需要一套适合杏鲍菇栽培生理特性的,基于生产流程的栽培技术方法,并确定各个生产阶段的栽培参数。本论文以来自于不同国家的13株杏鲍菇菌株为供试菌株,首先对其亲缘关系远近进行评价,再从菌丝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菌株产量及栽培周期;菌株栽培性状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菌株筛选。再以筛选出来的优良菌株为供试菌株,研究适合其营养生理特性的培养料配方,并设计正交试验确定重要培养料生产参数。研究菌株温性并跟踪其菌丝培养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以此作为依据,设置与调控培养室环境条件参数并提出改进措施。跟踪杏鲍菇出菇过程,根据杏鲍菇不同栽培阶段对栽培环境的生理需求特性以及栽培生产经验,设置并调控栽培期间栽培室环境条件参数。实验数据分析表明:1菌株亲缘关系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试验与子实体栽培性状表现把供试菌株分为5组亲合群。第1组:1号、2号、5号、6号、7号、8号、9号、11号、12号菌株;第2组:3号菌株;第3组:4号菌株;第4组:10号菌株;第5组:13号菌株。而酯酶同工酶试验把供试菌株分为6组。第1组:1号、2号菌株;第2组:5号、6号、7号、8号、9号、11号、12号菌株;第3组:3号菌株;第4组:4号菌株;第5组:10号菌株;第6组:13号菌株。供试菌株栽培试验表明:5号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0.59cm/d),生长势强且菌丝洁白浓密;每瓶单产最高(145.36g);栽培周期短(52d);子实体各项指标表现优秀(子实体棒状、菌柄粗壮而长、菌盖深灰色、菌盖直径略大于菌柄直径、子实体形态优美且菇体硬),为适合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2培养料筛选试验表明:适宜5号菌株营养生理的基本培养料配方为:木屑35%,玉米芯35%,麸皮15%,玉米粉5%,米糠10%。在此配方上杏鲍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且生长势强,单瓶产量达到137.38g。培养料添加杏鲍菇菌糠试验表明:菌糠添加量为10%~15%对杏鲍菇菌丝生长以及产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与对照不添加菌糠的配方相比,分别每瓶增产达12.40与10.56g。但是菌糠用量增加用量到25%,反而抑制杏鲍菇菌丝生长,降低产量。不同菌糠添加量对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周期没有影响。培养料相关的重要参数正交试验表明:培养料含水量65%,pH值7.0、6.5,装料重每瓶710g、700g为最佳处理组合。3最适5号菌株的菌丝生长温度为25℃,在此温度下杏鲍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生长势强、菌丝洁白浓密。跟踪菌丝生长过程可以发现:培养第1~3d,瓶肩温度呈下降趋势;培养第4~10d,温度上升较快,由20℃上升至25℃;培养第11~18d为迅速升温期,温度最高可达29℃;第19~28d,温度迅速下降,由28℃下降至22℃左右;培养第30~35d,温度趋于平缓稳定在22℃左右。由此可见:培养第11~26d,温度一直在较高的水平,最高可达29℃并持续1d左右。而菌丝培养期间培养室的室温始终控制在22℃左右。所以,以室温作为环境控制的指标并不能显示出栽培瓶内部的真实温度变化,室温与培养料的温度始终有一定的差别。这时,应采用辅助降温措施:接种后第10d起,培养料开始发热时,采用人工方式降温,如:在培养室顶部增添风扇,加大空气流通;安装制冷装置在温度最高阶段使用空调冷却降温等。杏鲍菇菌丝培养阶段最适环境因子设置参数:温度22℃,相对湿度63%,CO2浓度3000mg/kg。4杏鲍菇栽培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环境因子参数设定如下。第一阶段:菌丝快速恢复期(1~3d),温度18℃,相对湿度97%~99%,CO2浓度2000mg/kg。第二阶段:刺激原基形成期(4~8d),温度16℃,相对湿度95%(4~6d),89%(7~8d),CO2浓度1800mg/kg。第三阶段:育菇期(9~15d),温度16℃,相对湿度设置采用干湿交替原则:85%(9d);90%(10~11d);85%(12~13d);87%~89%(14~15d);90%(16~17d),CO2浓度设置采用高低交替原则:1800mg/kg(9~10d);2000mg/kg~3500mg/kg,其中13d与14d为3500mg/kg(11~15d)。第四阶段:采菇期(16~17d),温度16℃,相对湿度90%,CO2浓度1500mg/kg。

冯翠,周玉峰,钱巍,刘慧颖,衣政伟,苏小俊,谢吉先[8](2021)在《油—菜—菇设施立体栽培周年生产模式》文中研究说明江苏泰州地区采用春花生—夏丝瓜、青菜—秋冬香菇(杏鲍菇)立体栽培模式,每667 m2纯收益达2.1万元以上,且食用菌菌渣翻入土壤中既能改良土壤,还可以减少下一年肥料用量,每667 m2节约肥料成本200元。泰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农业资源丰富,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香丝瓜是泰州地区特有的丝瓜品种,因其香味独特,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瓜氨酸,耐褐变、耐贮运而成为大江南北的丝瓜主栽品种之一。花生和食用菌也是泰州的特色产业,

付卓识[9](2020)在《真姬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参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真姬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目前,真姬菇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但是针对其工厂化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参数仍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报道。本研究在工厂化栽培和管理的条件下,筛选真姬菇菌种,在此基础上,使用Design-Expert V8.0软件进行配方设计和研究,并对真姬菇工厂化栽培的培养参数进行优化,旨在为我国真姬菇工厂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供试的6个菌种中,A4的表现最为稳定高产。A4菌种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且菌丝稀疏颜色洁白稳定。其子实体单产最高,为131.4g,出菇周期为20天。(2)二次回归方程(P=0.00131)分析表明,真姬菇出菇单产峰值为142.7856g,对应的配方比例为木屑15.21%、玉米芯20.04%、米糠34.97%、麸皮14.78%、棉籽壳10%、玉米粉5%。此配方经实际工厂化生产测试单产结果为143.82g,与计算得出的单产峰值接近。根据实际生产需求,最终确定真姬菇工厂化生产的配方比例为:木屑15%、玉米芯20%、米糠35%、麸皮15%、棉籽壳10%、玉米粉5%。(3)真姬菇工厂化生产中,原料的优化p H值为7.5,含水量为64%,装瓶重量为440g。生产中优化的p H调节剂为氢氧化钙。(4)真姬菇工厂化生产中,养菌阶段的优化工艺参数为:温度21℃,相对湿度70%,二氧化碳浓度0.2%。

刘元栋[10](2017)在《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平菇是我国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发酵料和熟料是平菇生产最常用的两种方式,发酵料质量是决定发酵料栽培平菇制袋成功率和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也有影响。本文以玉米芯和棉籽壳作为供试原料,研究了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和培养料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结果显示:玉米芯在发酵过程中,颜色由金黄色变成深褐色,氨味消失,体积减小、黏性增加;温度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H值、含水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建堆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分别为34.8%、36.7%,截止到装袋前,含量分别下降到24.9%、21.6%。而木质素含量则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建堆时的18.4%上升到装袋前的30.2%;总碳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建堆时的44.6%下降到装袋前38.7%,而总氮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其中第三次翻堆时含量达到最高为1.12%。同时,通过研究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得出,玉米芯最适发酵时间为6天,此时进行平菇熟料栽培,生物学效率最高,为89.74%。在整个平菇生长发育周期内,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茬现蕾期活性最高,漆酶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在同一生长发育时期,漆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活性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结果显示:棉籽壳在发酵过程中,颜色由红褐色变成黑褐色,氨味消失,体积减小、黏性增加;温度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玉米芯发酵料相比,与玉米芯发酵料相比,温度下降更快,并且发酵时间缩短;pH值、含水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基本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建堆时,含量分别为33.6%、27.8%,截止到装袋前,含量分别下降到23.9%、14.9%。木质素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建堆时的20.2%上升到装袋前的26.28%;总碳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总氮含量呈“波动式下降”的趋势,总碳、总氮含量由建堆时的47.1%、1.27%分别下降到装袋前的43.9%、1.13%。同时,通过研究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得出,棉籽壳最适发酵时间为5天,此时进行平菇熟料栽培,生物学效率最高,为93.75%。在整个平菇生长发育周期内,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半纤维素酶活性在满袋期最高,纤维素酶酶活在一茬现蕾期最高,漆酶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在同一生长发育时期,漆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活性均随发酵时间延长而降低。3、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得出,配方2(棉籽壳96.7%,尿素0.3%,石灰3%)栽培平菇的平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最高,分别为1.23kg、100.36%。但是从经济效益看,配方1(玉米芯90.5%,尿素1.5%,石灰4%,钙镁磷肥4%)效益最好,每袋平均利润2.5元。

二、杏鲍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杏鲍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白灵菇原生质体育种及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白灵菇概述
        1.1 白灵菇简介
        1.2 白灵菇的食药用价值
        1.3 白灵菇的形态特征及其栽培要点
        1.4 白灵菇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食用菌育种方法概述
        2.1 食用菌传统育种方法及研究
        2.2 原生质体技术育种
        2.3 基因工程育种
    第三节 食用菌菌种鉴定方法的研究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五节 本试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生质体技术选育白灵菇优良变异菌株
    第一节 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仪器与设备
        1.5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单因素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2.2 复合因素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2.3 再生培养基种类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白灵菇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及紫外诱变菌株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仪器与设备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紫外诱变剂量对白灵菇原生质体致死率的影响
        2.2 白灵菇再生无性系及紫外诱变菌株的初筛结果
        2.3 白灵菇再生无性系及紫外诱变菌株的复筛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白灵菇复筛菌株出菇试验及优良变异菌株的分子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方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白灵菇菌株出菇结果
        2.2 白灵菇优良菌株分子验证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白灵菇与杏鲍菇远缘杂交育种
    第一节 从遗传差异分析白灵菇与杏鲍菇的亲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主要仪器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灵菇与杏鲍菇亲和性分析
        2.2 白灵菇与杏鲍菇遗传差异分析
        2.3 白灵菇和杏鲍菇遗传差异与亲和性关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白灵菇与杏鲍菇之间核迁移鉴定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方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灵菇与杏鲍菇杂交核迁移菌株获得
        2.2 核迁移菌株ITS鉴定
        2.3 克隆分析
        2.4 核迁移菌株EF1a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杏白灵双向核迁移菌株出菇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方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菌株生长周期比较分析
        2.2 供试菌株表观性状分析
        2.3 供试菌株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2)沙柳木屑栽培杏鲍菇与菌糠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毛乌素沙区特性
    1.2 沙柳生物学特性
    1.3 沙柳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1.3.1 沙柳资源状况
        1.3.2 沙柳资源利用价值
        1.3.3 沙柳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1.4 林木枝条生产食用菌研究现状
    1.5 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第二章 研究目的和内容
    2.1 研究目的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研究试材采集区域
        2.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沙柳枝干成分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生长年限沙柳枝干水分和营养成分含量
        3.3.2 不同枝干水分、营养成分和重金属含量
    3.4 小结
第四章 沙柳栽培杏鲍菇关键因素研究
    4.1 优良菌株筛选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结果与分析
        4.1.4 小结
    4.2 沙柳木屑栽培杏鲍菇的配方研究
        4.2.1 材料
        4.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2.4 小结
    4.3 沙柳栽培杏鲍菇的几个基本参数技术研究
        4.3.1 材料
        4.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3.4 小结
第五章 菌糠再利用技术研究
    5.1 菌糠营养成分与重金属含量测定分析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结果与分析
        5.1.4 小结
    5.2 利用菌糠提取 SOD 技术研究
        5.2.1 材料
        5.2.2 方法与设计
        5.2.3 结果与分析
        5.2.4 小结
    5.3 菌糠活性炭生产
        5.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3.3 小结
    5.4 菌糠生产杏鲍菇
        5.4.1 材料
        5.4.2 方法
        5.4.3 结果分析
        5.4.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1 不同生长年限的沙柳
    附图 2 杏鲍菇
    附图 3 活性炭
    附图 4 沙柳木屑活性炭微观结构图
    附图 5 菌糠活性炭微观结构图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3)杏鲍菇高产高效优质栽培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菌种及栽培袋制作
    1.3 试验方法
        1.3.1 疏菇
        1.3.2 添加营养液反向 (底部) 促第二潮菇
        1.3.3 脱袋覆土促第三潮菇
    1.4 观察记载
2 结果与分析
    2.1 疏菇对杏鲍菇出菇的影响
    2.2 反向出菇结合添加营养液对促第二潮菇的影响
    2.3 不同覆土方式对出菇的影响
    2.4 不同出菇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4)杏鲍菇新菌株品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菌株栽培与管理
        1.2.2.1 培养料配方。
        1.2.2.2 装袋与灭菌。
        1.2.2.3 接种。
        1.2.2.4 发菌期管理。
        1.2.2.5 出菇期管理。
        1.2.2.6 采收。
        1.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3.1 菌丝生长情况。
        1.2.3.2 子实体产量。
        1.2.3.3 子实体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发菌情况
    2.2 菌株的出菇情况
    2.3 菌株的子实体性状
3 结论与讨论

(5)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中几个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杏鲍菇生物学特性研究
        1.1.1 形态特征
        1.1.2 生态环境分布
    1.2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1.2.1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
        1.2.1.1 蛋白质
        1.2.1.2 氨基酸
        1.2.1.3 纤维类物质
        1.2.1.4 碳水化合物
        1.2.1.5 维生素
        1.2.1.6 灰分
        1.2.2 药用及保健价值
    1.3 杏鲍菇营养生理特性
        1.3.1 杏鲍菇的营养需求
        1.3.1.1 菌丝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
        1.3.1.2 子实体生长阶段对营养条的需求
        1.3.2 杏鲍菇生长对环境的需求
        1.3.2.1 温度
        1.3.2.2 湿度
        1.3.2.3 二氧化碳
        1.3.2.4 光照强度
    1.4 杏鲍菇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1.5 杏鲍菇的栽培管理
        1.5.1 发菌管理
        1.5.2 开袋、催蕾及疏蕾
        1.5.3 子实体生长管理
    1.6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现状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杏鲍菇优良菌株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菌种
        2.1.1.2 培养基
        2.1.2 栽培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评判因素集与评语集的建立
        2.2.2 隶属函数和评判关系矩阵的确定
        2.2.2.1 生物学效率
        2.2.2.2 生产周期
        2.2.2.3 子实体长度、子实体密度及菌柄直径
        2.2.3 不同菌株生产性能的综合评判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栽培种生产基质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菌种
        3.1.1.2 培养基
        3.1.2 方法
        3.1.2.1 小麦不同比例对栽培种生长的影响
        3.1.2.2 不同基质的菌种对杏鲍菇栽培效果的影响
    3.2 结果分析
        3.2.1 小麦不同比例栽培种对杏鲍菇鲜重的影响
        3.2.2 小麦不同比例栽培种对杏鲍菇子实体体积的影响
        3.2.3 小麦不同比例栽培种对生产周期的影响
        3.2.4 小麦不同比例栽培种对子实体密度的影响
        3.2.5 小麦不同比例栽培种对发菌期的影响
        3.2.6 小麦不同比例栽培种对出菇期的影响
        3.2.7 小麦不同比例栽培种对子实体长度的影响
    3.3 结论与分析
第四章 栽培基质含水率对杏鲍菇生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1.1 菌种
        4.1.1.2 培养基
        4.1.2 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含水率对杏鲍菇子实体鲜重的影响
        4.2.2 不同含水率对杏鲍菇子实体密度的影响
        4.2.3 不同含水率对杏鲍菇子实体生产周期的影响
        4.2.4 不同含水率对杏鲍菇子实体长度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杏鲍菇栽培基质配方的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菌种
        5.1.1.2 培养基
        5.1.2 方法
        5.1.2.1 试验设计
        5.1.2.2 栽培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不同处理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5.2.2 单因素对杏鲍菇产量的效应分析
        5.2.3 交互作用对杏鲍菇鲜重的影响
        5.2.3.1 木屑和麸皮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5.2.3.2 木屑和豆粕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5.2.4 杏鲍菇产量模型的优化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三十烷醇对杏鲍菇生长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1.1 菌种
        6.1.1.2 培养基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三十烷醇对杏鲍菇子实体鲜重的影响
        6.2.2 三十烷醇对杏鲍菇子实体密度的影响
        6.2.3 三十烷醇对杏鲍菇生产周期的影响
        6.2.4 三十烷醇对杏鲍菇子实体长度的影响
        6.2.5 验证试验
    6.3 结论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关键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杏鲍菇生物学特性研究
        1.1.1 形态特征
        1.1.2 生态环境分布
        1.1.3 营养生理特性
        1.1.3.1 碳源
        1.1.3.2 氮源
        1.1.3.3 温度
        1.1.3.4 湿度
        1.1.3.5 二氧化碳浓度
        1.1.3.6 光照
        1.1.3.7 酸碱度
    1.2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1.2.1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
        1.2.1.1 蛋白质
        1.2.1.2 氨基酸
        1.2.1.3 纤维类物质
        1.2.1.4 碳水化合物
        1.2.1.5 维生素
        1.2.1.6 灰分
        1.2.1.7 其它
        1.2.2 药用及保健价值
    1.3 杏鲍菇栽培技术
        1.3.1 栽培季节
        1.3.2 栽培原料
        1.3.3 栽培方法
        1.3.4 栽培管理
        1.3.4.1 发菌管理
        1.3.4.2 开袋、催蕾及疏蕾
        1.3.4.3 育菇
    1.4 菌糠再利用
        1.4.1 菌糠在食用菌栽培中的二次利用
        1.4.2 菌糠肥料的开发和利用
        1.4.3 菌糠饲料的开发和利用
    1.5 杏鲍菇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1.5.1 多糖
        1.5.1.1 杏鲍菇多糖的分离提取
        1.5.1.2 杏鲍菇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1.5.2 酶
        1.5.2.1 漆酶
        1.5.2.2 过氧化物酶
        1.5.2.3 其它酶类
        1.5.3 植物抗病毒蛋白
        1.5.4 其它活性物质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杏鲍菇营养生理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菌种
        2.1.1.2 基础培养基
        2.1.2 方法
        2.1.2.1 不同碳源物质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1.2.2 不同氮源物质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1.2.3 无机盐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1.2.4 维生素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1.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碳源物质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氮源物质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3 无机盐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4 维生素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杏鲍菇生产中几个关键工艺参数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菌种
        3.1.1.2 培养基
        3.1.2 方法
        3.1.2.1 不同温度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1.2.2 栽培料不同含水率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3.1.2.3 不同接种量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3.1.2.4 接种量与装料量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温度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栽培料不同含水率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3.2.3 不同接种量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3.2.4 接种量与装料量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杏鲍菇栽培料配方的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1.1 菌种
        4.1.1.2 培养基
        4.1.2 方法
        4.1.2.1 试验设计
        4.1.2.2 栽培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处理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4.2.2 单因素对杏鲍菇产量的效应分析
        4.2.3 交互作用对杏鲍菇鲜重的影响
        4.2.3.1 麸皮和过磷酸钙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4.2.3.2 木屑和过磷酸钙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4.2.4 杏鲍菇产量模型的优化
        4.2.5 模型验证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杏鲍菇菌糠再利用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菌种
        5.1.1.2 培养基
        5.1.2 方法
        5.1.2.1 试验设计
        5.1.2.2 栽培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不同处理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5.2.2 单因素对杏鲍菇产量的效应分析
        5.2.3 交互作用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5.2.4 杏鲍菇产量模型的优化
    5.3 结论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相关参数和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杏鲍菇食药用价值
        1.1.1 食用及营养价值
        1.1.2 药用及保健价值
    1.2 杏鲍菇生物学基础研究
        1.2.1 形态特征
        1.2.2 生态习性和自然分布
        1.2.3 生物学特性研究
        1.2.4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3 杏鲍菇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1.4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研究现状以及展望
        1.4.1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
        1.4.2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流程及设备简介
    1.5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现状及特点
        1.5.1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现状
        1.5.2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1.5.3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特点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适宜杏鲍菇工厂化栽培菌株筛选试验
        3.1.1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3.1.2 培养基
        3.1.3 栽培管理方法及设备
        3.1.4 菌丝不亲和性试验方法
        3.1.5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3.1.6 记录子实体产量以及栽培性状
        3.1.7 酯酶同工酶试验
        3.1.8 联合系数计算以及系统聚类分析方法
    3.2 适宜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筛选
        3.2.1 供试菌株
        3.2.2 基础培养料配方筛选
        3.2.3 添加杏鲍菇菌糠培养料配方筛选
        3.2.4 培养料含水量,pH值,装料重对杏鲍菇产量以及生产周期影响
        3.2.5 菌丝在培养料中生长速度测定以及生长势比较
    3.3 菌丝培养及栽培阶段环境因子变化趋势以及环境的调控
        3.3.1 温度梯度试验
        3.3.2 菌丝培养阶段瓶肩温度变化
        3.3.3 培养室环境条件的设置以及调控
        3.3.4 栽培室环境条件的设置以及调控
    3.4 环境因子调控方法
        3.4.1 气温设定以及调节
        3.4.2 相对湿度设置以及调节
        3.4.3 CO_2 浓度的设置以及调节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适宜杏鲍菇工厂化栽培菌株筛选
        4.1.1 供试菌株亲缘关系评价
        4.1.2 适宜杏鲍菇工厂化栽培菌株筛选
    4.2 适宜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筛选
        4.2.1 基本培养料配方筛选
        4.2.2 培养料添加杏鲍菇菌糠对杏鲍菇生长速度及产量的影响
        4.2.3 培养料含水量,pH,装料重对杏鲍菇产量以及生产周期影响
    4.3 菌丝培养最适温度以及温度变化趋势及环境调控
        4.3.1 杏鲍菇菌丝培养最适温度
        4.3.2 栽培瓶瓶肩温度变化趋势
        4.3.3 培养室环境条件设置及调控
    4.4 栽培室环境条件的设置以及调控
第5章 讨论
    5.1 筛选优良菌株对于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意义
    5.2 工厂化栽培菌种的辨别与生产
    5.3 杏鲍菇菌株分类与亲缘关系评价的研究方法
    5.4 培养料配方与杏鲍菇工厂化栽培
    5.5 高温对杏鲍菇菌丝的影响
    5.6 杏鲍菇菌丝培养阶段温度调控
    5.7 杏鲍菇菌丝培养与栽培过程 CO_2 浓度控制
    5.8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高产与稳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发表论文

(8)油—菜—菇设施立体栽培周年生产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2 设施类型与茬口安排
    2.1 设施类型与结构
    2.2 茬口安排
3 早春大棚花生栽培技术要点
    3.1 整地施肥
    3.2 播种
    3.3 肥水管理
    3.4 病虫害防治
    3.5 收获
4 夏丝瓜优质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种育苗
    4.2 苗期管理
    4.3 整地施肥
    4.4 定植
    4.5 田间管理
        4.5.1 温度与水肥管理
        4.5.2 搭架整枝
        4.5.3 花果管理
    4.6 病虫害防治
    4.7 采收
5 夏季青菜优质栽培技术要点
    5.1 播种
    5.2 田间管理
    5.3 病虫害防治
6 香菇和杏鲍菇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6.1 菇床整理
    6.2 菌袋摆放
    6.3 田间管理
    6.4 病虫害防治
    6.5 采收
7 效益分析

(9)真姬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真姬菇的简介
        1.1.1 真姬菇的形态特征
        1.1.2 真姬菇的发现与引进
    1.2 真姬菇的食药用价值
        1.2.1 食用及营养价值
        1.2.2 药用及保健价值
    1.3 真姬菇生物特性研究
        1.3.1 真姬菇营养条件研究
        1.3.2 真姬菇生长环境条件研究
    1.4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现状
        1.4.1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现状
        1.4.2 国外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现状
    1.5 真姬菇工厂化栽培现状
        1.5.1 我国真姬菇工厂化栽培现状
        1.5.2 国外真姬菇工厂化栽培现状
    1.6 真姬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参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真姬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参数研究的主要内容
    1.8 真姬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参数研究的创新性
    1.9 真姬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参数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适宜真姬菇工厂栽培的稳定高产菌种筛选
        2.1.1 供试真姬菇菌种及其来源
        2.1.2 真姬菇基质配方
        2.1.3 供试真姬菇菌种生产方法
        2.1.4 真姬菇栽培管理方法
        2.1.5 营养生长阶段生物学特性观测
        2.1.6 生殖生长阶段各参数测定
    2.2 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与高产配方设计研究
        2.2.1 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2.2.2 真姬菇稳定的高产配方设计研究
    2.3 真姬菇工厂化生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真姬菇工厂栽培的稳定高产菌种的筛选
        3.1.1 菌丝生长阶段的生物学特性
        3.1.2 生殖生长阶段子实体各参数测定
    3.2 真姬菇固体菌种栽培
    3.3 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稳定的高产配方研究
        3.3.1 稳定的原材料供应
        3.3.2 稳定的高产配方设计研究
        3.3.3 配方pH值、含水量及装瓶重量的筛选
        3.3.4 生产配方中最佳的pH调节剂的筛选
    3.4 真姬菇工厂化栽培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4 讨论
    4.1 真姬菇工厂化栽培配方的筛选优化及应用
    4.2 真姬菇工厂化栽培关键技术总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1.1 食用菌
        1.2 平菇
        1.3 环境因子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温度
        1.3.2 水分
        1.3.3 光线
        1.3.4 空气
        1.3.5 pH值
        1.4 平菇栽培模式概述
        1.5 发酵料理化性质研究概述
        1.5.1 发酵料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研究
        1.5.2 发酵料物质变化规律研究
        1.6 食用菌胞外酶研究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及场地
        1.1.2 试验配方
        1.1.3 主要设备
        1.1.4 试剂配制
        1.2 试验方法
        1.2.1 发酵料技术
        1.2.2 平菇熟料栽培技术
        1.2.3 温度测定
        1.2.4 pH值测定
        1.2.5 含水量测定
        1.2.6 微生物数量测定
        1.2.7 三素含量的测定
        1.2.8 总碳的测定
        1.2.9 总氮的测定
        1.2.10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1.2.11 酶活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芯翻堆时断面外观物理性状特征
        2.2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2.3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
        2.4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
        2.5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与分析
        2.6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三素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2.7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总碳总氮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2.8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2.9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2.10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袋含水量及满袋时间的影响
        2.11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栽培袋污染率的影响
        2.12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三种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的影响
        2.13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及场地
        1.1.2 试验配方
        1.1.3 主要设备
        1.1.4 试剂配制
        1.2 试验方法
        1.2.1 棉籽壳发酵料技术
        1.2.2 平菇熟料栽培技术
        1.2.3 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物质含量测定
        1.2.4 酶活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籽壳翻堆时断面外观物理性状特征
        2.2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2.3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
        2.4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
        2.5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与分析
        2.6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三素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2.7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总碳和总氮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2.8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2.9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2.10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袋污染率、含水量、满袋时间的影响
        2.11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三种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的影响
        2.12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2.13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熟料栽培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及场地
        1.1.2 试验配方
        1.2 试验方法
        1.2.1 平菇发酵料栽培流程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方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2.2 不同配方对平菇满袋、出菇、转潮及生产周期的影响
        2.3 不同配方接种后各个时期pH值的变化与分析
        2.4 不同配方接种后各个时期含水量变化与分析
        2.5 不同配方对平菇一二茬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2.6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1.2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1.3 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
    2 展望
        2.1 平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
        2.2 辅助氮源添加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
        2.3 玉米芯发酵料栽培平菇配方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四、杏鲍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白灵菇原生质体育种及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D]. 张亚娇.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2]沙柳木屑栽培杏鲍菇与菌糠利用技术研究[D]. 周锋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3)
  • [3]杏鲍菇高产高效优质栽培试验[J]. 黎德荣. 中国食用菌, 2012(03)
  • [4]杏鲍菇新菌株品种比较研究[J]. 吴志会,彭学文,周廷斌,解文强,韩晓清. 河北农业科学, 2011(08)
  • [5]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中几个关键问题研究[D]. 王崇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4)
  • [6]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关键因素研究[D]. 马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7]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相关参数和生理特性研究[D]. 王瑞娟. 西南大学, 2007(04)
  • [8]油—菜—菇设施立体栽培周年生产模式[J]. 冯翠,周玉峰,钱巍,刘慧颖,衣政伟,苏小俊,谢吉先. 中国蔬菜, 2021(09)
  • [9]真姬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参数研究[D]. 付卓识.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10]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研究[D]. 刘元栋.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