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途径的思考

一、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途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1](2020)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研究 ——以甘肃高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文关怀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关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切入视角,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随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内心变化,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状况及现实需要,在认可并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从理论方面来看,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而从实践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在追求的预期目标、终极价值以及采用方式等多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新形势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长久以来,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并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必然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够明显。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厘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相关内涵、作用、意义、内容及目标,并结合现实情况,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影响因子,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与改进的具体措施,为更好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进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王娜[2](2020)在《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医学生是未来国家医疗健康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生死重任,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特别是2020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危急关头,广大医护工作者选择了挺身而出、英勇逆行,始终全力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这种关键时刻的行动选择是核心价值观的彰显,也进一步凸显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至关重要。本文紧扣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条主线,以基本理论意蕴的阐释为逻辑起点,分析论述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以及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的现实境遇,明确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框架,并在分析研究当前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化、创新和借鉴进行了探讨,系统论证了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实施路径。第一章阐述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厘定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依据。结合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思想要义和价值旨归,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论述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阐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理论,分析现代医学的科学精神,挖掘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第二章分析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境遇。首先从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角度阐述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情境,然后探讨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分析我国当前医患关系发展的新趋向以及医患关系失调的影响因素,阐明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医患关系背景,最后考察分析了发达国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状况及启示。第三章概括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框架。在从主导内容和基本内容两个层面阐释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分别从理想信念目标、价值认同目标、道德要求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分析了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第四章对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调查掌握当前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状况,总结和归纳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和主要成效,分析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偏差以及当前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和困境,并着眼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检视分析。第五章探讨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路,系统论证了教育方法的整体性创新发展。坚持优化、创新、借鉴相结合的原则,对理论灌输、实践养成、榜样示范等常规方法的优化途径进行了具体分析,立足线、面、体三个维度阐述了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的走向,并对国外医学生人文教育值得借鉴的宏观方法、具体方法和新兴方法进行了探讨。第六章论述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厚植文化滋养根基、突出生命价值观教育、强化医学生自我教育、以“青马工程”为牵引凝聚教育合力等五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加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路径。

孙树彪[3](2019)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事关当代教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深刻诠释了内涵式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在新形式下如何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立德树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开辟了人的发展新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具备社会主义觉悟,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内涵式发展中立德树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会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内涵式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教育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和构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关键,显示了大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对新时期高校及相关社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价值导向功能。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说明了内涵式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科教兴国战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履行教育本身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对突破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局限有着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则为“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分析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四部分是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结合现实需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了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人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人和人才二者的关系。第五部分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并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优化途径,明确了新时期立德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尝试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叶长红[4](2019)在《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担负文化建设和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培育的责任,注重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培育是提高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归属上讲,大学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范畴,其文化建设与高校的职能息息相关,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其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灵活化、终身化为特质,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高等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关注,从学生个体——人,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点”现实的人“入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文化育人,以文化整体观贯穿教育过程,以文化的有机整体,实现“文而化之,以文化人”,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兼顾文化自觉。在文化育人的内容上,注重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注重文化自觉,在育人过程中,实现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与培育作用,重点是以化成天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是以人学理论为指导,界定清楚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视角,分析文化育人在高校的实施中对人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学界对于人学理论的讨论与新进展,并关注其他育人理论,主要以人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展望文化育人的发展前景,更好地研究关注文化对于人的积极内化作用,培育出更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高的人才,并将积极关注学界关于人的理论的新进展,为文化育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推进高校文化育人。首先,以人学理论为视角,在本文中将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清楚,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四个方面阐述文化育人对现实的人的影响。以人学理论透视高校文化育人,其目标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整体贯穿,文化对人的影响,实现文化的内化作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讲,文化育人的目标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所追求的目标是契合的,体现了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关注的理论诉求。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一部分,人既可以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者,同时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对象,在高校文化育人中,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是文化育人实施的对象与基础,而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发展的展开是文化育人所应有的目的。其次,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出发,分别探讨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人的存在论之人的实践性存在、主体性存在和能动性存在是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个体性是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紧紧抓住人的本质的特点必不可少。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观建设中必须厘清人的价值论之人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以及价值的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要求准确把握价值的属性和特点。人的发展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也是文化育人的人学诉求。本文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以及发展论四个方面出发,分别分析了当前文化育人在这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建议,丰富了文化育人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最后,从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人学制度建构和人学实践建构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人学理论建构包括人学理念、人学目标和人学内容的建构,人学制度建构要以人为本,建立文化育人的行政组织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和机制,人学的实践建构主要从文化育人的课堂建设入手,从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入手,关注当前的网络课堂建设,形成文化育人的课堂合力,以文化育人的理论、路径和课堂建设三方面的合力,共同推进文化育人的发展。本研究的难点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高校文化育人,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有很多的欠缺,在二者的理论分析以及方法论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也是本研究后续会注意的问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文化育人将面临新的态势,因此,将更加注重研究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马海燕[5](2019)在《中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提出人文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文化动力,展现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不断提升、发展和超越自身的内在动力。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其人文精神水平的高下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本文关注于这批伴随着我国经济腾飞、国力日益强盛时代而成长的90后、00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在新时代来临之际,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必然要面临许多新问题,因此,如何培育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了重大的时代命题。通过对人文精神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对其历史沿革进行整理,以及对现状的分析,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第一,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虽然由于全球化进程加速,人类文明进一步趋同,但坚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国当代之人文精神意义重大。第二,探讨了当代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阐述了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导向。第三,本文基于互联网革命性发展和国外媒体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提出在大学建立融媒体平台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建设。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对文章撰写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等进行了论述,对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为全文作了基础铺垫。第二部分是人文精神的理论概述。这部分主要对人文精神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首先从三个方面对人文精神的理论来源进行了阐述:马克思关于人文精神的主要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借鉴;然后讨论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三个内在要素:核心是人,具有强烈的社会取向、道德取向和价值指向;最后对人文精神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科学精神、大学精神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关系论证。第三部分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要义。这个部分首先从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民族复兴两个角度讨论了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意义;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为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的三个培育原则;以及“真、善、美”三个方向的培育内容;指出了两个培育方向,即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部分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分析。这部分主要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和缺失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与原因分析,辩证地阐述了因当代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等因素对大学生人文精神造成的诸多影响。文章的第五部分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一是从践行真、善、美的角度分析了人文精神的培育方案;二是从高校角度,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融媒体平台建设这两个重点途径;三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运用;家庭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自我完善这四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在提升人文精神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当代,我们一方面要传承和发扬人类古老的文明和智慧,另一方面要与时代发展和变革相俱进,以促进人文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培养中国的大学生以卓越的精神面貌带动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继而推动世界文明的前进,以期共赴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类共同的未来。

谢峥光[6](2019)在《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精神是在运用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求是、批判、创新、实践和协作的精神。科学精神不仅能指引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而且也对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大学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既要学好科学知识,也要培养科学精神。然而,从当前我国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制约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当前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科学精神的内在要素包含求是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协作精神。求是精神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批判精神是指对于现有理论和事物的一种态度,就是从理论的不断发展中继承其真理的成分,揭示其片面性和谬误性,以及表现出的对于已有理论和现实事物的批判和继承的精神;创新精神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过程中,所具有的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实践精神是指对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具体的实践行为有促进和指导作用,并能转化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特殊的精神品质;协作精神是指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通过必要的行动协调,互补互助,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包括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更加理解和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意义、倡导大学生科学行为,推动校园的和谐稳定建设,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调查发现,当前部分高校科学精神教育仍存在科学精神教育主体建设力度不够、教育内容不系统、教育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分析问题成因,首先是高校对科学精神教育重视不够,一方面是科学精神教育内容上设计不够完善、内容不够具体,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身心特点和学习动力影响;其次是教师队伍科学精神素养不能适应新的需要,导致不能满足大学生科学精神需求;再次是科学精神培育途径较少,影响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积极性;最后是科学精神培育氛围不足,导致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效果不理想。针对当前大学生科学精神存在的问题从培育科学精神教育主体,突出教育主体地位;拓宽科学精神教育渠道,建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方法;改善科学精神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完善科学精神教育机制建设,提升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成效入手,提出针对性建议和对策,达到提升大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目的。

张梦皙[7](2019)在《小学科学课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以X市Q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存在的意义,是人一生中都要思考的问题。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思考存在的问题,而不仅是教他们一些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教育的目的日益功利化,人文精神的培养受到忽视。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X市Q小学的科学课堂进行观察,并对师生进行访谈,概括了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科学课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建议。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基础、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主要从人的发展、小学生身心的良性发展及创建充满活力的科学课堂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第三部分阐述了小学科学课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对X市Q小学调查发现,小学科学课中人文精神培养存在教学内容上的缺失、教师教学方式上的缺失以及课堂效果低下的情况。第四部分从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内容和形式观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科学课中人文精神培养不足的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小学科学课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建议,包括对在职科学教师开展人文精神培训、加强教研中人文精神的体验、在师范生培养中应注重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学校重视对人文精神培养条件的保障,以及提升整个社会对人文精神的认识。第六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张立学[8](2019)在《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文中提出以文化人,是文化固有的功能与使命,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视域和路径。大学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创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了全体大学人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内容,是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的个性化表达和集中体现。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开展具有普遍性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大学文化育人则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教育人、培养人,为学生打下了深刻的具有大学个性化的价值烙印,其方法和途径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因此,以文化为切入点,坚持以文化人,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作用,以促进受教育者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水平,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理路,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大学文化及其育人为研究对象,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从宏观的大学文化走向微观的、具体的、实践的大学文化育人,围绕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育人功能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第一,阐释了大学文化育人的基本问题。重点阐释了文化的概念、大学文化的内涵、以文化人的意蕴,阐明了大学文化育人的概念及重要意义。大学文化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性和无形性、渗透性、持久性、多样性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密切而特殊,所体现的价值认同、行为导向、情感激励、心灵陶冶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视域和载体。第二,探究了大学文化育人的理论之源。大学文化育人背后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追根溯源,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列宁文化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大学文化育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这也是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最具根本性的理论基石;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思想,则为大学文化育人奠定了思想基础;西方文化理论中的组织文化理论、文化分层理论、文化选择理论则从不同的维度,为大学文化育人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参考。第三,考察了西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个案与共性。西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已有800多年的办学历史,短的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也走过了 300多年的办学历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并在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崇尚学术自由、遵从通识教育、发挥校长作用、注重个人价值等共性之处,给中国大学带来许多启发,必须批判地加以学习借鉴。第四,梳理了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历史过程及特点。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代以太学和书院为代表的承担高等教育职能的教育机构,积累了丰厚的大学文化育人经验;近代大学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校长,很好地将效仿西方与继承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适合那一时期的大学文化育人模式,也为今天大学文化育人积淀了历史底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逐步受到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大学文化育人的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育人之路已初步形成。第五,分析了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之路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看到成绩与基础的同时,现实困境同样不容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唤中国大学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而新形势、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使得大学以文化人面临着巨大挑战。这种挑战体现在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还不够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对策措施。第六,提出了全方位推进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对策措施。针对中国大学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以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为指导和借鉴,当代中国大学必须在理念、主体、内容、方法、途径、机制等方面发力,形成全方位的大学文化育人立体格局。一是要坚持正确的大学文化育人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文化人的统一,实现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统一,推动中国大学文化健康发展和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二是强化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发挥好领导者、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等大学主体在育人过程中的各自作用,达到“化人”与“人化”的统一。三是要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内容,推动大学精神文化育人、大学制度文化育人、大学物质文化育人和大学行为文化育人进一步具体化、深入化。四是要完善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经典阅读、实践体验、环境濡染等文化育人之法作用。五是要优化大学文化育人的各种途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等课堂主渠道作用,切实增强宣传工作、校园网络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育人实效性。六是在组织领导、运行保障、效果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大学文化育人机制。理性深入的研究来自实践的呼唤。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大学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必将不断深入,具有中国特色、学校风格的大学文化必将成长起来,在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也会引领人类精神和文化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迈进。

苏静[9](2018)在《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文中认为上海大学的葛红兵教授在谈到人文素质的实质时认为其是一种超越性思考:“实际上,Humanity,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葛红兵对人文思考的哲学阐释中,可以体现出人文素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性意义。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大学只有具备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自觉关照,以及对社会道德责任的高度认知,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与其他专业的本科生相比,高师生的存在方式尤为特殊。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未来教师,高师生无疑首先是一个知识人,是作为一种知性的存在。同时,高师生更是一种德性的存在,因为其担负着教书育人,教育强国的重大使命,其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一代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的品质。而当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存在缺失已是不争事实,具体表现在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欠缺,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发展失衡等方面。因此,对高师生人文素质现状进行审理归因,并在此基础上以诗教作为突破现实困境的可能视角,通过对诗教名师G老师的生命叙事研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需求和高师生精神成人的个体需求两个层面,进一步探究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需求,最终提出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合理路径,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路。首先,对高师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实困境进行审理。究其原因,可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进行阐析。内在生命的指向性与外在职业的感受性构成了高师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内部原因,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社会背景、目的诉求和方法路径构成高师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外部原因。作为突破这一困境的可能视角,诗教体现出独有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无论是诗教的历史、内容还是功能,都与人文教育息息相关:诗教的历史体现了人文教育的滥觞,诗教的内容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精髓,诗教的功能体现了人文教育的功用。理论层面,“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与“内圣外王”的辩证人格两大中国传统哲学要义,为诗教培养人文素质提供了理论之源。实践层面,诗教对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价值定位、内容选择和方法运用,都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与借鉴。如何定位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需求?通过对诗教名师G老师的生命叙事研究,从动因阐析和要素解析两个方面,探寻基础教育实践中,诗教对提升人文素质与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的可能影响;通过对G老师生命叙事的反思,构建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理想样态,即以诗为教的心理诉求和以诗化育的人文课程,以适应其人文素质发展的个体需求,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可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针对现实需要,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路径可由构建诗教人文课程、开展诗教人文活动两部分构成。其中构建诗教人文课程是重点,包含了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四个方面:诗、礼、乐关系之辨和诗教美育分别构成了诗教人文课程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民族性、辩证性、系统性和超越性为课程设计的四大基本原则;课程内容在选择时应以诗教为导向,同时必须依据高师人文教育的目标和基本内容,具体表现为渗入式课程、融入式课程与专门性课程;诗教人文课程的组织形式分为学科课程形式、核心课程形式和拓展实践形式,三种组织形式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以此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体系。除课程构建外,开展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也是一条基本路径。挖掘活动中的诗教美育因素、注重活动过程中的诗性体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成了诗教人文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的三大基本理念。在建构“诵读省”为特色的诗教人文活动时,要引导高师生通过吟诵感受经典诗词的艺术之美,通过阅读体悟经典文化的意蕴之丰,通过自省书写精神成人的生命之思,以提升高师生的人文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教师的职业角色。

王琳[10](2018)在《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宗旨和最终归宿。那么如何最大程度发扬传统,彰显优势;如何卓有成效落实任务,通达归宿?马克思在《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中说:人所奋斗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在《神圣家族》中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让自己出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充分说明利益的驱动、需要的产生是人之行为模式的主要动力源。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影响选择,选择决定事情的成败或走向。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影响人行为选择的因素主要是物质需求方面,为生存而奋斗。经过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十九大作出了对主要矛盾的新判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物质的羁绊已经基本解决,更高层次的需求正逐渐凸显,尤其是精神富足愿望日益强烈,为发展而求索。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要提升实效性,获得出勤率、抬头率、点头率,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指导下走创新发展之路,在不影响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情况下,从满足物质需求转向充盈精神渴求,注重其需求层次提升,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研究过程中,首先界定人文素养及其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功能,然后分析此视域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厘清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进而探析其影响因素,找寻其思维转换新思路,进而探求新视角,触及新关注,增强问题意识,强化需求导向的施教侧重,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最后提出保障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换落地生根的相关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首先论述本论文的写作缘由和研究意义,其次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接着阐明了该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及重难点。第一章,解析与厘定人文素养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科学界定相关概念,明确述说主要功能是开展问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本章首先界定人文内涵、素养内涵、人文素养内涵、知识与素养关系、人文素养培育内涵及功能。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义及功能进行厘定,明确其在施教过程中应该着力的关注点和着眼点,从而为论文后续研究的展开明确方向、规定范围、奠定基础。第二章,阐释人文素养视域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论文认为任何一个单一理论命题的出现,都要弄清其研究的现实必然性;任何一种复合研究命题的开展既要考究其研究的必然性又要分析其研究的可能性(二者之间内在联系和相互价值)。本文认为当今时代变革的客观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样态,大学生健康成长迫切需要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和渴求等构成了本研究的必然性。与此同时,人文素养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功能共性与价值互动、互补则架起了二者融合的桥梁。第三章,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考量。该章首先编制人文素养培育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从人与人(生命关爱、健全人格)、人与社会(公平正义、责任担当)、人与自然(审美素质、敬畏自然)等与人文素养本真内涵最为契合的三个方面(六个层面)入手,选取部分双一流(学科)高校、老牌本科院校、新升本科院校展开问卷调研,通过问卷作答与个别访谈的方式,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借鉴既有研究成果,厘清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接着探析其影响因素。第四章,探寻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换之相关问题。提升亲和力、增强实效性,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之树长青、活力永在、效果恒佳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此,根据第三章调查问卷情况,本章力图探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运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关注到,又是教育对象所想、所需、所惑的实际问题的弥补对策,以找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与时俱进、纳新内容,满足新期望,全面实现思维转换、整体推进价值升华,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矛盾转化中大有作为。具体而言,主要从注重生命关爱、倾心健全人格、凸显公平正义、着力责任担当、走心审美素质、重视敬畏自然等六个关系教育对象之软利益方面入手,定位转换目标、把握转换原则、创新方法选择。第五章,提出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换的机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必要的政策机制作保障。再好的政策思路,如果没有强有力且可操作性的机制作保障,其理念注定是苍白无力的,运行效果也会黯然失色。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转换要切实有效,就不能仅停留在理念的思考上,而应该在实践中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以产生效力。为此,论文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全面推进、教育主体积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力图在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基础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施教的理念思路得到实质性转变,从供给侧努力转向需求侧内需,从重视社会价值逐渐转向社会价值、个体价值共同关注,通过个体价值目标的实现走向社会价值目标愿望的满足,从而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且可持续的精神支撑和人才支持。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途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途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研究 ——以甘肃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述评
    1.5 重点解决问题
    1.6 发展趋势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研究法
        1.7.2 问卷调查法
        1.7.3 访谈法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2.1.1 人文关怀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2.1.4 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对比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资源
        2.2.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文关怀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文关怀思想、方针政策及中华民族时代精神
        2.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思想
        2.2.4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及目标
    3.1 基本内容
        3.1.1 关怀大学生思想成长
        3.1.2 关怀大学生道德提升
        3.1.3 关怀大学生心理健康
        3.1.4 关怀大学生价值实现
    3.2 主要目标
        3.2.1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3.2.2 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2.3 挖掘大学生的创造潜质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作用与意义
    4.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作用
        4.1.1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4.1.2 发扬现代人文主义理念
        4.1.3 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危机
    4.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意义
        4.2.1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4.2.2 是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举措
        4.2.3 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4.2.4 是实现新时代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调查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问卷调查
        5.2.1 问卷调查对象
        5.2.2 样本选择设计
        5.2.3 问卷样本分析
    5.3 调查结果
        5.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教育理念初步形成
        5.3.2 大学生主体地位逐渐增强
        5.3.3 人文实践活动日益丰富了校园人文环境
    5.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4.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念仍有待加强
        5.4.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方式需要丰富
        5.4.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加强与改进
    6.1 创新思维方式、增强人文理念
        6.1.1 深化高等学校办学理念
        6.1.2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6.1.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6.2 丰富人文载体、增强实践氛围
        6.2.1 增加教学载体建设
        6.2.2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6.2.3 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6.3 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
        6.3.1 构建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
        6.3.2 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
        6.3.3 强调教育合规律性发展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2)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意蕴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概念界定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理据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理论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现代医学的科学精神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境遇
    一、精神情境: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
        (一)精神生活在新时代美好生活中意义的凸显
        (二)满足新时代精神生活的外部条件
        (三)提升新时代精神生活的价值观维度
    二、文化背景: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对价值观生成的影响
        (一)文化在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中的基础性意义
        (二)多元文化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影晌
    三、医患关系背景:在全社会建立良性医患关系的需求
        (一)医患关系发展新趋向
        (二)医患关系失调影响因素分析
    四、域外考察借鉴:发达国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启示
        (一)淡化说教,注重隐性渗透
        (二)回归生活,注重情境体验
        (三)讲求特色,注重本土化构建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框架构建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结构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内容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
        (一)理想信念目标
        (二)价值认同目标
        (三)道德要求目标
        (四)人才培养目标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问题性原则
        (三)针对性原则
        (四)主体性原则
        (五)系统性原则
        (六)实效性原则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体现实践德育效应
        (三)倡导课程思政改革
        (四)打造特色教育模式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效度不高:需增强教育有效性
        (二)温度不够:需提高教育亲和力
        (三)合力不强:需强化整体协同性
        (四)活力不足:需提升话语创新力
    四、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社会转型的价值震荡
        (二)学校层面:教育使命的价值偏离
        (三)个体层面:师生的主体性缺失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路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常规方法优化
        (一)理论灌输的方法
        (二)实践养成的方法
        (三)榜样示范的方法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走向
        (一)双线融入:贯穿院校医学教育全过程
        (二)全面覆盖:借助大数据技术变革育人方法
        (三)完善体系:综合构建立体化方法体系
    三、国外医学生人文教育方法借鉴
        (一)宏观方法借鉴
        (二)具体方法借鉴
        (三)新兴方法借鉴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二)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
        (三)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二、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一)制度设计和方式创新相结合
        (二)课程教学和日常教育相结合
        (三)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相结合
    三、突出生命价值观教育
        (一)奠定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思想基础
        (二)弘扬中医学生命伦理思想
        (三)回归生命价值观教育本质
    四、强化医学生自我教育
        (一)自我教育的动机激发
        (二)自我教育的条件创设
        (三)自我教育的多维引导
    五、以“青马工程”为牵引凝聚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一)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前提依据
        (二)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基本原则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以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青马工程”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
    2.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2.1.1 “内涵式发展”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2.1.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逻辑分析
        2.1.3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
    2.2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现实依据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德树人”
        2.2.2 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承担的重大使命需要“立德树人”
        2.2.3 破除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的局限需要“立德树人”
    2.3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彰显“立德树人”
        2.3.2 科教兴国战略彰显“立德树人”
        2.3.3 “四个全面”的教育理论彰显“立德树人”
第3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
    3.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
        3.1.1 市场经济道德困境对教育的冲击
        3.1.2 教育的工具理性局限
        3.1.3 内涵式发展是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前提
    3.2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3.2.1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3.2.3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3.3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原则
        3.3.1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3.3.2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3.3.3 德育优先教育原则
第4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
    4.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4.1.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人才”
        4.1.2 科学技术是“人才”的内在规定
    4.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
        4.2.1 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
        4.2.2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4.3 培养“人才”与培养“人”的关系
        4.3.1 “人”决定“人才”的价值导向
        4.3.2 “人才”是“人”的实践形态
        4.3.3 “德才兼备”是两者的统一
第5章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
    5.1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5.1.1 人文精神概念的界定
        5.1.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5.1.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思想品德
        5.1.4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政治价值观
        5.1.5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审美价值观
    5.2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5.2.1 科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2.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科学精神标准
        5.2.3 培育“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观
    5.3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精神
        5.3.1 大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3.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大学精神”理想
        5.3.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4)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2 高校文化育人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依据
    2.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视角选择
    2.4 高校文化育人的经验与教训
3 高校文化育人的存在论透视
    3.1 人的存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
    3.2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
    3.3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的成因
    3.4 以重视人的存在的特质促进文化育人
4 高校文化育人的本质论透视
    4.1 人的本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
    4.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问题的成因
    4.4 以全面把握人的本质促进文化育人
5 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论透视
    5.1 人的价值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点
    5.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5.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问题的成因
    5.4 注重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与教育
6 高校文化育人的发展论透视
    6.1 人的发展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
    6.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6.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成因
    6.4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解决建议
7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
    7.1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
    7.2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制度建构
    7.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实践建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情况

(5)中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本文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实证研究法
    1.4 本文创新点
        1.4.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影响
        1.4.2 中国当代人文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
        1.4.3 大学建立融媒体体系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第2章 人文精神的理论概述
    2.1 人文精神的理论来源
        2.1.1 马克思关于人文精神的主要理论
        2.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1.3 西方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借鉴
    2.2 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内在要素
        2.2.1 人文精神的内涵
        2.2.2 “人”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
        2.2.3 人文精神中的社会取向
        2.2.4 人文精神中的道德取向
        2.2.5 人文精神中的价值指向
    2.3 人文精神相关概念辨析
        2.3.1 人文精神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区别
        2.3.2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2.3.3 人文精神与大学精神
第3章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要义
    3.1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意义
        3.1.1 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3.1.2 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2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原则
        3.2.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3.2.2 坚持以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为依托
        3.2.3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
    3.3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内容
        3.3.1 “真”是人文精神的基础
        3.3.2 “善”是人文精神的根本
        3.3.3 “美”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3.4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方向
        3.4.1 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4.2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4章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提升的表现
        4.1.1 创新活跃度增强
        4.1.2 自由而全面发展意识的提升
    4.2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提升的原因分析
        4.2.1 良好的社会支持
        4.2.2 “后喻时代”的激励
    4.3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4.3.1 缺乏对“真”的执着追求和客观评判
        4.3.2 缺乏对“善”的信仰笃定和知行统一
        4.3.3 缺乏对“美”的审视能力和独立思考
    4.4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4.4.1 高等教育办学中的功利倾向
        4.4.2 “中国式家长”的教育裹挟
        4.4.3 网络媒体传播下多元文化的冲击
第5章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途径
    5.1 大学教育践行人文精神之“真善美”
        5.1.1 鼓励和培育大学生探求和坚定“真”
        5.1.2 引导大学生悟“善”的道德情怀
        5.1.3 提升大学生审“美”的创造力
    5.2 高校改革发展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养成
        5.2.1 高校改革发展须与时代发展要求同步
        5.2.2 融媒体平台建设助力引领信息时代话语权
    5.3 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的支持与配合
        5.3.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
        5.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智慧运用
        5.3.3 中国家庭教育在新时代的转变
        5.3.4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完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科学精神及其教育的内涵与作用
    2.1 科学精神及其教育的含义
        2.1.1 科学及科学精神
        2.1.2 科学精神教育
        2.1.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2.2 科学精神的内在要素
        2.2.1 求是精神
        2.2.2 批判精神
        2.2.3 创新精神
        2.2.4 实践精神
        2.2.5 协作精神
    2.3 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的作用
        2.3.1 提升科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2.3.2 培养科学精神,建设创新国家
        2.3.3 倡导科学行为,促进社会进步
第3章 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现状调查的研究思路
        3.1.1 调查及问卷设计的基本情况
        3.1.2 调查的方法
    3.2 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2.2 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3.3 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高校对科学精神教育重视不够
        3.3.2 教师队伍科学精神素养不能适应新的需要
        3.3.3 科学精神培育途径较少
        3.3.4 科学精神培育氛围不足
第4章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的对策
    4.1 培育科学精神教育主体,突出教育主体地位
        4.1.1 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调动多重主体参与培育
        4.1.2 提高教师队伍科学精神素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优势
        4.1.3 强调家庭教育重要地位,拓展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4.2 拓宽科学精神教育渠道,建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方法
        4.2.1 课堂教育中加强科学精神教育,提高大学生科学精神素养
        4.2.2 课外实践中加强科学精神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4.2.3 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
    4.3 改善科学精神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
        4.3.1 改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社会科学文化氛围
        4.3.2 改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校园科学文化氛围
        4.3.3 改善朋辈环境,营造良好学生群体科学文化氛围
    4.4 完善科学精神教育机制建设,提升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成效
        4.4.1 完善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保障机制
        4.4.2 完善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奖励机制
        4.4.3 完善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惩罚机制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发表论文

(7)小学科学课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以X市Q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科学教育中常常忽视人文精神培养
        1.1.2 培养人文精神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人文精神”内涵的研究
        1.3.2 关于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研究
        1.3.3 关于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研究
        1.3.4 关于人文精神不足的原因分析
        1.3.5 关于科学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1.3.6 评述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人文精神
        1.4.2 人文精神培养
        1.4.3 小学科学课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2.1 人文精神对人的发展具有意义
        2.1.1 具备人文精神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2.1.2 培养人文精神是使教育回归人性的需要
        2.1.3 培养人文精神是激发个人潜能的手段
    2.2 人文精神培养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意义
        2.2.1 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
        2.2.2 利于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2.2.3 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
    2.3 人文精神培养对上好充满活力的科学课具有意义
        2.3.1 正确的认识科学
        2.3.2 全面的理解科学对人的价值
        2.3.3 更好的理解科学教育对学习者的意义
3 小学科学课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
    3.1 人文精神培养在教学内容上的缺失
        3.1.1 人文精神培养在科学教材中的缺失
        3.1.2 人文精神培养在教师教学内容上的缺失
    3.2 人文精神培养在教师教学方式上的缺失
        3.2.1 教师对动植物行为粗暴
        3.2.2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评价武断
        3.2.3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3.3 人文精神培养效果低下
        3.3.1 实验课效率低下
        3.3.2 实践性作业完成效果不佳
        3.3.3 学生存在残忍的行为
4 小学科学课中人文精神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教师在教育观上人文精神不足
    4.2 教师在学生观上人文精神不足
    4.3 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形式观上人文精神不足
    4.4 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人文精神培养造成影响
        4.4.1 外部环境给教师过大的精神压力
        4.4.2 科学课地位低下
        4.4.3 家长对科学课重视不足
5 小学科学课堂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5.1 对在职科学教师开展人文培训
        5.1.1 《标准》解读培训
        5.1.2 知识拓展培训
        5.1.3 实践技能培训
    5.2 加强教研中人文精神的体验
        5.2.1 挖掘人文素材
        5.2.2 以活动育人
    5.3 师范生培养中注重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5.3.1 文科学习和理科学习相统一
        5.3.2 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相统一
    5.4 学校重视对人文精神培养条件的保障
        5.4.1 合理安排课时
        5.4.2 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
    5.5 提升整个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引导
6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6.2.1 关于课堂观察记录
        6.2.2 关于访谈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8)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大学文化育人基本问题概述
    2.1 大学文化育人相关概念
        2.1.1 文化概念探源及界定
        2.1.2 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
        2.1.3 中国大学文化的特征
    2.2 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
        2.2.1 以文化人的意蕴解读
        2.2.2 大学文化育人的概念
    2.3 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2.3.1 宏观意义: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2.3.2 中观意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2.3.3 微观意义: 适应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需要
    2.4 大学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4.1 差异性
        2.4.2 一致性
        2.4.3 互动性
3 大学文化育人理论溯源
    3.1 指导: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3.1.1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
        3.1.2 列宁主义文化观
        3.1.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3.2 基础: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
        3.2.1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
        3.2.2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思想
        3.2.3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思想
        3.2.4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3.3 借鉴:西方相关文化理论
        3.3.1 组织文化理论
        3.3.2 文化分层理论
        3.3.3 文化选择理论
4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个案考察与共性分析
    4.1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个案举隅
        4.1.1 哈佛大学文化育人
        4.1.2 耶鲁大学文化育人
        4.1.3 牛津大学文化育人
        4.1.4 剑桥大学文化育人
    4.2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共性
        4.2.1 崇尚学术自由
        4.2.2 遵从通识教育
        4.2.3 发挥校长作用
        4.2.4 注重个人价值
    4.3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主要启示
        4.3.1 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统一
        4.3.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4.3.3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
        4.3.4 校园环境与教育资源的并重
        4.3.5 大学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一致
5 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历史省察及其启示
    5.1 萌芽: 中国古代大学文化及其育人
        5.1.1 中国古代大学发展历程概述
        5.1.2 中国古代太学文化育人
        5.1.3 中国古代书院文化育人
        5.1.4 中国古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5.2 嬗变: 中国近代大学文化及其育人
        5.2.1 中国近代大学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5.2.2 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5.2.3 梅贻琦: 大学者,大师之谓也
        5.2.4 张伯苓: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5.2.5 中国近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5.3 重构: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及其育人
        5.3.1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5.3.2 大学文化育人理念逐步受到重视
        5.3.3 大学文化建设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5.3.4 大学文化育人途径呈现多样趋势
        5.3.5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6 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
    6.1 大学文化育人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6.1.1 新时代呼唤中国大学承担新使命
        6.1.2 新媒体环境以文化人面临新挑战
        6.1.3 新形势学生思想行为呈现新特点
    6.2 大学文化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
        6.2.1 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
        6.2.2 大学文化育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6.2.3 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还不够丰富
        6.2.4 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和途径还需拓展
        6.2.5 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6.3 大学文化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大学的功利化色彩:消解大学使命
        6.3.2 大学的市场化影响: 削弱人文精神
        6.3.3 大学的行政化倾向: 淡化学术氛围
        6.3.4 大学的趋同化状况: 缺乏文化特色
7 加强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对策思考
    7.1 明确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
        7.1.1 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7.1.2 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7.1.3 加强以人为本与以文化人
        7.1.4 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
    7.2 强化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
        7.2.1 领导者
        7.2.2 教师
        7.2.3 管理者
        7.2.4 学生
    7.3 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内容
        7.3.1 大学精神文化育人
        7.3.2 大学制度文化育人
        7.3.3 大学物质文化育人
        7.3.4 大学行为文化育人
    7.4 探索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
        7.4.1 注重言传身教
        7.4.2 推进经典阅读
        7.4.3 突出实践体验
        7.4.4 强化环境濡染
    7.5 优化大学文化育人的途径
        7.5.1 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7.5.2 增强宣传工作的实效性
        7.5.3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7.5.4 统筹多元文化育人作用
    7.6 健全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
        7.6.1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7.6.2 健全运行保障机制
        7.6.3 健全效果评价机制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 选题背景
        (二) 视角选择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
        (一) 诗教
        (二) 人文素质
        (三) 高师人文教育
    四、研究综述
        (一) 诗教的研究
        (二)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师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困境审理
    第一节 内部析因
        一、内在生命的指向性:意义感缺失
        二、外在职业的感受性:认同感匮乏
    第二节 外部析因
        一、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社会背景
        二、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目的诉求
        三、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方法路径
第二章 以诗教作为突破困境的可能视角
    第一节 诗教与人文
        一、诗教历史与人文
        二、诗教内容与人文
        三、诗教功能与人文
    第二节 诗教培养人文素质的理论之源: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核心
        一、“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二、“内圣外王”的辩证人格
    第三节 诗教与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价值定位
        二、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阐析
        三、诗教对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第三章 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需求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原则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二节 诗教名师G老师的生命叙事
        一、动因解析
        二、要素阐释
    第三节 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理想样态——基于G老师生命叙事的启示
        一、以诗为教的心理诉求
        二、以诗化育的人文课程
第四章 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路径
    第一节 构建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
        一、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设计依据
        二、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设计原则
        三、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内容选择
        四、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 开展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
        一、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的基本理念
        二、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的实施路径
结语:诗教与高师生精神成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人文素养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梳理
    一、人文素养培育相关概念解析
        (一)人文内涵
        (二)素养内涵
        (三)人文素养内涵
        (四)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关系
        (五)人文素养培育内涵
    二、人文素养培育的功能界说
        (一)培育人文精神
        (二)塑造健全人格
        (三)推进精神文明
        (四)促进社会和谐
    三、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一)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二)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二章 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分析
    一、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然性解析
        (一)时代变革的客观需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诉求
        (三)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愿景选择
    二、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能性分析
        (一)人文素养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蕴趋同性
        (二)人文素养培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文素养培育的价值
第三章 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考量
    一、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缘起
        (二)问卷调查对象
        (三)问卷调查内容
        (四)问卷调查方法
        (五)问卷样本分析
    二、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命关爱教育不足
        (二)健全人格教育滞后
        (三)公平正义教育欠佳
        (四)责任担当教育缺失
        (五)审美素质教育待增
        (六)敬畏自然教育不够
    三、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市场机制不成熟的负面影响
        (二)唯政治视角的思想倾向
        (三)部分教育者本身人文素质不高的羁绊
        (四)学校传统培养方式的缺陷
        (五)大学养育人文素养的文化氛围缺失
第四章 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转换
    一、思维转换的目标定位
        (一)注重生命关爱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前提
        (二)倾心健全人格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归宿
        (三)凸显公平正义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四)着力责任担当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要义
        (五)走心审美素质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升华
        (六)重视敬畏自然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拓展
    二、思维转换的原则遵循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理论、实际结合原则
        (三)科学性、方向性统一原则
        (四)教育、自我教育呼应原则
        (五)解决思想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原则
    三、思维转换的方法选择
        (一)更新思维方式、转换教学范式
        (二)创新管理模式、完善评价机制
        (三)拓展教育内容、突出个体价值
        (四)丰富人文载体、强化氛围熏陶
第五章 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换的机制保障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一)营造优良社会环境
        (二)提供充足经费保障
        (三)建构质优教师队伍
    二、高等学校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上重视并健全领导体系
        (二)行动上确立并践行人文理念
        (三)组织上制定并推行交流培训机制
    三、教育主体积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
        (一)政策跟进教学呼唤
        (二)理论回应学生需求
        (三)实践应答现实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四、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途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研究 ——以甘肃高校为例[D]. 李倩.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2]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 王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 孙树彪. 吉林大学, 2019(02)
  • [4]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D]. 叶长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中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 马海燕. 辽宁大学, 2019(05)
  • [6]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研究[D]. 谢峥光.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7]小学科学课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以X市Q小学为例[D]. 张梦皙.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D]. 张立学.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5)
  • [9]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D]. 苏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人文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