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物理正演模拟在古岩溶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震物理正演模拟在古岩溶储层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鲁建隆,王长城[1](2021)在《川东石炭系特殊地震反射成因及勘探前景》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川东石炭系特殊地震反射的地质模型、形成机制及勘探前景。在对石炭系构造、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应用正演模拟、薄层厚度(Widess原理)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两类特殊反射的地质模型,根据古岩溶的发育模式和理论分析了其地质成因,并结合周边石炭系钻井资料,明确了其形成机制,探讨了勘探前景。研究表明,两类地震特殊反射均是岩溶作用形成的低速层所导致,该低速度层为发育在岩溶斜坡上的溶沟或溶洞,如未被充填则能够形成较好的储层。石炭系特殊地震反射反映了优质岩溶储层发育,当匹配有较好的盖层和遮挡条件时,可形成岩性圈闭或岩性-构造圈闭,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何治亮,马永生,朱东亚,段太忠,耿建华,张军涛,丁茜,钱一雄,沃玉进,高志前[2](2021)在《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理论技术进展与攻关方向》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和超深层推进,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油气资源,成为世界超深层领域油气勘探开发最活跃的地区。围绕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体成因机理、地质模式、地球物理预测和储层精细建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集体的成因研究上初步形成了一些共识:原始高能相带和早期白云岩化作用是优质储集体发育的基础;构造抬升导致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大气水岩溶作用,形成岩溶缝洞型储层;早期物质基础与后期深埋的构造-流体环境是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保持的关键。针对碳酸盐岩成岩流体识别示踪和成岩期次定年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碳酸盐岩储层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成岩演化过程分析和成储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分别在高压条件下碳酸盐岩储层岩石骨架弹性变化规律与岩石物理模型、多相态混合孔隙流体弹性性质变化规律以及高分辨率储层反演等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在深层碳酸盐岩储集体精细建模方法上,分别形成了结合多点统计与沉积过程模拟的地质建模技术、孔隙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智能优化地层沉积反演建模技术、多尺度数据融合岩石物理相建模技术、细胞自动机断控岩溶过程数值模拟技术。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还面临一系列的重大理论技术难题。有关深层-超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理的学术观点纷争,深层储层地震预测还存在重大技术瓶颈,目前尚缺乏成熟有效的深层储层精细表征与建模技术。未来需要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明确成岩流体类型,通过高温高压溶蚀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索复杂流体作用下,特别是有机成岩流体作用下的储集空间形成与保持机制;开发出更高温压条件下的岩石弹性测量系统,分析强非均质性带来的地震波传播的尺度效应,以地质目标模型为导向不断优化储层刻画技术流程;探索攻关多场耦合下的储层沉积、成岩正反演数值模拟技术,发展多尺度数据融合、多方法协同的储层智能建模技术,提升深层储层建模精度。

张海涛[3](2021)在《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成因机理及预测研究》文中指出华北煤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内古岩溶十分发育,成为岩溶水储存和运移的主要场所与通道。目前,矿山对奥陶系岩溶研究多集中于含水层富水性和渗透性,缺乏对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致使矿山开采过程中岩溶水患预测不准、岩溶水害时有发生。淮南煤田位于华北板块东南缘,为一 NWW展布的对冲式断褶构造带,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随着煤田逐渐向深部开采,奥陶系岩溶水害威胁程度日趋严重,古岩溶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因此,系统开展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成因机理研究,不仅对淮南煤田及类似水文地质条件矿区的深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岩溶水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进一步认识华北地区奥陶系古岩溶的形成与演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岩溶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古地理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为指导,采用野外调查、岩芯观测、薄片鉴定、室内实(试)验、数值模拟、模型预测、地质统计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演化过程及其成因机理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并对古岩溶发育程度进行了预测。取得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系统研究了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的发育特征、充填特征和分布特征:①淮南煤田奥陶系碳酸盐岩中主要发育有溶孔、裂缝、溶洞和岩溶陷落柱等四种古岩溶,且以裂缝和溶洞为主;②裂缝和大溶洞多为充填型,半充填和未充填型次之,小溶洞多为半充填型,其次是未充填型,全充填型最少;③裂缝、大溶洞和岩溶陷落柱主要沿着断层带分布,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2)确定了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的形成期次、形成时间、形成环境和侵蚀性流体来源:①沉积岩溶形成于早奥陶世到中奥陶世,主要发生在海平面附近,是海水和大气降水共同溶蚀作用的结果;②风化壳岩溶形成于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主要与大气降水的长期淋滤作用有关,在奥陶系地层顶部形成了风化壳孔缝洞系统,且垂向上存在明显的“四带”结构,即地表残积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③压释水岩溶形成于中石炭世至早三叠世,发生在地下中高温、埋藏封闭环境中,其形成主要与上覆石炭-二叠系地层在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有机酸和酸性压释水有关;④热液岩溶发生在晚三叠世至晚白垩世期间的地下高温、深埋环境中,其形成主要与地下深部的岩浆热液活动有关;⑤混合岩溶形成于早白垩世至晚古近纪,发生在潘集和陈桥背斜的碳酸盐岩露头区的断裂带周围,其形成主要是大气淡水与深部地层水以及热液流体的混合溶蚀作用有关。(3)系统阐述了碳酸盐岩岩性、岩层结构、侵蚀性流体、断裂构造、古地貌与古水文、岩浆活动、以及岩溶作用时间等因素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①溶蚀试验表明,淮南煤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蚀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灰岩>角砾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②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发现,侵蚀性流体溶蚀能力主要受流体温度、酸性气体成分(包括CO2和H2S等)和压力、以及混合流体比例等控制;③多期构造运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早燕山期和晚燕山期的断裂构造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区中部地区是拉张裂缝和古岩溶发育的最佳位置;④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与古水文控制着奥陶系古岩溶的垂向发育特征,基岩风化面古地貌与古水文控制着奥陶系含水层的富水性和渗透性;⑤岩浆活动和岩溶作用时间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的形成和演化也起着重要作用。(4)以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为研究对象,推导出圆台形顶板塌陷判据公式,模拟分析了岩溶陷落柱基底溶洞和顶板塌陷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揭示了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的形成主要与晚三叠世至古近纪的热液溶蚀和混合溶蚀有关,印支期和早、晚燕山期形成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和碳酸盐岩半暴露区对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的形成与演化起到了关键作用。(5)建立了 GIS-AHP耦合模型,预测了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及其平面分布: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整体为中等~极强,仅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表现为中等偏弱~弱,古岩溶发育强~极强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矿区。通过对比预测结果和区内岩溶陷落柱、奥陶系含水层突(涌)水点实际揭露位置,验证了预测模型、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的正确性,为深部岩溶水害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图[106]表[36]参[327]

刘逍[4](2020)在《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 ——以苏里格气田苏东41-33区块风化壳储层为例》文中认为苏东41-33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长期沉积间断的风化壳不整合面形成复杂的岩溶古地貌,属苏里格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气藏的重要勘探区。本文以马五段风化壳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最新的钻井、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综合采用地球物理法、残厚法和印模法对古地貌进行精细刻画,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压汞实验等分析手段完成储层地质特征、气藏开发特征和含气系统的研究,系统总结了气藏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进一步明确古地貌对气藏分布的影响,为本区奥陶系气藏富集区优选提供有力支撑。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奥陶系古风化壳上下地层厚度划分出上薄下薄、上薄下厚、上厚下薄等5种组合类型,根据沉积厚度与残余厚度建立工区三级岩溶单元划分的定量指标:(1)中南部发育连片残丘,恢复厚度低于15m,残留厚度超过85m;(2)北部发育2条侵蚀沟槽带,充填厚度大于20m,残留厚度小于45m;(3)古坡地被古残丘与沟槽所分割,残留厚度介于45~85m之间,恢复厚度大于10m。2、马五段仅中部Z94井区地层保存最完整,储层岩性包含泥晶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等,以溶孔及晶间溶孔为主要的储层储集空间,局部发育裂缝,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储层物性以马五41a和马五13发育最好,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基质与局部高渗缝洞系统并存的特点。3、气藏以马五1+2、马五41a气层发育最好,研究区以本溪组和马五3这两套盖层为分界划分为两套含气系统,即以本溪组为岩性盖层,马五1和马五2为储层的第一套含气层系和以马五3为物性盖层,马五4及以下地层为储层的第二套含气层系。4、古地貌决定了气藏主力产层是否保存完整,为下古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1)古残丘及残丘边缘带主力气层保存完整且连通性较好,水平潜流带和垂直渗流带均发育,易形成高溶蚀孔洞成为有利的储集层发育区;(2)低地势古沟槽为溶解物质汇集地,孔隙充填程度高,导致岩溶带储集性能相对变差,且遭受侵蚀切割,主力气层保存情况较差。5、综合分析气藏分布的控制因素,认为研究区并不缺乏气源供给,且优质储集层和封堵盖层发育,气藏分布受到古地貌、局部构造及储层非均质性三大因素的控制;相对来说,构造高部位相对平缓地区,气藏分布主要受古地貌、储层非均质性控制,构造低部位小幅度构造发育带,气藏分布则受古地貌和局部构造控制更明显。

赵虎,张发秋,胥良君,廖义沙,徐发波,王轶[5](2020)在《川东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地震预测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川东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具有岩溶发育规模小、裂缝充填多等特点,提出了一套川东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预测方法。首先分析茅口组岩溶储层的地质特征,其次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提高分辨率处理,细化分析茅口组内部反射特征,再利用正演模拟,建立茅口组岩溶储层地震响应模式,最后利用地震属性分析、分频相干分析和地震反演等手段,建立了茅口组岩溶储层地震预测模式.已利用檀木场区块实际数据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证明对茅口组岩溶储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可以提高预测准确性,其地震预测模式为首先寻找强振幅背景下振幅变弱区及地震融合属性高值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35 Hz高频相干属性值大于0.9、波阻抗值小于16 000和孔隙度值大于1.5%等量化指标进一步圈定储层分布范围。已钻井分析结果显示,在钻井较少的情况下,以上模式预测的储层厚度误差在4 m以内.该预测模式可以有效地识别川东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有利区,为后期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姜自然[6](2019)在《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大量断裂控制了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形成和油气聚集成藏,地震资料上准确识别断裂是开展奥陶系断溶体油藏评价的基础。研究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的火成岩影响了深层奥陶系断裂的准确识别。火成岩对地震波的强屏蔽和吸收造成地震资料品质差,导致中小尺度断裂不易准确识别,制约了断溶体油藏的勘探开发。火成岩岩性和厚度纵横向变化影响了地震资料速度场的精度,造成地震资料中可能出现大量地下并不存在的假性断裂,加大了断溶体油藏勘探风险。论文从断裂精细解释技术研究和假性断裂定量判别技术研究入手展开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的识别,基于奥陶系断裂准确识别深入分析断裂分级分段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有:(1)受火成岩对地震波的屏蔽及衰减,原始地震数据体的中、小尺度断裂剖面特征模糊且不易准确识别。本文通过断裂地震剖面识别模式研究,正演模拟不同尺度断裂带在地震剖面的响应特征,为断裂的剖面解释提供依据。通过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识别方法研究,对原始地震资料进行信号增强处理,并结合断裂敏感属性优选,清晰刻画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展布特征,为断裂的平面解释提供组合方案。通过断裂的平剖联合解释完成顺8北区块地震数据体奥陶系断裂精细解释。(2)二叠系火山岩影响了偏移速度场的准确性,造成地震资料中产生假性断裂。准确的描述二叠系火山岩的岩相展布并建立火成岩地质分布模型是开展工区假性断裂精确识别的基础。顺8北缺少二叠系火山岩段录井及测井资料,以相邻顺北1三维工区的录井及测井资料类比研究顺8北火成岩。首先,通过测井曲线交会分析不同岩性火成岩的电性特征,结合岩屑录井资料标定对应的火成岩地震相。其次,以岩屑录井中的正常沉积岩,地震及测井资料中不整合波阻抗界面划分火成岩喷发期次。最后,对火成岩分期提取层间均方根振幅属性,并结合各类火成岩的地震相特征精细刻画顺8北三维工区二叠系火山岩的分期岩相展布特征。(3)假性断裂成因及主控因素研究是假性断裂精确识别的基础。从建立顺8北三维工区火成岩地质分布模型入手,利用正演模拟高速火成岩偏移速度误差、厚度变化及断裂空间位置三种情况对下伏地层断裂成像的影响,分析假性断裂与高速火成岩空间位置关系。经研究得出地震数据体中的假性断裂常形成于英安岩岩体边界正下方地层中及英安岩纵向叠加厚度等值线急剧变化处对应的下伏地层中。(4)以顺北1三维工区高速英安岩测井平均速度替换顺8北三维工区背景速度场中英安岩速度,并通过正演模拟研究高速英安岩厚度、偏移速度误差对目的层假性断距的影响,建立假性断裂垂直断距定量计算关系式,判断英安岩边界及纵向叠加厚度等值线急剧变化下方地层断裂真假,剔除经定量计算后为假性的断裂,完成顺8北三维工区奥陶系真实断裂的识别。(5)在奥陶系真实断裂识别的基础上,根据断裂带发育规模分级和断裂带力学特征分段,提出断裂带分级、分段的标准。分析顺北1井区不同级别断裂及断裂不同应力段导致的储层发育及油气富集的差异。通过断裂特征、地震缝洞响应类比,实现顺8北工区断裂带油气富集评价,为勘探评价井部署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1)提出了基于高速火成岩叠加厚度判断假性断裂分布位置的技术。从建立研究区火成岩分布地质模型入手,通过正演模拟分析奥陶系假性断裂形成原因。研究可知假性断裂平面展布形态与二叠系英安岩叠加厚度的边界及等值线密集分布区域具有相似的形态。本技术可以在奥陶系目的层众多断裂中快速判断假性断裂位置并且筛选出不受火成岩影响的真实断裂。(2)提出了基于波动方程断距定量分析的假性断裂识别技术(发明专利)。首先定量建立不同偏移速度误差下的断裂假性断距值与上覆二叠系英安岩厚度的拟合关系式,其次引入邻区溢流相高速火成岩速度计算研究工区地震资料处理时二叠系火山岩段偏移速度误差范围,并带入高速英安岩边界厚度计算地震资料处理时奥陶系断裂的最大假性断距值。当目标断裂在原始地震资料断距值大于假性断距最大值即可该判断是真实断裂。论文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提高火成岩岩下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及检测多尺度断裂的地球物理技术组合,并提出了一套即使在缺少测井资料无法获得准确的地震速度情况下,仍能有效判别火成岩下伏地层中假性断裂的技术方法,以此为基础开展顺8北工区奥陶系断裂精细解释及断控油气富集评价研究。本研究形成的技术可为顺北油田奥陶系断溶体油气勘探目标的选定提供地质及地球物理依据。

刘逍,王静,金大权,陈海涌,段新国,曹晶晶,刘正元[7](2019)在《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区41-33区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苏东41-33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的北部南缘,长期沉积间断的风化壳不整合面形成复杂的岩溶古地貌,属苏里格气田东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气藏的重要勘探区。研究基于钻井、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综合运用地球物理法、残厚法和印模法,优选本溪组顶9号煤层和马家沟组马五5灰岩为标志层,深入探讨古地貌单元的恢复依据和划分标准,精细恢复岩溶古地貌形态,并明确岩溶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苏东41-33区块整体处于二级地貌单元岩溶斜坡之上,奥陶系古风化壳上下地层厚度可划分出上薄下薄、上薄下厚、上厚下薄等5种组合类型,细分古坡地、残丘和沟槽3个三级地貌单元;古地貌总体趋势走向为北高南低,出露层位展布由马五4过渡到马五1。中南部发育连片残丘,北部见小型零星残丘,恢复厚度低于15m,残留厚度超过85m;北部发育2条侵蚀沟槽带,充填厚度大于20m,残留厚度小于45m;古坡地分布范围广泛,周围被古残丘与沟槽所分割,残留厚度介于45m~85m之间,恢复厚度大于10m。古地貌类型对风化壳气藏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岩溶残丘及残丘边缘带的古坡地储层叠合厚度增大,溶蚀孔洞充填程度低,主力含气层保存完整且连通性较好,是寻找高产井的目标区,而岩溶古沟槽相对不利于天然气富集,所钻遇气井多为低产或无产能。

高飞[8](2019)在《利用地震正演及属性预测碳酸盐古沟槽、裂缝和孔溶洞——以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马家沟组为例》文中认为充分应用地震、钻井、测试等资料,采用地震正演模拟及属性等技术识,识别古沟槽,预测裂缝和孔溶洞储层,修正岩溶古地貌,优选勘探开发有利区。研究表明:(1)地震正演模拟识别出工区北部发育三条主沟槽,识别出工区北部、南部以及中部地区发育孔溶洞以及裂缝;(2)地震修正古地貌表明,研究区沟槽主要发育于东北部,中部南部发育台地以及斜坡;(3)地震振幅、能量属性预测中部、中南部以及西北部风化淋滤强烈,孔溶洞发育,视为储层发育有利部位(4)延843-延844-延266井区等为岩溶水淋滤强烈区,延111井-延556井区等受岩溶水垂直和水平流动影响大,延313-延818井区等为振幅以及能量属性较强,溶孔溶洞发育。以上成果认识对勘探开发部署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吴悦[9](2019)在《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岩溶储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二叠系茅口组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区域地质资料及录井、测井、岩心、薄片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川中地区中二叠统地层、沉积相、储层特征及储层有利区展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控制四川盆地川中地区茅口组沉积的构造运动是二叠纪中-晚世之间的东吴运动,形成茅口组与上覆龙潭组的平行不整合。研究区内主要沉积茅一段至茅三段地层,茅四段基本剥蚀殆尽,茅口组残余厚度具有西南厚东北薄的特征。依据岩性、沉积特征、测井特征等沉积相划分主要标志,对研究区茅口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一套海侵-海退沉积,整体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相,其中茅一段主要发育一套深水台地沉积,沉积微相主要为台内洼地,茅二段-茅三段发育浅水台地沉积,沉积微相主要为台内滩和滩间洼地。通过岩心、测井资料、薄片资料的观察分析,从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以及测井响应特征这几个方面对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区茅口组的储层主要为灰岩储层和白云岩储层,以颗粒灰岩和结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晶间溶孔、溶洞和裂缝。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为低孔低渗型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研究区内储层主要发育在茅三段和茅二段,茅一段基本不发育储层。地震属性分析能够反映储层的不同特征,在储层预测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应用单一属性进行储层预测,往往会有表征多解性的问题,因此本文开展地震多属性分析,有效降低其多解性。对研究区茅口组储层主要进行振幅属性分析和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研究,详细阐述了其技术方法与实现过程。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实现了研究区茅口组表层、内幕储层平面展布的预测,并通过地震资料对储层发育模式进行识别和总结。

张文杰[10](2019)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断控岩溶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已获得了良好的勘探成果,但不同于典型的风化壳岩溶储层,顺北地区储层受断裂作用控制明显。本文基于薄片、岩心、野外露头、测录井资料、地震资料及动态生产资料的分析,在明确储层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巴楚地区野外露头断控岩溶储层的特征,以及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对比分析了顺北地区断控岩溶储层的结构特征,并在分析断裂、岩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后,总结了储层的分布规律。以薄片、岩心、测录井资料为基础,明确了储层主要岩性为泥晶灰岩,沉积相以开阔台地相为主,缺乏高能礁滩相;主要的微观储集空间有次生溶蚀孔洞和构造裂缝,宏观储集空间有洞穴、裂缝、溶蚀孔缝等;成岩作用复杂多样,包括压实、压溶作用、重结晶作用、泥晶化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去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胶结充填作用等,并且至少存在两期溶蚀作用和三期胶结充填作用。经过对巴楚野外岩溶露头的观察,总结了野外露头断控岩溶储层的四种岩溶空间类型:大型断裂带-溶洞体系、小型断裂带-溶洞体系、网状裂缝-溶蚀孔洞体系及孤立洞穴;同时从顺北工区三维地震响应中识别出主干断裂处杂乱、串珠状反射,次级断裂处串珠、串珠群反射,以及断裂外的杂乱、板状强反射等地震异常反射类型。结合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反射的正演模拟经验,探讨了研究区野外露头-地质模型-地震反射特征之间的联系,分析了与断裂有关的串珠类反射、杂乱类反射的内幕结构,明确了地震异常反射体所反映的以断裂为核心的洞、缝储集空间结构特征。以钻井、地震资料及动态生产资料为主,总结了断层级别、分段性、活动性对储层分布的影响,提出主干断层、断层交汇处、雁裂断层叠接处、后期断层活动改造部位是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并提出了加里东中晚期的大气淡水是研究区的主要岩溶流体类型,且其岩溶作用在空间、时间上存在局限性,该局限性直接导致储层仅沿断裂发育。以地震属性预测为基础,结合动态生产资料约束及控制因素分析,总结了储层沿平面上具有断控特征、垂向上具有一定层控特征的分布规律。

二、地震物理正演模拟在古岩溶储层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物理正演模拟在古岩溶储层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川东石炭系特殊地震反射成因及勘探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特殊地震反射的形态与成因模式
    2.1 形态
    2.2 成因模式
3 特殊地震反射的正演模拟及地质模型
    3.1 条带状特殊反射
    3.2 团块状特殊反射
4 勘探前景
    4.1 储层条件
    4.2 侧向遮挡条件
5 结 论

(2)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理论技术进展与攻关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主要理论与技术进展
    1.1 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集体成因机理与模式
        1.1.1 原始高能相带和早期白云岩化作用是优质储集体发育的基础
        1.1.2 构造抬升导致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大气水岩溶作用形成岩溶缝洞型储层
        1.1.3 早期物质基础与后期深埋构造流体环境是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保持的关键
    1.2 成岩流体识别示踪和成岩期次定年新技术
    1.3 深层碳酸盐岩储集体地球物理有效预测技术
        1.3.1 高压条件下碳酸盐岩储层岩石骨架弹性变化规律与岩石物理模型
        1.3.2 高温、高压条件下多类型、多相态混合孔隙流体弹性性质变化规律
        1.3.3 模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储层反演
    1.4 深层碳酸盐岩储集体精细建模新方法
        1.4.1 结合多点统计与沉积过程模拟的地质建模技术
        1.4.2 孔隙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智能优化地层沉积反演建模技术
        1.4.3 多尺度数据融合岩石物理相建模技术
        1.4.4 细胞自动机断控岩溶过程数值模拟技术
2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
    2.1 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理问题
    2.2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存在重大技术瓶颈
    2.3 缺乏成熟有效的深层储层精细表征与建模技术
        1) 如何实现从数据驱动建模向过程驱动建模的有效转变。
        2) 如何通过智能优化技术提升深层建模的效率和准确性。
        3) 如何将多维度、多尺度信息进行高效融合以保障深层地质模型精度。
3 未来攻关方向
    3.1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机理
    3.2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
    3.3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建模
4 结论

(3)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成因机理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古岩溶
        1.2.2 古岩溶形成期次及其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3 古岩溶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1.2.4 古岩溶识别与预测研究现状
        1.2.5 华北煤田古岩溶研究现状
        1.2.6 淮南煤田岩溶研究现状
        1.2.7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地层与构造
        2.2.1 地层
        2.2.2 构造
    2.3 含水层系统
        2.3.1 新生界松散孔隙含(隔)水层系统
        2.3.2 基岩裂隙-溶隙含水层系统
3 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
    3.1 奥陶系地层与岩性特征
        3.1.1 地层厚度及结构
        3.1.2 岩性特征
        3.1.3 岩石矿物特征
    3.2 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类型及特征
        3.2.1 溶孔
        3.2.2 裂缝
        3.2.3 溶洞
        3.2.4 岩溶陷落柱
    3.3 奥陶系古岩溶充填特征
        3.3.1 充填物类型
        3.3.2 充填特征
    3.4 奥陶系古岩溶分布特征
        3.4.1 平面分布特征
        3.4.2 垂向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奥陶系古岩溶形成期次确定
    4.1 奥陶系古岩溶形成背景
        4.1.1 奥陶系地层沉积背景
        4.1.2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4.1.3 岩浆活动
    4.2 古岩溶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2.1 样品采集与测试
        4.2.2 碳和氧同位素特征
        4.2.3 微量元素特征
    4.3 古岩溶充填物形成环境分析
        4.3.1 盐度-温度-深度计算
        4.3.2 形成环境分析
    4.4 奥陶系古岩溶形成期次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期次古岩溶形成环境与发育模式
    5.1 沉积岩溶
        5.1.1 地质背景
        5.1.2 古气候
        5.1.3 古水文
        5.1.4 沉积岩溶发育模式
    5.2 风化壳岩溶
        5.2.1 地质背景
        5.2.2 古气候
        5.2.3 古地貌
        5.2.4 古水文
        5.2.5 风化壳岩溶发育模式
    5.3 压释水岩溶
        5.3.1 地质背景
        5.3.2 古水文地质条件
        5.3.3 压释水岩溶发育模式
    5.4 热液岩溶
        5.4.1 构造运动
        5.4.2 岩浆活动
        5.4.3 热液岩溶发育模式
    5.5 混合岩溶
        5.5.1 地质背景
        5.5.2 古气候
        5.5.3 古地貌
        5.5.4 古水文
        5.5.5 混合岩溶发育模式
    5.6 奥陶系古岩溶演化模式
    5.7 本章小结
6 奥陶系古岩溶发育控制因素
    6.1 地层岩性与结构
        6.1.1 碳酸盐岩岩性
        6.1.2 岩层结构
    6.2 侵蚀性流体
        6.2.1 大气淡水
        6.2.2 地层压释水
        6.2.3 热液流体
        6.2.4 混合流体
    6.3 断裂构造
        6.3.1 构造分期
        6.3.2 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6.3.3 模拟结果分析
        6.3.4 多期构造运动对古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6.4 古地貌与古水文
        6.4.1 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与古水文
        6.4.2 基岩风化面古地貌与古水文
    6.5 岩浆活动
    6.6 岩溶作用时间
    6.7 本章小结
7 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探讨
    7.1 基底溶洞形成过程分析
        7.1.1 溶洞形成机理
        7.1.2 溶洞形成过程数值模拟
    7.2 顶板塌陷过程分析
        7.2.1 顶板塌陷力学机制
        7.2.2 顶板塌陷数值模拟
    7.3 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探讨
    7.4 本章小结
8 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预测
    8.1 预测方法
        8.1.1 层次分析法
        8.1.2 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
    8.2 预测模型建立
        8.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8.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8.2.3 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
        8.2.4 综合得分模型建立
    8.3 预测结果分析
    8.4 结果验证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 ——以苏里格气田苏东41-33区块风化壳储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及地质背景
    2.2 地层划分与分布
        2.2.1 地层划分及特征
        2.2.2 地层分布特征
    2.3 小层构造特征分析
    2.4 研究区气藏类型
第3章 岩溶古地貌恢复及特征
    3.1 岩溶古地貌恢复技术
    3.2 地球物理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3.3 残厚法与印模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3.3.1 恢复基准面的选取
        3.3.2 残厚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3.3.3 印模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3.4 综合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3.4.1 综合法研究依据
        3.4.2 综合法古地貌划分标准
    3.5 岩溶古地貌的特征
        3.5.1 岩溶古地貌平面特征
        3.5.2 岩溶古地貌剖面特征
第4章 马五段风化壳储层特征
    4.1 岩石类型及矿物组成
        4.1.1 岩石类型
        4.1.2 储层岩石矿物特征
    4.2 储集空间类型
        4.2.1 储层孔隙类型
        4.2.2 孔隙结构特征
    4.3 储层物性特征
        4.3.1 岩心物性分析
        4.3.2 测井物性分布特征
        4.3.3 物性小结
    4.4 储层的非均质性
        4.4.1 储层物性非均质性
        4.4.2 孔隙结构特征差异
第5章 气藏分布特征及含气系统划分
    5.1 气藏开发特征
        5.1.1 气藏整体开发动态特征
        5.1.2 生产井分类
        5.1.3 产水类型及特征
        5.1.4 气藏气水分布模式
    5.2 气藏分布特征
        5.2.1 气层厚度分布
        5.2.2 气层平面分布特征
        5.2.3 气藏剖面对比特征
    5.3 气藏含气系统研究
        5.3.1 气藏盖层特征
        5.3.2 气藏优质储层条件
        5.3.3 含气系统气藏剖面特征
        5.3.4 含气系统开发动态特征
        5.3.5 含气系统小结
第6章 古地貌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
    6.1 古地貌对气藏分布的影响
        6.1.1 控制岩溶作用发育形式
        6.1.2 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6.2 气藏分布的其它控制因素
        6.2.1 构造演化
        6.2.2 储层岩性和沉积相
        6.2.3 局部构造
        6.2.4 储层非均质性
    6.3 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川东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地震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茅口组储层地质特征分析
2 茅口组储层地震预测模式建立
    2.1 地震数据拓频处理
    2.2 地震正演模拟
    2.3 地震属性分析
    2.4 分频相干及裂缝预测
    2.5 储层地震反演
3 茅口组储层综合评价
4 结 论

(6)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塔北断裂控藏的认识
        1.2.2 顺北油气勘探现状
        1.2.3 断裂带识别技术
    1.3 存在的问题
        1.3.1 小尺度断裂无法清晰识别
        1.3.2 地震资料存在假性断裂
        1.3.3 断裂识别技术的局限性
        1.3.4 断控油气富集规律不清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7.1 主要认识
        1.7.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岩性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断裂带成藏控制作用
        2.3.1 断裂带控储作用
        2.3.2 断裂带控藏作用
第3章 断裂精细解释技术研究
    3.1 断裂带的地震剖面识别模式研究
        3.1.1 断裂错断的地震剖面响应特征
        3.1.2 缝洞体的断裂剖面响应特征
    3.2 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识别方法研究
        3.2.1 信号增强处理
        3.2.2 断裂敏感属性优选
    3.3 断裂精细解释
第4章 火成岩地震识别及描述技术研究
    4.1 火成岩岩性-地震反射特征
        4.1.1 火成岩类型及其测井特征
        4.1.2 火山岩地震相特征
    4.2 火山岩喷发期次划分
        4.2.1 录井及测井揭示的顺北1火成岩喷发期次
        4.2.2 地震资料类比的顺8北火成岩喷发期次
    4.3 火成岩分期岩相展布特征
        4.3.1 顺北1三维区块
        4.3.2 顺8北三维区块
第5章 假性断裂成因及主控因素
    5.1 假性断裂成因分析
        5.1.1 火成岩速度分析
        5.1.2 断裂正演成像分析
    5.2 假性断裂主控因素
    5.3 假性断裂位置判断
第6章 假性断裂精确识别
    6.1 基于波动方程断距定量分析的假性断裂识别技术
        6.1.1 假性断距计算步骤
        6.1.2 假性断距的模拟分析
        6.1.3 假性断裂的定量判别
    6.2 顺北评2井勘探失利分析
第7章 断裂带油气富集评价
    7.1 断裂发育特征
        7.1.1 平面展布
        7.1.2 断裂分级
        7.1.3 断裂分段
    7.2 断裂带油气富集特征
        7.2.1 油气富集受断裂分级控制
        7.2.2 油气富集受断裂分段控制
        7.2.3 顺8北区块油气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区41-33区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岩溶古地貌恢复研究
    2.1 地球物理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2.2 残厚法与印模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2.2.1 恢复基准面的选取
        2.2.2 残厚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2.2.3 印模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2.3 综合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2.3.1 综合法研究依据
        2.3.2 综合法古地貌的划分标准
        2.3.3 综合法岩溶古地貌特征
3 岩溶古地貌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3.1 对岩溶发育形式的控制
    3.2 对气藏分布的影响
4 结论

(8)利用地震正演及属性预测碳酸盐古沟槽、裂缝和孔溶洞——以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马家沟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工区地质概况
2 利用地震正演预测古沟槽及裂缝和孔溶洞
    2.1 地震正演模拟古沟槽
    2.2 地震正演模拟裂缝和孔溶洞
3 利用地震资料修正岩溶古地貌
4 利用地震属性预测孔缝洞型储层发育区
5 有利区优选
6 结论

(9)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岩溶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区勘探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岩溶储层研究现状
        1.3.2 岩溶型储层预测研究的难点
        1.3.3 茅口组研究现状
    1.4 论文依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依据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构造特征
        2.2.1 区域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2.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特征
第三章 地层划分对比
    3.1 地层划分
        3.1.1 地层划分方案
        3.1.2 四川盆地茅口组地层特征
        3.1.3 茅口组地层划分依据
    3.2 地层展布
        3.2.1 茅口组地层横向展布规律
        3.2.2 茅口组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性组合
        4.1.2 测井相标志
        4.1.3 地震相标志
    4.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2.1 台内滩
        4.2.2 滩间洼地
        4.2.3 台内洼地
    4.3 沉积相横向展布规律
        4.3.1 沉积相北东向横向展布规律
        4.3.2 沉积相东西向横向展布规律
    4.4 沉积相平面展布
        4.4.1 茅二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4.2 茅三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第五章 储层特征
    5.1 岩石学特征
        5.1.1 灰岩岩石学特征
        5.1.2 白云岩岩石学特征
    5.2 储集空间类型
    5.3 储层物性特征
        5.3.1 灰岩储层
        5.3.2 白云岩储层
    5.4 储层成岩作用
        5.4.1 白云岩化作用
        5.4.2 溶蚀作用
        5.4.3 胶结作用
        5.4.4 压实压溶作用
        5.4.5 构造作用
    5.5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第六章 井震结合预测有利储层
    6.1 井震结合构造解释
        6.1.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6.1.2 构造精细解释
    6.2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6.3 茅口组表层储层分布预测
        6.3.1 顶部岩溶古地貌恢复
        6.3.2 地震属性分析预测表层储层分布
    6.4 茅口组内幕储层分布预测
        6.4.1 断裂刻画
        6.4.2 地震属性分析预测内幕储层分布
    6.5 茅口组储层地震反演研究
    6.6 发育模式
        6.6.1 表层风化壳岩溶模式
        6.6.2 内幕断控岩溶模式
        6.6.3 热液白云岩岩溶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学术成果

(10)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断控岩溶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类型及特征
        1.2.2 断裂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
        1.2.3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
    2.3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2.4 研究区沉积环境特征
第三章 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特征
        3.1.2 岩性分布特征
    3.2 储集空间特征
        3.2.1 微观储集空间
        3.2.2 宏观储集空间
    3.3 储集物性特征
    3.4 成岩作用特征
第四章 断控岩溶储层的结构特征
    4.1 野外露头断控岩溶储层特征
        4.1.1 巴楚地区野外露头断控岩溶储层类型及特征
        4.1.2 巴楚地区野外露头断控岩溶储层结构
    4.2 断控岩溶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
        4.2.1 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地震异常类型及特征
        4.2.2 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储层的地震结构特征
第五章 断控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5.1 断裂对储层的控制
        5.1.1 断裂级别对储层的控制
        5.1.2 断裂样式对储层的控制
        5.1.3 断裂活动性对储层的控制
    5.2 溶蚀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5.2.1 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5.2.2 深部热液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第六章 断控岩溶储层分布规律
    6.1 断控岩溶储层分类
    6.2 各类储层分布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地震物理正演模拟在古岩溶储层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川东石炭系特殊地震反射成因及勘探前景[J]. 鲁建隆,王长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2]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理论技术进展与攻关方向[J]. 何治亮,马永生,朱东亚,段太忠,耿建华,张军涛,丁茜,钱一雄,沃玉进,高志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03)
  • [3]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成因机理及预测研究[D]. 张海涛.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4]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 ——以苏里格气田苏东41-33区块风化壳储层为例[D]. 刘逍.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川东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地震预测研究[J]. 赵虎,张发秋,胥良君,廖义沙,徐发波,王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0(03)
  • [6]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D]. 姜自然.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7]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区41-33区块为例[J]. 刘逍,王静,金大权,陈海涌,段新国,曹晶晶,刘正元. 矿物岩石, 2019(03)
  • [8]利用地震正演及属性预测碳酸盐古沟槽、裂缝和孔溶洞——以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马家沟组为例[J]. 高飞. 非常规油气, 2019(04)
  • [9]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岩溶储层特征研究[D]. 吴悦.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9)
  • [10]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断控岩溶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D]. 张文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