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充气法解决海水入侵问题的探讨

一、充气法解决海水入侵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宝兰[1](2021)在《黄姑鱼抗菌肽和凝集素基因的免疫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抗菌肽和凝集素属于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它们不仅是抵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还可以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本研究从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了3个凝集素基因和2个抗菌肽基因,分别命名为YdGal-3、YdGal-9、YdGal-1、YdNkl-1和YdNkl-2,并对它们的分子特征和免疫功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YdGal-3、YdGal-9和YdGal-1属于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家族,没有信号肽和跨膜区,具有保守的糖结合基序和糖识别结构域(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CRD)。YdGal-3编码383个氨基酸,YdGal-9编码349个氨基酸,YdGal-1编码135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结果表明,YdGal-3、YdGal-9、YdGal-1广泛表达于所检测的黄姑鱼12种组织或器官中,其中YdGal-3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YdGal-9在肾脏和肝脏中的表达量较高,YdGal-1在鳔和鳃中的表达量较高。经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后,黄姑鱼头肾、肝脏和脾脏中的YdGal-3表达量均明显升高;脑中YdGal-9和YdGal-1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黄姑鱼YdGal-3、YdGal-9和YdGal-1在HEK 293T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分布。经原核表达纯化出的YdGal-3、YdGal-9和YdGal-1蛋白在不依赖Ca2+的作用下都能凝集家兔、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黄姑鱼的红细胞。此外,YdGal-3、YdGal-9和YdGal-1蛋白还具有细菌凝集活性并表现出抗菌活性。YdGal-3能够凝集4种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elphia);YdGal-9能够凝集6种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变形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YdGal-1能够凝集6种革兰氏阴性菌,包括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大肠杆菌和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嗜水气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也发现,YdGal-3可以使变形假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的细胞膜产生破损。糖抑制实验表明,YdGal-3、YdGal-9和YdGal-1的凝集活性受到乳糖、D-半乳糖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等糖类的抑制,通过缺失糖结合基序进一步研究了YdGal-3和YdGal-9的凝集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的糖结合基序可以结合不同的糖类。这些结果表明YdGal-3、YdGal-9、YdGal-1在黄姑鱼的先天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抗菌肽基因YdNkl-1编码158个氨基酸,YdNkl-2编码151个氨基酸。YdNkl-1和YdNkl-2均具有一个信号肽和一个鞘脂激活蛋白B(saposin B)结构域。q RT-PCR结果表明,YdNkl-1和YdNkl-2广泛表达于所检测的黄姑鱼12种组织或器官中,其中YdNkl-1在皮肤的表达量最高;YdNkl-2在鳃和脾脏中的表达量较高。经哈维氏弧菌感染后,YdNkl-1在肝脏和脾脏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YdNkl-2在头肾、肝脏和脾脏中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YdNkl-1和YdNkl-2在HEK 293T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分布。另外,通过原核表达纯化出了His-YdNkl-1蛋白,为进一步研究抗菌肽的功能及开发免疫增强剂等奠定了基础。

王雪妹[2](2020)在《大型海藻与几种重要核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沿海核电站的数量大幅增加,尤其是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海洋放射性核素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放射性核素污染会对沿海生态环境甚至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主要修复方式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生物修复。生物修复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易操作及环境友好的优点。本研究针对海洋核素污染的问题,从几种重要核素对海藻生长的胁迫、海藻对核素的吸附及海藻在海水核素污染修复中的应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本文系统研究了核素钴对海带和裙带菜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的钴会抑制海带和裙带菜孢子萌发、配子体营养生长、配子发生、幼孢子体形成、孢子体营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效率。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核素钴的敏感性排序为:配子发生>配子体营养生长(孢子体营养生长)>孢子萌发。配子发生是海藻由微观配子体世代到大型孢子体世代的过渡阶段,该阶段受到抑制会严重影响海藻孢子体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到沿海生态环境。海藻对核素吸附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海藻对核素的吸附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海藻种类的筛选至关重要。铜藻和海带具有较强的吸附锶的能力,吸附平衡状态符合Langmiu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裙带菜和海带具有较强的吸附铯的能力,随着外界铯浓度的升高,藻体中铯的含量显着增加。海带同样具有较强的去除海水中核素碘的能力。大型水箱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成体海带对核素锶、铯和碘的吸附速率在前24 h内较高,之后可考虑对藻体进行回收,并再次投放新鲜海带,直到对应核素减少到要求的浓度范围。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生物量是将大型活体海藻应用于海洋核素污染修复实践中主要的技术瓶颈之一。漂浮铜藻和绿潮浒苔是近年来频发的海洋生态灾害“金潮”和“绿潮”爆发时的灾害藻类,其打捞生物量的后续处理一直是个难题。从“变废为宝”的角度出发,本论文详细探究了漂浮铜藻和绿潮浒苔对人工模拟核素污染海水的修复能力及动力学。结果表明,铜藻对多核素(锶、钴和锰)污染海水中各个核素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不同核素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绿潮浒苔对核素铯和钴污染海水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此外,通过遗传结构分析发现,定生铜藻群体与之后漂浮到附近的铜藻群体无明显的遗传关联性,漂浮铜藻生物量形成的繁殖方式主要是无性繁殖。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生物学的角度,较为系统地探究了几种重要核素对我国常见大型海藻生长的影响及这些大型海藻对核素污染的修复潜力及应用前景。可为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时,海洋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修复预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

胡硕[3](2019)在《中国对虾V-ATPase在高pH胁迫下的基因表达和功能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明对虾属(Fenneropenaeus),属广温、广盐性、一年生暖水性大型洄游虾类,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耐低温、营养丰富、长距离洄游等特性,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中国对虾养殖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北的黄渤海沿海地区。由于沿海地区的土壤特性,中国对虾养殖区海水pH普遍偏高,pH值长期处于8.59.5之间,在炎热的夏季,受光合作用的影响,海水pH甚至高于9.5。相对于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和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中国对虾对于pH的耐受性较差,较高的pH对于中国对虾的生长和繁育极为不利,这也成为制约中国对虾大量养殖的重要因素。V-ATPase是一种重要的pH胁迫响应酶,在动植物抗逆抗胁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在中国对虾中尚未有相关报道。本研究以中国对虾为实验对象,对V-ATPase在高pH下的基因应答和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究,旨在了解V-ATPase在中国对虾抗高pH胁迫中的调节机制,为中国对虾的环境适应性调控机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同时为中国对虾抗逆新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中国对虾V-ATPase c、c″和e亚基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克隆获得中国对虾V-ATPase c、c″和e亚基基因cDNA序列全长,并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虾V-ATPase c亚基cDNA全长为2128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483bp,5’端非编码区和3’端非编码区分别包含105bp和1540bp,将该基因命名为FcVHA-c,推测该基因编码16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6kDa,理论等电点7.82,为疏水性多次跨膜蛋白,包括4个跨膜结构域:TM1TM4,其中TM4包含一个谷氨酸残基位点。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FcVHA-c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凡纳滨对虾同源性最高,为99%,并且首先聚为一支,与端足虫(Hyalella azteca)亲缘关系较近。中国对虾V-ATPase c″亚基基因全长为1649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33bp,5’端非编码区和3’端非编码区分别包含101bp和915bp,将该基因命名为FcVHA-c″。推测该基因编码21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21kDa,理论等电点5.09,为疏水性多次跨膜蛋白,包括5个跨膜结构域:TM0TM4,TM4包含一个谷氨酸残基位点。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FcVHA-c″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凡纳滨对虾同源性最高,为98.57%,并且首先聚为一支。中国对虾V-ATPase e亚基基因全长为546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46bp,5’端非编码区和3’端非编码区分别包含32bp和268bp,将该基因命名为FcVHA-e。该基因编码8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8.8kDa,理论等电点8.63,为疏水性跨膜蛋白,跨膜1次。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FcVHA-e编码的蛋白质与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同源性最高,为67%,与凡纳滨对虾亲缘关系最近。2.中国对虾V-ATPase c、c″和e亚基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及其在高pH胁迫下的表达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V-ATPase c、c″和e亚基基因在中国对虾各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高pH胁迫下各基因在鳃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FcVHA-c基因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鳃中表达量最高,是心脏的14.557倍,其次在眼柄、血淋巴细胞、肠中表达量较高,在心脏中表达量最低。FcVHA-c″基因在中国对虾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鳃中表达量最高,是心脏的51.328倍,其次在血淋巴细胞、眼柄和触角腺中表达量较高,在心脏中表达量最低。FcVHA-e基因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鳃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5),是眼球的93.972倍,其次在眼柄,肝胰腺和肠中表达量较高,在眼球中表达量最低。上述结果表明,V-ATPase主要在鳃中表达。pH 8.8胁迫下,FcVHA-c、FcVHA-c″和FcVHA-e基因在鳃中的表达随胁迫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于胁迫后的12h、12h和24h达到最高值,为对照组的1.206倍、1.574倍和1.790倍。pH 9.2胁迫下,FcVHA-c和FcVHA-e基因的表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于胁迫后的1h和24h达到最高值,为对照组的1.577倍和3.173倍;FcVHA-c″基因的表达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分别于胁迫后1h和48h达到峰值,为对照组的2.834倍和2.384倍。根据上述结果表明,FcVHA-c、FcVHA-c″和FcVHA-e基因在应对高pH胁迫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不同亚基对高pH胁迫的响应程度和时间不同。3.高pH胁迫下中国对虾V-ATPase的功能研究首先利用siRNA干扰技术分析了中国对虾V-ATPase的功能。分别干扰中国对虾FcVHA-c基因和FcVHA-c″基因,高pH胁迫48h,FcVHA-c干扰组死亡率大于FcVHA-c″干扰组大于对照组,表明V-ATPase c,c″亚基在高pH胁迫中具有调节酸碱平衡的作用。高pH胁迫下,检测CAc、NHE3、AE、NBC和NKCC基因在干扰V-ATPase c亚基后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E,NBC和NKCC基因均在干扰胁迫后的24h显着上调表达(P<0.05),表明c亚基的表达缺失诱导AE,NBC和NKCC做出积极响应,推测在高pH胁迫环境中,AE、NBC、NKCC与V-ATPase具有协同调节作用。抑制V-ATPase酶活,高pH胁迫48h,抑制组死亡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V-ATPase参与调节高pH胁迫下中国对虾的酸碱平衡。

龚燕[4](2019)在《铜合金熔覆层的制备与耐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铜合金具备耐蚀防污的双重性能,激光熔覆技术在耐磨、耐蚀涂层的制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海洋环境下金属材料的耐海水腐蚀和防海生物污损的性能,本文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分别在Q235钢和316不锈钢基体材料上制备了Cu-20Cr-Mo和Cu-8Cr-Mo两种合金成分的熔覆层。利用SEM、EDS分析了熔覆层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结构和边界区域的腐蚀特性;利用显微维氏硬度计测试了熔覆层横截面的显微硬度变化;通过电化学实验评估了熔覆层的耐海水腐蚀性能。此外,测定了 Cu-8Cr-Mo熔覆层和铸铜对比样在模拟海水中的铜离子渗出率,对其防海生物污损性能进行分析。Cu-20Cr-Mo熔覆层中出现了严重的液相分离,组织结构不均匀,熔覆层由富Cu的基体相和大量富Ni、Cr、Mo的圆形析出物组成,与基体材料结合较差,裂纹孔洞遍布其中。Cu-8Cr-Mo熔覆层组织结构均匀,为固溶Ni、Cr、Mo的单相铜基固溶体,主要为树枝晶;与基体材料形成良好的冶金结合。Cu-8Cr-Mo熔覆层的硬度分为明显的三个区域:熔覆区、结合区和基体材料。受基体材料的影响,Cr含量升高,熔覆层的硬度变大,耐磨性增强;同时,熔覆层中存在较大的内应力,熔覆层/基体材料界面处出现微裂纹。电化学腐蚀实验表明,熔覆层样品均为钝化材料,在316不锈钢上制备的Cu-8Cr-Mo熔覆层耐蚀性能较好。电偶腐蚀实验结果表明,Cu-8Cr-Mo熔覆层与活性Q235钢更容易发生电偶腐蚀;与边界区域腐蚀特性的研究结果一致,熔覆层边界区域耐蚀性较差,熔覆层/Q235钢基体材料界面处发生接触腐蚀和缝隙腐蚀,加速了基体材料腐蚀,造成基体材料与熔覆层脱离。铜离子渗出实验表明,析出的硬质颗粒能够促进Cu-8Cr-Mo熔覆层持续溶蚀释放铜离子,抑制海生物生长。综上所述,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316不锈钢上制备出了性能良好的耐蚀防污Cu-8Cr-Mo熔覆层。

臧永歌[5](2018)在《地下淡/咸水多相流过程模拟及参数反演识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淡水或咸水运移过程存在于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及地下工程等众多领域的不同问题中,准确描述淡/咸水的运移特性与规律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至关重要,其中数值模拟能够刻画复杂条件下各流体及溶质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流动与运移规律,是一种经济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地下淡/咸水运移的饱和-非饱和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相流系统,其孔隙中存在气相、液相两种流体,包含空气、淡水、咸水中的两种或三种组分,是一个典型的气-液二相流体系。以往关于地下淡/咸水运移问题的研究仅限于液相,而忽略非饱和土中气相流动及其对其它流体运移的影响。然而,在许多涉及非饱和土的地下水问题中,如降雨入渗、潮汐波动条件下,气相受到水流的驱动作用,所产生的气相压力的影响很值得研究。因此,本文建立了三维条件下考虑水动力弥散的气-液二相流多组分运移模型3DT2DM,定量研究了降雨入渗引起的气流对浅层地下水位波动的影响、潮汐效应下非饱和带中气流及其对咸淡水运移过程的影响;并结合微种群遗传算法mGA,建立了空气帷幕防治海水入侵的模拟优化模型mGA-3DT2DM,对三维承压含水层中空气帷幕的布设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结合地下水模型参数反演优化程序UCODE,建立了气-液二相流系统中非饱和水力参数的反演识别模型UCODE-3DT2DM,基于一维室内砂土柱入渗实验,对砂土的非饱和水力参数进行了反演分析。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总结如下:(1)对TOUGH2/T2DM进行三维扩展,建立了三维条件下考虑水动力弥散的气-液二相流多组分运移模型。本文采用TOUGH2开源软件中的T2DM模块来求解地下淡/咸水气-液二相流多组分运移过程,但T2DM仅考虑了Y、Z方向交界面的机械弥散作用,因此首先对T2DM进行三维扩展,即在计算机械弥散流量的子程序DISF中增加X方向交界面的机械弥散作用,将其扩展为3DT2DM,从而适用于求解三维条件下考虑水动力弥散的气-液二相流多组分运移问题;之后,采用同时考虑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作用的变异Henry问题的解析解对3DT2DM进行验证,并设计一对称的三维理想算例,由XZ、YZ、XY平面上变量分布的对称性,进一步验证了3DT2DM的有效性,从而为降雨入渗、潮汐波动条件下地下淡/咸水多相流过程的模拟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2)利用3DT2DM,模拟分析了降雨入渗引起的气流对浅层地下水位波动的影响,揭示了Lisse现象和Reverse Wieringermeer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分析降雨过程中及结束后气相压力与地下水位波动间的关系,发现湿润锋到达地下水位前,非饱和区形成的孔隙气压力使得毛管水饱和带附近的孔隙水压力为正,地下水位及井中水位上升,此为Lisse现象的形成原因;对比单相流模拟结果,定量研究了气流对水位波动的贡献。模拟分析了降雨条件下河流附近地下渗流场及水位波动情况,发现坡脚区域Reverse Wieringermeer现象(RW现象)引起的水力梯度与坡顶区的气流作用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影响,且降雨结束后气流作用会减缓RW现象的衰减;渗透性同时影响RW现象和气流下移,致使渗流场变化较为复杂;毛管水饱和带并非RW现象的控制因素而是影响因素,该现象主要与前期水量有关;RW现象也可发生于毛管水饱和带以上存在一定厚度非饱和区且有侧向补给的区域。(3)提出了考虑海岸边界处相态变化的潮汐边界的数学处理方法,探讨了潮汐作用下地下系统达到动态平衡时各变量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海岸边界各单元的液相压力和相态随潮汐波动而不断变化。本文将随时间变化的Dirichlet边界条件转化为Neumann边界条件,其中源汇项根据给定时间段内水头的变化速率计算,并逐时步判断边界单元的相态变化,从而实现了潮汐边界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数学处理。基于此,利用3DT2DM模拟分析潮汐作用下地下系统中水流、气流及盐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不考虑气流的情况,发现非饱和区中的气流阻碍了含水层中水流流速的变化,导致坡形含水层的含盐量及其波动振幅均减小。(4)结合改进的微种群遗传算法mGA,建立了空气帷幕防治海水入侵的模拟优化模型mGA-3DT2DM,对三维承压含水层中的空气帷幕布设参数进行优化分析。通过修改3DT2DM与mGA的源程序实现二者之间关于决策变量和适应度函数值的数据传递,以耗费的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一般环境下空气帷幕防治海水入侵的模拟优化模型mGA-3DT2DM;利用mGA-3DT2DM对沿海地区典型三维承压含水层中的空气帷幕布设参数(包括相邻注气孔间距、注气压力、注气位置和注气范围)进行优化分析,验证了该模拟优化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空气帷幕的布设参数设置提供了技术支持。(5)结合地下水模型参数反演优化程序UCODE,建立了气-液二相流系统中非饱和水力参数的反演识别模型UCODE-3DT2DM。以观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加权残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修改优化算法UCODE与正演模型3DT2DM的源程序,实现二者之间关于多个连续实验过程的实时数据交换,建立了气-液二相流非饱和水力参数的反演识别模型;结合一维室内砂土柱入渗实验的观测数据,对砂土的非饱和水力参数进行反演识别,并比较不同经验模型在迭代过程中的表现,所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及所得参数最优值的准确性,从而为气-液二相流数值模拟中非饱和水力参数的准确获取提供了有效方法。

刘雅丽[6](2017)在《长江口及邻近东海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溶解态有机磷测定方法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河口联系着陆地河流和开阔海洋,地貌环境和水文条件复杂多变,系统内物质能量活跃,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度敏感。全球气候扰动、海平面升高、河口三角洲侵蚀加剧以及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使得河口生态系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强势物理海洋学过程的作用下,厘清长江口及邻近东海陆架海域营养盐等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尤其是其中的不保守行为)一直是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长江口及东海东北部海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规律,探讨了在长江径流量不同的条件下,东海东北部海域对长江冲淡水的响应,并对于区域内磷酸盐组成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成果如下:(1)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规律利用2014年2月和7月航次,系统采集了长江口及其邻近东海陆架海域的样品,测定了其中的营养盐(N03-、SiO32-、PO43-、NH4+、NO2-)浓度,发现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夏季,长江径流量加大,海水层化,含有高NO3-、SiO32-、PO43-浓度海水的扩散范围明显大于冬季;而在外海,夏季上述营养盐的表层浓度却低于冬季。由于在长江淡水端元NH4+和NO2-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大,这两种营养盐与盐度在长江口的相关关系呈现出"季节性反转",在夏季其浓度与盐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冬季则相反,呈现出负相关关系。长江冲淡水是以"斑块化"的形式向外海传递的,通过在不同斑块中采集样品并比较其中营养盐的浓度,验证了夏季长江口海域对大部分营养盐是一个显着的"汇"。由于表层浮游植物的吸收和底层矿化作用的释放,剔除盐度的影响后,营养盐的表层浓度与中层和底层相比,在大部分情况下仍显示出移除或亏损状态。此外,营养盐的不保守行为既发生在盐淡水混合海域,也发生在长江口门以内的淡水端元海域。(2)东海东北部海域营养盐对长江冲淡水的响应为进一步探索长江冲淡水的扩展对东海海域营养盐分布的影响,本论文对课题组已有数据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选择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长崎丸号"航次数据,以了解长江不同径流量条件下东海东北部海域对长江冲淡水的响应过程及其中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点。结果显示:在长江径流量较大的2010年7月,长江冲淡水(盐度<31)在研究区域表层自西向东的扩散范围明显大于径流量较小的2011年7月。而含有高浓度NO3-(>15 μmol/L)海水扩散范围在两个航次的变化却相反。由于海水层化以及表层浮游植物的吸收,各站表层N03-、Si032、PO43-等浓度一般较低,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以下其浓度快速升高并逐渐趋于稳定。2010年7月NH4+在研究区域各站贯穿整个深度的浓度明显大于2011年7月。沿着长江冲淡水从淡水端元到长江口再到东海东北部,水体表层Si032-/N03-和P043-/N03-等营养盐摩尔比值逐渐降低。黑潮次表层水和黑潮中层水等水团含有较高的营养盐浓度,与长江冲淡水相比,可能构成了东海东北部另一个重要的营养盐来源。(3)溶解态有机磷测定方法的探索溶解态有机磷的测定过程选用烘箱在95℃条件下对水样进行16 h的过硫酸盐氧化消解,显色时间统一为15 min,该测定方法对于P043-标准溶液的线性范围为0-400ppb,检出限为1.7 ppb,100 ppbPO43-标准溶液准确度为0.4,精密度在0.6%以内。对于淡水基质和低盐度海水基质样品有良好的测定结果,但该方法并不适用于测定海水样品,主要是因为高盐度样品的基质效应使得PO43-和显色剂发生显色反应的时间大大延长,PO43-浓度越高,延长效应越明显。对长江淡水端元(大通)、崇明岛南侧水域、长江口南港、北港断面的低盐度样品进行溶解态有机磷(DOP)的测定,发现三个区域磷酸盐的主要存在形式为P043,DOP所占百分比均未超过36.9%。

赵洁[7](2017)在《基于砂箱实验的滨海含水层管理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滨海含水层是滨海地区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滨海含水层的管理对于滨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水入侵作为滨海地区影响最为广泛的自然灾害,对于滨海含水层的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构建二维砂箱模型,研究抽取地下咸水对于海水入侵咸淡水界面运移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滨海含水层地下水的优化开采方式对海水入侵的防治应用,提出滨海含水层多目标管理系统,为滨海含水层管理提出合理建议。通过构建室内砂箱物理模型并结合着色技术,分析不同抽咸强度和布井方式下海水入侵咸淡水界面运移规律以及地下水流场演变机制,研究不同情境下抽取咸水对于海水入侵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地下水流场受抽取咸水的强度和布井方式影响,可通过加大咸水抽取强度、优化布井方式,实现抽咸防治海水入侵的最佳效果。固定咸水抽取强度时,远离咸淡水界面进行的叠加井抽水与单井抽水效果相比,并不具备优越性;在海水入侵界面以下咸水体上部抽取咸水,可防止抽咸过程中海水入侵界面向内陆移动,在海水入侵界面近趾端处抽取咸水可以使海水楔趾端更快向海水区回退;保持一定的咸水抽取强度时,在海水入侵界面以下咸水体上部与趾端位置处进行分散式布井,可以达到整体修复滨海含水层的效果。通过构建抽取地下咸水防治海水入侵的数值模型,模拟分析相同布井方式下不同抽咸强度防治海水入侵的效果,结果表明:加大抽咸强度后,抽取地下咸水可更快达到防治效果。但是,达到一定的咸水开采强度后,咸水开采达到一定高强度后,淡水和咸水会在井内混合,形成逼近抽水井的咸淡水楔形界面。构建包括滨海含水层数据库子系统、评价模型子系统、数值模拟子系统、防治技术子系统、管理方案子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的滨海含水层多目标管理系统,并提出滨海含水层管理的决策和建议,为滨海含水层的多目标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牛司香[8](2017)在《海平面上升对海水入侵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海平面上升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和结果,对海水入侵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海水入侵问题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有限的地下淡水资源、制约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其防治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首先建立地下水气-液二相流及溶质运移模型,模拟经典海水入侵问题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2)然后利用该模型在承压和非承压含水层中分别进行数值模拟以研究海平面上升在不同内陆边界条件(流量恒定、水头恒定和通用水头边界)下对海水入侵的影响,确定合理边界并与理论解对比。其结果表明:不论是在承压还是非承压沿海含水层中,海水入侵在水头恒定边界设置下,由于水头差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而减小,对海平面上升非常敏感。海水入侵在流量恒定边界下几乎不随海平面上升而变化,因为内陆边界的等效水头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而同比增加。海平面上升在通用水头边界下对海水入侵的影响则介于其他两种情况之间。通用水头边界比其他两种边界更加真实: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内陆边界侧的补给量会减小。而且此边界条件主要取决于含水层性质以及参考水头和海水边界侧等效水头之间的水头差。通用水头边界设置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解由于模型原理不一样,所以差别较大。(3)最后结合实际滨海地层情况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抽取咸水、回灌淡水、抽咸补淡以及充气法措施对海水入侵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抽取咸水对海水入侵防治效果有限,回灌淡水和抽咸补淡是非常有效的措施而且抽咸补淡防治效果更好。虽然充气法在数值模拟中对防治海水入侵的效果最好,而且既节约淡水资源又经济环保,但是该方法在实际应用技术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董莉莉[9](2016)在《明代广州府作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明代广州府作家,从作家生平、着述、文学思想、作品特色等方面展开。广州地处岭南,交通不便,与中原交流较少,因此文化自古不甚发达,但是这从另一方面也使广州府的文化保留了较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广州府的文学发展来说,明代是一个有界标性的年代,明代以前,广州府的作家屈指可数,鲜为世人所知;明代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作品产量丰富并能影响到全国的作家,因为他们,广州渐渐走入世人的视野。朝代的特殊性和广州府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本文在大量文献资料检索的基础上,发现明代广州府有诗文作品传世的作家共636位,诗文集近40种。本文将其编辑成《明代广州府作家小传》和《明代广州府作家诗文集叙录》列于文后,这也是本文的论述基础。全文共分六章。前有绪论,后有结语。绪论分成两节,第一节介绍广州府的建置沿革、文化传统以及明代广州府文学的发展状况,第二节介绍地域文学的起源、研究现状,明代广州府文学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目标及意义。结语部分则对明代广州府文学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做总结。第一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以文学发达程度为标准,以年代更替为主线,将明代广州府的文学分为发轫期、辐射期、喷发期、持续壮大期和承袭期。第一章主要介绍洪武至宣德朝的广州府作家,因这一时期作家人不甚多、名不甚大,但却建立了“南园诗社”,开启了以后岭南诗派持续发展的先河,故名发轫期。本章以“南园五先生”为主要人物,以陈琏、邓林、罗亨信为次要人物,他们处在朝代更迭的特殊时期,同每一个朝代最初的一批诗人一样,诗歌创作有复古倾向,宗主汉魏、三唐,但也保留了张九龄以来诗风雄直的传统,内容上有鲜明的岭南地域特色,他们的诗文创作成为明代广州府文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高潮。第二章介绍正统至弘治朝的广州府作家,这一时期广州府诗坛出现了陈献章、湛若水等享誉全国并持续影响后代数百年的大学问家、大诗人,因为不成规模,在文学发展史上只是一个个点散播开去,故名辐射期。本章以陈献章、湛若水为主要人物,以梁储、张诩、苏葵等人为次要人物,他们活跃在明朝政治最为清明,文化环境最为宽松的弘治时代,能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学问研究上,不仅造就了明代影响仅次于王阳明心学的白沙学派,还成为宋明理学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他们的诗文创作带有明显的理学色彩。第三章介绍正德至隆庆朝的广州府作家,有了前面两个时期的铺垫,这一时期广州府不仅出现了影响波及全国的诗人、文献学家黄佐,还出现了“南园后五先生”及其周围的一批作家群体,“后五先生”中有人还是明朝最为着名的“后七子”中的关键人物,本时期广州府无论在作家人数还是作品质量上都到了一个新高度,故名喷发期。本章以黄佐、“南园后五先生”为主要人物,以霍韬、何维柏、罗虞臣等为次要人物,在黄佐之后介绍了香山黄氏家族,黎民表之后介绍了从化黎氏家族,他们以高超的才华和浩大的复古声势掀起了明中叶广州府文学发展的又一次高潮。第四章介绍万历至崇祯朝的广州府作家,包括邝露、陈邦彦、黎遂球、“南园十二子”、“岭南三忠”等,这是明代广州府文学发展的第三次高潮,故名持续壮大期。这一时期明朝内忧外患的政治危机愈演愈烈,万历时期尚不明显,广州府的一些热血青年想重振岭南诗派的风采,于是以陈子壮为首的“南园十二子”等人再一次发起组织了“南园诗社”,他们诗酒唱合,一些作品中隐隐透露出家国之忧,到了崇祯时期,明朝根基已动,大势已去,一批有责任感的诗人如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等亲赴战场,他们写出了一篇篇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爱国成为这一时期广州府文学的主要特色。本章还在黎遂球之后介绍了番禺黎氏家族。第五章介绍明遗民、方外和女诗人。因广东肇庆曾作为南明永历政权的治所,因此,广州地区有不少人受政治环境影响成为了明遗民,遗民诗人中主要人物有屈大均、陈恭尹、张家珍等,另有张穆、王邦畿等,王邦畿之后还介绍了番禺王氏家族。作为遗民诗人,他们始终不与清统治者合作,保持了一个遗民应有的气节。他们的诗文创作兼有诗风雄直、关注现实、鲜明的地域特色等特点,因此谓之承袭期。方外诗人和女诗人因人数较少并入本章。本文属文学地理学研究范畴,因此在全文的宏观架构上注意用时间和空间“两只眼睛”看文学,使“图”与“史”互相补充印证,在对具体人物的研究上以人本学为基础,从文化学、文艺学的角度对诗文特色和诗文思想进行分析,以考为主,以论为辅,考论结合,力争画出明代广州府文学发展全貌。

葛冰洋[10](2014)在《基于电法泉州湾海水入侵规律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沿海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下水资源遭到过度开采,致使沿海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现象发生,这样便使得本就缺乏的淡水资源受到海水的污染。因此,对海水入侵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措施,已迫在眉睫。本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关于海水入侵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前人所用研究方法和工具的优缺点,确定本文采用室外测试、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首先对海水入侵标准的进行了对比探讨,确定室外测量使用井水电导率作为判别指标,并将标准初步定为1700us;而室内试验利用土体的电阻率作为判别指标,分别将砂土和粘土的判别标准确定为50·m和20·m。根据所确定的指标测试研究了泉州湾典型区域海水入侵的现状,并绘制了海水入侵现状图。其次应用高密度电法完成室内海水入侵试验,定量地研究了完整潮汐作用下海水入侵的规律,得到砂-粘土夹层中海水入侵的规律:①随着潮涨潮落,海水先发生入侵而后开始发生回退现象;②砂土层中海水入侵的速度大于粘土层,同层砂土中不同深度各点海水入侵程度不同;③海水入侵具有累积效应,第二次潮汐海水入侵的程度大于第一次潮汐。然后通过数值模拟对试验进行了一定的弥补,进一步探讨了土体各个因素对海水入侵结果的影响,确定影响海水入侵距离的因素为土体饱和导水率、体积含水率、弥散系数和扩散系数,其中扩散系数是影响入侵的最主要因素,而饱和导水率和弥散系数为影响入侵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土体饱和体积含水率对入侵距离的影响较小,不属于主要因素;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位差对海水入侵的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水位差的绝对值越大,其发生海水入侵或海水回退的速度越大,处于海平面及淡水水位以下的土层,发生海水入侵速度较快,但其回退速度也快,处于海平面以上,淡水水位以下的土层发生海水入侵容易,但回退相对较难。最后利用建立海水入侵数值模型,对真实地层下泉州湾典型区域未来三年海水入侵程度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海水入侵的变化规律,为泉州湾海水入侵的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二、充气法解决海水入侵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气法解决海水入侵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黄姑鱼抗菌肽和凝集素基因的免疫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黄姑鱼概况
        1.1.1 黄姑鱼简介
        1.1.2 黄姑鱼相关研究进展
        1.1.3 黄姑鱼病害
    1.2 鱼类的免疫系统
        1.2.1 免疫组织与器官
        1.2.2 免疫细胞
        1.2.3 免疫因子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黄姑鱼galectin-3(YdGal-3)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培养基配制
        2.1.5 常用溶液配制
        2.1.6 实验所用的菌株和载体
        2.1.7 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黄姑鱼健康组织取样
        2.2.2 组织总RNA的提取
        2.2.3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及检测
        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5 荧光定量PCR
        2.2.6 YdGal-3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验证
        2.2.7 YdGal-3 的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
        2.2.8 Western blot检测YdGal-3 蛋白的组织分布
        2.2.9 亚细胞定位
        2.2.10 红细胞凝集实验
        2.2.11 凝集作用机制研究
        2.2.12 糖抑制实验
        2.2.13 细菌凝集实验和抗菌检测
    2.3 结果
        2.3.1 RNA提取及cDNA检测
        2.3.2 YdGal-3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3 YdGal-3 mRNA组织分布及哈维氏弧菌感染后表达模式的变化
        2.3.4 YdGal-3 重组质粒的构建
        2.3.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2.3.6 Western blot检测YdGal-3 蛋白的组织分布
        2.3.7 亚细胞定位
        2.3.8 红细胞凝集实验
        2.3.9 糖抑制实验
        2.3.10 细菌凝集实验
    2.4 讨论
第3章 黄姑鱼galectin-9(YdGal-9)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培养基配制和常用溶液配制
        3.1.5 实验所用的菌株和载体
        3.1.6 引物
    3.2 实验方法
        3.2.1 黄姑鱼健康组织取样
        3.2.2 组织总RNA的提取
        3.2.3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及检测
        3.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5 荧光定量PCR
        3.2.6 YdGal-9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验证
        3.2.7 YdGal-9 的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
        3.2.8 Western blot检测YdGal-9 蛋白的组织分布
        3.2.9 亚细胞定位
        3.2.10 红细胞凝集实验
        3.2.11 凝集作用机制研究
        3.2.12 糖抑制实验
        3.2.13 细菌凝集实验和抗菌检测
    3.3 结果
        3.3.1 RNA提取及cDNA检测
        3.3.2 YdGal-9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3 YdGal-9 mRNA组织分布及哈维氏弧菌感染后表达模式的变化
        3.3.4 YdGal-9 重组质粒的构建
        3.3.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3.3.6 Western blot检测YdGal-9 蛋白的组织分布
        3.3.7 亚细胞定位
        3.3.8 红细胞凝集实验
        3.3.9 糖抑制实验
        3.3.10 细菌凝集实验
    3.4 讨论
第4章 黄姑鱼galectin-1(YdGal-1)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培养基配制和常用溶液配制
        4.1.5 实验所用的菌株和载体
        4.1.6 引物
    4.2 实验方法
        4.2.1 黄姑鱼健康组织取样
        4.2.2 组织总RNA的提取
        4.2.3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及检测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5 荧光定量PCR
        4.2.6 YdGal-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验证
        4.2.7 YdGal-1 的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
        4.2.8 亚细胞定位
        4.2.9 红细胞凝集实验
        4.2.10 糖抑制实验
        4.2.11 细菌凝集实验
    4.3 结果
        4.3.1 RNA提取及cDNA检测
        4.3.2 YdGal-1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3 YdGal-1 mRNA组织分布及哈维氏弧菌感染后表达模式的变化
        4.3.4 YdGal-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验证
        4.3.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4.3.6 亚细胞定位
        4.3.7 红细胞凝集实验
        4.3.8 糖抑制实验
        4.3.9 细菌凝集实验
    4.4 讨论
第5章 黄姑鱼NK-lysin的表达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1.4 培养基配制和常用溶液配制
        5.1.5 实验所用的菌株和载体
        5.1.6 引物
    5.2 实验方法
        5.2.1 黄姑鱼健康组织取样
        5.2.2 组织总RNA的提取
        5.2.3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及检测
        5.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5 荧光定量PCR
        5.2.6 NK-lysin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验证
        5.2.7 Nkl-1 的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
        5.2.8 亚细胞定位
    5.3 结果
        5.3.1 RNA提取及cDNA检测
        5.3.2 黄姑鱼NK-lysin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3.3 黄姑鱼NK-lysin mRNA组织分布及哈维氏弧菌感染后表达模式的变化
        5.3.4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验证
        5.3.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5.3.6 亚细胞定位
    5.4 讨论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2)大型海藻与几种重要核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核电站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2 核泄漏事故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 放射性核素污染修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我国沿海海域常见大型海藻概况
    1.5 大连红沿河核电站附近海域生态调查
    1.6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核素对不同种类大型海藻生长胁迫作用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海藻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器材
    2.2 实验方法
        2.2.1 核素钴对裙带菜配子体胁迫作用的研究
        2.2.2 核素钴对海带配子体胁迫作用的研究
        2.2.3 核素钴对海带孢子体胁迫作用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核素钴对裙带菜配子体胁迫作用的研究
        2.3.2 核素钴对海带配子体胁迫作用的研究
        2.3.3 核素钴对海带孢子体胁迫作用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大型海藻对核素吸附能力的比较及其吸附动力学研究
    3.1 海带和铜藻对核素锶的吸附作用研究
        3.1.1 实验海藻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1.5 结果与讨论
    3.2 海带及裙带菜对核素铯的吸附作用研究
        3.2.1 实验海藻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2.5 结果与讨论
    3.3 海带对核素碘的吸附过程研究
        3.3.1 实验海藻
        3.3.2 实验试剂
        3.3.3 实验仪器
        3.3.4 实验方法
        3.3.5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海藻在海水核素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4.1 铜藻对三种不同核素的吸附过程及动力学研究
        4.1.1 实验海藻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器材
        4.1.4 实验方法
        4.1.5 结果与讨论
        4.1.6 结论
    4.2 用于核素吸附的铜藻群体的溯源和遗传关联性分析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器材
        4.2.3 实验方法
        4.2.4 结果与讨论
        4.2.5 结论
    4.3 绿潮浒苔对核素铯和钴的吸附能力及吸附动力学研究
        4.3.1 实验海藻
        4.3.2 实验试剂
        4.3.3 实验器材
        4.3.4 实验方法
        4.3.5 结果与讨论
        4.3.6 结论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附录2 拉丁名对照表
附录3 插图清单
附录4 附表清单
附录5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对虾V-ATPase在高pH胁迫下的基因表达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中国对虾概述
        1.1 进化分类及区域分布
        1.2 鳃的形态结构
        1.3 面临问题
    2.pH与甲壳动物
        2.1 pH对甲壳动物的影响
        2.2 渗透调节主要器官与部位
        2.3 渗透压调节机制
    3.V-ATPase概述
        3.1 V-ATPase的结构和调控机制
        3.2 V-ATPase的研究现状
    4.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中国对虾V-ATPase c、c″和e亚基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虾
        1.2 实验器材
        1.3 试剂与溶液配制
        1.4 实验方法
        1.5 中国对虾V-ATPase c、c″和e亚基基因全长克隆
        1.6 V-ATPase c、c″和e亚基基因EST序列的验证
        1.7 V-ATPase c、c″和e亚基基因5',3'RACE
        1.8 中国对虾V-ATPase c、c″和e亚基基因序列的分析
    2.实验结果
        2.1 中国对虾V-ATPase c亚基基因FcVHA-c的 c DNA序列特征
        2.2 中国对虾V-ATPase c″亚基基因FcVHA-c″的c DNA序列特征
        2.3 中国对虾V-ATPase e亚基基因FcVHA-e的 c DNA序列特征
    3.讨论与结论
第二章 中国对虾V-ATPase c、c″和e亚基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及其在高pH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虾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总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2.实验结果
        2.1 中国对虾V-ATPase c、c″和e亚基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2.2 高pH胁迫下中国对虾的鳃的组织损伤与鳃中V-ATPasec、c″、和e亚基基因的表达分析
    3.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高pH胁迫下中国对虾V-ATPase c、c″亚基基因的功能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虾
        1.2 实验器材和试剂
        1.3 siRNA干扰试剂的合成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处理
    2.实验结果
        2.1 siRNA干扰预实验结果
        2.2 siRNA干扰实验结果
        2.3 相关离子转运酶基因表达结果
        2.4 V-ATPase抑制实验结果
    3.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铜合金熔覆层的制备与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海水腐蚀
        1.2.1 海水腐蚀基本原理
        1.2.2 铜合金海水腐蚀特点
        1.2.3 海水腐蚀防护措施
        1.2.4 海生物污损原理及措施
    1.3 异种金属接触腐蚀
        1.3.1 模拟加速海洋腐蚀研究
        1.3.2 电偶腐蚀原理及措施
        1.3.3 异种金属边界区域腐蚀研究
    1.4 耐蚀合金及涂层研究现状
        1.4.1 铜及铜基耐蚀合金研究现状
        1.4.2 耐蚀涂层研究现状
    1.5 激光熔覆技术
        1.5.1 激光熔覆的特点
        1.5.2 激光熔覆材料
    1.6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论文研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样品制备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基体材料
        2.1.2 实验样品
    2.2 实验样品制备及处理
        2.2.1 激光熔覆系统
        2.2.2 样品制备
    2.3 样品表征方法
        2.3.1 熔覆层形貌表征及化学成分分析
        2.3.2 熔覆层力学性能测试
        2.3.3 熔覆层电化学测试
        2.3.4 熔覆层防污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铜合金熔覆层组织形貌分析
    3.1 CU-20CR-MO合金熔覆层的SEM及EDS分析
        3.1.1 表面SEM及EDS分析
        3.1.2 横截面SEM及EDS分析
    3.2 CU-8CR-MO合金熔覆层样品的SEM及EDS分析
        3.2.1 表面SEM及EDS分析
        3.2.2 横截面SEM及EDS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铜合金熔覆层耐蚀性能分析
    4.1 熔覆层耐海水腐蚀性能及电偶腐蚀行为研究分析
        4.1.1 动电位极化曲线
        4.1.2 电偶腐蚀敏感性测试
    4.2 铜合金熔覆层样品边界区域腐蚀后SEM及EDS分析
    4.3 横截面显微硬度分析
    4.4 铜离子渗出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地下淡/咸水多相流过程模拟及参数反演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多孔介质中多相流问题的研究进展
        1.2.2 Lisse现象和Reverse Wieringermeer现象的研究进展
        1.2.3 海岸带咸水运移问题的研究进展
        1.2.4 非饱和水力参数估计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气-液二相流多组分运移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1 饱和-非饱和土的基本理论
        2.1.1 渗流理论
        2.1.2 咸水运移理论
    2.2 液相与气相的相互作用
        2.2.1 密度和粘滞性
        2.2.2 空气溶解性
        2.2.3 相态转换
    2.3 气-液二相流多组分运移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2.3.1 基本控制方程与辅助方程
        2.3.2 求解方法
        2.3.3 T2DM的三维扩展
        2.3.4 边界条件的数学处理方法
    2.4 气-液二相流多组分运移模型的验证
        2.4.1 变异Henry问题
        2.4.2 三维理想算例
        2.4.3入渗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降雨入渗引起的气流对浅层地下水位波动的影响
    3.1 Lisse现象
        3.1.1 计算参数
        3.1.2 渗流场分析
        3.1.3 水位波动分析
        3.1.4 影响因素分析
    3.2 Reverse Wieringermeer现象
        3.2.1 模型描述
        3.2.2 渗流场分析
        3.2.3 Reverse Wieringermeer现象的发展过程
        3.2.4 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潮汐作用下非饱和区中气流及咸淡水运移分析
    4.1 潮汐边界的数学处理方法
        4.1.1 数学处理方法
        4.1.2 算例验证
    4.2 非饱和区中气流及咸淡水运移分析
        4.2.1 无潮汐作用下的稳态情况
        4.2.2 潮汐作用下气流及咸淡水运移情况
        4.2.3 与不考虑气流情况的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气帷幕防治海水入侵的模拟优化研究
    5.1 概述
    5.2 目标函数的设计
    5.3 微种群遗传算法
    5.4 模拟优化耦合模型
        5.4.1 个体适应度函数
        5.4.2 mGA与3DT2DM的耦合过程
    5.5 算例分析
        5.5.1 模型描述
        5.5.2 高压注气作用的影响分析
        5.5.3 空气帷幕布设参数的优化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液二相流非饱和水力参数的反演识别研究
    6.1 概述
    6.2 优化算法
        6.2.1 求解原理
        6.2.2 敏感度矩阵的计算
    6.3 非饱和水力参数反演识别模型
        6.3.1 反求参数的计算流程
        6.3.2 与正演模型的耦合过程
    6.4 算例分析
        6.4.1砂土柱入渗实验
        6.4.2 反演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长江口及邻近东海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溶解态有机磷测定方法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
        1.2.2 夏季东海东北部海域营养盐
        1.2.3 海水中磷酸盐的存在形态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样品采集及保存
    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2 实验试剂
    2.4 营养盐的定量分析
        2.4.1 NO_3~-和NO_2
        2.4.2 SiO_3~(2-)
        2.4.3 PO_4~(3-)
        2.4.4 NH_4~+
    2.5 DOP的定量分析
第三章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3.1 引言
    3.2 研究区域与样品分析
        3.2.1 样品采集
        3.2.2 样品分析
    3.3 结果
        3.3.1 盐度
        3.3.2 NO_3~-
        3.3.3 SiO_3~(2-)
        3.3.4 PO_4~(3-)
        3.3.5 NH_4~+
        3.3.6 NO_2~-
        3.3.7 营养盐与盐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3.4 讨论
        3.4.1 季节变化
        3.4.2 NO_3~- 、SiO_3~(2-)和PO_4~(3-)的不保守行为
        3.4.3 长江冲淡水的斑块化传递及其中营养盐的变化
        3.4.4 淡水端元营养盐的变化
    3.5 结论
第四章 夏季东海东北部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
    4.1 引言
    4.2 样品采集与分析
    4.3 表层分布特征
        4.3.1 盐度
        4.3.2 NO_3~-
        4.3.3 SiO_3~(2-)
        4.3.4 PO_4~(3-)
        4.3.5 NH_4~+
        4.3.6 NO_2~-
    4.4 垂直剖面结构
        4.4.1 盐度
        4.4.2 NO_3~-
        4.4.3 SiO_3~(2-)
        4.4.4 PO_4~(3-)
        4.4.5 NH_4~+
        4.4.6 NO_2~-
    4.5 讨论
        4.5.1 长江冲淡水的扩展及其中营养盐结构的变化
        4.5.2 温度、盐度跃层对营养盐垂直剖面的控制
        4.5.3 黑潮的贡献
    4.6 结论
第五章 溶解态有机磷(DOP)湿法消解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实验结果
        5.3.1 方法的最低检测限、线性范围、重现性、精密度、准确度
        5.3.2 消解时间
        5.3.3 烘箱内不同位置温度的平行性评估
        5.3.4 钼锑抗坏血酸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显色时间
        5.3.5 不同盐度样品的基质效应
        5.3.6 海水基质样品显色时间的延长
        5.3.7 实验方法的回收率
        5.3.8 基本结论
    5.4 样品分析
        5.4.1 长江淡水端元(大通)
        5.4.2 崇明岛南侧水域
        5.4.3 长江口南港、北港断面
        5.4.4 基本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规律
        6.1.2 东海东北部海域营养盐对长江冲淡水的响应
        6.1.3 DOP测定方法的探索
    6.2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砂箱实验的滨海含水层管理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海水入侵的研究现状
        1.3.2 海水入侵的物理模型
        1.3.3 海水入侵的数值模拟
        1.3.4 海水入侵的监测
        1.3.5 海水入侵的防治工程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咸淡水界线运移二维砂箱物理模型
    2.1 二维砂箱模型构建
        2.1.1 构建原理
        2.1.2 试验砂箱构建
    2.2 试验材料
        2.2.1 石英砂样
        2.2.2 水样
    2.3 咸淡水界线运移试验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2.4 小结
3 基于砂箱试验的咸淡水界面运移数值模拟
    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2 数学模型
    3.3 模型求解
    3.4 模型建立
    3.5 基于砂箱试验的咸淡水界面运移数值模拟
    3.6 小结
4 滨海含水层管理对策与建议
    4.1 滨海含水层多目标管理系统
        4.1.1 系统构架
        4.1.2 数据库子系统
        4.1.3 评价模型子系统
        4.1.4 数值模拟子系统
        4.1.5 技术方案子系统
        4.1.6 管理方案子系统
    4.2 对策与建议
        4.2.1 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
        4.2.2 注重提高滨海含水层系统评价的科学性
        4.2.3 提高地下水资源管理数值模拟精度
        4.2.4 综合集成滨海含水层保护与修复技术
        4.2.5 落实基于总量与强度双控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海平面上升对海水入侵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平面上升对海水入侵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海水入侵防治措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数值模型理论
    2.1 TOUGH2/EOS7的数学模型及其求解
        2.1.1 TOUGH2/EOS7的数学模型
        2.1.2 模型求解
    2.2 模型边界条件
        2.2.1 Dirichlet边界条件
        2.2.2 Neumann边界条件
        2.2.3 通用水头边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平面上升对海水入侵的影响分析
    3.1 模型验证
        3.1.1 Henry问题介绍
        3.1.2 标准Henry问题的数值模拟及验证
    3.2 承压含水层中海平面上升对海水入侵的影响
        3.2.1 内陆边界条件的等效转化
        3.2.2 海平面上升参数设置
        3.2.3 结果分析
    3.3 非承压含水层中海平面上升对海水入侵的影响
        3.3.1 初始稳态模拟
        3.3.2 结果分析
    3.4 与理论解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水入侵防治措施研究
    4.1 模型概况
        4.1.1 模型范围及网格划分
        4.1.2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4.2 初始稳定条件模拟
        4.2.1 初始水头边界模拟
        4.2.2 通用水头边界模拟
        4.2.3 海平面上升后稳态模拟
    4.3 海水入侵防治措施研究
        4.3.1 抽取咸水
        4.3.2 回灌淡水
        4.3.3 抽咸补淡
        4.3.4 充气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明代广州府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发轫期(洪武至宣德朝)作家
    第一节 “南园五先生”
        孙蕡——力追三唐
        王佐——才思雄浑
        黄哲——祖述齐梁
        李德——险拗奇崛
        赵介——气充才赡
    第二节 “南园五先生”与“南园诗社”
    第三节 黎贞等其他作家
第二章 辐射期(正统至弘治朝)作家
    第一节 “鸢飞鱼跃”陈白沙
    第二节 “一代鸿儒”湛若水
    第三节 梁储等其他作家
第三章 喷发期(正德至隆庆朝)作家
    第一节 “粤之昌黎”黄佐
        一、 生平述略
        二、文学思想
        三、 诗歌创作——雄直壮丽
        四、 散文创作——史家笔触
        附:黄瑜
        附:黄畿
    第二节 “南园后五先生”
        梁有誉——沉郁古雅
        欧大任——正大典丽
        黎民表——和平尔雅
        附:黎贯
        附:黎民衷
        附:黎民怀
        附:黎邦琰
        附:黎邦瑊
        李时行——冲淡自然
        吴旦——清新俊逸
    第三节 “南园后五先生”与“南园诗社”
    第四节 霍韬等其他作家
第四章 持续壮大期(万历至崇祯朝)作家
    第一节 “粤中屈原”邝露
        一、 生平述略
        二、诗文创作——清旷超妙
    第二节 “粤中杜甫”陈邦彦
        一、生平述略
        二、诗文创作——慷慨苍凉
    第三节 “粤中李白”黎遂球
        一、生平述略
        二、诗文创作——哀感玩艳
        附:黎瞻
        附:黎密
        附:黎延祖
        附:黎彭祖
    第四节 “南园十二子”与“南园诗社”
        一、 “南园十二子”生平及创作
        二、重结“南园诗社”时间
        三、 “南园十二子”的诗歌特色
        四、 “南园十二子”与“岭南诗派”
    第五节 张家玉等其他诗人
第五章 遗民、方外和女作家
    第一节 遗民诗人
        一、屈大均——哀婉沉痛
        二、陈恭尹——清迥绝俗
        三、其他遗民诗人
    第二节 方外诗人
    第三节 女作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明代广州府作家小传
附录二:明代广州府作家诗文集叙录
后记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基于电法泉州湾海水入侵规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意义
    1.2 课题背景及项目支撑
        1.2.1 项目支撑
        1.2.2 研究区概况
    1.3 海水入侵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所研究得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泉州湾海水入现状测试研究
    2.1 海水入侵的判别标准及监测方法
        2.1.1 海水入侵判别标准的确定
        2.1.2 海水入侵监测方法的确定
    2.2 室外测试研究的原理及目的
        2.2.1 研究原理
        2.2.2 研究目的
        2.2.3 仪器简介
        2.2.4 测试内容
    2.3 电导率与井水中 Nacl 浓度的关系试验研究
        2.3.1 试验步骤
        2.3.2 试验结果分析
        2.3.3 结论
    2.4 泉州湾典型区域海水入侵现状
        2.4.1 研究区域选取
        2.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5 潮汐作用对海水入侵的影响现场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密度电法在海水入侵室内试验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试验目的
    3.3 试验内容
    3.4 试验装置及仪器
        3.4.1 试验装置
        3.4.2 试验仪器
    3.5 试验步骤
    3.6 试验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砂-粘土介质中海水入侵数值模拟研究
    4.1 海水入侵数值模型简介
    4.2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4.3 各土体参数对海水入侵距离的影响探讨
        4.3.1 土体的饱和导水率对入侵距离的影响
        4.3.2 土体饱和体积含水率对入侵距离的影响
        4.3.3 弥散系数对海水入侵距离的影响
        4.3.4 扩散系数对海水入侵距离的影响
    4.4 砂粘土介质下海水入侵数值模拟研究
        4.4.1 数值模型建立
        4.4.2 材料基本属性及边界条件确定
        4.4.3 模型检查及运算
        4.4.4 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泉州湾典型区域海水入侵预测及防治
    5.1 研究区潮汐规律
    5.2 泉州湾典型测线海水入侵数值模拟研究
        5.2.1 测线一海水入侵数值模拟研究
        5.2.2 测线二海水入侵数值模拟研究
    5.3 泉州湾海水入侵防治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充气法解决海水入侵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姑鱼抗菌肽和凝集素基因的免疫功能研究[D]. 吴宝兰. 集美大学, 2021(01)
  • [2]大型海藻与几种重要核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研究[D]. 王雪妹.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3]中国对虾V-ATPase在高pH胁迫下的基因表达和功能研究[D]. 胡硕. 上海海洋大学, 2019
  • [4]铜合金熔覆层的制备与耐蚀性能研究[D]. 龚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 [5]地下淡/咸水多相流过程模拟及参数反演识别研究[D]. 臧永歌. 天津大学, 2018(06)
  • [6]长江口及邻近东海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溶解态有机磷测定方法的探索[D]. 刘雅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17(12)
  • [7]基于砂箱实验的滨海含水层管理数值模拟研究[D]. 赵洁. 烟台大学, 2017(02)
  • [8]海平面上升对海水入侵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研究[D]. 牛司香. 天津大学, 2017(06)
  • [9]明代广州府作家研究[D]. 董莉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10]基于电法泉州湾海水入侵规律试验研究[D]. 葛冰洋. 华侨大学, 2014(03)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