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腹泻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迁延性及慢性腹泻(论文文献综述)

王长聪[1](2021)在《益生菌干预治疗儿童腹泻有效性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尽管全球在降低儿童死亡率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腹泻仍然是对儿童健康的严重威胁,尤其是对于5岁以下儿童。益生菌可以用来预防和改善腹泻发生的严重程度,对腹泻具有积极作用,但国内外尚无研究报道益生菌干预对18岁以下腹泻患儿的治疗作用的meta分析。本研究通过检索收集益生菌干预和腹泻患儿的腹泻指标,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生菌干预在腹泻患儿中的作用进行系统评估,为临床和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在Pub 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电子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电子数据库中,按照PICOS原则和纳入排除标准同时检索,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摘取,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利用R software version 3.6.2“meta”包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连续性结果变量用标准均值差(SMD)和95%置信区间(CI)评价,二分类结果用风险比(RR)和95%CI描述。当原始文献中没有直接提供连续变量的标准差时,采用Cochrane手册中提供的公式计算相应的标准差。用I2统计量评估统计学异质性,进行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健性。用Egger检验识别可能的发表偏倚,并利用亚组分析探究潜在的异质性。结果:本研究检索到中文文献1583篇,其中万方数据库465篇,知网数据库13篇,维普数据库13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092篇;检索到英文文献14704篇,pubmed数据库7116篇,web of science数据库6018篇,Cochrane数据库1570篇。去除重复文献并对文献的题目和摘要进行阅读,并对其中293中文文献和170篇英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本研究最终纳入了符合标准的文献140篇,其中中文文献87篇,英文文献53篇,其中研究指标包括腹泻持续时间、呕吐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第三天腹泻次数、干预后腹泻次数、第三天腹泻频率和干预后腹泻频率等7项。本研究根据GRADE系统的标准要求,经过评估认为所有的结局指标均应当考虑降低至少一个质量等级,因此所有结果的证据等级均为中等质量。以I2为检验指标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除第三天腹泻频率结局指标外,其余指标均具有高异质性的特征。分别有113篇、38篇和57篇文章研究腹泻持续时间和呕吐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益生菌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腹泻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SMD=-1.456(-1.640,-1.273)]、呕吐持续时间[SMD=-1.142(-1.436,-0.848)]和发热持续时间[SMD=-1.485(-1.771,-1.199)]。此外,研究第三天腹泻次数的文章和干预后腹泻次数的文章分别有23篇和29篇,综合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益生菌干预对于改善腹泻患儿的第三天腹泻次数[SMD=-0.373(-0.617,-0.128)]和干预后腹泻次数[SMD=-1.014(-1.376,-0.653)]也有积极有益的作用。本研究同时分析了益生菌干预对第三天腹泻频率和干预后腹泻频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益生菌干预还可以降低腹泻患儿在第三天和干预后腹泻发生率,益生菌组第3天的腹泻发生率为34.67%(1378/4001),安慰剂或无效治疗对照组为58.22%(2224/3820)[RR=0.597(0.569,0.627)]。益生菌组干预后的腹泻发生率为29.38%(718/2444),而安慰剂或无效治疗对照组为46.33%(1067/2303)[RR=0.651(0.582,0.729)]。结论:1.益生菌干预可能可以有效缩短腹泻儿童的腹泻持续时间,且对不同类型的腹泻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益生菌干预还可能缓解腹泻儿童的其他常见症状,缩短腹泻患儿的呕吐持续时间和发热持续时间,还可以降低干预第三天和干预后的腹泻发生风险;3.与非轮状病毒腹泻相比,益生菌对于治疗轮状病毒腹泻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4.联合使用多种益生菌可能会对腹泻儿童产生更好的治疗作用。

王静[2](2021)在《小建中汤对脾虚泄泻幼鼠肠道菌群及肠粘膜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黄帝内经》“甘生脾”理论,我院儿科在临床上使用小建中汤治疗脾虚泄泻常获得满意效果。为探索小建中汤治疗脾虚泄泻的作用机制,现选用“苦寒泻下法”建立脾虚泄泻幼鼠模型,通过与正常幼鼠进行比较,观察脾虚泄泻幼鼠肠道菌群和肠粘膜免疫功能的变化。运用小建中汤对脾虚泄泻幼鼠进行干预,分析小建中汤对脾虚泄泻幼鼠肠道菌群及肠粘膜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小建中汤治疗脾虚泄泻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48只幼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12只(A组),造模组36只。模拟大黄苦寒泻下法建立脾虚泄泻模型,随后将造模成功的幼鼠随机分为3组,脾虚泄泻组(B组)、小建中汤高剂量组(C组)、小建中汤低剂量组(D组),每组12只。在干预期,正常组及脾虚泄泻组予以灌胃生理盐水,小建中汤组予以灌胃小建中汤药液,周期为10天。观察幼鼠的精神、皮毛、饮食、体重、活动度及大便性状。治疗后取幼鼠盲肠进行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丰富度变化,取幼鼠小肠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SIg A检测。结果:1、本研究成功的复制了脾虚泄泻幼鼠模型,发现脾虚泄泻组幼鼠与正常组相比,胸腺指数、脾腺指数、肠粘膜组织SIg A的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小建中汤干预后,与脾虚泄泻组相比,小建中汤高、低剂量组幼鼠的一般情况改善,体重及胸腺指数均显着增加(P<0.05)。小建中汤高剂量组能有效改善脾指数(P<0.05),但低剂量组无意义(P>0.05)。小建中汤高、低剂量均可提升的肠粘膜SIg A水平(P<0.05),而高剂量的上调作用优于低剂量组(P<0.05)。2、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1)肠道菌群的组成:四组幼鼠的盲肠菌群结构,在门水平上以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占例最大,为优势菌群。(2)组间差异物种的比较:与正常幼鼠相比,在门水平上,脾虚泄泻幼鼠拟杆菌门、变形菌门、芽单胞菌门水平明显减少(P<0.05),放线菌门比例减少,但不显着(P>0.05);Epsilonbacteraeota、柔壁菌门比例明显增加(P<0.05)。在属水平上,拟杆菌属、理研菌属、拟普雷沃菌属水平显着降低(P<0.05),螺杆菌属水平明显上升(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也有所增加,但不显着(P>0.05)。与脾虚泄泻组相比,小建中汤可以促使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的生长(P<0.05),而抑制Epsilonbacter aeota、柔壁菌门增长(P<0.05)。小建中汤高剂量促进芽单胞菌门细菌生长的作用优于低剂量组(P<0.05)。在属水平上,小建中汤可以促进拟杆菌属、理研菌属、拟普雷沃菌属的生长(P<0.05),而抑制螺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属的生长(P<0.05),小建中高剂量促进拟普雷沃菌属生长的作用优于比小建中汤低剂量(P<0.05)。与正常组相比,在门水平及属水平上,小建中汤均可以促使失调的菌群恢复趋于正常水平。且小建中汤可以促使酸杆菌门细菌显着增长,高出正常组水平(P<0.05)。结论:1、采用生大黄水煎液灌胃,可以成功建立脾虚泄泻幼鼠模型。脾虚泄泻幼鼠肠粘膜分泌的SIg A水平下降,肠道菌群结构与组成发生改变,菌群多样性下降。2、小建中汤能改善脾虚泄泻幼鼠的脾虚证候,促使体重增长,使萎缩的胸腺、脾脏增长,提高肠粘膜SIg A的分泌水平。3、小建中汤能够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致病菌的增殖,使紊乱的菌群结构恢复趋于正常水平,同时提高肠粘膜免疫功能可能是治疗脾虚泄泻的机制之一。小建中汤仲景原方剂量(高剂量)在改善脾虚泄泻幼鼠肠粘膜免疫方面作用优于现代教材推荐剂量(低剂量),小建中汤仲景原方剂量对芽单胞菌门、拟普雷沃菌属的调节作用优于现代教材推荐剂量。

王启杨[3](2021)在《运脾止泻方治疗脾虚幼龄大鼠迁延性腹泻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运脾止泻方是由着名中医儿科专家王鹏飞教授所创,该方针对脾虚证型的腹泻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理解,全方由肉豆蔻、丁香、茯苓、赤石脂、伏龙肝、寒水石、莲子、炒麦芽、神曲等十二味中药组成,在临床上对各类腹泻,尤其对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及脾虚型腹泻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前期研究发现我们可知,运脾止泻方可改善脾虚型迁延性腹泻患儿的肠道菌群失调,减少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增加双歧杆菌、类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从而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同时可减缓胃肠运动、抑制腹泻,对小肠中的微绒毛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运脾止泻汤所具有挥发油、硅酸、氧化铝等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吸附消化道毒副产物,促进胃液分泌,保护胃黏膜,止泻抗病毒、抗菌以及调节免疫等广泛药理作用治疗泄泻。本实验拟通过建立小儿脾虚型迁延性腹泻动物模型,探讨小儿脾虚迁延性腹泻模型幼鼠的建立标准,为建立小儿脾虚迁延性腹泻模型提供新的思路。同时运脾止泻方对脾虚迁延性腹泻模型幼鼠的干预作用,并通过观察其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水平浓度变化阐明运脾止泻方治疗脾虚型迁延性腹泻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研究以“高浓度番泻叶水煎液灌胃”法建立小儿脾虚迁延性腹泻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运脾止泻方组和蒙脱石散组,观察并记录大鼠造模及给药后一般情况变化、平均腹泻指数、体重增长、腹泻持续时长,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幼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浓度。结果:1.造模及治疗前后幼鼠体重变化:造模前,正常组与造模组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结束后,造模组的体重及体重增长相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治疗结束时,与正常组相比,运脾止泻汤组体重较低(P<0.05),模型组、蒙脱石组显着较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蒙脱石散组体重较高(P<0.01),运脾止泻汤组显着较高(P<0.01);与蒙脱石组相比,运脾止泻汤组体重显着较高(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蒙脱石组体重增长量显着较低(P<0.01),运脾止泻汤组体重增长较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脾止泻汤组体重增长量显着较高(P<0.01);与蒙脱石组相比,运脾止泻汤组体重增长量显着较高(P<0.01)。2.各组幼鼠造模后腹泻持续时长与平均腹泻指数比较:在治疗期间,正常组腹泻持续时长相比其他三组明显较短(P<0.01);与模型组相比,蒙脱石散组腹泻持续时长显着较短(P<0.01),运脾止泻汤组腹泻持续时长显着较短(P<0.01)。造模结束时,正常组腹泻指数远小于其他三组,随着治疗的进行,蒙脱石组腹泻症状恢复最快,其次为为运脾止泻汤组,最差为模型组,西药蒙脱石散止泻疗效稍优于运脾止泻方,但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结束后各组幼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浓度:治疗结束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蒙脱石组乙酸水平显着较高(P<0.01),模型组丙酸水平显着较高(P<0.01),模型组丁酸水平显着较低(P<0.01),运脾止泻方组丁酸水平较高(P<0.05),模型组2-甲基丁酸水平显着较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蒙脱石组、运脾止泻汤组乙酸水平显着较低(P<0.01),蒙脱石组、运脾止泻方组丙酸水平较低(P<0.05),蒙脱石组、运脾止泻方组丁酸水平显着较高(P<0.01),蒙脱石组2-甲基丁酸水平较低(P<0.05)。与蒙脱石组比较,运脾止泻方组乙酸水平显着较低(P<0.01),运脾止泻方组丁酸水平较高(P<0.05)。结论:1.采用“高浓度番泻叶水煎液灌胃”法进行造模,造模过程中幼鼠逐渐出现精神萎靡、活动减少、毛发枯黄、消瘦、粪便中含水量较多等脾虚型腹泻症状,且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幼鼠仍能保持腹泻的症状,较好的体现了脾虚迁延性泄泻的证候表现。该法较其他脾虚腹泻造模方法,可较为完善的复制小儿脾虚迁延性腹泻模型。2.运脾止泻方可有效改善脾虚迁延性腹泻模型幼鼠症候症状,可有效提高其体重及体重增长速率。同时可明显缩短脾虚迁延性腹泻模型幼鼠腹泻时长,同时西药蒙脱石散止泻疗效稍优于运脾止泻方。3.运脾止泻方可明显降低幼鼠肠道中乙酸浓度水平,同时可升高肠道中丁酸浓度水平,改善消化道消化吸收功能,从而改善脾虚迁延性腹泻模型幼鼠的腹泻症状,达到治疗脾虚迁延性腹泻的目的。

黄浩[4](2020)在《参术止泻散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参术止泻散与小儿止泻安颗粒治疗小儿脾虚泻,观察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明确参术止泻散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方法85例脾虚泻患儿均来自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就诊时间在2018年12月—2019年11月,其中年龄最小为5月龄,最大为3岁,病程最短为2周,最长1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42例)与对照组(43例)分别采用参术止泻散、小儿止泻安颗粒口服治疗,疗程为5日。观察止泻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症状体征分布情况、临床总疗效、脂肪球转阴率、安全性评价、复发率等情况。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总体治疗效果上具有差异(P<0.05),且前者疗效优于后者;2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天、2天、4天、5天,止泻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时,止泻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脾虚泻中医证候(P<0.05),并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在改善大便异常、体倦乏力、神疲懒言等证候积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饮水欠佳、腹痛绵绵、恶心呕吐、肠鸣、面色萎黄、浮肿等证候积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5两组在减少大便次数、改善大便性状、饮食欠佳,食欲低、吃饭后容易腹胀、喝水不多、喜欢捂肚子、蜷身子、趴着等、常做欲呕状、听诊时肠鸣音偏多、脸色不佳、眼、面等部位浮肿等方面,疗效相当(P>0.05);而在治疗在不喜欢玩耍、活动、少言懒语或哭闹无力等方面,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6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可使便常规脂肪球转阴(P<0.05),两组在疗效上无显着差异(P>0.05);7治疗后2周,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参术止泻散治疗脾虚泻患儿临床疗效明确,并且在治疗1岁以下患儿的疗效更佳;2参术止泻散能够改善患儿脾虚的症状,缩短止泻时间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如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不喜欢玩耍、活动,少言懒语或哭闹无力、饮食欠佳,食欲低、吃饭后容易腹胀、喝水不多、喜欢捂肚子、蜷身子、常做欲呕状、听诊时肠鸣音偏多、脸色不佳、眼、面部浮肿等症状;3参术止泻散在提高便常规脂肪球转阴率、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图0幅;表20个;参161篇。

徐珊[5](2020)在《温运脾阳法治疗儿童脾虚泻的临床与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导师基于50载临床实践提出的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的学术观点的理论渊源;探讨儿童脾虚泻的发病特点和合并因素,挖掘导师治疗儿童脾虚泻的用药规律及评估临床疗效;分析儿童脾虚泻尿液和粪便的代谢轮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温运颗粒干预儿童脾虚泻产生的尿液和粪便代谢谱变化,为进一步阐述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中医儿科温阳法和运脾法的理论基础、生理病理基础溯源和各家学说、发展源流的梳理,完成温阳法和运脾法的溯源;通过对儿童脾虚泻的辨治理论基础和辨证治疗研究现状的整理,总结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的理论内涵;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3种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脾虚泻门诊病例和处方进行归纳总结,挖掘出脾虚泻的发病特点和其它因素、导师治疗脾虚泻的核心方药及加减方药。本研究第二部分采集导师门诊的脾虚泻儿童尿液样本30例,另收集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HPLC-MS)技术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尿液样本,同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脾虚泻儿童尿液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及有效方药温运颗粒对其干预后涉及的代谢通路。本研究第三部分采集导师门诊的脾虚泻儿童粪便样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检测,同时对数据进行PCA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脾虚泻儿童粪便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及有效方药温运颗粒对其干预后涉及的代谢通路。本研究第四部分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检验差异性代谢物对脾虚泻的诊断能力及对温运颗粒作用靶标的预测。结果:本研究第一部分第一节对中医儿科温阳法和运脾法溯源,认为温阳法基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而建立,儿科各家在病因认识与保健、辨证施治方面多有发挥;运脾之法是基于脾的功能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从历代医家对脾虚泻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治疗的认识来看,温阳法和运脾法治疗儿童脾虚泻同根于历代医家理论认识与实践。第二节研究结果认为儿童脾虚泻从病程来看大多属于现代医学的迁延性、慢性腹泻范畴;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男孩多于女孩;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以夏秋冬三季为多;脾虚泻儿童母乳喂养比例较低;感染因素、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抗菌药物的使用、变态反应性疾病作为儿童脾虚泻的合并因素或既往因素间接提示儿童脾虚泻与肠道菌群可能存在关联。通过数据挖掘总结出导师治疗儿童脾虚泻的核心方:即在理中丸基础上化裁而得,命名为温运颗粒,药物组成有苍术、茯苓、炮姜、煨益智仁、炒麦芽、砂仁,体现温运脾阳之治疗大法,且温运颗粒疗效确切。本研究第二部分结果显示脾虚泻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尿液差异性代谢产物共87个,其中UHPLC-MS正离子模式下33个,负离子模式下30个,GC-MS模式下24个。共涉及氨酰tRNA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丁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牛磺酸和低钙氨酸代谢共11条相关代谢通路的紊乱;脾虚泻儿童治疗前后的尿液差异性代谢物共涉及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TCA循环)共3条代谢通路。本研究第三部分结果显示脾虚泻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粪便差异性代谢产物共26个,涉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嘧啶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氮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共9条相关代谢通路的紊乱,同时粪便中的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经温运颗粒治疗后粪便中的丁酸、异丁酸、异戊酸的含量增高。脾虚泻儿童治疗前后的粪便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2条代谢通路;同时温运颗粒能显着提高脾虚泻儿童肠道内丁酸、异丁酸、异戊酸水平。本研究第四部分结果显示尿液中的顺乌头酸、粪便中的谷氨酰胺和胍基乙酸这3种差异性代谢物能较好地区分脾虚泻患儿与健康儿童以及温运颗粒治疗前后的代谢差异。结论: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这一学术观点根于理论、立于实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脾虚泻引起了儿童机体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紊乱,推测肠黏膜的损伤和修复障碍、肠道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是导致脾虚泻的重要发病机制。温运颗粒可能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代谢改善肠黏膜代谢能量供给、促进黏膜修复以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内环境而发挥止泻功效。尿液中的顺乌头酸、粪便中的谷氨酰胺和胍基乙酸这3种差异性代谢物可能有助于脾虚泻的诊断及温运颗粒的作用靶标推测。本文研究分析了脾虚泻儿童尿液、粪便差异性代谢物,建立了基于尿液、粪便潜在生物标志物表达差异的特征谱库,基于代谢组学揭示了温运颗粒治疗小儿脾虚泻的科学内涵。

罗小琳[6](2019)在《推拿四步手法对小儿脾虚型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推拿四步手法治疗小儿脾虚型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推拿四步手法在小儿脾虚型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治疗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小儿脾虚型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儿科门诊选择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60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上予推拿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予口服参苓白术颗粒治疗。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做1个疗程。以主症(大便次数、粪便性状)、次症(精神、饮食、面色、肛门)及粪便常规为主要疗效观察指标,分别对治疗前后疗效结果进行记录,并进行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治疗结束后,对两组各项治疗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经治疗后,试验组大便次数、粪便性状、精神、饮食、面色、肛门各症状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推拿四步手法对改善小儿脾虚型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的各症状均有显着效果;对照组大便次数、粪便性状、精神、饮食、面色、肛门各症状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参苓白术颗粒对脾虚型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患儿的各症状也均有改善。2.从两组治疗后总积分来看,可发现试验组的患儿总积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推拿四步手法的治疗总体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口服参苓白术颗粒。3.从两组粪便常规检验结果来看,治疗前,两组粪便常规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粪便常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对粪便常规的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别。4.经治疗后,试验组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8.6%。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推拿四步手法对于治疗小儿脾虚型迁延性及慢性腹泻临床疗效肯定,能有效地改善大便次数、性状及其伴随症状。2.推拿四步手法治疗小儿脾虚型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总体疗效优于口服参苓白术颗粒,且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周鸿云[7](2019)在《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五味合化”理论,采用全基因芯片技术探索人参乌梅汤加味(酸甘化阴法)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84只幼龄SD大鼠适应性喂养2d后,随机抽取12只为空白组(A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30ml/kg,1次/d)。剩余72只为造模组,参考文献方法,采用苦寒泻下、劳倦力竭复合方法制作腹泻模型。予以25%番泻叶灌胃(20ml/kg,1次/d);灌胃30min后,大鼠入水游泳(水深40cm,水温30℃,尾部负重约其体重5%铅丝),至力竭(大鼠鼻尖没水5s)后捞出烘干;连续造模21d。参考文献方法评定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西药组(D组)、全方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全方,E组)、去甘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甘味药,F组)、去酸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酸味药,G组)、去辛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辛味药,H组),每组12只;分别予以生理盐水(30ml/kg,1次/d)、5%妈咪爱(0.7g/kg,1次/d)、人参乌梅汤加味全方、人参乌梅汤加味去甘味药、人参乌梅汤加味去酸味药、人参乌梅汤加味去辛味药(各中药组用法均为35g/kg,1次/d)灌胃,连续干预7d。观察造模及干预过程中大鼠一般情况。干预7d后处死大鼠,分别取材送检。(1)取结肠组织经10%甲醛固定液固定,常规HE染色,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形态。(2)取结肠组织经RNA保存液固定,进行RNA抽提、质检、纯化、放大标记后,采用Agilent大鼠全基因4*44K芯片进行杂交扫描,对芯片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后统计筛选各组间差异基因(FC≥2,p<0.05);采用GO功能、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方法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阐释差异基因相关生物功能。(3)筛选组间重叠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芯片实验结果,并统计分析。结果:(1)结肠病理形态观察:西药组、全方组可有效缓解腹泻大鼠一般表现和腹泻情况,并能明显改善腹泻大鼠结肠粘膜溃疡、充血、水肿、炎性浸润等反应,对粘膜具有促损伤修复能力;去甘味药组、去酸味药组、去辛味药组肠粘膜损伤表现不同程度改善,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2)全基因芯片实验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模型组与空白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34个,其中上调基因10个,下调基因24个;GO富集获得123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92条(显着富集(p<0.05)44条),主要涉及离子转运、离子稳态、发育调节、细胞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增殖等;pathway富集获取21条通路,主要涉及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肌收缩、MAPK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等。(2)西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取差异基因16个,其中上调基因6个,下调基因10个;GO富集获得5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2条(无显着富集),涉及细胞过程调节;pathway富集获得2条通路,涉及嗅觉转导、RNA降解。(3)全方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51个,其中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4个;GO富集获得125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80条(显着富集12条),主要涉及损伤反应、信号转导、转录调控等;pathway富集获得21条通路,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嗅觉转导、赖氨酸降解、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味觉转导、钙信号通路等。(4)去甘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45个,其中上调基因19个,下调基因26个;GO富集获得72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35条,主要涉及对其他有机体的反应、对外部生物刺激的反应等;pathway富集获得37条通路,主要涉及吞噬、嗅觉转导等。(5)去酸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145个,其中上调基因71个,下调基因74个;GO富集获得411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306条,主要涉及脂质代谢过程的负调控、对干扰素-γ的反应等;pathway富集获得53条通路,主要涉及原发性免疫缺陷、胞质DNA传感通路等。(6)去辛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126个,其中上调基因52个,下调基因74个;GO富集获得574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439条,主要涉及雄激素生物合成过程、C21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过程等;pathway富集获得73条通路,主要涉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等。与模型组相较,各拆方组获得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功能以去辛味药组最多,各拆方组获得的差异基因及参与的生物功能与全方组比较同时存在相似和不同;所有中药组差异基因及涉及的生物过程、通路均多于西药组。各拆方组与全方组相较,去辛味药组差异基因最少。(3)RT-PCR验证实验:筛选出Nlrp6、Tmem66、Gng10、Shc1、Ctnnb1、Trpm7、Vamp7、Gnas作为验证基因。验证基因经扩增后的整体表达趋势与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基因经扩增后,与空白组相较,模型组中Gng10、Trpm7差异有统计学(p<0.05),表达上调;与模型组相较,全方组中Nlrp6、Tmem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下调;且均与芯片实验结果一致。结论:(1)人参乌梅汤加味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粘膜具有促损伤修复作用。(2)提示腹泻具有多基因、多途径的发病特点。CHRNA7下调影响钙离子调控,CACNA2D3下调、IL1R2上调影响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腹泻的发生发展。(3)初步证明人参乌梅汤加味(酸甘化阴法)可通过调控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的表达发挥益气生津止泻效应。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可能通过下调F2RL3、GHR影响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途径,上调SUV39H2影响赖氨酸降解途径,下调XPNPEP2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途径发挥治疗效应。(4)结合课题组前期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指纹图谱研究基础,提示酸味药+甘味药的配伍合化作用是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发挥止泻效应的主要物质基础,并体现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多基因、多途径的复杂作用特征。(5)RT-PCR验证实验证实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可靠,将Gng10、Trpm7、Nlrp6、Tmem66作为腹泻发病及治疗的分子靶点研究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卿龙丽[8](2019)在《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泄泻现代文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泄泻病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以及泄泻病的中医证治规律,以期揭示泄泻病的中医证治体系与中医学治疗泄泻病的优势和特点,完善泄泻临床证型,为现代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首先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1998-2018年收录有关中医或中西结合治疗泄泻的现代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提取泄泻患者的中医相关的证候、证型、辨证要素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知识进行概括、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文献274篇,小儿泄泻64篇与成人泄泻210篇。成人泄泻文献使用辨证标准有44种,小儿泄泻文献共使用诊断辨证标准18种。标准种类多,应用不统一。对本次纳入的成人与小儿泄泻文献的地区分别是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和中国23个省级行政区域。高等医学院校是研究泄泻病的主力军,其次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2.本次纳入成人泄泻文献中共有124个证名,经规范后为13个证名,最常见的5个证型是肝气乘脾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虚证与湿热蕴脾证。小儿泄泻文献中共出现47个证名,规范后证名归纳为10个证名,湿热蕴脾证、食滞胃肠证、脾虚证、寒湿困脾证、脾胃虚弱证是小儿泄泻最常见的5个证型。3.成人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其次胃、小肠/大肠、心和肺;最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涉及食积,血瘀、阴虚和血虚。小儿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其次肾和肝;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同时涉及外风、阳虚、暑、气滞。小儿泄泻病以脾为主要病位,湿为主要病性证素,小儿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泄泻证素共2种组合形式,三证素组合形式是泄泻最常见的组合。结论:成人泄泻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小儿泄泻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由于成人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不同,所以在病位与病性证素亦存在差别。通过对泄泻证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泄泻是多个病因共同作用导致,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泄泻的中医辨证方法较为繁多,涉及的证候类型名称不统一、不规范,证候分布离散性大。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提取的证候要素涵盖了辨证所需的病变部位、病性性质的大部分信息,而且直观、简便,利于规范化研究。因此,从证素入手,对泄泻的规范化研究有积极地作用。

杨琳[9](2018)在《止泻资生颗粒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肾阳虚)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止泻资生颗粒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肾阳虚)的临床综合疗效、西医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积分、主要症候比较、次要症候比较等方面,评价该药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临床迁延性腹泻脾肾阳虚的诊断标准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60例,病例均来自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门诊,将选取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调整饮食、营养支持、口服补液、纠正脱水等常规治疗,其中治疗组口服止泻资生颗粒,对照组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妈咪爱)合蒙脱石散(思密达)。治疗5天后进行临床综合疗效、西医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积分、主要症候比较、次要症候比较及安全性指标的评定。结果:1.两组患儿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西医疗效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西医疗效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在止泻时间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前具有可比性。治疗5天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儿主要症候评分比较:对治疗5天后两组患儿的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进行比较,其中大便次数积分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大便性状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在改善两组主症评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儿次要症候评分比较:对治疗5天后两组患儿的次要症候评分进行比较,其中腹痛及小便色清两项症状,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余次要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近。6.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心肌酶谱、离子等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均在安全范围内,且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止泻资生颗粒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疗效优于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妈咪爱)合蒙脱石散(思密达)组。2.止泻资生颗粒治疗在改善中医主症方面优于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妈咪爱)合蒙脱石散(思密达)组。3.止泻资生颗粒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方芳[10](2018)在《调脊通督手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调脊通督手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7年02月至2018年02月在我院推拿科小儿推拿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调脊通督手法治疗,对照组采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连续治疗7天后进行疗效评价。两组均予日常护理指导。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总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大便次数、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G、IgM水平,以及一个月后进行患儿复发率的随访,以评价调脊通督手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慢性腹泻的有效性。结果:1、两组总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25例患儿中,基本痊愈14例,显效9例,有效1例,无效1例,愈显率92%、有效率96%;对照组25例患儿中,脱落2例,共有23例入组,其中基本痊愈7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例,愈显率65%,有效率96%,观察组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内治疗前、后大便次数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大便次数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可以明显减少患儿的大便次数,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内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和Ig M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一个月后对两组进行电话随访,观察组随访患儿25例,复发1例,复发率为4%;对照组随访患儿23例,复发6例,复发率为26.1%。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脊通督手法对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慢性腹泻疗效确切,作用持久,还可调整脾胃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迁延性及慢性腹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迁延性及慢性腹泻(论文提纲范文)

(1)益生菌干预治疗儿童腹泻有效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腹泻
        1.1.1 临床表现与分类
        1.1.2 流行病学特征
        1.1.3 腹泻的治疗
    1.2 益生菌
        1.2.1 益生菌与肠道功能
        1.2.2 益生菌的其他功能
    1.3 立题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检索途径
    2.2 检索策略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文献查阅与筛选
    2.5 数据提取
    2.6 文献质量评价
    2.7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文献基本特征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异质性检验
    3.5 合并效应量与森林图
    3.6 发表偏倚和剪补法(Trim-and-fill)
    3.7 亚组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益生菌对机体的调控机制
    4.2 益生菌干预对轮状病毒腹泻的治疗作用
    4.3 多种益生菌菌株联合使用对儿童腹泻的治疗作用
    4.4 益生菌补充剂的使用对儿童腹泻的治疗作用
    4.5 益生菌干预时长对儿童腹泻的治疗作用
    4.6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小建中汤对脾虚泄泻幼鼠肠道菌群及肠粘膜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小儿脾虚泄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运脾止泻方治疗脾虚幼龄大鼠迁延性腹泻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脾虚迁延性腹泻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1.1 发生机制研究
        1.1.1 肠道菌群失调
        1.1.2 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降低
        1.1.3 食物过敏及肠道炎症反应
        2.1 现代治疗方法研究
        2.1.1 微生态疗法
        2.1.2 消化道黏膜保护剂
        3.1 肠道内菌群与肠道上皮细胞线粒体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小儿腹泻的中医研究进展
        1.1 中医学对小儿脾虚腹泻的认识
        2.1 中医治疗方法及研究
        2.1.1 中药组方治疗
        2.1.2 小儿推拿疗法
    第三节 运脾止泻汤研究进展
        1.1 运脾止泻方的组成及中医理论
        2.1 运脾止泻方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脾虚迁延性腹泻幼鼠模型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品与试剂
        1.1.3 实验仪器
        2.1 方法
        2.1.1 分组造模及给药
        2.1.2 幼鼠体重与腹泻指数的观察指标
        2.1.3 统计学处理
        2.1.4 动物伦理
        3.1 观察结果
        3.1.1 一般状态观察
        3.1.2 造模前后体重及稀便级变化
        3.1.3 造模结束后腹泻天数对比
        4.1 讨论
    第二节 运脾止泻方对脾虚迁延性腹泻幼鼠模型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品与试剂
        1.1.3 实验仪器
        2.1 方法
        2.1.1 分组及给药
        2.2.1 幼鼠体重、腹泻指数及腹泻持续天数的观察指标
        2.3.1 HPLC检测各组幼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浓度
        2.3.1.1 粪便预处理
        2.3.1.2 流动相配制与检测条件
        2.3.1.3 短链脂肪酸的检测
        2.4.1 统计学处理
        2.4.2 动物伦理
        3.1 结果
        3.1.1 脾虚腹泻模型幼鼠构建成功的鉴定
        3.1.2 各组幼鼠之间体重比较
        3.1.3 各组幼鼠造模后腹泻持续时长与平均腹泻指数比较
        3.1.4 各组幼鼠之间粪便中短链脂肪酸水平比较
        4.1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参术止泻散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病例来源
        1.1.1 来源
        1.1.2 样本量计算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指标
    1.6 剔除指标
    1.7 方法及药物
    1.8 观测指标
    1.9 疗效判定标准
    1.10 统计学处理
    1.11 研究结果
        1.11.1 一般资料
        1.11.2 两组止泻时间比较
        1.11.3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1.11.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1.11.5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1.11.6 两组治疗前后便常规脂肪球阳性率比较
        1.11.7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
        1.11.8 两组治疗2后周泄泻复发率比较
    1.12 讨论
        1.12.1 对泄泻的认识
        1.12.2 立题依据
        1.12.3 试验组用药分析
        1.12.4 对照组用药依据
    1.1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中西医对腹泻病的研究
    2.1 西医对腹泻病的认识
        2.1.1 定义
        2.1.2 病因
        2.1.3 发病机制
        2.1.4 治疗
    2.2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2.2.1 病名及概念
        2.2.2 病因病机
        2.2.3 分型
        2.2.4 辨证论治
        2.2.5 其它疗法
    2.3 脾虚证的相关研究进展
    2.4 研究所用相关药物的理论依据
    2.5 散剂的相关研究
        2.5.1 历史沿革
        2.5.2 分类
        2.5.3 散剂特点
        2.5.4 应用
    2.6 小结
    2.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病历资料
附录B 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附录C 调査知情同意书
附录D 案例分析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温运脾阳法治疗儿童脾虚泻的临床与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学术内涵探讨
    第一节 温阳学派与运脾学说溯源
        1 温阳学派溯源
        1.1 温阳法理论来源
        1.2 小儿阳气与五脏的关系
        1.3 儿科温阳学说各家观点
        2 运脾学说溯源
        2.1 运脾法理论基础
        2.2 运脾法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2.3 儿科运脾学说的发展源流
        3 小儿脾虚泻的辨治理论基础
        3.1 脾虚泻的病因病机
        3.2 脾虚泻的治则治法
        4 小儿脾虚泻的辨证治疗研究现状
        4.1 治则
        4.2 治法
    第二节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导师治疗脾虚泻的临床经验
        1 脾虚泻发病特点及导师用药规律研究
        1.1 概述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结果
        2 导师治疗脾虚泻的疗效分析
        3 导师治疗脾虚泻的理论观点与临床经验总结
        3.1 病机—脾阳不振为要
        3.2 治法—温运脾阳为主
        3.3 主方—温运颗粒加减
        4 讨论
        5 总结
第二部分 温运颗粒干预前后脾虚泻尿液代谢特征
    1 引言
    2 临床资料及样本收集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病例分组
        2.7 样本采集方法
        2.8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2.9 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3 UHPLC-MS尿液代谢研究
        3.1 试验仪器和试剂
        3.2 尿液样本处理
        3.3 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3.4 质量轴校准及方法学验证
        3.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3.6 结果
    4 GC-MS尿液代谢研究
        4.1 仪器和试剂
        4.2 尿液样本处理
        4.3 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4.4 质量轴校准及方法学验证
        4.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4.6 结果
    5 温运颗粒干预前脾虚泻尿液代谢通路分析
        5.1 碳水化合物代谢
        5.2 氨基酸代谢
        5.3 谷胱甘肽代谢
        5.4 肠道菌群相关
    6 温运颗粒干预脾虚泻涉及的尿液代谢通路分析
    7 结论
第三部分 温运颗粒干预前后脾虚泻粪便代谢特征
    1 引言
    2 GC-MS粪便代谢研究
        2.1 试验仪器和试剂
        2.2 粪便普筛样本前处理
        2.3 粪便普筛色谱与质谱分析条件
        2.4 检测粪便短链脂肪酸样本前处理
        2.5 检测粪便短链脂肪酸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2.6 质控标准
        2.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2.8 粪便普筛结果
        2.9 粪便短链脂肪酸检测结果
    3 总结
第四部分 脾虚泻的诊断模型及温运颗粒作用靶标预测
第五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6)推拿四步手法对小儿脾虚型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1.7 剔除、脱落、中止病例的处理
    2 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法
        3.1 基础治疗
        3.2 试验组
        3.3 对照组
    4 观测指标
        4.1 一般项目
        4.2 疗效性观测
    5 疗效判定
    6 统计方法
结果
    1 基线资料
        1.1 脱落原因
        1.2 性别
        1.3 年龄
        1.4 病程
        1.5 发病季节
        1.6 喂养方式
    2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积分对比
        2.1 两组治疗前总积分对比
        2.2 试验组治疗前后各项积分对比
        2.3 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积分对比
        2.4 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对比
        2.5 两组治疗后疗效对比
        2.6 两组治疗前后粪便常规对比
    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的病因
        1.3 现代医学对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的治疗
    2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2.1 病名由来
        2.2 病因病机
    3 小儿推拿治疗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的机理
        3.1 小儿推拿的中医治疗原理
        3.2 小儿推拿现代治疗原理
    4 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4.1 治疗方法的选穴依据
        4.2 推拿四步手法联合应用的依据
    5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依据
    6 研究结果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药药性理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
        1.2 “五味合化”的性味配伍理论
        1.3 酸甘化阴法的研究价值
    2 小儿腹泻病的中西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祖国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2 西医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 人参乌梅汤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1 人参乌梅汤的历史渊源
        3.2 人参乌梅汤的临床实践
        3.3 人参乌梅汤的实验研究
    4 现代生物分子技术在中药复方的研究应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作用腹泻模型大鼠结肠病理形态学观察实验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药物制备
        2.3 模型制备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结肠病理形态学观察
        4 小结
    实验二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干预的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全基因芯片实验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分组
        2.2 药物及模型制备
        2.3 实验取材
        2.4差异基因筛选实验
        2.5 统计分析
        2.6 芯片质控
        3 结果
        3.1 总RNA质检结果
        3.2 芯片实验结果质控
        3.3 芯片荧光信号扫描图片结果
        3.4 芯片数据结果质量评价
        3.5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拆方干预的腹泻大鼠结肠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1 实验方法
        2 实验步骤
        3 结果
        3.1 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3.2 差异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拆方干预的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实时荧光PCR验证实验
        1 实验用品
        1.1 实验样品
        1.2 Real-time PCR验证差异基因筛选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
        1.5 引物
        2 实验方法
        2.1 RNA抽提
        2.2 RNA质检
        2.3 反转录
        2.4 SYBR Green qPCR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RNA质检结果
        3.2 RT-PCR验证结果
        3.3 验证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腹泻动物模型的制备
        1.1 腹泻模型动物选择
        1.2 腹泻疾病模型制备的常用药物及方法
        1.3 腹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1.4 课题组前期动物腹泻模型研究
    2 人参乌梅汤加味组方理论
        2.1 人参乌梅汤加味立论及方解
        2.2 人参乌梅汤加味的效应评价
        2.3 人参乌梅汤加味的现代机制研究
    3 人参乌梅汤加味对幼龄腹泻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3.1 基因芯片技术在腹泻病的应用
        3.2 全基因芯片实验结果讨论
        3.3 芯片实验RT-PCR验证结果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创新性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全基因实验荧光芯片扫描图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泄泻的认识
        1.1 泄泻病因
        1.2 泄泻的病名的提出
        1.3 泄泻病机
        1.4 辨证分型
        1.5 泄泻治则
        1.6 辨证论治
        1.7 其他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泄泻现代文献研究
    1.本研究的目标
    2.本研究主要内容
        2.1 研究泄泻证候分布规律
        2.2 探讨泄泻证素分布与组合特点
        2.3 总结泄泻证治规律
    3.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来源
        3.2 文献检索方法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研究方法
    4.本研究结果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成人泄泻篇
        4.3 小儿泄泻篇
第三部分 讨论
    1.本课题的基本信息
    2.证名规范与证型分布特点
    3.证素分布特点与分布规律
        3.1 成人篇
        3.2 小儿篇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止泻资生颗粒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肾阳虚)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中国古代医学对小儿迁延性腹泻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治疗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小儿迁延性腹泻的认识
        2.1 一般概念
        2.2 流行病学调查
        2.3 病因
        2.4 发病机制
        2.5 治疗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主要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分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临床观察
讨论
    1. 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肾阳虚的病因病机
    2. 对照组选药依据
    3. 方剂分析
        3.1 方剂研究
        3.2 组方分析
        3.3 组方中药物的古今讨论
    4. 疗效分析
        4.1 临床综合疗效结果分析
        4.2 西医疗效指标结果分析
        4.3 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分析
        4.4 中医主症评分结果分析
        4.5 中医次症评分结果分析
        4.6 疗效与病情的相关性分析
        4.7 随访与疗效评价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10)调脊通督手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脱落标准及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与对照研究
    2.2 观察组(调脊通督手法)
    2.3 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
    2.4 护理指导
    2.5 疗程
    2.6 观察项目和检测指标
        2.6.1 安全性指标
        2.6.2 疾病评分表
        2.6.3 实验室观察指标及方法
    2.7 统计学处理
    2.8 随访
    2.9 基本资料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比较
    3.2 中医症候积分
    3.3 大便次数的改变
    3.4 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3.5 安全性评价
    3.6 随访结果
4 讨论
    4.1 中医文献回顾
        4.1.1 病名
        4.1.2 病因病机
        4.1.3 临床治疗
    4.2 现代医学研究
        4.2.1 病名
        4.2.2 病因
        4.2.3 发病机制
        4.2.4 治疗
        4.2.5 护理
    4.3 脊柱学基础探讨
        4.3.1 脊柱的解剖结构
        4.3.2 脊柱周围循行经脉
        4.3.3 经脉的特殊穴位
        4.3.4 脊柱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4.4 调脊通督手法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探讨
        4.4.1 揉脐
        4.4.2 点揉相关背俞穴
        4.4.3 捏脊
        4.4.4 推擦背部
        4.4.5 叩脊
研究的不足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症候积分表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迁延性及慢性腹泻(论文参考文献)

  • [1]益生菌干预治疗儿童腹泻有效性的meta分析[D]. 王长聪. 吉林大学, 2021(01)
  • [2]小建中汤对脾虚泄泻幼鼠肠道菌群及肠粘膜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 王静.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3]运脾止泻方治疗脾虚幼龄大鼠迁延性腹泻的作用机制[D]. 王启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参术止泻散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浩.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温运脾阳法治疗儿童脾虚泻的临床与代谢组学研究[D]. 徐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推拿四步手法对小儿脾虚型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D]. 罗小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D]. 周鸿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D]. 卿龙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止泻资生颗粒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肾阳虚)的临床观察[D]. 杨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调脊通督手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D]. 方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