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人才结构和创新机制

一、优化人才结构与创新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黄弘,黄铭枫,李海东,黄志荣[1](2022)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研究——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提高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性,对高质量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具有重要意义。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指标测算结果表明,景德镇的人才结构与陶瓷产业结构还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度。基于景德镇立足于试验区建设,须深入推进要素协同、产业协同、区域协同和供需协同;培育壮大试验区建设产业主体,布局"雁阵"产业结构模式;加快陶瓷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以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产业技术水平不断升级;聚焦陶瓷产业链锻造人才链,构建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创新人才工作新思路,打造中部地区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新样板,进而提高人才——产业结构匹配性。

乐菡,黄明,李元旭[2](2021)在《地区“人才新政”能否提升创新绩效?——基于出台新政城市的准自然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才是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人才政策是政府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有力工具之一。本文以2010—2018年全国280个城市为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人才新政"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多维度、稳健的实证检验。实证研究发现,"人才新政"能够显着提升城市创新绩效,但不同政策工具的创新绩效存在差异,其中保障型政策的创新绩效最高,而奖励型政策的创新绩效最低;在政策贯彻落实方面,数字化平台应用、发文部门数量、人才新政传导层级对"人才新政"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显着正向调节作用;"人才新政"通过改变地区人力资本水平,调整人才结构的路径影响地区创新绩效。通过城市异质性分析发现,"人才新政"存在马太效应,即政府支出及人力资本存量越高的东部地区,"人才新政"对城市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越显着,及时校正现行的"人才新政"有利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最后,通过政策工具的异质性分析给出优化方向,东、中、西部地区应分别着力于保障型、发展型及奖励型的人才政策导向;高政府支出的城市出台发展型政策的创新效果要优于奖励型和保障型;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城市出台发展型政策的创新绩效要优于保障型政策、奖励型政策。

卓泽林[3](2021)在《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战略的现状、挑战与对策——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文中指出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重点。高等教育以其人力资本、科学研究、文化服务、国际化发展等资源优势赋能三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但在资源赋能区域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主要表现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不平衡、创新资源投入与创新成果转化不匹配、基础文化设施与区域公共服务不对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与扩大开放步伐不协调。为此,高等教育应优化人才结构,支撑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高校科技研发效率,加强区域产学研融合创新;探索高校文化共享共建,增强两馆区域服务能力;推进在地国际化发展,做强"留学区域"品牌。

王天晓[4](2021)在《智慧水文视角下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行业,水文行业多年来都扮演着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重要角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水文行业也有了新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任务,进入高速发展期,智慧水文概念应运而生。人才是发展的原动力,但是水文人才结构与高速的水文事业发展之间不匹配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阻碍了智慧水文的顺利推进。因此,结合智慧水文发展需求,优化水文人才结构,建立一支适应新时代水文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水文系统人才发展的第一要务。鉴于此,笔者紧密结合智慧水文未来发展的各项业务,按业务分类梳理出人才结构需求,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结构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当前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得出智慧水文视角下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结构优化原则,并提出实现人才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建议,以期为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结构优化提供参考,从而推动内蒙古自治区智慧水文快速发展。本文以人才、人才结构优化、人才素质、智慧水文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具体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并列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之处,构建出本文的整体框架结构。第一部分解释了人才、人才结构、智慧水文的概念,阐述了人才结构优化、人才素质有关理论。第二部分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智慧水文未来的业务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构建出不同方向的人才结构需求。第三部分对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的自然结构、专业结构、素质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深入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结合内蒙古自治区智慧水文发展的人才结构需求,得出人才结构优化原则,并提出了实现内蒙古自治区智慧水文人才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结语部分对本文的行文逻辑和核心思想进行了总结,同时概括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王康[5](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而人才作为知识、技术、经验的载体,是创新不断涌现的源泉,可以说,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把对人才的要求推向了新高度,人才在地区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原本落后的西部地区有了崭新面貌,西部不断崛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是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仍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下一步西部地区开展工作的重点。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轮产业革命来临之际,西部地区也如东部发达地区一般面临着转型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人才是重中之重,然而,如何将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这是各地不可回避的命题。论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高质量发展背景的要求,以人才吸引、人才规模、人才培养、人才配置、人才结构、人才效益6个维度指标,21个基础指标构建了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收集2012-2018年西部11个省份(由于西藏自治区多项数据不完整,本研究暂未纳入)的相关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对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进行测度。测度结果显示,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水平呈现明显两极分化特点,陕西、四川、重庆的人才竞争力水平远高于其他西部省份。从各维度看,人才吸引能力内蒙古最强,其他西部省份有待改善。人才规模呈三维梯度特点,陕西下降趋势明显。人才培养呈总体下降趋势,教育科研投入增速跟上GDP增速是关键。人才配置水平总体不足,经济发展协调性有待增强。人才结构水平不断优化,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人才效益水平提升不明显,四川、陕西居领先地位。为了进一步探究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论文又以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产业结构水平、城镇化水平、企业研发投入水平、政府支持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等5个指标为解释变量,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方程,实证分析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对提升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具有显着正向作用,但产业结构水平则具有抑制作用,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对西部地区的人才竞争力提升同样具有显着正向作用,但对外开放水平却未表现出显着意义,政府支持水平对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提升显着为负,产生了抑制作用。西部地区提升自身人才竞争力,应着力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人才吸引力;促进产业结构和人才良性互动,释放人才配置潜力;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激发人才创造力;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促进人才利用。

张渊[6](2021)在《辽宁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配度研究》文中提出辽宁省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受科技进步、资源枯竭等多重因素影响,辽宁省产业结构渐显不合理,经济发展受阻。而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协调适配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协调适配状况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若二者无法协调适配,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受阻。因此,在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中,只有将人才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并与之协调适配,才能发挥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本文以管理学中的协同分析理论和系统耦合理论为基础,对辽宁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协调适配问题展开研究,以确保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人才结构、产业结构与协调适配度等关键概念做出界定,并总结了人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三条传导路径以及对辽宁省人才、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其它五省市对比分析;其次,将人才结构划分的四个时序环节与产业结构划分的两个层面对接,选取34个指标构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配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适配度量化方法;再次,分别对辽宁省整体及四个环节的协调适配度与其它五省市做定量对比分析并对辽宁省各环节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果,从优化人才结构的角度,分别从四个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的主要贡献是通过构建适用于研究地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配度的评价模型来对比分析发展滞后省份——辽宁省与其它五大先进省份(直辖市)的人才、产业结构间的协调适配状况,研究发现辽宁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整体协调适配度等级为4,属于低度失调,低于五大对比先进省份(直辖市),且辽宁省在各环节的协调适配度等级也比较低,严重阻碍辽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协调发展。

娄凯心[7](2020)在《内蒙古人才政策对企业人才结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近年来,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推动产业结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出台人才政策。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西部资源大省,紧随国家脚步,为推动地区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结合地区企业发展需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人才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核心人才的支撑。企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科技实力,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环境下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占有一席之地,实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必须重视人才的引进、发展和自身人才知识结构的调整。通过了解内蒙古自治区人才政策现状,探寻人才政策对企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影响,依据企业发展制定更加完善的人才政策,进而优化企业人才知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利用水平,推动企业发展。本文对内蒙古人才政策进行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搜集自治区2012-2018年政策。首先对现有人才政策进行基础统计分析,了解内蒙古人才政策现状和演进趋势;其次从政策工具、人才强区与政策工具二维框架及发文时间与政策工具二维分析框架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最后通过实证方法分析了人才政策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自治区人才政策和企业科研投入对企业人才知识结构有显着正向影响;2.人才政策和企业科研投入水平对企业职工薪酬水平具有显着正向影响;3.企业所在地区、行业及成立年限对企业人才结构影响较小;4.企业职工薪酬水平在人才政策对企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就如何完善企业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针对性建议:1.政府应结合企业需求完善现有人才政策体系;2.企业应有效利用政府人才政策,吸引优质人才流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3.企业应改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和员工薪酬待遇,激励内部员工参与培训和再学习,培养高级技术员工的忠诚度,促进企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等。本文通过探究人才政策对企业人才结构的影响,对如何完善企业人才知识结构提出建议,进而为地方政府结合企业需求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以及企业优化自身人才知识结构提供参考,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陶飞扬[8](2020)在《长三角地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度现状研究》文中认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度情况关系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当前我国各省市的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度状况仍有待完善,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的人才结构和人才布局尚不合理,人才发展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与投入力度不足,各个区域、城市的定位和战略目标中关于人才观念、人才规模、人才体制以及产业结构等各不相同。因此,引导各地区优化调整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度是政府与全社会重要的实践任务。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机理和理论基础进行总结,并对人才与人才结构、产业与产业结构、适配度等关键概念做出梳理界定。其次,借助协同学中复合系统的相关理论,将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看作经济子系统内的两个简单系统,依次建立功效函数与适配度函数、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与适配度值、划分适配度等级,对江浙沪皖四省市2002-2017年的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度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对整体适配度和分环节适配度的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江浙沪皖四地区的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整体适配度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上海市整体表现为弱度协调,江苏省和浙江省整体表现为弱度失调,安徽省整体表现为低度失调。分环节的实证结果表明,投入环节和应用环节的适配度情况相对良好,但对整体适配度等级提升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生成环节和配置环节的适配度等级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最后,针对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分别从转变人才发展思路、加大人才投入、优化人才配置和发挥人才作用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李益[9](2020)在《温州市瓯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才支撑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立足于人才资源的市场供需状况展开人才支撑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温州市瓯海区是温州市四大主城区之一,荣获中国科技工作先进区称号,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是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与绿色发展百强区。针对瓯海区人才支撑体系展开研究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的简明介绍,引入人才资本理论与人才支撑理论,主要采用实例分析法,对瓯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人才供需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瓯海区人才支撑体系的供需问题,并利用规范分析与定性判断,探讨问题出现的根源,从而找到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解决办法。在内容安排上,第一部分是绪论,开宗明义地把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揭示出来,包括问题的提出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主要是提出区域人才支撑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结合人力资本理论与人才支撑理论,分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才支撑的互动关系,锁定本文的研究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温州市瓯海区高质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才支撑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人才供应与需求方面的供需维度及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才政策的匹配度。第四部分立足于温州市瓯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人才问题的原因分析,从人才供求问题与人才匹配差距入手,对当前温州市瓯海区人才支撑问题的原因展开探讨。第五部分主要结合国家人才战略与人才规划探讨温州市瓯海区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保障措施,从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出发,构建一条适合温州市瓯海区的人才支撑体系。

李盛楠[10](2020)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技术产业是创新驱动型产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中国大力支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条件下,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显着提升。然而,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大量的创新资源投入。高技术产业仍然存在着技术研发效率较低、研发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以及区域间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高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在技术创新效率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首先,准确测度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差异及收敛性;然后,在全面识别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对策。论文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基础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构建。首先在技术创新概念和高技术产业内涵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定义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内涵;其次根据技术创新过程,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和经济转化两阶段,并在分析技术创新效率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最后根据理论研究,构建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框架。第二,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首先介绍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测度方法,主要包括超效率DEA模型和总效率计算方法;然后建立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最后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了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和经济转化效率,并根据公式计算了总效率水平。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整体不高,且多数省份的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和经济转化效率均较低。第三,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时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首先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别研究了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经济转化效率和总效率在时间上的演变轨迹,结果表明三种效率均呈波动变化趋势,且存在多级分化现象;然后运用泰尔指数法分别对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经济转化效率和总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三种效率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内差异是产生总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通过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了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经济转化效率和总效率的收敛情况,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呈收敛态势。第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首先运用文献编码分析方法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识别,发现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众多,可根据影响因素的属性将其划分为创新要素质量、产业组织、产业集聚水平、产业开放程度、产业创新导向、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7个主题;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了影响因素的主成分;最后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技术研发效率和经济转化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技术研发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资金组成、专利质量、产业集聚、知识外溢、外资进入、技术来源、文化环境、制度环境、金融环境及产业结构等,经济转化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资金组成、人才结构、企业规模、市场结构、政府支持、产业绩效、知识外溢、创新机会、创新方式、人力资源水平、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制度环境及基础环境等。第五,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首先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构建了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理论模型;然后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理论模型中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检验;最后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影响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将众多影响因素划分为表层因素、中间层因素和深层因素。第六,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对策。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从加强创新要素配置与管理、适时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和集聚水平、加强技术引进管理、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以及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相关对策。

二、优化人才结构与创新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人才结构与创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研究——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景德镇陶瓷产业人才结构与陶瓷产业结构现状
    1.1 景德镇人才结构总体状况
    1.2 景德镇陶瓷产业人才结构总体状况
    1.3 陶瓷产业结构现状
2 景德镇陶瓷人才结构与陶瓷产业结构匹配度分析
    2.1 产业人才结构匹配度指标的构建与测算
    2.2 人才结构与陶瓷产业结构呈现非匹配性的原因
3 提高人才—产业结构匹配性,推进试验区建设的思路
    3.1 立足于试验区建设,以协同发展深度推进人才——产业结构匹配
    3.2 培育壮大试验区建设产业主体,布局“雁阵”产业结构模式
    3.3 加快陶瓷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制创新,以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产业技术水平不断升级
    3.4 聚焦陶瓷产业链锻造人才链,构建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
    3.5 创新人才工作思路,打造中部地区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新样板

(2)地区“人才新政”能否提升创新绩效?——基于出台新政城市的准自然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背景介绍与研究假设
    1.“抢人大战”的政策背景
        (1)人才新政的实施目的明确。
        (2)政策措施分级分类,强调公共服务配套。
        (3)人才界定存在差异。
    2.假设提出
        (1)人才新政的发布与城市创新绩效。
        (2)不同政策工具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
        (3)人才新政执行偏差与城市创新绩效。
        (4)人才集聚与城市创新绩效。
三、 研究样本与数据
    1.数据说明
    2.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3)调节变量:
        (4)中介变量:
        (5)控制变量:
四、 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
        (1)基础模型设定。
        (2)动态模型设定。
        (3)考虑政策类型的模型设定。
        (4)调节效应分析。
    2.实证结果
        (1)DID估计结果。
        (2)混合回归结果。
        (3)调节效应结果。
    3.机制探讨
    4.稳健性检验
        (1)平行趋势检验。
        (2)PSM-DID。
五、 进一步分析
    1.城市区位和城市特征的异质性分析
        (1)不同城市区位的影响。
        (2)不同城市特征的影响。
    2.不同政策工具的城市区位和城市特征异质性分析
        (1)不同类型的人才新政在不同区位下的异质性检验。
        (2)不同类型的人才新政在不同城市特征下的异质性检验。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2.政策建议
    3.研究不足

(3)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战略的现状、挑战与对策——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大区域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现状
    (一)高等教育人力资本赋能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赋能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三)高等教育文化服务赋能区域共享发展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赋能区域扩大对外开放发展
二、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人力资本: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不平衡
    (二)科技创新:创新资源投入与创新成果转化不匹配
    (三)文化服务:基础文化设施与区域公共服务不对等
    (四)国际化合作: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与扩大开放步伐不协调
三、促进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高等教育人才结构,支撑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二)提升高校科技研发效率,加强区域产学研融合创新
    (三)探索高校文化共享共建,增强两馆区域服务能力
    (四)推进在地国际化发展,做强“留学区域”品牌

(4)智慧水文视角下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研究评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实证研究法
        3.统计分析法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五)论文框架结构
一、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人才
        2.人才结构
        3.智慧水文
    (二)理论基础
        1.人才结构优化理论
        2.人才素质理论
二、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特点及智慧水文人才需求分析
    (一)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特点
    (二)智慧水文视角下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需求分析
        1.智慧水文监测监控及预报人才结构需求
        2.智慧水文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人才结构需求
        3.智慧水文专题分析服务人才结构需求
        4.智慧水文政务管理人才结构需求
三、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结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结构问题分析
        1.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自然结构问题分析
        2.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专业结构问题分析
        3.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素质结构问题分析
    (二)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结构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人才招聘成效不高
        2.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3.水文测站工作环境艰苦
        4.整体薪酬不高
四、智慧水文视角下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结构优化建议
    (一)智慧水文视角下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结构优化原则
        1.年龄结构合理化
        2.专业结构多元化
        3.素质结构高水平化
    (二)智慧水文视角下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结构优化措施
        1.优化人才招聘机制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3.改善工作环境
        4.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框架内容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3.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高质量发展
        2.人才竞争力
    (二)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
        2.新经济增长理论
三、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统计分析
    (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构建原则
        2.指标的选取
        3.指标的说明
    (二)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统计分析
        1.人才吸引分析
        2.人才规模分析
        3.人才培养分析
        4.人才配置分析
        5.人才结构分析
        6.人才效益分析
    (三)主要结论
四、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综合评价
    (一)指标数据的收集
    (二)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三)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组合赋权法
        1.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AHP)
        2.客观赋权法:熵权法
        3.综合权重:AHP与熵权法的组合
    (四)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综合测度结果分析
        1.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纵向评价
        2.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分维度分析
    (五)主要结论
五、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1.变量选取
        2.模型设定
    (二)回归分析
        1.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2.回归结果
    (三)主要结论
六、提升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人才吸引力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2.重视生态、保护文化,打造优越人才居住工作环境
    (二)促进产业结构和人才良性互动,释放人才配置潜力
        1.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力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强化人才配置,发挥人才带动作用
        3.合理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人才交流合作
    (三)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激发人才创造力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2.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四)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促进人才利用
        1.完善改进人才评价体系,促使人才全方位成长
        2.建立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促进人才发展提升。
        3.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增强人才获得感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攻读期间主持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目录

(6)辽宁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配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人才结构的相关研究
        0.2.2 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
        0.2.3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研究
        0.2.4 文献述评
    0.3 硏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0.3.1 研究方法
        0.3.2 研究思路
    0.4 创新点
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
        1.1.1 人才结构
        1.1.2 产业结构
        1.1.3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配度
    1.2 协同分析理论
        1.2.1 协同学的核心思想及核心概念
        1.2.2 协同学的研究对象
    1.3 系统耦合理论
        1.3.1 系统及区域的复杂系统
        1.3.2 系统耦合及耦合的复合系统
    1.4 人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传导路径
        1.4.1 路径一: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
        1.4.2 路径二:发挥知识外溢的效应和“干中学”相关原理的作用
        1.4.3 路径三: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
2 辽宁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现状和问题分析
    2.1 辽宁省人才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1 辽宁省人才结构变动状况
        2.1.2 辽宁省同其它五省市人才结构的对比分析
        2.1.3 辽宁省人才结构存在问题分析
    2.2 辽宁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2.1 辽宁省产业结构现状
        2.2.2 辽宁省同其它五省市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
        2.2.3 辽宁省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分析
3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配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3.1 模型建立原则和思路
        3.1.1 模型建立的原则
        3.1.2 模型建立的思路
    3.2 评价模型的构建
        3.2.1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配置经济学机理分析
        3.2.2 指标体系的选取与建立
        3.2.3 指标的辨识与量化计算
    3.3 评价模型的计算方法
        3.3.1 建立功效函数
        3.3.2 建立适配度函数
        3.3.3 评价指标权重
        3.3.4 协调适配度等级划分
4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配度实证分析
    4.1 辽宁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配度
        4.1.1 指标的选取
        4.1.2 协调适配度的计算
    4.2 其它五省市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适配度
        4.2.1 指标的选取
        4.2.2 协调适配度的计算
    4.3 辽宁省同其它五省市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配度对比分析
        4.3.1 整体协调适配度结果对比分析
        4.3.2 分环节协调适配度结果对比分析
    4.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对人才的投入不足
        4.4.2 各产业的人才密度不足
        4.4.3 各产业间的人才配置不合理
        4.4.4 人才效能转化不足
5 提升辽宁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配度的对策
    5.1 投入环节增加教育科技投入
        5.1.1 拓宽投资渠道
        5.1.2 调整投入结构
    5.2 生成环节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培养
        5.2.1 制定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流入
        5.2.2 重视培训提升现有人才水平
    5.3 配置环节重视人才配置合理化
        5.3.1 加强产业人才调整规划
        5.3.2 实现人才配置与使用市场化
    5.4 效用环节健全人才产出效能促进机制
        5.4.1 提升知识产权意识和专利授权率
        5.4.2 促进技术市场的发展壮大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内蒙古人才政策对企业人才结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 人才政策研究
        2.1.1 人才政策概念研究
        2.1.2 国内外人才政策内容研究
    2.2 人才政策评价方法
        2.2.1 政策文本分析方法
        2.2.2 人才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方法
    2.3 企业人才结构研究
        2.3.1 企业人才结构概念
        2.3.2 企业人才知识结构作用研究
        2.3.3 企业人才知识结构影响研究
        2.3.4 人才政策对人才知识结构影响研究
    2.4 综述
3.内蒙古自治区人才政策分析
    3.1 内蒙古人才政策基础统计
        3.1.1 内蒙古人才政策发文时段统计
        3.1.2 内蒙古人才政策发文部门及文种统计
        3.1.3 人才政策适用对象
    3.2 人才政策分析框架
        3.2.1 政策工具分析
        3.2.2 人才政策分析维度
    3.3 内蒙古人才政策内容分析
        3.3.1 内蒙古人才政策编码
        3.3.2 内蒙古人才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3.3.3 X/Y维度组合分析
    3.4 政策本文分析结论
4.人才政策对企业人才结构影响研究
    4.1 理论推演与研究假设
        4.1.1 政府人才政策对企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直接影响
        4.1.2 政府人才政策对企业职工薪酬水平的影响
        4.1.3 企业职工薪酬水平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影响
        4.1.4 企业职工薪酬水平的中介作用
    4.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4.3 变量定义与测量
        4.3.1 人才政策效力
        4.3.2 中介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3.4 上市企业人才知识结构
        4.3.5 模型构建
    4.4 数据分析结果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相关性检验
        4.4.3 计量模型结果
    4.5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企业人才知识结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长三角地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主要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
        1.人才与人才结构
        2.产业与产业结构
        3.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度
        4.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研究
        5.文献述评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研究内容
        2.主要研究方法
        3.论文框架
    (四)创新与不足
        1.可能的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二、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人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传导路径
        1.路径一: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
        2.路径二:运用知识外溢和“干中学”相关原理
        3.传导路径三: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
    (二)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理论梳理
        1.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人才结构调整的理论
        2.人才结构优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
    (三)协同分析理论及复合系统的构建
        1.协同学理论基础
        2.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复合系统的构建
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选取原则
        2.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3.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适配度的计算方法
        1.建立功效函数
        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建立适配度函数
        4.适配度等级划分
四、长三角地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上海市产业结构现状
        2.江苏省产业结构现状
        3.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
        4.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
    (二)人才结构现状分析
        1.人才数量
        2.人才质量
    (三)产业与人才结构偏离度现状分析
五、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度的实证分析
    (一)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度值的计算
        1.研究对象和指标数据的选取
        2.指标功效值和权重系数的计算
        3.适配度结果的计算
    (二)整体适配度结果分析
    (三)分环节适配度结果分析
        1.投入环节
        2.生成环节
        3.配置环节
        4.应用环节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理论层面
        2.现实层面
    (二)政策建议
        1.转变发展思路,重塑人才地位
        2.加大人才投入,保证人才供应
        3.引导人才配置,优化人才布局
        4.发挥人才作用,促进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温州市瓯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综述评价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区域经济
        (二)高质量发展
        (三)人才支撑
        (四)人才供给与需求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人才支撑理论
    三、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才支撑的互动关系
        (一)人才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人才支撑的完善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类型
第二章 温州市瓯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现状
    一、温州市瓯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现状
        (一)人才需求概况
        (二)人才需求数量
        (三)人才需求结构
    二、温州市瓯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供给现状
        (一)人才供给概况
        (二)人才供给数量
        (三)人才供给结构
    三、温州市瓯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问题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人才数量的供需失衡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人才结构的供需失衡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才政策的匹配差距
第三章 瓯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人才支撑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人才数量供需失衡的原因
        (一)培养机制落后人才市场需求
        (二)人才平台建设存在失误
    二、人才结构供需失衡的原因
        (一)人才利用方式欠科学
        (二)人才待遇差距较大
    三、人才政策匹配差距的原因
        (一)人才结构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
        (二)人才政策出台与实施的滞后性
第四章 瓯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优化措施
    一、依靠人才支撑体系,维持人才数量供需平衡
        (一)构建科学的人才支撑体系
        (二)通过人才培养与引进,减轻人才数量供需压力
        (三)通过生活工作的环境优化留住人才
    二、立足市场经济发展,维护人才结构供需平衡
        (一)注重人才机制构建和人才结构优化
        (二)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人才结构的调整原则
        (三)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重视短缺型人才的引进
    三、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才政策的匹配度
        (一)立足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调整人才政策
        (二)强化人才支撑与经济结构的同步发展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成果自评表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总体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理论基础
        2.1.1 技术创新概念
        2.1.2 高技术产业界定
        2.1.3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内涵与特征
    2.2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
        2.2.1 技术创新过程
        2.2.2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划分
    2.3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内涵与研究框架
        2.3.1 技术创新效率概念
        2.3.2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内涵
        2.3.3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3.1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测度模型
        3.1.1 DEA模型
        3.1.2 超效率DEA模型
        3.1.3 总效率测度模型
    3.2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指标选取及处理
        3.2.3 指标选取合理性检验
    3.3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3.3.1 数据选取
        3.3.2 技术研发效率测度结果分析
        3.3.3 经济转化效率测度结果分析
        3.3.4 总效率测度结果分析
        3.3.5 各效率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时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4.1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动态演变轨迹及特征
        4.1.1 核密度估计法
        4.1.2 技术研发效率动态演变分析
        4.1.3 经济转化效率动态演变分析
        4.1.4 总效率动态演变分析
        4.1.5 各效率动态演变特征比较分析
    4.2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4.2.1 泰尔指数分析法
        4.2.2 技术研发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4.2.3 经济转化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4.2.4 总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4.2.5 各效率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4.3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收敛性分析
        4.3.1 σ收敛与β收敛
        4.3.2 技术研发效率收敛性分析
        4.3.3 经济转化效率收敛性分析
        4.3.4 总效率收敛性分析
        4.3.5 各效率收敛性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
    5.1 基于文献编码分析法的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识别
        5.1.1 研究设计与方法
        5.1.2 影响因素识别过程
        5.1.3 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5.2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5.2.1 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5.2.2 主成分分析法
        5.2.3 实证分析
    5.3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1 面板数据回归技术概述
        5.3.2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3.3 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
    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理论分析
        6.1.1 技术研发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6.1.2 经济转化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6.1.3 总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构建
        6.2.1 面板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6.2.2 解释结构模型及其改进
    6.3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实证研究
        6.3.1 技术研发效率影响因素相互作用检验
        6.3.2 经济转化效率影响因素相互作用检验
        6.3.3 两阶段效率影响因素交互作用检验
        6.3.4 影响因素解释结构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对策
    7.1 加强创新要素配置与管理
        7.1.1 优化创新资金组成
        7.1.2 合理调整创新人才结构
        7.1.3 努力提高专利产出质量
    7.2 适时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和集聚水平
        7.2.1 适当扩大企业规模
        7.2.2 规范市场竞争机制
        7.2.3 制定合理有效的政府支持政策
        7.2.4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7.3 加强技术引进管理
        7.3.1 提升技术引进的利用效率
        7.3.2 合理选择技术创新方式
    7.4 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7.4.1 提高地区人力资本供给质量
        7.4.2 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管理制度
        7.4.3 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7.4.4 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
        7.4.5 建立健全创新基础设施
        7.4.6 完善金融体系建设
    7.5 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协同发展
        7.5.1 促进两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协同发展
        7.5.2 促进区域间技术创新效率协同发展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优化人才结构与创新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研究——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的视角[J]. 黄弘,黄铭枫,李海东,黄志荣. 中国陶瓷工业, 2022(01)
  • [2]地区“人才新政”能否提升创新绩效?——基于出台新政城市的准自然实验[J]. 乐菡,黄明,李元旭. 经济管理, 2021(12)
  • [3]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战略的现状、挑战与对策——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 卓泽林. 教育发展研究, 2021(21)
  • [4]智慧水文视角下内蒙古自治区水文人才结构优化研究[D]. 王天晓.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提升研究[D]. 王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6]辽宁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配度研究[D]. 张渊. 辽宁大学, 2021
  • [7]内蒙古人才政策对企业人才结构影响研究[D]. 娄凯心.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8]长三角地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度现状研究[D]. 陶飞扬.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20(12)
  • [9]温州市瓯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研究[D]. 李益.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盛楠.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