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系)筛选试验初报

一、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系)筛选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杨叶华[1](2020)在《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中国果业的快速发展,为果园绿肥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对果园绿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肥种植对土壤及果树的影响上,但是关于不同区域果园适宜的绿肥品种、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及还田后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柑橘园为依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品种在西南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并通过田间试验或盆栽试验系探讨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不同播期和免耕等因素对绿肥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不同利用模式下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旨在筛选出适宜柑橘园种植的绿肥品种,为柑橘园绿肥的高产高效种植和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研究表明: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及养分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的生物学产量在42.553.2 t/hm2,显着高于其他绿肥种类;不同绿肥氮磷钾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0、7.0和25.3 g/kg,其中以豆科绿肥含氮量最高,二月兰具有较高的磷和钾含量;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等绿肥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可分别达250.0、50.0和191.7 kg/hm2以上。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受到不同区域气候环境条件的调控。种植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万hm2,相当于生产39.580.8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在绿肥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绿肥的区域适应性及其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肥品种。(2)绿肥在柑橘园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的研究表明: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幼龄柑橘园行间的生长良好,地上部产量随生长期的延长逐渐提高,冬绿肥最高产量(28.683.6 t/hm2)出现在播种后的第160220 d之间,即春季盛花期或旺长期。其中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和一年生黑麦草等绿肥苗期生长迅速,地上部鲜草最高产量均达到55 t/hm2以上,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均高于其他绿肥,还田后能为柑橘树提供大量养分,是适于柑橘园种植的优质高产的绿肥品种。但是黑麦草是直立型植物,第160 d时株高在大于90 cm以上,不适宜在幼龄柑橘园种植。(3)土壤含水量显着影响绿肥种子萌发和生长。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100%之间绿肥种子发芽率最高,二者差异不显着;当低于田间持水量50%时则显着抑制种子发芽;土壤含水量越高,种子萌发越快。豆科和禾本科绿肥的地上部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50%时产量最高;水分含量过低时氧化酶(POD、CAT、SOD)活性高,抑制绿肥生长。十字花科绿肥在田间持水量75%时生长最好,此时氧化酶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基本都处于最低状态。因此播种时保持较高的土壤墒情是保障绿肥种子快速萌发以及前期绿肥生长、及覆盖压草的必要条件。(4)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显着影响绿肥地上部产量,高肥力土壤的生物量和养分吸收量显着高于低肥力土壤;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低肥力土壤上表现出较低的生产性能,最高产量在0.4613.3 t/hm2之间;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适应范围广,在不同肥力土壤上均生长较好,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的产量分别为55.375.3 t/hm2和28.037.6 t/hm2,可作为立地条件差、肥力低下的果园的先锋绿肥品种推广应用。(5)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播期主要影响绿肥的产量,对其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播期在9月21日到10月11日之间,适当早播可提高绿肥的产量,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达最高,产量和有机碳、氮、磷、钾分别为21.438.2 t/hm2、15072881 kg/hm2、91.9205 kg/hm2、28.181.9 kg/hm2。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在10月21日左右播种仍有较高的产量,是适宜柑橘园晚播的绿肥品种。(6)轻简化播种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翻耕和免耕主要影响绿肥的前期生长,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对绿肥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到第190 d220 d差异不显着,此期间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也无显着性差异。供试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等可在柑橘园采用免耕直播的轻简化方式进行种植。(7)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表明:田间条件下不同处理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相似。绿肥腐解均分为快速腐解期(030 d)-中速腐解期(3060 d)-缓慢腐解期(60120d)三个时期,养分的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钾>氮>碳>磷,绿肥翻压比覆盖利于腐解和养分释放,且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促进绿肥腐解和养分释放。冬季绿肥在每年的4月份翻压或覆盖,绿肥的快速腐解正好与柑橘春季的养分需求一致,能为柑橘提供大量的有效养分。综上所述,不同绿肥的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不同,但养分释放规律相似。豆科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和箭筈豌豆适应能力强,在西南柑橘园种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胡蕾[2](2019)在《江苏沿江地区单季晚粳优质高产品种筛选及品质与产量协同性的若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于2017-2018年在扬州大学试验农牧场进行,以适合江苏沿江地区种植的63个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了不同晚粳品种产量、品质的差异并筛选出适合江苏沿江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以食味品质和产量有显着差异的3类粳稻品种(味优高产类型的南粳46、苏香粳100、常软07-7;味优中产类型的宁9044、苏2250、常粳16-2;味中中产类型的常农粳8号、淮香粳15号、武粳215。)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品质的特征差异,以阐明江苏沿江地区单季晚粳优质高产协同的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适合江苏沿江地区种植的优良食味且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有南粳46、苏1707、苏香粳100等12个品种(系),该类型品种的食味值均值为70.6,变幅范围为65.2~77.6,产量均值为9.7 t·hm-2,变幅范围为9.2~10.8 t·hm2;2018年味优高产类型的品种有苏粳9号、常软07-7、武育6622等9个品种(系),该类型的食味值均值为78.4,变幅范围为70.8~85.3,产量均值为9.9t·hm-2,变幅范围为9.6~10.3t·hm-2。综合两年的结果,筛选出两年均为味优高产的品种有5个:常软07-7,宁9051,南粳46、苏香粳100以及常软07-10。两年重复试验与食味值密切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达到0.5以上的品质指标有:整精米率(0.509**)、胶稠度(0.520**)、崩解值(0.601**);与食味值密切负相关且相关系数达到0.5以上的品质指标有:直链淀粉含量(-0.604**)、蛋白质含量(-0.635**)、最终黏度(-0.541**)和消减值(-0.623**)。2.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间产量形成具有显着差异。味优高产类型的产量比味优中产类型高15.35%,其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比味优中产类型分别高出0.73%、5.17%、3.29%和2.21%,其中结实率呈显着差异。与味优中产类型相比,味优高产类型拔节和抽穗期的茎蘖数相对较低,而成熟期的茎蘖数和成穗率则分别高出1.92%和12.47%。味优高产类型抽穗期、成熟期和抽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比味优中产类型分别高出5.08%、24.5%和17.67%,叶面积衰减率、二次枝梗数、着粒密度则分别低13.63%、38.47%和10.64%;拔节至抽穗期的物质积累比例比味优中产类型低9.93%,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质积累量和积累比例以及该阶段的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比味优中产类型分别高出54.78%、27.27%、24.46%、18.18%和 27.22%。3.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间品质指标具有显着差异。味优高产类型的食味值比味中高产类型高出25.32%,主要表现在外观、黏度和平衡度分别高出38.81%、36.30%和37.40%,而硬度则低2.86%。味优高产类型灌浆结实期的日平均温度和积温比味中高产类型分别低6.6%和1.84%。稻米的理化特征中,味优高产类型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RVA谱特征值中的消减值、回复值;蒸煮特性中的吸水率、膨胀率、碘蓝值以及质构特性中的硬度比味中高产类型分别低出 37.67%、6.67%;159.9%、18.64%;12.71%、13.92%、51.94%和22.4%;而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米汤干物质以及质构特性中的弹性、粘度和平衡度比味中高产类型高19.92%、14.96%、13.96%、15.96%、1.83%、11.48%以及8.1%、7.1%和23.3%。味优高产类型淀粉热力学特性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值温度、回生热焓值与回生值比味中高产类型分别低2.46%、3.89%、2.92%、32.73%和39.28%,而凝胶热焓值高10.10%。

卫平洋[3](2020)在《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试验于2017-2018年,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以生产上现有主推品种和近年来育种单位培育的共计74个粳稻品种(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各品质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并筛选出适合安徽沿淮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根据产量与食味值的聚类分析,筛选出生产上广泛应用的高产优质、中产优质和高产不优质3种类型,又从每种类型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3个品种(高产优质类型的南粳9108、南粳505、徐稻9号;高产不优质类型的武运5051、扬粳1612、华粳8号;中产优质类型的福粳1606、苏香粳3号、松早香1号。),阐明其品种特征,旨在为安徽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及高产、优质的稻作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根据生育期、田间抗病虫害、倒伏情况等筛选出74个水稻品种(系),通过食味值和产量的聚类分析,得出高产优质、高产不优质、中产优质、中产不优质4种类型。2017年适合安徽沿淮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类型品种有南粳5718、徐稻9号、镇稻99等共16个品种(系);高产不优质类型有武运5051、华粳5号、连粳12等共15个品种(系);中产优质类型有松早香1号、沪香粳165、南繁1605等共11个品种(系);中产不优质类型有盐粳16、武运粳32、圣稻18-15等共32个品种(系)。2018年适合安徽沿淮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类型品种有南粳5718、常软07-6、南粳505等共16个品种(系);高产不优质类型有扬粳1612、宁粳040、连粳15等共14个品种(系);中产优质类型有松早香1号、苏秀867、苏香粳3号等共14个品种(系);中产不优质类型有盐粳16、新稻22、华粳295等共30个品种(系)。(2)本试验中这些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的特征及与其他两种类型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差异的指标主要表现为,产量在8.35-9.16 t·hm-2,单位面积穗数在310×104-320×104 hm-2之间,每穗粒数在140左右,千粒重在25 g以上;食味值评分在60-74,胶稠度长度在80-90mm,蛋白质含量在6%-8%以内;在RVA谱中崩解值在1000cP左右,而消减值在-200 cP以下。(3)不同类型粳稻品种间产量形成具有显着差异。中产优质类型产量较高产优质类型、高产不优质类型分别低16.95%、16.76%,高产优质类型和高产不优质类型在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上分别比中产优质类型高33.78%、3.18%、5.34%和32.23%、2.90%、3.04%。中产优质类型的茎蘖数在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比其他类型都要高,其中成熟期比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出14.63%、11.06%;成穗率上,不同类型常规粳稻表现为高产优质>高产不优质>中产优质。高产优质类型的叶面积指数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7.58%、13.5%,而叶面积衰减率低于其他两种类型。抽穗到成熟阶段,高产优质类型、高产不优质类型的物质积累量分别比中产优质类型高出18.91%、19.13%;群体生长率高出13.25%、8.39%;光合势高出22.03%、27.83%;高产优质类型的净同化率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出2.64%、5.02%。(4)不同类型粳稻品种间品质指标具有显着差异。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高出1.48%、1.18%和1.23%、2.30%;食味值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高出18.64%、16.95%;在外观、黏度和平衡度参数上,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高出34.00%、36.00%、33.33%、27.45%和37.5%、35.42%;高产不优质类型的硬度比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要高,都高出12.12%。高产不优质类型的直链淀粉含量高于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分别高出39.31%、42.63%;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的胶稠度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长22.06%、19.12%,而蛋白质含量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低7.31%、4.79%。高产优质类型的崩解值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22.32%、3.37%,而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低 324.20%、115.95%和 30.24%、17.49%。

刘汉成[4](2018)在《小黑麦与黑麦的甄别及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正确区分小黑麦和黑麦,并探索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小黑麦和黑麦高产栽培技术,本论文从根系、茎秆、叶片、花序和种子结构特征等方面对小黑麦和黑麦进行了甄别,并研究了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刈割时期对小黑麦和黑麦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得到结果如下:1小黑麦和黑麦根系结构差异明显。小黑麦根系的鲜重(0.74±0.13 g)、干重(0.47±0.10 g)、冠层干重(6.32±1.67 g)极显着大于黑麦,根系总长度(722.08±152.78 cm)、表面积(52.76±11.76 cm2)和根尖数(2556.20±560.75)极显着小于黑麦(P<0.01);根系入土深度极显着小于黑麦,二者的根体积无显着差异。从二者根系结构特征来看,小黑麦和黑麦均有较强的抗逆性,适宜在青藏高原推广种植。2从茎秆形态和化学组分而言,小黑麦株高(103.20 cm)小于黑麦(134.50 cm),且每一节间长度均小于黑麦,整个植株的重心较低;小黑麦节间较粗壮,基部第2节间的粗度(3.67±0.49 mm)、秆壁厚度(0.72±0.12 mm)、叶鞘包被长度与节间长度之比(80.39±8.06%)和叶鞘重与节间重之比(22.83±2.55%)等指标均小于黑麦,说明小黑麦较黑麦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小黑麦茎秆的可溶性糖含量是黑麦的23倍,CP含量、NDF含量、ADF含量、灰分含量、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均显着小于黑麦(P<0.05),说明小黑麦茎秆虽然粗蛋白含量较低,但适口性较好,家畜更喜食。3小黑麦和黑麦的叶片数量无显着差异,小黑麦为46片,黑麦均为5片。但小黑麦叶面积(20.34±4.96 cm2)和叶片厚度(317.50±34.98μm)均显着大于黑麦(P<0.05),因此,小黑麦植株中叶片所占比重较大,粗蛋白含量也较高,饲草的适口性好。4小黑麦和黑麦花序结构特征差异显着。小黑麦的花序明显大于黑麦,但小穗数(21.35个)显着低于黑麦(30.20个);小黑麦的小花数变化较大,平均为3朵小花,黑麦较稳定,有2朵小花。从小花结构来看,小黑麦花序中部小穗的护颖长度和宽度显着大于黑麦(P<0.05),小花的外稃宽度、高度和芒的长度极显着大于黑麦(P<0.01),而外稃和内稃的长度都小于黑麦。小黑麦的穗粒数(52.50±1.80粒)显着低于黑麦(58.50±2.50粒)(P<0.05),但其穗粒重(2.08±0.04g)、粒重(0.04±0.00 g)和籽粒宽(3.04±0.32 mm)均极显着高于黑麦(P<0.01),每个花序的籽粒不仅体积大,而且质量较重,其籽粒的生产性能高于黑麦。小黑麦和黑麦花序结构与籽粒性状之间Pearson相关性表明,小黑麦种子长与花序宽度、花序基部小穗数目显着正相关(P<0.05),种子宽度与花序长度极显着正相关(P<0.01),穗粒重和穗粒数分别于花序中部小穗的下位护颖和上位护颖宽度极显着正相关(P<0.01);黑麦种子长度与中部小穗第2小花的内稃长显着正相关(P<0.05),而穗粒数与中部小穗第2小花的外稃高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5小黑麦种子的长度和高度与黑麦无显着差异,但其宽度(3.03±0.32 mm)极显着大于黑麦(2.53±0.20 mm)(P<0.01),因此千粒重(38.82±0.63 g)极显着大于黑麦种子(30.89±0.18 g)(P<0.01);小黑麦种子的果毛较长、较浓密,腹沟较深,胚乳腔较大,种子皱缩程度大于黑麦,种子表面具纵条纹状不规则纹饰,而黑麦种子表面纹饰为纵条状-网状。6本试验首次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尝试秋季播种小黑麦并取得成功。秋播小黑麦翌年生长发育速度较快,草产量显着大于春播小黑麦(P<0.05)。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秋播和春播小黑麦的草产量和营养品质有显着影响。小黑麦的氮肥施用量为240360 kg N/hm2、播种密度为8431101万基本苗/hm2时,草产量最高、营养评价值最高。7小黑麦和黑麦不同刈割期的草产量和营养品质差异较大。蜡熟期刈割时,鲜、干草产量均最高,孕穗期刈割时粗蛋白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最高,随着刈割期推迟,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不断升高。从综合评价结果看,小黑麦和黑麦蜡熟期刈割时综合评价值最高,乳熟期次之。但如果考虑小黑麦和黑麦的饲草品质,开花期则为最佳刈割期;如果考虑经济效益,宜在乳熟期刈割;如果考虑相对饲喂价值,则可在抽穗期刈割。8本试验采用响应面设计法对本试验得出的小黑麦和黑麦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刈割期进行了验证,与结果较吻合。结果表明,小黑麦播种密度为300.75kg/hm2,氮肥施用量为302.43 kg/hm2,开花期刈割时,干草产量最高(13.80 t/hm2),粗蛋白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16.11%和79.71%,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50.76%和31.88%。黑麦的播种密度为300.00 kg/hm2,氮肥施用量为304.79kg N/hm2,开花期刈割时,干草产量最高,粗蛋白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16.67%和79.64%,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49.51%和31.86%。

二、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系)筛选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系)筛选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果园绿肥种植及利用概况
        1.1.1 果园绿肥发展概况
        1.1.2 果园绿肥的种植模式和品种选择
        1.1.3 果园绿肥的利用方式
    1.2 绿肥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1.2.1 果园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1.2.2 果园种植绿肥的水土保持效果
        1.2.3 果园种植绿肥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4 果园种植绿肥的生态环境效应
    1.3 影响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因素
        1.3.1 气候和土壤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2 绿肥品种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3 肥水管理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4 栽培措施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差异
        3.3.2 不同绿肥种类养分含量和累积量特征
        3.3.3 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
        3.3.4 不同地区种植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潜力评估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绿肥品种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
        4.3.2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含量
        4.3.3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累积量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种植发芽的影响
        5.3.2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5.3.3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农艺性状的影响
        5.3.4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SOD、POD、CAT和 MDA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 数据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土壤肥力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6.3.2 土壤肥力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2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
        7.3.1 不同播期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7.3.2 不同播期对绿肥养分含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果园免耕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地概况
        8.1.2 试验设计
        8.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8.2 数据分析
    8.3 结果分析
        8.3.1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8.3.2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8.4 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材料
        9.1.2 试验设计
        9.1.3 测定方法
    9.2 数据分析
    9.3 结果分析
        9.3.1 绿肥腐解特征
        9.3.2 绿肥养分释放特征
    9.4 讨论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文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数据来源)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2)江苏沿江地区单季晚粳优质高产品种筛选及品质与产量协同性的若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筛选研究进展
        2.2 环境因素对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3 稻米品质的理化指标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目的意义
        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江苏沿江地区单季晚粳优质高产品种筛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2017年与2018年所有品种主要生育期及生育阶段跨度
        3.2 2017年与2018年全生育期期间气象条件
        3.3 初步筛选品种
        3.4 适宜品种主要生育期及生育阶段跨度
        3.5 2017年及2018年安全成熟品种温光范围
        3.6 食味值及产量的差异
        3.7 2017年不同水稻品种食味值的聚类分析
        3.8 基于产量水平的聚类分析
        3.9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各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10 2018年不同水稻品种食味值的聚类分析
        3.11 基于产量水平的聚类分析
        3.12 不同类型粳稻各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13 不同类型粳稻品质的差异
    4 讨论
        4.1 基于水稻生育期的初步筛选
        4.2 基于食味值和产量水平下的优质高产品种筛选
        4.3 理化指标与食味值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江苏沿江地区不同类型单季晚粳产量的差异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4 数据计算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关键生育期茎蘖数及成穗率的差异
        3.3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叶面积组成及叶面积衰减率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穗部结构及着粒密度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各生育阶段物质积累及其比例的差异
        3.6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光合势的差异
    4 讨论
        4.1 江苏沿江地区优质高产晚粳稻品种产量及穗部性状的特点
        4.2 江苏沿江地区优质高产晚粳稻品种物质生产的特征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江苏沿江地区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品质的差异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和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食味值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生育期及灌浆结实期温光的差异
        3.3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加工及外观品质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营养及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3.6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蒸煮特性的差异
        3.7 不同类型晚粳稻质构特性的差异
        3.8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热力学特性的差异
    4 讨论
        4.1 江苏沿江地区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晚粳稻稻米国标品质及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4.2 江苏沿江地区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晚粳稻碘蓝值、质构与热力学特性的差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江苏沿江地区优质高产品种筛选
        1.2 与食味值密切相关的品质指标
        1.3 优质与高产协同品种产量形成的特点
        1.4 优质与高产协同品种品质形成特点
        1.5 优质与高产协同的特征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3)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筛选
        2.1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筛选研究进展
        2.2 稻米品质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目的意义
        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品种筛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2017和2018年所有常规粳稻品种主要生育期及天数
        3.2 2017和2018年所有常规粳稻品种全生育期气象条件
        3.3 初步筛选常规粳稻品种
        3.4 适宜常规粳稻品种的生育期
        3.5 适宜常规粳稻品种的温光范围
        3.6 2017年和2018年常规粳稻产量和食味值的差异
        3.7 2017年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品种产量的聚类分析
        3.8 2018年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品种产量的聚类分析
        3.9 不同年度与食味值密切相关的品质指标的差异
    4 讨论
        4.1 基于水稻生育期的初步筛选
        4.2 基于产量和食味值对优质高产品种的筛选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产量差异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的生育期
        3.3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灌浆结实期天数及温光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茎蘖数及成穗率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叶面积指数及叶面积衰减率的差异
        3.6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物质积累量及比例的差异
        3.7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的差异
        3.8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各生育阶段光合势的差异
    4 讨论
        4.1 安徽沿淮地区不同类型常规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灌浆结实期温光的特点和差异
        4.2 安徽沿淮地区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各时期物质积累的特点和差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品质差异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加工品质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外观品质的差异
        3.3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食味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营养及蒸煮品质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4 讨论
        4.1 安徽沿淮地区高产优质类型粳稻各品质指标的特征
        4.2 安徽沿淮地区高产优质类型粳稻RVA谱特征值的特征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语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安徽沿淮地区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筛选
        1.2 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特点
        1.3 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品质指标的特点
        1.4 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特征特性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小黑麦与黑麦的甄别及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小黑麦和黑麦植物学特征研究
        2.2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牧草栽培技术研究
        2.3 小黑麦育种栽培研究现状
        2.4 小黑麦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3 研究目标
    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小黑麦和黑麦植物学结构特征比较
    第一节 小黑麦和黑麦根系结构特征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分析方法与原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黑麦根系深度和质量比较
        2.2 小黑麦和黑麦根系长度比较
        2.3 小黑麦和黑麦根系总表面积比较
        2.4 小黑麦和黑麦根系体积比较
        2.5 小黑麦和黑麦根尖数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小黑麦与黑麦茎秆结构特征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电镜扫描观察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黑麦和黑麦茎秆形态学特征
        2.2 小黑麦和黑麦基部第2节间结构特征
        2.3 小黑麦和黑麦基部第2节间显微结构特征
        2.4 小黑麦和黑麦茎秆基部第2节间化学成分
        3 讨论
        3.1 小黑麦与黑麦茎秆结构差异明显,小黑麦抗倒伏能力强于黑麦
        3.2 小黑麦比黑麦生产潜能更高
        4 结论
        4.1 小黑麦抗倒伏能力强于黑麦
        4.2 小黑麦比黑麦生产潜能更高
    第三节 小黑麦与黑麦叶片结构特征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分析方法与原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黑麦和黑麦主茎倒二叶外部形态特征
        2.2 小黑麦和黑麦表皮结构特征
        2.3 小黑麦和黑麦主茎倒二叶表皮亚显微结构特征
        2.4 小黑麦和黑麦主茎倒二叶解剖结构特征
        2.5 小黑麦和黑麦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节 小黑麦与黑麦花序结构和籽粒特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分析方法与原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黑麦和黑麦的花序结构特征
        2.2 小黑麦和黑麦花序结构与籽粒性状相关性分析
        2.3 小黑麦和黑麦不同品系花序结构比较
        3 讨论
        3.1 小黑麦和黑麦的花序结构差异明显
        3.2 小黑麦籽粒的生产性能高于黑麦
        3.3 小黑麦和黑麦品系的代表性
        4 结论
    第五节 小黑麦和黑麦种子结构特征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4 形态指标测定
        1.5 电镜扫描观察
        1.6 数据分析方法与原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黑麦与黑麦种子外部形态特征
        2.2 小黑麦和黑麦胚乳腔及胚大小特征
        2.3 小黑麦和黑麦种子微观结构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小黑麦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小黑麦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下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2.2 生长速率
        2.3 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小黑麦草产量影响
        2.4 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小黑麦营养价值影响
        2.5 小黑麦在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下饲草品质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3.2 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草产量的影响
        3.3 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4 结论
第四章 小黑麦和黑麦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适宜刈割期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小黑麦和黑麦不同生育时期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黑麦和黑麦物候期测定
        2.2 小黑麦和黑麦生长速率
        2.3 小黑麦和黑麦在不同刈割时期的草产量分析
        2.4 小黑麦和黑麦不同刈割时期饲草营养价值分析
        2.5 小黑麦和黑麦不同刈割时期饲草品质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不同刈割时期的株高效应
        3.2 不同刈割时期的枝条数效应
        3.3 不同刈割时期鲜干比效应
        3.4 不同刈割时期草产量效应
        3.5 不同刈割时期营养品质效应
        3.6 小黑麦和黑麦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综合评价
    4 结论
第五章 小黑麦和黑麦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最适栽培条件的响应面优化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及方法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响应面设计下小黑麦试验结果
        2.2 响应面设计下黑麦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播种密度对小黑麦和黑麦干草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3.2 氮肥施用量对小黑麦和黑麦干草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3.3 生育天数对小黑麦和黑麦干草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 小黑麦和黑麦植物学结构差异显着
        1.1 小黑麦与黑麦根系结构差异
        1.2 小黑麦与黑麦茎秆结构差异
        1.3 小黑麦与黑麦叶片结构差异
        1.4 小黑麦和黑麦花序结构差异
        1.5 小黑麦和黑麦种子结构差异
        2 播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对小黑麦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生产性能的影响
        3 小黑麦和黑麦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最佳刈割期研究
        4 小黑麦和黑麦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最适栽培条件响应面优化筛选
    第二节 创新点
        1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小黑麦秋季播种技术研究
        2 小黑麦和黑麦的甄别
        3 响应面法确定小黑麦和黑麦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适宜播种量、氮肥施用量和刈割期研究
    第三节 不足之处
        1 播种期研究不足
        2 免耕播种模式尚不能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推广
        3 跨专业研究的局限性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四、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系)筛选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D]. 杨叶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2]江苏沿江地区单季晚粳优质高产品种筛选及品质与产量协同性的若干研究[D]. 胡蕾. 扬州大学, 2019
  • [3]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研究[D]. 卫平洋. 扬州大学, 2020
  • [4]小黑麦与黑麦的甄别及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刘汉成.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