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科学家发现疼痛相关基因

一、加科学家发现与疼痛相关的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刘凌云[1](2021)在《温度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的发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生理学家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分子生物学家阿德姆·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机体对热、冷和机械压力等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对于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其遭受伤害.在David Julius和Ardem Patapoutian的发现之前,神经系统如何感知热、冷和机械压力并如何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尚不清楚.温度感受器TRPV1和触觉感受器PIEZOs的发现则揭开了这些感受器神秘的面纱,促进更多的TRP受体家族以及PIEZO受体家族成员的发现及其功能的相关研究,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多种疼痛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本文总结了这两类感受器的发现过程、结构和作用机制,并介绍了温度与触觉感受器异常所导致的疾病以及它们作为药物研发靶点的最新进展.

宋歌[2](2021)在《运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中lncRNA和mRNA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亟待解决的疾病之一,但是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大量的证据表明运动正在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兴热点,但是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我们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技术探索坐骨神经慢性压迫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运动干预后脊髓背角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mRNA的变化,并研究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生物学功能及信号转导途径。研究方法:采用Sprague Dawley(SD)大鼠,建立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6)、CCI组(n=6)和运动组(CCI-Swim组,n=6)。CCI-Swim组进行4周游泳训练,Sham组和CCI组常规饲养。术前及术后第3、7、14、21和28天进行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测试。术后第28天取L4-L6节段脊髓进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变化、并取造模侧L4-L6节段脊髓背角进行RNA-seq,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 RNA和m RNA,然后对这些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对关键性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定量分析以验证RNA-seq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与Sham组大鼠相比,CCI组大鼠MWT和TWL在术后第3、7、14、21和28天均显着降低(P<0.05);与CCI组MWT和TWL相比,CCI-Swim组大鼠MWT和TWL在第21天和第28天均显着升高(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受损变形,说明CCI模型制备成功;而CCI大鼠经过游泳训练后,神经元形态得到恢复,整体优于模型组。通过差异表达分析,我们发现了在CCI组与Sham组的比较中,发现了385个表达上调和349个表达下调的lncRNAs以及286个表达上调和156个表达下调的m RNAs;在CCI-Swim组与CCI组的比较中发现了339个表达上调的lnc RNAs和419个表达下调的lnc RNAs以及126个表达上调的m RNAs和275个表达下调的m RNAs。CCI组与Sham组之间差异lnc RNA的靶基因的KEGG显着富集的通路有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PPAR信号通路以及核糖体等信号通路。CCI-Swim组与CCI组之间差异lncRNA的靶基因的KEGG显着富集的通路有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核糖体、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研究结论:本研究证明了游泳能够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并利用RNA-seq方法评估了差异lncRNA和mRNA,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会是NP治疗的靶点。我们还通过对差异lncRNA靶基因以及差异m RNA的生物信息功能进行了GO和KEGG通路分析,这些帮助我们对游泳运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丁嘉烽[3](2021)在《低聚果糖诱导奶牛急性蹄叶炎模型及其发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牛蹄叶炎是发生在蹄趾部的弥漫性、浆液性和无菌性炎症,被认定为奶牛四大疾病之一,可引起蹄底出血/溃疡、白线病和变形蹄等多种蹄病,造成蹄部疼痛、运步跛行,产乳量、体重、饲料报酬率和繁殖性能下降等不良反应,不仅严重影响动物福利水平,而且造成养殖企业(户)巨大经济损失,阻碍奶牛事业的健康发展。在生产实践中,奶牛蹄叶炎常继发于瘤胃酸中毒、瘤胃炎、子宫炎、乳腺炎和胸膜肺炎等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而且当前大多数奶牛场为提高产乳量,经常饲喂过量高能日粮,导致瘤胃酸中毒等普通代谢病频发,从而奶牛蹄叶炎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由于奶牛蹄叶炎的发病部位在蹄壳内,不易直接观察和检测,而且奶牛对疼痛刺激比较迟钝,病情严重时才表现跛行症状,进而使该病的及时发现和准确诊疗非常困难。据报道,当前科学家们普遍认同,大多数奶牛蹄叶炎来源于高能日粮饲喂导致的(亚)急性瘤胃酸中毒。通过模拟临床发病条件,科学家们建立了低聚果糖过载诱导的奶牛急性蹄叶炎模型,并证实该模型与奶牛急性蹄叶炎病例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病理组织学变化。但近20年来,奶牛蹄叶炎研究仍停留在简单的表型层面,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导致其诊疗技术开发愈加困难。因此,本研究在利用低聚果糖成功诱导奶牛急性蹄叶炎的基础上,从血液学和组织学层面,对奶牛蹄叶炎的炎症反应(炎性分子和相关信号通路等)、金属蛋白酶降解作用、炎性细胞激活、血管功能紊乱和内脏功能障碍进行探究,旨在说明奶牛蹄叶炎发生前后的变化,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12头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将它们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头。模型组奶牛在0 h经口置瘤胃管灌注17 g/kg剂量的低聚果糖(溶于2 L/100 kg的去离子水),对照组奶牛灌注2 L/100 kg的去离子水。在灌注前-72 h、0 h及灌注后6 h,12 h、18 h、24 h、36 h、48 h、60 h和72 h,对模型组和对照组奶牛进行临床指标及相关评分的监测,同时各收集20 m L颈静脉血液。在低聚果糖灌注72 h后,模型组奶牛出现运步跛行评分≥2,以及相同蹄趾连续的疼痛反应,满足奶牛急性蹄叶炎判定标准,即成功建立奶牛急性蹄叶炎模型。安乐死模型组和对照组奶牛,收集蹄叶组织制备病理学切片,观察蹄叶炎特征性组织学变化。在血液学中,监测蹄叶炎奶牛血常规指标,血清内炎性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炎症介质和诱导因子)、急性期蛋白、血管活性物质、内脏(肝脏、肾脏和心脏)功能及电解质平衡指标的水平变化。在组织学中,针对奶牛蹄叶组织,开展超微结构观察,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的基因表达量检测,炎性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基因表达量检测,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活化,以及NF-κB和MAPK炎症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量检测。实验结果发现:(1)模型组奶牛的临床表现:精神沉郁,不进食不饮水,严重水样腹泻,体重转移,蹄冠带明显肿胀,趾动脉搏动亢进,蹄指疼痛,运步评分增加,心跳频率加快,呼吸频率减慢,直肠温度升高,舒张压升高,蹄系部皮肤和蹄壳温度升高,瘤胃收缩速率减慢,瘤胃液p H值下降等症状。(2)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的病理学特征:肉眼可见真皮蹄叶弥漫性出血斑块。HE切片中,表皮蹄叶伸长,头端尖锐;表皮基底细胞水肿、层数增加,细胞核淡染,染色质网粗糙;多见充血、出血,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炎性浸润;可见凋亡细胞和血管内微血栓。PAS切片中,基底膜模糊,与表皮基底细胞(部分)分离。(3)蹄叶炎奶牛血常规和血清炎性因子含量的监测: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率、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计数升高;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8和IL-10)、趋化因子(CXCL-1、CXCL-6、MCP-1和MCP-2)、炎症介质(E-selectin、ICAM-1、COX-2、i NOS和PAI-1)和诱导因子(LPS、HIS和LA)含量升高。(4)蹄叶炎奶牛血清急性期蛋白和血管活性物质含量的监测:CRP、SAA和PCT含量升高,Ia Ip含量降低;PGI-2、5-HT、TXB-2和ET-1含量升高。(5)蹄叶炎奶牛血清肝脏、肾脏和心脏功能及电解质平衡指标的监测:肝功(AST和ALT活性升高,TBILI含量升高);肾功(Crea和BUN含量升高);心功(CK和LDH活性升高);电解质平衡(Ca、Cl和P含量升高)。(6)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蹄叶致密层与基底细胞膜分离;基底细胞膜上半桥粒数量减少;基底细胞骨架张力丝深染并聚集;表皮基底细胞核向基底膜移动,边界不清晰,染色质边缘化等。(7)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基因表达量的检测:MMPs家族(MMP-2和MMP-9)和ADANTSs家族(ADAMTS-4和ADAMTS-5)基因表达量升高,TIMPs家族(TIMP-2)基因表达量降低。(8)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的检测:促炎因子(IL-1β、IL-6和IL-8)、趋化因子(CXCL-1和MCP-2)、粘附分子(ICAM-1和E-selectin)和炎症介质(COX-2、i NOS和PAI-1)基因表达量升高。(9)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与活化:在真皮蹄叶深部血管周围,以及表皮蹄叶与真皮蹄叶交界处,MAC387阳性细胞和CD163阳性细胞的数量均增加,且真皮蹄叶深部血管周围比表皮蹄叶与真皮蹄叶交界处增加更明显。(10)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量的检测:NF-κB信号通路中,P-IκBα、P-IκBα/T-IκBα、P-P50、P-P50/T-P50、P-P65、T-P65和P-P65/T-P65的蛋白表达量升高;MAPK信号通路中,TLR4、My D88、P-P38、P-P38/T-P38、P-ERK、P-ERK/T-ERK、P-JNK、T-JNK和P-JNK/T-JNK的蛋白表达量升高。综上,结论如下:(1)采用低聚果糖过载成功建立了奶牛急性蹄叶炎模型,模型组奶牛出现典型的急性蹄叶炎临床表现及蹄叶组织病理学特征。(2)低聚果糖诱导奶牛急性蹄叶炎期间,血清内炎性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炎症介质、诱导因子和急性期蛋白的含量升高,表明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异常,表明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肝脏/肾脏/心脏功能及电解质指标水平异常,表明肝脏/肾脏/心脏器官损伤及水盐平衡失调。(3)低聚果糖诱导的急性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内,MMP-2、MMP-9、ADAMTS-4和ADAMTS-5基因表达升高,TIMP-2基因表达降低,导致基底细胞膜上半桥粒数目减少,基底细胞至蹄叶致密层距离增加,最终作用于基底膜与表皮基底细胞的分离。(4)低聚果糖诱导的急性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内,浸润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以及激活NF-κB和MAPK炎症信号通路产生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介质,共同导致蹄叶组织炎症反应的发生。(5)本研究证实,奶牛急性蹄叶炎是全身性疾病在蹄的局部表现,炎症反应、金属蛋白酶降解作用和血管功能障碍参与蹄叶炎发生发展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制定该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象鹏[4](2021)在《基于LncRNA HOTAIR/p38MAPK通路探讨苍膝通痹胶囊保护膝关节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纳入研究的人员证候表现进行聚类分析,探究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再通过苍膝通痹胶囊、仙灵骨葆胶囊及硫酸氨基葡萄糖在临床中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上的差异进行观察比较,确定苍膝通痹胶囊的临床治疗作用及治疗优势;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苍膝通痹胶囊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保护膝关节关节软骨的药物分子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科学分析,阐释该药物作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分子机制;通过动物体外细胞实验对苍膝通痹胶囊的药效评价和相关机制进行探索。方法:第一部分为临床回顾性研究,根据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诊疗指南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项研究所需要的各项标准,搜集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由我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0例KL分期I~II期KOA患者,共3组,A组:苍膝通痹胶囊药物组,50人,B组:仙灵骨葆胶囊药物组,48人,C组:硫酸氨基葡萄糖组,三组用药总时长均为2月,确定治疗方法后随机抽取,被抽取的人员病例信息系统中均须有定期随访资料,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标准、Lequesne指数评分标准及治疗有效率进行效果评定,通过系统类聚法对证型进行分布研究。第二部分为苍膝通痹胶囊相关研究的数据挖掘,通过TCMSP数据库寻找本方剂组方:独活、威灵仙、苍术、鸡血藤、草薛、桑寄生、骨碎补、川牛膝及川断的有效化合物成分,采用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药物相似性、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等几项药理学一般核心参数对药物化合物进行评价,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探析药物干预靶点后的作用机理,科学的综合分析“君臣佐使”的药物分布规律及原因。再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行进一步预测其保护关节软骨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及与p38MAPK信号通路存在的关系,对多成分、多通路、多靶点的配合治疗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验证。第三部分为大鼠体外细胞实验,本实验采用1周龄SD大鼠关节软骨细胞,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软骨细胞进行鉴定,采用炎性因子试剂IL-1β(10ng/ml)进行炎症造模,建立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细胞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与p38信号通路相关并且在第二部分数据挖掘预测到的相关靶点进行系列验证,通过Cell Counting Kit-8法观察药物干预后细胞活力筛选药物最佳使用浓度,使用q RT-PCR技术检测软骨细胞中LncRNA HOTAIR表达量、苍膝通痹胶囊干预KOA软骨细胞后LncRNA HOTAIR表达量变化以及苍膝通痹胶囊作用后p38MAPK信号通路下主要靶点基因m RNA的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凋亡技术对干预后的软骨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并获得其变化,采用ELISA法对KOA相关性密切的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研究,1、根据所有资料获得三组药物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中治疗2周后A组总有效率较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越长二者差异越小,1月、2月后治疗效果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被抽取的患者VAS评分、Lequesne指数都有所降低并呈下降趋势,效果较为显着,而各组间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2周时A组中患者的各项参考评分与B组相较存在差异(P<0.05),A组效果优于B组;治疗1月、2月时三组患者的各项研究指标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临床实验本实验纳入研究的三种药物安全等级均可达到I级,均无异常或不良反应。第二部分苍膝通痹胶囊的相关数据挖掘,独活、威灵仙两味君药、臣药的相对分子质量均高于桑寄生,脂-水分配系数(Alog P)独活最高,且与威灵仙、鸡血藤、桑寄生近似,与其他药物明显不同;通过TCMSP数据库共寻找到相关化合物472个,根据药理学OB、DL等相关参数阈值要求筛选后,共有27个化合物符合要求;进行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可视化网络构建,网络共有222个靶点,781条边,27个有效成分及1个疾病名称;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苍膝通痹胶囊27种化学成分与OA关键炎性因子结合能均较为理想。第三部分膝关节骨关节炎体外细胞实验,通过前期研究以及本次药物浓度筛选CCK-8法筛选药物浓度获得苍膝通痹胶囊在100μg/ml时药物浓度最佳;通过流式细胞凋亡技术发现LncRNA HOTAIR过表达组凋亡率最高,正常组最低,过表达组与模型组相较凋亡率升高(P<0.05),药物及阻断剂干预后模型药物组、过表达药物组凋亡率均发生明显较低(P<0.05)。通过ELISA法检测获得过表达组(W3)与模型组(W2)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相比,过表达组的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升高。(P<0.05),药物组(W4)、过表达药物组(W5)、阻断剂组(W6)及阻断剂过表达组(W7),这些分别与模型组(W2)、过表达组(W3)相比,KOA相关炎性因子在药物、阻断剂干预后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具有差异(P<0.05),而W4组、W5组与W6组、W7组相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通过q RT-PCR法检测LncRNA HOTAIR表达量,与正常组(L1)相比,1L-1β干预后LncRNA HOTAIR明显升高,再加入1L-1β干预细胞的基础上,转染LncRNA HOTAIR,过表达腺病毒对其进行过表达可较明显的提高LncRNA HOTAIR表达量,统计学分析存在差异并且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说明转染成功;通过q RT-PCR法检测苍膝通痹胶囊干预后LncRNA HOTAIR表达量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与1L-1β组(H2)的LncRNA HOTAIR表达量相比,CX+1L-1β组(H3)与CX+1L-1β的LncRNA HOTAIR过表达组(H4)均有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分别采用q 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苍膝通痹胶囊干预LncRNA HOTAIR/p38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两种方法结果显示均为Collagen II空白组(W1)表达最高,过表达组(W3)表达水平最低,MMP13、P38的表达水平空白组(W1)最低,过表达组最高,统计学分析具有差异并且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W4)、过表达药物组(W5)与模型组(W2)、过表达组(W3)表达水平相比,药物组(W4)、过表达药物组(W5)均可降低软骨细胞中MMP13、P38的蛋白基因表达,同时升高Collagen II的蛋白基因表达,统计学数据分析各组间存在差异性并且各种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W4组、W5组与W6组、W7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苍膝通痹胶囊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具有一定保护关节软骨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通过临床实验发现该药物的特点为药物显效时间较早、疗效更加可靠,这也是其临床优势所在。2.通过系统数据挖掘发现苍膝通痹胶囊针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诊疗涉及多条通路及靶点,并且该方中多味草药所含药物分子对膝关节骨关节炎具有缓解症状减轻痛苦的作用,其针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症状缓解及相应治疗具有相对科学性。3.通过本项目大鼠体外细胞实验研究我们初步认为苍膝通痹胶囊可通过靶向调控LncRNA HOTAIR/p38MAPK信号通路达到缓解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保护患者关节软骨的相应作用。

田晨[5](2020)在《唾液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感染引起。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于单侧的红斑基础上出现簇集性水疱,并伴有神经痛,医师常据此对其作出诊断。但临床上尚有一些不伴皮损发生的特殊类型带状疱疹,如顿挫型带状疱疹、眼带状疱疹、带状疱疹脑膜炎等,此时诊断常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如检测患者脑脊液或血单核淋巴细胞中VZVDNA、抗体等。而VZVDNA亦存在于带状疱疹患者的唾液中,唾液中VZV DNA的检测可能有助于诊断VZV引起的相关疾病,对唾液进行检测,可以避免侵入性的检查,如腰椎穿刺等。目的探讨唾液在带状疱疹诊断中的意义,分析唾液中VZV DNA载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症状、细胞因子IL-2、IL-6、IL-18水平以及是否发展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之间的关系,分析唾液在带状疱疹发病过程中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带状疱疹患者63例,记录患者情况并根据病情评分表分为轻中度组和重度组,在其治疗前分别采集唾液和血液以及患者皮损组织。同时纳入3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唾液、血清中VZVDNA载量,通过SPSS软件对比不同组别间的病毒载量。透射电镜观察和对比唾液和皮损组织中的病毒颗粒。2,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6,IL-18水平。在患者皮损消退三个月后随访记录PHN发生情况,统计分析唾液和血清中VZV DNA载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细胞因子IL-2,IL-6,IL-18水平、PHN间的关系。结果1,患者组唾液、血清中分别检出VZVDNA 阳性56例、55例,阳性率分别为89%、87%。对照组唾液和血清中VZV DNA 阳性例数分别为5例、9例,阳性率分别为17%、30%。患者组唾液、血清中VZVDNA载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带状疱疹患者唾液、血清中VZVDNA载量均高于轻中度组(P<0.05)。透射电镜下见带状疱疹患者唾液中存在病毒颗粒,形态和直径与皮损中一致,对照组唾液中未见病毒颗粒。2,唾液中VZV DNA载量受患者性别、年龄影响;血清中VZV DNA与患者年龄、前驱疼痛史、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唾液与血清中VZVDNA载量均与细胞因子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发生PHN的患者年龄、病情评分以及血液中VZV DNA载量均高于非PHN组(P<0.05),而两组唾液中VZV DNA载量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状疱疹患者唾液中VZV DNA检出率高,病毒载量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可以用于带状疱疹的诊断以及病情评估;根据带状疱疹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VZV DNA载量等综合因素可以对PHN的可能发生情况进行预估。

郭佳宝[6](2020)在《miR-145-5p在运动改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一般人群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病率约为7%10%,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病因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运动可能在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内源性非编码微小RNA,长度约23个核苷酸,研究发现miRNA可能通过调控疼痛相关靶基因从而实现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是痛觉传入通路中的第一级神经元,其功能异常能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目前关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运动干预后DRG适应机制的研究非常有限,尚未有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技术系统地探索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运动干预后DRG组织出现的miRNA、mRNA变化及涉及的生物学功能变化。基于此,本研究目的:1.探索运动改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循证医学证据。2.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运动干预后DRG组织转录组学中miRNA、mRNA变化,差异性表达基因相关生物学功能及信号转导途径。3.寻找参与运动改善CC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键miRNA及其靶基因。4.探索特定miRNA/mRNA信号途径在运动缓解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方法:本论文包括四个研究,研究一中,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纳入运动与不运动或安慰性运动相比较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实验研究。选取疼痛行为学测试作为结局指标,连续性数据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s,MDs)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表示,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二中,选用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建立CCI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CCI组(n=6)和运动组(n=6)。运动组进行4周游泳训练,其余两组常规饲养。术前及术后3天、7天、14天、21天和28天进行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测试评估坐骨神经损伤后痛觉过敏情况。4周后取结扎侧坐骨神经作HE染色以进一步确认模型构建是否成功;取结扎同侧L4-L6 DRG进行RNA-seq,经标准化分析确定差异性表达基因,然后对差异性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定量即时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对关键性差异性表达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三中,首先通过计算机生物信息学软件RNAhybrid预测关键性基因miR-145-5p与Cacna2d1的结合序列。然后进行细胞实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两者的靶向关系,设计合成Cacna2d1 3’-UTR序列和突变后Cacna2d1 3’-UTR序列,将两种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到psiCHECK-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构建Cacna2d1野生型(psiCHECK-Cacna2d1)和突变型(psiCHECK-Cacna2d1-mut)重组载体质粒。将这两种重组载体质粒与miR-145-5p模拟物(mimics)或miR-145-5p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共转染至人肾上皮(293T)细胞中,最后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和海肾荧光素酶活性。研究四中,将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5)、假手术组(n=15)、假手术+运动组(n=15)、CCI组(n=15)和CCI组+运动组(n=15)。运动组进行4周游泳训练,其余组常规饲养。术前及术后进行MWT和TWL测试。HE染色观察结扎侧坐骨神经及DRG形态变化;免疫荧光双染评价Cacna2d1的表达变化及位置;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DRG组织中miR-145-5p和Cacna2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情况。研究结果:研究一中,共纳入14项研究。Meta分析显示,运动可以显着增加造模后1周[MD=0.91,95%CI(0.11,1.71),P=0.03]、2周[MD=3.11,95%CI(1.56,4.66),P<0.001]、3周[MD=3.48,95%CI(2.70,4.26),P<0.001]、4周[MD=4.16,95%CI(2.53,5.79),P<0.001]和5周[MD=5.58,95%CI(3.44,7.7 3),P<0.001]时的MWT;同时显着增加造模后1周[MD=2.48,95%CI(0.59,4.38),P=0.01],2周[MD=3.57,95%CI(2.10,5.05),P<0.001],3周[MD=3.92,95%CI(2.82,5.03),P<0.001]和4周[MD=2.84,95%CI(1.29,4.39),P<0.001]时的TWL。研究二中,CCI组和运动组造模侧MWT在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时均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第21天和第28天时,运动组造模侧MWT较CCI组明显升高(P<0.01);CCI组和运动组造模侧TWL在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均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时,运动组造模侧TWL水平较CCI组明显升高(P<0.01)。HE染色显示CCI组坐骨神经神经纤维散乱,髓鞘空泡化,施万细胞增殖,外周炎症细胞浸润,提示造模成功。在两个比较组合中(假手术组与CCI组、CCI组与运动组)共发现4个共同差异性表达miRNAs(P<0.05)和186个共同差异性表达mRNAs(P<0.05)。通过检索大鼠基因数据库及比对疾病注释,发现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mRNAs共14个。最后miR-145-5p、miR-341、miR-300-5p、miR-653-5p、Atf3、Cacna2d1、Gal和Ctss经qRT-PCR验证(P<0.01或P<0.05)。假手术组与CCI组比较,主要在炎症、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NF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富集(P<0.05);运动4周后,主要在HIF-1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和神经营养蛋白信号通路富集(P<0.05)。研究三中,RNAhybrid2.2软件预测Cacna2d1 3’-UTR的第3809–3836碱基位置与miR-145-5p存在完全或不完全互补配对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显示,与miR-145-5p NC和psiCHECK-Cacna2d1组相比,共转染miR-145-5p和psiCHECK-Cacna2d1实验组相对荧光显着减少(P<0.05)。与miR-145-5p NC和psiCHECK-Cacna2d1-mut组相比,共转染miR-145-5p和psiCHECK-Cacna2d1-mut组相对荧光无显着变化(P>0.05)。研究四中,在术后第21天和第28天时,CCI+运动组MWT较CCI组明显升高(P<0.01);在术后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时,CCI+运动组TWL水平较CCI组明显升高(P<0.01)。HE染色显示CCI组坐骨神经神经纤维散乱,髓鞘空泡化,施万细胞增殖,外周炎症细胞浸润,运动后有明显改善;CCI组DRG神经胶质细胞增多,神经元空泡样变性,尼氏体数量减少,神经纤维形态不完整,运动后有明显改善。免疫荧光双染显示CCI组Cacna2d1表达水平在DRG神经元胞体中显着增加,运动后明显改善(P<0.01)。qRT-PCR和WB检测显示,CCI组miR-145-5p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Cacna2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1)。运动4周后,CCI+运动组miR-145-5p表达水平较CCI组比较显着提高(P<0.05),Cacna2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CCI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研究结论:1.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运动能够改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疼痛,提示运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结果受到偏移风险的影响等,需进一步验证。2.CCI大鼠DRG组织对运动的适应机制可能与多个差异性表达基因相关,它们是miR-145-5p、miR-341、miR-300-5p、miR-653-5p、Atf3、Cacna2d1、Gal和Ctss。这些差异性表达基因可能成为研究运动干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机制新的靶点。3.细胞实验证实Cacna2d1是miR-145-5p的靶基因,miR-145-5p可以通过与Cacna2d1 3’-UTR的结合在转录后水平抑制Cacna2d1的表达。4.在体实验发现miR-145-5p可能通过靶向抑制Cacna2d1表达参与运动改善CCI大鼠疼觉过敏的疗效机制。

詹鸿锐[7](2020)在《ChREBP蛋白通过抑制神经炎症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脊髓是疼痛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初级中枢,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监测到周围神经损伤后迅速激活,释放细胞因子等多种物质,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最近研究报道坐骨神经部分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大鼠脊髓背角转录组测序提示ChREBP的表达增高。但ChREBP的表达增加是否与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有关,目前尚未见报道。另有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中ChREBP蛋白具有显着的抑制炎症作用。那么,巨噬细胞样的小胶质细胞中ChREBP蛋白是否同样具有显着的抗炎作用,脊髓背角ChREBP是否通过调控炎症反应介导NPP的发生发展,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为切入点,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ChREBP在NP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NPP的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方法第一章:构建并验证SNI诱导机械痛敏的大鼠模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SNI术前、术后患侧L4-L6脊髓背角ChREBP的表达变化,并应用免疫荧光检测脊髓背角ChREBP的细胞定位。第二章:采用脊髓立体定向显微注射方法(以下简称显微注射)递送干扰ChREBP腺相关病毒或对照载体,并在注射后第28天进行SNI造模。在SNI术后第7天,应用qPCR、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脊髓背角ChREBP表达变化。应用qPCR和疼痛行为学观察敲低ChREBP对脊髓背角炎症因子和机械痛敏的影响。第三章:采用显微注射方法递送编码ChREBP腺相关病毒或对照载体,并在注射后第28天进行SNI造模。在SNI术后第7天,应用qPCR、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脊髓背角ChREBP的表达变化。应用qPCR和疼痛行为学观察过表达ChREBP对脊髓背角炎症因子和机械痛敏的影响。第四章: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ChREBP的上游转录因子及其潜在结合位点。ChREBP启动子全长报告质粒和包含预测结合位点片段化的报告质粒分别与编码预测靶基因(cJun)的质粒和小胶质细胞共转染后行双荧光素酶实验。编码cJun质粒或对照质粒分别转染小胶质细胞,随后应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qPCR(ChIP-q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cJun抗体免疫沉淀富集到的ChREBP启动子片段的丰度。第五章:应用qPCR、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SNI术后cJun的表达变化。SNI术后鞘内注射cJun小干扰RNA,在伴或不伴过表达ChREBP的情况下,检测脊髓背角cJun、ChREBP、炎症因子以及50%PWT的变化。此外,在SNI术后鞘内注射编码cJun慢病毒,在伴或不伴敲低ChREBP的情况下,检测脊髓背角cJun、ChREBP、炎症因子以及50%PWT的变化。第六章:在LPS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模型中:①敲低和上调ChREBP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炎症因子的变化;②敲低和上调cJun的表达检测ChREBP和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ChREBP蛋白在SNI术后的同侧L4-L6脊髓背角表达增加,并且与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及神经元标记物NeuN共标。显微注射干扰ChREBP腺相关病毒敲低脊髓背角ChREBP的表达,加剧脊髓背角的炎症反应和机械痛敏。相反,显微注射编码ChREBP腺相关病毒上调脊髓背角ChREBP的表达,改善脊髓背角的炎症反应和机械痛敏。cJun上调ChREBP启动子区结合位点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荧光活性,并且cJun抗体免疫沉淀富集到更多的ChREBP启动子区结合位点3的片段。敲低SNI大鼠脊髓背角cJun的表达抑制ChREBP的表达和炎症反应,同时过表达ChREBP则进一步抑制炎症反应。上调SNI大鼠脊髓背角cJun的表达促进ChREBP的表达和炎症反应,同时下调ChREBP则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免疫荧光双染显示cJun和ChREBP共定位。在LPS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模型下,上调ChREBP抑制炎症反应,下调ChREBP促进炎症反应;而上调cJun促进ChREBP的表达和炎症反应,下调cJun抑制ChREBP的表达和炎症反应。结论周围神经损伤激活脊髓背角cJun的表达。cJun一方面直接促进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源性的炎症反应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另一方面激活脊髓背角ChREBP的转录,ChREBP反过来抑制炎症反应进而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背角ChREBP通过抑制神经炎症为NP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保护机制。靶向脊髓背角ChREBP可能是治疗NPP的新目标和有效策略。

赖圳登[8](2020)在《大鼠慢性肩袖损伤疼痛的昼夜节律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肩袖损伤患者的颈肩部疼痛以夜间疼痛加剧白昼疼痛缓解为特殊临床表现,且91%年龄超过65岁的肩袖损伤患者都有夜间疼痛,严重影响睡眠。本实验目的是探索慢性肩袖损伤的大鼠疼痛的昼夜节律性特点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3D打印技术,将聚醚醚酮(PEEK)植入物植入48只Wistar大鼠肩峰处模拟肩峰撞击征,分为手术组(24只)和假手术组(24只)进行对照。术后大鼠开始在跑步机上跑步8周。8周后,随机取手术组(6只)大鼠和假手术组(6只)大鼠处死做肩关节病理切片;再随机取手术组大鼠(12只)和假手术组(12只)大鼠,用von Frey丝测痛包测量24小时疼痛反应频率,根据统计学分析将疼痛分级;将剩下的手术组(6只)与假手术组(6只)大鼠平均分为两组,一组在早上9点至10点处死后取冈下肌肌腱,另一组在同一天间隔12小时后处死取冈下肌肌腱,分别做荧光定量PCR进行对照。结果手术组大鼠跑台8周后处死的组织病理切片提示冈下肌腱内部撕裂分层,假手术组肩袖肌腱无明显变化;手术组大鼠疼痛程度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呈昼夜节律性变化;荧光定量PCR结果提示褪黑激素受体1A对大鼠慢性肩袖损伤产生夜间疼痛起到一定的作用。结论本研究对大鼠肩袖损伤疼痛的程度进行了半定量分级,证明疼痛具有昼夜节律性的变化,该节律性改变可能与褪黑激素受体1A有关。

张冰玉[9](2020)在《miR-181a调控TLR4参与糖尿病大鼠胃部痛觉过敏的外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阐明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胃部痛觉过敏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microRNA-1 81a(miR-181a)对TLR4表达的调控作用。实验方法:1.DM大鼠模型建立:造模的前一天晚上禁食8 h,第二天早上将配好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5 mg/kg)单次腹腔注射SD大鼠。三天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取尾静脉血)。DM模型成功建立的标准是空腹血糖高于15.0mmol/L。2.大鼠胃部痛觉检测:运用胃部球囊扩张技术及肌电图分析技术测定大鼠的胃部痛敏。3.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或RT-PCR用于检测大鼠胃特异性相关(T7-T10)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s,DRGs)中TLR4 及相关 microRNA的表达水平。4.细胞转染技术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筛选的相关microRNA与TLR4是否具有靶向调控关系。5.免疫荧光以及原位杂交(FISH)用于检测TLR4的定位分布以及与miR-181a共定位情况。实验结果:1.STZ诱导的DM大鼠出现胃部痛觉过敏,表现为给予STZ注射后第2周胃部球囊扩张诱发的肌电图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加,并至少持续至4周。鞘内注射CLI-095(TLR4拮抗剂)后发现DM大鼠的胃部痛敏明显缓解。2.DM大鼠T7-T10 DRGs中TLR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3.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出一些microRNA可能影影响TLR4的表达,其中有miR-23a、miR-181a、miR-218 和 miR-7a。RT-PCR 结果显示 DM 大鼠 T7-T10 DRGs中miR-23a、miR-181a、miR-218和miR-7a的表达显着降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出miR-23a、miR-181a、miR-218均与TLR4有直接靶向关系,且miR-181 a作用最为显着,而miR-7a对TLR4没有调控作用。4.miR-181a agomir经鞘内注射后可以明显缓解DM大鼠胃部痛敏,并下调DM大鼠T7-T10DRGs中TLR4的表达。5.正常大鼠T7-T10 DRGs中TLR4主要表达于NeuN标记的神经元,且miR-181a和TLR4广泛共定位于DRG神经元细胞。实验结论:DM大鼠胃相关DRGs中miR-181a表达减少,通过上调TLR4的表达,参与DM大鼠胃部痛觉过敏的形成。上述研究发现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刘世伟[10](2020)在《MicroRNA-186-5p对髓核细胞外基质退变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椎间盘退变是全球一种非常常见的骨科疾病,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可达90%,可以引发疼痛与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的当前疗法包括保守和侵入性疗法。但是手术治疗中不可避免地会改变椎间盘的正常解剖结构,进而继发脊柱不稳,不但难以预防椎间盘退变,而且还存在促进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此外,保守治疗方法仅限于缓解由椎间盘退变引起的症状,不能恢复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MicroRNA(miRNA)是一类微小的非编码单链RNA。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例如肿瘤,阿尔茨海默病与骨关节炎。此外,大量研究发现miRNA参与调节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包括凋亡,增殖和衰老等。MiRNA通过与其目标mRNA的3’端非翻译区(3’-UTR)碱基配对来抑制翻译延长或诱导mRNA降解来沉默蛋白质表达。有研究表明,miRNA-186-5p(miR-186-5p)可提高软骨细胞存活率,促进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并抑制软骨细胞凋亡,恢复miR-186-5p可能是膝骨关节炎的未来治疗策略。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在退变髓核细胞外基质中miR-186-5p的表达水平及评估miR-186-5p对退变椎间盘中髓核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并探讨该过程的可能机制。方法从组织样本中获取原代细胞,培养用于后续实验。通过转染miR-186-5p模拟物(miR-186-5p)和抑制物(miR-186-5p-in)来实现退变髓核细胞中miR-186-5的过表达与抑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与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II型胶原(type II collagen),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A解聚素和金属蛋白酶及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序4(ADAMTS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miR-186-5p是否可以结合潜在靶基因SIRT6。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椎间盘退变患者的髓核组织中的miR-186-5p表达显着上调。在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中,miR-186-5p过表达导致type II collagen和aggrecan的表达水平减少,ADAMTS4和MMP-13的表达水平增加;敲低miR-186-5p可明显导致type II collagen和aggrecan的表达水平增加,ADAMTS和MMP-13的表达水平降低。同时我们也证实了SIRT6是miR-186-5p的一个直接靶基因。最后,抑制miR-186-5p引起的细胞外基质成分表达升高作用能够被SIRT6特异性干扰RNA(si-SIRT6)所逆转。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miR-186-5p在退变髓核组织表达差异显着,表明miR-186-5p可能在椎间盘退变的发生与进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miR-186-5p可以调节髓核细胞外基质的分解代谢,从而影响椎间盘退变的疾病进展。MiR-186-5p抑制作用通过增加SIRT6的表达来缓解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外基质降解,阐明了miR-186-5p影响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外基质的具体作用机制。通过抑制miR-186-5p表达水平上调来缓解髓核细胞外基质降解可能是椎间盘退变治疗和预防的新策略,扩宽了我们认识疾病的范围。

二、加科学家发现与疼痛相关的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科学家发现与疼痛相关的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1)温度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的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度感受器
    1.1 温度感受器TRPV1的发现
    1.2 识别不同温度刺激感受器的鉴定
    1.3 温度感受器TRP的结构
    1.4 温度感受器激活后导致疼痛与神经性炎症的作用机制
2 触觉感受器
    2.1 触觉感受器PIEZOs的发现
    2.2 触觉感受器PIEZOs也是内脏器官的机械压力感受器
    2.3 触觉感受器的结构
    2.4 触觉感受器作用机制
3 温度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异常所导致的疾病
    3.1 遗传性“TRP通道病”
    3.2 PIEZO1基因突变损害淋巴系统的发育和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3.3 PIEZO2突变影响触觉、振动觉和本体感觉的产生
4 温度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作为药物潜在靶点
5 展望

(2)运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中lncRNA和mRNA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1.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思路
    1.5 技术路线图
2.文献综述
    2.1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述
    2.2 运动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2.3 lncRNA、mRNA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lncRNA概述
        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RNA-seq研究
    2.4 总结
3.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动物饲养
        动物分组
    3.2 主要设备及试剂
        主要设备
        主要试剂
    3.3 建立CCI大鼠模型
    3.4 游泳运动训练方案
    3.5 疼痛行为学测定
        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MWT)
        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
    3.6 HE染色
    3.7 大鼠脊髓背角样本的获取
    3.8 脊髓背角测序
        RNA提取
        RNA样本检测
        文库构建
        库检
        上机测序
    3.9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质控
        比对分析
        定量分析
        差异分析
        lnc RNA靶基因预测
        GO/KEGG富集分析
    3.10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逆转录
        qRT-PCR
    3.11 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
    4.1 大鼠术后状况以及体重变化
    4.2 疼痛行为学的结果
        运动对MWT的作用
        运动对TWL的作用
    4.3 运动训练对CCI大鼠脊髓背角形态变化的影响
    4.4 RNA-seq数据质量的总结
    4.5 比对情况统计
    4.6 差异基因分析结果
        Lnc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m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4.7 GO富集分析
        差异lnc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
        差异mRNA GO富集分析
    4.8 KEGG通路富集分析
        lncRNA候选靶基因KEGG分析
        mRNA KEGG分析
    4.9 qRT-PCR验证结果
5.讨论
6.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
    9.1 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9.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3)低聚果糖诱导奶牛急性蹄叶炎模型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牛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
        1.1.1 蹄壳的结构组成及功能
        1.1.2 蹄真皮的组成及功能
        1.1.3 蹄骨及相关结构的功能
    1.2 奶牛蹄叶炎
        1.2.1 奶牛蹄叶炎的定义及危害
        1.2.2 奶牛蹄叶炎的发展阶段
        1.2.3 奶牛蹄叶炎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1.2.4 奶牛蹄叶炎的病因
        1.2.5 奶牛蹄叶炎的发病机制
        1.2.6 奶牛蹄叶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1.2.7 奶牛蹄叶炎实验模型及其应用
    1.3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1.3.1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概念
        1.3.2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
        1.3.3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展分期
        1.3.4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联系
        1.3.5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1.3.6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奶牛蹄叶炎
    1.4 技术路线
    1.5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和药品
    2.2 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和奶牛急性蹄叶炎的诱导
        2.2.2 蹄叶炎奶牛临床指标及相关评分的监测
        2.2.3 蹄叶炎奶牛血液及蹄叶组织的采集
        2.2.4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
        2.2.5 蹄叶炎奶牛血常规指标的监测
        2.2.6 蹄叶炎奶牛炎性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和急性期蛋白含量的监测
        2.2.7 蹄叶炎奶牛血清乳酸含量的监测
        2.2.8 蹄叶炎奶牛肝脏、肾脏和心脏功能及电解质平衡指标的监测
        2.2.9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超显微结构的观察
        2.2.10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炎性因子、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2.2.11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与激活
        2.2.12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NF-κB和 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量的检测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蹄叶炎奶牛临床表现的变化
        3.1.1 蹄叶炎奶牛基础生理指标的变化
        3.1.2 蹄叶炎奶牛疾病相关指标的变化
        3.1.3 蹄叶炎奶牛生理指标评分的变化
        3.1.4 蹄叶炎奶牛疾病相关指标评分的变化
        3.1.5 蹄叶炎奶牛的其它临床表现
    3.2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的病理学特征
    3.3 蹄叶炎奶牛血常规指标的监测
        3.3.1 蹄叶炎奶牛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3.3.2 蹄叶炎奶牛中性粒细胞比率的变化
        3.3.3 蹄叶炎奶牛红细胞压积的变化
        3.3.4 蹄叶炎奶牛血小板计数的变化
    3.4 蹄叶炎奶牛血清炎性因子含量的监测
        3.4.1 蹄叶炎奶牛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
        3.4.2 蹄叶炎奶牛血清趋化因子含量的变化
        3.4.3 蹄叶炎奶牛血清炎症介质含量的变化
        3.4.4 蹄叶炎奶牛血清诱导因子含量的变化
    3.5 蹄叶炎奶牛血清急性期蛋白和血管活性物质含量的监测
        3.5.1 蹄叶炎奶牛血清急性期蛋白含量的变化
        3.5.2 蹄叶炎奶牛血清血管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
    3.6 蹄叶炎奶牛肝脏、肾脏和心脏功能及电解质平衡指标的监测
        3.6.1 蹄叶炎奶牛血清肝脏功能指标的变化
        3.6.2 蹄叶炎奶牛血清肾脏功能指标的变化
        3.6.3 蹄叶炎奶牛血清心脏功能指标的变化
        3.6.4 蹄叶炎奶牛血清电解质平衡指标的变化
    3.7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3.7.1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的描述
        3.7.2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的测量
    3.8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3.8.1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结果
        3.8.2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趋化因子的基因表达结果
        3.8.3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粘附分子的基因表达结果
        3.8.4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炎症介质的基因表达结果
    3.9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金属蛋白酶及抑制物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3.9.1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MMPs的基因表达结果
        3.9.2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ADAMs的基因表达结果
        3.9.3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ADAMTSs的基因表达结果
        3.9.4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TIMPs的基因表达结果
    3.10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与激活
        3.10.1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MAC387阳性细胞的定位和计数
        3.10.2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内CD163阳性细胞的定位和计数
    3.11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NF-κB和 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量的检测
        3.11.1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3.11.2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4 讨论
    4.1 蹄叶炎奶牛的临床表现
    4.2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的病理学特征
    4.3 蹄叶炎奶牛血常规指标和血清炎性因子含量的监测
    4.4 蹄叶炎奶牛血清急性期蛋白和血管活性物质含量的监测
    4.5 蹄叶炎奶牛肝脏、肾脏和心脏功能及电解质平衡指标的监测
    4.6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4.7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金属蛋白酶及抑制物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4.8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4.9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与激活
    4.10 蹄叶炎奶牛蹄叶组织NF-κB和 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量的检测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LncRNA HOTAIR/p38MAPK通路探讨苍膝通痹胶囊保护膝关节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KOA的临床证型分布规律及药物治疗效果研究
    1.前言
    2.一般资料及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一般资料及分组
        2.3 病例筛选
        2.4 中医证候标准
        2.5 研究方法
        2.6 临床治疗效果参考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
        3.2 KOA患者舌脉频数分析
        3.3 KOA患者症状频数分布
        3.4 聚类分析
        3.5 各证型分布情况
        3.6 评分结果
        3.7 疗效结果
        3.8 不良反应及药物评价结果
    4.讨论
        4.1 中医对KOA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KOA的认识
        4.3 结果分析
        4.4 数据分析
    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苍膝通痹胶囊保护关节软骨数据挖掘
    1.研究方法
        1.1 基于化合物群单体功能比较研究分析
        1.2 苍膝通痹胶囊中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以及OA相关靶点预测
        1.3 苍膝通痹胶囊“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1.4 已知的OA相关疾病靶点检索
        1.5 药物蛋白质相互关系网络的构建
        1.6 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1.7 分子对接
    2.研究结果
        2.1 相关药物单体功能比较研究结果
        2.2 药物化合物筛选
        2.3 疾病靶点和苍膝通痹胶囊的治疗靶点映射结果
        2.4 药物蛋白靶点相互关系网络的构建
        2.5 分子对接
        2.6 GO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3.讨论
    4.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LncRNA HOTAIR/p38MAPK信号通路苍膝通痹胶囊保护KOA关节软骨体外实验研究
    1.前言
    2.材料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耗材
        2.4 实验研究对象及药物
        2.5 主要试剂配制
    3.实验方法
        3.1 大鼠软骨细胞的提取、鉴定、培养及药物干粉测定
        3.2 LncRNA HOTAIR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3.3 苍膝通痹胶囊干预后软骨细胞LncRNA HOTAIR的表达
        3.4 基于LncRNA HOTAIR/p38MAPK通路探讨苍膝通痹胶囊保护1L-1β诱导的膝关节软骨细胞的作用机制
        3.5 统计学分析
    4.实验结果
        4.1 软骨细胞的提取与验证
        4.2 苍膝通痹胶囊独活有效成分含量
        4.3 LncRNA HOTAIR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
        4.4 苍膝通痹胶囊干预后软骨细胞LncRNA HOTAIR的表达
        4.5 基于lncRNA HOTAIR/p38MAPK通路探讨苍膝通痹胶囊保护1L-1β诱导的膝关节软骨细胞的作用机制
    5.讨论
        5.1 体外模型建立及药物制备
        5.2 p38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
        5.3 LncRNA与膝骨性关节炎的关系分析
        5.4 苍膝通痹胶囊对LncRNA HOTAIR/p38MAPK信号通路干预调控治疗KOA的作用分析
    6.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LncRNAs与p38MAPK信号通路在KOA中的研究进展
    1.信号通路在KOA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p38MAPK信号通路在KOA中的应用研究
    3.p38MAPK信号通路在KOA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4.LncRNAs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5.LncRNAs在KOA中的应用与研究
    6.LncRNA在KOA中的表达
    7.LncRNA与KOA炎症通路的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5)唾液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唾液在带状疱疹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讨论
第二章 带状疱疹患者唾液中VZV DNA载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相关细胞因子、PHN的相关性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的研究概况
    1. 带状疱疹发病机制
    2. 特殊类型带状疱疹
    3. VZV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miR-145-5p在运动改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思路
    4 技术路线图
文献综述
    1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述
        1.1 定义及临床分类
        1.2 病理生理基础
        1.3 治疗现状
    2 miRNA在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2.1 miRNA的概述
        2.2 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诱导miRNA在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表达
        2.3 miRNA参与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
    3 运动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3.1 运动在改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3.2 miRNA参与运动改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4 总结与展望
第一部分 :运动对大鼠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索方法
        1.2 纳入标准
        1.3 文献筛选
        1.4 数据收集
        1.5 偏倚风险评估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信息
        2.2 文献质量评估
        2.3 运动干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的Meta分析
        2.4 敏感性分析
        2.5 发表偏倚
        2.6 运动干预的可能机制
    3 讨论
        3.1 运动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
        3.2 运动改善CCI大鼠痛觉过敏的可能机制
    4 小结
第二部分 :运动改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转录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技术路线
        1.3 主要设备及试剂
        1.4 手术方法
        1.5 运动训练方案
        1.6 疼痛行为学评价
        1.7 标本获取
        1.8 坐骨神经HE染色
        1.9 DRG转录组测序
        1.10 逆转录和qRT-PCR
        1.11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大鼠手术情况及体重变化
        2.2 疼痛行为学检测结果
        2.3 坐骨神经HE染色结果
        2.4 样本总RNA质量
        2.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2.6 比对结果
        2.7 miRNA和 mRNA差异性表达分析结果
        2.8 GO功能富集分析
        2.9 KEGG通路分析
        2.10 qRT-PCR验证
    3 讨论
        3.1 运动方案选择
        3.2 运动对CCI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
        3.3 运动对CCI大鼠DRG组织中miRNA和 mRNA的影响
        3.4 运动对差异表达基因GO和 KEGG富集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145-5p和 Cacna2d1 的靶向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设备及试剂
        1.2 生物信息学预测
        1.3 重组质粒制备
        1.4 细胞转染
        1.5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
        2.2 重组质粒双酶切电泳结果
        2.3 阳性克隆测序结果
        2.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活性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miR-145-5p/Cacna2d1 在运动改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技术路线
        1.3 主要设备及试剂
        1.4 手术方法
        1.5 运动训练方案
        1.6 疼痛行为学评价
        1.7 标本获取
        1.8 HE染色
        1.9 免疫荧光染色
        1.10 RNA提取、浓度测定、鉴定、反转和qRT-PCR
        1.11 蛋白免疫印迹
        1.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手术情况及体重变化
        2.2 运动对CC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行为学影响
        2.3 运动对坐骨神经和DRG组织形态的影响
        2.4 运动对DRG中 Cacna2d1 免疫荧光染色的影响
        2.5 运动对DRG中 miR-145-5p和 Cacna2d1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2.6 运动对DRG中 Cacna2d1 蛋白表达水平影响
    3 讨论
        3.1 运动对CCI诱导的miR-145-5p和 Cacna2d1 表达的影响
        3.2 Cacna2d1 参与痛觉过敏的分子机制
        3.3 miR-145-5p抑制Cacna2d1 参与运动改善CCI诱导痛觉过敏的机制
    4 小结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局限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检索策略
    附录二 :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附录三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7)ChREBP蛋白通过抑制神经炎症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SNI术后大鼠脊髓背角ChREBP蛋白的表达变化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敲低脊髓背角ChREBP的表达对SNI大鼠机械痛敏和脊髓背角炎症水平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过表达脊髓背角ChREBP对SNI大鼠机械痛敏和脊髓背角炎症水平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cJun直接调控ChREBP的转录水平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cJun促进SNI大鼠脊髓背角ChREBP表达和炎症反应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ChREBP抑制cJun介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简写对照表
UP-DOWN READER 输入表(附表 1)
ChREBP启动子序列(全长)(附表2)
ChREBP启动子序列片段1 (ChREBPl)(附表3)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大鼠慢性肩袖损伤疼痛的昼夜节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见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肩袖损伤患者的夜间疼痛与生物钟的联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miR-181a调控TLR4参与糖尿病大鼠胃部痛觉过敏的外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oll样受体4 (TLR4)参与疼痛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会议摘要
致谢

(10)MicroRNA-186-5p对髓核细胞外基质退变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MiR-186-5p在退变椎间盘的髓核组织中表达上调
    1.1.2 MiR-186-5p对 type Ⅱ collagen,aggrecan,ADAMTS4和MMP-13的mRNA表达量与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1.1.3 SIRT6是miR-186-5p的直接靶标
    1.1.4 MiR-186-5p通过靶向负性调控SIRT6 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type Ⅱ collagen,aggrecan,ADAMTS4和MMP-13的mRNA表达量与蛋白表达量
    1.1.5 主要试剂
    1.1.6 主要仪器
1.2 结果
    1.2.1 MiR-186-5p在退变椎间盘的髓核组织中表达上调
    1.2.2 MiR-186-5p对type Ⅱ collagen,aggrecan,ADAMTS4和MMP-13的mRNA表达量与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1.2.3 SIRT6是miR-186-5p的直接靶标
    1.2.4 MiR-186-5p通过靶向负性调控SIRT6 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type Ⅱ collagen,aggrecan,ADAMTS4和MMP-13的mRNA表达量与蛋白表达量
1.3 讨论
    1.3.1 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1.3.2 颈椎病与IDD
    1.3.3 MiRNA与 IDD
    1.3.4 MiR-186-5p的研究进展
    1.3.5 SIRT6的研究进展
    1.3.6 MiR-186-5p通过调控SIRT6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1.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微小RNA与长非编码RNA在退变椎间盘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加科学家发现与疼痛相关的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度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的发现[J]. 刘凌云.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21(12)
  • [2]运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中lncRNA和mRNA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 宋歌.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低聚果糖诱导奶牛急性蹄叶炎模型及其发病机制研究[D]. 丁嘉烽.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基于LncRNA HOTAIR/p38MAPK通路探讨苍膝通痹胶囊保护膝关节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D]. 王象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5]唾液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D]. 田晨.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miR-145-5p在运动改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D]. 郭佳宝. 上海体育学院, 2020
  • [7]ChREBP蛋白通过抑制神经炎症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D]. 詹鸿锐.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大鼠慢性肩袖损伤疼痛的昼夜节律性研究[D]. 赖圳登. 南京大学, 2020(02)
  • [9]miR-181a调控TLR4参与糖尿病大鼠胃部痛觉过敏的外周机制研究[D]. 张冰玉. 苏州大学, 2020(02)
  • [10]MicroRNA-186-5p对髓核细胞外基质退变机制的研究[D]. 刘世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