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论看对口支持与三峡库区经济发展

一、从比较优势理论看对口支援及三峡库区经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许祯[1](2021)在《我国应急性对口支援的机制与效应分析 ——以抗击COVID-19疫情的对口支援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OVID-19疫情(即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流行,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带来严峻挑战。在我国抗疫攻坚阶段,国家卫健委开展省际对口支援工作,组织协调十九个省份向湖北省十六地市进行对口支援,这是此次疫情在我国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助力。应急性对口支援政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意义,对COVID-19疫情中的应急性对口支援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本研究在全面追溯对口支援政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首先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从理论上对应急性对口支援政策得以有效运行的机制展开详细剖析,主要包括目标、动力、执行和约束四大机制,并对这些机制协调发展下的可能效应进行了全面分析;然后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以我国最新、最典型的应急性对口支援事件——抗击COVID-19疫情的对口支援为例,具体说明上述机制是如何协调、衔接发挥作用的,并利用国际和国内的疫情防控数据,分析了由应急性对口支援带来的健康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在总结此次应急性对口支援工作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对局部所表现的一些不足进行了思考,以期对未来我国应急性对口支援政策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认为,抗击疫情中的应急性对口支援发挥了显着的效应,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体现了运行机制存在的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针对暴露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完善应急性对口支援制度。上述研究是对应急性对口支援问题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和丰富,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社会对该政策内涵、依据、机制和效应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未来工作完善的针对性。

周兵,吕佩[2](2021)在《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机制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对口支援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三峡库区是我国主要的库区移民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是为巩固库区移民搬迁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库区高质量发展而实施的重要政策。从分析对口支援库区合作机制的内在逻辑出发,探究对口支援、合作的动因,提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促进合作的机制创新。对口支援在初期往往采用行政动员的方式,后期则在国家援助、经济合作、社会责任和区域协调四类驱动因素下,合作机制创新需要突出政府合作互动、产业合作先导、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和共享可持续发展成果与对口支援实际情况的匹配与协调。

苏杰[3](2020)在《中国特色的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口援藏、对口援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类型。如果以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正式确立改革开放时期全国性的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为开端,迄今为止该政策已经走过40余年的发展历程,其中以1994年正式启动的对口援藏、1996年正式启动的对口援疆工作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纵观整个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不难发现:它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民族与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是我国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制、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也受到学界和社会上的一些质疑和批评,需要从学理层面对该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支撑、基本内涵、实施绩效等问题进行研究并给予必要的辨析与澄清。全面、科学、系统地认识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是当前我国民族理论界和实际民族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为理论工具,在对有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考察基础上,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的研究视角,同时借鉴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在“理论——政策——实践”的分析框架下,首先从区域协调发展、政府间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两个共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理论的源头去认识和考察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理论支撑,进而结合对口援藏、对口援疆等典型案例的分析,对其基本内涵以及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论述,并提出如何坚持、完善和创新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思考和建议。总体上力图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理论层面回答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支撑是什么?二是从政策层面回答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基本内涵、制定背景与原因、典型特征及其与民族法规建设、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三是从实践层面回答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发展过程、经验与挑战以及如何推进政策的完善和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主要由七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选题缘由与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范围思路与方法、重点难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等进行分析。第二章为理论阐释,主要包括对口支援概念界定、类型划分、基本属性、理论支撑等。第三章为政策内涵分析,主要包括政策文本内容、政策工具使用、价值取向、制定背景与原因、典型特征等。第四章主要围绕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与民族法规建设、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论述。第五、六章为实践检视,从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实践的角度分析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沿革、实践经验与挑战,提出坚持、完善和创新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思考和建议。第七章为结语,提出本文的初步研究结论,阐述关于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中国特色”的认识,指出研究不足之处以及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研究方向。本文认为,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出发,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是基于国家责任和情感道义的兄弟民族之间互帮互助与互惠互利相结合的制度机制。守望相助、命运相依是大家庭的“家规”,在经济生活方面给予特别扶持、在文化生活方面给予特别尊重,在社会生活等方面给予特别照顾,是大家庭的“家教”。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集中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体现了“四海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传统观念下中华民族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是在我国独特的政治文化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国情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宏观民族政策。同时该政策也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广泛运用于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其它经济战略或政策措施中,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共同构成一个政策主体相同、政策目标相近、政策效果相辅相成的特色政策群,成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呈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制度特色、道路特色与实践特色。坚持、完善和创新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必须讲两分法、两点论,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物质与精神、供给与需求、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交钥匙”与“交支票”、“见物”与“见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口支援与互利合作等十个方面的重要关系问题。

李杰[4](2020)在《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文中认为“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基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及中部地区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发展水平存在的较大差距,以及地区之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互补性的客观实际,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较快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于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政策、制度。对口支援的实施,在控制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较快发展,以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及其破解、“一带一路”的实施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进行和发力,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为对口支援的创新、完善以及全方位、深层次的有效实施,带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提供了新导向和新路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以《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为题,在充分借鉴现有理论成果及其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府际关系理论和政策网络理论,经济学区域发展理论以及民族学民族发展理论,展开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通过梳理对口支援政策的提出、发展历程、基本类型及其推广应用,明确对口支援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民族政策体系中的地位,探寻对口支援的价值目标、意图以及功能、作用,并对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制度体系、绩效进行检视。研究发现,对口支援政策在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功能和作用。同时,存在着造血功能不足、援助效率不高以及制度激励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一些因素使然:既有政策因素的影响,没有使多元主体形成协同治理的工作格局、没有形成具有足够内驱力的政策运作机制以及一整套精细化的政策工具;又受任务设定的制约,诸如任务扩界、任务累加、任务分配、路径依赖以及利益博弈导致的目标分歧等;还有环境条件的约束,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环境特殊、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环境独特以及国际环境条件复杂,等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方式及其路径。对口支援中存在的问题,是由政策因素、任务设定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所致,这就决定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当遵循中央统筹与地方联动、规划先行与科学发展、软硬结合与突出重点、坚持互利与加强合作等基本原则,在中央政府领导下,构建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长效机制以及探寻其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首先,构建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长效机制。包括:一是对口支援目标机制,全面认识对口支援政策的特殊性和阶段性、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及产业支援要帮扶受援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对口支援动力机制,实现“互惠共赢”的利益分享、鼓励援助的“利益补偿”以及强化有关主体“利益共同体”意识等。三是对口支援约束机制,完善相关法律约束制度、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制度以及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等。四是对口支援协调机制,发挥中央政府“顶层设计”的协调功能、坚持“科学规划”的工作方针以及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统筹协调机制等。其次,新时代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路径选择。一是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加大对口支援的力度和有效性,破解当代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二是充分借力“一带一路”的实施和推进,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在两个“互联互通”中发挥对口支援的政策功能和作用。三是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围绕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教育、卫生、文化对口支援力度;深化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通过“双向交流”、干部支援、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西部人才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对口支援中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制度建设的现代化: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并且有效发挥制度效能,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提升地方政府能力,促进政府与市场、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资源配置。

李志国,杨灿,李慧杰[5](2020)在《对口支援、招商引资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基于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促进特定地区发展而实施的对口支援政策,对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招商引资是受援地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路径,如何提升受援地区创新能力备受关注。本文以三峡工程对口支援政策受援地、位于三峡库区核心地带的万州区为区域案例对象,首先分析对口支援政策下招商引资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并建立研究框架,然后从5个对口支援万州区的企事业单位案例出发,分析对口支援政策下招商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招商引资精准匹配对口资源政策,对受援地区知识流动、技术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产生全面影响,其影响机理主要通过精准承接产业转移、精准识别企业特征、精准发挥禀赋优势、精准整合创新要素来作用于区域创新。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区域创新理论,对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对口支援政策具有参考意义。

杨灿[6](2020)在《对口支援对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基于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促进特定地区发展而实施的对口支援政策对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特别是如何提升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备受关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作为对口支援的主体参与方对于提升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具有关键作用,因而,对口支援政策大力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对口支援,为受援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提升企业参与对口支援的积极性成为现阶段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目标。而企业能否在对口支援过程中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获取受援地的有效资源与知识,并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是否参与对口支援的关键,也对继续推进对口支援政策和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我国对口支援政策下的企业创新能力为对象,首先梳理了对口支援和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关理论与综述,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现状,然后基于现有理论分析对口支援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接下来基于2014-2018年参与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并设立子公司的上市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从对口支援宽度和对口支援深度两个维度进行实证检验,揭示对口支援对我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并检验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同时,依据企业所有权、所处地区和投资动机对样本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对口支援深度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口支援宽度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负向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受到吸收能力的调节,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通过对口支援能够更好地将外部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不同所有制、所处地区与投资动机的制造业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性,对口支援深度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均具有正向影响,对口支援宽度增加对非国有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国有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具有负向影响;技术寻求型和非技术寻求型制造企业对口支援深度增加均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对口支援宽度则抑制了技术寻求型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东部地区制造企业对口支援宽度和对口支援深度都正向影响企业创新能力,而中西部地区制造企业对口支援深度增加抑制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后,本文从国家、企业层面对对口政策实施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姜安印,李泽荣[7](2014)在《对口支援与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文中研究说明对口支援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物资资本积累、合作共建开发区、优势互补和产业互动等途径促进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对口支援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长效运行机制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快立法进程、共建产业园区、变"输血"为"造血"、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等途径加以完善。

徐宁[8](2013)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驰名中外的长江三峡是世界级的自然奇观,三峡地区又是长江经济带中的薄弱环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使这一地区更受到世界的瞩目,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等问题都已成为世界级的问题,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不断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对构建和谐三峡意义十分重大。构建和谐三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社会整合和社会关系平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多方面努力.力求达到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并使各种关系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为明确提出构建和谐三峡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构建和谐三峡,关系到三峡库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当下学术界的研究主要围绕和谐三峡库区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关于构建和谐三峡库区的内容的研究以及构建和谐三峡库区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整体看来,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文详细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一系列对策,本文框架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对和谐三峡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解析了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三峡的关系,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三峡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三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目标,为下一步的研究铺垫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分析研究了构建和谐三峡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问题及其原因,主要从构建三峡库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发展的和谐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首先分析了构建和谐三峡所取得的成就,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取得的成就有:水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初有成效:启动生态修复建设工程;相关政策的调整减轻了库区生态环境压力;实施试点示范“7+1”专项计划。在人与人的和谐方面,总结出顺利完成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和三峡移民总体态势稳定和谐的成就。在社会发展的和谐方面取得的成就有:三峡库区经济飞速发展:三峡库区投入强度加大;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对口支援助推发展;和谐三峡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其次,分析了构建和谐三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问题有: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能和谐共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维持恶化现状,人与自然不和谐。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问题有:三峡库区移民信访量居高不下;三峡库区移民群体性事件频发;三峡移民犯罪现象时有出现。在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很低;产业空虚问题严重;社会事业发展落后。最后,对构建和谐三峡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三峡水库的兴建是其根本原因;非自愿移民是其直接原因;对移民补偿不到位是其政策原因;构建前期没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其认识原因。第三部分:从具体操作层面详尽地提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和谐三峡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要充分发挥其整体效益,保证和促进其构建活动的顺利推进,就需要在遵循科学发展观指导的基础上从全局整体的高度进行系统建构。首先,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构建和谐三峡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对策是:全面建设和谐三峡的生态屏障区;建立和谐三峡生态文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和谐三峡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提出坚持以移民为本是构建和谐三峡的基本出发点,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具体对策是:完善和谐三峡移民信访制度;建立和谐三峡移民稳定预测系统,减少不和谐的群体性事件;打击三峡库区黑恶势力,维护和谐三峡移民安全;完善和谐三峡移民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加强和谐三峡移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移民的思想素质。再次,提出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构建和谐三峡的基础,实现社会发展的和谐,具体对策是:构建基础设施体系;培育特色产业;建设和谐三峡新农村;增加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和谐三峡经济社会发展投入的长效机制:坚持统筹兼顾,是实现三峡库区社会和谐的根本方法。

李爽[9](2012)在《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速开展了全方位的恢复和高水平的重建工作,灾后重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其中对口援建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口援建机制的成功实践,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仍然有待于完善。本研究围绕着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进行研究,以木桶理论为基础,首先,厘定了“对口援建”和“对口援建机制”核心概念,归纳了对口援建机制内容、演变及其功能,回顾了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实施过程,总结了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实施所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其次,分析了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存在的不足,如援建机制设计的缺陷、援建机制内容的不足、援建机制在资金运行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提出完善对口援建机制的建议,本文提出通过构建我国对口援建动力机制、完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对口援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陈绍友,何微微[10](2010)在《对口支援与三峡库区开放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概述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进入、库区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形成及新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从中央的重视与积极调控、援助单位的大局意识、援建项目的双赢与多赢、对口支援拉动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总结。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和优化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重新明确库区工作的重心,增强机遇意识与服务意识,以市场和发展重心为引导,强化结构优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二、从比较优势理论看对口支援及三峡库区经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比较优势理论看对口支援及三峡库区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应急性对口支援的机制与效应分析 ——以抗击COVID-19疫情的对口支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对口支援
        1.2.2 应急性对口支援
    1.3 文献综述
        1.3.1 对口支援的机理分析
        1.3.2 对口支援的效应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我国应急性对口支援的发展历程
    2.1 自然灾害领域的应急性对口支援
        2.1.1 应急性对口支援的萌芽与探索
        2.1.2 应急性对口支援的提出与起步
        2.1.3 应急性对口支援的巩固与发展
        2.1.4 应急性对口支援的提高与扩大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域的应急性对口支援
第3章 我国应急性对口支援的机制和效应的理论分析
    3.1 我国应急性对口支援的机制分析
        3.1.1 我国应急性对口支援的目标机制
        3.1.2 我国应急性对口支援的动力机制
        3.1.3 我国应急性对口支援的执行机制
        3.1.4 我国应急性对口支援的约束机制
    3.2 我国应急性对口支援的效应分析
        3.2.1 自然灾害下应急性对口支援的效应分析
        3.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性对口支援的效应分析
第4章 我国抗击COVID-19疫情中对口支援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背景
    4.2 案例内容
    4.3 机制分析
        4.3.1 目标机制
        4.3.2 动力机制
        4.3.3 执行机制
        4.3.4 约束机制
    4.4 效应分析
        4.4.1 健康效应
        4.4.2 经济效应
        4.4.3 社会效应
        4.4.4 政治效应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对口支援到对口合作:政策与实践的演变
    1.对口支援阶段(1992-2014年)。
    2.对口合作阶段(2014年以后)。
二、三峡库区对口支援的合作逻辑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三、三峡库区对口支援的驱动因素
    1.国家援助。
    2.经济合作。
    3.社会责任。
    4.区域协调。
四、三峡库区对口支援的合作机制
    1.政府合作互动。
    2.产业合作先导。
    3.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4.共享持续发展成果。

(3)中国特色的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重点难点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对口支援的理论阐释
    2.1 对口支援的概念
        2.1.1 对口支援概念的界定
        2.1.2 对口支援的类型划分
    2.2 对口支援的属性
        2.2.1 公共政策属性
        2.2.2 制度与体制机制属性
    2.3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理论支撑
        2.3.1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3.2 政府间关系理论
        2.3.3 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原则相关理论
        2.3.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
第3章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内涵分析
    3.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文本分析
        3.1.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文本的概况
        3.1.2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政策工具
        3.1.3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价值取向
    3.2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制定的背景原因
        3.2.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制定的背景
        3.2.2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制定的原因
    3.3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典型特征
        3.3.1 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相统一
        3.3.2 互帮互助与互惠互利相统一
        3.3.3 民族政策与政策工具相统一
第4章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与民族法规及民族关系的互动
    4.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与民族法规建设的互动
        4.1.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法律化的成效
        4.1.2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法律化存在的问题
        4.1.3 在依法治国中推进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法律化
    4.2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互动
        4.2.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实践中的民族关系意蕴
        4.2.2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辩证关系
        4.2.3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实践中的民族关系调控机制
第5章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实践过程与基本经验
    5.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实践过程
        5.1.1 初步萌芽时期(1949—1978年)
        5.1.2 初步探索时期(1979—1982年)
        5.1.3 快速发展时期(1983—1991年)
        5.1.4 优化提升时期(1992—2009年)
        5.1.5 纵深推进时期(2010年至今)
    5.2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
        5.2.1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5.2.2 资金和项目是重要基础
        5.2.3 对口支援干部人才是关键
        5.2.4 科学规划是重要前提
        5.2.5 改善民生和产业带动是着力点
        5.2.6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根本
第6章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6.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面临的挑战
        6.1.1 兼顾发挥发达地区优势与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动力
        6.1.2 兼顾满足民族地区共性需求与特殊需求
        6.1.3 兼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提高社会力量有效参与
        6.1.4 兼顾加强政策执行与强化政策绩效评估
    6.2 完善和创新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对策建议
        6.2.1 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
        6.2.2 正确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6.2.3 正确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6.2.4 正确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6.2.5 正确处理好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关系
        6.2.6 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6.2.7 正确处理好“交钥匙”与“交支票”的关系
        6.2.8 正确处理好“见物”与“见人”的关系
        6.2.9 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6.2.10 正确处理好对口支援与互利合作的关系
第7章 结语
    7.1 初步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深化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R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梳理与述评
        一、文献梳理
        二、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研究准备: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基本认识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对口支援
        二、西部民族地区
        三、府际关系
        四、财政转移支付
    第二节 理论资源准备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性
        二、府际关系理论及其适用性
        三、政策网络理论及其适用性
        四、民族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性
    第三节 对对口支援的科学认识
        一、政策地位:对口支援已是事实上的国家战略
        二、政策价值: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的政策创新
        三、政策本质:对口支援是地方政府间的帮扶与合作
        四、实施结果:对口支援使中央实现对地方治理的嵌入
第三章 历史考察: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制度化历程
    第一节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历史图卷
        一、孕育与萌芽阶段
        二、提出与实施阶段
        三、发展与检验阶段
        四、完善与提高阶段
    第二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重心的转换
        一、重政治功能、轻经济功能
        二、重经济功能、轻政治功能
        三、政治、经济、社会功能并重
    第三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意图
        一、维护边疆稳定
        二、培育市场经济
        三、协调区域发展
        四、促进民族发展
    第四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拓展
        一、重大工程建设
        二、重大灾害救助
        三、东西扶贫开发
    第五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第四章 制度检验: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制度体系
    第一节 对口支援的政策文本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法律依据
        二、对口支援的行政依据
        三、对口支援的政策配套
    第二节 对口支援的政策主体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主体结构
        二、对口支援政策中的府际关系
        三、对口支援政策中主体利益的实现
    第三节 对口支援的运行机制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动力机制
        二、对口支援的工作机制
        三、对口支援的协调机制
    第四节 对口支援政策的功能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现实功能
        二、对口支援的根本功能
        三、对口支援的价值功能
    第五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具有制度的可能性
第五章 实践检验: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绩效
    第一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实施状况
        一、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作概况
        二、对口援疆的规模与实施过程
        三、对口援藏的规模与实施过程
    第二节 对口支援对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测量
        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测量
        三、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测量
    第三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一、造血功能不足:受援地自主发展能力不强
        二、援助效率低下: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不高
        三、制度激励不足:支援方的援助积极性不高
    第四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是政策实践的现实需求
第六章 制约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绩效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政策因素: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制度不完备
        一、政策主体:没有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工作格局
        二、运行机制:没有形成具有足够内驱力的政策运作机制
        三、政策工具:没有形成一整套精细化的政策工具
    第二节 任务设定: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任务繁杂
        一、任务扩界:政策实践不能承受的“任务之重”
        二、任务累加:支援方政府陷入“两难的境地”
        三、任务分配:结对关系固化造成“厚此薄彼”
        四、路径依赖:对口支援使中央“责任感下降”
        五、目标分歧:利益博弈导致工作“敷衍了事”
    第三节 环境约束: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复杂
        一、政治环境: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环境特殊
        二、经济环境: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三、社会环境: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独特
        四、国际环境:西部民族地区国际背景复杂
    第四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是政策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七章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机制构建与路径优化
    第一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基本原则
        一、中央统筹与地方联动
        二、规划先行与科学发展
        三、软硬结合与突出重点
        四、坚持互利与加强合作
    第二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机制构建
        一、构建合理的对口支援目标机制
        二、构建有效的对口支援动力机制
        三、构建严格的对口支援约束机制
        四、构建完善的对口支援协调机制
    第三节 新时代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路径优化
        一、新背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
        二、新机遇:借力“一带一路”倡议
        三、新定位: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
        四、新路径:走“现代化治理”之路
结语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本项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三、本项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有限理性假设下对口支援府际关系的动态演化
附录二:基于“合成控制法”对援藏、援疆工作经济性产出的测算
附录三:对口援藏重大项目情况

(5)对口支援、招商引资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基于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2.2 研究方法
    2.3 样本选择
    2.4 数据来源
3 案例分析
    3.1 对口支援如何通过精准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知识流动
    3.2 对口支援如何通过精准识别企业特征促进技术创新
    3.3 对口支援如何通过精准发挥禀赋优势提升创新绩效
    3.4 对口支援如何通过精准整合创新要素改善创新环境
4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对口支援对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基于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对口支援相关研究综述
        2.1.1 对口支援的概念界定
        2.1.2 对口支援相关研究综述
    2.2 企业创新能力相关研究综述
        2.2.1 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2.2.2 企业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
    2.3 对口支援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2.4 研究述评
3 我国制造业企业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现状
    3.1 制造业企业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现状
        3.1.1 制造业企业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概况
        3.1.2 制造业企业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投资动机
        3.1.3 制造业企业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区位分布
        3.1.4 制造业企业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行业分布
    3.2 制造业企业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机遇和挑战
        3.2.1 制造业企业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机遇
        3.2.2 制造业企业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挑战
4 研究假设
    4.1 对口支援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
        4.1.1 基于产业转移理论
        4.1.2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
        4.1.3 基于社会责任理论
        4.1.4 基于吸收能力理论
    4.2 对口支援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
        4.2.1 通过产业转移获得比较优势
        4.2.2 获得政策支持分摊研发费用
        4.2.3 扩大市场规模产生规模效益
        4.2.4 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研发投入
    4.3 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5 对口支援影响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5.1.1 变量选取与衡量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 模型设定与回归分析
        5.2.1 模型构建
        5.2.2 描述性统计
        5.2.3 相关性分析
        5.2.4 回归结果分析
        5.2.5 稳健性分析
        5.2.6 小结
    5.3 对口支援影响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5.3.1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估计结果及分析
        5.3.2 不同投资动机企业的估计结果及分析
        5.3.3 不同区域企业的估计结果及分析
        5.3.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政府层面
        6.2.2 企业层面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课题情况

(7)对口支援与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口支援的演变历程及总体效果评价
    (一) 演变历程
    (二) 总体效果评价
        1. 边疆地区对口支援。
        2. 重大工程对口支援。
        3. 重大灾难对口支援。
二、对口支援提升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途径
三、对口支援尚存问题及完善途径
    (一) 对口支援尚存问题
        1. 法律法规不完善。
        2. 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二) 完善对口支援的途径
        1. 加快立法进程, 完善对口支援的法律制度。
        2. 共建产业园区, 深化对口支援双方产业合作。
        3. 变“输血”为“造血”, 科学规划合作项目。
        4.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保障对口支援长期有效运行。
四、主要结论及展望

(8)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现状
        (一) 研究成果
        (二)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特色
        (一) 选题具有时代性
        (二) 论证视角具有创新性
        (三) 对策具有可行性
第一章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三峡的关系
    一、和谐三峡的提出及基本目标
        (一) 和谐三峡的提出
        (二) 构建和谐三峡的基本目标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三峡的指导思想
    三、构建和谐三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任务
第二章 构建和谐三峡的成就、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构建和谐三峡的成就
        (一) 构建三峡库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得的成就
        (二) 构建三峡库区人与人的和谐取得的成就
        (三) 构建三峡库区社会和谐取得的成就
    二、构建和谐三峡存在的问题
        (一) 三峡库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不和谐因素
        (二) 三峡库区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和谐因素
        (三) 三峡库区社会存在不和谐因素
    三、构建和谐三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构建前期没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其认识原因
        (二) 非自愿移民是其直接原因
        (三) 对移民补偿不到位是其政策原因
        (四) 三峡水库的兴建是其根本原因
第三章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思考
    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 全面建设和谐三峡的生态屏障区
        (二) 建立和谐三峡生态文明体系
        (三)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和谐三峡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移民为本”,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一) 完善和谐三峡移民信访制度
        (二) 建立和谐三峡移民稳定预测系统,减少不和谐的群体性事件
        (三) 打击三峡库区黑恶势力,维护和谐三峡移民安全
        (四) 完善和谐三峡移民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
        (五) 加强和谐三峡移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移民的思想素质
    三、坚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一) 构建基础设施体系
        (二) 培育特色产业
        (三) 建设和谐三峡新农村
        (四) 增加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
        (五)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六) 健全和谐三峡经济社会发展投入的长效机制
        (七) 坚持统筹兼顾,是实现三峡库区社会和谐的根本方法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9)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主要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对口援建内涵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2.1.1 对口援建内涵界定
        2.1.2 对口援建与对口支援的区别与联系
    2.2 对口援建机制概述
        2.2.1 对口援建机制内涵界定
        2.2.2 对口援建机制的内容
        2.2.3 对口援建机制的演变
        2.2.4 对口援建机制的功能
    2.3 对口援建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理论基础:管理学的木桶理论
        2.3.2 木桶理论在本文中的运用
第3章 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的建立与运行过程
    3.1 汶川地震后灾区的基本情况
        3.1.1 汶川地震受灾区域
        3.1.2 汶川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3.2 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的建立与实施过程
        3.2.1 中央做出对口援建决定安排
        3.2.2 对口援建机制启动与实施
    3.3 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实施取得的成效
        3.3.1 援建关系及时有效地建立
        3.3.2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显着改善
        3.3.3 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明显提升
        3.3.4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着增强
        3.3.5 产业发展实现再生性跨越
        3.3.6 精神家园得到了同步重建
    3.4 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实施积累的宝贵经验
        3.4.1 党委领导注重统筹兼顾
        3.4.2 援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3.4.3 援建要求注重依法、科学
        3.4.4 自救方式富有成效
        3.4.5 社会救助体现风雨同舟
    3.5 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存在的弱点
        3.5.1 援建机制设计上的缺陷
        3.5.2 援建机制内容上的不足
        3.5.3 援建机制在资金管理上的问题
    3.6 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问题的根本原因——机制的缺失或不健全
        3.6.1 援建双方缺少动力机制
        3.6.2 对口援建运行机制不健全
        3.6.3 缺乏完善的对口援建保障机制
第4章 构建和完善我国对口援建机制的建议
    4.1 构建我国对口援建动力机制
        4.1.1 构建援建双方合作机制
        4.1.2 构建双方利益平衡机制
    4.2 完善我国对口援建运行机制
        4.2.1 完善我国对口援建方式
        4.2.2 完善对口援建组织机构体系
    4.3 完善我国对口援建保障机制
        4.3.1 完善对口援建政策保障机制
        4.3.2 完善我国对口援建资金保障机制
        4.3.3 完善对口援建评估机制建设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观点
        5.1.1 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
        5.1.2 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存在一些弱点需要改善
        5.1.3 完善对口援建机制需从多方面着手
    5.2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对口支援与三峡库区开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历史成就
    1.1 各省市的对口支援, 为库区开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大批名优企业及名牌产品的进入与嫁接, 促进了库区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1.3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新机制的建立, 激发了库区进一步开放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2 对口支援拉动三峡库区开放发展的理论总结
    2.1对口支援是一项各方积极努力长期推动的系统工程
    2.2中央的重视与积极调控是搞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的根本前提
    2.3援助单位的大局意识是对口支援早期成功的坚强保障
    2.4援建项目的双赢与多赢是对口支援持续进行的恒久动力
3 进一步推进和优化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
    3.1 重新明确库区工作重心
    3.2 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与服务意识
    3.3 以市场和发展为重心引导对口支援
4 强化结构优化, 打造核心竞争力

四、从比较优势理论看对口支援及三峡库区经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应急性对口支援的机制与效应分析 ——以抗击COVID-19疫情的对口支援为例[D]. 许祯. 山东大学, 2021
  • [2]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机制创新研究[J]. 周兵,吕佩.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6)
  • [3]中国特色的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研究[D]. 苏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4]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D]. 李杰.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对口支援、招商引资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基于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案例研究[J]. 李志国,杨灿,李慧杰. 科研管理, 2020(03)
  • [6]对口支援对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基于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实证研究[D]. 杨灿.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 [7]对口支援与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J]. 姜安印,李泽荣. 攀登, 2014(02)
  • [8]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D]. 徐宁. 西南大学, 2013(12)
  • [9]汶川地震中对口援建机制研究[D]. 李爽. 东北大学, 2012(07)
  • [10]对口支援与三峡库区开放发展研究[J]. 陈绍友,何微微.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05)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