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确认艾滋病毒可用于基因治疗

一、法证实艾滋病病毒可用于基因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园[1](2021)在《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病虫害对人类生活和生存存在着极大影响,在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危害中,植物病害始终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据统计,由病原真菌侵染导致的植物病害占比约为75%左右。同样的,对于人类自身生存而言,也一直饱受包括锥虫病在内的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折磨。锥虫病是指锥虫侵染并寄生于人和动物血液或者组织中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中被关注最多的是一种易被忽视的热带寄生虫病—非洲锥虫病,一直以来严重威胁着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个国家近六千万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针对二者,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各种解决措施,并从微生物中具备显着抗真菌活性和锥虫抑制活性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杀黑星菌素。然而,到目前为止,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基因簇并未被鉴定,限制了人们从分子遗传水平上操纵相应产生菌的代谢途径,构建适于发酵的高产菌株;也制约着科研人员采用组合生物合成技术改造其生物合成途径,以求得到相匹配的结构类似物用于大范围的活性筛选和其化学结构与生理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本研究以链霉菌NO1W98为研究对象,利用放大规模的有机溶剂萃取方法对其中放大规模的发酵后产物进行了提取;各种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用正向、反向的色谱柱层析为基础进行;各种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波谱学的手段来鉴定与分析;采用Illumina Hiseq技术对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对其中所得到的基因组序列数据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的剖析、注释并确定了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利用基于PCR-targeting的遗传操作系统构建vtd内相关基因的阻断突变株,同时利用p SET152AKE进行基因回补,并分析与野生菌株的发酵产物差异。结果,经过对Streptomyces sp.NO1W98发酵产物的粗提取和纯化,从中初步分离并鉴定了两个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杀黑星菌素A(1)和B(2);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显示Streptomyces sp.NO1W98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1.6 Mb,蕴涵49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其中scaffold 3上的Region 3.3可能负责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最后通过基因阻断和回补实验初步鉴定了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包含6个骨架基因,5个转运基因,2个调控基因以及9个后修饰基因。总之,本研究通过“经典”的生物合成研究思路,从一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NO1W98中分离得到了杀黑星菌素,并鉴定了其生物合成基因簇。研究结果扩充了I型PKS途径的家族成员,为杀黑星菌素基因簇内其他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后续可通过分子遗传学手段对杀黑星菌素进行结构修饰、改造以及产量优化,以扩充该家族化合物成员,为系统的活性筛选和构效关系研究提供支撑。

张梦[2](2018)在《溧阳市肺结核病流行情况及等温多自配引发扩增技术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溧阳市肺结核病流行的主要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为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意见。2.分析和比较痰涂片抗酸染色法、罗氏细菌培养法和等温多自配引发扩增法(isothermal multiple self-matching initiated amplification,IMSA)在基层医院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为IMSA法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1.近年来溧阳市肺结核病流行的主要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1)收集《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2014-2017年溧阳市1092例肺结核登记患者的数据,采用描述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肺结核的发病趋势(登记率、涂阳率和涂阳发病率)、时间、地区、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职业分布特征以及初治和复治情况。(2)上述1092例患者中未及时登记治疗转归情况的患者25例,对除此之外的1067例患者分析的其治愈、完成疗程、死亡、失败和转入耐多药治疗等五种转归结果。2.痰涂片抗酸染色法、罗氏细菌培养法和IMSA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比较和分析(1)选取2014年1月-2018年4月在溧阳市人民医院登记的肺结核患者的合格痰液标本1179例,分别进行痰涂片抗酸染色与罗氏细菌培养,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2)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4月于溧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44例肺结核疑似患者的合格晨痰标本,分别行痰涂片抗酸染色、罗氏细菌培养和IMSA检测,分析比较三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和特异度,以及IMSA法与抗酸染色法和罗氏细菌培养法的检测一致性。结果:1.近年来凓阳市肺结核病流行的主要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1)近年来溧阳市肺结核病流行的主要特征①发病趋势:2014-2017年溧阳市肺结核患者年均登记率和年均涂阳患病率分别为34.34/10万和12.42/10万,2014年-2016年登记率和涂阳患病率均连续下降,2017年有所上升;涂阳肺结核患者395名,涂阴患者697名,年均涂阳率为36.17%,2014-2017年连续下降。②流行分布:4年登记的肺结核患者总数6、8、9月最多,2月份最少;本地户籍患者占86.08%,外地户籍患者占13.92%;登记较多的前三个镇区为溧城镇(27%)、监区(18%)和社渚镇(10%);男女性别比3.53:1,男性肺结核患者多于女性;涂阳肺结核病人中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最高为40.51%;患者职业以农民最多占56.96%。③初治与复治情况:初治和复治的登记肺结核患者分别为937例(85.81%)和155例(14.19%);初治涂阳患者321例(81.27%),复治涂阳患者74例(18.73%)。(2)治疗转归情况:初治涂阳和复治涂阳患者的治愈率分别是86.12%和66.67%,失败率分别为3.15%和10.14%,转入耐多药治疗比率分别为2.21%和8.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治涂阴和复治涂阴患者的完成疗程率分别为95.57%和9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患者死亡人数占初治患者的2.38%(22/926),复治患者死亡人数占复治患者的3.55%(5/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痰涂片抗酸染色法、罗氏细菌培养法和IMSA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结果:(1)1179例肺结核患者痰涂片中,抗酸染色法和罗氏细菌培养法的阳性率分别是35.88%和36.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①144例肺结核疑似患者的痰标本中,有122例为肺结核确诊病例,22例为非肺结核病例。痰涂片抗酸染色法的阳性检出率为27.87%(34/122),罗氏细菌培养法的阳性检出率为31.15%(38/122),IMSA法的阳性检出率为40.98%(50/122)。IMSA法阳性检出率高于抗酸染色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SA法与罗氏细菌培养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酸染色法与罗氏细菌培养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22例肺结核临床确诊患者的痰标本中,涂阳肺结核组(34例):罗氏细菌培养法的阳性率为88.24%,IMSA法的阳性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涂阴肺结核组(88例):罗氏细菌培养法的阳性率为9.09%,IMSA的阳性率为1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2例非结核病例中,涂片抗酸染色法和罗氏细菌培养法的特异度均为95.45%,IMSA法的特异度为1 00%。④一致性比较:IMSA法与抗酸染色法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为0.720);与罗氏细菌培养法的一致性程度适中(Kappa值为0.596)。结论:1.2014-2017年溧阳市肺结核患者的主要流行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提示,结核病防控工作需加强对夏秋季、本地人、监区、男性、65岁以上老年人和农民等流行特征的重视,还需加强对复治涂阳患者的治疗,开展耐药情况的分析。2.IMSA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简便快速,阳性检出率和特异度较高,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适宜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

陈阳茜[3](2018)在《《保护未来:对无家可归及受战争影响地区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关怀与支持》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选取了由温迪·霍尔姆斯(Wendy Holmes)编写,并由美国库马瑞出版社(Kumarian Press)于2003年出版的《保护未来:对无家可归及受战争影响地区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关怀与支持》一书作为翻译材料。此书共四部分,其实用性、可读性与可操作性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国内艾滋病的防治,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起到参考作用。基于原材料第一部分的翻译实践(第一部分主要讲解了艾滋病及其防治的基础知识,对医护人员有较强的普适性),该翻译报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翻译材料,翻译过程和报告目的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从内文本角度与外文本角度简述了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的文体分析理论。第三章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归纳出了本翻译材料的文体特色:从词汇层面来看,原文多用派生词,一词多义词和缩略词;从语法层面来看,原文多被动句和复杂句;从修辞层面来看,对照及平行使用较多;从篇章层面来看,图表、问答形式多,并且行文的内在逻辑清晰。第四章案例分析,在文体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从译文的词汇,语法,修辞,篇章四个层面,运用具体例子探讨了翻译时选取的翻译方法,并阐释翻译方法的选取对译文质量的影响。第五章总结翻译心得,笔者发现在进行医学类文本翻译时,利用利奇的文体分析理论剖析翻译材料,储备相应的背景知识,灵活运用增译,省译,分译,合译这类翻译方法,对保证译文的质量有很大帮助。

魏叶叶[4](2018)在《太芪培元颗粒对HIV感染者差异蛋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太芪培元颗粒作用HIV感染者的病例观察,以及太芪培元颗粒对HIV感染者差异蛋白的影响,初步探索太芪培元颗粒作用HIV感染者的可能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队列研究半年疗程结束后,根据CD4+T细胞计数水平上升>50个及CD4+T细胞计数上升<50个分为两组,根据年龄和性别匹配原则各选取5例样本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通过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医证候总积分、等指标对上述样本进行病例观察研究,并留取治疗前后2次血清样本。再次根据匹配原则选取未经治疗的HIV感染者以及健康对照组各5例,留取1次血清样本,对所有血清样本进行差异蛋白分析以及系统生物学分析。结果:1、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相比,治疗前和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总积分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有效组疗程前后比较,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上升和中医症候总积分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组疗程前后比较,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总积分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样本疗程前后比较,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总积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有效组、治疗无效组以及总样本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和中医症候总积分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样品的总蛋白质鉴定数412个。治疗有效组(A组)、治疗无效组(B组)、未接受治疗HIV感染者组(C组)、健康对照组(D组)四个组之间共有53个差异蛋白,其中A、C、D间的差异蛋白数为49个,而B、C、D的差异蛋白数为37个;5、病人组与健康人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细胞免疫应答方面,细胞吞噬作用,补体激活系统,以及Fc受体信号通路。治疗有效和治疗无效病人之间的脂蛋白代谢之间存在了明显的差异;结论:1、中药复方太芪培元颗粒可以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调节患者免疫功能;2、太芪培元颗粒有可能是通过对HIV感染者磷脂转运过程进行回调产生治疗作用。

周顺[5](2016)在《M.smeg-2395基因反义下调表达对耻垢分枝杆菌生长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是引起结核病(Tuberculosis,TB)的病原体。目前结核病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2015 WHO统计报告指出,2014年的结核病新增病例超过960万,死亡病例达150万,呈增加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结核病的传播途径为空气的飞沫传播,易于传染;此外,近年出现了多重耐药性及极度耐药性M.Tb菌株的感染,使对结核病患者的治疗困难。因此要治愈结核病,克服耐药的M.Tb感染,有必要寻找有效的抗结核新药或新的药物靶点。M.Tb细胞壁结构特殊,对分枝杆菌的生存和繁殖极为重要,因而影响细胞壁完整性的因素,常为寻找和设计抗结核新药的理想靶点。分枝杆菌细胞壁核心结构为mAGP(Mycolic acid-Arabinogalactan-Peptidoglycan),是由分枝菌酸、聚阿拉伯半乳糖和肽聚糖三种组分共价连接形成。肽聚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其完整性影响细菌的增殖和生存。本文研究的靶向分子DdlA(D-丙氨酰-D-丙氨酸连接酶)为影响肽聚糖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供体D-丙氨酰-D-丙氨酸的供给。D-丙氨酰-D-丙氨酸是以D-丙氨酸为原料,由DdlA催化形成的。因此选取M.Tb基因组中的ddlA基因(Rv2981c)作为研究对象,因其所编码的DdlA直接影响肽聚糖的多肽链的合成,进而影响肽聚糖的交联与成熟。2003年,Sesseti的转座子突变结果表明ddlA基因为M.Tb生长必需基因;此外,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二线抗结核药物D-环丝氨酸即以DdlA为作用靶点,但该药物由于严重的神经系统副作用而使其在治疗结核病的应用中颇为受限。综上表明,DdlA是良好的抗结核药物作用靶向位点,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策略:1.获取rv2981c基因序列信息,体外表达tb-ddla蛋白,并建立能应用于筛选抑制剂的酶分析体系。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中诱导、表达并纯化ddla蛋白及鉴定其d-丙氨酰-d-丙氨酸连接酶酶活性;建立酶活性分析体系,为ddla抑制剂的筛选提供基础;同时以ni-nta亲和层析纯化的蛋白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以期用于对sm-ddla反义下调表达模型的验证。2.通过比对分析获取rv2981c(ddla)在耻垢分枝杆菌中的同源序列m.smeg-2395(ddla),构建其反义rna下调表达的耻垢分枝杆菌菌株模型,以强力霉素诱导,绘制经反义rna下调表达载体调控的耻垢分枝杆菌生长曲线;应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验证所构建的下调表达模型;观察sm-ddla基因下调表达对细菌生长及形态的影响,为阐明特异性的ddla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所获得的实验结果:1.构建了pcold-tb-ddla表达载体及ddl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体系;提取、纯化tb-ddla蛋白,并鉴定其d-丙氨酰-d-丙氨酸连接酶酶活性;建立了应用d-氨基酸氧化酶体系对酶活性进行分析的elisa方法,并确定了最适反应条件为:底物丙氨酸的浓度10mmol/ml,缓冲液为含有5mmol/mlatp的100mmhepes(ph8.0)37℃保温1h;制备抗tb-ddla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免疫印迹法证实了所获得的抗体具有高效价性与特异性。2.构建了sm-ddla反义表达载体pmind-sm-ddla-as及耻垢分枝杆菌sm-ddla反义rna下调表达模型,以强力霉素诱导pmind-sm-ddla-as在耻垢分枝杆菌中的表达,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最佳的诱导条件为:强力霉素浓度,20ng/ml;培养时间,36h左右。本研究中以pmindinsmeg的耻垢分枝杆菌菌株作为对照进行研究3.提取耻垢分枝杆菌pmind-sm-ddla-as反义下调表达菌株在20ng/ml强力霉素诱导生长36h时细菌总蛋白,以制备的抗ddla多克隆抗体检测细菌中ddla蛋白的表达,westernblot结果显示在反义下调表达菌株中ddla蛋白呈下调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对pmind-sm-ddla-as反义下调表达菌株的形态观察结果表明:ddla蛋白下调表达后细菌的形状变长,胞内物质密度不均一。本研究中以pmindinsmeg的耻垢分枝杆菌菌株作为对照。未来的研究方向:1.以建立的DdlA酶促反应体系筛选能特异地作用于M.Tb DdlA的化合物。2.通过制备型HPLC提取、分离并纯化ddlA基因反义下调表达的耻垢分枝杆菌的肽聚糖,将提取的肽聚糖与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观察D-丙氨酰-D-丙氨酸连接酶缺陷的耻垢分枝杆菌细胞壁对细胞感染的可能影响。本实验将以pMind in Smeg的耻垢分枝杆菌菌株细胞壁作为对照。3.检测反义下调菌株对一二线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4.基于本课题的结果制备大量sRNA,并利用虚拟筛选寻找抗结核药物。

杨晓钰[6](2016)在《庚型肝炎病毒与HIV、HCV相互作蛋白的筛选及E2与LTα蛋白互作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庚型肝炎病毒(GB Virus C,GBV-C)属于黄病毒科、Pegivirus病毒属,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特征与丙型肝炎病毒较为相似,全长约9.4kb主要编码七种蛋白(E1/E2/NS1/NS2/NS3/NS4/NS5)。GBV-C的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极为相似,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因此GBV-C与HIV和HCV的双重感染以及三重感染普遍存在。临床数据表明,GBV-C本身不致病,但与HIV-1共感染可以延缓HIV患者的疾病进程,其表现为降低了艾滋病患者的病毒载量,提高了其CD4+细胞数,改善了 HIV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近期研究表明在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硬化患者中,GBV-C的共感染可以延缓肝硬化的疾病进程,同时我们前期的研究也发现在慢性HCV患者中,GBV-C共感染可以改善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因此,阐明GBV-C与HIV-1,GBVC与HCV之间的作用机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明确GBV-C与HIV-1和HCV之间相互作用的蛋白又是揭示其相互作用机制的关键。基于此,本论文利用第四代Gold酵母双杂交系统,就GBV-C对HIV-1和HCV相互作用的蛋白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我们选择云南主要7型GBV-C、CRF08BC型HIV-1和2a型HCV毒株和文库质粒pGAD-T7,利用RT-PCR、产物纯化、酶切、连接、转化等实验技术分别构建了 GBV-C编码的7种蛋白、HIV-1编码的16种蛋白和HCV编码的8种蛋白对应的文库重组质粒。该重组质粒分别经双酶切和测序验证均无移码突变和缺失突变,表明各质粒构建成功。其次,利用酵母毒性和自激活实验对构建成功的上述重组质粒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除HIV-1的Vpu、gp41存在自激活外,其余质粒均适合利用该酵母双杂交体系进行筛选。再次,利用酵母双杂交体系筛选结果表明,GBV-C与HIV-1互作蛋白为GBV-C E2与LT-α、GBV-C**与 HIV**、GBV-C**与 HIV**、GBV-C**与 HIV**和 GBV-C**与 HIV**;GBV-C与HCV互作蛋白为GBV-C**与**和**与HCV**;GBV-C自身互作蛋白为**与**、**与**、**与**和**与**。最后,分别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Co-JP)和双色荧光免疫法证实了 GBV-C E2蛋白与LT-α蛋白互作,进而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证明E2与LT-α的表达呈正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我国主要流行的GBV-C、HIV-1和HCV毒株,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对GBV-C与HIV-1,GBV-C与HCV和GBV-C自身互作蛋白进行了筛选和初步研究,该结果首次发现GBV-C与HIV-1和HCV直接相互作用的蛋白,为今后深入展开GBV-C与HIV-1和GBV-C与HCV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张鑫[7](2014)在《林蛙皮多肽提取工艺的建立及其对HaCaT细胞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多肽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活性。部分多肽与皮肤细胞的增殖有关,能提供皮肤养分,延缓皮肤衰老,促进皮肤创面修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林蛙皮腺内含多肽类因子、保湿因子等多种活性物质,林蛙皮多肽以其抗菌、抗病毒活性而备受研究者青睐。本实验采用酸浸提法、中性蛋白酶水解法分步提取林蛙皮多肽,以多肽得率为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L9(34)正交实验,得出酸浸提林蛙皮多肽液的最佳工艺:4℃条件下,pH3.5的HAc-NaAc缓冲溶液、料液比1:30、浸提时间12h;酶解法提取林蛙皮多肽液的最佳工艺:料液比:1:2,温度55℃、pH6.5、时间2h、加酶量1000U/g。在最优工艺下,分别将反应体系放大1000倍。酸浸提多肽粗提液,用膜分离技术分级分离,得到纳滤浓缩液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制得林蛙皮酸浸提多肽APR(Acidolysis-polypeptides from skin ofRana)冻干粉;然后将酸浸提后的残渣及超滤浓缩液,利用优化的酶解条件制备酶解多肽粗提液,膜分离技术分级分离得到纳滤浓缩液,真空冷冻干燥制得林蛙皮酶解多肽EPR(Enzymolysis-polypeptides from skin of Rana)冻干粉。检测APR和EPR干粉的理化性质,结果显示,在220nm处有多肽的紫外特征吸收峰、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有多肽的特征官能团、高效凝胶过滤测得多肽相对分子量范围为190Da1000Da。表明成功制备两种林蛙皮多肽干粉。MTS法检测APR和EPR对HaCaT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显示,当APR和EPR在800mg/L、1600mg/L浓度时(后文用APR800、EPR800表示)对HaCaT细胞增殖均有促进作用(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HaCaT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PR800、EPR800作用的HaCaT细胞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升高0.24倍(p<0.05)、0.4倍(p<0.001)。 Western blotting检测HaCaT细胞EGF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PR800、EPR800作用的HaCaT细胞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升高1.1倍(p<0.05)、1.48倍(p<0.01),表明林蛙皮多肽促进HaCaT细胞的增殖与细胞EGF蛋白质表达量的增加有关。检测APR、EPR对HaCaT细胞中CAT、SOD、Hyp、MDA和T-AOC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AT、SOD、Hyp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升高(p<0.001),丙二醛含量下降(p<0.05);表明APR、EPR均具有抗氧化活性。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APR、EPR对HaCaT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显示,APR800、EPR800作用后的HaCaT细胞凋亡率分别降低2.3%(p<0.001)、1.3%(p<0.001),且正常细胞百分率增大。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HaCaT细胞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mRNA和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APR800和EPR800作用的HaCaT细胞Caspase-3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下降2.5倍(p<0.05)、4.9倍(p<0.001);Caspase-3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分别降低1.4倍(p<0.01)、1.2倍(p<0.01),表明林蛙皮多肽能抑制HaCaT细胞的凋亡,且与Caspase-3凋亡途径有关。本研究利用酸浸提工艺,保留了林蛙皮多肽特有的活性;酶水解工艺将酸浸提残渣内的大分子蛋白酶解成多肽。膜分离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最大限度保留了多肽的活性,且规模易于放大。同时初步探究APR、EPR对HaCaT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及机制,为研究林蛙皮多肽对皮肤细胞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张勇[8](2014)在《TNIK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文中指出背景:胰腺癌是一种相对罕见、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由于解剖位置特殊,临床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而失去手术机会,仅10~20%的病人能接受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仅为6.7%,而即使行根治性手术,其术后5年生存率也只能达到15~25%。因此,在基因分子水平寻找肿瘤标志物,对于胰腺癌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表明,TNIK属MAP4K家族成员之一,是MAPK信号通路的上游因子,其活化后依次级联激活下游底物,通过JNK、Wnt/β-catenin和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促进细胞增殖、侵袭,抑制凋亡等作用,与多种肿瘤如结直肠癌、胃癌以及乳腺癌发病有关,但目前尚无TNIK在胰腺癌发病过程中作用的文献报道。目的:1、明确TNIK在胰腺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的表达,以及TNIK表达与胰腺癌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预后的关系。2、筛选TNIK表达水平最高的胰腺癌细胞系,以及靶向TNIK的有效SiRNA序列。3、研究TNIK对胰腺癌细胞增值、侵袭、迁移及凋亡等生物学活性的影响,为临床以TNIK为靶点的胰腺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以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10对胰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TNIK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再以免疫组化法检测91例石蜡包埋胰腺癌组织中TNIK的表达水平,以探讨TNIK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预后的关系。2、以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AsPC-1、BxPC-3、MiaPaca-2口Panc-1四种胰腺癌细胞系中TNIK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筛选出TNIK表达水平最高的胰腺癌细胞系,再以靶向TNIK的SiRNA-1、SiRNA-2、SiRNA-3以及阴性对照(NC)、阳性对照(PC)以及空载体(Vector),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下分别转染该细胞系,筛选出干扰效率最明显的SiRNA。3、以干扰效率最高的SiRNA、NC口Vector分别转染TNIK表达水平最高的胰腺癌细胞系,再以MTT法、Transwell法、划痕愈合实验及Annexin V-FITC+PI荧光双标记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凋亡等生物学活性的改变,以明确TNIK在胰腺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1、与癌旁组织相比,胰腺癌组织中TNIK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显着增高(P=0.028,P<0.01);晚期胰腺癌(Ⅱ+Ⅲ+Ⅳ期)TNIK高表达率55.4%显着高于其早期(Ⅰ期)的30.8%(P=0.040),T3+T4期胰腺癌TNIK高表达率55.7%显着高于其T1+T2期的33.3%(P=0.045); Cox单因素分析显示,与TNIK低表达相比,TNIK高表达患者术后总生存率(OS)和无瘤生存率(DFS)显着降低(OS,P=0.021; DFS, P=0.031);然而,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NIK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术后OS和DFS无显着性差异(P>0.05)。2、AsPC-1、BxPC-3、 MiaPaca-2和Panc-1四种胰腺癌细胞系中,Panc-1中TNIK表达水平最高;SiRNA-3沉默TNIK的效率最高,可达78.7±4.5%。3、SiRNA-3沉默胰腺癌细胞Panc-1后,其增值、侵袭、迁移活性显着降低,细胞凋亡加速。结论:1、TNIK表达水平在胰腺癌组织中显着增高,并与胰腺癌TNM病理分期以及其中T分期有关;TNIK高表达是影响胰腺癌OS和DFS的危险因素;2、TNIK在胰腺癌发病过程中起促进细胞增殖、侵袭、迁移,以及抑制凋亡等生物学的作用。

许雅钧[9](2013)在《缅甸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分析、总结艾滋病与中医病证的相关性,探讨艾滋病的病因病机,了解目前缅甸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临床研究,采集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和血行感染艾滋病两种患者群的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对这些患者进行症状、体征、证候的统计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以及不同人群的差异,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一定依据,加深对艾滋病的中医认识。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全面收集国内艾滋病中医文献,仔细阅读筛选文献,对文献进行分类和信息提取,了解艾滋病与中医病证的相关性、病因病机、证候三方面的研究现状。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摘录各种观点,并进行客观地评价分析和总结。2.临床研究:(1)对170例缅甸因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舌脉)、证候进行统计分析。(2)对160例缅甸血行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舌脉)、证候进行统计分析。(3)缅甸170例因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与160例缅甸血行感染爱滋病患者症状、体征(包括舌脉)、证候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结果1.症状、体征的比较研究目前看到49项症状、体征的比较结果来看,静脉吸毒组有38项(62%)症状、体征的出现频率均高于血行感染组,频率相差最大的是头晕(相差31.11%)X2检验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群有14项(32%)症状、体征的出现频率有显着(P<0.05)或极显着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2.证候的比较研究(1)证候出现频率的排序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群出现的单证多达37种。其中,证候出现频率较高者(10%以上)依次为:痰热蕴肺(27.65%)、气虚证(25.88%)、脾胃气虚(25.29%)、痰湿蕴肺(23.52%)、肾阴虚(22.93%)、肝郁气滞(22.34%)、心阴虚(17.65%)、肾精亏虚(17.06%)、肝阴虚(16.47%)、肾阴阳两虚(15.29%)、肺阴虚、肾阳虚、湿浊困阻(11.76%)。血行感染艾滋病出现单证证候频率由高到低为:脾胃气虚(60.64%)、肝郁气滞(50.7%)、肾阴阳两虚(48.66%)、痰湿蕴肺(48.32%)、心气阴两虚(38.9%)、肝郁脾虚(37.56%)、痰热蕴肺(34.91%)、肝胃不和(30.12%)、肾阳虚(28.21%)、心气血两虚(26.4%)、肺阴虚(24.72%)、肾阴虚(20.02%)、心气虚肝阴虚(16.66%)、心血虚(12.58%)、阳虚证(11.22%)、气虚证(10.54%)、外感风寒(3.4%)、胃热(3.06%)、心阳虚(1.36%)、阴虚证气血两虚(1.01%)、胃阳虚(1.01%)、肠燥津亏(0.67%)。(2)两组的比较从上述17种常见证候的出现频率比较结果来看,血行感染组10种证候(占62.96%)的出现频率均高于吸毒感染组,相差最多的是脾胃气虚(相差33.63%),相差最少的是气血两虚(相差1.38%);吸毒感染组有4种证候(占37.04%)的出现频率高于血行感染组,相差最多的是气虚(相差15.34%),相差最少的是气血两虚证(相差1.38%)。X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常见证候的比较,14证候的出现频率为差异显极显着,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气虚、痰湿蕴肺、肝郁气滞、肾阴阳两虚、肺阴虚、肾阳虚、湿浊困阻、肝胃不和、肠燥津亏、心气阴两虚、心气虚、心气血两虚、胃脘气滞、痰热蕴肺血虚、阳虚证、肝郁脾虚、血虚证等证候出现频率有极显着差异(P<0.01)血行感染组的脾胃气虚、痰湿蕴肺、肝郁气滞、心阴虚、肾阴阳两虚、肺阴虚、肾阳虚、湿浊困阻、肝胃不和、心气阴两虚、胃脘气滞、心气虚、心气血两虚、心血虚、阳虚证、肝郁脾虚、血虚证等证候的出现频率均高于吸毒感染组。吸毒感染组的气虚、肠燥津亏、气血两虚等证候的出现频率高于血行感染组。结论(1)在全面、系统检索国内数据库全文对艾滋病和中医病证的相关性、病因病机和证候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总结。艾滋病不等同于任何中医病证,但艾滋病的辨证论治可以参考和借鉴相关的中医病证治疗经验。目前国内艾滋病的证候研究存在证候名称不规范、内涵模糊、辨证机械、研究方案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证候研究的质量有待于提高。(2)对因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的人群进行症状、证候分布的统计学研究,总结了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的症状及证候特点。(3)对因血行感染艾滋病人群进行症状、证候分布的统计学研究,总结了因血行感染艾滋病人群的症状及证候特点。(4)对两类人群,即因血行感染艾滋病人群、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进行了证候比较。通过对症状证候整体分析我们认为,艾滋病证候表现为虚实夹杂,虚证的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脾虚、肾虚、肺虚、阴虚、血虚、肝虚、心虚,实证的分布依次为痰湿、血瘀、湿热、热毒。其病毒性质属热毒湿浊,热可成瘀,湿浊化热而成湿热。而不同人群由于病程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证候分布略有不同,病程越长,虚证的表现越为突出,研究中因血行感染艾滋病人群总体病程最长,症状表现也最为严重,以虚证为主;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感染时间虽难以明确,但从其吸毒年限来推测,病程整体较因血行人群短,与因有血行人群相比,此人群证候虚实兼见,实证方面仍以痰湿、热毒、湿热等为特点,虚证与因血行感染人群的分布也相似,只是由于毒品的影响而个别证候在两者中的分布排序有所不同。综上所述,通过我们对血行感染艾滋病与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的分析,我们认为两者的证候特点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但由于病程及其他因素干扰(如毒品),其症状、证候的分布又有所区别,体现在临床上,其治则治法是相同的,而扶正祛邪的比例又有不同,用药可有所偏重。

任南[10](2010)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责任》文中指出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现阶段不可治愈性的疾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艾滋病的防治已经不仅仅是患者的个人问题,甚至已经超越了医疗范畴,而具有社会性的文化、伦理意义。社会整体的利益与具体个人利益之间存在区别和差异,如何处理公共健康中社会利益与个体权利的关系,成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艾滋病本身的致命性、传染性,以及人们将疾病与吸毒、淫乱等不良行为以及贫穷等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造成普遍歧视,成为艾滋病防治中的主要障碍。道德宽容是消除歧视的重要途径。对于艾滋病的防治需要社会群体和专业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在社会层面采取横向的综合性措施,加强对于艾滋病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则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引导,增强艾滋病防治的有效性。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和调动资源的能力,在艾滋病防治上应该承担主要的政府道德义务和管理责任。政府应建立合乎伦理的防治艾滋病的法律和政策,反对歧视、公开信息;公平分配和合理使用公共卫生资源,减少贫困,支持发展非政府组织防治艾滋病。社区应充分发挥其社会互助和社会整合的功能,构建艾滋病患者社区支持网络,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服务、关怀和支持。通过开展知识培训、重组和矫正行为模式,建立适应社会防治艾滋病的途径。家庭有责任关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降低艾滋病传播的危险行为,摆脱贫困,增加子女的教育机会。非政府组织的责任应发挥来源于民间,与边缘人群有天然的联系的自身优势,主动开展工作,特别是为政府力量所不能及的边缘人群方面要发挥更大作用。艾滋病当事人应遵守法律,配合诊治,如实提供病情和有关信息,规范行为,减少传播,特别应在争取权益、支持艾滋病防控方面作出更多努力。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不能拒绝和推诿病人,并需做好宣传、教育、咨询,保守医疗保密,保障患者安全。媒体在艾滋病防治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要将艾滋病作为一个发展问题给予关注,减少媒体界本身和公众对艾滋病的羞辱和歧视,力争架起一座桥梁,动员全社会抗击艾滋病流行。有效的防治艾滋病,需以公平原则、宽容原则、尊重自主原则、有利原则为伦理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防治制度,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一个日趋完善的环境。我们要努力科学制定公共政策体系,创新防治艾滋病的科学技术,并可能解决相关的伦理冲突,从而遏制艾滋病在中国迅速蔓延的势头,尽可能降低艾滋病的社会危害。此外,我们需要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艾滋病防治从业人员素质,通过科学管理使之达到培训目标,增强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为艾滋病防治提供人员上的保障。

二、法证实艾滋病病毒可用于基因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证实艾滋病病毒可用于基因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病虫害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
        1.1.2 大环内酯类药物研究进展
    1.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1.2.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和组合生物合成
        1.2.2 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与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1.3 杀黑星菌素已有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意义与思路
第二章 Streptomyces sp.NO1W98 中杀黑星菌素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和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2.2 实验方法
        2.2.1 Streptomyces sp.NO1W98 菌株的发酵
        2.2.2 Streptomyces sp.NO1W98 发酵产物的提取
        2.2.3 结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Streptomyces sp.NO1W98 发酵提取物的HPLC检测
        2.3.2 化合物1和2 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Streptomyces sp.NO1W98 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与质粒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所用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Supercos1 质粒载体的提取(碱裂解法)
        3.2.2 Streptomyces sp.NO1W98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 基因组DNA Sau3 AI部分酶切
        3.2.4 SuperCos1质粒载体的Xba I酶切
        3.2.5 酶切后的基因组DNA及质粒载体去磷酸化
        3.2.6 SuperCos1质粒载体BamHI酶切
        3.2.7 酶切后的基因组DNA和载体的连接反应
        3.2.8 包装蛋白,包装反应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Streptomyces sp.NO1W98 中杀黑星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鉴定
    4.1 实验设备
    4.2 试剂和菌株
    4.3 实验方法
        4.3.1 Streptomyces sp.NO1W98的测序及蕴含基因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2 Streptomyces sp.NO1W98 基因组文库的筛选
        4.3.3 Streptomyces sp.NO1W98 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及基因阻断突变株构建
        4.3.4 接合转移及PCR验证
        4.3.5 vtdA1基因阻断突变株(vtdA1)的回补
        4.3.6 Streptomyces sp.NO1W98 相关突变株的HPLC检测
    4.4 结果与分析
        4.4.1 Streptomyces sp.NO1W98 菌株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杀黑星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初步定位
        4.4.2 Streptomyces sp.NO1W98 中杀黑星菌素基因簇和边界基因的初步鉴定
        4.4.3 杀黑星菌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推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2)溧阳市肺结核病流行情况及等温多自配引发扩增技术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2014-2017年溧阳市肺结核病的流行特征与治疗转归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1. 地域人口资料
        2. 资料来源
        3. 治疗转归相关概念
        4. 统计方法
        5. 质量控制
    二、结果
        1. 2014-2017年溧阳市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特征
        2. 治疗转归分析
    三、讨论
        1. 溧阳市肺结核流行特征
        2. 治疗转归分析
第二部分 溧阳市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方法比较
    一、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二、结果
        1. 痰涂片抗酸染色法与罗氏细菌培养法的检测结果的比较
        2. 痰涂片染色法、罗氏细菌培养法和IMSA法检测结果的比较
    三、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3)《保护未来:对无家可归及受战争影响地区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关怀与支持》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2 Translation Process
    1.3 Purpose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Geoffrey Leech’s Stylistic Analysis Theory
    2.1 External Text Analysis
    2.2 Internal Text Analysis
Chapter 3 Stylistic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3.1 Lexical Categories
    3.2 Grammatical Categories
    3.3 Figures of Speech
    3.4 Context and Cohesion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Based on the Source Text
    4.1 Strategies Toward Lexical Categories
        4.1.1 Derivatives from Greek or Latin: Selecting the Best Words
        4.1.2 Polysemous Terms: Considering the Context
        4.1.3 Abbreviations: Making a Glossary
    4.2 Strategies Toward Grammatical Categories
        4.2.1 Passive Sentences: Choosing Different Voices
        4.2.2 Complex Sentences: Restructuring Sentences
    4.3 Strategies Toward Figures of Speech
        4.3.1 Antithesis: Adding Adversatives
        4.3.2 Parallelism: Using Four-character Phrases
    4.4 Strategies Toward Context and Cohesion
        4.4.1 Context: Reappearing Different Formats
        4.4.2 Cohesion: Adding Logical Words
Chapter 5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 1 The Target Text
Appendix 2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3 Glossary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aster Degree

(4)太芪培元颗粒对HIV感染者差异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太芪培元颗粒作用HIV感染者病例观察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内容与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太芪培元颗粒对HIV感染者差异蛋白的影响
        2.1 .研究对象
        2.2 .材料与方法
        2.3 .血清样品差异蛋白的定量质谱分析
        2.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M.smeg-2395基因反义下调表达对耻垢分枝杆菌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质粒与菌种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结核分枝杆菌Rv2981c基因的过表达及D-丙氨酰-D-丙氨酸连接酶活性的鉴定
        2.1.1 结核分枝杆菌 Rv2981c(ddl A)基因的扩增
        2.1.2 pMD18-Tb-ddlA克隆载体的构建
        2.1.3 pCold II-Tb-ddlA表达载体的构建
        2.1.4 结核分枝杆菌DdlA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体系的建立及诱导表达
        2.1.5 DdlA蛋白的鉴定
        2.1.6 DdlA蛋白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连接酶活性鉴定
        2.1.7 抗DdlA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2.2 耻垢分枝杆菌pMind-Sm-ddlA-As反义下调表达对细菌的影响
        2.2.1 目的基因Sm-ddlA-AS的的PCR扩增
        2.2.2 pJET-Sm-ddlA-AS克隆载体构建
        2.2.3 pMind-Sm-ddlA-AS反义下调表达载体的构建
        2.2.4 耻垢分枝杆菌ddlA基因的反义下调表达模型的建立
        2.2.5 强力霉素对耻垢分枝杆菌Sm-ddlA反义 RNA表达系统诱导效果的检测
        2.2.6 应用透射电镜对ddlA基因表达下调的耻垢分枝杆菌细菌形态的分析
结果
    3.1 结核分枝杆菌Rv2981c基因的表达及D-丙氨酰-D-丙氨酸连接酶活性的鉴定
        3.1.1 结核分枝杆菌Rv2981c(ddl A)基因的扩增
        3.1.2 pMD18-Tb-ddlA克隆载体的构建
        3.1.3 pCold II-Tb-ddlA表达载体的构建
        3.1.4 Tb-DdlA蛋白的诱导表达
        3.1.5 DdlA蛋白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连接酶活性鉴定
        3.1.6 抗Tb-DdlA蛋白多克隆抗体的效价与特异性
    3.2 耻垢分枝杆菌pMind-Sm-ddlA-AS反义下调表达对细菌的影响
        3.2.1 耻垢分枝杆菌截短的Sm-ddlA-AS(396bp)基因的扩增
        3.2.2 pJET-Sm-ddlA-AS克隆质粒的构建
        3.2.3 pMind-Sm-ddlA-AS表达载体的构建
        3.2.4 耻垢分枝杆菌Sm-ddlA反义下调表达生长曲线的绘制及最佳诱导条件的确定
        3.2.4.1 耻垢分枝杆菌受Sm-ddlA反义RNA下调表达的生长曲线绘制
        3.2.4.2 pMind-Sm-ddlA-As Smeg菌株受到反义RNA下调调控的Sm-DdlA蛋白的鉴定
        3.2.5 耻垢分枝杆菌Sm-ddlA反义RNA的诱导表达对耻垢分枝杆菌形态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庚型肝炎病毒与HIV、HCV相互作蛋白的筛选及E2与LTα蛋白互作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庚型肝炎病毒
    1.2 庚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1.2.1 庚型肝炎病毒结构
        1.2.2 庚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
    1.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1.3.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结构
    1.4 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1.4.1 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
    1.5 GBV-C、HIV与HCV的传播
        1.5.1 GBV-C、HIV与HCV的传播途径
        1.5.2 GBV-C、HIV与HCV的血液传播
        1.5.3 GBV-C、HIV与HCV的性传播
        1.5.4 GBV-C、HIV与HCV的母婴传播
    1.6 GBV-C研究意义
        1.6.1 GBV-C研究现状
        1.6.2 GBV-C对HIV-1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1.6.3 GBV-C对HCV的临床意义
    1.7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1.7.1 验证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实验的方法
        1.7.2 数据库比对以及计算机分析预测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1.8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1.9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HIV-1、HCV (J6/JFH-1-6u)及GBV-C-7文库质粒的构建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和毒株
        2.1.2 主要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培养基及其他缓冲液的配制
        2.1.5 引物设计
    2.2 实验方法
        2.2.1 血清中HIV病毒总RNA提取
        2.2.2 目的片段的克隆
        2.2.3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双酶切
        2.2.4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2.2.5 目的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2.2.6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双酶切验证
    2.3 实验结果
        2.3.1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验证及测序结果
    2.4 讨论
        2.4.1 构建文库所用毒株选择
        2.4.2 文库片段划分
        2.4.3 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方法选择
        2.4.4 展望
    2.5 小结
第三章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GBV-C诱饵相互作用的HIV-1、HCV及GBV-C 蛋白
    3.1 试剂与材料
        3.1.1 菌株及载体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酵母的复苏及感受态的制备
        3.2.2 质粒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自激活及毒性检测
        3.2.3 诱饵质粒与HIV、HCV及GBV-C文库的杂交实验
    3.3 实验结果
        3.3.1 文库质粒的自激活毒性检测
        3.3.2 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
    3.4 讨论
        3.4.1 酵母双杂交体系选择
        3.4.2 文库质粒自激活及毒性验证
        3.4.3 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的设置
        3.4.4 假阴性与假阳性的排除
        3.4.5 酵母转化方法选择
        3.4.6 互作蛋白分析
        3.4.7 展望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BV-C包膜糖蛋白E2与肿瘤坏死因子LTα相互作用验证以及E2对LTα mRNA量化关系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1.1 载体与细胞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缓冲液的配制
        4.2.2 动物细胞表达质粒的构建
        4.2.3 动物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验证
        4.2.4 GBV-C E2对LTαmRNA量化关系研究
    4.3 实验结果
        4.3.1 重组质粒双酶切验证
        4.3.2 蛋白定量结果
        4.3.3 转染效率的优化
        4.3.4 免疫共沉淀结果
        4.3.5 激光共聚焦实验结果
        4.3.6 细胞内总RNA提取结果
        4.3.7 Jurkat细胞内LTα基因的PCR检测以及定量引物检测
        4.3.8 相对定量结果
        4.3.9 GBV-C E2对Jurkat细胞中LTα mRNA表达量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实验细胞的选择
        4.4.2 蛋白定量的方法选择
        4.4.3 转染的方法选择
        4.4.4 免疫共沉淀抗体的选择以及抗体轻重链的去除
        4.4.5 定量方法选择
        4.4.6 定量实验结果分析
        4.4.7 展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林蛙皮多肽提取工艺的建立及其对HaCaT细胞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林蛙研究现状及多肽提取工艺概述
        1.1 林蛙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1.2 多肽的来源及提取工艺概述
    第2章 多肽生物活性及应用现状研究
        2.1 活性多肽的生物学功能
        2.2 多肽的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林蛙皮多肽提取工艺的优化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林蛙皮多肽对 HaCaT 细胞增殖的影响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林蛙皮多肽抗氧化活性及其对 HaCaT 细胞凋亡的影响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8)TNIK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TNIK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1.1 实验材料
        1.1.1 胰腺癌组织标本
        1.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1.2.2 qPCR法检测胰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TNIK mRNA表达
        1.2.3 Western blot法检测胰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的蛋白表达
        1.2.4 免疫组化法检测石蜡包埋胰腺癌组织中TNIK蛋白的表达
        1.2.5 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1.3.1 胰腺癌组织总RNA浓度、纯度测定及质量鉴定
        1.3.2 实时定量PCR扩增、熔解曲线分析与扩增产物鉴定
        1.3.3 胰腺癌及癌旁组织TNIK mRNA的表达
        1.3.4 胰腺癌及癌旁组织TNIK蛋白的表达
        1.3.5 TNIK蛋白在胰腺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
        1.3.6 TNIK表达与胰腺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3.7 TNIK表达与胰腺癌生存预后的关系
    1.4 讨论
    1.5 小结
二、筛选靶向TNIK的有效SiRNA序列
    2.1 实验材料
        2.1.1 胰腺癌细胞株
        2.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qPCR法检测各胰腺癌细胞株TNIK mRNA的表达
        2.2.3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胰腺癌细胞株TNIK蛋白的表达
        2.2.4 筛选干扰效果最明显的SiRNA序列
        2.2.5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
        2.3.1 四种胰腺癌细胞系TNIK在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
        2.3.2 四种胰腺癌细胞系TNIK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
        2.3.3 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法干扰效率的检测
        2.3.4 qPCR检测各处理组mRNA水平的干扰效率
        2.3.5 Western blot检测各处理组蛋白水平的干扰效率
    2.4 讨论
    2.5 小结
三、TNIK对胰腺癌细胞Panc-1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胰腺癌细胞株
        3.1.2 试验试剂及耗材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MTT法绘制转染细胞生长曲线
        3.2.2 Transwell法检测胰腺癌细胞侵袭
        3.2.3 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
        3.2.4 Annexin V-FITC/PI荧光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
        3.2.5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
        3.3.1 MTT法检测SiRNA下调TNIK对Panc-1细胞增殖活性影响
        3.3.2 Transwell法检测SiRNA下调TNIK对Panc-1侵袭能力的影响
        3.3.3 划痕愈合实验检测SiRNA下调TNIK对Panc-1迁移能力的影响
        3.3.4 Annexin V-FITC/PI法检测SiRNA下调TNIK对Panc-1凋亡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1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综述2 参考文献
致谢

(9)缅甸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综述一 艾滋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1. 艾滋病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2. 艾滋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3. 艾滋病的诊断
        3.1.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
        3.2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诊断标准
    4. 艾滋病的分期
    5. 艾滋病的治疗
        5.1 抗病毒治疗
        5.2 免疫治疗
    6. 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发展方向
        6.1 治疗性艾滋病疫苗
        6.2 新的抗艾滋病药物
        6.3 抗HIV病毒疫苗
        6.4 生物制剑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艾滋病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1. 抗HIV中药
        1.1 抗HIV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类
        1.2 抗HIV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1.3 中药复方研究
    2. 辨证论治及分期
    3. 针灸及气功疗法
        3.1 针灸疗法
        3.2 气功疗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份 理论研究
    前言
    研究一 艾滋病中医证候文献研究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二 中医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探讨
        1. HIV的中医名称和属性
        2. 邪伏部位的探讨
        3. 艾滋病基本病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份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一 缅甸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症状证候的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一般资料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调查工具
        2.2 调查方法
        2.3 证候评定方法
        2.4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静脉吸毒感染HIV患者症状、体征分布的研究
        3.2 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舌脉分布
        3.3 讨论
        3.4 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证候分布
        4.讨论
    研究二 缅甸血行感染艾滋病人群症状证候的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一般资料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调查工具
        2.2 调查方法
        2.3 证候评定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3.3 讨论
        3.4 血行感染艾滋病患者证候分布
        4.讨论
    研究三 缅甸两组患者感染艾滋病人群症状证候的研究比较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一般资料
        2.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调查工具
        2.2 调查方法
        2.3 证候评定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静脉吸毒感染和血行感染艾滋病人群的患者症状、体征分布
        4.1 两种患者常见证候排序比较
        4.2 两组患者证候出现的频率比较
        5.讨论
    小结
附录1 艾滋病中医临床调查表
附录2 艾滋病的辨证标准方案
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行业标准HIV/AIDS
致谢
个人简历

(10)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艾滋病防治及其伦理介入
    2.1 艾滋病的历史与现状
    2.2 艾滋病的治疗与预防
    2.3 艾滋病预治的伦理性
第三章 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难题
    3.1 公众健康与个人权利
    3.2 疾病歧视与道德宽容
    3.3 知情同意与临床保密
    3.4 社会控制与专业引导
第四章 艾滋病防治的伦理责任视域
    4.1 艾滋病防治行动的伦理责任
    4.2 艾滋病防治后果的伦理责任
    4.3 艾滋病防治评价的伦理责任
第五章 艾滋病防治的伦理责任担当
    5.1 政府的责任
    5.2 社会的责任
    5.3 当事人的责任
    5.4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
    5.5 媒体的责任
第六章 防治艾滋病的责任伦理环境构建
    6.1 明确防治艾滋病的伦理原则
    6.2 建立防治艾滋病的相关制度
    6.3 制定防治艾滋病的公共政策
    6.4 创新防治艾滋病的科学技术
    6.5 提高防治艾滋病的从业人员素质
结语:防治艾滋病,我们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四、法证实艾滋病病毒可用于基因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研究[D]. 张园.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溧阳市肺结核病流行情况及等温多自配引发扩增技术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分析[D]. 张梦. 苏州大学, 2018(06)
  • [3]《保护未来:对无家可归及受战争影响地区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关怀与支持》翻译报告[D]. 陈阳茜. 电子科技大学, 2018(10)
  • [4]太芪培元颗粒对HIV感染者差异蛋白的影响[D]. 魏叶叶.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4)
  • [5]M.smeg-2395基因反义下调表达对耻垢分枝杆菌生长影响的研究[D]. 周顺.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6]庚型肝炎病毒与HIV、HCV相互作蛋白的筛选及E2与LTα蛋白互作验证[D]. 杨晓钰.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1)
  • [7]林蛙皮多肽提取工艺的建立及其对HaCaT细胞作用的研究[D]. 张鑫. 吉林大学, 2014(09)
  • [8]TNIK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D]. 张勇.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9]缅甸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D]. 许雅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10]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责任[D]. 任南. 中南大学, 2010(1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