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由与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一、高速路由交换技术的研究及其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李熙华[1](2020)在《高速大容量专用分组交换单元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卫星通信系统已经进入了新的大发展阶段,卫星的广播、组播及广域连接能力促使人们加快对星上处理、星上交换、多波束等先进技术的工程应用,从而拓展卫星通信的应用范围和领域,最终将卫星网络和地面高速网络融合在一起,形成天地一体的通信网络体系。卫星通信的高速发展也对星载交换机的容量和速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单级交换网络结构主要有共享缓存和Crossbar两种。共享缓存交换结构使用同一个缓存区存储待转发的数据帧,并通过同一条读写总线传输。虽然简化了交换结构的内部逻辑设计,但是也限制了整个交换单元的吞吐量,因此不满足大容量交换机的需求。Crossbar交换结构可以实现多套总线同时传输,大大提升了交换容量,因此广泛应用于高速大容量交换机中。但是随着输入输出端口数量、交叉节点数量和虚拟输出队列数量的增加,对FPGA资源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单片FPGA的资源非常有限,所以需要研究一种解决FPGA资源限制Crossbar交换容量的方法。本文结合实验室承担的项目“大容量双体交换机”,在分析交叉节点带缓存的Crossbar交换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将交换网络分割为两部分,分别设置在两片FPGA上的设计思想。本文主要研究专用交换单元中调度信息和数据信息的处理。首先,介绍现有交叉节点带缓存的Crossbar交换网络结构的优势与缺点;其次,基于项目实际需求,提出将交换网络分割在两片FPGA上的方法,并对横向与纵向两种分割方式进行比较;第三,针对项目需求及硬件平台,提出交换单元整体设计方案及资源评估情况;第四,完成关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包括流分类、分组处理、总线控制与调度、片间数据传输、输出调度模块;最后,对交换单元进行软件仿真及板级测试,验证方案的正确性,并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提出将交叉节点带缓存的Crossbar网络分割在两片FPGA上互连互通的方法,解决芯片资源对交换容量的限制;第二,设计实现了基于自定义帧格式的专用流分类模块,完成特殊数据帧类型的识别与处理;第三,设计实现了调度信息与数据信息的并行处理,满足交换单元线速处理需求。第四,采取内帧的方式,完成两片FPGA的互连互通。

张柯[2](2019)在《遥感卫星网络路由协议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在航空航天信息获取和卫星对地观测方面成绩斐然,卫星遥感技术快速发展,遥感卫星数据呈现出星上实时处理,实时下传等特征。遥感卫星网络是一个典型的断续连通网络,具有拓扑时变,长时延,高误码等特点,无法提供像地面网络一样的长时间连通的端到端路径。另外,遥感卫星节点对能量资源依赖过高,星上遥感任务执行与星上计算需要消耗大量的节点能量,如何保证能量受限的条件下遥感数据的高吞吐量分发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针对该问题,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本文从网络路由的基本原理出发,将遥感数据路由分为拓扑发现与维护和路由规划两个阶段。针对传统的拓扑发现与维护机制直接应用于遥感卫星网络中产生的星上节点能量消耗过大和过时路由问题,设计了基于轨道信息区分的拓扑发现与维护算法。该算法在节点路由交互报文中增加了卫星轨道六根数信息,根据卫星的轨道六根数实时计算邻居节点的位置信息和节点的相对运动速度,并根据节点的位置信息和相对运动速度自适应改变Hello报文的交互周期。该算法采用分布式的动态拓扑发现与维护思想,在时变的空间网络环境中能够及时的进行邻居节点的发现与路由表更新,与此同时减少了节点能量的消耗,为实际的遥感业务传输保留了足够的能量。其次,针对遥感卫星网络节点能量受限与数据传输量大的特点,提出了能量受限的遥感卫星网络最大流路由算法。该算法考虑了节点受限的能量资源以及卫星网络拓扑的时变性,首先对传统的时间扩展图模型进行修正,通过增加虚拟节点和能量受限链路,构建了能量受限的时间扩展图模型,该模型能够精确表征卫星节点能量资源约束,便于图模型的计算和求解。然后,基于所构建的图模型,提出了能量受限的遥感卫星网络最大流路由算法,算法步骤中增加了能量受限链路的动态更新机制,保证了节点不同时隙能量的一致性和最大流求解的准确性。该算法有效提升了遥感卫星网络的数据传输量,解决了在能量受限的条件下遥感卫星网络端到端数据传输的最大流问题,为遥感卫星网络最大吞吐量路由协议的设计提供了方法。最后,为了验证所提算法的可行性,本文设计了遥感卫星网络路由协议仿真平台。平台由链路模拟系统,仿真场景控制系统,路由协议仿真模块和协议性能评估系统组成,并基于该平台搭建了仿真测试场景,测试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拓扑发现与维护机制和路由规划算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田鑫[3](2019)在《光层OAM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伴随着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具有更高集成度、更灵活、更低时延、更低功耗特点的光网络越来越受关注。网络的虚拟化带来更多的数据中心的部署,大容量数据中心通过城域网互联,对光传送网的带宽、时延、灵活、安全和可运维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论文从光信号传输中减少光电转换和对交叉配置过程的精确掌控的思想出发,分析传统光网络的OAM和当今全光网络的技术,实现了一种以波长标签技术为基础来研究光层OAM。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实现一种在全光网络下将一种包含地址,波长等信息的低频调顶信号加载到高频光信号上,并在信号接收端解析,实现在光层对光信号的实时追踪监控,确保光网络可靠的管理维护的方案。其主要完成了以下的工作:(1)对光网络OAM的发展和技术原理进行分析,确定了光层OAM应具备的特征;(2)根据这些特征提出使用波长标签技术,对该技术的实现进行对比分析;(3)对基于该技术的光层OAM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原理剖析;(4)介绍全光交叉系统,并在全光交叉网络中进行基于波长标签技术的光层OAM实现与验证。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所述光层OAM技术可以实现对光网络中的光纤连接和故障定位,提供更加高效直接的管理和排查,对不同的波长、功率对应的业务实现在线监测和管理,对网络的灵活运维及降低成本起到了巨大作用。

姜一鸣[4](2018)在《命名数据网络中基于标签交换的QoS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服务模式的普及与应用,互联网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其在扩展性、安全性、移动性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弊端。以克服IP网络的局限性为设计目标的信息中心网络(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ing,ICN)应运而生,命名数据网络(Named Data Networking,NDN)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代表。NDN作为一种新型的未来网络架构,必然要能够满足未来网络中多样化的业务在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方面不同的需求。因此,如何提升NDN网络的差异化服务能力,成为了目前NDN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课题受重庆市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基于名字标签交换的未来互联网高速数据转发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stc2015jcyjBX0009)支持,展开了对NDN网络中QoS机制的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针对于NDN网络对端到端业务支持性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标签交换的双模式转发模型。该模型将NDN网络内的业务划分为了内容分发类业务和端到端业务两种类型,并为不同类型的业务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转发方式。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节省内容缓存的空间,同时平均减少约37%的端到端业务响应时间。2.本文提出了名字加权轮询调度算法(Name Weighted Round Robin,NWRR)来为NDN网络中的内容分发类业务提供差异化服务。该算法能够使用在NDN网络的区分服务模型中,通过对兴趣包和数据包进行“组合调度”来为不同优先级的业务提供相对公平的差异化服务。同时该算法还可以消除由于各队列中平均分组长度不同对算法公平性造成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为内容分发类业务中各等级的业务提供与其优先级相匹配的服务,并且能够按照初始设定的权值对网络资源进行分配。3.本文提出了DiffServ-over-NLS模型为NDN网络中的端到端业务提供差异化服务,并且提出了一种能够使用在该模型中的基于业务优先级的名字标签交换路径(Name Label Switching Path,NLSP)建立方案。该方案能够始终沿最优路径为高优先级业务建立NLSP,并且对高优先级业务的建立请求优先响应。经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案能够在网络资源紧缺时,优先保证高优先级业务的服务质量,对不同优先级的业务能够提供区分化的服务,且该方案具有平衡网络流量负载的作用。

肖福明,庞宏明[5](2016)在《软件路由器的分析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简要介绍了Click路由系统、Scout系统和Quagga系统等三种软件路由器的基本知识、实现技术和体系结构,并设计实验比较三种路由器的转发性能。在实验测试分析工作基础上,对Click路由系统进行优化,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优化后的系统转发性能和稳定性得到大幅提高。

王跃[6](2014)在《软交换技术在乌拉特后旗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论述了软交换的关键技术,并结合本人从事电力通信管理工作的实践和当前电力调度通信系统面临的发展要求,对基于交换技术构建新一代电力调度通信进行了研究。随着软交换技术的逐渐成熟及其在电信网络中成功的大量应用,为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调度通信奠定了技术基础。电力系统已经建设完善的SDH和IP通信专用传输网络,较好地解决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调度通信传输带宽问题。软交换能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现有业务和新增业务;具有应用上的扩展性、业务上的融合性等传统通信系统不具备的特性,可以方便灵活的与业务系统进行互通互联,实现符合智能电网通信需求的新业务。研究和建设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调度通信系统,不可避免的成为电力通信调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本文分析了我国电力通信传统调度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智能电网对调度通信的要求、构建基于软交换技术的调度通信系统的必要性,研究了软交换技术、软交换和PBX的融合互通、电路交换到软交换调度的平滑过渡、容灾处理机制。通过研究,提出了具有实用性的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调度通信系统解决方案,为电力企业调度通信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张会彬[7](2011)在《光传送网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应用的高速发展,通信网络业务容量爆炸式增长,光传送技术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以OTN/PTN为代表的新一代光传送技术正在取代传统DWDM、SDH技术的统治地位,逐渐成为新一代光传送网的主流,光传送网络的大容量、分组化、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OTN/PTN技术标准日益成熟,组网应用大规模展开,由于节点能力约束引起的网络性能受限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针对OTN网络,主要是电交叉能力受限引起的资源预留失败问题和光交叉结构不平衡性造成的建路阻塞问题;而针对PTN网络,则主要是调度机制、资源预留和路由的协同性导致的业务QoS性能劣化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在国家863课题“新一代光网络标准、测试和组网应用研究”的支持下,本文重点研究新一代光传送网的关键技术,特别是研究OTN/PTN网络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问题,并取得了若干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第一,针对OTN多层网络中由于电交叉资源限制导致的资源预留失败问题,参考标准节点模型定义,提出了OTN电结构约束节点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OTN节点电结构约束的动态路由优化算法。根据光层建路和电层建路的不同模式,算法分为光层建路优先、电层建路优先和光电混合算路优先三种策略,并利用OMNeT++仿真工具对三种策略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两种策略,电层建路优先策略在阻塞率性能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第二,针对OTN节点光交叉结构不平衡性造成的建路阻塞问题,研究了OTN有阻光节点的内在结构,分析了节点光结构约束模型,提出了基于OTN节点光结构约束的冲突感知波长分配算法,以有效降低网络阻塞率,并利用OMNeT++仿真工具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考虑节点光结构约束后,之前广泛使用的波长分配算法的性能发生了很大异化,在所研究的网络模型中,本文提出的M&R、R&M方案的性能要优于传统方案。第三,围绕OTN多层网络节点电结构约束模型,针对OTN节点电交叉资源中LIU资源和AIU资源配比不平衡性问题,研究了骨干OTN多层网络中LIU资源和AIU资源配比关系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在流量荷载的各个阶段,LIU配置率在60%-70%的时候OTN网络性能最佳的特性,为骨干OTN网络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算法来解决任意OTN网络的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并基于线性逼近策略和阻塞率逼近策略利用OMNeT++仿真工具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阻塞率逼近策略相对于线性逼近策略在资源利用率方面性能有更大的提升,在满足相同阻塞率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了LIU资源的配置量。第四,MPLS-TP网络面向传送的特性使其对业务QoS的保证有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MPLS-TP网络中调度机制、资源预留和路由的协同性问题,研究了调度机制的不公平性对业务QoS特性的影响并将这种不公平性作为重要约束引入到路由计算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调度机制不公平性约束的分布式路由优化算法,并利用仿真工具对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调度机制不公平性约束的分布式路由算法能有效提高高等级业务的QoS特性。第五,针对传统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过程中存在的交互性与管控能力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的方案,在这个方案中论文提出了任务管理中心的架构,结合虚拟化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可重构的、交互式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有效解决了多方接入、数据共享与安全、统一管控和均衡资源配置等问题。在此框架内开发实现了MPLS-TP网络中同步网络规划/优化模块,移植实现了网管模块和传输仿真模块,将网络的规划优化、传输的性能分析和网管有机结合,将前台展示和后台运算实体分离,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更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汪峥[8](2006)在《分组交换网交换技术 ——调度算法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是20世纪中后期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技术。十几年来,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呈指数增加,互联网的通讯量日益迅猛地增长。用户对网络带宽的要求不断地上升,远远超出了互联网现有的连接和交换容量。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实时视频点播的出现,用户对互联网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因此,对互联网中路由和交换设备的研究已变得越来越热门,并且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很多国际着名的网络设备商和服务商都竞相开发和配置了越来越快的交换器和路由器。在高速路由器的研制中,交换技术占据了核心的地位。虽然各类交换器的结构及相应的调度算法五花八门,但其发展却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从共享总线式交换器到交叉开关结构的出现曾一度掀起了交换结构研究的新潮流。交叉开关不但可以使得多个端口之间并行地进行信息的传递,也可以高效地进行一对多的多播传输。由于对交叉开关的调度必然是集中式算法,所以在端口数扩展方面会引起很大的困难。随着高速随机存储技术的突破,共享存储式的交换器在大容量交换结构的设计中有着逐渐取代交又开关结构的趋势。共享存储技术以极高存储带宽的代价来换取简单的调度算法。本论文以代表当今的前沿技术的IBM瑞士和法国的集成电路实验室的Q-64G交换系统的性能为参照,从平衡负载的原则出发,对中国科技大学的FEL Switch(性能接近前者)的输出队列调度算法进行改进,给出了改进的最长队列调度算法(ILQF),从而降低了信元平均延时,提高了吞吐率。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ILQF对FEL Switch系统性能的改进作用。

余鑫[9](2005)在《集群路由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光网络的发展以及IPv6 网络的逐渐部署,网络接口的速度越来越高,路由器处理报文的速度也必须随之更快。对于40G 的接口,每个报文的路由器处理时间只有8ns,这在目前的技术条件很难使用单处理器达到。目前高速路由器广泛使用的是分布式处理结构,它对每个网络接口卡配备一个转发引擎,各自独立处理本地流量。这样一方面实际流量大的接口的处理可能能力不够,另一方面实际流量低的接口可能处理能力过剩。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路由器结构(集群路由器结构),它使用分布式的物理结构连接多个路由器,在节点间分担流量以提高效率; 并采用开放的抽象平台,能支持异构节点的协作和系统扩展。对于集群路由器面临的问题,本文依次从软件平台、负载模型、负载均衡、路由查找等方面展开研究。用排队论的理论分析了适合集群路由器的负载模型和负载均衡算法,分析了保持系统多路径延时平均的方式,并对分析结果使用OPNet 仿真工具进行了仿真验证。论文还分析了影响路由器查找表更新速度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受控前缀扩展的路由查找算法,并使用真实的IPv6 路由表对算法进行了验证。论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分层抽象的路由器平台结构,它可以适应目前广泛采用的分布式处理结构的路由器,也可以适应集群路由器。该结构能为异构平台上路由器应用提供统一的抽象环境,将不同的路由器组合为有机的整体。通过引入虚拟设备将分布的物理结构屏蔽,从而不影响各成员路由器原有的结构,因此支持功能、性能和结构的扩展。文中详细设计了各个层次的功能,并在Linux 操作系统下的PC 上开发了部分功能,成功的将三台PC 通过以太网连接为一台集群路由器,完全未改变Linux 系统自带的转发功能,证明该了平台具有实际意义,并且是可实现的。根据集群路由器内部的数据流模式,提出了“比例分担”和“并行分担”这两种集群路由器负载模型。论文还通过对两个队列的调度的研究和仿真,得到了队列公平的调度比例计算公式,保证了本地流量和分担流量能公平的得到路由处理,以及负载经过不同节点时的延时相同。通过仿真证明在“比例分担”负载模型下,集群路由器能够公平的对过载流量进行分担,且各节点对本地流量和分担流量的调度能将两队列延时差异限制在8%以内,进而保证了所有路径的延时相同。论文基于限制处理路径的最大延时,提出了自适应动态分配的负载均衡算法,解决了集群路由器“比例分担”负载模型中的处理能力共享和负载均衡的特殊问题,保证了各个集群节点可以延时公平的分担负载。论文还引入计次传递机制,避免负载均衡中可

王凯东[10](2005)在《宽带卫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卫星通信是一种先进的通信技术,具有将地球上绝大多数人口聚居区域互联起来的能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人们开始对宽带卫星网络产生浓厚兴趣。由于Internet的空前繁荣和卫星通信技术自身的快速发展,宽带卫星网络将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中得到稳定、快速的发展。 宽带卫星网络也称为下一代卫星通信网络(Next Generation satellite networks)。当前的通信卫星系统大多是一种透明转发类型的卫星系统,通常为小型地面终端提供语音和低速的数据传输服务,或者为大型地面站提供高速、宽带数据通信服务。然而,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未来的卫星通信系统可以为小型地面终端提供宽带的Internet数据接入服务。当前,宽带卫星网络系统正在朝着两个方向进行相应的关键技术研究或正在部署之中:一种是高功率、大容量的基于星上交换的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通信系统;另一种由几十颗、上百颗低轨道(LEO)卫星簇构成的网络拓扑动态变化的星座网络。 本文对于这一领域的关键技术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 在LEO卫星星座网络拓扑结构和路由算法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称为蜘蛛网型的拓扑结构,并给出了相应的面向无连接业务的星上分组路由优化算法。该算法复杂度低,便于硬件实现,适于处理高速数据分组。仿真实验证明了它的优越性,对于构成大容量宽带卫星网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2) 在对宽带卫星网络TCP的性能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主动区分业务能力的TCP-DiffServ方案。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在突发性、公平性,以及抗击网络拥塞的能力等方面与已有技术相比都有明显的改善。 (3) 提出了一种宽带多媒体卫星资源调度策略。该策略可以从整体上提高ATM宽带卫星网络的信道利用率,显着减少UBR业务流端到端的延迟并能保证各类业务流的QoS。由于该调度算法分别在地面局部调度器和卫星全局调度器实现,并将大部分复杂计算功能集中在地面段,因此星上部分比较简单。仿真表明,它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调度算法。 (4) 基于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基于星上FDMA-CWTDM转换和电路交换大容量宽带VSAT卫星通信网新体制,并在该体制的系统仿真和模型研制方面做了一些实验工作。这种体制与已有的各种体制相比,具有许多吸引人的优点,在军用和民用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二、高速路由交换技术的研究及其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路由交换技术的研究及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大容量专用分组交换单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交换关键技术
        1.2.1 交换技术发展
        1.2.2 交换转发方式
        1.2.3 交换网络概述
    1.3 本文工作与安排
第二章 交叉节点带缓存的Crossbar交换网络及其分割方式
    2.1 交叉节点带缓存的Crossbar交换网络
    2.2 横向分割
    2.3 纵向分割
    2.4 小结
第三章 交换单元总体设计
    3.1 交换单元总体设计方案
        3.1.1 交换单元设计指标
        3.1.2 交换单元概要设计
    3.2 芯片资源评估
        3.2.1 缓存资源
        3.2.2 GTH管脚资源
    3.3 小结
第四章 关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流分类
        4.1.1 总体设计
        4.1.2 工作流程
        4.1.3 模块设计
    4.2 分组处理
        4.2.1 总体设计
        4.2.2 工作流程
        4.2.3 模块设计
    4.3 总线控制与调度
        4.3.1 入队调度模块
        4.3.2 接收总线模块
        4.3.3 队列调度模块
        4.3.4 出队调度模块
        4.3.5 发送总线模块
    4.4 片间数据传输
        4.4.1 总体设计
        4.4.2 内帧成帧模块
        4.4.3 内帧拆帧模块
    4.5 输出调度
        4.5.1 总体设计
        4.5.2 工作流程
        4.5.3 模块设计
    4.6 小结
第五章 仿真与板级测试
    5.1 模块仿真与分析
        5.1.1 仿真环境
        5.1.2 流分类模块仿真与分析
        5.1.3 分组处理模块仿真与分析
        5.1.4 总线控制与调度模块仿真与分析
        5.1.5 片间数据传输仿真与分析
        5.1.6 输出调度模块仿真与分析
    5.2 板级测试
        5.2.1 板级测试环境
        5.2.2 交换单元业务测试
        5.2.3 总线处理能力测试
        5.2.4 流量控制功能测试
        5.2.5 基于流量控制下的优先级测试
    5.3 调试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5.3.1 交换机输出接口发出断帧、超长帧
        5.3.2 交换单元总线处理能力不足
        5.3.3 数据帧转发错误
        5.3.4 流量控制测试结果不准确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遥感卫星网络路由协议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遥感卫星网络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空间网络路由协议框架
        1.2.2 空间网络路由协议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遥感卫星网络路由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2.1 遥感卫星网络概述
        2.1.1 遥感卫星网络组成
        2.1.2 遥感卫星星座组网
    2.2 遥感卫星网络路由设计面临的挑战及现有的能量约束路由协议
        2.2.1 遥感卫星网络路由设计面临的挑战
        2.2.2 现有的能量约束路由
    2.3 能量受限的最大流路由算法对遥感卫星网络的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轨道信息区分的拓扑发现与维护机制
    3.1 现有拓扑发现与维护机制面临的问题
    3.2 基于轨道信息区分的拓扑发现与维护机制
    3.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能量受限的遥感卫星网络最大流路由算法
    4.1 图模型概述以及传统最大流算法缺陷
        4.1.1 静态图论
        4.1.2 时间扩展图概述
        4.1.3 传统最大流算法缺陷
    4.2 基于时间扩展图的能量受限的遥感卫星网络最大流路由算法
        4.2.1 能量受限的时间扩展图模型
        4.2.2 能量受限的遥感卫星网络最大流路由算法
    4.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遥感卫星网络路由协议仿真平台实现
    5.1 遥感卫星网络路由协议仿真平台总体设计
    5.2 遥感卫星网络路由协议仿真平台详细设计与实现方案
        5.2.1 仿真场景控制系统
        5.2.2 链路模拟系统
        5.2.3 路由协议仿真节点设计
        5.2.4 协议性能评估系统
    5.3 遥感卫星网络路由协议仿真平台测试场景搭建
        5.3.1 仿真平台测试场景
        5.3.2 仿真平台搭建
    5.4 仿真平台测试与结果分析
        5.4.1 网络拓扑配置功能测试
        5.4.2 路由功能测试
        5.4.3 数据传输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光层OAM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2 光网络OAM的发展及技术分析
    2.1 传统光传输设备的OAM
    2.2 全光网络技术原理
    2.3 全光网络OAM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波长标签技术简介
    3.1 波长标签技术概述
    3.2 波长标签的原理
    3.3 波长标签的实现及对比分析
        3.3.1 频移键控调制解调
        3.3.2 正交频分复用调制解调
        3.3.3 方案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光层OAM
    4.1 OAM的定义
    4.2 硬件原理
    4.3 软件原理
        4.3.1 光信号监测
        4.3.2 故障分析定位
        4.3.3 可视化光层OAM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全光交叉网络的光层OAM
    5.1 OXC全光交叉系统简介
    5.2 基于波长标签的光层OAM
        5.2.1 波长标签数据帧单元结构
        5.2.2 波长标签数据帧单元的加载与解析
    5.3 转发子系统的光层OAM
    5.4 管理子系统的光层OAM
        5.4.1 网管子系统获取告警、性能、配置
        5.4.2 光功能模块主动上报告警
    5.5 本章小结
6 光层OAM功能验证
    6.1 测试环境
    6.2 波长标签OAM的验证
    6.3 转发子系统OAM的验证
    6.4 光信号监测OAM的验证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4)命名数据网络中基于标签交换的QoS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NDN研究现状
        1.2.2 NDN网络中QoS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综述
    2.1 NDN网络概述
        2.1.1 NDN的体系架构
        2.1.2 NDN的节点结构
        2.1.3 NDN的转发机制
    2.2 IP QoS综述
        2.2.1 QoS性能指标
        2.2.2 QoS的实现机制
        2.2.3 队列调度机制
    2.3 NDN网络中的区分服务模型
    2.4 仿真工具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NDN网络中基于标签交换的双模式转发模型
    3.1 端到端业务的支持性问题
    3.2 名字标签交换机制
    3.3 基于标签交换的双模式转发模型
        3.3.1 业务类型的划分
        3.3.2 基于标签交换的双模式转发模型
        3.3.3 节点结构及转发过程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NDN网络中内容分发类业务的QoS机制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基于加权轮询的NDN网络调度算法
        4.2.1 算法思想
        4.2.2 NWRR算法
        4.2.3 算法性能分析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NDN网络中端到端业务的QoS机制研究
    5.1 DiffServ-over-NLS模型
        5.1.1 模型的组成架构
        5.1.2 模型的工作流程
    5.2 基于业务优先级的NLSP建立方案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5)软件路由器的分析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软件路由器分析
    1.1 Click路由系统
    1.2 Scout系统
    1.3 Quagga系统
2 软件路由性能比较
    2.1 实验环境
    2.2 实验结果
3 Click软件路由器性能优化
4 结束语

(6)软交换技术在乌拉特后旗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及应用
    2.1 软交换的定义
    2.2 主要功能及技术特征
    2.3 协议及架构
    2.4 软交换发展现状
    2.5 软交换的典型应用
第三章 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通信中的应用
    3.1 国内电力调度通信现状分析
    3.2 智能电网对电力调度通信的要求
    3.3 软交换技术用于电力调度通信的技术基础
    3.4 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通信中应用的意义
    3.5 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通信应用的主要作用
    3.6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调度系统
    3.7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调度平台主要功能
    3.8 关键技术
    3.9 呼叫连接控制流程
    3.10 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通信中典型应用
第四章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乌特拉后旗电力调度通信网解决方案
    4.1 乌拉特后旗电力调度通信系统现状
    4.2 乌拉特后旗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
    4.3 乌拉特后旗电力调度通信系统采用软交换技术解决方案
        4.3.1 方案设计原则
        4.3.2 方案技术特点
        4.3.3 系统配置规划
        4.3.4 组网拓扑结构
        4.3.5 方案配置表
    4.4 主要设备
    4.5 调度平台
第五章 结论及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光传送网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光传送网络发展趋势
        1.1.1 光网络发展历史
        1.1.2 下一代光传送网络特征
        1.1.3 光传送网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的内在联系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OTN技术国际研究进展
        1.2.2 PTN技术国际研究进展
        1.2.3 相关问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1.2.4 相关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工作
        1.3.1 论文结构
        1.3.2 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章 OTN多层网络中基于约束的路由优化算法研究
    2.1 OTN多层网络ODUk复用的变迁与影响
        2.1.1 OTN标准中ODUk复用结构的变迁
        2.1.2 复用结构变化对网络应用模型的影响
    2.2 基于PCE的统一控制平面对OTN多层网络的影响
        2.2.1 PCE标准体系
        2.2.2 多层网络统一控制平面原理与实现
        2.2.3 基于PCE统一控制平面下的OTN网络中的节点约束
    2.3 OTN网络中基于电结构约束的动态路由算法研究
        2.3.1 OTN节点电交叉容量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2.3.2 基于电交叉容量约束的OTN节点模型
        2.3.3 基于OTN电交叉容量约束的动态路由优化算法
    2.4 OTN网络中基于光结构约束的冲突感知波长分配算法研究
        2.4.1 有阻光网络光节点结构、模型及约束
        2.4.2 基于节点光交叉约束的冲突感知波长分配算法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3.1 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重要性
        3.1.1 OTN节点设备形态
        3.1.2 网络资源优化理论
    3.2 骨干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3.2.1 节点、网络和业务模型
        3.2.2 仿真结果
    3.3 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启发式配置研究
        3.3.1 网络和业务模型
        3.3.2 算法描述
        3.3.3 仿真结果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MPLS-TP网络中基于约束的路由优化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MPLS-TP网络中现有QoS保障机制
        4.2.1 RSVP-TE原理分析
        4.2.2 区分服务结构体系
        4.2.3 调度算法原理与性能分析
        4.2.4 QoS路由算法原理与性能分析
    4.3 基于调度机制不公平性约束的分布式路由算法研究
        4.3.1 WFQ调度算法不公平性分析
        4.3.2 算法描述
        4.3.3 仿真结果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概述
        5.1.1 背景分析
        5.1.2 设计目标
    5.2 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设计
        5.2.1 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整体架构与核心模块
        5.2.2 同步网络规划/优化模块设计
        5.2.3 网管/传输仿真模块设计
    5.3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8)分组交换网交换技术 ——调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结构
    1.3 本章小结
2 分组交换及其研究现状
    2.1 分组交换
        2.1.1 分组交换的特点
    2.2 排队结构
        2.2.1 无排队
        2.2.2 输入排队(Output Queuing)
        2.2.3 输出排队(Intput Queuing)
        2.2.4 虚拟输出排队(Virtual Output Queuing)
        2.2.5 联合输入输出排队(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Queuing)
    2.3 分组交换结构体系
    2.4 分组交换应用
        2.4.1 分组交换提供的业务
        2.4.2 分组交换在商业中的应用
        2.4.3 分组交换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2.4.4 分组交换在现阶段的作用
    2.5 分组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2.5.1 国内分组交换研究现状
        2.5.2 国外分组交换研究现状
    2.6 本章小结
3 共享存储交换
    3.1 存储器分配技术
    3.2 高带宽存储器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高速共享存储交换的应用
    4.1 Q-64G
        4.1.1 Q-64G的结构
        4.1.2 Q-64G中各部分的功能
    4.2 FEL Switch
        4.2.1 FEL Switch的结构
        4.2.2 FEL Switch的输出队列调度算法
    4.3 本章小结
5 Q-64G与FEL Switch的比较分析
    5.1 Q-64G与FEL Switch结构的差异
    5.2 Q-64G与FEL Switch系统性能的差异
    5.3 系统性能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及缩小差异的改进设想
    5.4 本章小结
6 FEL Switch在输出队列调度器上使用算法的改进及其仿真结果
    6.1 算法改进
    6.2 最长队列优先算法的改进
    6.3 仿真分析
        6.3.1 仿真分析100%负载下交换系统的性能
        6.3.2 仿真分析90%负载下交换系统的性能
        6.3.3 仿真分析80%负载下交换系统的性能
        6.3.4 小于80%负载下交换系统的性能
    6.4 确定循环限制S的取值,及与LQF、Q-64G的性能比较
    6.5 补充说明
    6.6 本章小结
7 改进的最长队列优先算法调度结果使用时间分析
1)'>7.1 N个信元时间使用同一调度结果(N>1)
        7.1.1 仿真
        7.1.2 仿真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集群路由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路由器的发展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和结构
2 LOARD 体系结构
    2.1 体系结构发展
    2.2 集群路由器结构
    2.3 LOARD 系统描述
    2.4 Linux 实现
    2.5 结论
3 集群路由器的负载模型
    3.1 问题的提出
    3.2 路由器数据流
    3.3 负载模型
    3.4 分析与仿真
    3.5 结论
4 负载均衡与内部通信
    4.1 集群路由器的内部通信问题
    4.2 公平排队
    4.3 集群路由器的负载均衡算法
    4.4 仿真
    4.5 结论
5 分段受控扩展的路由查找算法
    5.1 问题的提出
    5.2 现有路由查找算法
    5.3 IPv6 下的路由查找
    5.4 PCPE 算法
    5.5 性能分析
    5.6 结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附录 3 缩略语

(10)宽带卫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卫星通信和Internet
    1.3 卫星星座网络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背景和相关工作及网络仿真环境
    2.1 低轨道(LEO)卫星星座网络的分组路由
    2.2 卫星网络环境下TCP的性能
    2.3 ATM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调度策略
    2.4 基于星上FDMA-TDM转换和星上电路交换的卫星VSAT网
    2.5 网络仿真环境
    2.6 小结
第三章 低轨道(LEO)卫星星座网络的分组路由
    3.1 引言
    3.2 LEO卫星星座网络拓扑模型
    3.3 LEO卫星星座的基本概念、SWTN的寻址方式及其编码方案
    3 . 4 基于SWTN 的分布式分组路由准则
    3.5 基于SWTN的分布式分组路由算法
    3.6 基于SWTN的分组路由算法具体编码方案实现举例
    3.7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3.8 小结
    附录
第四章 宽带卫星网络TCP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描述
    4.3 未有随机丢失情况的TCP性能分析
    4.4 带有随机丢失情况的TCP性能分析
    4.5 仿真结果比较
    4.6 小结
第五章 具有主动区分业务能力的TCP-DiffServ
    5.1 引言
    5.2 仿真模型建立
    5.3 现有TCP存在的决问题:突发性和公平性
    5.4 TCP的改进方案:具有主动区分业务能力的TCP-DiffServ
    5.5 仿真与性能比较
    5.6 小结
第六章 宽带卫星网络资源调度策略
    6.1 引言
    6.2 宽带卫星网络资源调度体系结构
    6.3 宽带卫星网络基本调度策略
    6.4 一种新的卫星网络调度策略—动态交替分配调度策略(Dynamic Alternation Slots)
    6.5 仿真与性能比较
    6.6 小结
第七章 基于星上FDMA—CWTDM转换和星上电路交换的宽带VSAT卫星网新体制
    7.1 引言
    7.2 CWTDM基本原理和基于星上FDMA-CWTDM转换卫星通信体制
    7.3 基于星上FDMA—CWTDM转换和星上电路交换的中继设备
    7.4 大容量广域宽带VSAT网的构成及其应用
    7.5 实验情况
    7.6 基于星上FDMA-CWTDM转换和电路交换新体制的信令传输协议
    7.7 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和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高速路由交换技术的研究及其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大容量专用分组交换单元的设计与实现[D]. 李熙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遥感卫星网络路由协议研究与实现[D]. 张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3]光层OAM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田鑫.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9(06)
  • [4]命名数据网络中基于标签交换的QoS机制研究[D]. 姜一鸣.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5]软件路由器的分析研究与优化[J]. 肖福明,庞宏明. 信息化研究, 2016(03)
  • [6]软交换技术在乌拉特后旗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的应用[D]. 王跃.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7]光传送网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 张会彬.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7)
  • [8]分组交换网交换技术 ——调度算法研究[D]. 汪峥.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1)
  • [9]集群路由器关键技术研究[D]. 余鑫.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10]宽带卫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王凯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0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