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氯酚钠液对水稻危害的试验研究

一、五氯酚钠药液对水稻损害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常菊花[1](2012)在《丁草胺对斑马鱼的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丁草胺属于酰胺类除草剂,它通过抑制杂草体内蛋白质合成而起到除草作用。斑马鱼具有产卵量多、前期胚胎透明、繁殖快、易于饲养等优点,成为继小鼠、果蝇、线虫之后又一新型模式生物。本论文采用鱼类活体(In vivo)实验方法,以丁草胺原药(我国应用最多的三个除草剂之一)为供试药剂,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氧化损伤等角度,研究丁草胺对斑马鱼内分泌干扰效应,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丁草胺对斑马鱼成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丁草胺对斑马鱼成鱼96h的LC50值是0.49mg/L,根据农业部《农药安全评价准则》农药对鱼类毒性等级的划定标准,表明丁草胺对斑马鱼成鱼的毒性为高毒。采用GC—MSMS对丁草胺原药中的杂质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96%丁草胺原药中主要杂质是二丁氧基甲烷和(2-氯-N-(2,6-二乙基苯基)乙酰胺。我们测定了斑马鱼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甲状腺激素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斑马鱼的胚胎在28±1℃条件下,受精后48~72h内孵化,授精后0-3天胚胎孵化前T4和T3的含量没有显着变化;幼鱼体内T3含量在授精后第10天达到最高峰;幼鱼体内T4含量在授精后第21天达到最高峰。在斑马鱼生长后期,甲状腺激素会出现一个低平台期,本研究为将来选用斑马鱼进行污染物的内分泌干扰研究奠定了基础。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调控角度出发,研究了丁草胺对斑马鱼幼鱼和成鱼体长、体重和生长因子等形态学指标的影响;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丁草胺对斑马鱼成鱼血浆和幼鱼组织中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丁草胺对斑马鱼幼鱼甲状腺轴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丁草胺染毒30天后,25μg/L和100μg/L剂量可以导致斑马鱼幼鱼的生长因子(CF)增加,但是不同浓度丁草胺处理组中成鱼的生长因子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2)丁草胺可以提高斑马鱼成鱼血浆中和幼鱼组织中甲状腺激素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3)丁草胺可以使斑马鱼幼鱼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RH)、促甲状腺激素(TSH)、转运蛋白(TTR)、甲状腺激素受体(TRα)、脱碘酶(Deio1)和纳/碘同向转运体(Slc5a5)等基因的表达量上调,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UGT1ab)基因的表达量下调,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甲状腺球蛋白(TG)、脱碘酶(Deio2)和甲状腺激素受体(TRβ)的表达量没有变化。结果显示丁草胺对斑马鱼成鱼和幼鱼都具有一定的甲状腺干扰作用。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调控角度出发,研究丁草胺对斑马鱼成鱼产卵及后代的影响;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丁草胺对斑马鱼成鱼血浆中性激素睾酮、雌二醇和卵黄蛋白原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丁草胺对斑马鱼幼鱼性腺轴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包括雌激素受体(ERα、ERβ1和ERβ2)、卵黄蛋白原(VTGI和VTG II)和芳香化酶(CYP19)等基因。结果显示丁草胺对斑马鱼的性腺轴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主要表现在(1)丁草胺可以降低斑马鱼雌鱼的产卵次数和产卵量;(2)丁草胺可以降低雄鱼的性腺指数(GSI),但是对成鱼的肝腺指数(LSI)没有影响;(3)丁草胺可以降低斑马鱼雌鱼血浆中的睾酮(T)和雌二醇(E2)水平,提高成鱼血浆中卵黄蛋白原(VTG)水平;(4)丁草胺可以使斑马鱼幼鱼卵黄蛋白原VTG II表达量上调,但是对幼鱼雌激素受体(ERα、ERβ1和ERβ2)和芳香化酶CYP19a的表达量没有影响。以雌性成鱼为受试对象,研究丁草胺对斑马鱼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肝脏是主要的生物富集器官,故被大量地用于外源物质毒理研究。结果显示丁草胺对斑马鱼具有氧化损伤作用。主要表现在丁草胺可以降低斑马鱼雌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酶活性以及谷胱甘肽(GSH)含量,对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没有影响。

汪江节[2](2011)在《纳米改性植物灭螺剂的制备及其灭螺增效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立足于血吸虫病重灾区的防治研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特色植物资源与银纳米颗粒的特性,首次提出将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与血吸虫防治研究相结合,探究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灭螺生物效应,拓宽了纳米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显着提高植物灭螺效果,实现血吸虫病防治的环保与高效性。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此项研究不仅具有很高学术创新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将在促进政府关注民生稳定中发挥其非常重要的积极的社会影响。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立足池州丰富的自然资源环境和近些年来血吸虫病灾有些复苏的矛盾,进一步深入了解与研究血吸虫病灾的防治,利用白果外种皮中有效灭螺成分银杏酸在钉螺灭杀中的效果研究,通过不同浓度、不同时间与环境,得出其对钉螺一定的杀伤性和抑制逃逸性结论;通过鱼毒性试验,说明作为植物源灭螺药物的白果外种皮及制剂比氯硝柳胺制剂对鱼类的毒性轻微,更具环保性;进一步证实白果外种皮在植物灭螺剂及在血吸虫防治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利用价值,该研究对促进和完善银杏植物灭螺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实验利用生物模板法,在自然温和条件下制备纳米银颗粒,通过对产物的红外分析,说明所制得纳米银粒子和生物分子有很好的相容-相吸性,能有效形成无机/有机复合纳米材料;在对产物的水溶物与无水乙醇分散剂的紫外图谱中,可以发现所制得的纳米银产物是水溶性的;产物的XRD图像能直接说明产物是纳米级的银粒子,并进一步证明产物中的银和生物分子有很好的复合性;以上结论也能在产物的SEM图谱中体现。通过有效准确的浓度标定,配置一定的系列浓度,进行的灭螺试验,说明产物纳米级的银粒子有很高的灭螺活性,在17.6-88mg/L的范围内,对钉螺的杀灭作用能达到73.3-93.4%之间;并且纳米银较普通银有更高的抑菌效果,并且通过红鲫鱼的毒性试验,说明此浓度的纳米银产物制剂不会对鱼类及水产区产生环境性破坏,是环保性的产物制剂。3.选取以纳米银、白果外种皮干粉、白果外种皮乙醇浸泡液之间的不同优选制备出出系列复合灭螺剂:纳米银复合灭螺剂、纳米银/白果外种皮干粉复合灭螺剂、纳米银/白果外种皮乙醇浸泡液复合灭螺剂、白果外种皮干粉复合灭螺剂、白果外种皮乙醇浸泡液复合灭螺剂。取活力强的钉螺采用WHO“杀螺剂实验室终筛方法”中的浸泡法分别配合上述所制复合灭螺剂进行浸杀钉螺实验和钉螺上爬实验,各组实验均以清水浸泡组为对照。实验结果为,各组复合灭螺剂的灭螺活性随着时间增长灭螺效果明显提高。其中纳米银/白果外种皮干粉复合灭螺剂灭螺效果最好,36 h钉螺死亡率高达87%,84 h钉螺死亡率更是达到100%。天螺时间缩短,提高了药效;有效抑制了钉螺上爬;并且纳米银与白果外种皮:粉配合利用后,有效降低了药物的使用浓度,极大提高了灭螺效能。该研究有可能为复杂结构和配方的纳米复合植物灭螺剂的合成研究提供进一步利用价值。针对制备的纳米复合灭螺剂在钉螺浸杀试验和鱼毒性试验中的效果研究,探讨纳米复合植物灭螺剂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优化纳米复合植物灭螺剂配方组成和其灭螺效果研究提供有效利用价值。对于加深新环境下血吸虫病灾的防治和纳米复合植物灭螺剂的理解和应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李修伟[3](2010)在《摇蚊GSTs特性分析及雷公藤杀虫活性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肥和合成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和农药残留污染,影响非靶标生物,对人类和环境构成了威胁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农药残留污染物通过改变非靶标生物的酶、蛋白质的代谢途径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水环境污染进行监测非常必要的。摇蚊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水生昆虫,其幼虫几乎遍及所有的淡水生境,是水生食物链网的重要环节,在过去几十年内,环境工作者普遍将其作为水体生物监测的指示生物。目前国内外对摇蚊幼虫生态毒理学及利用摇蚊监测水体污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物胁迫下摇蚊的毒理和分子反应,本研究通过对摇蚊毒理学上具有重要作用的生化解毒酶和生理上重要的血红蛋白的EST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获得摇蚊GSTs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系统命名。通过测定明确了这些GSTs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期特异性表达分布情况,并测试了环境中以甲草胺(alachlor)为代表药剂的农药残留污染物胁迫下摇蚊幼虫GSTs和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评估了相关基因作为生化标记物检测环境污染的可能。此外,还针对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摇蚊爆发带来的公害,本研究还测定了雷公藤总生物碱对摇蚊幼虫的杀灭活性以及雷公藤总生物碱对摇蚊GSTs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了利用天然产物雷公藤总生物碱作为植物源摇蚊控制剂的可能,并对其提取工艺和制剂加工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借助Blast2go和NCBI blastx等工具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根据EST序列分析结果,筛选得到毒理学重要的生化解毒酶和生理上重要的血红蛋白基因进行分析。这些基因片段包括:29个摇蚊细胞色素P450基因、11个GSTs基因、14个酯酶基因、7个乙醇脱氢酶基因、3个金属硫蛋白基因和89个血红蛋白基因。此项研究为以后进行摇蚊相关的基因等的各项研究奠定了基础。2.获得了11个GSTs cDNA的全长序列,并将这些GSTs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及命名,结果显示这11个摇蚊GSTs中有2个归类于delta家族,4个归类于sigma家族,1个归类于omega家族,根据命名法则命名这些GSTs并登录在GenBank,各接入码及GSTs名字分别为FJ851365 (CtGSTd1),FJ851366 (CtGSTd2), FJ851367 (CtGSTs1) , FJ851368(CtGSTs2) , FJ851369 (CtGSTs3) , FJ851370 (CtGSTs4) ,FJ851371(CtGSTu1),FJ851372 (CtGSTu2),FJ851373 (CtGSTu3),FJ851374(CtGSTu4)和FJ851375 (CtGSTo1)。此外还对这些GSTs的酶促结合位点和维持酶活性构象的关键氨基酸残基进行了分析。3.摇蚊GSTs基因在不同组织(唾液腺,血淋巴,中肠,马氏管,表皮,脂肪体)和不同发育期(卵,一龄,二龄,三龄,四龄幼虫,蛹,成虫)表达分布存在在差异,其在不同组织的分布和不同发育期的表达差异可能与其所行使的不同功能有关。4.甲草胺能显着抑制摇蚊4龄幼虫GSTs活性且抑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RT-PCR测定结果显示在11个摇蚊GSTs基因中,分属delta家族和sigma家族的CtGSTd1,CtGSTs2和CtGSTs3被诱导上调表达且表达量存在着剂量依赖关系,实时定量PCR测定显示与对照相比10,100,1000μg/L浓度甲草胺处理摇蚊72h后,摇蚊CtGSTd1上调表达1.38,1.56和2.06倍,而CtGSTs2上调表达1.36,2.10和2.83倍,CtGSTs3上调表达1.28,2.11和4.30倍。这些结果显示GSTs基因可以用作生化标记物检测环境污染。5.雷公藤总生物碱对摇蚊幼虫具有较高的杀灭活性,其摇蚊4龄幼虫24h,48h和72h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33.08,19.09和16.76μg/L。亚致死剂量(5,10,15μg/L)的雷公藤总生物碱处理摇蚊4龄幼虫72h后能显着抑制GSTs活性,以CDNB为底物测定,与同期对照相比,酶比活力分别降低了2.37,2.82和3.77倍。以DCNB为底物测定,与同期对照相比,酶比活力分别降低了2.34,2.79和3.73倍。RT-PCR测定结果显示CtGSTu3和CtGSTu4被诱导上调表达且表达量存在着剂量依赖关系。这些结果显示雷公藤总生物碱具有较高的摇蚊杀灭活性,具有开发为摇蚊控制剂的可能。6.采用实验室小试和工厂中试相结合的方法对雷公藤根皮中生物碱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探讨,最终获得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以乙酸乙酯为浸提溶剂,浸提温度50-60℃,浸提5次的罐组式逆流提取工艺。初次提取时间8h,其余提取时间为4h。该优化工艺条件不仅可减少成本,降低能耗,且能提高雷公藤总生物碱的提取率,在实际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7.研制出1.0%雷公藤总生物碱微乳剂的制剂配方,系统测试显示该制剂各项理化指标均合格。1.0%雷公藤总生物碱微乳剂在田间对菜青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张迪[4](2009)在《铁钉菜(Ishige okamurae)抗菌和抑藻活性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褐藻门的铁钉菜(Ishige okamurae)为实验材料,经由乙醇、乙醚溶剂浸提,得到提取物浸膏,再通过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分级萃取,针对不同萃取相选择运用硅胶柱层析、硅胶薄层层析、大孔树脂层析以及Sephadex-LH20凝胶层析等分离手段,分离得到了铁钉菜数个组分。通过生物活性跟踪实验,从中发现了一些具有较好抗生活性的组分,其中组分IS3.1、IS4具有抑藻活性,其对球形棕囊藻的抑制效果最好,72h的EC50分别达到51.5mg/L和59.3mg/L;氯仿相的Rf0.79条带其具有较强的细菌抑制活性,GC-MS分析发现其主要活性成份可能为(2,2-二甲基-3-甲基磺酰氧基丙基)-4-(-2-甲基-3-环己酮)丁酸;此外,铁钉菜正丁醇萃取相的大孔树脂30%-50%乙醇洗脱物对植物致病真菌的菌丝生长显示出较好的抑制活性。

张丽珍[5](2007)在《多菌灵降解菌的降解特性及GFP标记》文中研究表明多菌灵(carbendazim,MBC),化学名称为N-(2-苯并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是一种高效广谱低毒的内吸性杀菌剂,属于苯胺类苯并咪唑衍生物,其使用范围较广,既可作为工业杀菌剂,又可作为一种有内吸活性的植物杀菌剂,用于水果保鲜、蔬菜、果树和谷类作物的病害防治。多菌灵化学性质稳定,在土壤中降解半衰期较长,能持久地残留在使用部位,易致累积效应,其在水体和土壤中的累积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有研究表明,微生物降解是沉积环境中多菌灵去除的主要途径。因此寻找并研究多菌灵降解菌是十分必要的。山西省农药重点实验室已分离筛选出一株细菌NY97-1,经试验证明该菌具有降解多菌灵的特性,若能进一步研究其降解能力、降解条件,为其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和实验材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作为标记基因,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学方面,由于其表达稳定,容易观测,因此,可以以GFP作为报告基因,对菌株NY97-1进行GFP标记,为今后研究多菌灵降解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定殖、分布及动态变化打下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1.该菌株NY97-1的16S rDNA经同源序列比对,同源性为99%以上,结合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其属于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2.经BamHI酶切的启动子探针载体pUC19-gfp与NY97-1基因组DNA的Sau3AI酶切片段酶连,酶连产物转化E.coli DH5a,建立B.p的启动子基因文库。挑选其中的两个强阳性克隆,亚克隆来自短小芽孢杆菌总基因组的启动子活性片段F4、F5,构建大肠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NW33N-GFP4、pNW33N-GFP5。通过电转化得到gfp在B.p中的两株标记菌株。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明亮的绿色荧光,证明活性片段F4、F5均具有组成型启动子的功能,实现了GFP基因在B.p中组成型表达,且遗传稳定,为今后研究多菌灵降解菌B.p在自然环境中的定殖、分布及动态变化打下了基础。3.本文研究并建立了多菌灵在降解培养基中的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甲醇和水溶液的混合液作提取剂,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等指标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基本要求,同以往所报道的方法相比具有样品前处理过程相对简单,回收率高,重复性好,且费用较低等特点,适合于该降解菌的降解能力的检测。4.本文对多菌灵降解菌株NY97-1的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多菌灵有较强的降解能力。细菌菌株NY97-1在多菌灵浓度为100 mg·L-1的条件下,30℃振荡培养24h,多菌灵的降解率达78.66%。外界条件对降解菌的降解也有显着影响。培养基初始pH在6~10的范围内均可以高效降解多菌灵,pH为4时,对降解起较大的抑制作用。在多菌灵的浓度为10~300 mg·L-1时,菌株NY97-1对多菌灵的降解率为42.44%~90.07%。在35~40℃时对农药降解率最高,经高温高压处理后的菌液对多菌灵仍有降解作用,说明对降解起主要作用的物质耐热性好。共存底物有机氮可以促进菌株NY97-1的降解能力,而无机氮源尿素对菌株NY97-1的降解能力起抑制作用。5.实验证明菌株NY97-1是一株多功能菌株,不仅具有降解多菌灵的功效,而且对多种枯萎菌具有拮抗效果。对番茄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Lycopersici(Sacc.)Snyder et Hansen)、青椒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vasinfectum(Snyd. et Hans))、西瓜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E.F.Smith)Snyder et Hansen)、仙客来枯萎菌(Fusarium sp)、一品红枯萎菌(Fusarium sp)、黄瓜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cucumerinum Owen)的抑制率分别为50.8%,50.8%,54.1%,37.5%,31.6%,42.5%。6.多菌灵单剂对供试的六种枯萎菌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但10%的NY97-1活体菌液与多菌灵混配会降低多菌灵的毒力,表现为混配剂3d及7d时EC50均比多菌灵单剂的EC50大。这表明NY97-1与多菌灵共存时主要表现其降解作用。该结果对指导NY97-1的合理使用有重要意义。尽管其具有生防与降解双重功效,但在实际应用中仍以降解环境中残留的多菌灵进行生物修复为主。7.研究了多菌灵处理土壤的盆栽黄瓜子叶期及开花期不同器官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多菌灵对花期不同器官中SOD、CAT、GPx、ATP酶活性所产生的诱导作用显着大于子叶期的。多菌灵对花期根茎叶及子叶期叶中SOD活性诱导作用明显。多菌灵对花期根叶及子叶期叶中CAT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对花期茎及子叶期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GPx花期及子叶期茎中有明显的诱导作用。这说明随着黄瓜的生长其抵抗逆境的能力也在增强。在子叶期,子叶在抵抗逆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丽娜[6](2007)在《上海市多介质环境中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持久性毒害污染物(PTS)是一类具有很强毒性,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并可通过食物链在动物和人体中富集和放大的污染物。大量证据表明,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大多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和遗传毒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危害极大。因此,开展上海市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对加强上海市的环境污染治理和预防、改善上海生态安全状况与环境质量、促进上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滨岸潮滩复杂环境条件下物质循环研究”、上海市环保局招标项目“上海市持久性毒害污染物溯源调查及对策研究”和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技术”的资助下,本文在获得的11005个上海市各介质环境中持久性毒害污染物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出的健康风险评价“四步法”,结合上海市人口的群体特征,选择上海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多个区域(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环境区域),采用污染物暴露模型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上海市公园灰尘、市区道路灰尘、工业区大气、地表水体、市郊蔬菜地等多介质环境下的几种持久性毒害污染物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筛选评价系统。选择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理化特性、环境暴露行为及环境毒理学等三个方面共11项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评分指标体系,确定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几类PTS物质。结果表明,在几类典型的持久性毒害污染物中,苯并(a)芘的总分值最高,其次为重金属类的铬(六价)、镉、铅及有机氯农药类的六六六。2.结合底栖动物螺蛳的毒理学实验,采用平均致死量法与图解法,计算获得螺蛳对重金属Hg的半数致死剂量。通过不确定性系数与修正系数的外推范围,获得底栖动物由实验向人群外推的参考剂量,约为1×10-4mg/kg,与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参考剂量(RfD为3×10-4mg/kg·day)处于同一数量级水平。3.根据相应的评价模型,对多介质环境中PTS的暴露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公园环境及市区路边环境下,儿童经口直接摄取灰尘方式占总体暴露量的98%以上,是成人在此暴露途径下的8倍,说明口腔直接摄取方式是成人及儿童暴露PTS的主要方式,灰尘中的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对成人,尤其是对儿童的健康危害不容忽视。与荷兰人体摄取毒害污染物的限量标准相比,上海市公园环境下,儿童Pb的暴露量超标接近1倍,而上海市路边环境下,Pb、Cr的人群暴露量均已超过荷兰污染物人体摄入量的参照标准(3.6gg/kg-d和1μg/kg·d),应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对不同介质下同种PTS类物质的暴露量比较发现,城市公园及路边灰尘环境下的暴露量最大,其次是蔬菜摄取途径。4.采用化学致癌物与非致癌物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结合有关机构和作者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对上海市多介质环境下的致癌类与非致癌类PTS进行定量化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致癌类PTS对人体健康产生的风险危害远大于非致癌物质,两者最多可相差7个数量级左右,说明人群生活环境中的一些致癌类化学物质应作为风险决策管理的重点对象。对致癌类PTS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Cr的致癌风险最高,其中,上海市公园环境与市区路边环境下Cr的健康风险分别达到了10-4与10-5级别,超过了一些组织和学者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也超过了美国EPA规定的社会人群可接受风险值(10-7~10-6/a),表明在上述两类环境背景下,Cr对人群健康已构成了潜在的危害,需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非致癌类PTS的健康风险分析中,以Pb的风险危害最高,说明在城市化过程中,繁荣的交通给周围环境带来的Pb污染负荷较为严重。与城市公园、市区道路环境下的吸入途径相比,吴泾工业区大气中的PTS风险危害较前两个环境小。对黄浦江上游干支流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类PTS的风险分析表明,有机氯农药类PTS的风险水平在10-14/a,小于重金属类PTS的风险危害。通过蔬菜食入途径,PTS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高出饮用水途径约10一1000倍左右。5.采用克里格插值法,对研究区域公园环境与延安高架环境下的人体PTS暴露量与健康风险进行空间分析,结果发现,在同一介质环境下,同种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危害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6.基于上海市OCPs、PAHs以及有毒重金属(Cd、Pb和Hg等)等PTS的风险水平、污染来源和人体暴露方式,借鉴国内外有关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监测、控制和管理方案,并充分考虑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污染治理承受能力,从技术、法律、经济、政策等方面对上海市人群健康危害较大的PTS重点污染区域、重点污染因子提出适合的控制技术和管理对策。

周杜挺[7](2006)在《7种杀虫剂及其混用对稻田水生动物和土壤动物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破坏了有害生物种群的自然调控,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但化学杀虫剂由于其速效、方便、简单和经济的特点,在害虫治理中被广泛使用,甚至在特别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今天,仍然是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手段。合理使用杀虫剂、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对稻田水生动物和土壤动物有明显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氟虫腈(Fipronil)、高效氯氟氰菊酯(Lambda-cyhalothrin)、毒死蜱(Chlorpyrifos)、溴氰菊酯(Deltamethrin)、杀虫双(Bisultap)、三唑磷(triazophos)和阿维菌素(Abamectin)七种杀虫剂及其混用对水生动物和土壤动物数量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最高,对鱼、泥鳅、蝌蚪24h急性毒性都为100%,毒死蜱、三唑磷毒性次之,对鱼、泥鳅、蝌蚪24h急性毒性均在54%之上,氟虫腈、阿维菌素较安全,对鱼、泥鳅、蝌蚪24h急性毒性均在22%之下,杀虫双对水生动物最安全,对鱼、泥鳅、蝌蚪24h急性毒性为4%以下。大田实验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溴氰菊酯在稻田环境下,对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大幅度下降。七种杀虫剂及其混用对土壤动物毒性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动物对农药毒性反应敏感,处理组的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动物种类的减少主要是常见种和稀有种类,动物数量变化则主要是优势种群的数量消长。

朱艳芳[8](2006)在《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毒性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油茶籽饼对黄鳝仔鱼和成鱼的毒性效应,为黄鳝摄食钉螺(生物灭螺)和油茶籽饼杀灭钉螺(药物灭螺)的结合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生理学、生物化学、石蜡切片、免疫学和遗传学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多方面的研究:油茶籽饼水浸液对仔鱼和成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对成鱼的亚急性毒性效应,对黄鳝外周血红细胞的致突变效应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对血清凝集效价和血清杀菌活力的影响,对黄鳝肝肾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对0.28±0.15g仔鳝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油茶籽饼水浸液96h的LC50大于25mg/L,且试验后存活的仔鳝继续饲养,仍能健康生长,而对照组的部分仔鱼感染水霉死亡。此结果不仅说明油茶籽饼对仔鳝属于微毒级药物,而且适当浓度的油茶籽饼水浸液可能会增强仔鳝的抗病力和成活率。2.对38.66±12.19g成鳝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油茶籽饼水浸液72h和96h的LC50分别为37.20mg/L和30.00mg/L,安全浓度为3.00mg/L,对RBC、Hb、Eof和Ht等4项生理指标的影响不大,这说明油茶籽饼对成鳝属于微毒级药物,短期内不会引起生理指标的显着变化。3.亚急性毒性结果显示:油茶籽饼对黄鳝RBC和Eof两项指标有较大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对RBC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对Eof的影响则是持续的;对Hb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无影响。4.亚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油茶籽饼水浸液能够升高Glu含量,且对Glu含量的影响不存在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对内脏器官和ALP没有明显影响。5.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的遗传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没有遗传毒性,有降低红细胞微核率的趋势。6.油茶籽饼在亚急性毒性试验范围内,有增强黄鳝血清凝集效价和血清杀菌活力的作用,说明油茶籽能够增强黄鳝的免疫力和抵抗力。7.在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范围内,油茶籽饼水浸液不会引起黄鳝肝肾组织的显微结构变化,即不会对肝肾造成组织损伤。由以上结果可知,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仔鱼和成鱼均属于微毒级药物,在亚致死浓度范围内,除了对RBC、Eof和Glu有明显影响外,对其它生理生化指标、遗传物质、非特异性免疫和肝肾等重要器官无显着影响。所以,可以将油茶籽饼和黄鳝共同用于杀灭钉螺。

王金荣,宣大伟,吴文镐,陆毅[9](2002)在《五氯酚钠药液对水稻损害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五氯酚钠药液对水稻损害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氯酚钠药液对水稻损害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丁草胺对斑马鱼的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硬骨鱼的内分泌系统
        1.1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
        1.2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
        1.3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简介
        2.1 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
        2.2 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
        2.3 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机理
        2.4 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方法
    3 鱼类在内分泌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
    4 斑马鱼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4.1 斑马鱼的生物学特性
        4.2 斑马鱼在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
        4.2.1 胚胎发育毒性和致畸效应研究
        4.2.2 神经系统发育毒性研究
        4.2.3 心血管发育毒性研究
        4.2.4 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
    5 酰胺类除草剂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5.1 酰胺类除草剂的毒理学研究
        5.2 丁草胺的使用现状
        5.3 丁草胺的毒理学研究
    6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丁草胺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及其原药中杂质的鉴定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试验用鱼
        1.4 成鱼急性毒性试验
        1.5 丁草胺原药中主要杂质的鉴定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丁草胺对斑马鱼成鱼的急性毒性
        2.2 丁草胺原药中主要杂质GC-MS/MS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丁草胺对斑马鱼生长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药剂和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试验用鱼和胚胎收集
        1.4 斑马鱼整个生命周期中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动态
        1.5 丁草胺对斑马鱼胚胎染毒
        1.6 丁草胺对斑马鱼成鱼染毒
        1.7 毒理学终点的测定
        1.7.1 斑马鱼的体长和体重的测定
        1.7.2 斑马鱼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测定
        1.7.3 甲状腺轴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甲状腺激素在斑马鱼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变化动态
        2.2 丁草胺对斑马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2.2.1 丁草胺对斑马鱼幼鱼体长和体重的影响
        2.2.2 丁草胺对斑马鱼成鱼体长和体重的影响
        2.3 丁草胺对斑马鱼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2.3.1 丁草胺对斑马鱼幼鱼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2.3.2 丁草胺对斑马鱼成鱼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2.4 丁草胺对斑马鱼甲状腺轴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和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第四章 丁草胺对斑马鱼生殖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和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试验用鱼和胚胎收集
        1.4 胚胎染毒
        1.5 成鱼染毒
        1.6 毒理学终点的测定
        1.6.1 F0代成鱼产卵的调查
        1.6.2 F0代成鱼性腺指数和肝腺指数的测定
        1.6.3 F0代成鱼性激素水平的测定
        1.6.4 F1代存活率的调查
        1.6.5 性腺轴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丁草胺对斑马鱼成鱼产卵的影响
        2.2 丁草胺对斑马鱼成鱼性腺指数和肝腺指数的影响
        2.3 丁草胺对斑马鱼成鱼性激素和卵黄蛋白原水平的影响
        2.4 丁草胺对F1代的致死效应
        2.5 丁草胺对斑马鱼性腺轴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和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第五章 丁草胺对斑马鱼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和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试验用鱼和暴露条件
        1.4 生化指标的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纳米改性植物灭螺剂的制备及其灭螺增效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概论
        §1.1.1 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1.1.2 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1.1.3 纳米材料的制备
        §1.1.4 纳米银制备的研究进展
    §1.2 灭螺药物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意义
        §1.2.1 灭螺药物研究
        §1.2.2 研究意义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论文设计思想与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溶性纳米银的制备、表征及灭螺效应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试剂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Ag/生物分子的SEM图
        §2.3.2 产物的红外光谱图
        §2.3.3 纳米银的XRD图
        §2.3.4 银样品的紫外光谱
        §2.3.5 银样品的分散性
        §2.3.6 机理分析
    §2.4 不同浓度纳米银的灭螺效应
        §2.4.1 纳米银浓度的测定
        §2.4.2 不同浓度银纳米粒子的灭螺效果
        §2.4.3 不同浓度银纳米粒子的鱼毒性实验
        §2.4.4 纳米银灭螺的机理探讨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白果外种皮粗制剂灭螺效果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白果外种皮粗制剂浸杀灭螺
        §3.2.3.2 白果外种皮粗制制剂喷洒灭螺
        §3.2.3.3 毒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白果外种皮粗制剂浸杀灭螺效果
        §3.3.2 白果外种皮粗制剂喷洒灭螺效果
        §3.3.3 毒性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纳米改性植物灭螺剂的制备及灭螺效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优化纳米改性植物灭螺剂的制备
        §4.2.3.2 优化纳米改性植物灭螺剂的灭螺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优化纳米改性植物灭螺剂的灭螺效果
        §4.3.2 鱼类毒性实验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成果

(3)摇蚊GSTs特性分析及雷公藤杀虫活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1.1.1 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定义
        1.1.2 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的现状
        1.1.3 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的危害
    1.2 生物监测及生物标志物在农药残留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1.2.1 生物监测及生物标志物的概况
        1.2.2 环境污染监测的主要生物标志物
        1.2.3 生物监测及生物标志物在农药残留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1.2.4 EST 技术及其在环境污染研究的应用
    1.3 摇蚊幼虫在水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
        1.3.1 摇蚊的生活史及生物学习性
        1.3.2 摇蚊生态毒理学概况
        1.3.3 摇蚊危害及防治
    1.4 雷公藤生物碱杀虫活性研究概况
        1.4.1 雷公藤生物碱的主要化学成分
        1.4.2 雷公藤生物碱的杀虫作用
        1.4.3 雷公藤总生物碱的提取制备及检测方法
    1.5 问题的提出及设计思路
第二章 摇蚊表达序列标签(EST)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重要毒理和生理相关基因的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重要毒理相关基因的序列比对分析
        2.2.2 重要生理相关基因的序列比对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2.3.1 EST 分析为摇蚊功能基因的筛选和鉴定提供有效信息
        2.3.2 摇蚊不同的毒理和生理相关基因的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可揭示其耐污染的生化机制
第三章 摇蚊GSTs 系统发育分析及分子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GSTs 克隆的测序
        3.1.2 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GSTs 全长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获得及系统命名
        3.2.2 GSTs 保守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
        3.2.3 同家族GSTs 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昆虫GSTs 分类命名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3.3.2 GSTs 保守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印证了当前系统命名的准确性
        3.3.3 摇蚊delta 家族GSTs 和sigma 家族GSTs 行使着不同的功能
第四章 摇蚊GSTs 组织与发育期表达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仪器和试剂
        4.1.3 基因表达的半定量RT-PCR 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GSTs 引物设计及PCR 条件优化
        4.2.2 摇蚊各组织GSTs 基因特异性表达模式测定
        4.2.3 摇蚊不同发育期GSTs 基因特异性表达模式测定
    4.3 小结与讨论
        4.3.1 RT-PCR 方法检测摇蚊GSTs 基因表达水平方便经济有效
        4.3.2 摇蚊各组织中GSTs 基因表达模式存在差异
        4.3.3 摇蚊不同发育期阶段GSTs 基因表达模式存在差异
第五章 甲草胺对摇蚊GSTs 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
        5.1.2 仪器和试剂
        5.1.3 试虫处理方法及GSTs 活性测定
        5.1.4 基因表达的半定量RT-PCR 测定
        5.1.5 GSTs 基因表达的实时定量PCR 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GSTs 活性测定结果
        5.2.2 摇蚊GSTs 基因表达半定量RT-PCR 测定结果
        5.2.3 GSTs 基因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测定
    5.3 小结与讨论
        5.3.1 甲草胺会给非靶标生物带来潜在不利影响
        5.3.2 Sigma 家族GSTs 在甲草胺代谢中可能起着主要的作用
        5.3.3 荧光实时定量PCR 测定摇蚊GSTs 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效果好
第六章 雷公藤总生物碱对摇蚊幼虫的杀灭活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昆虫
        6.1.2 仪器和试剂
        6.1.3 毒杀作用及GSTs 活性测定方法
        6.1.4 基因表达的半定量RT-PCR 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雷公藤总生物碱对摇蚊的毒杀作用测定结果
        6.2.2 雷公藤总生物碱对摇蚊4 龄幼虫GSTs 活性的影响
        6.2.3 雷公藤总生物碱对摇蚊4 龄幼虫GSTs 基因表达的半定量RT-PCR 测定结果
    6.3 小结与讨论
        6.3.1 雷公藤总生物碱具有开发为摇蚊控制剂可能
        6.3.2 雷公藤总生物碱对摇蚊4 龄幼虫GSTs 活性的抑制和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存在某种反馈机制
        6.3.3 CtGSTu3 和 CtGSTu4 在雷公藤总生物碱降解代谢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 雷公藤总生物碱杀虫活性成分中试提取工艺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与试剂
        7.1.2 主要仪器设备
        7.1.3 雷公藤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
        7.1.4 中试提取工艺设计
        7.1.5 中试提取工艺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提取次数总生物碱的提取率
        7.2.2 不同批次获得的提取液质量及其总生物碱含量
        7.2.3 提取液的浓缩及残渣中乙酸乙酯的回收率
    7.3 小结与讨论
        7.3.1 罐组式逆流提取方法适合于雷公藤中杀虫活性成分物质的提取
        7.3.2 雷公藤根皮粉残渣中残留的提取溶剂回收工艺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八章 1.0%雷公藤总生物碱微乳剂的研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材与助剂
        8.1.2 供试昆虫
        8.1.3 主要仪器设备
        8.1.4 试验方法
        8.1.5 雷公藤总生物碱微乳剂质量检测方法
        8.1.6 微乳剂配制方法及生产工艺
    8.2 结果与分析
        8.2.1 雷公藤总生物碱微乳剂的研制
        8.2.2 1%雷公藤总生物碱微乳剂配方的确定
        8.2.3 雷公藤总生物碱微乳剂质量检测结果
        8.2.4 雷公藤总生物碱微乳剂质量标准
        8.2.5 1.0%雷公藤总生物碱微乳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8.2.6 1.0%雷公藤总生物碱微乳剂对菜青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8.2.7 1.0%雷公藤总生物碱微乳剂配制方法及生产工艺
    8.3 小结与讨论
        8.3.1 1.0%雷公藤总生物碱微乳剂制剂值得在农业生产中实验示范
        8.3.2 实际应用中可将1.0%雷公藤总生物碱微乳剂与化学农药混配使用
        8.3.3 采用合适的田间统计方法来评价雷公藤制剂田间防治效果较为合适
第九章 总结
    9.1 主要结论
    9.2 本论文的创新点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4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摇蚊GSTs 基因的全长cDNA 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致谢
作者简介

(4)铁钉菜(Ishige okamurae)抗菌和抑藻活性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海藻天然产物研究现状
    现代天然产物分离分析新技术进展
    铁钉菜的研究概况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1章 铁钉菜粗提物的制备与其活性初步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海藻材料
        1.1.2 受试菌种与微藻
        1.1.3 培养基
        1.1.4 实验试剂
        1.1.5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铁钉菜粗提物的制备
        1.2.2 抑制细菌活性实验
        1.2.3 抑制真菌活性实验
        1.2.4 抑制微藻活性实验
    1.3 结果与分析
        1.3.1 铁钉菜乙醇-乙醚提取物得率
        1.3.2 铁钉菜粗提物的抑细菌活性
        1.3.3 铁钉菜粗提物对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
        1.3.4 铁钉菜粗提物对微藻生长的抑制活性
    1.4 讨论
第2章 铁钉菜抑藻组分的分离及活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铁钉菜粗提物
        2.1.2 受试微藻
        2.1.3 培养基
        2.1.4 实验试剂
        2.1.5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铁钉菜粗提物的萃取分离
        2.2.2 藻细胞密度与吸光度的标准曲线
        2.2.3 各萃取相的抑藻活性实验
        2.2.4 石油醚萃取相的分离
        2.2.5 硅胶柱层析流份IS1、IS2、IS3、IS4、IS5的抑藻活性检测
        2.2.6 组分IS3.1、IS4的半抑制浓度EC_(50)的测定
        2.2.7 铁钉菜石油醚相部分组分的GC-MS成分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藻细胞密度与光密度值的关系
        2.3.2 各萃取相的抑藻活性
        2.3.3 石油醚萃取相硅胶柱洗脱组分的抑藻活性
        2.3.4 组分IS3.1、IS4对部分微藻的半抑制浓度EC_(50)
        2.3.5 铁钉菜石油醚相部分组分的GC-MS成分分析
    2.4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铁钉菜抑细菌组分的分离及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铁钉菜粗提物
        3.1.2 供试细菌
        3.1.3 培养基
        3.1.4 实验试剂
        3.1.5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铁钉菜粗提物的萃取分离
        3.2.2 各萃取相的抑细菌活性实验
        3.2.3 氯仿萃取相的最低抑制浓度MIC的测定
        3.2.4 氯仿相的薄层层析分离和活性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铁钉菜各萃取相的抑细菌活性
        3.3.2 氯仿萃取相的最低抑制浓度MIC
        3.3.3 氯仿相的薄层层析分离和各条带的抑菌活性
        3.3.4 薄层层析分离带Rf0.79的GC-MS成分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铁钉菜抑真菌物组分的分离及其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铁钉菜粗提物
        4.1.2 供试真菌
        4.1.3 培养基
        4.1.4 实验试剂
        4.1.5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铁钉菜粗提物的萃取分离
        4.2.2 各萃取相对真菌菌丝生长抑制实验
        4.2.3 正丁醇相组分的分离纯化和活性跟踪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各萃取相对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
        4.3.2 正丁醇相大孔树脂洗脱组分的菌丝生长抑制活性
        4.3.3 30%-50%乙醇洗脱组分的Sephadex LH-20凝胶层析
        4.3.4 凝胶柱层析分离组分对真菌菌丝的抑制活性
        4.3.5 正丁醇相30%-50%乙醇洗脱组分的化学成分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个人简历

(5)多菌灵降解菌的降解特性及GFP标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生物降解
        1.1 微生物在生物圈进化中的作用
        1.2 生物降解及生物降解能力
        1.3 生物降解与微生物生理活性物质
        1.4 检测生物降解能力的原则
        1.5 利用环境样品和纯培养菌进行生物降解实验
    2. 绿色荧光蛋白在环境微生物中的应用
        2.1 绿色荧光蛋白简介
        2.2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的结构及特性
        2.3 绿色荧光蛋白的性质
        2.4 绿色荧光蛋白的检测方法
        2.5 绿色荧光蛋白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研究中的应用
    3. 杀菌剂多菌灵研究进展
        3.1 理化性质
        3.2 生态毒理
        3.3 多菌灵的残留检测方法
        3.4 多菌灵的生物修复技术
        3.5 多菌灵的降解机制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重点及意义
第二章 多菌灵降解菌NY97-1分类学地位的确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反应
        1.3 以染色体DNA为模板PCR扩增16S rDNA
        1.4 以单菌落为模板PCR扩增16S rDNA
    2. 结果
        2.1 生理生化特性
        2.2 16S rDNA序列的NCBI在线BLAST比对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NY97-1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NY97-1基因组DNA启动子基因文库的构建
        1.4 强启动子片断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1.5 NY97-1组成型启动子活性片段的亚克隆及GFP基因穿梭表达载体的构建
        1.6 重组DNA的电转化重组DNA的电转化
        1.7 转化子的荧光检测
        1.8 转化子的稳定性检测
    2. 结果
        2.1 启动子基因文库的构建
        2.2 强启动子片断的测序分析
        2.3 穿梭表达载体的构建
        2.4 转化子的荧光检测与稳定性检测
    3. 讨论
第四章 NY97-1降解多菌灵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多菌灵降解率的检测
        1.3 菌悬液的制备
        1.4 多菌灵浓度对菌株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1.5 氮源对菌株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1.6 pH值对菌株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1.7 培养温度对菌株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2. 结果
        2.1 多菌灵标准曲线的绘制
        2.2 多菌灵浓度对菌株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2.3 氮源对菌株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2.4 pH值对菌株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2.5 培养温度对菌株降解多菌灵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NY97-1对多菌灵毒力的影响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菌株NY97-1对六种病原真菌的拮抗性能测定
        1.3 多菌灵对六种病原真菌的毒力测定
        1.4 低浓度多菌灵与NY97-1菌液混配对六种病原真菌的共同作用
    2. 结果
        2.1 NY97-1对六种枯萎病原菌的拮抗效果
        2.2 多菌灵单剂对六种枯萎病原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2.3 多菌灵与NY97-1菌液对六种枯萎病原菌的共同作用
    3. 小节与讨论
第六章 多菌灵对黄瓜抗氧化酶及ATP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预处理及酶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多菌灵对黄瓜SOD活性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多菌灵对黄瓜CAT活性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多菌灵对黄瓜GP_X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浓度多菌灵对黄瓜Na~+-ATP活性的影响
        2.5 不同浓度多菌灵对黄瓜Mg~(2+)-ATP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第七章 多菌灵降解菌的使用对多菌灵胁迫下黄瓜抗氧化酶及ATP酶的影响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土壤
        1.2 供试菌株
        1.3 杀菌剂多菌灵及其降解菌的使用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解菌的使用对黄瓜细菌蛋白的含量的影响
        2.2 降解菌的使用对黄瓜SOD酶的影响
        2.3 降解菌的使用对黄瓜CAT酶的影响
        2.4 降解菌的使用对黄瓜ATP酶的影响
    3. 讨论
第八章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1.1 关于PCR扩增16S rDNA基因序列时模板的选择
        1.2 GFP标记的思路
        1.3 菌株的多重功能——降解多菌灵与拮抗六种枯萎病原菌
        1.4 多菌灵单剂及其与NY97-1活体菌液混合使用对六种枯萎病原菌的毒力
        1.5 菌株NY97-1降解多菌灵的能力
        1.6 多菌灵对黄瓜抗氧化酶的影响
    2. 论文创新之处
    3. 本文工作的重点及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上海市多介质环境中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PTS研究进展评述
    1.3 国内外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进展评述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2 研究区域选取及概况
    2.1 上海市自然地理特征
    2.2 上海市社会经济状况
    2.3 上海市环境污染概况
    2.4 上海市多介质环境下PTS的潜在生态危害
    2.5 小结
3 上海市环境介质中PTS类污染物的危害判定
    3.1 上海市环境介质中PTS的来源调查
    3.2 PTS对人体健康、生态的影响
    3.3 上海市环境介质中典型PTS筛选评价系统研究
    3.4 上海市环境介质中典型PTS筛选评价结果
    3.5 小结
4 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剂量—效应关系评价
    4.1 人体内PTS污染物限量标准的确定方法
    4.2 常用的剂量—效应外推模型的分析与选择
    4.3 致癌物的剂量—效应反应评估
    4.4 非致癌物的剂量—效应反应评估
    4.5 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4.6 风险评估中不确定性问题的判定研究
    4.7 小结
5 上海市环境介质中PTS的暴露评价
    5.1 PTS的环境行为分析
    5.2 人体PTS的暴露途径与暴露方式
    5.3 上海市多环境介质下人体PTS暴露量的计算
    5.4 小结
6 上海市环境介质中PTS的风险表征
    6.1 致癌物风险评价的特点及其与非致癌物风险评价的区别
    6.2 风险水平的分级与比较
    6.3 上海市公园灰尘的PTS健康风险评估
    6.4 上海市道路灰尘PTS的健康风险评估
    6.5 上海市吴泾工业区大气环境下PTS的健康风险评估
    6.6 水源地饮用水途径下的PTS健康风险评估
    6.7 蔬菜食入途径的PTS健康风险评估
    6.8 不同暴露途径下的PTS健康风险比较
    6.9 小结
7 上海市持久性毒害污染物控制技术和对策
    7.1 推行清洁生产,实施PTS的源头控制
    7.2 健全上海市PTS污染控制与管理机构设置
    7.3 制定和完善PTS污染物的管理法规,控制PTS排放
    7.4 认真调查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污染状况
    7.5 探索快速准确的PTS污染监测技术
    7.6 提高公众意识,深入了解生活中PTS的潜在危害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本领域的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7种杀虫剂及其混用对稻田水生动物和土壤动物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1.1 急性毒性
        1.2 慢性毒性
        1.2.1 对生长、摄食、呼吸的影响
        1.2.2 对胚胎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1.2.3 水生生物组织中酶活性和血液参数的变化
        1.2.4 对内脏器官的损害作用
        1.2.5 生物积累效应
        1.3 对水生动物毒副作用机理
    2 农药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2.1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2.2 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第二章 7种杀虫剂对鲫鱼、蝌蚪、泥鳅室内毒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品
        1.2 供试生物
        1.3 试验用水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鲫鱼室内急性毒性测定结果及分析
        2.2 蝌蚪室内急性毒性测定结果及分析
        2.3 泥鳅室内急性毒性测定结果及分析
第三章 7种杀虫剂及其混用对稻田鲫鱼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品
        1.2 供试生物
    2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氟虫腈等杀虫剂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药品与浓度
        1.1.2 供试土壤与染毒处理
        1.2 试验方法
        1.2.1 采集工具
        1.2.2 土壤动物干漏斗集虫法
        1.2.3 中、小型土壤动物湿漏斗集虫法
        1.2.4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毒性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油茶籽饼及茶皂素简介
        1.2.1 油茶籽饼简介
        1.2.2 茶皂素的化学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1.2.3 茶皂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用鱼
        2.1.2 油茶籽饼与水浸液
        2.1.3 试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试验时间
    2.3 试验内容及方法
        2.3.1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成鳝的急性毒性试验
        2.3.2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仔鳝的急性毒性试验
        2.3.3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成鳝的亚急性毒性试验
        2.3.4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遗传物质的影响
        2.3.5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血清凝集效价和血清杀菌活力的影响
        2.3.6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肝肾组织的影响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试验结果和分析
    3.1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仔鳝的急性毒性试验
    3.2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成鳝的急性毒性试验
        3.2.1 急性毒性试验中黄鳝的反应症状
        3.2.2 急性毒性试验中黄鳝的死亡情况
        3.2.3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四项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成鳝的亚急性毒性试验
        3.3.1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成鳝生理指标的影响
        3.3.2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成鳝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遗传物质的影响
        3.4.1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外周红细胞核异常率的影响
        3.4.2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外周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3.4.3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外周红细胞总核异常率的影响
    3.5 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血清凝集效价和血清杀菌活力的影响
        3.5.1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血清凝集效价的影响
        3.5.2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血清杀菌活力的影响
    3.6 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肝肾组织的影响
        3.6.1 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肝的影响
        3.6.2 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肾的影响
4 讨论
    4.1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仔鳝的急性毒性试验
    4.2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成鳝的急性毒性试验
    4.3 油茶籽饼水浸液对成鳝的亚急性毒性试验
        4.3.1 油茶籽饼对成鳝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4.3.2 油茶籽饼对成鳝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遗传物质的影响
    4.5 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血清凝集效价和血清杀菌活力的影响
    4.6 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肝肾组织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版及图版说明(Plate And Explanation Of Plate)

四、五氯酚钠药液对水稻损害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丁草胺对斑马鱼的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D]. 常菊花.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1)
  • [2]纳米改性植物灭螺剂的制备及其灭螺增效性能的研究[D]. 汪江节. 安徽大学, 2011(06)
  • [3]摇蚊GSTs特性分析及雷公藤杀虫活性应用研究[D]. 李修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
  • [4]铁钉菜(Ishige okamurae)抗菌和抑藻活性物质的研究[D]. 张迪. 福建师范大学, 2009(S1)
  • [5]多菌灵降解菌的降解特性及GFP标记[D]. 张丽珍. 山西大学, 2007(05)
  • [6]上海市多介质环境中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D]. 李丽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7]7种杀虫剂及其混用对稻田水生动物和土壤动物影响的研究[D]. 周杜挺. 湖南农业大学, 2006(12)
  • [8]油茶籽饼水浸液对黄鳝毒性效应的研究[D]. 朱艳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7)
  • [9]五氯酚钠药液对水稻损害的实验研究[J]. 王金荣,宣大伟,吴文镐,陆毅. 现代预防医学, 2002(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