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谷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及其与血清内皮素关系的实验研究

一、肾骨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及其与血清内皮素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兆东[1](2021)在《万通筋骨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机制研究及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致残率高,治疗周期长,预后差和易复发等特点,常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heumatoid arthritis-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RAFLSs)是关节滑膜组织的重要组成细胞,其过度增殖可促进免疫细胞释放大量促炎因子,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加剧RA病理进程。此外,关节腔内募集的促炎因子也会进一步激活RA-FLSs细胞。因此,抑制RA-FLSs细胞增殖或降低关节内促炎因子水平是治疗RA的一种有效手段。当前,药物治疗仍是RA的主要治疗方式,但由于化学合成药物的治疗不仅费用昂贵,且常伴有副作用,因此人们正积极寻找安全、有效和廉价的药物来治疗RA。近年来,中药以其具有的显着疗效和较少的副作用,在治疗RA方面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中药可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方式参与RA的治疗过程。万通筋骨片是由25味中药组成的复方药,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性疾病。由于其作用机理不明确,从而限制了它在国内外的推广和使用。因此,系统研究万通筋骨片在治疗RA中的作用和机制十分必要。首先,基于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rheumatoi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我们研究万通筋骨片对RA的抗炎作用;其次,基于RA-FLSs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我们研究万通筋骨片对RA的抗炎机制;随后,在万通筋骨片抗炎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继续挖掘万通筋骨片的抗炎基因靶点;最后,我们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研究万通筋骨片对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谱的影响,拟挖掘参与万通筋骨片抗炎作用的靶点微生物群和靶点代谢物。因此,本研究不仅为万通筋骨片在临床上治疗RA提供了实验依据,促进了其推广和应用,而且也为中药治疗RA的机制研究建立了新的思路。第一部分万通筋骨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作用首先,为了确定万通筋骨片的安全给药浓度,我们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血常规检测和肝脾肾功能分析。其次,为了评估CIA大鼠模型的构建效果,我们检测了大鼠的足趾肿胀度,关节内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因子水平,关节的病理结构变化,以及滑膜组织中FLSs特异性标志蛋白(Vimentin)的表达水平。最后,为了研究万通筋骨片对RA的抗炎作用,我们连续灌胃给药14天和28天后,检测了CIA大鼠足趾肿胀度,炎性关节病理结构变化,以及关节腔和关节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因子水平。结果显示:万通筋骨片给药的安全有效浓度可设为150、300和600 mg/kg;CIA大鼠成模率>99.00%。当连续治疗14天时,各组CIA大鼠足趾肿胀度没有明显变化;当连续治疗28天时,300和600 mg/kg组的CIA大鼠足趾肿胀度明显降低。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连续给药14天和28天时,各组CIA大鼠的关节病理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善,尤以600 mg/kg连续给药28天的治疗组CIA大鼠,病理结构改善效果最佳。关节腔内促炎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显示,在连续给药14天和28天时,各给药浓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尤以600 mg/kg连续给药28天的抗炎效果最佳。关节组织中促炎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连续给药14天时,TNF-α和IL-1β促炎因子水平显着降低;连续给药28天时,TNF-α,IL-1β和IL-6促炎因子水平明显下调。这些结果说明,万通筋骨片对RA具有抗炎作用,且呈现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第二部分万通筋骨片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抗炎机制基于万通筋骨片的抗炎作用,本研究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继续研究万通筋骨片的抗炎机制。首先,为了确定万通筋骨片对RA-FLSs细胞增殖的影响,我们观察了RA-FLSs细胞形态变化,并应用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Ed U核酸标记以及免疫组化等实验技术检测RA-FLSs细胞数目变化和滑膜组织中Vimentin蛋白表达情况。其次,我们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等技术检测了MEK、p MEK、ERK1/2和p ERK1/2蛋白在RA-FLSs细胞及CIA大鼠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同时,我们还利用ERK1/2质粒转染等相关实验,进一步验证MEK/ERK信号通路在万通筋骨片抗炎过程的作用。最后,为了研究万通筋骨片是否通过诱导滑膜细胞凋亡的方式参与抗炎作用,我们检测了RA-FLSs细胞中caspase-3/9蛋白酶活性,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CIA大鼠滑膜组织中Bax,Bcl-2,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药物处理24 h和48 h后,各组RA-FLSs细胞形态均发生改变,尤以3 mg/ml和4 mg/ml药物浓度处理48 h,细胞形态变化较为明显。药物处理24 h后,各组RA-FLSs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药物处理48 h后,2 mg/ml、3mg/ml、4 mg/ml给药浓度可以显着抑制RA-FLSs细胞增殖。经药物处理24 h和48 h后,MEK,p MEK,ERK1/2和p ERK1/2蛋白在RA-FLSs细胞中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尤以3 mg/ml和4 mg/ml药物浓度处理48 h,各蛋白表达差异最为明显。同时,过表达ERK1/2显着提升RA-FLSs细胞的增殖能力,而过表达ERK1/2的RA-FLSs细胞经3 mg/ml药物浓度处理后,细胞增值能力显着下降。同时,万通筋骨片可以下调MEK,p MEK,ERK1/2和p ERK1/2蛋白在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此外,药物处理24 h后,4 mg/ml药物浓度显着提高RA-FLSs细胞中caspase-3/9蛋白酶活性;药物处理48 h后,3 mg/ml和4 mg/ml明显上调caspase-3/9蛋白酶活性。我们还发现,药物处理24 h和48 h后,3 mg/ml和4mg/ml药物浓度显着上调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2 mg/ml、3 mg/ml、4 mg/ml药物浓度显着上调cleaved-PARP蛋白表达。同时,万通筋骨片可以上调滑膜组织中Bax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下调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这些结果表明,万通筋骨片通过抑制RA-FLSs细胞增殖及诱导RA-FLSs细胞凋亡参与抗炎过程。第三部分基于RNA高通量测序挖掘万通筋骨片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抗炎靶点基于万通筋骨片对RA-FLSs细胞的影响,本研究针对药物处理后的RA-FLSs细胞进行RNA高通量测序分析。为了更加全面、准确的获得抗炎靶点,我们采用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筛选,即DESeq2差异分析以及STEM时间序列和WGCNA权重共表达联合分析。DESeq2差异分析:通过DESeq2差异分析,拟筛选不同组别间的差异基因;针对这些差异基因,我们随后进行功能富集过滤和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并根据PPI网络中节点连接度筛选备用核心基因。STEM时间序列和WGCNA权重共表达联合分析:基于药物处理组和未处理组之间的差异基因,我们拟筛选与时间序列具有相同表达趋势的基因。针对这些基因,我们进一步筛选具有相同表达模式的差异基因。随后通过功能富集过滤,权重共表达网络分析,PPI网络分析,以及节点连接度来筛选备用核心基因。最后,我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验证备用核心基因的表达模式,以便获得理想的抗炎靶点。结果显示:通过DESeq2差异分析,在不同比较组间,我们共获得184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且这些基因与细胞周期和同源重组等代谢通路密切相关。同时,基于PPI蛋白网络,我们共筛选出4个备选核心基因,即BRCA1,ATR,SMC3和BUB1。通过STEM时间序列和WGCNA权重共表达联合分析,我们共获得111个具有相同表达趋势和表达模式的DEGs,且这些基因显着富集于细胞周期和RNA转运等代谢通路。同时,基于WGCNA和PPI网络,我们共筛选出6个备选核心基因,即PNN,SMC3,EIF3A,BUB1,ATR和ORC4。此外,TTK,STAG2和THOC1也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因此TTK,STAG2和THOC1也作为备选核心基因。至此,共获得10个备选核心基因,即:BRCA1、ORC4、TTK、BUB1、SMC3、ATR、PNN、EIF3A、STAG2和THOC1。基因和蛋白验证结果显示,只有SMC3和BUB1的表达模式与测序结果一致。这些结果表明,SMC3和BUB1可能是万通筋骨片在RA中的抗炎靶点。第四部分基于16S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挖掘万通筋骨片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抗炎靶点基于万通筋骨片对CIA大鼠的抗炎作用,本研究针对CIA大鼠粪便样本和血清样本,分别进行16S高通量测序分析和代谢组学分析,拟挖掘万通筋骨片抗炎作用的肠道菌群靶点和代谢物靶点。16S高通量测序分析:基于操作单元聚类和物种多样性分析,我们拟研究万通筋骨片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基于肠道菌群差异分析,我们拟筛选相对丰度较高的差异菌群。代谢组学分析:基于样本相关性和多元统计分析,我们拟研究万通筋骨片对血清代谢物谱的影响;基于差异代谢物筛选,功能富集过滤和差异代谢物表达分析,我们拟筛选理想的差异代谢物。16S高通量测序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基于top10差异肠道菌属和top20差异代谢物,我们进行联合分析,拟研究肠道微生物群与血清代谢物的关系,并验证或筛选肠道菌群靶点和代谢物靶点。结果显示:通过16S高通量测序分析,我们发现万通筋骨片可以明显改变CIA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在门水平上,拟杆菌、软壁菌和脱铁杆菌的菌群相对丰度得到显着改善。此外,拟杆菌与厚壁菌的菌群相对丰度比值(Bacteroidetes/Firmicutes)也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属水平上,弧菌、巨型球菌和漫游球菌的菌群相对丰度下调至正常水平。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我们发现万通筋骨片可以明显改变CIA大鼠的血清代谢物谱。其中,血清素、二硫化谷胱甘肽、N-乙酰神经氨酸、萘和血栓素B2等5种代谢物均有标准化的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通过16S高通量测序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我们发现,弧菌、巨型球菌和漫游球菌都存在于top10差异肠道菌群范围内,且与这3种微生物群存在显着联系的代谢物包括5种。此外,考虑到代谢物鉴定过程中的假阳性,我们认为:在这5种代谢物中,只有微管素B是内源性代谢物。这些结果表明,万通筋骨片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血清代谢物谱发挥抗炎作用,且弧菌、巨型球菌和漫游球菌可能是万通筋骨片的抗炎靶点菌群;微管素B可能是万通筋骨片的抗炎靶点代谢物。

陈盛[2](2021)在《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文献检索结合处方医案数据挖掘的方法,系统分析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诊疗理念、特色疗法和用药规律,并从中整理、总结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的学术经验。方法:(1)通过查找图书馆、互联网、名医等数据库,以及寻访韦老以往带教门生及其家眷典藏等途径,检索公开出版有关韦贵康教授研究、论述颈性眩晕的相关着作,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认识。(2)结合笔者硕士三年期间的临床跟师随诊记录,以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处方医案作为研究对象,且收集的处方内容须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证型、症候、治法和方药等。(3)使用EXCEL数据管理软件建立韦贵康-颈性眩晕医案数据库;并将收集整理的数据分别通过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以及数据挖掘软件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后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探讨。结果:(1)本次课题研究,共检索载有关于国医大师韦贵康颈性眩晕的相关着作10部。主要论述了韦老对颈性眩晕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诊疗理念,以及具体的手法操作。(2)临床跟诊共收集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证处方168案例,有7例只记录手法治疗而无列出具体方药;医案所涉颈性眩晕所属证型大致可分为5类。即,瘀结型38首处方、肝肾亏虚型37首处方、气阴两虚型31首处方、肝热型28首处方和阴虚阳亢型27首处方。(3)医案所涉颈性眩晕治法共有14种,所用中药共计152味,药物性味以甘温居首,药物归经以入肝、脾、心、肾经居多,单味药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味为白芍、甘草、丹参、龙骨、三七;出现频数在20次以上的中药有53味,其中活血调经药、补气药、补血药、化瘀止血药、活血止痛药为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常用药类。(4)在中药与中药的关联规则中,共得到26条二阶关联,52条三阶关联,及20条四阶关联;在症候与中药的关联规则中,共得到56条二阶关联,88条三阶关联,及19条四阶关联。(5)对频数在20以上的前53味高频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共可分为7类,所代表的类方主要有:痛安汤、通窍活血汤、双黄升麻汤、枣仁远志汤、六味地黄汤和天麻钩藤汤等。结论:通过分析韦贵康教授相关医论医话着作,并结合其临证验案记录可以得出,韦老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病实乃本虚标实之证,其病因多由于人体的姿态失衡、颈椎的失稳退变、颈项相关关节的紊乱错位、项背肌肉的痉挛或松弛,以及内在脏腑之肝肾、心脾的功能失调,气虚血瘀所导致。且项背督脉经气痹阻不通为其主要病机;对其治疗的原则是内外兼治,主辅配合、脊督一体,六通为要。其中外治手法主张通脊调骨,提倡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服中药强调补肾通督、化瘀扶正,要求整体为主,重视局部;因此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在临床上必须熟练掌握手法操作力度的稳、准、轻、巧、透,以及灵活运用活血与养血、柔养与息风、解表与收涩、温热与寒凉等内服中药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同时,注重患者自身合理的康复锻炼。以此恢复其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调和其脏腑功能,使之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最终达到颈项局部血液循环通畅、眩晕自除的治疗效果。

金玉立[3](2020)在《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AGG)、Ⅱ型胶原(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影响,探讨针刀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基质的调节作用,以期为针刀治疗颈椎病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6月龄新西兰兔分为空白组、针刀组、电针组、模型组,每组各10只。2.将需要造模的实验动物置于自制的木质造模盒中,造模时使实验动物保持头部屈曲45°,每次5小时,每天造模1次,共持续12周。造模前后每组各随机抽取2只进行X线侧位片拍摄,拍摄前用胶带将兔子绑在适合的长方形木板上,两次拍摄每只兔子均保持相同的体位,验证造模是否成功。3.造模成功后电针组1周后行电针干预,首先剔除实验兔颈部毛发,用碘伏进行消毒,取“大杼”、“百劳”、“天柱”穴进行针刺,在同侧天柱穴和大杼穴上加电针,每次治疗20分钟,每周治疗3次,每两次治疗间隔1天,一共治疗3周。针刀组1周后行针刀治疗,首先剔除实验兔颈部毛发,然后根据四步进针法进行操作(1)定点:针刀施术者对兔颈椎棘突两旁进行触诊,根据颈部肌肉僵硬度以及条索状物所处的位置,于相应棘突点及C2-C7棘突旁开1~1.5 cm寻找进针点,每次选取相应棘突点及棘突两侧分别取2点行针刀治疗,进针点的选取交替进行,记号笔标记后用碘伏进行消毒;(2)定向:戴上无菌手套,将刀刃平行于兔子脊柱方向且垂直颈后皮肤;(3)加压:以左手拇指对进针部位进行加压分离;(4)刺入:针刀沿着押手指甲旁进针至骨面,在0.3cm范围内先纵割3次,然后横剥2次出针,最后加压止血。每周治疗1次,共3次。模型组不予以治疗。4.各组动物于干预结束1周后进行取材观测,所有实验动物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后迅速取C4-5椎间盘,于外科显微镜下分离出软骨终板,放置准备好的塑料试管内,封盖,冷冻于-80℃的环境中。5.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RT-PCR: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AGG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1)、Col-Ⅱ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1)、MMP-13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1),电针组相比于空白组Col-Ⅱ基因表达下降(p<0.05);电针组相比于模型组AGG基因表达上升(p<0.05)、MMP-13基因表达下降(p<0.05),针刀组相比于模型组AGG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1)、Col-Ⅱ基因表达上升(p<0.05)、MMP-13基因表达下降(p<0.05)。2.Western blot:模型组相比于空白组AGG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MMP-13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1)、Col-Ⅱ蛋白含量下降(p<0.05);电针组相比于模型组AGG蛋白含量上升(p<0.05)、MMP-13蛋白含量下降(p<0.05),针刀组相比于模型组AGG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1)、MMP-13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Col-Ⅱ蛋白含量上升(p<0.05)。结论:针刀治疗颈椎病可以增加AGG、Col-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降低MMP-1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使病变的软骨终板得以修复,这可能是针刀疗法对颈椎病兔的作用机制之一。

陈琳[4](2020)在《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客观评价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定眩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纳入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n=72)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n=36)予定眩汤中药颗粒剂冲服早晚各一剂,对照组(n=36)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 mg×30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6mg po tid治疗,两组分别干预2周,对比分析两组间及各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的总分及各单项计分和生存质量量表(SF-12)总分,明确定眩汤较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该病在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优效性;记录两组患者各个观察时间点的一般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结果:剔除年龄不符合纳入标准8例患者,数据分析集包含试验组32例,其中临床控制例数7例,显效例数4例,有效例数16例,无效例数5例,总有效率达84.38%;对照组32例,其中临床控制例数3例,显效例数3例,有效例数13例,无效例数13例,总有效率达59.38%.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研究期间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患者基线比较:年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性别基线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男性多于女性,对照组女性多于男性;两组患者基线病程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病程比对照组患.者病程长。两组患者基线ESCV总分比较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ESCV总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2.14。两组患者基线眩晕程度比较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眩晕程度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基线眩晕频率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基线眩晕持续时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基线颈肩痛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心理及社会适应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基线SF-12总分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ESCV各分项组间比较,是以治疗后与治疗前的改善值(差值)进行统计,描述不同改善值的频数及百分数,进而比较组间疗效。两组患者眩晕程度比较第1周与第2周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眩晕频率比较第1周与第2周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眩晕持续时间比较第1周与第2周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颈肩痛比较第1周与第2周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头痛比较第1周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第2周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效趋于接近。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比较第1周与第2周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工作比较第1周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第2周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心理及社会适应比较第1周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第2周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不同分组ESCV总分主体内效应检验的F=6.057,P<0.05,说明不同时间ESCV总分有显着差异;不同访视时点ESCV总分校正后的F=2836.623,P<0.001,说明不同时间ESCV总分有显着差异;而交互作用不同访视时点*组别经校正后F=264.203,P<0.001,表明在不同访视时点,对于ESCV总分两组疗效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组间ESCV总分对比可知,治疗前、第1周、第2周三个时间点两组ESCV总分的总体效应有显着差异(P<0.05)。主体内效应检验ESCV总分校正后的F=2135.941,P<0.001,说明试验组不同时间ESCV总分有显着差异。ESCV总分成对比较结果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ESCV总分1周时比治疗前高了 4.547(95%CI:3.329-9.186,P<0.05);2周时比治疗前高了8.438(95%CI:6.383-10.492,P<0.05);2周时比1周时高了3.891(95%CI:2.208-5.573,P<0.05)。主体内效应检验ESCV总分校正后的F=778.571,P<0.001.,.说明对照不同时间ESCV总分有显着差异。ESCV总分成对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ESCV总分1周时比治疗前高了1.590(95%CI:1.310-1.871,P<0.05);2周时比治疗前高了4.802(95%CI:4.471-5.132,P<0.05);2周时比1 周时高了3.211(95%CI:2.933-3.489,P<0.05)。SF-12总分的组内比较,各组分别与基线相比均从第1周开始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SF-12总分组别效应的F=0.061,,P>0.05,说明两组对于SF-12总分的总体效应无显着差异;不同访视时点SF-12总分校正后的F=20.510,P<0.001,说明不同时间SF-12总分不全相同;而交互作用不同访视时点*组别经校正后F=1.335,P>0.05,表明在不同访视时点,对于SF-12总分两组疗效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口服中药定眩汤的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采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对照组。明确了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优效性及安全性,证实了该方能够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浊上蒙证)患者眩晕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尤其是在改善患者眩晕程度、头痛、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较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亚锋[5](2020)在《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文中提出脊髓损伤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发病率逐渐升高,脊髓损伤具有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脊髓损伤后病理过程复杂,本论文主要探究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后NOD样受体蛋白1(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1,NLRP1)/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包括文献综述及实验研究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此部分包括两篇文献综述。第一篇文献综述介绍了 NLRP1炎性小体在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的作用,主要从NLRP1炎性小体的结构、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诱导NLRP1炎性小体的表达、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NLRP1炎性小体的激活和调节以及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后针对NLRP1炎性小体的治疗4个方面进行综述;第二篇阐述了补阳还五汤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通过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及补阳还五汤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甲强龙组、补阳还五汤组和模型组。通过椎板间隙置入球囊压迫上颈髓造模,造模成功后,补阳还五汤组每天将制备的含颗粒剂2g/mL的补阳还五汤水煎液以1.75ml/kg体重灌胃1次,连续14天;甲强龙组在造模成功后的24小时内经尾静脉注射甲强龙,首剂量为30mg/kg,余以每小时5.4mg/kg,每4小时给药1次;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每天以1.75ml/kg体重的生理盐水灌胃1次,持续14天。干预后的第1天、3天、7天及14天以BBB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干预14天后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损伤脊髓组织中NLRP1、Caspase-1及IL-18蛋白的表达。结果:BBB评分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点BBB评分无变化;补阳还五汤组及甲强龙组治疗后3天、7天及14天的评分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7d及14d,各组大鼠评分变化不明显。干预后14d大鼠损伤脊髓组织中NLRP1、Caspase-1及IL-18蛋白的表达结果:补阳还五汤组以及甲强龙组NLRP1、Caspase-1及IL-18蛋白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阳还五汤组以及甲强龙组之间NLRP1、Caspase-1及IL-18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脊髓减压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效果明显,可有效干预大鼠脊髓损伤,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以减少细胞焦亡,但补阳还五汤在在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邵阳[6](2020)在《“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及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再生困难是世界性难题。脊髓损伤后如何改善病损局部微环境、延缓继发性损伤进展、促进神经元再生修复是治疗关键点。胶质疤痕的过度增生被认为是损伤后神经轴突不能再生并穿越损伤处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药“脊髓康”为无锡市中医医院临床经验方,前期研究发现具有镇痛、抗炎、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等作用。然而,“脊髓康”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基于此,我们设计临床研究、基础实验,评价“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探讨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为其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科学依据。目的(1)分析“脊髓康”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2)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动态表达情况,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3)观察“脊髓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病损区域组织结构、大鼠肌力的影响,评价“脊髓康”促进大鼠神经功能再生的疗效;(4)观察“脊髓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形态、GFAP、CSPG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无锡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收治的诊断为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脊髓损伤的患者共68名,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行手术,配合缓解神经水肿、营养神经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脊髓康”,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感觉运动评分,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2)将108只SD大鼠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分别在干预后第3d、7d、14d取样,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蛋白的表达变化,以荧光定量PCR检测GFAP mRNA的表达变化;(3)将120只SD大鼠分为脊髓康高剂量组、脊髓康中剂量组、脊髓康低剂量组、强的松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观察各组大鼠在3d、7d、14d时间点的爬板评分、肌力,观察脊髓组织中尼氏体、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4)将180只SD大鼠分为脊髓康高剂量组、脊髓康中剂量组、脊髓康低剂量组、强的松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各组大鼠在3d、7d、14d取样,以免疫组化及Westerm blot检测脊髓组织中GFAP、CSPG蛋白的表达变化,以荧光定量PCR检测GFAP mRNA、CSPG mRNA 的表达变化。结果(1)中药“脊髓康”促进神经再生的临床研究纳入研究的脊髓损伤患者68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3%,对照组90.9%。口服“脊髓康”、年龄是影响脊髓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而性别与预后无关(P>0.05);(2)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SCI后3d模型组脊髓组织GFAP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7d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但第14d仍高于假手术组,表明GFAP作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代表产物,在受损脊髓组织中表达增加;(3)中药“脊髓康”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大鼠SCI后予中药“脊髓康”灌胃,大鼠的爬板数据和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表明脊髓康能促进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造模3d出现明显脊髓组织结构破坏,神经元固缩、坏死,脊髓组织破坏严重,7d脊髓功能损害明显加重,同时出现胶质细胞浸润,14d胶质细胞浸润加重,同时炎症细胞开始出现。使用强的松组及“脊髓康”的大鼠在各节点检测到脊髓组织结构破坏程度均低于对照组;(4)中药“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星形胶质细胞GFAP、CSPG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Westerm blot及荧光定量PCR显示,大鼠SCI后模型组GFAP、CSPG蛋白及mRNA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强的松组及各剂量脊髓康组(P<0.05)。强的松组、脊髓康高、中、低剂量组在3d、7d和14d的GFAP、CSPG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呈动态变化,造模成功后3d表达上升,7d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结论1.“脊髓康”能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康复;2.SCI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CSPG蛋白表达水平与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呈负相关,表明“脊髓康”通过抑制星形细胞活化代表产物GFAP、CSPG蛋白的表达促进脊髓损伤修复。

文潇龙[7](2020)在《补阳还五汤促进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减压术后(气虚血瘀证)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补阳还五汤对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减压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术后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颈椎后路椎管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相关病例资料,根据是否术后服用补阳还五汤分别归入对照组及中药组,每组各15例,共30例纳入研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各项观察指标: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神经功能改善率、神经功能改善分级、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疗效评定。结果:30例患者中29例均取得良好的疗效,1例患者部分神经功能恢复不佳。中药组JOA评分整体高于对照组(F=4.361,P=0.046<0.05),两组JOA评分均随时间升高(F=588.035,P=0.000<0.05),两组间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周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00<α=0.01),两组术后1月评分优于术后1周(P=0.000<α),两组患者术后3月评分皆较术后1月明显改善(P=0.000<α)。其中术后1月及术后3月中药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NDI指数整体低于对照组(F=4.273,P=0.048<0.05),两组NDI指数均随时间降低(F=485.494,P=0.000<0.05),两组间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周NDI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N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P=0.000<α=0.01),对照组术后1月较术后1周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5>α),术后1月中药组NDI指数则优于术后1周(P=0.000<α),两组患者术后3月指数较术后1月都明显改善(P=0.000<α)。其中中药组NDI在术后1月及术后3月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神经功能改善率、NDI改善率、神经功能改善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中药组中医症候积分整体低于对照组(F=4.668,P=0.039<0.05),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随时间降低(F=732.129,P=0.000<0.05),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间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术前(P=0.000<α=0.01),术后1月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则优于术后1周(P=0.000<α),两组患者术后3月积分较术后1月都明显改善(P=0.000<α)。术后1月及术后3月中药组中医症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着性(Z,P:-2.910,0.004)。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有效促进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术后神经功能康复并显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熊洋[8](2020)在《ACDR术后随访观察及三七总皂苷调节TGF- β/Smads通路对异位骨化的影响》文中认为1 研究目的1.1临床研究:观察颈椎病行Hybrid手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联合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或单纯ACDF手术治疗患者中期临床疗效及异位骨化发生情况,探讨颈椎前路术后异位骨化成因及其对临床结果的影响。1.2临床基础研究:分析颈椎成骨性退变的可能机制,探索TGF-β/Smads信号通路在颈椎成骨性退变中的作用。1.3基础实验研究:基于TGF-β/Smads信号通路,初步探索三七总皂苷靶向防治异位骨化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2 研究方法2.1 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电话、门诊回访近年连续双节段病变,于我科行Hybrid手术或ACDF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查阅并收集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各组患者术后中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观察术后异位骨化情况并探讨其成因及对临床的影响。2.2 临床基础研究: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将重度颈椎退变拟行手术治疗患者按照术前影像学是否具有成骨性退变分为成骨组与非成骨组两组,分别收集各组手术节段颈椎间盘等病变组织样本,行不同组织学染色比较两组退变间盘组织学差异,运用免疫组化及半定量方法检测并比较两组样本中TGF-β 1、p-Smad2及p-Smad3表达的差异,探索TGF-β/Smads信号通路对颈椎成骨性退变的作用。2.3 基础实验研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建立大鼠跟腱横断异位骨化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浓度三七总皂苷干预。术后行X线检查,从影像学观察各组异位骨化发生情况;行跟腱形态学检测,观察各组大鼠跟腱愈合情况,比较各组跟腱体积大小;行组织学染色,比较各组跟腱组织学差异;最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各组跟腱组织中TGF-β/Smads相关信号因子表达差异。3 研究结果3.1临床研究:(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共纳入83名患者,最终59名患者获得有效随访,有效随访率约71%,其中男27例,女32例,年龄34-78岁,平均56.67岁,平均随访时间约6 年(79.69±16.89 个月)。(2)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末次随访时,Hybrid组与ACDF组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Hybrid组Byran间盘置换节段活动度(7.19±3.83)与术前(6.48±3.28)比较有所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曲度较术前均有显着增加(P<0.05);两组C2-7整体活动度较术前显着减少(P<0.05),组间比较ACDF组(25.06±12.99)显着小于 Hybrid 组(34.15±14.43,P<0.05);在 ACDF 组,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13.57±5.37)较术前(10.19±4.41)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Hybrid组(10.41±5.01)相比较亦显着增加(P<0.05)。(3)异位骨化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Hybrid组共5例Byran间盘置换节段出现重度异位骨化,包括4例Ⅲ级及1例Ⅳ级异位骨化,总体发生率约15.6%。3.2 临床基础研究:(1)一般资料:本研究经筛选最终纳入患者22名,其中男14名,女8名,平均年龄55.12岁,行单节段、双节段及三节段手术患者分别为3名、15名及4名,共45例手术节段,其中成骨组为25例,非成骨组为20例。(2)组织学检测结果:在成骨组椎间盘外层纤维环、内层纤维环及髓核中细胞数均多于非成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层纤维环及髓核中,成骨组番红0着色平均光密度(Average optical density,AOD)显着低于非成骨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TGF-β 1及其下游p-Smad2和p-Smad3在两组椎间盘各部分及成骨组骨赘中均有表达。在成骨组外层纤维环及髓核中,TGF-β 1表达AOD均高于非成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Smad2,在成骨组内层纤维环组织中显着高于非成骨组(P<0.05);对于p-Smad3,在成骨组外层纤维环中p-Smad3表达AOD显着高于非成骨组(P<0.05)。3.3基础实验研究:(1)术后X线检查结果:手术组包括高剂量组(HP组)、中剂量组(MP组)、低剂量组(LP组)及西药组(X组)、模型组(M组)在术后5w成骨率分别为67%、67%、50%、50%及67%;在术后10w,HP组成骨率为83%,其余手术组成骨率均为100%。各组间成骨累计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比较,术后5w,M组高于其他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w,实验组MP组IOD显着高于其他手术组(P<0.05)。(2)术后跟腱形态学检测结果:术后2w,各手术组大鼠横断跟腱均已愈合。2w至10w手术组跟腱硬度逐渐增加,各组大鼠跟腱体积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在术后2w,实验组跟腱体积均显着高于M组、假手术组(J组)及正常组(Z组)(P<0.05);实验组中LP组显着高于HP组及X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w,实验组及X组体积均高于M组、J组及Z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P组及X组跟腱体积显着大于M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w,手术组跟腱体积均大于Z组(P<0.05),且LP组及M组大于HP组和M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普通组织学染色结果:手术组跟腱组织中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跟腱纤维相对更为纤细,排列相对紊乱。在术后5w,各手术组均可见部分跟腱中形成骨组织及其周围软骨内化骨区;术后10w,各手术组骨化灶均更为成熟。(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TGF-β 1及其下游p-Smad2、p-Smad3在各组大鼠跟腱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各蛋白表达IOD组间比较在术后各时间点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在术后2w,HP组及LP组TGF-β 1表达IOD显着大于J组(P<0.05);对于p-Smad2,HP组IOD大于Z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P组及M组大于Z组及J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p-Smad3表达IOD均高于J组及Z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高于LP组、X组及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P组IOD高于X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w,MP组TGF-β 1表达IOD高于J组、Z组及X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P组及M组TGF-β1高于J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Smad2,HP组、MP组、X组及M组IOD均高于J组及Z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组和M组IOD高于MP组和L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组IOD亦高于L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Smad3,MP组、LP组及M组IOD均高于J组及Z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0w,对于TGF-β 1,M组高于J组及Z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组及LP组IOD均高于J组及Z组,但仅与J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Z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Smad2,MP组及LP组IOD高于J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组IOD高于J组及Z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Smad3,HP组IOD高于Z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 研究结论(1)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节段重度颈椎病可获得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相比于ACDF,其中期影像学结果更具优势。(2)颈椎术后重度异位骨化发生率低,它可明显限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节段活动度,可能存在再次压迫脊髓及神经根的潜在风险,但其对中期临床疗效未见显着影响,其长期影响仍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3)TGF-β/Smads信号通路参与到了颈椎间盘的退变及异位骨的形成中,但下游p-Smad2与p-Smad3对间盘成骨性退变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4)三七总皂苷对TGF-β/Smads信号通路或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抑制作用可能存在一个窗口阈值。(5)一定条件下,三七总皂苷具有降低异位骨化发生率并降低异位骨骨质的潜能,但也存在加重异位骨化的风险。

刘笑萌[9](2020)在《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及髓内凋亡、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及髓内凋亡相关因子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Bcl-2相关蛋白X(Bax)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PF级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各12只,其余36只大鼠行手术造模,从符合模型标准的大鼠中随机抽取24只,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2只。采用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结合前期模型研究制备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脊髓休克期结束后(术后第19天),电针组取大鼠大椎穴(DU14)、中极穴(RN03)、次髎穴(BL32)、三阴交穴(SP06),设定疏密波(10/50Hz)进行电针,留针20min,每日1次,连续7天。治疗结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膀胱组织形态改变,TUNEL法测定脊髓细胞凋亡率,尿流动力学测定膀胱最大容量和膀胱顺应性,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组织中Bcl-2、Bax及BDNF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测定Bcl-2、Bax及BDNF m RNA表达情况。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各指标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HE染色结果显示膀胱上皮细胞结构破坏、间隙增大、排列紊乱,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逼尿肌肌纤维增生、层次模糊,部分区域有出血改变;脊髓细胞TUNEL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均明显降低(p<0.01);髓内Bcl-2蛋白及m 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Bax蛋白及m 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BDNF蛋白及m RNA表达均降低(p<0.01)。2、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HE染色结果显示完整膀胱上皮细胞增多,炎性细胞浸润减轻,逼尿肌肌纤维增生程度减轻,组织水肿减轻,出血改变减少;脊髓细胞TUNEL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均明显增加(p<0.01);髓内Bcl-2蛋白及m 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Bax蛋白及m RNA表达均降低(p<0.05),BDNF蛋白及m RNA表达均增加(p<0.05)。结论:电针大椎、中极、次髎及三阴交穴可促进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组织修复,降低脊髓细胞凋亡率,增加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恢复膀胱功能,这与电针发挥促进髓内细胞中Bcl-2、BDNF蛋白及基因表达,抑制Bax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双向调控作用有关。

李怡帆[10](2020)在《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已被广泛应用于以难治性疼痛为代表的多种疾病的治疗当中。而目前国内无自主研发的SCS刺激系统,所用设备均来自进口,价格昂贵,限制了该疗法的普及应用。为打破国外技术对SCS的技术垄断,提高国内SCS治疗的应用水平,课题组前期与清华大学神经调控实验室、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合作自主研发了植入式SCS设备(包括刺激电极、脉冲发生器、延长导线、程控仪等)。目的:验证设备系统的生物安全性、系统稳定性、手术操作性、组织相容性及刺激作用有效性;同时在中医“痛证”理论指导下,观察设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SCS治疗提供切入点。方法:本研究包括动物研究以及临床研究两部分。(1)动物研究:在小尾寒羊身上行SCS植入术,分别验证在不同刺激模式下(低频及10kHz高频模式)穿刺电极、外科电极以及脉冲发生器的性能;观察术后动物的行为学改变、血白细胞水平、设备阻抗值,并在术后1个月时取脊髓标本行HE染色;以此验证SCS刺激对实验动物感觉运动功能、感染状态和脊髓结构等的影响,同时验证设备连接稳定性。(2)临床研究:纳入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行SCS设备(穿刺电极)植入治疗(传统刺激模式),测试成功的患者后续植入脉冲发生器;分别在入组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评估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36问健康测量量表(SF-36)、简式麦吉尔疼痛量表2(SF-MPQ-2)、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贝克抑郁量表(BDI),观察SCS设备对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状态以及心理情况的影响;同时在患者入组时,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划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两型,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在测试期和术后3月的有效率。结果:(1)动物研究:实验羊术后1月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正常,术后WBC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术中、术后阻抗值正常,设备运转工作正常。治疗1月后,电极未见明显的位置移动;且脊髓组织HE染色结果提示,与未刺激节段相比,刺激节段脊髓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细胞坏死、水肿、缺血、炎症等病理改变。(2)临床研究:共纳入11例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男性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7.33岁,平均病程5.18年;VAS评分在术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分别为8.12±0.32、4.06±0.79、3.59±0.77、4.22±0.86,治疗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以VAS下降≥50%评定的测试期有效率为81.8%(9/11),治疗3月时的有效率为75%(6/8);术后3月时,SF-36量表中“躯体疼痛”(BP)维度、SF-MPQ-2四个维度以及A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SF-36量表中其他维度及BDI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11例患者中,2例患者为“不荣则痛”型(A组),9例患者为“不通则痛”型(B组),测试期A组成功率为0,B组为100%,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时B组患者有效率为66.7%,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临床研究过程中设备连接良好,未见不良事件报告。结论:(1)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包括穿刺电极以及外科电极,能够实现传统低频刺激模式,以及新型高频(10kHz)刺激模式;优化的电极锚定装置能够更好地固定电极,避免电极移位的发生;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组织相容性以及可操作性;设备连接状态良好,功能稳定,能够符合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需求。(2)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规范手术操作下,SCS设备能够显着改善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本研究首次在SCS治疗中引入了中医“痛证”的概念,发现中医证型与SCS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性,提示了基于“痛证”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指导SCS治疗的可行性。

二、肾骨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及其与血清内皮素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骨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及其与血清内皮素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万通筋骨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机制研究及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类风湿关节炎概述
    1.2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
        1.2.1 触发阶段
        1.2.2 成熟阶段
        1.2.3 靶向阶段
        1.2.4 爆发性阶段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现代药物疗法
        1.3.1 传统DMARDs
        1.3.2 生物DMARDs
        1.3.3 小分子DMARDs
    1.4 肠道微生物群与类风湿关节炎
        1.4.1 肠道菌群与免疫调节细胞
        1.4.2 肠道菌群介导炎症性关节炎
        1.4.3 肠道菌群介导类风湿关节炎治疗
        1.4.4 益生菌
    1.5 中草药对RA-FLSs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1.5.1 RA-FLSs细胞凋亡
        1.5.2 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途径
        1.5.3 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途径
        1.5.4 .NF-κB介导的凋亡途径
        1.5.5 MAPK介导的凋亡途径
        1.5.6 .其他凋亡途径
    1.6 万通筋骨片研究进展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万通筋骨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抗炎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3 实验细胞与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大鼠急毒实验
        2.3.2 CIA大鼠模型建立
        2.3.3 动物分组与给药
        2.3.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3.5 HE染色
        2.3.6 免疫组化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万通筋骨片安全给药浓度
        2.4.2 CIA大鼠模型
        2.4.3 万通筋骨片对RA具有抗炎作用
    2.5 讨论
第3章 万通筋骨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抗炎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3.2.3 实验细胞与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万通筋骨片溶液配制
        3.3.2 RA-FLSs细胞培养
        3.3.3 细胞形态观察
        3.3.4 RA-FLSs细胞增殖检测
        3.3.5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3.3.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3.7 细胞免疫荧光
        3.3.8 质粒转染
        3.3.9 Caspase-3/9蛋白酶活性检测
        3.3.10 免疫组化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万通筋骨片乙醇提取物对RA-FLSs细胞的影响
        3.4.2 MEK/ERK信号通路介导万通筋骨片的抗炎作用
        3.4.3 万通筋骨片乙醇提取物促进RA-FLSs细胞凋亡
        3.4.4 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途径介导万通筋骨片的抗炎作用
    3.5 讨论
第4章 基于RNA高通量测序挖掘万通筋骨片对RA的抗炎靶点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4.2.3 实验分析软件
    4.3 实验方法
        4.3.1 RA-FLSs细胞培养与分组
        4.3.2 样品收集和准备
        4.3.3 数据分析
        4.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5 蛋白免疫印迹
    4.4 实验结果
        4.4.1 DESeq2差异分析
        4.4.2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4.4.3 KEGG富集通路提取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4.4.4 STEM时间聚类分析
        4.4.5 权重共表达网络分析及功能富集分析
        4.4.6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4.4.7 核心基因筛选与验证
    4.5 讨论
第5章 基于16S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挖掘万通筋骨片对RA的抗炎靶点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分析软件
    5.3 实验方法
        5.3.1 16S rDNA扩增子测序
        5.3.2 16S rDNA扩增子信息分析
        5.3.3 代谢物提取
        5.3.4 色谱条件
        5.3.5 质谱条件
        5.3.6 代谢物鉴定
        5.3.7 肠道菌群与代谢物联合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万通筋骨片改变CIA大鼠肠道菌群结构
        5.4.2 万通筋骨片作用特定肠道菌群
        5.4.3 万通筋骨片改变CIA大鼠血清代谢物谱
        5.4.4 差异代谢物筛选
        5.4.5 靶点代谢物筛选
        5.4.6 16S rDNA高通量测序与代谢物组学联合分析
    5.5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表

(2)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1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1.1 椎动脉机械性压迫学说
        1.2 颈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1.3 神经体液因子学说
        1.4 椎动脉血管病变学说
        1.5 本体感觉功能紊乱学说
    2 祖国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发展源流
        2.2 中医病机学术争鸣
        2.2.1 体虚致眩学说
        2.2.2 痰瘀致眩学说
        2.2.3 内风致眩学说
第二部分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整理
    1 韦贵康教授颈性眩晕理念疗法检索
        1.1 文献检索范围
        1.2 检索方式
    2 韦贵康教授颈性眩晕理念疗法整理
        2.1 病因病理
        2.2 临床表现
        2.3 辨证分型
        2.3.1 瘀结型
        2.3.2 肝热型
        2.3.3 阴虚阳亢型
        2.3.4 气阴两虚型
        2.3.5 肝肾亏虚型
        2.4 手法操作
        2.4.1 颈部理筋手法
        2.4.2 颈椎旋转复位手法
        2.4.3 加压胸椎复位手法
        2.4.4 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
        2.4.5 头颈“米字功”锻炼
第三部分 韦贵康教授颈性眩晕临床处方收集研究
    1 处方来源
    2 选方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处方数据规范化
        3.2 处方数据录入
        3.3 数据挖掘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收集的基本情况
        4.1.1 处方中颈性眩晕证型分布情况
        4.1.2 处方中颈性眩晕症候分布情况
        4.1.3 处方中颈性眩晕治法分布情况
        4.1.4 处方中颈性眩晕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4.1.5 处方中颈性眩晕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4.2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用药情况的频数分析
        4.2.1 处方中药物频数分析
        4.2.2 处方中药四气频数分析
        4.2.3 处方中药五味频数分析
        4.2.4 处方中药归经频数分析
        4.2.5 处方中药类别分布情况
        4.2.6 处方中频数在20以上的前53味中药类别分布情况
        4.3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中药关联分析
        4.4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中药聚类分析
        4.5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症候—中药关联分析
第四部分 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探讨
    1 颈性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
        1.1 督脉
        1.2 肝肾
        1.3 心脾
    2 颈性眩晕的治疗原则
        2.1 通脊调骨
        2.2 补肾通督
        2.3 化瘀扶正
    3 基于处方统计研究对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用药规律探讨
        3.1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处方的用药规律
        3.1.1 二阶中药配伍规律
        3.1.2 多阶中药配伍规律
        3.2 基于聚类分析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用药规律
        3.3 基于频数分析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用药规律
        3.4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韦贵康颈性眩晕症候—中药用药规律
        3.4.1 二阶症候—中药关联
        3.4.2 多阶症候—中药关联
    4 颈性眩晕的治疗特色
        4.1 内外兼治,主辅配合
        4.2 脊督一体,六通为要
        4.3 医患合作,未病先防
韦师治疗颈性眩晕临证验案举隅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或索引
综述 颈性眩晕的当前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针刀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1 临床疗效
    2 针刀治疗点的选取
    3 针刀操作手法
    4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疗程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制作与验证
        2.2 实验动物处理
        2.3 取材与样本处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针刀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mRNA表达的影响
        2 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颈椎病概述
        2 实验指标选择依据
        3 实验结果分析
        4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探讨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椎动脉型颈椎病国内外研究进展
    引言
    1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诊断
        1.2 发病机制
        1.3 影像学检查
        1.4 治疗
    2 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
        2.2 治疗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案
        2.1 试验设计
        2.2 随机方法
        2.3 样本含量估算
        2.4 治疗方案
        2.5 合并用药的规定
        2.6 药品的分发与保存
        2.7 观察指标
        2.8 结果评价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及疗效分析
        4.2 两组基线比较
        4.3 两组ESCV各分项疗效比较
        4.4 两组ESCV总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4.5 两组SF-12总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 讨论
        5.1 发病机制的探讨
        5.2 影像学检查的意义
        5.3 相关干预措施的对比分析
        5.4 中医对该病的认识
        5.5 治疗方案的选择
        5.6 疗效标准的选择
        5.7 研究结果分析
        5.8 不足和展望
    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
    附录2. 生存质量量表SF-12
个人简历

(5)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1. NLRP1炎性小体在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1. NLRP1炎性小体的结构
        2. 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诱导NLRP1炎性小体的表达
        3. 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NLRP1炎性小体的激活和调节
        4. 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后针对NLRP1炎性小体的治疗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2. 补阳还五汤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1 脊髓损伤病理过程
        2. 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
        3. 补阳还五汤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
        4.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方法
        1.5 实验指标测定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大鼠BBB评分结果
        2.2 各组大鼠NLRP1、Caspase-1及IL-18蛋白的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实验动物的选择以及脊髓损伤模型的制备
        3.2 大鼠运动功能评价方法
        3.3 补阳还五汤对急性上颈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的影响
        3.4 补阳还五汤对急性上颈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NLRP1、Caspase-1及IL-18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4.1 创新性
        4.2.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及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1.1 文献记载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药对脊髓损伤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2.1 脊髓损伤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2.2 脊髓损伤的治疗
    3 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3.1 星形胶质细胞生理功能
        3.2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的病理反应
        3.3 星形胶质细胞的修复功能
        3.4 星形胶质细胞与脊髓损伤后修复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
    1 “脊髓康”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案
        1.6 评价标准
        1.7 安全指标检测
        1.8 统计学处理
        1.9 分组方法
        1.10 结果
    2 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的文献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主要治法及用药情况分析
        2.3 主要治则及选取方药分析
        2.4 辨证用药规律分析
        2.5 药物分类组合情况
        2.6 方剂中各类药物组合频率分析
        2.7 治法运用规律分析
    3 “脊髓康”的组方原则及处方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脊髓康”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药物和试剂
        1.4 动物分组
        1.5 模型制备
        1.6 标本采集
        1.7 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组织GFAP的蛋白表达
        1.8 Western blottingting检测脊髓组织GFAP的蛋白表达
        1.9 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脊髓组织GFAP mRNA表达
        1.10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SCI术后大鼠脊髓标本HE染色及GFAP免疫组化表达对比
        2.2 各组大鼠GFAP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动态表达
        2.3 各组大鼠GFAP mRNA动态表达
        3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1.4 中药“脊髓康”药液制备
        1.5 0.3%强的松药液制备
        1.6 动物分组及给药剂量
        1.7 模型制备
        1.8 标本采集
        1.9 HE染色
        1.10 Nissl染色
        1.11 斜板实验、肌力检测评价
        2 结果
        2.1 大鼠脊髓组织HE染色
        2.2 大鼠脊髓组织Nissl染色
        2.3 “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爬板实验的影响
        2.4 “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3 小结
    实验三“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星形胶质细胞GFAP、CSPG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1.4 中药“脊髓康”药液制备
        1.5 0.3%强的松药液制备
        1.6 动物分组
        1.7 模型制备
        1.8 标本采集
        1.9 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组织GFAP、CSPG的蛋白表达
        1.10 Western blottingting检测脊髓组织GFAP、CSPG的蛋白表达
        1.11 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脊髓组织GFAP mRNA、CSPG mRNA表达
        1.12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蛋白的免疫组化表达
        2.2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SPG蛋白的免疫组化表达
        2.3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ting表达
        2.4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SPG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ting表达
        2.5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 mRNA表达
        2.6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SPG mRNA表达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综述1 大鼠脊髄损伤造模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机器辅助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康复影响的Meta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1
附录2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7)补阳还五汤促进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减压术后(气虚血瘀证)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CSM诊断标准
        1.3 后路手术适应症
        1.4 中医症候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手术方式
        2.3 术后常规治疗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2 治疗前后指标结果
        2.1 JOA评分
        2.2 NDI指数
        2.3 神经功能
        2.4 中医症候积分
        2.5 有效率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自然病程
        1.2 发病机制
        1.3 症状
        1.4 CSM的中医认识
        1.5 关于CSM治疗的探讨
    2 脊髓功能康复的传统治疗方法小结
        2.1 物理治疗(PT)
        2.2 功能锻炼
        2.3 针灸
        2.4 西药
        2.5 中药
    3 补阳还五汤对神经功能影响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补阳还五汤用于CSM术后的中医分析及中药药理
    5 关于观察指标结果的讨论
    6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促进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ACDR术后随访观察及三七总皂苷调节TGF- β/Smads通路对异位骨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异位骨化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概述
        2 诱发刺激因素
        3 细胞来源
        4 成骨环境
        5 异位骨化与免疫反应
        6 基于TGF-β/Smads信号通路异位骨的形成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异位骨化的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
        1 异位骨化的微观靶向防治
        2 异位骨化的临床防治
        3 中医对异位骨化的认识
        4 三七总皂苷基于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临床应用
        5 对三七总皂苷防治异位骨化的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与基础研究
    研究一 颈椎前路双节段Hybrid手术中期疗效随访及异位骨化评价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TGF-β/Smads相关因子在颈椎成骨性退变中的作用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三七总皂苷基于TGF- β /Smads信号通路对大鼠跟腱横断异位骨化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颈椎前路术后随访病例报告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及髓内凋亡、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造模
        2.3 腧穴定位
        2.4 干预方法
        2.5 取材与处理方法
        2.6 主要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2.7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2 各组大鼠膀胱组织形态学观察
    3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TUNEL阳性率
    4 各组大鼠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
    5 各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6 各组RT-PCR检测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认识
        1.1 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的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疗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应用现状
    2 现代康复医学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认识
        2.1 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神经调控及病理学机制
        2.2 现代康复治疗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应用现状
    3 本研究的选穴依据与取穴方法探究
    4 髓内细胞Bcl-2、Bax介导的凋亡途径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
    5 髓内细胞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释放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
    6 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大鼠的双向调控作用
    7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针刺改善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情况

(10)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疼痛的概述、发病及治疗进展
    综述二 脊髓电刺激的镇痛机制及应用进展
    综述三 慢性疼痛的中医辨证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正文
    动物实验植入式国产SCS设备的临床前验证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基于“痛证”理论的国产SCS设备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肾骨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及其与血清内皮素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万通筋骨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机制研究及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D]. 李兆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2]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整理研究[D]. 陈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D]. 金玉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4]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 陈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D]. 李亚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及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D]. 邵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补阳还五汤促进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减压术后(气虚血瘀证)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D]. 文潇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ACDR术后随访观察及三七总皂苷调节TGF- β/Smads通路对异位骨化的影响[D]. 熊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及髓内凋亡、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D]. 刘笑萌.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D]. 李怡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