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K施用量对“喜轩一号”油菜有效角果数的影响

一、N、P、K施用量对“杂选1号”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改会[1](2021)在《甘蓝型油菜角果数突变体No.7931的初步解析》文中研究指明角果数是油菜单株产量重要的构成因子之一,其优异等位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对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油菜中已定位到上百个角果数QTL,但大多数效应不大且不稳定,难以进行精细定位或克隆。本研究以角果数突变体(No.7931)为主要研究材料,其花序顶端在分化出十来朵花后即停止生长,因而成熟期角果极少。本研究从遗传、显微和转录组层面对该少角果突变体进行了初步解析,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No.7931与No.73290杂交,F1杂种表现为和No.7931高度一致的突变表型,说明该突变体对正常表型为完全显性。利用杂种F1与No.73290连续回交构建BC3F2近等基因系,并挑选在该区段杂合的单株套袋自交,构建BC3F2:3群体。对该群体进行遗传分离比统计,结果表明突变表型与正常表型单株的比值符合3:1的分离比(χ2=1.008,P<0.05),说明该突变表型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2.对No.7931和No.73290的花芽分化的过程进行连续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在SAM分化的前期,两者差异不明显,后期(花瓣原基分化和现蕾早期)出现明显差异。说明两者角果数和花器官数目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花芽分化的差异导致的。3.利用No.7931和No.73290构建F2分离群体,从中挑选角果数极端单株各30株进行BSA-seq,在C02染色体检测到三个位置接近的关联区间:0~1.1Mb、4.7~6.2Mb、11.5~12.4 Mb。利用在初步定位区间开发的几个SNP标记对BC3F2和BC3F2:3的2552个单株进行基因型检测,共筛选到112个重组单株。通过分析比较不同重组类型的表型数据,将候选区间缩小至1.25Mb(该区段还有54个重组单株)。目前正在利用近等基因系重测序结果开发和加密分子标记,预计将候选区间缩小至100kb以内。4.在花芽分化初期,选取纯合近等基因系突变体和轮回亲本No.73290的茎尖分生组织进行RNA-seq,共筛选到了5539个DEGs。将这些DEGs的功能进行分类,其中显着富集的组有33组,大多数与植物花芽分化高度相关,如发酵作用、硫同化、糖酵解、N-代谢和多胺代谢等。5.结合功能注释和差异表达,在目前的候选区间内筛选到了6个与花发育相关的基因,分别为:Bna C02G0014300ZS、Bna C02G0024300ZS、Bna C02G0013600ZS、Bna C02G0025700ZS、Bna C02G0026700ZS、Bna C02G0021400ZS,它们应该是后续功能验证的重点。

刘崇涛[2](2021)在《沼液肥对油菜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菜抗倒性弱是制约我国油菜进一步提升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沼液是禽畜粪污经厌氧发酵后的速效生物肥,施用沼液增产优质效果显着,且其高效资源化利用有利于促进种养结合绿色发展。本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选用甘蓝型油菜品种华油杂62(抗倒伏型)和阳光2009(倒伏敏感型)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以无机氮肥为对照,将两种沼液肥(猪、牛)分别设置低、中、高3个用量水平,研究沼液肥对油菜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并从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形成、茎秆力学特性、解剖特点、生理生化及转录调控等方面系统阐明沼液肥协调产量和抗倒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无机氮肥相比,施用猪(牛)沼液提高油菜单株产量,改善籽粒品质。高量沼液肥下,两品种的平均单株产量分别增幅23.9%、34.4%,主要表现为分枝数(8.8~12.2)、角果数(372.8~512.5)、千粒重(3.57~4.16 g),且经济系数提高20.0%~40.0%;两品种的籽粒蛋白质、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增加,含油量减少,而单株产油量显着增加11.5%~23.8%。施用高量沼液肥显着增加苗期、薹期及花期的光合叶面积、SPAD,提高叶片N、K积累量、光合能力及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且降低生育后期比叶(果皮)重,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同时使后期茎秆向角果的干物质转运率提高了8.3%~32.2%,增加角果分配率而促进产量形成。2.施用沼液肥使生育后期植株高度降低7.8%~23.7%,改善油菜倒伏性状。高量沼液肥下,显着降低株高、分枝高,增大根颈粗;同时茎秆充实度和抗折力均显着增加,提高油菜抗倒伏能力,导致倒伏指数下降12.0%~29.7%。茎秆显微结构研究发现:高量沼液肥下茎秆皮层厚度、维管束数目和面积、横截面积及机械组织厚度均显着增加;维管束大小均一,排列紧密,维管束鞘结构发达,同时木质部中导管数、面积增加,机械组织增厚,提高主茎机械性能。进一步对茎秆进行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沼液肥主要是通过增加茎秆中的果胶、K和Ca含量,降低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来提高茎秆质量,增强机械强度。高量沼液肥下,细胞壁中平均果胶含量增加了7.9%~34.3%,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分别减少了7.3%~40.3%、13.4%~49.9%、7.7%~23.6%;由花期到成熟期的生育进程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显着增加,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减少,且果胶增幅最大;同时主茎中K、Ca含量分别增加32.9%~183.6%、15.5%~49.9%,有利于维管发育,改善细胞壁结构。3.通过对高用量猪(P3)、牛(C3)沼液肥与无机氮肥(F4)处理下的花期主茎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DEGs共7247个。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参与细胞壁结构组成、钙离子结合、水解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氧化还原酶、细胞骨架、苯丙烷类合成、氮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及光合作用等代谢途径。经注释筛选到多条与细胞壁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其DEGs表达水平主要涉及果胶(PME、PG、PL)、纤维素(Ces A、CSL)、木质素(PAL、POD、CCR、LAC、COMT)、半纤维素(XTH、Xyl)等相关酶合成。而其表达模式为:果胶(上调6个,下调40个),纤维素(上调4个,下调14个)、木质素(下调10个),并且DEGs的表达水平与各处理下油菜茎秆的细胞壁成分变化趋势一致。4.施用沼液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肥力。随着沼液肥用量增加,土壤全氮、速效P、速效K、碱解氮、硝态氮、有机质、p H以及电导率均大幅增加,而铵态氮在高量处理下略有降低;同时植株和土壤中Cr、Cd、Pb、Cu、Zn等重金属离子含量在油菜各器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且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

李盼[3](2020)在《甘蓝型油菜矮秆新品系DW871生态适应性差异及株高基因初步定位研究》文中提出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株高是实现油菜优质高产育种目标中重要株型性状,也是影响油菜倒伏的因素之一。油菜倒伏后对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适当降低株高可减少倒伏风险,矮秆资源的培育是油菜矮化育种的关键。目前,发现并鉴定的油菜矮秆材料鲜见报道,可利用的矮秆有效基因不多,油菜株高调控的分子基础研究有限,导致矮化新品种选育及大面积推广进展缓慢。甘蓝型油菜矮秆新品系DW871在整个生育期处于直立状态,株型紧凑,完全抗倒伏,结角密度集中,与现有报道的矮秆油菜不属于同一类型,产量潜力大,是国内具有特色,有利于机械化栽培的矮秆种质资源。因此,研究DW871株高基因遗传基础,并分析其生态适应性,对于加快油菜矮化育种的进程和进一步提高油菜的产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矮秆特异种质资源DW871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环境下相同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对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等的影响,初步明确了DW871的最佳生态适应区域。同时,以DW871自交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BSA-seq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初步定位出与DW871株高性状相关的基因。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试点DW871农艺性状表现DW871株高、分支高度、根颈粗、一次有效分支、二次有效分支和主花序长差异极显着。DW871株高在思南试点(115.88cm)表现最高,较惠水(89.16cm)和花溪(73.77cm)试点分别高26.72cm、42.11cm;一次有效分支数在思南试点(16.26个)表现最高,较惠水(10.22个)和花溪(11.79)试点分别高6.04个、4.47个;DW871主花序长在思南试点(40.82cm)表现最高,较惠水(35.36cm)和花溪(23.88cm)试点分别高5.46cm、16.94cm。(2)不同试点DW871经济性状表现不同试点间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分支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单株生物产量和产量差异极显着,DW871单株有效角果数(588.46个)在思南试点表现最多,较惠水(336.33个)和花溪试点(390.92个)分别多252.13个、197.54个;DW871平均产量在思南试点最高,为3715.02kg/hm2;花溪试点次之,平均产量为3405.56kg/hm2;惠水试点平均产量最低,仅为2338.00kg/hm2,较思南试点降低1376.22kg/hm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DW871小区产量与日均温度显着正相关,与降雨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极显着负相关。表明环境对DW871小区产量有较大影响。(3)不同试点DW871品质表现不同试点间芥酸、亚油酸、亚麻酸、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差异显着。思南试点,DW871的含油量(45.59%)最高,蛋白质含量(26.41%)、亚麻酸(5.78%)和芥酸(1.39%)含量最低;惠水试点,蛋白质(29.26%)和亚油酸(14.31%)含量最高;花溪试点,亚麻酸(6.97%)和芥酸(2.76%)含量最高。表明DW871种子品质在温度较高,降雨量较多,日照时数较多环境下表现较好。综合试验表明,DW871在思南试点具有更好的适应性,适宜在温度较高、日照时间较长、降雨量较多、低相对湿度、蒸发量较少环境及其相似生态环境推广生产,在生产种植中,应注意菌核病的防治和提高田间管理措施。(4)DW871株高基因初步定位从47个矮秆与47个高秆基因混合池间共检测到差异SNP共有121998个,非同义突变SNP共1582个,在ChrA10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显着关联区域,区间长度6.39 Mb,含1405个候选基因;从10个纯合矮秆与47个高秆基因混合池间共获得1752011个SNP,非同义突变SNP共27723个,InDel 518420个,在ChrA03、ChrA04、ChrA06、ChrA07、ChrA10和ChrC03上共检测到19个与性状相关的候选区域,区间长度5.35 Mb,含1143个候选基因。47个矮秆基因混池和10个纯矮秆基因混池在ChrA10染色体上12.87-14.70 Mb处检测到的关联区域互相重合,重合区间长度1.83 Mb。本研究初步将DW871株高性状基因定位在ChrA10染色体上12.87-14.70 Mb关联区间,区间长度为1.83 Mb。这一研究结果为精细定位DW871株高性状基因奠定良好基础。

李小勇[4](2019)在《稻油轮作周年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抗倒性形成影响,本研究于2016-2017、2017-2018两年度在华中农业大学设置三个试验:试验一:水稻秸秆还田对油菜产量及根系发育的影响,该试验为盆栽试验,以华油杂62为实验材料,五个肥料与秸秆还田运筹分别为常规施肥+不还田(CK),80%常规施肥+不还田(R0),80%常规施肥+6×103kg hm-2(R1),80%常规施肥+9×103 kg hm-2(R2),80%常规施肥+12×103 kg hm-2(R3);试验二:不同种植密度下水稻秸秆还田对油菜产量及抗倒性影响,以华油杂62为试验材料,设置三个密度:45×104株hm-2(D1),60×104株hm-2(D2),75×104株hm-2(D3)为主区,五个肥料与秸秆还田运筹:常规施肥+不还田(CK),80%常规施肥+不还田(R0),80%常规施肥+6×103 kg hm-2(R1),80%常规施肥+9×103 kg hm-2(R2),80%常规施肥+12×103 kg hm-2(R3)为副区;试验三:不同晒田时间下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该试验为水稻盆栽试验,以五优308为试验材料,设置四个晒田梯度:0(D0)、4天(D4)、8天(D8)、12天(D12)为主区,五个秸秆还田梯度:0(R0)、5.25×103 kg hm-2(R1)、7.05×103 kg hm-2(R2)、8.85×103kg hm-2(R3)为副区。秸秆还田量梯度按照前茬作物不同秸秆产量设定。三个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秸秆还田后油菜单株角果数增加,每角果粒数、千粒重降低,株高、分枝高显着提高,单株产量较不还田有上升趋势。不同秸秆还田量之间单株产量随还田量增加而下降差异显着,在6×103 kg hm-2还田量下单株产量最大。秸秆还田后叶片光合速率提高,油菜籽粒含油率上升,蛋白质含量下降。花期经原位根系扫描分析发现油菜根系生物量、根长度、根干重、根冠比均较秸秆不还田有提升。综合产量、光合速率、根系发育及主要农艺性状可得出,秸秆还田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光合作用能力,改善株型,提高单株角果数,以达到增产的效果。2.秸秆还田和密度存在互作效应。秸秆还田主要通过影响单株角果数和成株率来影响实际产量,75×104株hm-2高密度下提高秸秆还田量为12×103 kg hm-2增加群体角果数,常规种植密度45×104株hm-2时降低秸秆还田量为6×103 kg hm-2提高成株率来提高油菜实际产量。提高秸秆还田量后,油菜株型改善,后期生长优于秸秆不还田,但是油菜倒伏指数上升,倒伏风险提高,并且由基部向上倒伏指数逐渐增加,冠层附近倒伏风险最大,可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来降低高秸秆还田量导致的油菜茎秆倒伏风险,并提高大田实际产量。秸秆还田后可增加油菜茎秆中木质素及硅含量提升油菜抗倒性,同时降低油菜菌核病发病率,并油菜光合能力增强,油菜籽粒含油量提高,改善油菜籽粒品质。综合产量、抗倒性、抗病性及籽粒品质可得出,12×103 kg hm-2高秸秆还田量有利于提高单株产量,提高抗病性及籽粒品质,但是倒伏指数较高,可通过提高种植密度到75×104株hm-2来降低倒伏风险。3.油菜秸秆还田与不同晒田天数对水稻产量影响显着,油菜秸秆还田和晒田后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及结实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在晒田天数8天,秸秆还田量为5.25×103 kg hm-2时单株产量最大时达到最大。受晒田时间和秸秆还田影响,株高、地上鲜重及抗折力均不同程度升高,秸秆还田后第二节间倒伏指数下降,随还田量增加倒伏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倒伏指数在晒田0-8天处理下差异不显着,12天后明显下降,主要与晒田12天后株型矮化及茎秆中木质素含量上升显着,抗折力增加有关。秸秆还田后晒田,可降低根系重量,提高地上部鲜重,降低根冠比,去除了冗余根系,协调优化了根-冠干物质分配。秸秆还田后晒田改善了因秸秆引起的水质恶化,溶氧量随晒田天数增加而增加,电导率、pH则降低,提高了根系活力。综合产量及抗倒性,油菜在晒田8天,还田量为5.25×103 kg hm-2时可获得较高产量及抗倒性,因此水稻移栽,前茬秸秆还田应注意控制还田量,同时适当晒田,是获得高产抗倒的较好栽培方式。

白雪[5](2018)在《氮磷钾配施及施硼对旱作双低春油菜生理基础及产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20162017年以氮、磷、钾为试验因素,采用“3414”肥料设计方案,通过回归分析拟合数学模型,明确了氮、磷、钾、硼三因子对双低春油菜干物质积累、氮磷钾硼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等生理指标影响规律,并用偏导数法寻优得出的适宜双低春油菜生长发育并获得高产质量的氮、磷、钾、硼肥的施用范围,内蒙古中部旱作地区双低春油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以双低春油菜干物质、氮、磷、钾积累量、籽粒产量及各品质指标含量为目标函数,模拟N、P、K三元二次肥料数学模型,回归结果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模型预测有效。油菜植株干物重及氮、磷、钾素积累量与其含油率、产量均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强。磷素积累量对油菜产量及含油率的影响大于氮、钾,生育前期充分的氮素积累和生育中后期充足的钾素积累对油菜产量、含油率有良好促进作用。油菜各时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各器官硼积累量与含油率、籽粒产量均表现为显着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程度随生育进程推进而降低。抽薹期叶片、盛花期茎、绿熟期角果的硼积累量对油菜籽粒产量、含油率影响较大。(2)施用氮、磷、钾肥对双低春油菜干物质积累、氮磷钾养分积累量、产量和品质有积极作用,但不同生育时期显着程度不同。其中,氮肥对整个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较大,磷、钾肥在不同生育时期影响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对春油菜绿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顺序为氮>磷>钾;氮对氮、磷素积累量的影响最大,磷、钾次之;氮、磷、钾对钾素积累量的影响顺序为氮>钾>磷;对籽粒产量、含油率、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顺序分别为氮>磷>钾、钾>氮>磷、氮>磷>钾;对籽粒芥酸含量为钾>磷>氮。氮肥对芥酸的影响为负效应,磷、钾肥为正效应。(3)适量施用硼肥对双低春油菜植株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氮磷钾吸收量、籽粒产量及品质均有显着影响。各指标均随施硼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施硼量为22.5kg/hm2时最高。(4)内蒙古中部旱作地区双低春油菜生产中,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量分别为138.0183.0kg/hm2、113.0149.0、111.0143.0kg/hm2时,有利于获得籽粒高产;施硼量(纯硼≥15%)为19.96kg/hm221.34 kg/hm2时,有利于获得高产高油。

郑伟[6](2017)在《稻稻油三熟制稻油高产品种特征及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冬闲田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稻稻油三熟制茬口紧张,限制了三熟制油菜的发展。本文一方面开展了适合稻稻油三熟制生产的水稻和油菜高产品种特征研究,提出了适合稻稻油三熟制生产的早稻、晚稻和油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指标(生育期、产量等),筛选出了适合的早稻、晚稻和油菜品种。另一方面,创新三熟制油菜栽培方式,开展了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栽培技术研究,系统研究了油稻共生期、晚稻留茬高度、施肥、播种量、乙烯利催熟等对套播油菜成熟进程、出苗、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为双季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特征本研究对稻稻油三熟制下引进的12个油菜品种的早熟性、产量、日均产量和抗性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稻稻油三熟制条件下,高产类型油菜具有熟期较早、群体结构适宜、产量和日均产量高、抗性较强等基本特征。高产类型油菜品种生育期190d以内、产量1800 kg/hm2以上、日均产量9.5 kg/hm2/d以上、抗菌核病和抗倒伏性较强。2、稻稻油三熟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以9个早稻品种和1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稻稻油三熟制条件下,高产类型双季稻具有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全生育期特别是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及单茎干物质量大、中后期LAI及单茎叶面积较高、每穗粒数较多、总颖花量大、粒叶比协调和日均产量高等基本特征。高产类型早稻品种生育期为105-110 d,日均产量75-78 kg/hm2/d,穗数3 1 0-340 1 04/hm2,每穗粒数 125-140 粒,千粒重26-28 g;高产类型晚稻品种生育期约115 d,日均产量77-81 kg/hm2/d,穗数305-325 104/hm2,每穗粒数140-160粒,千粒重24-28 g。3、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本试验结果表明,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共生期以3-7 d为宜,最佳共生期为5 d。(1)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油菜出苗期密度,但较长的共生期导致油菜密度后期急剧下降,降幅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成苗率和成株率随共生期延长先增加后下降。油菜成熟期密度以共生5d处理最大,与共生Od处理相比,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0.97%和5.98%,而12 d共生期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下降19.20%、19.35%。(2)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共生期延长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共生期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趋势。(3)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与共生期关系密切。其中,共生期与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单株干重等产量性状极显着正相关、与每角粒数极显着负相关。(4)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油菜单位面积产量随着共生期的延长呈先增后降趋势,以共生5 d产量最高;相比于共生0 d处理,两年度分别增产20.48%和22.35%,增产效果显着。(5)共生期显着影响油菜生育进程,相比于其它共生期处理,共生0d处理油菜全生育期明显缩短,差异主要发生在出苗至蕾薹期,现蕾后发育进程差异不明显。4、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前茬晚稻机收留茬高度本试验结果表明,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前茬晚稻机收适宜的留茬高度为30-40cm,以40 cm为佳,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1)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 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套播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着。(4)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5、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肥料运筹技术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处理冬前、春后套播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最大叶片长、最大叶片宽、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均不同程度高于常规施肥。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套播油菜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单株籽粒重、单株干重、产量等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但分枝高度、每角粒数低于常规施肥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套播油菜节本高效,总成本分别较前者低850元/hm2和890元/hm2,净收入分别高1449.82元/hm2和1903.52元/hm2。6、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播种量本试验结果表明,本区域内稻田三熟制双季晚稻套播油菜适宜播种量为5.25-6.00 kg/hm2。(1)套播油菜密度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2)播种量显着影响套播油菜个体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片叶长、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以播种量5.25 kg/hm2处理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最大。(3)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量6.75 kg/hm2处理比播种量3.75 kg/hm2处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增加了 19.83%和9.92%。(4)播种量与分枝高度极显着正相关,与千粒重正相关,但相关不显着,与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达到极显着负相关水平。(5)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播种量5.25 kg/hm2处理产量最高,显着高于3.75 kg/hm2和4.50 kg/hm2处理,分别增产16.72%和9.36%。7、双季晚稻套播油菜乙烯利催熟本研究结果表明,药剂用量越大、喷药时期越早,油菜角果转色越快,脱水越明显,千粒重和产量下降也越明显;在籽粒品质方面,蛋白质、亚油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药剂用量增加,喷药时期提前而增加,而含油量,油酸、亚麻酸、软脂酸、硬脂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则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在不明显减产的情况下,从催熟角果利于油菜机械收获角度,生产上以油菜自然成熟前6-8 d喷施3000 mL/hm2 40%乙烯利,或油菜自然成熟前4-6 d喷施4500 mL/hm240%乙烯利为宜。

王海鑫[7](2017)在《播种量和肥料处理对油菜角果层结构特征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不同播种量、肥料处理对油菜角果层结构特征的影响。[方法]以德油15号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即播种量(1.50、2.50、3.00、3.75、4.50 kg/hm2)、氮肥(0、75、150、225、300 kg/hm2)、磷肥(重过磷酸钙约含P2O512%,0、300、600、900、1 200 kg/hm2)、钾肥(K2O,0、75、150、225、300 kg/hm2)4因素5水平,对油菜角果层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播种量、施氮量、施磷量以及施钾量的不同,对油菜单株有效角果结角层长度、角果数、角果总表面积,角果风干重、籽粒风干重均有显着的影响,尤其是角果数、角果总表面积、角果风干重、籽粒风干重在不同处理中均有较大的差异。但不同的处理对于油菜的经济指数(即籽粒风干重与角果风干重的比值)并没有显着影响。[结论]该试验为四川油菜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李晓竹[8](2016)在《密度与施氮量对大兴安岭地区春油菜产质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拉布大林农牧场进行,以优质双低春油菜“青杂6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化学分析和测试统计等方法,研究了大兴安岭地区双低春油菜产量与品质、农艺性状、饲用价值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其内在联系与影响机理。旨在为双低春油菜生产中进行合理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密度下,春油菜的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产量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施氮量增加,株高、每角果粒数均降低,而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则提高。春油菜千粒重及群体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2.随种植密度增加,春油菜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含油率呈先增后降趋势,硫甙葡萄糖苷含量呈缓慢升高趋势。春油菜籽粒脂肪酸组成中,油酸、芥酸含量随密度增加呈降低,而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含量则有所提高。籽粒粗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成显着负相关,油酸与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与硬脂酸、硫苷均呈显着正相关。3.随施氮量增加,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提高,粗脂肪、芥酸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硫甙葡萄糖苷含量降低,油酸含量提高,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亚麻酸等降低。蛋白质与硫苷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含油率与硫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棕榈酸呈显着负相关。油酸与亚油酸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棕榈酸、硬脂酸、蛋白质呈显着正相关。亚油酸与蛋白质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硫苷呈极显着负相关。4.随着生育时期推进,油菜植株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逐渐提高,而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含量和营养比、相对饲用价值(RFV)均下降,油菜饲用营养价值以盛花期至绿熟期为最好。种植密度对植株体内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含量影响均较小。随着施氮量增加,油菜植株体内粗蛋白、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粗纤维含量呈缓增缓降趋势,而粗脂肪、营养比则呈降低趋势,RFV呈升高趋势。5.春油菜盛花期植株粗蛋白含量与粗脂肪呈显着负相关;粗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ADF)呈显着正相关,而与中性洗涤纤维(NDF)、RVF呈显着负相关;NDF与ADF呈显着负相关,与RVF呈显着正相关;ADF与RFV呈极显着正相关。纤维呈负相关,与RFV呈显着正相关;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植株RFV呈显着负相关。进入黄熟期,植株的蛋白质含量与粗纤维呈显着负相关,与RFV呈极显着正相关;植株粗脂肪与酸性洗涤纤维呈显着正相关;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植株RFV呈显着负相关;植株粗纤维与RFV呈极显着负相关。进入黄熟期粗纤维与ADF、呈极显着负相关,而与NDF呈正相关;NDF与RFV呈负相关;ADF与RFV呈极显着正相关。

曾川,刘成家,徐洪志,黄涌,伊淑丽[9](2014)在《油菜株型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油菜株型育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油菜理想株型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研究进展。提出在油菜株型育种实践中可以将油菜株型分为花前期、花期、角果形成期3个阶段分别进行研究。花前期叶片颜色较深、叶片直立、干物质产量高的油菜株型可以作为理想株型。开花期的花瓣面积小、有效光合面积大的油菜株型可以作为理想株型。角果期田间通风透光、角果皮和茎皮的面积大、光合作用强的油菜株型可作为理想株型。

唐金花[10](2013)在《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对双季稻田早熟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对双季稻田早熟冬油菜产量与养分吸收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筛选出了适宜于湖南双季稻区早熟冬油菜品种的氮、磷、钾合理配比,为湖南当地“稻-稻-油”三熟制的推广普及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油菜产量对氮磷钾不同施用量的反应关系符合三元二次回归模式。在氮磷钾三要素中,氮肥是冬油菜产量的第一限制因素,其次是磷,再次为钾。氮、磷、钾肥对冬油菜产量均表现为正效应,氮肥和磷肥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着和0.25显着水平,而钾肥极不显着。早熟冬油菜品种获得最高产量的施肥方案为:施氮量为18.46kg/667m2,施磷量为5.58kg/667m2,氮磷配比为1:0.30,对应产量达121.90+48.59kg/667m2;最佳经济施肥方案为:施氮量为15.49kg/667m2,施磷量为4.99kg/667m2,氮磷配比为1:0.32,对应产量达119.97±48.59kg/667m2。2氮磷钾三要素对冬油菜越冬期和角果发育期氮素积累量的主效应大小均为氮>钾>磷,而对收获期氮素积累量的主效应影响为氮>磷>钾,后者与产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氮肥对提高冬油菜越冬期、角果发育期和收获期氮素积累量效果达极显着,表现为正效应,越冬期氮素积累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在角果发育期和收获期高施氮量反而会抑制植株对氮的吸收;磷肥对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一致规律,适当的钾肥有利于植株对氮的积累。氮磷对三个生育期氮素积累量的交互作用明显,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氮磷钾三要素对冬油菜越冬期和角果发育期磷素积累量的主效应大小均为氮>钾>磷,而对收获期磷素积累量的主效应影响则为氮>磷>钾,后者与产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氮肥对各生育期的磷素积累量影响达极显着且为正效应,磷素积累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显着上升,在肥料设计水平内未达到极大值点;磷、钾肥对越冬期植株磷素积累几乎没有影响,角果发育期植株磷素积累量随着磷水平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随着钾水平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收获期植株磷素积累量随着磷、钾水平的增加先升高,达到极大值后又降低。除高氮高磷施用量外,氮肥与磷肥配合施用对收获期磷素积累量有促进作用;在中低氮钾肥配比下,促进越冬期和角果发育期磷的积累,较高的氮钾肥配比反而不利于这两个时期的磷素积累。3氮磷钾三要素对油菜籽粒含油量的影响大小为氮>钾>磷,氮肥表现为负效应,籽粒含油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钾肥表现为正效应,可明显提高籽粒含油量,磷肥对含油量影响不显着。在0-1.215氮水平区,籽粒油分含量整体上随着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氮磷发生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籽粒油分含量。氮磷钾三要素对冬油菜籽粒硫苷含量的影响大小为氮>磷>钾,对籽粒芥酸含量的影响大小为磷>钾>氮,两者的氮、磷均为负效应,钾为正效应。在较低的供钾水平下,氮钾互作对硫苷含量表现出拮抗作用,有利于降低其含量;对芥酸含量,氮磷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有效抑制了芥酸含量的增加。只有适当的氮磷钾配比能同时降低硫苷和芥酸含量,提高油分含量,从而稳定籽粒品质。4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越冬期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最大叶叶长>株高>最大叶叶宽>绿叶数>主茎总节数>叶痕数,除最大叶叶长和叶痕数对产量的综合作用为负外,其余均为正;角果发育期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综合作用除绿叶数外均为正,对产量的决定作用大小为分枝数>绿叶数>株高>角果数>根颈粗;收获期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决定作用大小为分枝数>株高>单株角果数>.千粒重>角果粒数>主茎总节数>分枝位,其中株高、、角果粒数和主茎总节数的综合作用为负,其余均为正。提高产量的最佳途径为:适当提高冬油菜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基本保持角果粒数,适当控制最大叶叶长和叶痕数,株高、绿叶数和主茎总节数在生育前期应提高,在生育后期应适当控制。伴随着油菜产量的提高,籽粒油分含量也提高,同时芥酸和硫苷含量稍有提高,亚麻酸含量有所下降。

二、N、P、K施用量对“杂选1号”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P、K施用量对“杂选1号”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甘蓝型油菜角果数突变体No.7931的初步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菜角果数的影响因素
    1.2 油菜角果数的遗传学研究
    1.3 油菜角果数的QTL研究进展
    1.4 植物花器官数目相关基因的鉴定
    1.5 BSA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
    1.6 RNA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1.7 SNP分子标记的优势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材料种植与表型考察
    2.3 顶端分生组织(SAM)显微观察
    2.4 DNA提取
    2.5 BSA测序
        2.5.1 极端混合池的构建和DNA测序
        2.5.2 变异检测和候选区间的确定
    2.6 候选区间的定位
        2.6.1 亲本基因分型与SNP引物设计
        2.6.2 SNP检测
    2.7 RNA-seq分析
        2.7.1 RNA提取
        2.7.2 RNA建库与测序
        2.7.3 数据质控
        2.7.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2.7.5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与分类
        2.7.6 qRT-PCR验证RNA测序结果
    2.8 候选基因鉴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突变体的表型特征
    3.2 突变体的显微观察
    3.3 突变体基因的定位
        3.3.1 油菜少角果突变体基因的初步定位
        3.3.2 近等基因系构建
        3.3.3 突变体基因的精细定位
    3.4 近等基因系茎尖分生组织转录组分析
        3.4.1 RNA-seq数据统计分析
        3.4.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4.3 qRT-PCR验证RNA-seq结果分析
        3.4.4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
        3.4.5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3.4.6 DEGs与已知花发育相关基因的关系
    3.5 突变体候选基因鉴定
第四章 讨论
    4.1 油菜少角果突变体No.7931 的表型特征
    4.2 No.7931 的定位区间和角果数QTL的位置关系
    4.3 DEGs的功能特征
    4.4 油菜少角果突变体No.7931 的候选基因
    4.5 后续研究计划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介

(2)沼液肥对油菜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沼液成分研究
    1.2 沼液肥资源化利用
        1.2.1 液体肥
        1.2.2 叶面肥
        1.2.3 浸种剂
    1.3 沼液肥的植物营养功能
        1.3.1 沼液肥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 沼液肥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 沼液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4.1 沼液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2 沼液肥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1.5 作物抗倒伏的生理机制
        1.5.1 茎秆形态结构
        1.5.2 茎秆理化组分
        1.5.3 茎秆强度形成分子机理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时间、地点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植株样品采集
        2.4.2 主要生育期性状及干物质量
        2.4.3 产量及其构成
        2.4.4 籽粒品质
        2.4.5 倒伏相关指标
        2.4.6 叶片SPAD
        2.4.7 器官面积
        2.4.8 光合特征
        2.4.9 茎秆生化成分
        2.4.10 茎秆显微结构
        2.4.11 植株养分和重金属
        2.4.12 土壤养分和重金属
        2.4.13 沼液成分
        2.4.14 转录组测序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用沼液肥对油菜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1 产量与产量构成
        3.1.2 籽粒品质
    3.2 施用沼液肥对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
        3.2.1 光合面积
        3.2.2 叶片SPAD
        3.2.3 叶片光合特征
        3.2.4 叶片N、K含量
        3.2.5 比叶重
        3.2.6 干物质积累
        3.2.7 干物质分配
        3.2.8 根冠关系
    3.3 施用沼液肥对油菜倒伏相关性状的影响
        3.3.1 株高
        3.3.2 地上部生物量
        3.3.3 机械强度
        3.3.4 倒伏指数
        3.3.5 茎秆物理特性
        3.3.6 茎秆显微结构
    3.4 施用沼液肥对油菜茎秆生化成分的影响
        3.4.1 茎秆碳水化合物含量
        3.4.2 茎秆N、P、K含量
        3.4.3 茎秆Ca含量
    3.5 施用沼液肥对茎秆转录水平的影响
        3.5.1 转录组数据质量评估
        3.5.2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
        3.5.3 差异基因表达的相关调控途径
        3.5.4 细胞壁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3.6 施用沼液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7 施用沼液肥对油菜和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施用沼液肥对油菜产量及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
    4.2 施用沼液肥对油菜茎秆抗倒性的影响
    4.3 施用沼液肥对油菜茎秆基因表达差异的影响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3)甘蓝型油菜矮秆新品系DW871生态适应性差异及株高基因初步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综述
    1.2 油菜的应用价值
    1.3 油菜生态适应性研究
        1.3.1 油菜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1.3.2 影响油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
    1.4 油菜株高研究进展
        1.4.1 油菜株高研究概况
        1.4.2 油菜株高对产量的影响
        1.4.3 油菜株高对品质的影响
        1.4.4 油菜株高对收获指数的影响
    1.5 矮秆油菜研究进展
        1.5.1 矮秆油菜研究概况
        1.5.2 矮秆油菜基因定位
    1.6 研究油菜株高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矮秆新品系DW871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点概况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指标与统计方法
    2.2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DW871生育期在不同试点的差异
        2.3.2 DW871农艺性状在不同试点表现
        2.3.3 DW871经济性状在不同试点表现
        2.3.4 DW871种子品质在不同试点表现
        2.3.5 DW871收获指数在不同试点表现
        2.3.6 DW871性状与油研50差异比较
        2.3.7 DW871各性状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2.4 结论
    2.5 讨论
        2.5.1 不同试点下新品系DW871适应性
        2.5.2 环境因子对新品系DW871性状的影响
第三章 DW871株高性状基因的初步定位
    3.1 试验方法
        3.1.1 株高(矮秆,高秆)基因池构建
        3.1.2 测序文库构建
        3.1.3 欧氏距离方法
        3.1.4 检测多态性位点
        3.1.5 注释候选区域内基因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测序数据统计与评估
        3.2.2 多态性位点检测与注释
        3.2.3 关联分析
        3.2.4 候选区域的功能注释
    3.3 结论
    3.4 讨论
第四章 研究总论及研究展望
    4.1 研究总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文章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稻油轮作周年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影响
        1.1 秸秆腐解特性
        1.2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3 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3.1 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
        1.3.2 秸秆还田提高土壤N、P、K
        1.4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微生物和杂草)的影响
    2 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1 秸秆还田对作物根系的影响
        2.2 秸秆还田对作物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2.3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2.4 秸秆还田对作物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2.5 秸秆还田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3 秸秆还田对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4 小结
    5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秸秆还田对油菜产量及根系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土壤状况及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产量及产量构成
        1.3.2 成熟期农艺性状
        1.3.3 根系生物量
        1.3.4 光合速率
        1.3.5 籽粒品质测定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2 成熟期农艺性状
        2.3 根系生物量
        2.4 叶片净光合速率
        2.5 籽粒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水稻秸秆还田处理对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3.1.2 水稻秸秆还田处理对油菜根系生长的影响
        3.2 结论
第三章 不同种植密度下秸秆还田对油菜产量及抗倒性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产量及产量构成
        1.3.2 成熟期农艺性状
        1.3.3 蕾薹期(叶片)、角果期(角果皮)面积指数及群体透光率
        1.3.4 倒伏相关指标
        1.3.5 光合速率
        1.3.6 籽粒品质测定及方法
        1.3.7 茎秆成份
        1.3.8 菌核病发病率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2 成熟期农艺性状
        2.3 冠层指标及根系生物量
        2.4 茎秆不同部位倒伏指数
        2.5 角果光合速率
        2.6 籽粒品质参数
        2.6.1 籽粒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
        2.6.2 油菜籽粒出油率
        2.7 茎秆组成成份
        2.8 菌核病发病率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1.1 水稻秸秆还田与种植密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3.1.2 水稻秸秆还田与种植密度对油菜倒伏的影响
        3.1.3 水稻秸秆还田与种植密度对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
        3.1.4 水稻秸秆还田与种植密度对菌核病发病率的影响
        3.2 结论
第四章 不同晒田时间下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土壤及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产量及产量构成
        1.3.2 盆栽表层水水质
        1.3.3 倒伏指数
        1.3.4 根系生物量
        1.3.5 茎秆成分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2 倒伏指数及相关指标
        2.3 盆栽表层水质
        2.4 根系生物量
        2.5 茎秆组成成份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1.1 油菜秸秆还田和晒田对水稻产量影响
        3.1.2 油菜秸秆还田和晒田对水稻根系生长和抗倒性的影响
        3.2 结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氮磷钾配施及施硼对旱作双低春油菜生理基础及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氮、磷、钾、硼对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2.2 氮、磷、钾、硼对油菜养分吸收的影响
        1.2.3 氮、磷、钾、硼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1.2.4 氮、磷、钾、硼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3.1 氮、磷、钾3因素联合试验
        2.3.2 不同施硼量单因素试验
    2.4 测定内容及方法
        2.4.1 播前土壤养分测定
        2.4.2 植株干物质测定
        2.4.3 籽粒测产
        2.4.4 品质分析测定
    2.5 样品测定方法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磷钾对双低春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1 氮磷钾配施对双低春油菜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1.2 氮磷钾单因素对双低春油菜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1.3 氮磷钾二因素互作对双低春油菜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 氮磷钾肥对双低春油菜氮积累量的影响
        3.2.1 氮磷钾配施对双低春油菜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3.2.2 氮磷钾单因素对双低春油菜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3.2.3 氮磷钾二因素互作对双低春油菜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3.3 氮磷钾肥对双低春油菜磷素积累量的影响
        3.3.1 氮磷钾配施对双低春油菜磷素积累量的影响
        3.3.2 氮磷钾单因素对双低春油菜磷素积累量的影响
        3.3.3 氮磷钾二因素互作对双低春油菜磷素积累量的影响
    3.4 氮磷钾肥对双低春油菜钾素积累量的影响
        3.4.1 氮磷钾配施对双低春油菜钾积累量的影响
        3.4.2 氮磷钾单因素对双低春油菜钾积累量的影响
        3.4.3 氮磷钾二因素互作对双低春油菜磷钾积累量的影响
    3.5 氮磷钾肥对双低春油菜产量影响
        3.5.1 氮磷钾配施对双低春油菜产量的影响及寻优
        3.5.2 氮磷钾单因素对双低春油菜籽粒产量的影响
        3.5.3 氮磷钾肥对双低春油菜籽粒产量的互作效应
    3.6 氮磷钾肥对双低春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
        3.6.1 氮磷钾配施对双低春油菜品质指标的影响
        3.6.2 氮磷钾单因素对双低春油菜品质指标的影响
        3.6.3 氮磷钾二因素互作对双低春油菜品质指标的影响
    3.7 油菜植株干重及氮磷钾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和含油率的相关性分析
    3.8 不同施硼量对双低春油菜物质积累、产量及含油率的影响
        3.8.1 不同施硼量对双低春油菜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8.2 不同施硼量对双低春油菜各器官硼素积累量的影响
        3.8.3 不同施硼量对双低春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
        3.8.4 不同施硼量对双低春油菜产量及产油量的影响
        3.8.5 植株干重及硼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和油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氮磷钾肥对双低春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1.2 氮磷钾肥对双低春油菜营养吸收的影响
        4.1.3 氮磷钾肥对双低春油菜籽粒产量的影响
        4.1.4 氮磷钾肥对双低春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
        4.1.5 硼肥对双低春油菜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
    4.2 结论
        4.2.1 氮磷钾肥对双低春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2 氮磷钾肥对双低春油菜营养吸收的影响
        4.2.3 氮磷钾肥对双低春油菜籽粒产量的影响
        4.2.4 氮磷钾肥对双低春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
        4.2.5 施硼对双低春油菜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产质量的影响
        4.2.6 植株干重及氮、磷、钾、硼积累量与产量及油分含量的相关性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稻稻油三熟制稻油高产品种特征及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油菜产业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生产现状
        2.2 三熟制油菜发展历程与生产现状
    3 水稻套播油菜生产现状
        3.1 水稻套播油菜技术研究进展
        3.1.1 水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
        3.1.2 水稻套播油菜密度
        3.1.3 水稻套播油菜肥料运筹
        3.1.4 水稻套播油菜杂草防治技术
        3.1.5 水稻套播油菜角果化学催熟技术
        3.2 水稻套播油菜技术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3.2.1 土壤墒情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油稻共生期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前茬水稻机收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4 机械化生产中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有待完善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4.2 研究内容
        4.2.1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品种特征
        4.2.2 稻稻油三熟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
        4.2.3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
        4.2.4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前茬晚稻机收留茬高度
        4.2.5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肥料运筹
        4.2.6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播种量
        4.2.7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角果催熟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分析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不同播期和品种的生育进程
        2.2 油菜不同播期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
        2.3 油菜不同播期和品种的抗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及生育进程
        1.3.2 干物质量及叶面积指数(LAI)
        1.3.3 产量及产量构成
        1.4 分析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1.1 早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
        2.1.2 晚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
        2.2 分蘖成穗特性
        2.3 干物质生产特性
        2.4 LAI及粒叶比
    3 讨论
        3.1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的产量结构特征
        3.2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的群体发育特征
        3.3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的优化搭配
    4 小结
第四章 油稻共生期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苗期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各生育时期密度的影响
        2.2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苗期性状的影响
        2.3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产量的影响
        2.4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2.5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生育进程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留茬高度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各时期密度的影响
        2.2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2.5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产量的影响
        2.6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2.7 套播油菜形态生理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肥料运筹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肥料运筹对套播油菜冬前、春后苗情的影响
        2.2 肥料运筹对套播油菜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 肥料运筹对套播油菜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4 套播油菜不同肥料运筹的经济效益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播种量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分析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各生育期密度的影响
        2.3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2.4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菌核病的影响
        2.5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6 套播油菜主要经济性状与播种量和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八章 乙烯利催熟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成熟进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角果颜色和油菜熟期的影响
        2.2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油菜角果皮含水量的影响
        2.3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油菜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
        2.4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果
        1.1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特征
        1.2 稻稻油三熟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
        1.3 不同油稻共生期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苗期性状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4 不同稻茬高度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5 不同肥料运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效益分析
        1.6 不同播种量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7 乙烯利不同浓度和喷施时期催熟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成熟进程、产量和品质比较
    2 本研究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3控2防1简化栽培技术要点
附录2: 作者简介

(7)播种量和肥料处理对油菜角果层结构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材料
    1.3 方法
    1.4 调查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量对油菜角果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氮肥量对油菜角果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磷肥量对油菜角果生长的影响
    2.4 不同钾肥量对油菜角果生长的影响
3 结论

(8)密度与施氮量对大兴安岭地区春油菜产质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不同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对油菜产质量影响研究概况
        1.2.1 不同种植密度对双低油菜产质量影响研究概况
        1.2.2 不同施氮量对双低油菜生长及产质量研究概况
    1.3 不同种植密度及氮肥施用量对双低油菜饲用品质的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及肥力状况
    2.2 试验设计及方法
    2.3 取样方法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土壤pH及养分含量测定
        2.4.2 油菜植株饲用品质指标测定
        2.4.3 籽粒品质指标测定
        2.4.4 形态指标
    2.5 数据的统计分析及相关参数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栽培措施对双低春油菜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1 不同种植密度对双低春油菜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2 不同施氮量对双低春油菜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 不同栽培措施对双低春油菜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1 不同种植密度对双低春油菜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2 不同施氮量对双低春油菜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3 不同栽培措施对双低春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1 不同种植密度对双低春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2 不同施氮量对双低春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4 不同栽培措施对双低春油菜产量的影响
        3.4.1 不同种植密度对双低春油菜产量的影响
        3.4.2 不同施氮量对双低春油菜产量的影响
    3.5 不同栽培措施对双低春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
        3.5.1 不同种植密度对双低春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
        3.5.2 不同施氮量对双低春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
        3.5.3 不同种植密度对双低春油菜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5.4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双低春油菜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6 双低春油菜籽粒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6.1 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3.6.2 不同施氮量下双低春油菜籽粒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3.7 不同栽培措施对双低春油菜植株饲用品质的影响
        3.7.1 不同种植密度对双低春油菜植株饲用品质的影响
        3.7.1.1 对中性纤维、酸性纤维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的影响
        3.7.1.2 对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3.7.1.3 对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7.1.4 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7.1.5 对粗灰分含量的影响
        3.7.1.6 对无氮浸出物含量及营养比的影响
        3.7.2 不同施氮量对双低春油菜植株饲用品质的影响
        3.7.2.1 对中性纤维、酸性纤维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的影响
        3.7.2.2 对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3.7.2.3 对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7.2.4 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7.2.5 对粗灰分含量的影响
        3.7.2.6 对无氮浸出物含量及营养比的影响
    3.8 双低春油菜植株饲用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8.1 不同种植密度下植株饲用品质指标的相关性
        3.8.2 不同施氮处理下植株饲用品质指标的相关性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种植密度对春油菜生理、产质量、饲用指标的影响
        4.1.2 不同施氮量对春油菜生理、产质量、饲用指标的影响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油菜株型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油菜株型的研究进展
    1.1 有无花瓣油菜株型结构比较研究进展
    1.2 油菜花前期株型结构研究
    1.3 油菜花期株型结构研究进展
    1.4 油菜花后期及成熟期株型结构研究进展
2 油菜的理想株型研究
3 建议
4 展望

(10)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对双季稻田早熟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油菜需肥规律
        2.2 氮、磷、钾养分及其配比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2.3 氮、磷、钾养分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代谢的影响
        2.4 氮、磷、钾养分对油菜养分吸收的影响
        2.5 氮、磷、钾养分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材料、试验设计与管理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2 取样方法
    3 测定项目
    4 测定方法
        4.1 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
        4.2 植株养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4.3 籽粒品质的测定方法
    5 数据处理和相关参数的计算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氮磷钾不同施用量与冬油菜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1.1 氮磷钾水平对冬油菜产量的主效应分析
        1.2 氮与磷水平对冬油菜产量的互作效应分析
        1.3 最优方案的建立
    2 氮磷钾不同施用量与冬油菜氮磷养分吸收的相关性研究
        2.1 氮磷钾水平与冬油菜各时期氮素积累量的关系
        2.2 氮磷钾水平与冬油菜各时期磷素积累量的相关性研究
    3 氮磷钾不同施用量与冬油菜籽粒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3.1 氮磷钾不同施用量与籽粒油分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3.2 氮磷钾不同施用量与籽粒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4 冬油菜各指标要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4.1 冬油菜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4.2 冬油菜的籽粒品质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2 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对油菜养分吸收的影响
    3 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对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
    4 冬油菜各指标要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5 正交回归设计应用于农业试验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N、P、K施用量对“杂选1号”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蓝型油菜角果数突变体No.7931的初步解析[D]. 赵改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沼液肥对油菜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刘崇涛.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3]甘蓝型油菜矮秆新品系DW871生态适应性差异及株高基因初步定位研究[D]. 李盼.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稻油轮作周年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影响机理研究[D]. 李小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5]氮磷钾配施及施硼对旱作双低春油菜生理基础及产质量的影响[D]. 白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6]稻稻油三熟制稻油高产品种特征及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郑伟.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5)
  • [7]播种量和肥料处理对油菜角果层结构特征的影响[J]. 王海鑫. 安徽农业科学, 2017(04)
  • [8]密度与施氮量对大兴安岭地区春油菜产质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D]. 李晓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9]油菜株型育种研究进展[J]. 曾川,刘成家,徐洪志,黄涌,伊淑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14(12)
  • [10]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对双季稻田早熟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D]. 唐金花.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