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草栽培利用技术

一、星星草的栽培利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梅[1](2021)在《高寒区典型不同人工牧草对土壤线虫群落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面积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30%,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安全保障起着重要作用。但因高寒区草地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过度放牧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草地退化严重,且草地退化后难以自我恢复,这严重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受到不利影响,但人工草地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放牧压力。目前,关于人工草地对土壤线虫群落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较少,这对高寒区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不同人工牧草对土壤生物的影响,为人工草地建设和草地生态修复重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选取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无芒披碱草(Elymus submuticus)、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同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贫花鹅观草(Roegneria pauciflora)共7种青藏高原牧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牧草下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线虫群落和土壤微生物差异以及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对土壤线虫和微生物特征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种植不同人工牧草显着影响了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无芒披碱草和短芒披碱草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着小于贫花鹅观草,而微生物量氮则较高,星星草中土壤微生物磷含量显着大于其他所有牧草。冷地早熟禾中土壤β-木糖苷酶活性(37.49 nmol·g-1·kg-1 dry soil)显着大于贫花鹅观草(25.57nmol·g-1·kg-1 dry soil);星星草、同德老芒麦、贫花鹅观草中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显着低于冷地早熟禾、无芒披碱草、短芒披碱草、垂穗披碱草;同德老芒麦和贫花鹅观草中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着高于冷地早熟禾,但另外几种酶活性在不同牧草间没有显着差异。冷地早熟禾中C:P和酶N:P比值显着大于其他几种牧草。此外,土壤酶化学计量比均偏离全球平均水平。向量分析表明,不同牧草的土壤微生物受磷限制严重(向量角度均>45°)。(2)不同牧草下土壤线虫群落Shannon多样性和优势度没有显着性差异。SR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为贫花鹅观草最大,无芒和短芒披碱草小。成熟度指数表现为冷地早熟禾显着高于短芒披碱草和贫花鹅观草,而贫花鹅观草中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显着大于星星草。富集指数和结构指数为同德老芒麦最大。土壤线虫的通道指数均高于0.75,表明各牧草种植地细菌通道在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中起到主要作用。土壤代谢足迹表明贫花鹅观草样地相对于短芒披碱草和无芒披碱草的细菌通道较强,真菌通道较弱。(3)不同牧草下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指数有显着差异。其中,无芒披碱草的ACE和Chao1指数显着高于冷地早熟禾和贫花观草;但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和辛普森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并无显着差异。无芒的Shannon-Wiener指数高于贫花鹅观草。在真菌群落中,不同牧草下土壤多样性指数没有显着差异。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及其相对丰度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5.19-37.21%)、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8.54-19.71%)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9.81-12.64%),真菌的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58.09-72.08%)。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差异的关键因子。总之,在高寒区,种植贫花鹅观草和同德老芒麦有利于土壤线虫多样性及草地生态系统。而种植无芒披碱草提高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有积极作用。

陈白洁,王丰毅,周华坤,张振华[2](2021)在《不同材料无纺布覆盖对高寒生态修复草种生长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探讨不同可降解无纺布对高寒地区常用生态修复草种生长特性的影响,以期能够筛选出在建植不同种类的生态修复草种时适用的无纺布材料。本研究于2019年5月,选取扁茎早熟禾(Poa pratensis)、冷地早熟禾(Poa crgmophil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和中华羊茅(Festuca sinersis)共5种常用的高寒生态修复草种,分别使用5种可降解无纺布(秸秆纤维、麻纤维和3种羊毛纤维)进行覆盖,监测草种的幼苗顶出、植株生长发育期的株高以及牧草的产量,并分析牧草品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结果表明:1)秸秆纤维无纺布抑制了幼苗的顶出和生长,不适用于本研究中5种草种种植初期覆盖;2)麻纤维无纺布显着提高了扁茎早熟禾48.81%的植株高度以及中华羊茅16.59%的粗脂肪含量,却显着降低了垂穗披碱草32.73%的地上生物量以及中华羊茅14.88%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 <0.05);3)白色厚羊毛纤维无纺布显着提高了5种牧草的植株高度(29.61%~133.70%)、地上生物量(除垂穗披碱草外,138.97%~1 023.24%),且显着提高了扁茎早熟禾9.11%的粗蛋白含量(P <0.05);4)褐色厚羊毛纤维无纺布显着提高了中华羊茅10.51%的粗蛋白含量(P <0.05);5)白色薄羊毛纤维无纺布显着提高了冷地早熟禾456.97%的地上生物量和垂穗披碱草17.41%的粗脂肪含量(P <0.05)。这对青藏高原"黑土滩"以及工程迹地等环境条件较为恶劣地区的植被恢复具有指导意义。

芦雪妍[3](2020)在《呼伦贝尔草原盐碱植物群落结构与其先锋物种生理生态研究》文中认为土壤盐碱化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现代土壤生态学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已知全世界约20%的灌溉土壤受到盐分的影响,并逐年恶化,严重威胁土地利用和作物产量。我国盐碱化土地分布广泛,面积大,类型多,其中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及沿海地区较为集中。盐碱破坏造成大量低产田和农民贫困,使土壤资源的大规模利用难,降低农业综合生产力,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土壤渗透势、植物的生长、作物的质量和产量都会受到盐碱的胁迫,严重的,盐胁迫还会使植物死亡。因此,了解植物在盐碱胁迫下的元素含量,分析植物对盐碱胁迫的元素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植物的耐盐碱能力提供理论基础,对于增加作物产量,缓解我国耕地压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国内的研究中,关于植物在盐碱胁迫和外源调控下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很多,但关于植物在盐碱胁迫下的元素差异和代谢物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呼伦贝尔东南部草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群落类型,研究了主要群落不同部位的元素分布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典型耐盐植物碱蓬和星星草在盐碱环境下的矿质元素,初级代谢和酚类代谢的分布差异,以期通过应用离子组和代谢组的综合分析,构建盐碱地植物体内代谢-离子调控网络,为深入挖掘盐碱生态适应性强的草种质资源、功能代谢物,为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支撑。首先通过呼伦贝尔东南部草原的群落结构调查发现,主要有五种群落类型(1)主要以星星草为主的旱生杂草群落,此种群落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2)主要以芨芨草为主的群落,芨芨草占绝对优势;(3)主要以碱蓬为主的重度盐碱群落,多样性极低;(4)以芦苇为主的湿生到旱生的过渡群落,芦苇占绝对优势;(5)主要以马蔺为主的群落。盐碱地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极低,一般片区不超过10种,甚至低于3种。碱蓬群落和星星草群落是生长在盐碱度较为恶劣环境中的先锋群落,本实验选取碱蓬群落的主要优势种:碱蓬、地肤、滨藜、西伯利亚蓼;星星草群落的主要优势种:星星草、碱地蒲公英、走茎苔草、盐生车前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全面的分析矿质元素在碱蓬群落和星星草群落的各个组织部位(根,茎,叶片)中的分布。我们发现碱蓬群落对于盐碱的耐受性要优于星星草群落,其中对K、Ca、Na、Mg的吸收和积累也要高于星星草群落。将两大群落土壤矿质元素的含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星星草群落和碱蓬群落元素K、Na、Mg、Zn、Ni、B有显着差异,其他矿质元素无显着差异。说明造成两种群落存在差异的主要元素是K、Na、Mg、Zn、Ni、B。由于碱蓬和星星草显着的抗盐碱效果,因此,以碱蓬群落的主要建群种——碱蓬,星星草群落的主要建群种——星星草为研究对象,利用ICP-OES,GC-MS和LC-MS对碱蓬和星星草根,茎,叶片的元素和代谢组进行测定和综合分析,探讨了两物种间元素分布差异和代谢物分布差异。本研究取得以下进展:(1)利用建立的ICP-OES方法对碱蓬群落和星星草群落根,茎,叶中11种元素含量及分布进行全面综合的检测和分析。相对于碱蓬,星星草植物所面临的生境盐碱压力会小一些。星星草叶、茎和根普遍具有较低的Na富集系数,和较低的Na转运系数,所以盐碱承受能力上显着低于碱蓬植物。而其他矿质元素K、Ca、Mg、Zn、Cu、Fe、Mn的富集系数也显着低于碱蓬,转运系数也低于碱蓬。从组织部位的富集强度来看,碱蓬矿质元素K、Ca、Na:叶>茎>根;Mg:叶>根>茎。而星星草各部位的元素富集程度与碱蓬不一样,Ca、Na、Mg:叶>根>茎;而K:叶>茎>根。(2)利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碱蓬和星星草根,茎,叶片进行全面的分析。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建立PLS-DA模型,对各物种组织间特异性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碱蓬和星星草各组织间可以清晰区分,并且对模型进行可信度验证,根据225种化合物在投影中的不同重要性(VIP,VIP>1)和P值(P值<0.05),最终共鉴定51个差异代谢物作为区分各组织间的主要因素(VIP>1,p<0.05)。它们被分为糖、7种氨基酸、5种醇、18种酸和10种其他化合物。碱蓬中大多数代谢物的相对含量高于星星草,这些代谢物主要积累在碱蓬的叶和根中。此外,星星草根中这些代谢物的相对含量已经达到了碱蓬根中相对含量最低的水平。其中,TCA成员富马酸和柠檬酸主要积累在根中,它们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这表明大量能量被用来抵御盐碱胁迫。(3)利用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碱蓬和星星草根,茎,叶片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PLS-DA模型,对各物种组织间特异性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碱蓬和星星草各组织间可以清晰区分,并且对模型进行可信度验证,最终共获得了 10种显着不同的酚类化合物,这些代谢物在碱蓬和星星星草中的丰度有很大差异。对羟基肉桂酸,绿原酸,木犀草素和槲皮素在星星草中出现极显着的积累,而对羟基苯甲酸,丁香酸,肉桂酸,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在碱蓬中表现出极显着的积累,说明碱蓬和星星草需要通过积累不同的酚类化合物积极响应于盐胁迫。在代谢通路富集分析中,我们发现,碱蓬和星星草地上部都分布了较高水平的酚类化合物,如阿魏酸,染料木素,L-苯丙氨酸,没食子酸,芦丁。但是与星星草相比,碱蓬地上部分布了更高水平的L-苯丙氨酸,没食子酸,芦丁。因此,碱蓬和星星草主要通过向地上部运输更多的酚类化合物如L-苯丙氨酸,没食子酸,芦丁来清除自由基,调控离子稳态,缓解盐胁迫,其中碱蓬表现出更强的耐盐性。在代谢途径可视化分析中,发现碱蓬主要是黄酮醇合成途径的积累,而星星草主要是类黄酮合成途径的化合物的积累,说明在逆境胁迫条件下,酚类化合物的积累是多功能的,碱蓬和星星草需要通过合成不同的途径来响应逆境胁迫,更好的适应环境。

杨鑫光[4](2019)在《高寒矿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潜力研究》文中提出青海木里煤田是青海省煤炭资源的集中分布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经过多年露天开采活动,造成大量煤矸石山堆积,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安全。近年来,对该地区开展了大量的人工恢复实践,取得了一定生态效益。但是人工建植种、恢复措施等不同,往往造成恢复效果差别很大,有些甚至会导致恢复失败。基于此,亟需通过研究人工建植品种的环境适应性,判断不同恢复措施下的煤矸石山植被及生态系统恢复潜力,对于指导该地区生态恢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青海木里煤田江仓矿区、聚乎更矿区煤矸石山作为试验地,研究秋季气温降低(自然降温)对3种人工建植草种抗寒性影响,同时,设置多种人工恢复措施处理,判断不同人工恢复措施及恢复时间下植被和渣山基质恢复效果等,在此基础上,建立煤矸石山人工草地植被和生态系统健康及恢复潜力评价模型,判断不同恢复措施的恢复潜力大小,提出木里地区煤矸石山适宜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手段。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秋季温度的逐步降低,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3种植物游离脯氨酸、Na+、丙二醛含量逐步增加,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增加后下降,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不一致,K+含量逐步下降,Ca2+含量无明显变化。3种植物越冬率达到96%以上,均能够安全越冬。3种植物具有不同的生理生化抗寒性机理,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为:冷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星星草。3种植物土壤种子库密度差异巨大。通过综合比较,更适合低温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为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2.覆盖无纺布、喷施水杨酸、覆盖无纺布+喷施水杨酸等抗寒措施并没有造成人工草地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各措施之间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草地群落相似性程度高。与未采取任何抗寒措施的处理(CK)相比,覆盖无纺布、覆盖无纺布+喷施水杨酸措施均能不同程度上增加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干重,而单纯的喷施水杨酸措施对植被生长发育没有影响。采取春季覆盖无纺布的措施,可以加快植被和生态系统恢复进程。3.未覆土、中覆土(20-25cm)、厚覆土(40-45cm)3种覆盖深层底土措施下人工草地群落物种数4-5种,组成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没有造成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的改变(P>0.05),各覆土样地群落相似程度高。人工植被群落与原始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差异巨大。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显着增加(P<0.05),40-45cm土壤厚度样地盖度已接近原始群落水平,同时地上生物量显着高于原始群落(P<0.05)。土壤厚度的增加不同程度增加了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但是增加幅度不显着(P>0.05),40-45cm土壤厚度条件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40-45cm覆土是煤矸石山土壤复垦的有效措施。相关分析表明,除全钾之外,所有土壤指标与植物生长指标有正相关关系。从提高恢复效率及经济角度考虑,可通过施肥特别是施用有机肥替代覆土,通过植物-土壤相互促进,改善土壤质量,加快煤矸石山生态恢复进程。4.轻施肥、中施肥、重施肥、1年不施肥、6年不施肥等不同施肥水平对植物物种数没有造成影响,施肥量的增加促进了垂穗披碱草的生长繁衍,冷地早熟禾、星星草的重要值占比相应下降。施肥不会引起人工草地群落丰富度的变化,而多年不施肥后群落丰富度指数显着降低(P<0.05)。中施肥措施更有利于植物盖度、密度、高度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增加,施肥量太大或者太小均不利于植物生长,不施肥特别是多年不施肥会造成人工草地严重退化。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变化不明显,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均不同程度增加,全钾、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先增加后降低,土壤pH逐步下降但下降程度不显着,中度以上施肥水平措施是土壤性质得到改良的有效措施。5.人工建植、人工建植+覆土、人工建植+施肥3种恢复措施均能够形成人工草地群落,但草地群落组成差别较大,植被盖度、高度、密度及地上生物量等植物生长特征差异显着(P<0.05),3种恢复措施均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但与原始群落相比,短期人工恢复对土壤肥力及pH的改善作用依然有限。单纯的人工建植方式不利于高寒矿区生态恢复,采取人工建植+覆土或人工建植+施肥的组合方式,是恢复高寒矿区煤矸石山的有效途径。6.不同恢复时间人工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差别不大,群落组成简单、物种数低。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垂穗披碱草、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重要值逐步增加,而冷地早熟禾、星星草重要值逐步减少。恢复时间的延长引起人工草地丰富度指数逐步增加,但是增加程度不显着(P>0.05),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逐步下降,恢复4年后达显着性水平(P<0.05)。草地总盖度、总密度、平均高度、地上部分生物量变化均不明显,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P>0.05),短期内人工草地植被生长相对稳定。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土壤中的全氮含量变化不明显,全磷含量略有增加,全钾含量略有减少,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恢复4年与恢复当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9.68%、66.07%、18.67%。恢复2年、4年后,土壤有机质增加趋势明显(P<0.05)。土壤pH值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步增加,土壤由酸性逐步向中性过度。7.通过回归方程及预测模型判断,随着人工草地演替年限的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保持不变,全磷含量逐步增加,全钾含量有所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明显,土壤酸碱性质得到改良,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下降明显,人工草地植被盖度、密度、地上部分生物量有下降的潜在风险。对煤矸石山覆土改良土壤并建立人工草地群落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仍需采取施肥及补播等措施,保持土壤营养状况,维持一定程度的覆盖度和群落多样性,以防止人工草地退化。8.通过建立VOR/CVOR模型,对高寒矿区煤矸石山植被和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及恢复潜力进行评价。在应用该模型过程中,针对煤矸石山生态系统恢复特点,将CVOR模型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OCVOR模型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对18种恢复措施进行综合比较发现,施加人工恢复措施后,地上植被能够快速得到恢复,植被生长状况较好,但是在同等恢复条件之下,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及恢复潜力仍然相对较弱。在人工建植期间或建植后,采取表土覆盖、中度以上施肥方式,植被恢复潜力和生态系统恢复潜力均表现较强,以上方式是木里地区煤矸石山有效的植被和生态系统恢复方式。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与18种措施VOR、OCVOR健康等级、恢复潜力5级划分结果一致,聚类分析结果良好,符合实际状况。从减少经济投入的角度考虑,优先采用人工建植+覆盖无纺布+中度以上施肥的恢复措施,同时避免施肥量过大,对植物造成伤害。此外,需适当采取补播的方式增加人工草地盖度和生物多样性。

刘冠明[5](2018)在《广东杂草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耐盐基因挖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质资源是水稻育种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获取水稻育种优良种质资源,本研究在广泛收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杂草稻种质材料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杂草稻种质为材料,分析了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种子耐储藏性、不同生育时期耐盐性遗传多样性以及分子遗传多样性;采用基于RNA-seq的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进行了耐盐杂草稻种质ZJ3耐盐相关基因挖掘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收集了广东不同地区的169份杂草稻种质材料。这些材料来自广东七个不同地区,其中湛江地区收集的材料最多,其次是潮汕地区,再次是江门地区。惠州河源梅州地区最少。2.选取40份代表性广东杂草稻种质的形态性状调查表明,分蘖数变幅为9.6~17.8个/株,平均值为14.3个/株,变异系数为15.20%;株高变幅为94.9~135.3cm,平均值为114.3cm,变异系数为8.76%;播种至抽穗天数变幅为59.7~75.5d,平均值为69.5d,变异系数为6.27%;有效穗数变幅为6.7~13.6穗/株,平均值为10.2穗/株,变异系数为17.90%;谷粒长变幅为5.35~10.92mm,平均值为8.16mm,变异系数为12.85%;谷粒宽变幅为2.26~3.19mm,平均值为2.61mm,变异系数为9.51%;谷粒长/宽变幅为2.06~4.75,平均值为3.12,变异系数为18.13%;有的杂草稻种质材料的落粒性强,有的种质材料不容易落粒;杂草稻种质材料中,有长芒、短芒和无芒的各种类型;谷壳颜色有黄色、褐色和斑点色类型;籽粒米皮颜色有红色、黑色和白色类型。3.通过人工老化对17份种质材料进行耐储藏性鉴定表明,人工老化30天后,有8份材料仍有50%以上的发芽率;人工老化40天后,有2份材料仍有30%以上的发芽率。对17份不同种质材料在芽苗期、苗期、分蘖期进行耐盐性分析表明,在0.5%Na Cl和1%Na Cl两种盐胁迫浓度处理下,材料ZJ3、ZJ2和CS1在芽苗期和苗期均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在0.5%Na Cl和0.8%Na Cl两种浓度盐胁迫处理下,材料ZJ3和JM1在分蘖期的耐盐性较强。4.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40份代表性广东杂草稻种质材料进行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22对SRAP标记引物共检测到多态性位点141个,每对引物可检测出4~9个,平均检测出6.4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百分率为22.22%~87.5%,平均多态性百分率为64.39%。地区内种质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小于全部种质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也小于不同地区间种质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遗传距离0.12为阀值,可将40份种质材料聚为八大类。5.利用基于RNA-seq的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分析耐盐杂草稻种质ZJ3与不耐盐水稻品种金农丝苗在苗期0.5%Na Cl盐胁迫处理和对照的盐胁迫响应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耐盐杂草稻种质ZJ3盐胁迫处理T1与其对照CK1比较,共检测出1322个表达差异基因,其中1073个基因上调表达,249个基因下调表达;不耐盐水稻品种金农丝苗盐胁迫处理T2与其对照CK2比较,共检测出1222个表达差异基因,其中373个基因上调表达,849个基因下调表达;与不耐盐水稻品种金农丝苗比较,耐盐杂草稻种质ZJ3共检测出644个表达差异基因,其中564个基因上调表达,80个基因下调表达。(2)耐盐材料ZJ3和不耐盐材料金农丝苗0.5%Na Cl盐胁迫处理和对照的差异表达基因中,两个材料在盐处理后共同表现差异表达的基因有261个,ZJ3盐胁迫处理T1与其对照CK1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061个是T1特异表达的;金农丝苗T2与其对照CK2差异表达基因中有961个是T2特异表达的。(3)采用0.5%Na Cl盐胁迫处理后,与不耐盐水稻品种金农丝苗比较,耐盐杂草稻种质ZJ3特异的盐响应基因有145个。通过GO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基因的功能主要包括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定位和刺激反应、细胞组分、细胞、细胞器、催化活性、绑定和转运活性基因等。6.从耐盐杂草稻ZJ3盐胁迫响应特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到了25个与耐盐相关的基因,其中有1个耐盐转录因子基因(DREB2)和24个其它基因,包括氧化还原酶基因、蛋白激酶基因、核酸三磷酸酶基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磷酸化酶基因、阳离子转运相关蛋白基因和苯丙烷合成相关基因。选取其中7个基因进行q PCR分析的结果表明,盐胁迫处理后,ZJ3与对照比较,4个基因明显差异表达,且均为上调,与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的结果相似;ZJ3和金农丝苗比较,Os01g0206700(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Os02g0167300(核苷三磷酸酶基因)和转录因子基因DREB2(失水蛋白转录因子基因)等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依然有较明显的差异,且表现为上调,与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的结果相似。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广东杂草稻材料具有较高的形态性状、耐盐性和种子耐储藏性遗传多样性;一定的分子遗传多样性;获得了盐胁迫下杂草稻材料ZJ3的特异响应基因145个,其中耐盐相关基因25个。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广东杂草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王宗帅[6](2015)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净化空气、固碳释氧、提供畜牧产品、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防风固沙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围封割草、适度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净初级生产力、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循环等方面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在空间格局上相间分布着沙丘、滩地、湿地等草地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围封割草、适度放牧)对不同生境类型草地的影响机制,可以为我们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草地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以浑善达克沙地常见的滩地(冰草群落、冷蒿群落、羊草群落、针茅群落、拂子茅群落)、沙丘(虫实群落)以及湿地(星星草群落、芦苇群落)作为试验对象,2008年以来连续5年对以上8种植物群落进行了野外调查取样以及室内试验分析。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适度放牧样地地上植被的物种丰富度更加稳定,优于围封割草样地。调查初期围封割草样地的8种植物群落在物种丰富度、植被盖度、植物高度等三个方面的指标均显着高于自由放牧8种植物群落(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封割草样地的7种群落(蒙古虫实群落除外)的物种丰富度呈整体下降趋势(分别下降5.66%至46.49%),适度放牧样地的7种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相对稳定状态,到调查末期适度放牧样地的植物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显着高于围封放牧的样地(P<0.05)。对沙丘而言,围封割草样地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植被盖度、植物高度等三个指标显着优于适度放牧样地(P<0.05)。对滩地和湿地而言,围封割草样地的物种丰富度显着高于适度放牧样地的物种丰富度(P<0.05),至调查末期适度放牧样地的物种丰富度显着高于围封割草样地(P<0.05)。2.适度放牧样地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的初级生产力。5年的数据表明,围封割草样地的7种植物群落(蒙古虫实群落除外)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都显着高于适度放牧样地(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封割草样地7种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呈显着下降趋势(分别下降6.05%至49.84%、7.80%至60.13%)(P<0.05),适度放牧土地利用方式下8种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未呈下降趋势,其均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围封割草样地,3种生境类型(沙丘样地、滩地样地、湿地样地)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都显着高于适度放牧样地(P<0.05)。滩地和湿地是浑善达克沙地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围封割草条件下其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都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适度放牧可保证土壤物理性状整体更加稳定。无论围封割草还是适度放牧的同一植物群落土壤容重差异不显着(P>0.05)。2008年到2012年数据表明,8种植被群落的土壤容重与土壤含水量都呈动态变化过程。8种植被群落的土壤容重年纪间未呈现出逐年下降或升高的趋势(P>0.05)。围封割草与适度放牧的沙丘样地、滩地样地、湿地样地的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数据均未呈现出逐年下降或升高的趋势(P>0.05)。3.适度放牧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维持。7种植物群落(蒙古虫实群落除外)在围封割草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全氮、速效磷、速效氮以及有机碳含量连续5年下降,其中2012年的土壤全氮、速效磷及速效磷含量显着低于该群落2008年的土壤养分数据(P<0.05),土壤全氮的下降范围在9.59%到31.65%之间,速效磷含量的下降范围在3.82%到31.53%之间,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下降范围在7.8%到22.05%之间。适度放牧样地土壤养分相对稳定。适度放牧样地和围封割草样地土壤速效钾含量都没未出现显着变化(P>0.05)。无论围封割草样地的三种生境类型(沙丘样地、滩地样地、湿地样地)还是适度放牧样地的三种生境类型(沙丘样地、滩地样地、湿地样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围封割草样地沙丘样地、滩地样地以及湿地样地的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及速效磷含量显着下降(P<0.05),适度放牧样地年纪间养分条件维持相对稳定。4.综合分析和处理土壤中有机碳、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碳氮比、容重、含水量、电导率以及年纪降雨量等生态数据,用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数据,分别与前面的土壤理化等数据建立相关的数学回归模型,我们得到以下几个重要结论:1对于围封割草样地而言,其地上生物量的主要限制性生态因子是土壤(0-30cm)速效磷含量,对于适度放牧的样地而言主要限制性生态因子是土壤含水量;2围封割草样地地下生物量主要受土壤(0-30cm)速效磷含量影响,适度放牧样地受土壤(0-30cm)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最大。5.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化是衡量一个植物群落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同样利用逐步回顾的数学分析方法,综合分析5年来土壤的理化性质等数据的变化。我们得到以下重要结论:1适度放牧样地植被的物种丰富度相对于围封割草样地来说更加稳定;2适度放牧样地的植物物种丰富度的限制性生态因子是土壤土壤(0-30cm)速效磷含量,围封割草样地受土壤(0-300cm)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最大;3围封割草下沙丘、滩地和湿地的植物物种丰富度都有一种土壤养分条件起决定性的作用,适度放牧样地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以上结果表明,适度放牧样地不但可以提供更稳定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其土壤养分条件也明显好于围封割草样地;综合比较和分析目前浑善达克沙地适度放牧样地与围封割草样地两种主要的土地管理模式,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效率考虑,适度放牧是该地区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草地利用方式。

李洪影[7](2014)在《生物措施对松嫩平原盐碱退化草地改良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松嫩草地是我国东北西部绿色生态屏障,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生态意义。但是由于自然原因和长期的不合理利用致使草地出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尤其是草地盐碱化加重。松嫩草地己有近7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并且目前仍以1.5-2%的速度递增,其中有20-30%已成光盐碱斑,完全失去了放牧利用价值。草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退化,牲畜头数又不断增加,更加剧了草地盐碱化程度,成为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退化盐碱草地的治理与恢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本研究以松嫩平原西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立功村退化盐碱草地为试验基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补播一年生牧草东饲1号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Beauv.cv.dongsi No.2)和虎尾草(Chloris virgata Swartz)、多年生牧草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 (Turcz.) Scribn.)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latum (Trin.) Link),以未进行补播作为对照(CK),并配合四种玉米秸秆覆盖量{分别为2kg m-2(2M)、1.5kg m-2(1.5M)、1kg m-2(1M)和0kgm-2(0M)}共计20个处理,通过2010-2012年连续三年的野外定点试验,研究了补播牧草及覆盖秸秆这一生物措施模式下植被修复生长情况,退化盐碱草地0-10cm和10-20cm土层的土壤养分、pH、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钠、全盐量、盐分含量、土壤酶活性(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及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变化及其规律,并利用Real-time PCR和PCR-DGGE技术研究四种秸秆覆盖量下四种耐盐碱牧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大小及结构多样性的影响,评价生物措施(补播牧草+秸秆覆盖)对退化盐碱草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改良的效果,筛选出适宜盐碱草地修复及改良的牧草品种及秸秆覆盖量,确定建立适合当地土壤改良的最佳模式。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生物措施对植被恢复的影响补播后及时覆盖秸秆,可有效保持土壤水分和固定种子,植物的出苗、保苗和生长都得到显着提高,其中在2012年,补播星星草和野大麦在1.5M处理下与0M相比,生长高度和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5.75%、14.06%和15.99%、13.08%;补播东饲1号稗草和虎尾草在2M处理下与0M相比,生长高度和生物量分别提高了6.59%、27.9%和9.25%、10.88%。(2)生物措施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生物措施可显着提高0-10和10-20cm土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并且与耐盐牧草的种植年限呈正相关。补播星星草和野大麦的改善效果显着高于东饲一号稗草、虎尾草和CK(P<0.05)。土壤的TP含量在耐盐牧草种植三年后,略有增加。(3)生物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生物措施可显着降低在0-10和10-20cm土层土壤的pH值、电导率、交换性钠含量,并且与耐盐牧草的种植年限呈负相关。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可溶性盐中K+、Ca2+、Cl-离子含量增加,SO42-、HCO3-、Na+、Mg2+离子含量减少,土壤化学性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经过三年的对比试验可知,野大麦1.5M组合改良效果更为明显。(4)生物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生物措施可显着提高0-10和10-20cm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且与耐盐牧草的种植年限呈正相关。补播星星草和野大麦脲酶、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东饲1号稗草、虎尾草和CK(P<0.05);补播虎尾草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牧草处理(P<0.05)。经过三年的对比试验可知,虎尾草2M组合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幅度最大;野大麦1.5M组合脲酶、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幅度最大。(5)生物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生物措施可显着提高0-10和10-20cm土层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并且与耐盐牧草的种植年限呈正相关。在0-10cm土层,补播野大麦处理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幅度最大,分别是39.49%、44.39%和48.40%,而在10-20cm土层补播星星草处理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幅度最大,分别是27.78%、44%和49.98%。经过三年对比可知,种植星星草或野大麦2M组合显着增加了退化盐碱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6)生物措施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大小的影响种植第三年牧草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Real-time PCR结果表明,补播星星草和野大麦后植物根际土壤细菌16S rDNA和真菌18S rDNA拷贝数显着高于东饲1号稗草、虎尾草和CK处理(P<0.05),并且秸秆覆盖量为1.5M时细菌16S rDNA和真菌18S rDNA拷贝数最高。(7)生物措施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的影响PCR-DGGE结果表明,生物措施改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覆盖秸秆提高了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真菌Shannon-Weaver指数、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同植物品种根际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不同,主要表现在DGGE条带的亮度、迁移度特异条带和缺失条带上。综上所述,生物措施(覆盖秸秆和补播牧草)提高了松嫩平原退化盐碱草地土壤养分含量,降低了土壤的pH,改善土壤化学性质及盐分离子含量,使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增加;PCR-DGGE结果表明覆盖和种植牧草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产生了影响;Real-time PCR结果表明覆盖秸秆和种植牧草改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大小。从植被恢复,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态环境三方面综合考虑,秸秆覆盖量为1.5kgm-2+种植多年生牧草是最佳组合。

张静[8](2010)在《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区植被耐盐性与绿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河三角洲高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和高蒸降比、植被稀少,环境日趋恶劣,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立足黄河三角洲的实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15种盐生植物,利用植物对盐分的敏感时期,快速选择出适宜重盐碱区绿化的耐盐树、草、花卉等植被;分别在不同含盐量的黄河大堤堤顶、堤坡、护堤地进行不同的组合种植,从它们的生长情况以及对土壤的结构、肥力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并进行了适宜耐盐植被的配套技术研究,解决了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区的绿化难题。主要试验内容和结果如下:1黄河下游大堤重盐碱区土壤含盐量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胜利大桥起至黄河入海处含盐量依次增加,距离入海口越近含盐量越高;堤顶、堤坡和护坡地从上到下土壤含盐量依次递增。2通过耐盐性试验筛选出了耐盐草、耐盐花卉和耐盐树等植被。耐盐草:碱蓬、星星草、芦苇;耐盐花卉:大叶补血草、马蔺、大花萱草;耐盐树:柽柳、红花槐、绒毛白蜡。3不同含盐量地段选择不同盐生植物组合的绿化模式①含盐量1.0%以上重度盐碱护坡地绿化模式采取种植耐盐能力强的柽柳、碱蓬、大叶补血草和马蔺进行绿化,柽柳做绿篱,碱蓬、大叶补血草和马蔺片植做花镜,堤坡呈现一片蓝色。②含盐量0.6-1.0%中度盐碱区的护坡绿化模式该试验区以红色大花萱草为主,大叶补血草、马蔺、萱草和芦苇为辅,护坡较低处种植芦苇,分区段配蓝色、红色、黄色、白色不同的组合。③含盐量0.6%以下的轻盐碱区的护坡绿化模式试验区段土壤含盐量相对较低,黄河大堤堤顶选择红花槐间作绒毛白蜡做为行道树,星星草作为地被植物的绿化模式进行大堤绿化。堤坡以黄色大花萱草为主,其它品种萱草和马蔺等多种颜色花卉按比例搭配种植,红花槐和绒毛白蜡做风景树,不均匀的点缀其中。4选择耐盐植物组合进行绿化可促进盐碱土的脱盐试验证明,种植耐盐植物,增加地面覆盖,减少地面水分蒸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盐分的上升,促进土壤脱盐加速。耐重盐植物组合60cm土层内土壤脱盐率:0-20cm为10.49%,20-40cm为8.87%,40-60cm为4.35%;耐中度盐碱植物组合60cm土层内土壤脱盐率:0-20cm为12.23%,20-40cm为9.04%,40-60cm为4.76%;耐轻度盐碱植物组合60cm土层内土壤脱盐率:0-20cm为13.16%,20-40cm为9.56%,40-60cm为5.08%。5选择耐盐植物组合进行绿化改善盐碱土壤的物理结构试验证明,种植耐盐植物后,都会使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增加,为土壤微生物和作物根系提供呼吸条件,改良土壤结构。种植一年后,耐重盐植物组合使土壤容重减小0.07g/cm3,孔隙度增加6.2%;中度耐盐植物组合使土壤容重减小0.08g/cm3,孔隙度增加8.4%;轻度耐盐植物组合使土壤容重减小0.10g/cm3,孔隙度增加9.7%。6选择耐盐植物组合进行绿化可提高盐碱土的肥力试验证明,种植各种耐盐植物后,盐碱土壤的N、P、K水平和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耐重盐植物组合使土壤中的N增加42%,P增加34%,K增加15%,有机质含量比种植前的重盐碱地提高27.2%;中度耐盐植物组合使土壤中的N增加19%,P增加14%,K增加9%,有机质含量比种植前的重盐碱地提高21.4%;轻度耐盐植物组合使土壤中的N增加15%,P增加10%,K增加7%,有机质含量比种植前的重盐碱地提高17.3%。同时结合试验进行适宜耐盐植被的配套技术研究,,为今后黄河三角洲的绿化提供一定的依据。

卢素锦,周青平,颜红波[9](2009)在《Na2CO3胁迫下青海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等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对Na2CO3胁迫下青海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呼吸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Na2CO3胁迫下,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呼吸强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均下降,当Na2CO3浓度大于5.00%时,青海星星草种子在播种后至测量结束时,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呼吸强度几乎都没有变化,三者与Na2CO3胁迫浓度的负相关关系均极其显着。在播种后的1~8d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两者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第8天以后,可溶性糖含量开始降低,而淀粉酶活性继续升高,说明可溶性糖已被利用、转化或合成新物质,Na2CO3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减少主要是因为淀粉酶活性受到了抑制。水解酶活性降低、储藏物质不能动员导致其不能水解、呼吸代谢受抑制是Na2CO3胁迫下青海星星草种子萌发受抑制的主要原因。

卢素锦[10](2008)在《盐碱胁迫对同德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Griseb.)Scribn. & Merr,cv Tongde]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对同德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Griseb.)Scribn.&Merr,cv Tongde]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进行盐碱胁迫,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Na2CO3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生长势与Na2CO3胁迫浓度呈现出极其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影响同德小花碱茅种子累积发芽率的Na2CO3浓度的适宜值、临界值、极限值分别为1.42%,2.62%,3.94%,当Na2CO3浓度大于6.00%时,种子不再萌发。清水复萌实验表明,经较高浓度Na2CO3处理的种子仍具有较高的发芽潜能。2.同德小花碱茅种子的吸水量随着Na2CO3浓度增高而逐渐降低。但不同阶段吸水量随着Na2CO3浓度的上升而下降的幅度不同。Na2CO3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种子的膜系统修复受阻,Na2CO3浓度与膜透性正相关极其显着。膜透性与发芽率之间也呈极其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膜修复受阻是Na2CO3胁迫抑制同德小花碱茅种子萌发的重要原因之一。3.在Na2CO3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呼吸强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均下降,当Na2CO3浓度大于5.00%时,同德小花碱茅种子在播种后至测量结束时,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呼吸强度几乎都没有变化,三者与Na2CO3胁迫浓度的负相关关系均极其显着。水解酶活性降低、储藏物质不能动员导致其不能水解、呼吸代谢受抑制是Na2CO3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种子萌发受抑制的主要原因。4.用不同浓度的Na2CO3溶液和不同浓度的混合盐溶液处理同德小花碱茅幼苗,6d后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强度(Tr)、水分利用效率(WUE)、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浓度盐碱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具有一定的耐盐光合蒸腾特性和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

二、星星草的栽培利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星星草的栽培利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高寒区典型不同人工牧草对土壤线虫群落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
        1.2.2 土壤线虫研究进展
        1.2.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不同牧草对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影响
        2.1.2 不同牧草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2.1.3 不同牧草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区概况
        2.3.2 研究区样地选取
        2.3.3 土壤样品的采集
        2.3.4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牧草对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土壤微生物量
        3.2.2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牧草对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3.2 影响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牧草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土壤线虫的提取以及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4.2.2 数据处理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类型牧草的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4.3.2 土壤线虫群落代谢足迹特征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牧草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土壤DNA提取
        5.2.2 PCR扩增
        5.2.3 分类预测和功能注释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不同牧草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5.3.2 不同牧草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5.4 讨论
        5.4.1 不同牧草下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5.4.2 不同牧草下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呼伦贝尔草原盐碱植物群落结构与其先锋物种生理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盐碱土概述
        1.1.1 盐碱土的概况
        1.1.2 盐碱土的成因
        1.1.3 盐碱土对植物的危害
        1.1.4 盐碱土的分布
    1.2 耐盐碱植物群落概述
        1.2.1 植物群落
        1.2.2 盐生植物
        1.2.3 植物耐盐碱机理
    1.3 代谢组学研究概况
        1.3.1 植物代谢组学
        1.3.2 代谢组学的研究内容
        1.3.3 代谢组学技术与方法的发展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盐胁迫下矿质元素的分布特征
        1.4.2 盐胁迫下代谢物的分布特征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2 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盐碱植物群落生境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土壤类型
        2.1.4 植物多样性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工具
        2.2.2 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2.2.3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2.2.4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5 试验分析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分析
        2.4.1 盐碱植物
        2.4.2 盐碱植物群落结构
        2.4.3 研究区土壤盐碱度
        2.4.4 土壤理化性质的垂向差异
    2.5 讨论
3 碱蓬群落与星星草群落及其优势种元素分布特征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3.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2.3 试验分析
        3.2.4 数据预处理及多元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土壤盐碱化指标比较分析
        3.3.2 土壤类型的划分
        3.3.3 碱蓬群落和星星草群落空间特异性
        3.3.4 碱蓬群落和星星草群落叶片、茎和根中元素浓度的变化规律
        3.3.5 碱蓬群落和星星草群落的主成分分析
        3.3.6 碱蓬群落和星星草群落土壤矿质元素的变化规律
        3.3.7 碱蓬与星星草土壤和植物中元素分布
        3.3.8 碱蓬和星星草耐盐碱比较
        3.3.9 碱蓬与星星草主要元素含量比较
        3.3.10 碱蓬和星星草主要元素的分布规律
        3.3.11 植物各组织部位对土壤中主要矿物元素的吸收能力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碱蓬和星星草初生代谢分布特征
    4.1 引言
    4.2 实验处理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预处理
        4.2.2 GC-MS分析方法
        4.2.3 数据预处理及多元统计分析
    4.3 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碱蓬和星星草酚类代谢分布特征
    5.1 引言
    5.2 实验处理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预处理
        5.2.2 分析方法
        5.2.3 数据预处理及多元统计分析
    5.3 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寒矿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低温环境条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不同恢复措施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3 不同恢复时间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1.2.1 矿区环境问题及矿区生态恢复概念
        1.2.2 煤矸石山生态恢复的基本途径
        1.2.3 低温胁迫研究进展
        1.2.4 植被恢复潜力研究进展
    1.3 小结
第2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低温对3 种人工栽培种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
        2.1.2 不同人工恢复措施下植被恢复效果比较
        2.1.3 不同恢复时间下植被和土壤恢复效果比较
        2.1.4 基于VOR/CVOR模型下的高寒矿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潜力评估
    2.2 研究目标
    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3.1 人工栽培种低温环境适应能力
        2.3.2 不同人工恢复措施下的植被恢复效果
        2.3.3 植被和土壤随时间的演替变化规律
        2.3.4 不同人工恢复措施下植被恢复潜力大小
    2.4 研究方法
        2.4.1 技术路线
        2.4.2 研究区自然概况
        2.4.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低温对3种人工栽培种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样地选择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气象资料的选取
        3.3.2 取样及指标测定
        3.3.3 越冬率测定
        3.3.4 土壤种子库测定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自然降温过程中日气温变化特征
        3.5.2 自然降温对3 种植物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5.3 自然降温对3种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5.4 自然降温对3 种植物丙二醛及钾钠钙离子含量的影响
        3.5.5 自然降温条件下3 种植物抗寒性综合评价
        3.5.6 自然降温对3 种植物越冬率及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3.6 讨论
        3.6.1 低温胁迫下植物渗透调节物质变化规律
        3.6.2 低温胁迫下植物抗氧化酶系统变化规律
        3.6.3 低温胁迫下植物体内无机离子变化规律
        3.6.4 低温胁迫下不同栽培种抗寒性综合评价
        3.6.5 低温胁迫下植物越冬率及土壤种子库变化特征
    3.7 小结
第4章 基于改善低温环境条件的人工恢复措施研究
    4.1 引言
    4.2 样地选择与设计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指标的选取及测定
        4.3.2 指标的计算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抗寒措施下群落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4.5.2 不同抗寒措施下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4.5.3 不同抗寒措施下植被盖度变化特征
        4.5.4 不同抗寒措施下植物密度变化特征
        4.5.5 不同抗寒措施下植物高度变化特征
        4.5.6 不同抗寒措施下地上生物量变化特征
    4.6 讨论
        4.6.1 不同抗寒措施对人工建植草地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4.6.2 不同抗寒措施对人工建植草地生长特征的影响
    4.7 小结
第5章 坡位不同引起的土壤厚度变化对植被及土壤特征的影响
    5.1 引言
    5.2 样地选择与设计
    5.3 材料与方法
        5.3.1 植物生长指标的选取和测定
        5.3.2 土壤指标的选取和测定
    5.4 数据处理
    5.5 结果与分析
        5.5.1 坡位不同引起的土壤厚度变化对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5.5.2 坡位不同引起的土壤厚度变化对草地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5.5.3 坡位不同引起的土壤厚度变化对草地群落相似性的影响
        5.5.4 坡位不同引起的土壤厚度变化对草地植被生长特征的影响
        5.5.5 坡位不同引起的土壤厚度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5.5.6 坡位不同引起的土壤厚度变化条件下植物和土壤的相关性
    5.6 讨论
        5.6.1 坡位不同引起的土壤厚度变化对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5.6.2 坡位不同引起的土壤厚度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6.3 坡位不同引起的土壤厚度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5.6.4 植物生长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5.6.5 水土流失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5.7 小结
第6章 不同施肥水平对植被恢复及土壤特征的影响
    6.1 引言
    6.2 样地选择与设计
    6.3 材料与方法
        6.3.1 植物生长指标的选取和测定
        6.3.2 土壤指标的选取和测定
    6.4 数据处理
    6.5 结果与分析
        6.5.1 不同施肥水平下草地群落物种组成
        6.5.2 不同施肥水平下草地群落结构变化
        6.5.3 不同施肥水平下草地群落相似性
        6.5.4 不同施肥水平下草地植被生长特征比较
        6.5.5 不同施肥水平下土壤性质变化特征
        6.5.6 不同施肥水平下植物生长和土壤性质相关性分析
        6.5.7 施肥量与植物和土壤指标间的回归分析
    6.6 讨论
        6.6.1 不同施肥水平对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特征的影响
        6.6.2 不同施肥水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6.6.3 不同施肥水平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6.6.4 土壤和植物的相互作用
        6.6.5 施肥量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
    6.7 小结
第7章 基于施肥和覆土措施的恢复效果比较研究
    7.1 引言
    7.2 样地选择与设计
    7.3 材料与方法
    7.4 数据处理
    7.5 结果与分析
        7.5.1 不同恢复措施下的植物群落组成特征
        7.5.2 不同恢复措施下的植物生长变化特征
        7.5.3 不同恢复措施下的土壤氮磷钾含量变化特征
        7.5.4 不同恢复措施下的土壤有机质及pH变化特征
        7.5.5 不同恢复措施下的植物和土壤指标相关性分析
    7.6 讨论
        7.6.1 不同恢复措施对人工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的影响
        7.6.2 不同恢复措施对植物生长特征的影响
        7.6.3 不同恢复措施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7.6.4 土壤和植物的相互作用
    7.7 小结
第8章 不同恢复时间对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8.1 引言
    8.2 样地选择与设计
    8.3 材料与方法
    8.4 数据整理
    8.5 结果与分析
        8.5.1 不同恢复时间下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及变化特征
        8.5.2 不同恢复时间下草地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8.5.3 不同恢复时间下草地群落相似性
        8.5.4 不同恢复时间下植物生长变化特征
        8.5.5 不同恢复时间下土壤性质变化特征
        8.5.6 不同恢复时间下指标和土壤性质相关性分析
        8.5.7 植物和土壤指标与恢复时间的回归分析及趋势预测
    8.6 讨论
        8.6.1 不同恢复时间对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特征的影响
        8.6.2 不同恢复时间对人工草地植物生长的影响
        8.6.3 不同恢复时间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8.6.4 不同恢复时间下的植被与土壤环境关系
        8.6.5 植被土壤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演变趋势
    8.7 小结
第9章 高寒矿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潜力评价
    9.1 引言
    9.2 VOR/CVOR的植被恢复潜力评判模型概述
    9.3 VOR/CVOR模型计算方法及解释
        9.3.1 参照系统的的确定
        9.3.2 基况(C)评价指数
        9.3.3 活力(V)评价指数
        9.3.4 组织力(O)评价指数
        9.3.5 恢复力(R)评价指数
        9.3.6 VOR/CVOR模型计算
    9.4 CVOR模型优化、OCVOR模型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9.5 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及恢复潜力的划分
    9.6 恢复潜力评价对象
    9.7 结果与分析
        9.7.1 不同抗寒措施下植被恢复潜力评价
        9.7.2 不同土壤厚度措施下植被恢复潜力评价
        9.7.3 不同施肥水平措施下植被恢复潜力评价
        9.7.4 基于施肥和覆土措施下的植被恢复潜力评价
        9.7.5 不同恢复时间下的植被恢复潜力评价
        9.7.6 基于回归模型的植被和生态系统未来变化趋势预测
        9.7.7 不同恢复措施植被和生态系统恢复潜力综合比较
        9.7.8 基于VOR和 OCVOR的人工恢复措施重要性排序
    9.8 讨论
        9.8.1 对不同恢复措施的分类比较
        9.8.2 对不同恢复措施的综合比较
        9.8.3 不同恢复措施的重要性排序
    9.9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特色与创新之处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广东杂草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耐盐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杂草稻的研究进展
        1.1.1 杂草稻的生物学与生长发育特征
        1.1.2 杂草稻的分类
        1.1.3 杂草稻的遗传多样性
        1.1.4 杂草稻的起源和分布
        1.1.5 杂草稻的特异性状基因
    1.2 植物耐盐性的研究
        1.2.1 耐盐植物资源筛选
        1.2.2 植物耐盐的形态和器官特征
        1.2.3 植物耐盐生理机制
        1.2.4 植物耐盐分子遗传机制
    1.3 水稻的耐盐性研究
        1.3.1 水稻的耐盐基因资源筛选
        1.3.2 水稻耐盐性的鉴定方法
        1.3.3 水稻的耐盐生理机制
        1.3.4 水稻的耐盐基因挖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广东杂草稻生物学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杂草稻种质资源收集方法
        2.1.2 杂草稻形态性状调查方法
        2.1.3 杂草稻耐储藏性鉴定方法
        2.1.4 杂草稻耐盐性鉴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广东杂草稻种质资源的收集结果
        2.2.2 广东杂草稻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差异
        2.2.3 广东杂草稻种质资源的种子耐储藏性差异
        2.2.4 广东杂草稻种质资源的耐盐性差异
    2.3 讨论
        2.3.1 广东杂草稻的分布规律
        2.3.2 广东杂草稻的生物学性状特征及其遗传多样性
        2.3.3 广东杂草稻优异性状基因种质研究及其利用可能性
第3章 广东杂草稻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广东杂草稻的分子遗传多态性
        3.2.2 广东杂草稻间的遗传差异
        3.2.3 广东杂草稻的聚类分析
    3.3 讨论
        3.3.1 广东杂草稻的分子遗传多样性特点
        3.3.2 广东杂草稻的分类
        3.3.3 广东杂草稻的起源
第4章 杂草稻的耐盐胁迫响应特异表达基因挖掘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材料及处理
        4.1.2 表达谱测序
        4.1.3 表达差异基因筛选
        4.1.4 表达差异基因功能分类
        4.1.5 杂草稻耐盐胁迫响应特异表达基因筛选
        4.1.6 杂草稻耐盐相关特异基因筛选
        4.1.7 杂草稻耐盐相关特异基因的qPCR表达验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质量
        4.2.2 检测出的表达基因数目及其覆盖度
        4.2.3 表达差异基因数目及其表达特点
        4.2.4 表达差异基因表达量特点
        4.2.5 表达差异基因的功能分类
        4.2.6 杂草稻耐盐胁迫响应特异表达基因
        4.2.7 杂草稻耐盐特异表达基因
        4.2.8 杂草稻耐盐特异表达基因的q PCR验证结果
    4.3 讨论
        4.3.1 基于RNA-seq的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在基因表达差异分析中的应用
        4.3.2 耐盐杂草稻种质ZJ3 的耐盐基因响应机制
        4.3.3 基于RNA-seq的水稻耐盐基因筛选方法的改进
        4.3.4 筛选的耐盐基因与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表1 40份杂草稻形态性状数据
附表2 不同杂草稻种质芽苗期0.5%NaCl的盐胁迫各性状敏感指数(n=17)
附表3 不同杂草稻种质芽苗期1.0%NaCl的盐胁迫下性状敏感指数(n=17)
致谢
作者简介

(6)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草地植被群落结构的影响
    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影响
    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4 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1.5 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限制性生态因子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地点概况、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点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特征
        2.1.3 植被特征
        2.1.4 土壤理化性质
    2.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引言
    3.2 结果
        3.2.1 群落水平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3.2.2 不同生境中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3.2.3 群落水平土壤全氮的变化
        3.2.4 不同生境中土壤全氮的变化
        3.2.5 群落水平土壤速效氮的变化
        3.2.6 不同生境中土壤速效氮的变化
        3.2.7 群落水平土壤速效磷的变化
        3.2.8 不同生境中土壤速效磷的变化
        3.2.9 群落水平土壤速效钾的变化
        3.2.10 不同生境中土壤速效钾的变化
        3.2.11 群落水平土壤含水量、容重及电导率的变化
        3.2.12 群落水平土壤碳氮比变化
        3.2.13 群落水平土壤氮磷比变化
        3.2.14 群落水平植物丰富度的变化
        3.2.15 不同生境中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3.2.16 群落水平植被盖度的变化
        3.2.17 不同生境中植被群落盖度的变化
        3.2.18 群落水平植物高度的变化
        3.2.19 不同生境中植物高度的变化
        3.2.20 群落水平地上生物量的变化
        3.2.21 不同生境中地上生物量的变化
        3.2.22 群落水平地下生物量的变化
        3.2.23 不同生境中地下生物量的变化
        3.2.24 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
        3.2.25 植物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3.2.26 植物丰富度与地下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3.2.27 不同生境中植物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3.2.28 不同生境中植物丰富度与地下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3.2.29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植物种的变化
        3.2.30 群落指标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3.2.31 植物丰富度限制性生态因子分析
        3.2.32 不同生境中植物丰富度限制性生态因子分析
        3.2.33 地上生物量限制性生态因子分析
        3.2.34 不同生境中地上生物量限制性生态因子
        3.2.35 地下生物量限制性生态因子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1.1 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对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4.1.2 土壤中全氮含量对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4.1.3 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对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4.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4.2.1 植物丰富度对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4.2.2 植被盖度和高度对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4.2.3 地上生物量对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4.2.4 地下生物量对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4.2.5 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之间的比值
        4.2.6 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
        4.2.7 地下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
    4.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限制性生态因子分析
        4.3.1 植物丰富度限制性生态因子分析
        4.3.2 地上生物量及地下生物量限制性生态因子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生物措施对松嫩平原盐碱退化草地改良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土壤盐渍化现状及改良措施
        1.2.1 生物改良措施
        1.2.2 化学改良措施
        1.2.3 物理改良措施
    1.3 秸秆覆盖的研究进展
        1.3.1 秸秆覆盖的发展
        1.3.2 秸秆覆盖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1.3.3 秸秆覆盖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1.3.4 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3.5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3.6 秸秆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7 秸秆覆盖的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3.8 秸秆覆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4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
        1.4.1 土壤微生物分离和纯培养
        1.4.2 Biolog碳素利用法
        1.4.3 生物标记物
        1.4.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基本概况
        2.1.1 试验区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
        2.1.4 植被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4.1 植被生长指标的测定
        2.4.2 土壤取样方法
        2.4.3 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性质的分析
        2.4.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4.5 微生物平板计数
        2.4.6 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方法
    2.5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覆盖秸秆对牧草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3.1.1 秸秆覆盖对一年生牧草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3.1.2 秸秆覆盖对多年生牧草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3.1.3 秸秆覆盖对CK小区物种的影响
    3.2 生物措施对盐碱退化草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2.1 有机质(SOM)
        3.2.2 全氮(TN)
        3.2.3 全磷(TP)
        3.2.4 全钾
        3.2.5 碱解氮(AN)
        3.2.6 速效钾(AK)
    3.3 生物措施对盐碱退化草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3.1 pH值
        3.3.2 电导率(EC)
        3.3.3 交换性钠
        3.3.4 阳离子交换量
    3.4 生物措施对盐碱退化草地土壤离子含量的影响
        3.4.1 土壤中阳离子含量
        3.4.2 土壤中阴离子含量
    3.5 生物措施对盐碱退化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1 脲酶
        3.5.2 蔗糖酶
        3.5.3 纤维素酶
        3.5.4 碱性磷酸酶
        3.5.5 多酚氧化酶
        3.5.6 过氧化氢酶
    3.6 生物措施对盐碱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6.1 真菌
        3.6.2 放线菌
        3.6.3 细菌
    3.7 覆盖秸秆对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3.7.1 覆盖秸秆对不同种植年限植物根际土壤真菌DGGE图谱条带的影响
        3.7.2 覆盖秸秆对不同种植年限植物根际土壤细菌DGGE图谱条带的影响
        3.7.3 土壤微生物群落大小的差异
4 讨论
    4.1 秸秆覆盖对退化盐碱草地改良的研究
    4.2 种植牧草对盐碱化草地改良的研究
    4.3 覆盖秸秆与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关系
    4.4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关系
    4.5 生物措施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区植被耐盐性与绿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黄河三角洲的自然概况
    1.2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植被和绿化现状
    1.3 耐盐植物的研究与利用现状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耐盐植物类型
        1.4.1 碱蓬
        1.4.2 星星草
        1.4.3 高羊茅
        1.4.4 芦苇
        1.4.5 早熟禾
        1.4.6 狗牙根
        1.4.7 大叶补血草
        1.4.8 马蔺
        1.4.9 大花首草
        1.4.10 垂盆草
        1.4.11 中国柽柳
        1.4.12 红花槐
        1.4.13 绒毛白蜡
        1.4.14 毛白杨
        1.4.15 玫瑰香葡萄
    1.5 耐盐植物的抗盐机理及耐盐植物的作用
        1.5.1 土壤盐渍化对植物的危害和影响
        1.5.2 耐盐植物的抗盐机理
        1.5.3 利用耐盐植物进行绿化的作用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气候和土壤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黄河口大堤重盐碱区盐分布规律
        2.3.2 耐盐草的选择方法
        2.3.3 耐盐花卉的选择方法
        2.3.4 耐盐树种的选择方法
        2.3.5 在不同含盐量地段采用不同耐盐植物组合绿化效果试验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黄河口大堤重盐碱区盐分布规律
    3.2 耐盐草的选择
        3.2.1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2.2 不同盐浓度对草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3.2.3 筛选出的耐重盐草种在黄河河堤上的护坡试验
        3.2.4 小结
    3.3 耐盐花卉的选择
        3.3.1 不同盐浓度对参试花卉新根生长情况的影响
        3.3.2 不同含盐量对参试花卉地上叶片部分的影响
        3.3.3 筛选出的耐盐花卉在黄河河堤上的护坡试验
        3.3.4 小结
    3.4 耐盐树种的选择
        3.4.1 不同含盐量对参试树种根系相对生根率的影响
        3.4.2 不同含盐量对不同参试树种伤害指数的影响
        3.4.3 筛选出的耐盐树种在黄河河堤上的护坡试验
        3.4.4 小结
    3.5 不同植物组合在不同含盐量区段生长一年后对土壤结构和肥力的影响
        3.5.1 耐重度盐碱植物组合在重度盐碱护坡地上生长一年后对土壤结构和 肥力的影响
        3.5.2 耐中度盐碱植物组合在中度盐碱堤坡种植一年后对土壤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5.3 耐轻度盐碱植物组合在轻度盐碱堤坡种植对一年后土壤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5.4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黄河下游大堤重盐碱区土壤含盐量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4.2 通过耐盐性试验筛选出的耐盐草、耐盐花卉和耐盐树等植被
    4.3 不同含盐量的地段选择不同耐盐植物组合的绿化模式
    4.4 不同植物组合在不同含盐量区段生长一年后对土壤结构和肥力的影响
    4.5 耐盐植物的繁殖和绿化技术探讨
        4.5.1 碱蓬的繁殖和绿化技术
        4.5.2 星星草的繁殖和绿化技术
        4.5.3 芦苇的繁殖和绿化技术
        4.5.4 马蔺的繁殖和绿化技术
        4.5.5 大花董草的繁殖和绿化技术
        4.5.6 大叶补血草的繁殖和绿化技术
        4.5.7 怪柳的繁殖和绿化技术
        4.5.8 红花槐的繁殖和绿化技术
        4.5.9 绒毛白蜡的繁殖和绿化技术
    4.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Na2CO3胁迫下青海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等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盐溶液配制
    1.3 种子培养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2.2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3 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10)盐碱胁迫对同德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Griseb.)Scribn. & Merr,cv Tongde]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青海省生态环境及盐渍土现状
    1.2 牧草耐盐碱性研究进展
    1.3 星星草研究进展
    1.4 同德小花碱茅简介
第二章 Na_2CO_3胁迫对同德小花碱茅种子萌发的影响
    2.1 Na_2CO_3胁迫对同德小花碱茅种子萌发过程中发芽率等的影响
        2.1.1 材料和方法
        2.1.1.1 材料
        2.1.1.2 研究方法
        2.1.2 结果分析
        2.1.2.1 不同浓度 Na_2CO_3对同德小花碱茅种子萌发的影响
        2.1.2.2 Na_2CO_3胁迫对同德小花碱茅种子萌发后生长的影响
        2.1.2.3 发芽指数(Gi)和活力指数(VI)
        2.1.2.4 清水复萌后同德小花碱茅种子萌发与萌发前 Na_2CO_3浓度的关系
    2.2 Na_2CO_3胁迫对同德小花碱茅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及膜透性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材料
        2.2.1.2 测定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2.1 不同浓度 Na_2CO_3胁迫对同德小花碱茅种子萌发过程吸水的影响..
        2.2.2.2 Na_2CO_3胁迫对同德小花碱茅种子萌发过程膜透性的影响
        2.2.3 讨论
    2.3 Na_2CO_3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种子萌发过程中几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2.3.1 材料与方法
        2.3.1.1 供试材料
        2.3.1.2 盐溶液配制
        2.3.1.3 种子培养
        2.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2.1 Na_2CO_3胁迫下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2.3.2.2 Na_2CO_3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3.2.3 Na_2CO_3胁迫对同德小花碱茅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强度的影响
        2.3.3 讨论
第三章 盐碱胁迫对同德小花碱茅幼苗生长的影响
    3.1 不同浓度 Na_2CO_3胁迫对同德小花碱茅幼苗生长的影响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实验材料
        3.1.1.2 材料培养及处理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3.1 不同浓度 Na_2CO_3 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幼苗叶片光合速率(Pn)变化
        3.1.3.2 不同浓度 Na_2CO_3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幼苗叶片气孔导度(Gs)变化
        3.1.3.3 不同浓度 Na_2CO_3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幼苗叶片胞间 CO浓度(Ci)变化
        3.1.3.4 不同浓度 Na_2CO_3 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幼苗叶片蒸腾速率(Tr)变化
        3.1.3.5 不同浓度 Na CO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幼苗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3.1.4 讨论
    3.2 不同浓度混合盐溶液对同德小花碱茅幼苗生长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1.1 实验材料
        3.2.1.2 材料培养及处理
        3.2.1.3 相对电导率测定
        3.2.1.4 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 CO_2浓度、蒸腾强度测定
        3.2.1.5 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3.2.1.6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3.2.1.7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3.2.1.8 数据统计分析
        3.2.2 结果与分析
        3.2.2.1 盐碱胁迫对同德小花碱茅幼苗生长的影响
        3.2.2.2 不同浓度混合盐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变化
        3.2.2.3 盐碱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幼苗叶片光合速率(Pn)变化
        3.2.2.4 盐碱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幼苗叶片气孔导度(Gs)变化
        3.2.2.5 盐碱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幼苗叶片胞间 CO2 浓度(Ci)变化
        3.2.2.6 盐碱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幼苗叶片蒸腾速率(Tr)变化
        3.2.2.7 盐碱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幼苗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3.2.2.8 盐碱胁迫下同德小花碱茅幼苗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累积
        3.2.3 讨论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星星草的栽培利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寒区典型不同人工牧草对土壤线虫群落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 王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
  • [2]不同材料无纺布覆盖对高寒生态修复草种生长特性的影响[J]. 陈白洁,王丰毅,周华坤,张振华. 草业科学, 2021(05)
  • [3]呼伦贝尔草原盐碱植物群落结构与其先锋物种生理生态研究[D]. 芦雪妍.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4]高寒矿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潜力研究[D]. 杨鑫光. 青海大学, 2019
  • [5]广东杂草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耐盐基因挖掘[D]. 刘冠明.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1)
  • [6]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研究[D]. 王宗帅.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7)
  • [7]生物措施对松嫩平原盐碱退化草地改良效果的研究[D]. 李洪影.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8]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区植被耐盐性与绿化技术研究[D]. 张静.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
  • [9]Na2CO3胁迫下青海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等的变化[J]. 卢素锦,周青平,颜红波. 广西植物, 2009(04)
  • [10]盐碱胁迫对同德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Griseb.)Scribn. & Merr,cv Tongde]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D]. 卢素锦. 青海大学, 2008(1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