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整治危险化学品水上运输

一、宿迁整顿水上危险化学品运输(论文文献综述)

朱娟[1](2019)在《湘江航运水污染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水环境保护事关民生实事,国家和各地区都非常重视。湖南省境内主航道湘江水资源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已关系到湘江流域人民的日常生活问题,湘江水污染的整治已广受关注。航运相对其他运输方式,虽然有节能的优势,但是对航道水体污染不容小觑,如何有效治理航运给湘江造成的污染,打造绿色、高品质航运,是湘江水运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立足于解决航运发展与水污染治理的矛盾,首先介绍了航运水污染的核心概念及航运有关污染物识别,给出了治理湘江航运水污染的理论依据,并对加强湘江航运水污染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广泛的实地调研,分析了湘江干流水污染和湘江航运的污染现状,获取了湘江流域船舶污染和港口污染的治理现状,并对湘江航运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然后对比分析了国外内河水污染治理工作以及外省航运水污染防治治理经验,接着对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货运量、船型及污染负荷排放进行预测。最后结合湘江水运发展趋势,提出对具体污染问题的解决措施,并从立法角度、行政强制、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研究治理湘江航运水污染的长效机制与对策。

俞知之[2](2019)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宿迁市宿豫区大兴村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村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是,农村环境问题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宿迁市宿豫区大兴村的实际情况,通过对该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总结出所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本文首先对大兴村村民健康、行为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进行理论研究,通过走访有关政府部门、环保局、村委会了解基本情况和资料。对大兴村的环境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其次对大兴村村民进行实地问卷调查,从大兴村的污染来源和生活污水处理中剖析出大兴村环境污染的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对大兴村环境现状和环境治理探索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经验,提出了适合大兴村环境污染的解决对策:首先要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其次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然后要新建排水沟和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最后要完善法制保护建设。课题结尾部分笔者提出了大兴村村庄规划设计,希望对大兴村未来的规划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薛颖[3](2017)在《跨界水污染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 ——以洪泽湖水污染治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绿色生态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水资源作为与人们生命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资源,其治理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政府密集推出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但并未取得显着治理效果。水污染的流动性特征与"刚性"的行政区域划分造成了水污染治理的复杂性,跨界水污染治理已成为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为方法,选取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泊——洪泽湖为研究对象,梳理洪泽湖跨界水污染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过程,并通过对洪泽湖治理合作过程中两个典型行动案例的描述、分析,发现洪泽湖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总结得出洪泽湖跨界水污染治理中地方政府合作出现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财税体制不健全、行政区域的"刚性"切割、压力型体制下官员的晋升压力。最后基于问题与原因的分析,从理念转变、体制建设及协作机制三个层面,提出了较为可行的针对洪泽湖跨界水污染治理困境的对策建议。

国务院[4](2016)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发[2016]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2016年11月24日"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录第一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第二节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机遇与挑战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江苏省人民政府[5](2016)在《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认为苏政发[2016]3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3月18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罗红希[6](2014)在《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是近现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不仅政治上复杂,而且经济上也是繁荣与困境并存,内忧与外患同在。从南京临时政府到北京政府的更替,再到国民党建立的国民政府,研究各个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与制度,探索每个时期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的行为与贸易发展的历程。对外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缩影,本文通过考察民国历届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过程,揭示出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困境与艰难。本文在研究各个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首先,研究该时期政府制定的主要对外贸易政策;其次,结合该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探索该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再次,研究该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地位和作用。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对外贸易政策概念的界定、选题的意义、学术史回顾、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创新之处。正文部分按时间顺序包括七大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国内外环境。这个环境主要包括:对外贸易主权的丧失与洋行势力的垄断,中外贸易形势的新变化,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等。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形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制订了一系列对外贸易发展的法令法规,拓展对外进出口的外贸政策初步确立,争取关税自主的基本格调逐步形成。最后,总结了北洋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与成效。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发展。主要包括: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体系初步构建,出口促进政策体系的逐渐形成,关税自主权的收回与关税自主政策的实施。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成熟。主要包括:关税自主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商检贸易政策框架大体搭建,金融货币政策体系基本构建,海关缉私政策体系初步确立,最后总结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熟性。第五章主要探讨了抗日战争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艰难与困境。主要包括:抗日战争时期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并以此为线索分析了以抗战为目标的三项对外贸易政策:外汇及商品管制政策的强化;以抗战为目标的铁路物流运输建设;海关缉私政策进一步加强。最后总结了战时对外贸易统制政策逐渐形成,分析了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并总结出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与影响。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衰落。主要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消极因素逐渐增强的对外贸易政策,战后对外贸易畸形发展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第七章主要总结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与教训,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遗留的精神财富,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和借鉴等等。结语:在遵照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注定了难以有大作为的基本格调与态势的前提下,总结了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几个鲜明的特征,得出了一个不容忽略的历史事实——民国时期历届政府都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王琦[7](2013)在《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一个位于吴文化边缘城市的案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空间营造研究是关于城市历史与当下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作出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理论依据的预测。因此,城市空间营造的研究是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是武汉大学赵冰教授主持的“城市空间营造个案研究”系列成果之一。镇江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十字交叉口,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的古城,1986年被评定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最后到当代,镇江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在其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起源、影响动力和机制。文化、政治、宗教、经济活动等都对城市空间营造活动产生影响。本文以镇江各发展时期的文化(包括自然环境文化与人文文化)为主要影响因子,也作为本文的切入点与主要脉络,结合其它影响因子,通过对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的研究,探讨其空间营造的特征和规律,预测镇江未来城市空间营造的方向。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为文章第一章。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和背景。介绍镇江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国内外城市空间研究和镇江城市空间研究的现状分析。简要介绍镇江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历史沿革,以此为基础展开各时期的城市空间营造研究。第二部分为古代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包括文章第二至第四章。第二章介绍战国前镇江城市的起源和早期聚落变迁,探讨自然环境与湖熟文化(先周吴文化)影响下的镇江空间营造活动。第三章研究战国至五代十国镇江城市空间营造,这个时期是镇江有建城史记载的开始,也是奠定镇江城1800多年城市空间营造活动的基石,重点介绍三国时期的铁瓮城,以及京杭大运河江南北段的营造,揭示山水文化与孙吴文化影响下的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第四章研究宋代至晚清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主要介绍宋润州城的扩建以及明清府城缩小的变迁,揭示吴文化与运河文化影响下城市的兴盛与衰落。第三部分介绍近代镇江城市空间营造,为文章第五章。介绍1859年至191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主要介绍辛亥革命后镇江府城与新城的变迁,租界区与洋码头的发展等等,揭示西洋文化影响下的近代城市空间营造活动。第四部分介绍现代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包括文章第六章至第七章。第六章介绍1919~194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演变,主要介绍民国作为江苏省府时期镇江城市各项城市规划的提出及其市政工程规划的实施,揭示中华文化早期,政治因素对镇江城市营造活动的促进以及对自然环境与历史遗产的破坏。第七章研究1949~197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主要介绍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也是中国工业化早期,镇江的城市空间营造活动。第五部分介绍当代镇江城市空间营造,为文章第八章至第十章。第八章介绍1979~200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主要介绍镇江历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揭示改革开放后现代文化下镇江城市空间营造活动及其特征。第九章为结论部分,对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动力机制和营造模式作出总结。总结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的动力机制,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主导文化及其其它影响因素对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的影响和作用。第十章展望镇江未来三十年城市空间营造的远景。

丁中海[8](2013)在《基于五律协同原理的江苏太湖水污染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湖是国家水污染重点治理的“三湖”之首,也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2012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第一阶段治理任务己经完成,虽然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得到全面推进,但太湖流域水质没有根本性好转,水华依然频发,生态系统恢复缓慢。为了更好地推进第二阶段(2013至2020年)的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本文从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实际需要出发,运用五律解析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技术应用等对太湖流域水污染负荷产生、控制和削减的影响,探讨太湖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对水污染负荷承载的响应,以明晰太湖水污染久治难清的关键瓶颈;运用五律协同系统综合方法,以社会管理难易程度、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目标可达性为重点,面向太湖治理的国家目标,系统分析现行控源减排、调水引排途径的协同性,简要判断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的五律协同性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构建优化的太湖水污染治理系统方案,以加快实现太湖变清。论文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太湖水污染是社会、经济、技术、自然和环境五类规律联合作用的结果,太湖水质改善与生态恢复瓶颈主要包括:入湖污染负荷长期大于太湖的纳污能力,导致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削弱了流域环境承载力;人口的聚集与城镇化促使社会生活成为太湖水污染负荷的首要来源,水环境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部门和区域协调等问题制约了工程技术措施治污能力的有效、稳定发挥;流域经济正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造纸、纺织、石化等行业对流域水环境造成的压力最大,但水环境压力随经济发展上升趋势己有所减缓,发达的经济为水环境治理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充足的资金来源;廉价的深度处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尚不能全面覆盖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所有领域,现有成熟技术的系统集成与优化是当前太湖治理的重要技术方向。2、控源减排是根治太湖水污染的治本之道。现行的控源减排途径基于当前流域社会管理体系和经济条件,具有技术经济可行性,与实现太湖水变清目标总体协同,应作为今后治太工作的重点。与此同时,现阶段大范围深度处理不具有经济可行性,无法低成本、高效率地稳定实现所有行业、所有部门的高标准达标排放;即便所有污染源都能达标排放,由于流域污水量极大,加上难以控制的面源和内源污染,其污染负荷依然超过太湖的纳污能力;达标排放的尾水如何实现其污染物对太湖流域敏感水体的“零排放”,亟待寻求出路。3、江苏省太湖流域引排工程总体上具有较高的五律协同度,工程的自然、技术条件成熟,经济成本可承受,社会管理和环境容量改善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可以通过强化管理和协作予以解决,充分发挥工程“以清释污、以丰补枯、以动治静、改善水质”的作用。4、现行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途径强调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并重,总体上是五律协同的,但协同度不够高,难以短时间内实现太湖变清。主要问题在于,以当前和未来较短一段时期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达标尾水依然带入大量污染负荷,需要寻求经济技术可行的过渡性控制措施。5、为了尽快实现太湖变清的国家目标,在继续实施“总体方案”既定策略的同时,建议对现阶段控源减排后依然对流域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尾水进行归槽导流、湿地净化,形成“控源减排、尾水归槽、湿地净化”的系统方案,为控源减排深度治理等太湖水污染治本之道争取宝贵的缓冲时间。

陆赟俊[9](2012)在《太湖流域滨水住区低冲击开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湖流域位于我国华东地区,面积3690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江苏省苏南地区,浙江省的嘉兴、湖州二市及杭州市的一部分,上海的大部分。流域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密布,俗称“江南水乡”。因此,太湖流域内的住宅小区一般都与水紧密联系。同时流域内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大规模地进行着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所以,研究低能耗、少破坏的可持续滨水住区开发模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本文以太湖流域滨水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低冲击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的理念,针对目前开发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太湖流域滨水住区在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国内外滨水住区的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借鉴其中具有可行性的方式,从资源利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对低冲击开发在太湖流域滨水住区中的运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滨水住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提供了创新的方式。本文聚焦太湖流域内的部分地区,重点调研分析了江苏、浙江两省苏州、湖州、嘉兴等城市的滨水住区状况,将低冲击的开发模式与传统的开发建设模式相比较,从而得到值得推进和改善的方面。希望本研究成果能对滨水住区的开发建设和资源环境的保护利用具有参考价值。全文共分为六章:第1章绪论;第2章太湖流域滨水住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第3章低冲击开发模式在滨水住区设计中的适用性分析;第4章国内外相关先例分析;第5章太湖流域滨水住区的低冲击开发设计;第6章结论与展望。

晏远春[10](2012)在《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作用机理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危险品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放射性等特性,一旦发生运输突发事件,如不有效处置,将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对周边生态环境也将造成持久影响。虽然导致运输突发事件的因素很多,但大约90%是因为企业管理原因(如,人员因素、车辆技术因素、装载因素)所致。因此,只有作为运输生产和安全责任主体的运输企业,不断强化危险品运输应急管理,并将其发展为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应急能力,才是降低、甚至杜绝运输突发事件的发生,实现企业乃至道路运输危险品行业安全发展的治本之策。为此,本文从分析道路运输危险品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以及企业应急管理各阶段的特点入手,探索一条提升企业应急能力、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安全发展的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全面掌握并系统分析国内外道路运输危险品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和应急能力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道路运输危险品应急管理各阶段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动态能力框架进行拓展和实征访谈,提出以评估能力、执行能力、重组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构成要素的应急能力框架。②在研究应急能力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生命周期的应急能力管理IDEF0功能模型,采用逐层分解方法,系统分析应急能力生命周期的演化及各管理阶段主要功能活动和运作机制。③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应急能力和应急绩效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应急能力对应急绩效作用机理,这对提升应急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④基于危险品运输企业应急能力构成要素,建立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模糊TOPSIS综合评价框架。⑤在建立危险品运输企业应急能力提升驱动因素多项logit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提升应急能力意愿的相关因素,为激励企业提升应急能力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持。⑥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评价系统可为应急能力提升提供支持保障,而正确反映用户需求是科学设计系统的重要基础。利用品质机能法将用户需求导入危险品运输企业应急能力评价系统设计中,并采用专家群体决策理论构建设计方案选择的框架体系,以IDEF0与UML的联合建模方法,完成了评价系统架构宏观和微观建模,为“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评价系统”建立了可视化的标准模型。⑦最后以江苏省11个地市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为对象,利用所建立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框架,从企业各能力要素和应急能力整体两个方面对企业应急能力进行实际评价,分析了企业应急能力建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江苏省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提升对策。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应急能力构成要素有效,构建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的反映危险品运输企业应急能力水平,建立的评价框架和方法在实施评价上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可为我国现代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供应链伙伴和政府管理部门开展企业应急能力评价,以及危险品运输应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二、宿迁整顿水上危险化学品运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宿迁整顿水上危险化学品运输(论文提纲范文)

(1)湘江航运水污染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难点
第2章 航运水污染治理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解读及航运有关污染物识别
        2.1.1 航运水污染
        2.1.2 湘江水环境功能
        2.1.3 航运对河床底泥扰动
        2.1.4 船舶污染识别
        2.1.5 港口码头污染识别
        2.1.6 水上加油站污染识别
        2.1.7 锚地营运污染识别
        2.1.8 风险事故
    2.2 治理湘江航运水污染的理论依据
        2.2.1 生态环境治理理论
        2.2.2 绿色发展理论
        2.2.3 经济外部性理论
        2.2.4 激励性规则理论
    2.3 加强湘江航运水污染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3.1 必要性分析
        2.3.2 可行性分析
第3章 湘江航运水污染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湘江干流水污染现状
    3.2 湘江航运污染及治理现状
        3.2.1 湘江航运污染现状
        3.2.2 船舶污染治理现状
        3.2.3 港口污染治理现状
    3.3 湘江航运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船舶标准化率低
        3.3.2 岸线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3.3 相关法律法规衔接不够严谨
        3.3.4 管理部门和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加强
        3.3.5 企业和从业人员环保意识较低
第4章 国内外航运污染治理工作及其经验借鉴
    4.1 国外水污染治理工作及其经验借鉴
        4.1.1 美国水污染治理经验借鉴
        4.1.2 日本水资源开发治理经验借鉴
        4.1.3 欧洲国家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借鉴
    4.2 国内航运污染治理工作及其经验借鉴
        4.2.1 江苏省航运污染治理情况
        4.2.2 上海市航运污染治理情况
        4.2.3 江苏省和上海市航运污染治理经验借鉴
第5章 湘江航运污染治理对策与建议
    5.1 湘江流域水运发展趋势
        5.1.1 湘江流域经济发展预测
        5.1.2 湘江航道货运量预测
        5.1.3 湘江船型发展预测
        5.1.4 湘江污染负荷排放预测
    5.2 湘江航运水污染治理对策与建议
        5.2.1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5.2.2 加强行政强制与技术手段
        5.2.3 构建流域治理体制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宿迁市宿豫区大兴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1.7 研究内容及框架
2 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综述
    2.1 新农村建设
        2.1.1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2.1.2 生态环境
    2.2 村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及特征
        2.2.1 村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2.2.2 健康状况特征
        2.2.3 信息心理特征
        2.2.4 生态行为特征
3 宿迁市宿豫区大兴村环境现状与主要问题
    3.1 宿迁市宿豫区大兴村环境现状
        3.1.1 水环境现状
        3.1.2 大气环境现状
        3.1.3 土壤环境现状
    3.2 宿迁市宿豫区大兴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村民保护意识不高
        3.2.2 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3.2.3 生活污水排放随意
        3.2.4 土地污染日趋严重
4 宿迁市宿豫区大兴村环境问题调查分析
    4.1 村民环境问题实证分析
        4.1.1 被访者基本情况
        4.1.2 污染来源
        4.1.3 生活污水处理
5 宿迁市宿豫区大兴村新农村环境问题对策研究
    5.1 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5.2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5.3 新建排水沟
    5.4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5.5 完善法制保护建设
6 大兴村村庄规划设计
    6.1 建设规划
    6.2 近期建设与整治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3)跨界水污染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 ——以洪泽湖水污染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内容结构与创新点
        1.4.1 内容结构
        1.4.2 创新点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跨界水污染
        2.1.2 地方政府
        2.1.3 治理
    2.2 基本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府际关系理论
        2.2.3 博弈论
        2.2.4 区域生态合作治理理论
3 洪泽湖跨界水污染治理中地方政府合作现状
    3.1 洪泽湖水污染治理体系的相关概述
        3.1.1 洪泽湖水污染情况简介
        3.1.2 洪泽湖水污染管理体制的演变
    3.2 洪泽湖水污染治理中地方政府的合作历程
        3.2.1 洪泽湖跨界水污染合作理念的提出
        3.2.2 洪泽湖跨界水污染合作治理的建立
        3.2.3 洪泽湖跨界水污染合作治理的深入发展
    3.3 洪泽湖跨界水污染治理合作机制的构成
        3.3.1 信息共享机制
        3.3.2 联合监测机制
        3.3.3 生态补偿机制
        3.3.4 红线保护区域
4 洪泽湖跨界水污染治理案例
    4.1 案例分析1-洪泽湖跨界涉污单位整治百日行动
        4.1.1 整治背景
        4.1.2 整治过程
        4.1.3 居民、企业评价
        4.1.4 总结反思
    4.2 案例分析2--洪泽湖非法采砂联合治理
        4.2.1 非法采砂一次治理
        4.2.2 非法采砂二次治理
        4.2.3 讨论与分析
5 地方政府合作治理中制约因素分析
    5.1 生态理念缺失
        5.1.1 政策上的恶性竞争
        5.1.2 生态意识的差异性
        5.1.3 地方政府利益至上
    5.2 保障机制不健全
        5.2.1 缺少法律、法规支撑
        5.2.2 合作治理经费不足
        5.2.3 上级政府监管不力
    5.3 职能分工不清
        5.3.1 治理部门条块分割
        5.3.2 政府部门职能差异
6 洪泽湖跨界水污染治理中政府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1 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冲突
        6.1.1 财税体制不健全
        6.1.2 命令—控制型治理方式
        6.1.3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监管博弈
    6.2 地方政府部门内部冲突
        6.2.1 分工过细
        6.2.2 部门本位主义
        6.2.3 领导职责分工缺乏科学性
    6.3 地方政府之间冲突
        6.3.1 行政区域的"刚性"切割
        6.3.2 压力型体制下的官员晋升压力
        6.3.3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7 洪泽湖水污染跨域治理的对策建议
    7.1 加快理念转变
        7.1.1 树立区域府际合作的生态意识
        7.1.2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意识
    7.2 加强水污染跨域治理的政府合作体制建设
        7.2.1 建立合作治理法律体系
        7.2.2 加快税费体制改革
        7.2.3 建立科学性官员绩效评估体系
        7.2.4 建立统一管理机构
    7.3 完善跨界水污染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机制
        7.3.1 跨区域信息共享机制
        7.3.2 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
        7.3.3 跨区域应急处理机制
结论
致谢
附件一
参考文献
附录

(6)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国内外环境
    第一节 对外贸易主权的丧失与洋行势力的垄断
        一、增开商埠,中国对外贸易市场门户进一步洞开
        二、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进一步扩大
        三、扩展租界、强占租借地,中国对外贸易再遭割裂
        四、关税的支配、保管权的进一步丧失
        五、洋行势力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垄断
    第二节 中外贸易形势的新变化
        一、对外贸易的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一战”期间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
    第三节 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一、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时代性特征
        二、晚清对外贸易政策与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关系
    第四节 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一、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思想逐渐形成
        二、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 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形成(1912-1926)
    第一节 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外贸发展的法令法规
        一、颁布有利于外贸发展的实业法令
        二、颁布《商会法》和《商标法》,为对外贸易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第二节 拓展对外进出口的外贸政策初步确立
        一、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
        二、主动开放、增开商埠
        三、鼓励进口替代,发展出口贸易
        四、减免税厘,保护本国商品
        五、举办国货展览会和积极参加外国博览会
        六、初步构建交通运输物流网络
    第三节 争取关税自主的基本格调逐步形成
        一、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依次征收
        二、大大提高奢侈品和日用品的税率
        三、向列强正式提出中国关税自主的原则
        四、利用列强矛盾,加征临时附加税
    第四节 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与成效
        一、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
        二、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与局限性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发展(1927-1933)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
        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对外贸易的艰难
        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经济建设与对外贸易
        三、对外贸易思想理论更趋成熟
    第二节 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体系初步构建
        一、限制外国商品倾销,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实行易货偿债贸易和出口贸易管制,加强对外贸易国家垄断
        三、对进口商不履行条约的合理处置
        四、充分利用外国资本技术,发展对外贸易
    第三节 出口促进政策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注重上海等港口的建设
        二、正确处理外商的定货单
        三、增强票据意识、科学开具出口发票
        四、注重出口货物的包装
        五、重视货物安全,推行海上保险
        六、注重了解各国通关手续,努力发展对外贸易
        七、严格按出口标准和程序发货
    第四节 关税自主权的收回与关税自主政策的实施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成熟(1933-1936)
    第一节 关税自主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重构关税政策的新体系
        二、关税政策的特征
        三、关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 商检贸易政策体系大体搭建
        一、商检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
        二、南京国民政府检验政策的得失
    第三节 金融货币政策体系基本构建
        一、力控金涨银落
        二、废两改元的成功
        三、1935年币制改革及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四、建立健全现代银行制度
        五、注重出口商与银行的关系
    第四节 海关缉私政策体系的初步确立
    第五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熟性
        一、收回关税自主权是独立自主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二、健全了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
        三、对外贸易商品宣传、商品展示体系逐步构建
        四、对外贸易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五、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与局限性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艰难与困境(1937-1945)
    第一节 抗战初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国内外环境
        一、突破封锁、寻求对外通商成为时代的主流
        二、民生主义对外贸易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第二节 对外贸易政策纳入抗战的轨道
        一、外汇及商品管制政策的强化
        二、加强以抗战为目标的铁路物流运输建设
        三、海关缉私政策遭到破坏后有所完善
        四、战时对外贸易统制政策逐渐形成
    第三节 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
        一、变被动为主动,独立自主性增强,半殖民地色彩弱化
        二、抗战时期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性空前加强
        三、太平洋战争对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四节 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一、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
        二、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产生的弊端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衰落(1945-1949)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
        一、战后美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
        二、国家垄断资本空前膨胀及国民经济逐渐崩溃
        三、战前正常的对外贸易关系逐渐恢复
    第二节 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一、战后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的调整
        二、构建了以限额进出口为目标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第三节 消极因素逐渐增强的对外贸易政策
        一、贸易管制政策空前加强
        二、金融币制政策的崩溃
        三、海关缉私政策的恢复与终结
    第四节 战后对外贸易畸形发展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畸形发展
        二、战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
第七章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经验和教训
        一、要始终扞卫国家的主权
        二、总体外贸易发展目标要非常明确
        三、正确认识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对外贸易政策
        四、要重视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
        五、要以大无畏的勇气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
    第二节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和借鉴
        一、要正确处理对外贸易的入超问题
        二、要注重汇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三、要注重对外贸易人才的培养
        四、积极发展现代交通运输物流,促进国际贸易顺利开展
        五、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的输出
        六、要加强港口建设、注重海上运输
        七、要特别注重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一个位于吴文化边缘城市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城市空间营造研究现状
        1.2.1 国外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1.2.2 国内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1.3 城市空间营造体系
        1.3.1 城市空间营造的思想来源
        1.3.2 “空间营造”的三层面:境界、礼仪和技艺
        1.3.3 城市空间博弈的三方面:自然、社会和个人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空间
        1.4.2 城市空间
        1.4.3 城市空间形态
        1.4.4 城市形态的影响因子
    1.5 研究对象、范围、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范围
        1.5.3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背景
        1.7.1 自然环境
        1.7.2 人文背景
第二章 战国之前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2.1 战国之前时期镇江城市族群演变与空间营造历史
        2.1.1 旧石器时期——放牛山与莲花洞文化遗址
        2.1.2 新石器时期——以北阴阳营文化为主的凤凰山、王家山、城头山和磨盘墩遗址
        2.1.3 夏商时期——宁镇地区江南先民创造地方土着青铜文化:湖熟文化
        2.1.4 西周时期——北方移民周人建立的“宜国”与丹阳葛城
        2.1.5 春秋战国时期:“吴头楚尾”朱方城
    2.2 战国之前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2.2.1 旧石器时期——古人洞穴居住据点
        2.2.2 新石器时期——父系氏族社会
        2.2.3 青铜器时代——父系家庭公社下的多核心聚落
        2.2.4 夏商时期——早期吴国的建立与湖熟文化的消亡
        2.2.5 春秋时期——吴文化“中心”的东南迁移,镇江地区逐渐成为吴文化的边界地带
    2.3 吴文化主导的空间营造机制
        2.3.1 自然层面:利用山水自然环境进行选址
        2.3.2 社会层面:周人的营国制度与功能分区
        2.3.3 个人层面:吴人尚武风气蔚然成风与吴国王陵墓葬
第三章 战国至五代十国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3.1 战国至五代十国镇江空间营造历史
        3.1.1 秦汉时期丹徒故城的营造历史
        3.1.2 东汉时期:孙吴铁瓮城的建造
        3.1.3 三国时期:孙吴破冈渎的修建
        3.1.4 东晋京口城的营造与润浦、京口水道的修建
        3.1.5 南朝时期京口城的扩大和改造
        3.1.6 隋朝时期:隋炀帝江南运河北段漕河的浚拓
        3.1.7 唐代润州三重城的营造、伊娄河和京口埭的修造
    3.2 战国至五代十国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3.2.1 战国至西汉时期:秦文化与丹徒水道、驰道的修建
        3.2.2 东汉至三国时期:吴文化下的铁瓮城的营造特征分析
        3.2.3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吴文化在中原文化的冲击下的完美蜕变与京口城的营造特征
        3.2.4 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运河的开凿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运河文化下润州驿站的发展
    3.3 战国至五代十国时期镇江空间尺度研究
        3.3.1 体:“圆城”、“罗城”和“三重城”的不规则城市形态
        3.3.2 面:规整对称的里坊制到里坊制的消亡与夜市、草市的兴起
        3.3.3 线:城外古道和城内“井”字巷道
        3.3.4 点:城门、河流交汇处、桥边作为城市商业中心
    3.4 孙吴文化、中原文化融入下的城市空间营造机制
        3.4.1 自然层面:吴文化主导下的城市空间营造
        3.4.2 社会层面:军事政治城堡与重城等级制度
        3.4.3 个人层面:道、佛思想与礼制墓葬
第四章 宋至晚清时期(1859年前)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4.1 宋代到晚清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4.1.1 宋代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4.1.2 元代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4.1.3 明清时期镇江空间的营造历史
    4.2 宋代到晚清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4.2.1 宋代吴文化延续下的城市空间营造
        4.2.2 元代时期:蒙回文化影响下的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4.2.3 明清时期:满族文化下清初京口旗营与明清江南民居
    4.3 宋代到晚清时期(1859年前)镇江城市空间尺度研究
        4.3.1 体:城池缩小,呈不规则形态
        4.3.2 面:多元文化并存的带状混杂与功能分区的明确
        4.3.3 线:驿站与递铺、古桥、古街巷
        4.3.4 点:政治、宗教中心与家祠文化中心
    4.4 中原文化、蒙回文化、满清文化以及徽州文化融入下的城市空间营造机制
        4.4.1 自然层面:吴文化延续下水系、桥梁建设,防洪设施与城墙维护
        4.4.2 社会层面:运河文化下城市由军事城市转化为商贸城市,汉族与多族群并存的民族群聚
        4.4.3 个人层面:儒道思想与天井园林
第五章 1859~191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5.1. 1859~191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5.1.1 1859~1889年:太平天国时期镇江新城的营造与开埠时期租界区的建立
        5.1.2 1889~1919年:镇江近代铁路的诞生与新西门的建造
    5.2 1859~191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5.2.1 1859~1889年:西方文化影响下的镇江近代城市发展
        5.2.2 1889~1919年:铁路文化的兴起与大运河的衰落造成镇江城市的衰落
    5.3 1859~1919年镇江城市空间尺度研究
        5.3.1 体:以府城为中心、沿长江向西呈“一”字型带状发展城市形态
        5.3.2 面:城内商业中心的西移与近代商埠码头区的兴起
        5.3.3 线:近代镇江方格网道路、铁路的新建与传统里弄街巷的延续
        5.3.4 点:新行政、新宗教、新医疗机构、新工商业建筑与新交通建筑的形成
    5.4 西洋文化冲击下的城市空间营造机制
        5.4.1 自然层面:运河的淤塞与长江航运的畸形繁荣
        5.4.2 社会层面:近代公共事业的发展与西式宗教
        5.4.3 个人层面:传统住宅、西式建筑与中西合璧建筑
第六章 1919~194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6.1 1919~194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6.1.1 1919~1927年:民国初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6.1.2 1927~1937年:江苏省府时期,镇江空间营造历史
        6.1.3 1937~1949年:抗日沦陷期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6.2 1919~194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6.2.1 孙中山建设新镇江的规划和设想
        6.2.2 省会建设计划的制定
        6.2.3 城市市容整治计划
        6.2.4 以镇江为中心的江苏铁路建设规划
        6.2.5 城市绿化与园林建设
        6.2.6 省政府迁镇后镇江工商业区的发展
        6.2.7 1927~1937年省会期间,城市建设对“山水城市”格局与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6.2.8 近代战争与镇江城市的衰落
    6.3 1919~1949年镇江城市空间尺度研究
        6.3.1 体:城门的增设与城墙进一步破碎化,“一”字形态城市的形成
        6.3.2 面: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
        6.3.3 线:城市马路的增建与扩建,水系与港区的瘀滞
        6.3.4 点:政治中心作为城市中心
    6.4 中华文化时期城市空间营造机制
        6.4.1 自然层面:交通方式的转型与城市形态,城市园林建设
        6.4.2 社会层面:体制政策与战争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与阻力
        6.4.3 个人层面: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与制约
第七章 1949~197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7.1 1949~197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7.1.1 1949~1966年:大跃进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7.1.2 1966~1979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7.2 1949~197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7.2.1 大跃进时期镇江城市相关规划制定
        7.2.2 文化大革命晚期至1979年间镇江城市相关规划的制定
    7.3 1949~1979年镇江城市空间尺度研究
        7.3.1 体:带状城市发展格局的深化
        7.3.2 面:城市工业区和居住区的扩展
        7.3.3 线:城市主干道与城市桥梁的修建
        7.3.4 点:现代工商业建筑的增建
    7.4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空间营造动力机制
        7.4.1 自然层面:城市道路桥梁与工业用地的增建
        7.4.2 社会层面:统一规划与统筹建设
        7.4.3 个人层面:单位自建住宅与福利分房
第八章 1979~200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
    8.1 1979~200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8.1.1 1979~198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8.1.2 1989~199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8.1.3 1999~200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历史
    8.2 1979~200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分析
        8.2.1 1985年《镇江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
        8.2.2 1994年《镇江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
        8.2.3 2005年《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8.3 1979~200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要素分析
        8.3.1 体:“T”型“一城两翼”城市格局
        8.3.2 面:城市园林绿地的填充与商业中心与副中心的形成
        8.3.3 线:城市路网的完善与特色商业街的形成
        8.3.4 点:城市绿地广场、商业大厦和历史遗迹作为城市中心
    8.4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指导下的城市空降营造机制
        8.4.1 自然层面:港口治理与“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
        8.4.2 社会层面:城市规划结合市场配置
        8.4.3 个人层面:现代风貌与城市记忆
第九章 总结:镇江城市空间营造机制研究
    9.1 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的动力机制
    9.2 镇江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
        9.2.1 空间体:“一水横陈,三山环绕”的带状城市格局
        9.2.2 空间面:多文化拼贴的城市肌理
        9.2.3 空间线:“十字”水系、“丁”字古街巷与方格交通网
        9.2.4 空间点:多元文化遗留的城市标志物
    9.3 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的现状间题
        9.3.1 城市自然山水遭到破坏
        9.3.2 近代工业布局的不合理
        9.3.3 文物古迹的保护严重
        9.3.4 现代化进程导致城市个性特色不明显
        9.3.5 以港兴市与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多元化的矛盾
第十章 2009~2039年镇江城市空间未来发展预测
    10.1 2009~2039年镇江城市空间营造活动
        10.1.1 山水花园城市的建设
        10.1.2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1.3 建设以自然风景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高品质旅游城市
        10.1.4 依托长三角城市一体化加快经济转型
        10.1.5 依托上海经济辐射加快结构调整
    10.2 2009年~2039年镇江城市空间尺度预测
        10.2.1 体:“一体两翼”的“T”字形城市形态的深化
        10.2.2 面:城市肌理的梳理、港口区的建设及生态绿化带的填充
        10.2.3 线:公共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
        10.2.4 点:现代文娱广场、公民建筑、社区居住模式以及历史文化遗存将为空间节点
    10.3 以吴文化与先进文化为基奠,走入公民社会的城市空间营造机制
        10.3.1 自然层面:山水环境的整治
        10.3.2 社会层面:交通网络与区域发展
        10.3.3 个人层面:社区居住、多元文化休闲与公民权益的提升
    10.4 深入研究工作的议题
        10.4.1 纵向研究工作的思路
        10.4.2 横向研究工作的思路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8)基于五律协同原理的江苏太湖水污染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江苏省太湖流域概况
        1.1.2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状况
        1.1.3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历程
    1.2 国内外湖泊水污染治理研究综述
        1.2.1 典型国家水污染治理模式
        1.2.2 典型湖泊的水污染治理途径
        1.2.3 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措施
        1.2.4 我国湖泊污染状况
        1.2.5 我国湖泊治理模式
        1.2.6 江苏水系污染控制研究与实践
    1.3 五律协同原理与方法
        1.3.1 五类规律
        1.3.2 五律协同原理
        1.3.3 五律解析系统分析方法
        1.3.4 五律协同系统综合方法
    1.4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污染五律解析
    2.1 社会解析
        2.1.1 人口发展与水污染
        2.1.2 流域管理与水污染
        2.1.3 公众参与和水环境
        2.1.4 分析与总结
    2.2 经济解析
        2.2.1 经济发展特征
        2.2.2 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物排放
        2.2.3 经济发展与水污染治理
        2.2.4 分析与总结
    2.3 技术解析
        2.3.1 控源减排技术
        2.3.2 水环境整治技术
        2.3.3 调水引排技术
        2.3.4 监测和预警技术
        2.3.5 分析与总结
    2.4 自然及环境解析
        2.4.1 平原水网,浅水碟形湖泊,吞吐性差,水力停留时间长
        2.4.2 良好的生态条件赋予流域较强的自然净化与生态恢复潜力
        2.4.3 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超过水环境承载力
        2.4.4 水质虽有改善,但依然超标严重,TN、TP成为主要限制因子
        2.4.5 富营养化形势依然严峻,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
        2.4.6 分析与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污染治理途径五律协同分析
    3.1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体系与途径概述
    3.2 控源减排途径的五律协同分析
        3.2.1 重点工业源治理工程协同分析
        3.2.2 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协同分析
        3.2.3 农业源治理工程协同性分析
        3.2.4 控源减排途径协同性分析
    3.3 引排工程五律协同分析
        3.3.1 引排工程五律解析
        3.3.2 引排工程五律协同度分析
    3.4 综合治理途径的五律协同分析
        3.4.1“控源减排、达标排放”五律协同分析
        3.4.2“控源截污、引排工程”五律协同分析
        3.4.3 综合治理途径的优势与问题
    3.5 完善治理途径的策略建议
        3.5.1 尾水归槽已有实施条件
        3.5.2 尾水归槽能同时改善区域河网与太湖湖体的水质
        3.5.3 导流技术、湿地净化技术成熟
        3.5.4 “控源减排、尾水归槽、湿地净化”的五律协同度高
第四章 结语
    4.1 主要研究结论
    4.2 研究创新之处
    4.3 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太湖流域滨水住区低冲击开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类建设活动引发的环境、资源问题
        1.1.2 低冲击开发在相关领域的发展
        1.1.3 滨水住区的价值体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太湖流域
        1.4.2 滨水住区
        1.4.3 低冲击开发模式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3 对上述研究的综合分析
    1.6 研究框架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2章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滨水住区概述
        2.1.1 滨水住区的特点
        2.1.2 滨水住区的类型
    2.2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的历史与现状
        2.2.1 太湖流域区位特征
        2.2.2 太湖流域传统的滨水住宅
        2.2.3 太湖流域现代滨水住区的概况
    2.3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分析
        2.3.1 规划层面的问题及分析
        2.3.2 住区设计层面的问题及分析
        2.3.3 经济层面的问题及分析
        2.3.4 生态层面的问题及分析
    2.4 主观调查与分析
        2.4.1 调查方法
        2.4.2 调查对象概况
        2.4.3 对滨水住区开发建设的建议
        2.4.4 住宅基本状况
    2.5 小结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3章 低冲击开发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3.1 低冲击开发模式
        3.1.1 低冲击开发模式的产生
        3.1.2 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原则
        3.1.3 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技术方法
    3.2 低冲击开发模式在滨水住区开发设计中的适用性探索
        3.2.1 适用性的概念
        3.2.2 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扩展运用
        3.2.3 低冲击开发与滨水住区开发的共通性
        3.2.4 低冲击开发对滨水住区开发设计的必要性
    3.3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设计方向——低冲击开发设计
    3.4 小结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4章 国内外相关先例分析
    4.1 国外相关先例分析
        4.1.1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人工河沿岸住宅区改建
        4.1.2 日本东京湾滨水区规划设计
        4.1.3 荷兰阿姆斯特丹伯尼奥·斯伯伦伯格住宅区
    4.2 国内相关先例分析
        4.2.1 浙江省嘉兴市乌镇
        4.2.2 江苏省常熟润欣花园住宅小区
        4.2.3 浙江省湖州市余家漾住宅小区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5章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的低冲击开发设计
    5.1 滨水住区低冲击开发设计目标
    5.2 滨水住区低冲击开发设计原则
    5.3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低冲击开发设计方法
        5.3.1 资源利用层面的低冲击开发运用
        5.3.2 历史文脉层面的低冲击开发运用
        5.3.3 城市设计层面的低冲击开发运用
        5.3.4 建筑设计层面的低冲击开发运用
        5.3.5 生态环境层面的低冲击开发运用
    5.4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低冲击开发设计要点
        5.4.1 资源利用
        5.4.2 功能定位
        5.4.3 规划设计
        5.4.4 住宅设计
        5.4.5 环境设计
        5.4.6 技术运用
    5.5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低冲击开发设计应用
        5.5.1 浙江湖州八里店镇潞村古桥及新农村建设方案设计
    5.6 小结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太湖流域的自然和经济条件为滨水住区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6.1.2 低冲击开发模式在太湖流域滨水住区开发中具有实践性
        6.1.3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的低冲击开发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
    6.2 创新点
    6.3 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6.4 对太湖流域滨水住区的低冲击开发设计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调查问卷
附录 2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附录 3 低冲击开发运用案例
附录 4 太湖流域管理条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作用机理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有关概念界定
        1.2.2 国内外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研究状况
        1.2.3 国内外应急管理研究状况
        1.2.4 国内外应急能力研究现状
        1.2.5 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动态能力的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理论
    2.1 动态环境下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管理演进过程分析
    2.2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是安全发展的源泉
        2.2.1 动态能力理论
        2.2.2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的概念
    2.3 基于动态能力的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框架
        2.3.1 动态能力框架的拓展
        2.3.2 基于动态能力的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框架
    2.4 危险品运输企业应急能力管理
        2.4.1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生命周期
        2.4.2 基于生命周期的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与应急绩效作用机理
    3.1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绩效基本概念
        3.1.1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绩效涵义
        3.1.2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绩效的测量
    3.2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与应急绩效作用机理
        3.2.1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与应急绩效作用机理
        3.2.2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
    3.3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与应急绩效作用机理测度
        3.3.1 提出假设
        3.3.2 变量的测量
        3.3.3 数据分析方法
        3.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3.5 模型检验
        3.3.6 讨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4.1 构建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评价方法框架
    4.3 案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提升驱动因素
    5.1 研究方法
        5.1.1 数据收集
        5.1.2 多项 logit 回归模型
        5.1.3 统计分析
    5.2 研究结果和讨论
        5.2.1 描述性结果
        5.2.2 多项 logit 模型结果
    5.3 多项 logit 模型结果分析和管理启示
        5.3.1 多项 logit 模型结果分析
        5.3.2 管理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评价系统架构及建模
    6.1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评价系统需求分析方法
        6.1.1 方法原理
        6.1.2 方法过程
    6.2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评价系统需求确定
        6.2.1 技术特性
        6.2.2 设计方案
        6.2.3 需求和技术特性的关系矩阵及集成
        6.2.4 设计方案选择
    6.3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评价系统架构设计
        6.3.1 子系统划分原则
        6.3.2 顶层子系统划分
        6.3.3 评价系统模块调查分析
        6.3.4 下层模块设计
    6.4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评价系统建模
        6.4.1 评价系统建模方法确定
        6.4.2 评价系统宏观建模
        6.4.3 评价系统微观建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例应用
    7.1 江苏省道路运输危险品总体现状
    7.2 数据收集
    7.3 描述性分析
        7.3.1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水平评价
        7.3.2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突发事件归纳
        7.3.3 预防突发事件发生和降低损失的相关因素
        7.3.4 企业建设和发展道路运输危险品应急能力的动机
        7.3.5 企业关注道路运输危险品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和救援绩效
    7.4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总体评价
        7.4.1 评估能力一级指标总体评价
        7.4.2 整合协调能力一级指标总体评价
        7.4.3 持续匹配能力一级指标总体评价
        7.4.4 学习能力一级指标总体评价
        7.4.5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整体应急能力总体评价
    7.5 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提升对策
        7.5.1 宏观管理层面应急能力提升对策
        7.5.2 企业微观层面应急能力提升对策
    7.6 应用成果
    7.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与研究成果
    主要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宿迁整顿水上危险化学品运输(论文参考文献)

  • [1]湘江航运水污染治理对策研究[D]. 朱娟. 湖南大学, 2019(05)
  • [2]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宿迁市宿豫区大兴村为例[D]. 俞知之.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3]跨界水污染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 ——以洪泽湖水污染治理为例[D]. 薛颖.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J].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35)
  • [5]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6(08)
  • [6]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D]. 罗红希.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7]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一个位于吴文化边缘城市的案例[D]. 王琦. 武汉大学, 2013(01)
  • [8]基于五律协同原理的江苏太湖水污染治理研究[D]. 丁中海. 南京大学, 2013(04)
  • [9]太湖流域滨水住区低冲击开发设计研究[D]. 陆赟俊. 南京工业大学, 2012(05)
  • [10]道路运输危险品企业应急能力作用机理与提升对策研究[D]. 晏远春. 长安大学, 2012(07)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