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猪种改良的思考

一、四川省猪种改良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涛[1](2020)在《东北野猪(Sus scrofa ussuricus)遗传多样性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野生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研究成为可能。世界上的野猪共有5个属、8个种、23个亚种。在中国存在1个种和7个亚种的野猪资源,按照地理位置划分,黑龙江省野猪应属于中国野猪东北亚种(Sus scrofa ussuricus)。野猪是一种重要的野生资源,开展东北野猪的遗传多样性及全基因组序列研究,获得东北野猪的基础遗传数据信息,丰富了野猪基因组遗传变异位点数据,为东北野猪种质特性遗传机制研究和优良基因资源挖掘提供重要基础性科学数据。本课题针对东北野猪进行遗传多样性及全基因组序列开展研究,通过东北野猪分子生物学鉴定、基于线粒体基因和全基因组重测序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受选择基因筛选及验证等方面的分析,获得如下结论:1、利用PCR-RFLP技术鉴别东北野猪和家猪群体,分别使用AccⅡ和BspHI两种内切酶对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进行多态性酶切位点检测,获得东北野猪特有的基因型组合为BB/AA型。2、获得东北野猪细胞色素B基因完整编码区序列1 137 bp,构建欧洲、亚洲、非洲和中国不同地区野猪序列分子进化树,发现亲缘关系远近基本符合地理分布特征;对东北野猪线粒体D-loop高变区(150bp-591bp)处进行克隆测序,构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韩国野猪的D-loop区分子进化树,发现亲缘关系远近基本符合地理分布特征,欧亚野猪线粒体D-loop区单倍型分析获得21个单倍型,东北野猪有8种单倍型,构建单倍型组成比例及聚类热图,分析结果支持欧亚两大母系起源的二元论观点。3、获得东北野猪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36.28GB,发现10 275 059个SNPs位点和1071 744个InDels位点,其中包括35 946个错义突变,涉及9 739个功能基因,新发现SNPs位点7 739 173个;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了亚洲野猪、亚洲家猪、欧洲野猪、欧洲家猪、疣猪等共计80个个体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了基于80个个体的分子进化树,发现欧洲猪和亚洲猪聚成两个分枝,东北野猪聚在中国地方猪、野猪一侧,民猪聚在中国东北野猪和欧洲猪种之间,主成分分析结果也与之相一致。4、对东北野猪重测序数据进行选择性清除分析,筛选出东北野猪有29.81Mb的区间受到了选择,涉及到411个基因,其中有功能注释的基因279个,GO分析获得其细胞组件、分子功能、信号通路的富集结果;利用有功能注释的279个基因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图,147个基因形成互作关系,选取与神经系统发育相关的16个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表达鉴定,结果表明其在野猪和民猪中表达存在明显差异;针对与免疫、繁殖和神经系统相关的5个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分析获得大量遗传多样性数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姚潮刚[2](2020)在《基于GEO公共数据挖掘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表达模式与鉴定》文中研究表明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和皮下脂肪是猪的两个重要的肉质相关性状。肌内脂肪含量影响p H值、肉色、嫩度、气味等相关肉质性状,而皮下脂肪也与猪肉质性状和经济价值相关联。众所周知,我国地方猪种脂肪沉积能力强于外来引进猪种,其肉质也较好,受到消费者青睐。此外,脂肪沉积受到多基因、信号通路和Lnc RNAs的调控。研究不同猪种脂肪沉积分子机制,为猪的育种提供理论基础。GEO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数据库,并对使用者免费开放。通过对GEO数据库与猪相关的基因芯片和RNA-seq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和再分析,有利于阐明不同猪种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大白猪和我国地方猪种的背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LD)GEO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筛选出了AMPK、PPAR和脂肪酸代谢三个与猪IMF沉积相关的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检测发现:在大白猪LD中,AMPK信号通路中与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表达上调,PPAR信号通路中与脂肪酸氧化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中与脂肪酸分解和氧化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此外,与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下调。这些结果说明AMPK、PPAR和脂肪酸代谢通路是导致大白猪LD中IMF含量降低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AMPK,LKB1,Ca MKK2,CPT1A和ACC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大白猪的LD肌肉中,这几个蛋白的表达趋势与相应的基因表达模式一致。在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大白猪和我国地方猪种皮下脂肪组织的GEO数据,我们筛选出了核糖体、代谢通路和氧化磷酸化通路。通过q RT-PCR芯片对三个通路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定量,结果发现在大白猪中皮下脂肪组织中,核糖体通路共有11个基因表达上调,代谢通路有5个基因表达上调,氧化磷酸化通路有4个基因表达上调,说明这三个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大白猪皮下脂肪沉积。在本研究中,通过利用RNA-seq数据挖掘脂肪沉积相关Lnc RNAs。在LD中鉴定出一个与IMF沉积相关的Lnc RNA(NONSUST005598.1),在皮下脂肪组织中鉴定出三个与皮下脂肪沉积相关的Lnc RNAs(NONSUST011681.1、NONSUST018163.1和NONSUST011273.1)。综上所述,本研究以不同猪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信号通路和Lnc RNAs,旨在为以后猪的育种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徐雪莲[3](2020)在《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 ——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为代表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滥觞于清朝末期,勃兴于民国前期和中期,此后趋于式微并走向转型。在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欲挽救濒于亡国灭种边缘之国家,必先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民众。于是,各种旨在改善民生的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如: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三民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生活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民众教育思潮、生产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潮等,其中皆包含教育救民、济民、惠民的思想追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俞庆棠的民众教育、邰爽秋的民生本位教育等思想,都有大量关于教育功能、受教育权、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的见解以及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等,体现出教育民生思想。本研究聚焦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教育民生思想,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三位教育家为代表,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目标内涵、演化历程及其实践影响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理清其逻辑理路和思想特征,并分析其局限性及现实启示。论文共包括六个部分:导论部分述及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缘起、界定教育民生的相关概念、论述相关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等。第一章阐述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国近代政治的沉沦、经济的衰微、文化的鸿沟、教育的维艰和民生的凋弊,是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是其产生的外部渊源。以此发现,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对教育的民生功能的重新认识与期求。第二章考察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形成和演进的历程。从1905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经历了一个初潮形成期、高潮勃发期以及由三民主义教育民生思想向新民主主义或国际主义教育民生思想转轨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以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俞庆棠的民众教育、邰爽秋的民生本位教育等思想为代表,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内涵并考察教育民生实践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无论是教育家们教育宗旨的树立、教育对象的划定、教育路径的选择和教育实践的内容都体现出对民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其推行的教育活动中,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对象;凡是能够改善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字、生计、卫生、健康、休闲等,都成为他们的教育内容;他们的教育路径始终与民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聚焦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三位教育家的教育民生思想并进行比较。三人的教育民生思想不仅有很多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体现了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丰富性和实践的灵活性。第四章对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理路进行梳理,并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对其作出评价。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以民为本,在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上均以生活为本位;由于产生于特殊的时代,知识分子急于找到一条救国救民之路,加之教育家们自身的局限,导致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误解国弱民穷的根源;过于抬高教育的民生功能;对现存腐败、独裁政府抱有幻想;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无力弥补理想与现实间的断裂地带。第五章论述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社会影响,探讨其对当下教育民生建设的启示。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是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等一大批教育家殚精竭虑,对国家、对民众的热爱与自身教育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尽管存在某些历史局限,但瑕不掩瑜,其对教育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对教育民生功能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发挥,在国内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教育本身,都产生了诸多影响,其不仅更新了民众的教育观念,丰富了教育理论,促进了教育变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在国外,不仅受到了关注与盛赞,也成为指导许多国家教育民生工作的蓝本;在目前我国的教育民生事业建设中,要踏实推进新时代全民教育,完善并切实执行教育民生政策,要更加关注教育的精神向度,努力消弭民间反智主义对教育民生的阻障,教育家办学应具有民生情怀。

姚美玲[4](2020)在《长白猪核心群的选育及杂交繁育体系建立》文中指出随着国内肉猪生产规模化的不断发展,各猪场培育、引种更新种猪就成为猪场的常规工作,长期经常性引入种猪不仅加重了猪场经济负担,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生物安全隐患。基于国内规模化猪场自身种猪繁育需要,特别是在目前非洲猪瘟频发的大背景下,规模化猪场组建种猪核心群,建立科学实用种猪选育繁育体系,使猪群整体性能不断提高,满足猪场自繁种猪需要,对猪场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巴彦县祥龙种猪场为例,依据国家《种猪遗传评估方案》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规程》要求,依据猪场长白猪猪群现有生产性能,组建长白猪种猪核心群,制定选育目标,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持续开展对核心群种猪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及胴体指标选育,开展配合力测定工作,为国内规模化猪场猪群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提供借鉴。(1)通过建立选择指数,对猪场原有核心猪群进行选择,建立200头基础母猪,30头公猪的长白猪种猪核心群;确定育种目标为达100kg体重日龄≤175d,达100kg体重背膘厚≤18mm;窝总产仔数≥12头以上;(2)以活体背膘厚(BF)与达到100kg体重日龄(AGE)组成公猪综合选择指数公式I=0.208AGE-0.181BF+36.85;母猪的初生总产仔数(P1)、泌乳力(P2)仔猪初生平均个体重(P3)母猪选择指数公式为I=0.76P1+2.74P2+2.54P3;(3)经过4世代持续选育,核心群后备公猪6月龄体重可达102.4kg,平均背膘厚度2.08cm以下;后备母猪6月龄体重达到101.3kg,平均背膘厚度1.89cm。(4)3世代生长期公猪日增重可达783.26g,料重比3.04:1,达100kg体重时间为172.41d;母猪日增重可达752.23g,料重比3.04:1,达100kg体重时间为172.65d;(5)长白猪核心群3世代母猪窝产总仔数13.39头,窝产活仔数12.61头,初生窝重18.99kg,初生个体重1.43kg,20日龄窝重为61.79kg,28日龄断奶重80.74kg,母猪断奶到再发情时间7.39d。(6)核心群长白猪3世代肉猪屠宰率74.8%,67肋膘厚20.4mm,背最长肌横断面面积(眼肌面积)39.3cm2和胴体瘦肉率62.8%。3世代肉猪肉猪PH1为6.18,肌肉颜色(肉色)3.00,肌肉滴水损失3.29%,肌内脂肪含量3.04%。(7)长白猪与大白猪正反交的二元母猪与杜洛克公猪交配的三元猪,母猪产仔数13.69头,仔猪初生重1.51kg以上,杂交优势明显;其三元育肥猪日增重842g,料重比达到2.84:1;胴体指标与肌肉品质较好。生产性能十分优良,生产水平同国内其他种猪场相同杂交组合没有差异。生长速度及胴体瘦肉率有了更明显的提高,能充分满足大型集约化养猪场购种的要求。

陈燕[5](2019)在《雅南猪遗传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雅南猪具有繁殖性能好、抗逆性强、肉质优良的种质特性,是珍稀的畜禽遗传资源。但是近年由于受到“瘦肉型”猪的冲击,使得雅南猪发展缓慢。而国民生活水平日趋提高,“瘦肉型”猪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因此,优质猪肉的市场逐渐扩大,地方猪迎来发展的机会,然而目前对雅南猪遗传特性的研究甚少,对其杂交利用也处于摸索阶段。本研究立足于雅南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利用雅南猪原种场现有核心群体,根据群体遗传学等理论以及保种场实际情况,对保种群体数量进行优化,制定了雅南猪的活体保种方案,并对雅南猪公猪精液进行冷冻保存;收集并整理了雅南猪2014-2018年的繁殖性状实际生产数据,对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进行了年度、季节、胎次效应的分析;并利用ASRemel软件估计了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的遗传力、重复力和遗传相关三大群体遗传参数,为其遗传评估奠定基础。本研究还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地方猪杂交利用的需要,开展雅南猪的杂交试验,从生长性状、胴体性状、肉质性状、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对雅南猪、“杜雅”二杂猪、“杜巴雅”三杂猪进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1)当公猪与母猪的保种成本比例m1/m2=15,近交增量?F低于0.002时,计算得出最经济的雅南猪保种群数量为174头,最经济的公母猪数量分别为公猪54头,母猪120头。(2)对雅南猪的5头公猪进行精液冷冻,冻后活力范围在20%-61%,分别用5个不同程序对雅南猪冻精进行解冻,发现“37℃、10s”和“56℃、6s”在本试验中的解冻效果较佳。(3)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年度分析显示,2014-2018年间雅南猪的总产仔数及活产仔数有明显提高,2018年的总产仔数比2014年提高0.51头,活产仔数较2014年提高0.31头;胎次效应分析显示,雅南猪繁殖力在第3胎达到最高峰,其总产仔数分别为11.67头,其产活仔数为10.91头,生产低峰是第1胎和第8胎次,总产仔数分别为10.22头和10.74头;季节效应分析显示,雅南猪夏季配种的总产仔数与活产仔数显着低于其他季节(P<0.05),总产仔数仅为10.51头,活产仔数仅为9.77头。(4)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属低遗传力性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初生个体重、断奶数的遗传力分别为0.24、0.15、0.03、0.03、0.03;雅南猪的主要繁殖性状属于低重复力性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初生个体重、断奶数的重复力分别为0.26、0.2、0.14、0.09、0.03。(5)对雅南猪的杂交效果进行评价,“杜雅”二杂猪与“杜巴雅”三杂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纯种雅南猪的生长和胴体性状;而“杜巴雅”三杂猪表现出和雅南猪相似的优良肉质性状及更优质的脂肪酸组成。因此,“杜巴雅”三杂猪具有较好的综合生产性能,其杂交模式可在商品猪生产中广泛推广。

郑瑶[6](2019)在《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文中提出抗战以来,江西作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承担着重要的农业生产任务,以保障战时军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抗战之前江西境内屡遭兵祸,省内农业人口锐减,这对提高农业生产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外,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领域仅有江西省农业院兽医专科学校,缺乏对其他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下,省内有识之士于1940年在江西泰和创建了国立中正大学及其农学院,担负起江西农业发展及国内农业改良的使命。本文第二章在大量文献资料的支撑下,展现中正大学农学院独特且艰难的发展历程:1940年胡先骕掌校后与院长周拾禄互相配合,设备仪器从无到有,农学院逐渐壮大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学院。然而好景不长,胡先骕于1944年4月因“民国日报”事件被迫辞职,经济学家萧蘧接任校长。该年恰逢日军发动“浙赣会战”,致使农学院迁校期间设备仪器惨遭损毁,历年筹办之辛苦皆付之东流,不久萧蘧因遭学生误解辞职离校。林一民接掌正大,他一方面积极筹备发展农学院院务,一方面着手处理学潮运动,但与院长周拾禄在学生管理上有不同的意见,合作一年后两人产生嫌隙,1948年暑期周拾禄离校,由王志鹄接任院长。1949年5月南昌解放,随后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易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本文第三章至第五章以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为切入点,立体呈现正大农学院九年发展历程中的学科建设情况。就师资而言,虽历经播迁,院内总有名师留守;虽人数起伏不定,但这是时代所造成大学师资频繁流动的常态,并且正大农学院师资人数较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了许多“前辈”,成为国内农学院中名师齐聚的“农学重镇”。就人才培养而言,农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使命之一,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置办齐整的教学材料,寻找合适的实习场所,总是为院内学子的成才尽心竭力,其学子也不负众望,毕业后或从事农业教育,或从事科研工作,虽领域不一,但都为国内农业教育及农业发展作出了一番努力。农学院的另一个使命是进行科研,服务农业。院内诸多科研立足于国情与江西地区的农业特色,并且农学院积极与其他农事机构开展合作,推广优良农产品种植,推广农学知识与技术,改良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此外,农学院还为农界人士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诸多服务。本文结语梳理了正大农学院办学的经验教训与所获成就,以期鉴古知今。中正大学农学院在发展变迁中有不足,如教师进修培训始终被耽搁,拟定的发展计划总是因故难以执行,这些都制约了农学院的长远发展。但是,瑕虽在,却不掩瑜。农学院创造了众多的成绩与辉煌,其培养的人才、强大的师资、科研的成果与服务都对江西农业乃至中国农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发展模式对当今倡导的学科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朱磊[7](2018)在《高原(云南)地区藏猪放养现状调查及林下种养结合养殖模式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养猪业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环境保护。,要实现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污染问题,其关键在于养殖模式。如何建立健康、生态、可持续、适合当地的养殖模式正日益成为中国养猪业思考的重点。本研究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原产藏猪为研究对象,对在云南高原地区进行藏猪放养的模式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以云南安友农场大炉冲藏猪生态养殖场为研究基地,对藏猪放养模式进行养殖实践,其主要目的是在遵循藏猪生活习性的前提下,探索藏猪在云南高原环境下的适宜放养模式。结果表明:(1)传统的高原(云南)地区藏猪放养模式规模小,常常以天然草场为主,随当地牛羊一起放牧,尚未形成完善的养殖体系。由于草场牧草普遍质量差,藏猪生产性能较低,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优质藏猪产品的需求。生产中必须要对原始的藏猪放养模式进行适当的改良,以提高高原地区(云南)的藏猪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2)“林下放养”和“林下牧草种植+放养”模式一方面遵循了藏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放牧对设施条件要求低、养殖成本相对较低,该模式对建立藏猪放牧及猪肉品牌化,提高其综合经济效益有重要参考价值。但需要合理科学的规划,在保护好林下生态系统的同时,完善配套设施,以解决林下藏猪饲草问题,真正做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3)安友农场大炉冲藏猪养殖基地利用“林下种草+放养”模式,藏猪的生产成绩和生产效率较好。该模式下藏猪饲养成本约1258元/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8头,一年可繁殖两次,正常出栏时间11个月达到50-60kg出栏体重,死亡率较低(仔猪在2%,育肥猪在1%)。同时,由于废物物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通过种养结合的模式,对发展高原地区(云南)藏猪生产,维持生态平衡和藏猪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滕昱廷[8](2018)在《抗战时期中央大学农学院的农业科研与推广》文中研究表明许多研究者认为抗战时期是近代大学农业推广的转折期,整体成绩不如1927-1937的成熟期。这时期农学院面对农业的问题、条件、目标与战前既有诸多不同之处,又具有连续性。其中中央大学农学院在近代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均取得可观的成效。抗战时期中央大学内迁,其中遭受不小的损失,但学校的科研、教育等社会职能继续发挥。中央大学农学院紧急应对这种局面,根据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带来的科研成果恢复科研与推广工作。本文主要追溯中央大学农学院在成渝等地的农业活动,对大后方农业的近代化作出贡献,同时产生的一些材料缺失、农民不肯接受、推广区域有限等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本文主要依据四川省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档案文献,当时重要的农业刊物、报纸、论文等,参与的活动者的回忆、研究,对内迁后的中央大学农学院所作的农业科研与推广活动进行了研究。文章第一部分梳理了中央大学农学院成立以来的概况,包括建立的时代背景、学院的科研机构、农学的学术组织、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农业推广的理念、农业推广试验的践行情况。第二部分回顾了农学院迁至大后方的情况。学院对其进行科系调整、继续农学研究、学术交流、期间内的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和农业推广成果等作了介绍。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央大学农学院的主要推广方式,与之合作的几个主要机构: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内江种猪场、简阳农场、诊疗室、兵工署,对其具体的科研成果、社会效益作了述论。第四部分论述了农学院在大后方农业推广的成果,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与政府、农民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并对其中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因作了分析。本文通过介绍中央大学农学院在成渝进行农业科研与推广情况,分析其工作对社会改良、人民生活的改变、抗战胜利的重要贡献,认为以中央大学为代表的学校对民国时期农业生产及农村社会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志芳,曹洪战,芦春莲[9](2016)在《猪育种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具有悠久的养猪历史,但现代猪育种仍然长期处于落后的局面。虽然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却不是一个养猪强国,优良种猪长期依赖进口。文章通过对猪育种工作研究的回顾,依照我国基本国情,在阐述国际猪育种发展趋势和我国猪育种现状的基础上,讨论我国育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我国猪育种方面提出基本策略。

朱冠楠[10](2015)在《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在中国,除了牧区之外的广大农业生产地区,畜禽业一直是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历史上向来是畜禽业高度发达的地方,近代江苏畜禽生产在全国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又因其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作为近代最先受到海外畜牧业影响和冲击的地区,江苏畜禽业发展也因此处于中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最前沿。民国时期(1912—1949年),虽仅有短暂的38年时间,但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是我国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传统畜牧科技与近现代畜牧科技相互交汇、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苏省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核心区,其畜禽业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方向的重要转折和发展。根据江苏畜禽业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将民国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二阶段是1927—1937年,国民党建立并巩固其南京政权阶段,第三阶段是1937—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江苏沦陷阶段;第四阶段是1945—1949年,抗战结束,国民党政权崩溃阶段。在第一阶段1912—1927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乱,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致使江苏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在第二阶段1927—1937年社会政治相对平稳,各项建设事业均得到较快发展,史称"民国十年黄金期",在此期间,畜禽业发展才开始真正受到政府的重视。国民政府主导下的较为完善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初步建立起来,大量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引进江苏,用以改良地方畜禽品种,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也逐渐建立起来,江苏畜禽业在这十年期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三阶段1937—1945年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江苏省因日本侵略沦陷,损失惨重,畜禽业发展被迫中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第四阶段1945—1949年期间,江苏畜禽业逐渐恢复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国民党政权日渐崩溃,导致这一时期江苏畜禽业的发展规划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完全付诸实践。资产阶级政权性质的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畜牧业发展政策,大都是围绕着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方向发展来制定的。这一时期的江苏畜禽饲料生产与加工利用、中兽医技术等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经验,变化较小。而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畜禽品种的改良和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不仅是近代江苏整个畜牧业发展中最突出的三个方面,也是江苏畜禽业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一时期初步建立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及改良地方畜禽品种和建立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等江苏畜禽业发展集中体现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建立的具有现代特征的畜牧兽医组织机构在引进、推广、研究及传播西方畜牧兽医技术,保障中国畜禽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江苏畜禽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以及运用现代实验科学育种技术改良地方畜禽品种,是不同于以往历代传统育种技术的人工有意识的培育选种,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畜禽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建立后,采用了先进的现代畜禽生产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畜禽养殖业的生产率与商品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尽管它们为数不多且发展缺乏连续性,但却代表了长江中下游畜禽业的近现代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挖掘我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前我国畜禽业良性发展及畜牧业的现代转型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经验主要是: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民间资本对现代畜禽业的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和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政府与专家主导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最后归纳反思,以史为鉴,以史观今,对当前我国畜禽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二、四川省猪种改良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猪种改良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野猪(Sus scrofa ussuricus)遗传多样性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野猪的驯化研究
        1.1.2 DNA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2 课题目标及研究内容
        1.2.1 课题目标
        1.2.2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2 野猪样品分子生物学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2.3 实验所用试剂
        2.2.4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DNA提取及质量、浓度检测
        2.3.2 野猪样品分子生物学鉴定
        2.3.3 不同种群内MC1R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的东北野猪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基于mtDNAD-loop的系统发育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东北野猪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东北野猪全基因组重测序
        4.3.2 东北野猪全基因组序列与其他品种猪的比对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东北野猪受选择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东北野猪受选择基因筛选
        5.3.2 东北野猪适应性驯化受选择基因的功能富集
        5.3.3 部分受选择基因的筛选与表达鉴定
        5.3.4 部分受选择基因克隆测序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基于GEO公共数据挖掘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表达模式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猪的脂肪沉积研究进展
        1.1 猪肉肉质含义
        1.2 肌肉组成及其与肉质关系
        1.3 IMF含量的影响因素
        1.3.1 遗传因素对IMF含量的影响
        1.3.2 性别和年龄对IMF含量的影响
        1.3.3 不同组织部位对IMF含量的影响
        1.3.4 营养水平和饲养环境对IMF含量的影响
        1.3.5 饲养环境对IMF含量的影响
        1.3.6 小结
        1.4 皮下脂肪与猪胴体性状的关系
        1.5 猪的脂肪沉积相关基因与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5.1 脂肪沉积相关基因
        1.5.2 脂肪沉积相关长链非编码RNA
        1.5.3 脂肪沉积相关信号通路
        1.6 我国地方猪种与外来引进猪种概况
        1.6.1 我国地方猪种概况
        1.6.2 我国外来引进猪种概况
        1.6.2 小结
    第2章 GEO公共数据库及其应用
        2.1 GEO公共数据库
        2.2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2.3 RNA-seq技术的应用
        2.4 qRT-PCR array技术及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猪肌内脂肪GEO数据挖掘和基因表达模式鉴定
        1.1 材料
        1.1.1 GEO数据收集
        1.1.2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分析方法
        1.1.3 动物样本采集
        1.1.4 主要仪器
        1.1.5 主要试剂
        1.1.6 引物的设计
        1.2 方法
        1.2.1 DEGs的获得
        1.2.2 差异基因信号通路和GO富集
        1.2.3 IMF含量测定
        1.2.4 RNA提取和q RT-PCR芯片验证
        1.2.5 Western blot分析
        1.3 结果
        1.3.1 GEO数据集中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1.3.2 GEO数据中DEGs的通路富集
        1.3.3 不同品种猪LD中IMF含量测定
        1.3.4 不同品种猪LD中 AMPK信号通路的验证
        1.3.5 AMPK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DEGs的 GO分析
        1.3.6 不同品种猪LD中 PPAR信号通路的验证
        1.3.7 PPAR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DEGs的 GO分析
        1.3.8 不同品种猪LD中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的验证
        1.3.9 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DEGs的 GO分析
        1.3.10 三个信号通路共享基因情况分析
        1.3.11 两个猪种中几个关键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1.4 讨论
        1.4.1 AMPK信号通路
        1.4.2 PPAR信号通路
        1.4.3 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
        1.4.4 不足与展望
        1.5 小结
    第2章 猪皮下脂肪GEO数据挖掘和基因表达模式鉴定
        2.1 材料
        2.1.1 GEO数据收集
        2.1.2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分析方法
        2.1.3 动物样本采集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
        2.1.6 引物的设计
        2.2 方法
        2.2.1 DEGs的获得
        2.2.2 DEGs信号通路富集和PPI网络构建
        2.2.3 RNA提取和q RT-PCR芯片验证
        2.3 结果
        2.3.1 GEO数据中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2.3.2 GEO数据中DEGs的信号通路富集
        2.3.3 GEO数据中DEGs的 PPI网络
        2.3.4 GEO数据中DEGs的共表达分析
        2.3.4 不同品种猪皮下脂肪组织中q RT-PCR芯片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猪脂肪沉积相关Lnc RNAs数据挖掘
        3.1 材料
        3.1.1 GEO数据收集
        3.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1.3 动物样本采集
        3.1.4 主要仪器
        3.1.5 主要试剂
        3.1.6 引物的设计
        3.2 方法
        3.2.1 DEGs和差异表达Lnc RNAs分析
        3.2.2 Lnc RNA-m RNA共表达分析
        3.2.3 RNA提取和q RT-PCR芯片验证
        3.3 结果
        3.3.1 IMF数据差异表达m RNAs结果
        3.3.2 IMF数据差异表达Lnc RNAs结果
        3.3.3 IMF数据Lnc RNA-m RNA共表达分析结果
        3.3.4 皮下脂肪数据差异表达mRNAs结果
        3.3.5 皮下脂肪数据差异表达Lnc RNAs结果
        3.3.6 皮下脂肪数据Lnc RNA-m RNA共表达分析结果
        3.3.7 脂肪沉积相关的几个Lnc RNAs的 q RT-PCR检测结果
        3.3.8 脂肪沉积相关Lnc RNAs与人、小鼠的同源比对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3)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 ——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为代表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中国古代教育民生思想源远流长
        (二)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内涵丰富但缺少系统整理研究
        (三) 中国当代教育民生建设及理论研究的现实需要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民生
        (二) 教育民生
        (三) 教育民生思想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意义
        (一) 为教育民生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二) 为我国当前教育民生建设提供历史镜鉴
    五、研究思路
    六、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1. 已有研究的学术贡献
        2. 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3. 本研究的努力方向
    七、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比较研究法
        (三) 个案研究法
    八、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领域的开新
        (二) 研究范式的创新
第一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政治的沉沦
        二、经济的衰微
        三、文化的下行
        四、教育的维艰
        (一) 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教育改革成效甚微
        (二) 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三)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失学罢课现象频发
        (四) 文盲人数众多,教育机会严重不平等
        五、民生的凋敝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外部渊源
        一、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引入
        (一) “西学东渐”为近代中国点燃科学与民主思想的火种
        (二) 科学与民主催发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
        二、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引入与传播
        (一) 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二) 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形成与演进
    第一节 教育民生思想的萌芽潮起(1905-1912年)
        一、教育民生观点的提出
        二、教育方针及规章制度中教育民生思想的出现
    第二节 教育民生思想的高潮勃发(1913-1937年)
        一、教育民生论说层见叠出
        二、教育家办学的兴起
        (一) 社会对新式人才的需求
        (二) 改良派教育舆论与实践的影响
        (三) 政府政策的支持
        (四) 教育家办学的涌现
        (五) 教育家办学的社会影响
        三、教育民生实践此行彼效
    第三节 教育民生思想的式微与转轨(1937-1949年)
        一、抗战教育思潮云屯席卷
        二、教育民生实践举步维艰
        三、教育民生思想的转轨
        (一) 三民主义教育民生思想向新民主主义教育民生思想的转轨
        (二) 三民主义教育民生思想向国际主义教育民生思想的转轨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内涵及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内涵
        一、教育民生宗旨观
        (一) 晏阳初的教育民生宗旨观
        (二) 俞庆棠的教育民生宗旨观
        (三) 邰爽秋的教育民生宗旨观
        二、教育民生对象观
        (一) 晏阳初的教育民生对象观
        (二) 俞庆棠的教育民生对象观
        (三) 邰爽秋的教育民生对象观
        三、教育民生内容观
        (一) 晏阳初的教育民生内容观
        (二) 俞庆棠的教育民生内容观
        (三) 邰爽秋的教育民生内容观
        四、教育民生路径观
        (一) 教育民生的方法选择
        (二) 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实践探索
        一、开展教育研究与实验
        (一) 教育心理研究与实验——解决谁可以受教育的问题
        (二) 文艺研究与实验——满足民众日常生活所需,提供民众接受教育的工具
        (三) 生计教育研究与实验——改善民众物质生活
        (四) 卫生教育研究与实验——增强民众体质,改善民众生活环境
        (五) 公民教育研究与实验——改变民众的精神面貌
        (六) 休闲教育研究与实验——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唤起农民“向上的意识”
        二、编写教材和民众读物
        (一) 编写教材——编辑符合民情的教学内容
        (二) 编辑民众读物——传播知识,提升道德品质,丰富精神生活
        三、出版学术期刊
        (一) 教育理论类学术期刊——传播教育民生思想与理论,交流教育民生工作经验
        (二) 教学辅导类学术期刊——提高学习效果,传授民生知识
        四、教育成果推广
        (一) 实验区内各项教育的推广
        (二) 实验区的拓展
    第三节 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教育民生思想比较分析
        一、教育民生宗旨观的异同
        (一) 相同之处
        (二) 相异之处
        二、教育民生对象观的异同
        (一) 相同之处
        (二) 相异之处
        三、教育民生内容观的异同
        (一) 相同之处
        (二) 相异之处
        四、教育民生路径观的异同
        (一) 相同之处
        (二) 相异之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理路与价值澄明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理路
        一、实现救国济民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
        二、大教育观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中枢
        (一) 大教育的概念
        (二) 中国近代教育家对大教育的追求
        三、追求民主与科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主线
        四、精神生活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延展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价值澄明
        一、在继承与吸收中不断创新的历史价值
        (一) 从新的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二) 对古代教育民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 对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吸收与创新
        二、以民为本、教育济民的社会价值
        (一) 强调教育为民服务
        (二) 重视民众的主体性
        三、以民生为本位的教育价值
        (一) 平民教育的民生本位取向
        (二) 民众教育的民生本位取向
        (三) 民生本位教育的民生取向
    第三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误解国弱民穷的根源
        二、过于抬高教育的民生功能
        三、对现存腐败、独裁政府抱有幻想
        四、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
        五、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外在制约
        (一) 政治因素的制约
        (二) 经济因素的制约
        (三) 文化因素的制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社会影响
        (一) 更新了民众的教育观念
        (二) 彰显了教育的民生功能
        (三) 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状况
        二、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教育影响
        (一) 促进教育民生政策的生成
        (二) 丰富了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
        三、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国际影响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扎实推进新时代全民教育
        二、完善并推进实施教育民生政策
        三、关照教育民生的精神向度
        四、消弭民间反智主义对教育民生的阻障
        五、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民生情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4)长白猪核心群的选育及杂交繁育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肉猪养殖概况及规模化养殖现状
        1.1.1 国外肉猪养殖概况
        1.1.2 国外肉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及生产技术水平
        1.1.3 国内肉猪养殖概况
        1.1.4 国内肉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及生产技术水平
        1.1.5 黑龙江肉猪养殖情况
    1.2 国内外种猪繁育体系工作发展概况
        1.2.1 良种猪繁育体系的概念
        1.2.2 国外种猪繁育体系
        1.2.3 国内种猪育种体系
    1.3 项目区概况
    1.4 巴彦县翔龙祖代猪场发展情况
    1.5 试验研究的实用价值与意义
第二章 种猪繁育体系构建
    2.1 种猪核心群的建立
    2.2 配备测定所需的仪器设备
    2.3 种猪育种目标的确定
    2.4 核心群选配方法
    2.5 继代猪的选育
    2.6 猪群的饲养管理
    2.7 性状测定方法
    2.8 数据应用与分析
        2.8.1 测定的结果与应用
        2.8.2 公猪选择指数
        2.8.3 母猪选择指数
第三章 核心群种猪性能测定
    3.1 核心群种猪体重体尺及生长性能指标遗传进展情况
        3.1.1 测试猪的选择
        3.1.2 待测猪群的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3.1.3 猪群的饲养管理
        3.1.4 数据测定方法
        3.1.5 测定结果与分析
        3.1.6 结论
    3.2 核心群繁殖性能指标遗传进展情况
        3.2.1 统计猪只的选择
        3.2.2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3.2.3 猪群管理
        3.2.4 统计数据的测定方法
        3.2.5 测定结果与分析
        3.2.6 结论
    3.3 胴体性状指标及肌肉品质指标遗传进展情况
        3.3.1 测定猪只的选择
        3.3.2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3.3.3 饲养管理
        3.3.4 胴体指标测定方法
        3.3.5 测定结果与分析
        3.3.6 结论
    3.4 核心群杂交组合性能
        3.4.1 试验猪选择
        3.4.2 猪群的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3.4.3 猪群管理
        3.4.4 测定指标及方法
        3.4.5 测定结果与分析
        3.4.6 结论
第四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个人情况
    教育背景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5)雅南猪遗传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文献综述
    1.1 中国地方猪种质资源概况
        1.1.1 中国地方猪种质特性
        1.1.2 中国地方猪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
    1.2 雅南猪简介
        1.2.1 产区生态环境
        1.2.2 雅南猪群体规模
        1.2.3 雅南猪种质特性
    1.3 保种理论概述
        1.3.1 随机保种
        1.3.2 系统保种
        1.3.3 保种方法
        1.3.3.1 原位保种
        1.3.3.2 异位保种
    1.4 遗传参数的研究概况
    1.5 杂交体系以及杂种优势
        1.5.1 杂交体系与杂交方式
        1.5.2 杂种优势
        1.5.3 常用杂交父本介绍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活体保种方案
        2.1.1 试验动物
        2.1.2 保种方案的确定
    2.2 雅南猪精液冷冻及解冻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及配制
        2.2.3 试验方法
        2.2.3.1 精液采集
        2.2.3.2 精液的冷冻及解冻
    2.3 群体遗传参数估计
        2.3.1 数据来源
        2.3.2 统计模型的选择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杂交利用效果研究
        2.4.1 实验动物
        2.4.2 饲养管理
        2.4.3 饲粮水平
        2.4.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4.5 主要试剂
        2.4.6 主要试剂的配制
        2.4.7 生长和胴体性状指标的测定
        2.4.8 肉质性状指标的测定
        2.4.9 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2.4.10 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2.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雅南猪保种方案
    3.2 雅南猪冻精结果分析
        3.2.1 雅南猪精液冷冻前后比较分析
        3.2.2 解冻程序对雅南猪精子冻后活力的影响
        3.2.3 雅南猪精子的冻后活力的个体差异情况
    3.3 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的遗传规律及遗传参数分析
        3.3.1 雅南猪的主要繁殖性状表型值统计
        3.3.2 雅南猪的主要繁殖性状年度效应分析
        3.3.3 雅南猪的主要繁殖性状胎次效应分析
        3.3.4 雅南猪的主要繁殖性状季节效应分析
        3.3.5 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
        3.3.6 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
        3.3.7 雅南猪主要繁殖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的可靠性检验
    3.4 杂交利用试验
        3.4.1 生长及胴体性状
        3.4.2 肉质性状
        3.4.3 肌肉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3.4.4 肌肉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4.讨论
    4.1 雅南猪活体保种方案讨论
    4.2 雅南猪冻精效果分析
        4.2.1 雅南猪精液冷冻后活力情况分析
        4.2.2 不同解冻程序对雅南猪精液冷冻后活力情况分析
    4.3 雅南猪繁殖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4.4 雅南猪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4.5 雅南猪杂交利用效果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一)路数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构安排
第一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成立背景
    一、战时江西农业的现状与重要地位
        (一)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情况
        (二)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地位
    二、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的缺失
        (一)晚清时期
        (二)民国时期
    三、时代交织背景下的人才流动
        (一)江西农业人才的回流
        (二)战时农学人才的内迁
第二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发展态势
    一、胡先骕掌校时期——茁壮发展
        (一)充实图书资料
        (二)添置仪器设备
        (三)扩充实验场所
        (四)壮大发展院系
    二、萧蘧掌校期间——惨淡经营
        (一)迁校避战(1944年5 月—1945年8 月)
        (二)战后复员(1945年8 月—1946年11 月)
        (三)内战学潮(1946年11 月—1947年7 月)
    三、林一民掌校期间——艰苦奋斗
        (一)林一民与周拾禄
        (二)林一民与王志鹄
第三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师资队伍
    一、农学院的师资情况
        (一)师资人数、研究领域、留学学历
        (二)师资来源情况分析
        (三)教员“留守”原因之分析
    二、农学院的师资对比
        (一)与校内其他院系对比
        (二)与国内其他农学院对比
    三、农学院的知名师资
        (一)国内农学领域学科带头人
        (二)任职任教的四位学部委员
        (三)与农学院同甘共苦的教授
第四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人才培养
    一、农学院的学生情况
        (一)学生来源、招录人数、专业选择
        (二)学生成绩与培养质量
    二、农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法
        (一)结合实际设置科系专业与课程
        (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以实习检验学理
    三、学生毕业去向及院内知名校友
        (一)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选择方向
        (二)农学院内各系知名校友
第五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科研工作及社会服务
    一、农学院的科研工作
        (一)科研准备
        (二)科研活动
        (三)科研成果
    二、农学院的社会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高原(云南)地区藏猪放养现状调查及林下种养结合养殖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统计
3.研究内容
    3.1 藏猪的分布区域、品种特点
    3.2 高原(云南)地区藏猪放养模式的调查
        3.2.1 现有生猪养殖模式的概要分析
        3.2.2 云南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基公村藏猪养殖情况调查
    3.3 以安友农场大炉冲藏猪放养基地实践初探
        3.3.1 安友农场大炉冲藏猪放养基地养殖地理位置分析
        3.3.2 安友农场藏猪放养基地整体规划和配套种植基地
        3.3.3 藏猪养殖基地养殖密度和养殖成本
        3.3.4 放养藏猪的饲料营养标准和饲养管理疾病预防措施
        3.3.5 放养藏猪屠宰加工流程
        3.3.6 放养藏猪的品牌推广和经济效益分析
4.高原(云南)地区藏猪放养模式讨论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抗战时期中央大学农学院的农业科研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创新与不足
2 南京时期中央大学的农学兴起与发展
    2.1 农学院兴起的背景及科研机构
    2.2 教学与科研成果
    2.3 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
3 中央大学重庆办学时期的农业教育与研究
    3.1 科系变动与教学变化
    3.2 农学研究的开展与科研成绩
4 中央大学的农学实践与推广
    4.1 农业推广理论体系与推广方式
    4.2 中央大学农学院与相关地方机构的合作
5 中央大学农学院的推广成效和社会影响
    5.1 农业推广的成效
    5.2 农业推广活动的社会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猪育种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猪育种工作的回顾
2 我国猪育种工作的现状
3 目前我国猪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育种方法和理念较落后
    3.2 猪育种结构缺乏合理性
    3.3 缺乏可靠的遗传评定方案和统一的数据记录系统
    3.4 对地方猪种的选育和利用缺乏重视
4 猪遗传育种工作发展策略
    4.1 我国地方猪种保护策略
        4.1.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调查全国猪种资源
        4.1.2 建立起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体系
        4.1.3 加强对地方猪保种科技的创新
    4.2 我国猪遗传育种工作的发展措施
        4.2.1 积极推进全国性联合育种
        4.2.2 努力推进配套系与联合育种相结合
        4.2.3 推进技术创新,培育创新型人才
5 小结

(10)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况及以往研究局限
    三、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的解释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晚清江苏畜禽业发展概况
        一、养猪业
        二、养牛业
        三、养羊业
        四、养马、驴、骡业
        五、养兔业
        六、养禽业
    第二节 晚清中国畜禽业发展的困境
        一、中国畜禽业日趋衰落
        二、中国畜禽产品贸易的困境
    第三节 晚清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引进
        一、翻译介绍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文章和着作
        二、重视畜牧兽医教育,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
        三、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并建立畜牧试验场
第二章 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一、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二、江苏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三、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 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一、我国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二、位于江苏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三、各级畜牧兽医教育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四、畜牧兽医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及留学生教育
    第三节 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一、设立于南京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二、设立于上海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第三章 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品种的改良
    第一节 猪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猪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猪种改良
    第二节 牛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牛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牛种改良
    第三节 羊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羊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羊种改良
    第四节 马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马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马种改良
    第五节 兔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兔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兔种改良
    第六节 鸡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鸡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鸡种改良
第四章 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第一节 现代畜禽企业的建立
        一、现代奶牛企业的建立及发展
        二、现代养鸡场及蛋品公司的建立
        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畜禽企业的建立
    第二节 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一、建立畜产合作社的背景
        二、江苏畜产合作组织的概况
    第三节 现代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的特点
        一、由政府和畜牧兽医专家学者主导和发起
        二、发展缺乏连续性
第五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
        二、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和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
        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
    第二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资本对畜禽业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
        二、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
        三、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及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
        四、政府与专家主导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五、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江苏省民国时期建制沿革
    附录2 江北各县二十四年度推进畜禽养殖业情形简明表
    附录3 无锡牛乳营业登记一览表
    附录4 《牛乳营业取缔规则》
    附录5 《南京市牛乳保证责任合作社章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主持科研项目

四、四川省猪种改良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野猪(Sus scrofa ussuricus)遗传多样性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D]. 王文涛.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2]基于GEO公共数据挖掘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表达模式与鉴定[D]. 姚潮刚. 吉林大学, 2020(01)
  • [3]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 ——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为代表的考察[D]. 徐雪莲.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4]长白猪核心群的选育及杂交繁育体系建立[D]. 姚美玲.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0)
  • [5]雅南猪遗传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研究[D]. 陈燕.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6]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D]. 郑瑶.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高原(云南)地区藏猪放养现状调查及林下种养结合养殖模式探索[D]. 朱磊.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抗战时期中央大学农学院的农业科研与推广[D]. 滕昱廷.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9]猪育种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J]. 宋志芳,曹洪战,芦春莲. 饲料博览, 2016(09)
  • [10]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D]. 朱冠楠.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5)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