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要准确定位

一、县域经济要准确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魏巧玲[1](2020)在《WJ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传统产业是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党中央多次强调,实现地区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产业能否成功转型升级决定于政府职能发挥的好坏,所以研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职能非常重要并且十分必要。WJ县有皮革和装饰板材两个传统产业,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环保倒逼机制作用下,该县强势推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文章把WJ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发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该县政府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的职能。为了了解政府职能发挥存在什么问题,对WJ县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协会相关人员进行了走访座谈。根据调查问卷数据与访谈结论,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协同治理理论,从政府在推动转型升级过程中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加强政府各部门与行业协会沟通实现协同治理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并深入研究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从提前谋划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畅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人才引进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认识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政府职能的建议。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给WJ县政府更好地发挥职能提供参考依据,更有利于推动该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也能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经验借鉴,有助于我国传统产业集群走上转型提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巩怡秋[2](2020)在《LK县普惠金融业务研究》文中提出加快健全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让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有必要开展普惠金融改革区域试点先行先试,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LK县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研究其普惠金融发展经验具有一定的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普惠金融的理念始于国外,理论来源于对弱势群体传统金融所排斥的现象。国内的普惠金融研究起步较晚,2013年,我国将“发展普惠金融”确立为国家战略后,政策优势开始显现,多地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接下来本文搜集了我国普惠金融的统计考核口径和发展现状,对我国普惠金融的业务特点和风险特征加以介绍,总结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一些普遍规律。最后,较为深入地对LK县普惠金融业务进行研究,介绍了分析了其业务背景、运作模式、风险机制等,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了推动LK县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文中对国内外普惠金融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借鉴。通过以上分析,为LK县下一阶段的普惠金融改革工作和其他地区借鉴LK县普惠金融工作提出的可行性建议,包括构建符合普惠金融特征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快数字化科技的应用水平、加强产业与普惠金融业务的相互作用、规范引导网商银行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等,以求对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过程中提供有价值的启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较为深入的对LK县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其中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对LK县普惠金融的风险防控机制进行分析和建议在有关普惠金融现有研究中较为少见;二是具体地将LK县普惠金融和国外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和国内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加以比较,提出产业带动可以作为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及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民营银行应该在普惠金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何松龄[3](2020)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比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践而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是明显滞后而又存在诸多问题的。在七十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以“暂行规定”、“指导意见”为载体的制度供给行为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没能真正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塑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产权安排。受此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脱农离小”的现象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长期混乱,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究其根源,是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制度供给抑制问题。一方面,健全农村金融支农体系迫切需要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作为支撑;而另一方面,当下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在实践中又难以真正地对这一迫切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与健全农村支农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制度供需失衡。有鉴于此,本研究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出发,以“理论框架—实证分析—对策研究”三层结构为研究框架,系统解读“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存在何种问题,症结何在?”以及“如何推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的三重问题。全文除绪论外共有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沿着“产权——金融产权——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进路,本章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引入企业产权理论与制度金融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为研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提供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本章认为现有研究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机械地解读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产权”,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本质的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受制于此,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并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到底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还有待研究的重新解答。第二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遵循“功能——结构”的范式,本章重新界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层面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进行解构。本章认为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在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的功能约束下,由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基于一定农村金融资源而享有的权利的总称。较之于一般的企业或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功能、主体、客体以及模式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在宏观维度上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指向农村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形态;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则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具体规则,反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者共同塑造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效率。第三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本章从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语境入手,系统梳理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七十年的演化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刻阐释其内在的深层逻辑与改革经验。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的演进模式以及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的三重逻辑。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历史逻辑根源。在演化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渐进性的改革方式、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的协同推进以及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到导向的改革经验。第四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本章从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安排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异化表现。本章认为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呈现出结构性的国有资本垄断与产权目标营利化的异化现象;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外部人控制、产权关系倒挂、产权约束机制失效。当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严重偏离了既定的制度供给目标,直接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的实现。第五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在前文的基础上,本章主要从制度供给的层面对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和论证。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是农村金融产权改革过程中制度供给缺位、错位、越位的共同结果。其根源在于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缺乏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准确把握、缺乏统一的制度供给目标三者共同导致的制度供给抑制的长期积累。第六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以历史为视角,本章对域外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实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本章认为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需要在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域外国家实践的历史经验,重视法律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主导地位,明确国家作为产权主体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扶持性作用,强调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产权联结。第七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在前文的基础之上,本章就如何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章认为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关键在于从供给侧层面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为指引,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树立优化配置、支农本位、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制化的基本路径,坚持合作制的改革方向。在此基础之上,以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应当从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推动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五个方面予以落实。

张莞[4](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张卿[5](2018)在《昆明市晋宁区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昆明市晋宁区位于滇池西南岸,生态环境优美,空间区位优越,是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南大门。晋宁作为省会中心城市曾经的郊县,其经济发展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十一五”以来,通过房地产业的快速拉动和以磷矿开采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的带动,晋宁连续两年跨入“云南省县域经济十强县”。2013年之后,由于房地产市场下行,磷化工等第二产业备受冲击,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急速凸显,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从晋宁目前的产业发展看,以磷化工为代表的传统工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波动较大,政府债务不断上涨,政府缺少新的增长极,传统发展模式举步维艰,新的增长模式对经济拉动不明显。虽然当地政府一直在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停留在政府号召引导层面,转型升级也不是一味的走传统工业化路子,对于晋宁来说,转型升级的方向在哪?政府要具体怎么做?本文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在全面梳理晋宁区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基础上,通过SWOT方法,系统分析该区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外部发展大趋势为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晋宁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以及对策建议,并从政府视角提出具体行动方案,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当地政府在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实践中提供有效参考,促进晋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鲁能[6](2018)在《层级城乡体系与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西部县域经济中体现得更为充分,主要表现在西部县域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要素和资源从农村向城镇非对称单向流动,生产要素过于分散。协调解决西部县域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促进西部县域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县域分层适度集聚,构建起公平合理的城乡交易机制。因此,从县域层级城乡体系视角探究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演进逻辑、完善思路与实现路径,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西部县域城乡发展的现实背景和层级城乡体系理论、交易效率理论的指引下,本论文构建了“层级城乡体系联动-交易效率持续改善-县域城乡一体化”(简称为H-T-I)的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分析框架。其基本逻辑为:西部县域生产要素分散、交易效率低等导致县域城乡二元结构,西部县域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从本质上要求生产要素由分散走向集聚,而生产要素集聚的平台就是县域的层级城乡体系,层级城乡体系的联动发展成为推动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逻辑起点和切入点。层级城乡体系之间实现联动发展,需要各层级城乡体系之间基于发展规模和县域城乡关系中的定位进行合理分工,更需要优化层级城乡体系之间的交易条件,进而推动生产要素在层级城乡体系的合理集聚。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交易条件的优化将促进城乡之间交易效率改善,交易效率的持续改善进一步推动层级城乡体系之间更加顺畅和公平的交易,从而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报酬率趋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衡,最终实现层级城乡体系之间的融合发展,实现县域城乡一体化。按照这一分析框架和基本逻辑,本论文分别从发展演变、定位及作用、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内在逻辑三个方面,对西部县域的县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三级城乡体系与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西部县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带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层级城乡体系联动是西部县域城乡在集聚中走向一体化的重要保障。第二,推进城乡交易效率持续协同提升是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第三,从传统的辐射状向纵横联动的网状转变是西部县域层级城乡体系空间布局的趋势。第四,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主战场。第五,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需协同改善影响城乡发展的软硬条件。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新时代城乡一体化的着力点锁定在西部县域。县域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新时代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关键。二是明确了层级城乡体系推动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内在逻辑。论文将县域层级城乡体系纳入到研究中,从县域层级城乡体系的角度研究西部地区的县域城乡一体化,提出了“层级城乡体系联动-交易效率持续改善-县域城乡一体化”分析框架,明确了层级城乡体系推动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内在逻辑,为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范式。三是提出了推进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举措。论文梳理形成了新时代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推进的“12345”总体思路,并提出了城乡体系联动发展、交易效率提升、交易网络构建、分类推进以及开放视角下的层级城乡体系联动等具体对策举措,对西部县域多重二元结构的收敛具有实践创新价值。

李彦博[7](2017)在《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为特定区域,以县级财政的独立为标志,以县级区域内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并以特定县之下的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互动为基本结构,通过人力资源、资金、物资、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互换,从而具有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县域经济作为基础性的经济,也构成了县域发展的中心环节,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绩,但是当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创新力不足、发展不协调、资源能耗大、市场封闭等等一系列迫切的问题,严重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观在现实中的运用,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在此背景下,开展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这一命题切入,运用理论分析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阐明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功能和主要特征,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并立足于现实、把握好理论,针对突出问题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以期全面认识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有效模式,进而为决策者制定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参考。首先,对县域经济的理论进行概述。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从不同角度划分了县域经济的类型;明确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了县域经济产业构成多样、经济体系开放、地域特色鲜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特征。在阐明基本概念、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认识县域经济的作用、准确把握其特点是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县域经济的基础。其次,阐明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现代西方发展理论,包括主体功能区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清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进程与脉络,从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的先后提出,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性的指导理论。再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新开始阶段(1978—1982年)、探究摸索阶段(1983—1991年)、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2年)、科学发展阶段(2003—2012年)、新发展阶段(十八大以来至今)。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进行了介绍,对整体状态、分布状况和基本情况进行了展示。对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进行了实例分析;挖掘各个模式背后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继而得出我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经验启示。然后,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要素结构不断完善,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先后又出现了“江阴模式”、“神木模式”、“双流模式”、“新晋江模式”等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在于促进了自身县域经济的发展,更重要在于它为中西部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某种借鉴。基于对新型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丰富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宝库,为县域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文章基于理论、现状和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典型模式的总结,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分别是: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以期在刚性的原则下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县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维度,实现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李伟[8](2017)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农民安居乐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实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

樊苗[9](2016)在《省直管县背景下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为了顺应世界组织扁平化趋势,响应国家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市管县”体制弊端的号召,我国进行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主要通过财政省直管县和行政省直管县两项体制改革来完成。这项体制改革是我国行政领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我国政府层级设置的新目标,亦是基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和职能转变的新机遇。省直管县改革给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带来了新的机遇,县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次机遇,积极探索省直管县管理体制新背景下试点县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思路,进一步推动我国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本文采用三种研究方法,分五章来论述省直管县背景下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绪论中综述了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理论;第一章阐述和界定了省直管县及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二章首先梳理了我国县级地方政府职能演变过程。接着对比分析了市管县下与省直管县下县级地方政府的职能,论述了省直管县背景下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明确了省直管县改革对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新机遇;第三章综述了省直管县背景下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职能定位虚化、机构设置不合理、执行能力不足、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等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章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了省直管县背景下试点县(市)职能转变的具体情况及启示;第五章针对性地探讨了省直管县背景下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白利寅[10](2015)在《省人民政府权力配置研究》文中指出省人民政府权力配置研究聚焦于特定层级政府权力运作,分析当前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探寻科学合理配置的路径。政府权力配置既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其之所以是法律问题,是因为政府权力从来源到运行及至监督等,均需要纳入法律制度框架,政府权力来源于法律授予已成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共识,对行政权力合法性的追问应当到达原初配置的环节,同时,对当前权力配置存在的问题化解、制度完善等亦指向于法治塑造目标。政府权力配置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的原因在于行政权力本质上的政治性特征,

二、县域经济要准确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县域经济要准确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WJ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传统产业
        2.1.2 产业转型升级
        2.1.3 政府职能
    2.2 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4 协同治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WJ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府职能发挥现状
    3.1 WJ县传统产业基本情况
        3.1.1 皮革业基本情况
        3.1.2 装饰板材业基本情况
    3.2 WJ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SWOT分析
        3.2.1 优势(Strengths)
        3.2.2 劣势(Weaknesses)
        3.2.3 机会(Opportunitties)
        3.2.4 威胁(Threats)
    3.3 WJ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表现
        3.3.1 决策职能
        3.3.2 协调职能
        3.3.3 监督职能
    3.4 WJ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WJ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发挥调查分析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设计
        4.2.1 问卷调查法的设计
        4.2.2 访谈法的设计
    4.3 调查方案的实施
        4.3.1 问卷调查法的发放与回收
        4.3.2 访谈法的实施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WJ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5.1 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5.1.1 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5.1.2 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5.1.3 政策宣传效果不理想
    5.2 政府各部门间未实现协同治理
        5.2.1 政策执行不到位
        5.2.2 部门间信息未共享
    5.3 政府财政投入较少
    5.4 人才缺乏与品牌意识不强
        5.4.1 高学历人才不足
        5.4.2 创立品牌意识淡薄
    5.5 未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WJ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6.1 政府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前谋划不足
        6.1.1 对自身定位认识不清
        6.1.2 对转型升级政策研究不深
        6.1.3 对政策宣传不到位
    6.2 政府各部门间协调机制不顺畅
        6.2.1 政策执行主体导致偏差
        6.2.2 信息共享机制缺失
    6.3 政府财政供给能力有限
        6.3.1 县域经济财政基础薄弱
        6.3.2 政府财权事权不对等
    6.4 人才引进创新激励政策不足
        6.4.1 支持企业人才引进政策缺乏
        6.4.2 引导企业创新激励政策不强
    6.5 对行业协会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WJ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完善政府职能对策建议
    7.1 提前谋划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7.1.1 找准政府服务边界
        7.1.2 优化政策体系建设
        7.1.3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7.2 畅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
        7.2.1 加强执行主体内部沟通
        7.2.2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7.3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7.3.1 做好县域经济挖潜增收
        7.3.2 强化转型升级财税支持
        7.3.3 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池
    7.4 建立人才引进创新激励机制
        7.4.1 综合施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7.4.2 多措并举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7.5 充分认识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7.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企业版)
    附录2 访谈提纲(政府版)
    附录3 访谈提纲(协会版)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2)LK县普惠金融业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 本文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
    2.2 全面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3 博弈论研究综述
3 普惠金融现状及挑战
    3.1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3.1.1 国家层面积极推进
        3.1.2 金融机构措施多样
        3.1.3 持续性发展面临挑战
    3.2 普惠金融的业务特点
        3.2.1 客户来源分散
        3.2.2 盈利空间有限
    3.3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实施情况
        3.3.1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要求
        3.3.2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定位
        3.3.3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流程
4 LK县普惠金融案例分析
    4.1 普惠金融业务背景
        4.1.1 县域经济基础背景
        4.1.2 改革试验区的设立
    4.2 LK县普惠金融业务实践
        4.2.1 建设“4+X”功能服务站
        4.2.2 创新“普惠授信”信贷产品
        4.2.3 实施信用信贷相长行动
        4.2.4 建立分段风险防控体系
        4.2.5 实现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4.3 LK模式风险机制分析
        4.3.1 信贷风险分担机制
        4.3.2 道德风险防范机制
        4.3.3 激励约束机制
        4.3.4 隔离机制
    4.4 LK县普惠金融发展成效分析
        4.4.1 助力经济发展
        4.4.2 经验得到推广
    4.5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5.1 自发动力需加强
        4.5.2 风控流程需完善
        4.5.3 缺少差异化管理措施
        4.5.4 普惠金融数字化应用需加强
5 国内外普惠金融典型案例比较
    5.1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探索
    5.2 蚂蚁金服的普惠金融实践
    5.3 与LK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6 LK县普惠金融业务优化建议
    6.1 完善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
    6.2 持续加快数字化科技的应用水平
    6.3 针对普惠金融业务开发差异化管理
    6.4 加强产业与普惠金融业务的相互作用
    6.5 引导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发挥作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产权:一个比较视角的认知
        二、金融产权:产权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
        三、金融机构产权: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基础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亟待深入的关键领域
    第二节 理论借鉴
        一、企业产权理论
        二、制度金融理论
第二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与本相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本相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特征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语境
        一、从亲缘信用向契约信用的农村信用转型
        二、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三农”落后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逻辑
        一、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以所有权改革为主的演进模式
        三、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
    第四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经验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基本成效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三、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表现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第五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制度成因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缺位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错位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越位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异化的深层机理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法制缺失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供需失衡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目标冲突
第六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四、韩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巴西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孟加拉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节 域外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一、重视法律制度的根本性作用
        二、坚持合作制的基础性地位
        三、重视国家的扶持性作用
        四、优化机构间的产权联结
第七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指引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
        五、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
        一、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
        二、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
        三、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
        四、深化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
        五、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5)昆明市晋宁区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主要方法
第二章 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发展的含义
    2.2 产业转型的定义
    2.3 产业升级的定义
    2.4 比较优势理论
        2.4.1 比较优势理论内涵
        2.4.2 比较优势的来源
    2.5 产业集群理论
    2.6 产业结构理论
    2.7 产业融合理论
    2.8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地方政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
    3.1 地方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角色定位
        3.1.1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3.1.2 执行和制定相关规则
        3.1.3 直接或间接配置资源
        3.1.4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3.2 国内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
        3.2.1 发达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
        3.2.2 浙江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公式:“加减乘除”
        3.2.3 资源型县域产业转型的迁西样本
第四章 晋宁区产业发展的现状概述
    4.1 综合情况
    4.2 农业发展情况
    4.3 工业发展情况
        4.3.1 工业发展概况
        4.3.2 工业产业结构
        4.3.3 主要工业行业发展现状
        4.3.4 产业空间布局
    4.4 三产发展情况
第五章 晋宁区产业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5.1 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条件
        5.1.1 交通区位优势
        5.1.2 文化资源优势
        5.1.3 生态环境优势
        5.1.4 产业基础优势
    5.2 产业转型升级的劣势条件
        5.2.1 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较低
        5.2.2 持续稳增长压力较大
        5.2.3 土地资源紧缺
    5.3 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分析
        5.3.1 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机遇
        5.3.2 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带来的机遇
        5.3.3 晋宁撤县设区带来的机遇
    5.4 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风险分析
        5.4.1 人口流失带来的风险
        5.4.2 撤县设区带来的挑战
        5.4.3 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
第六章 晋宁区产业转型升级对策
    6.1 晋宁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6.2 晋宁区产业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6.2.1加快高原特色都市型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6.2.2 推进新型工业发展
        6.2.3 推进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6.3 晋宁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路径以及调整方向
        6.3.1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目标的12356路径
        6.3.2 产城融合,增“三产”
        6.3.3 整合优化,优“二产”
        6.3.4 农旅融合,调“一产”
第七章 晋宁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行动建议
    7.1 强化组织保障
    7.2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7.2.1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
        7.2.2 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激发有效投资创业潜能
        7.2.3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7.2.4 以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思维推动政务服务改革创新
    7.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各区域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7.3.1 路网
        7.3.2 航空网
        7.3.3 能源网
        7.3.4 水网
        7.3.5 信息网
    7.4 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改进项目运营方式
        7.4.1 改进产业运营模式
        7.4.2 强化产业招商
        7.4.3 招商企业建议
    7.5 推动金融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7.5.1 基金
        7.5.2 众筹
        7.5.3 PPP
    7.6 积极争取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7.6.1 争取基础对接
        7.6.2 争取用地指标
        7.6.3 争取财税扶持
        7.6.4 争取特批立项
        7.6.5 争取改革试点
        7.6.6 争取重点项目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层级城乡体系与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1.3.1 基本思路
        1.3.2 框架结构
    1.4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县域城乡一体化研究文献综述
    2.2 层级城乡体系与城乡一体化研究文献综述
        2.2.1 层级城乡体系一般理论的研究
        2.2.2 层级城乡体系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的研究
    2.3 交易效率与城乡一体化研究文献综述
        2.3.1 “交易效率”概念的发展演变
        2.3.2 用交易效率解释城乡关系的研究
    2.4 对县域城乡一体化相关研究的评述
第三章 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 一个分析框架
    3.1 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
        3.1.1 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3.1.2 县域城乡一体化的特征
    3.2 西部县域城乡发展的特殊性
    3.3 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HTI分析框架
        3.3.1 层级城乡体系联动
        3.3.2 交易效率持续改善
        3.3.3 县域城乡一体化
        3.3.4 HTI分析框架小结
第四章 县城与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
    4.1 县城在城乡关系中的发展演变
    4.2 县城在县域城乡一体化中的定位与作用
        4.2.1 县城在县域城乡一体化中的定位
        4.2.2 县城在县域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
    4.3 西部县城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内在逻辑
        4.3.1 县城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机理
        4.3.2 县城与县域层级城乡体系联动
        4.3.3 县城交易效率的协同提升
    4.4 西部县城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案例分析
        4.4.1 陕西省通过做强县城助推县域城乡一体化案例
        4.4.2 四川省射洪县城带动县域城乡一体化案例
第五章 镇与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
    5.1 镇在城乡关系中的发展演变
    5.2 西部镇在县域城乡一体化中的定位与作用
        5.2.1 镇在县域城乡一体化中的定位
        5.2.2 镇在县域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
    5.3 西部镇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内在逻辑
        5.3.1 镇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机理
        5.3.2 镇与县域层级城乡体系联动
        5.3.3 镇交易效率的协同提升
    5.4 西部镇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案例分析
        5.4.1 陕西省延安市以重点镇建设打造城乡发展枢纽案例
        5.4.2 陕西省合阳县以特色镇建设为重点推动城乡一体化案例
第六章 新型农村社区与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
    6.1 新型农村社区在城乡关系中的发展演变
    6.2 西部新型农村社区在县域城乡一体化中的定位与作用
        6.2.1 新型农村社区在县域城乡一体化中的定位
        6.2.2 新型农村社区在县域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
    6.3 西部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内在逻辑
        6.3.1 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机理
        6.3.2 新型农村社区与县域层级城乡体系联动
        6.3.3 新型农村社区交易效率协同提升
    6.4 西部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的案例分析
        6.4.1 西部移民搬迁型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案例
        6.4.2 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城乡一体化案例
第七章 层级城乡体系联动下的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推进对策建议
    7.1 层级城乡体系联动下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推进思路
    7.2 层级城乡体系联动下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推进措施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县域经济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类型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类型
        三、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产业构成的多样性
        二、经济体系的开放性
        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
        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节 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作用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路径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代西方发展理论
        一、主体功能区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四、不平衡发展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
        四、新发展理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与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1978—198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开始阶段
        二、1983—1991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究摸索阶段
        三、1992—200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四、2003—201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步入科学发展阶段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县域经济迈入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
        一、中国县域整体状态及分布状况
        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及其启示
        一、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二、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东部地区发展成效显着,中、西部地区蓬勃发展
        二、要素结构得到不断完善,部分县域经济发展迅速
        三、充分利用地区中的资源,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
        二、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三、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
        四、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
        五、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
    第三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及经验启示
        一、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实例分析
        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新型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一、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完善土地经营制度
        三、深化县域金融制度改革
        四、落实“直管县”体制改革
        五、深化市县行政体制改革
    第二节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
        二、建设农业科技园区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农业产业合作化组织建设
    第三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树立“新型”理念
        二、转变政府职能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
    第四节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
        一、助推工业化发展
        二、推动县域服务业
        三、壮大民营经济
        四、打造特色品牌
    第五节 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
        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二、精准扶贫战略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第六节 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
        一、人才强县战略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注重宣传推广
        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全国行政区划(2015年底)
    附表2 2014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100强排名
    附表3 2016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模式分析
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发展理念滞后。
        2. 产业结构不合理。
        3. 人力资本不足。
        4. 发展方式粗放。
    (二)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分析。
        1. 政治体制。
        2. 经济管理体制。
        3. 社会事业管理体制。
    (三) 我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
        1. 产业发展难以适应需求的变化。
        2. 产业发展的市场体系不完善。
        3. 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供应匮乏。
    (四)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基层政府的职能履行缺陷。
        1. 职能定位不准。
        2. 地方保护严重。
        3. 招商引资体制不完善。
        4. 政府规划不合理。
五、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思路一:新常态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思路二:深化体制改革
    思路三:我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思路四:完善基层政府职能的对策
    思路五: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9)省直管县背景下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评价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1、可能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市管县体制
        2、省直管县体制
        3、县级地方政府概念界定
        4、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
    (二)相关理论基础
        1、组织结构扁平化理论
        2、行政效率决定论
二、省直管县对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一)我国县级地方政府的职能演变
        1、改革开放前我国县级地方政府职能定位
        2、改革开放后我国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二)省直管县对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1、市管县与省直管县下县级地方政府职能比较
        2、省直管县下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3、省直管县改革为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机遇
三、省直管县背景下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省直管县背景下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
        1、县级地方政府职能定位虚化,职能转变滞后
        2、县级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
        3、县级地方政府执行能力不足
        4、县级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二)省直管县背景下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原因分析
        1、职能定位及机构设置的认识不准确
        2、县级地方政府执行主体素质及能力的主观制约
        3、县级地方政府监督及问责机制不完善的客观制约
        4、财政省直管县与行政省直管县不同步的制约
四、浙江省义乌市政府职能转变的案例分析
    (一)浙江省义乌市概况
    (二)义乌市在省直管县改革中取得的成就
        1、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2、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三)省直管县背景下义乌市政府职能转变及其启示
        1、义乌政府职能转变
        2、义乌政府职能转变的启示
五、省直管县背景下推进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职能定位不准确及机构不合理的现状
        1、准确定位新体制下县级地方政府的职能
        2、参照大部制改革科学设置县级地方政府机构
    (二)提升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执行能力
        1、提升县级地方政府执行主体的素质及能力
        2、完善县级地方政府监督及问责机制
    (三)匹配县级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1、从法律上匹配县级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2、从体制上匹配县级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六、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县域经济要准确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WJ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研究[D]. 魏巧玲.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2]LK县普惠金融业务研究[D]. 巩怡秋. 河南大学, 2020(02)
  • [3]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D]. 何松龄. 西南政法大学, 2020(07)
  • [4]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5]昆明市晋宁区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D]. 张卿. 云南大学, 2018(04)
  • [6]层级城乡体系与西部县域城乡一体化研究[D]. 鲁能. 西北大学, 2018(02)
  • [7]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李彦博. 武汉大学, 2017(06)
  • [8]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 李伟. 经济研究参考, 2017(18)
  • [9]省直管县背景下县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D]. 樊苗. 延安大学, 2016(12)
  • [10]省人民政府权力配置研究[J]. 白利寅. 政治法学研究, 2015(0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