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层繁殖种植榕树

一、浅谈利用压条繁殖法栽植榕树(论文文献综述)

汪云叶[1](2018)在《北碚榕离体快速繁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碚榕(Ficus beipeiensis S.S Chang)隶属桑科榕属无花果亚属,乔木,雌雄异株,现有野生植株5株(4雌1雄)。重庆特有,分布于重庆市北碚区,生于海拔300-500 m石灰岩陡壁及岩下较阴湿的地方。自然条件下,北碚榕传粉小蜂缺乏,结实率低,种子难以萌发,故种群数量稀少,生存现状极危。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15年被列入重庆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北碚榕四季常绿,冠大浓郁,抗逆性强,是园林绿化和地山造林的优良树种。‘碚榕1号’北碚榕是2014年通过重庆市审定的林木新品种。迄今为止,关于北碚榕的繁殖研究有扦插繁殖、种子繁殖和组培离体繁殖。扦插繁殖既伤害母树,成活率又低;种子繁殖存在成熟种子数量少、萌发困难等问题;原有组培繁殖体系存在丛芽繁殖系数较低、内生菌污染和试管苗根系发育不良等问题。要实现北碚榕的离体快速繁殖,必须克服上述主要问题。为此,本试验以‘碚榕1号’无菌苗为材料,通过若干技术攻关,建立了北碚榕的离体快速繁殖体系,为其种苗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良丛芽继代培养基的筛选通过增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种类和扩大培养基组分配伍范围,筛选获得了北碚榕优良的丛芽诱导培养基和丛芽继代培养基。试验结果表明:最佳丛芽诱导培养基为MS+0.02 mg·L-1TDZ,顶芽在该培养基中培养30 d,丛芽诱导率为100%,而增殖倍数达23.67,比原丛芽诱导培养基显着提高61.35%,且丛芽生长好,叶大、茎粗。在最佳丛芽诱导培养基中,顶芽15d左右发生不定芽,随后增殖,30 d后形成丛芽。最佳丛芽继代培养基为MS+1.0mg·L-1 6-BA,连续继代6次,1-6代丛芽平均繁殖系数达11.20,最高代次的繁殖系数为6.5,分别比原丛芽继代培养基显着提高12.07%和34.94%,且丛芽生长良好,叶绿、茎长。2.继代丛芽褐化现象的防治将北碚榕无菌苗的叶柄接种到含不同浓度抗褐化剂Vc(0.5、1.0、2.0 mg·L-1)、Na2S2O3(0.5、1.0、2.0 mg·L-1)和吸附剂活性炭(2、3、4 mg·L-1)的培养基中培养30 d,记录培养物的褐化程度及生长情况,初步获得几个抗褐化培养基。将继代3次以上的不定芽接入初选的几个抗褐化培养基中培养,测定丛芽醌类物质含量(吸光度)和多酚氧化酶活力,筛选获得继代丛芽最佳抗褐化培养基。试验结果表明:所选不同浓度的抗褐化剂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北碚榕丛芽褐化。培养基未添加抗褐化剂时,继代丛芽在第3代开始褐化,随着继代次数增加,褐化程度逐代加深。添加1 mg·L-11 VC后,丛芽褐化现象得到明显改善,至5、6代丛芽才出现轻微褐化,丛芽中醌类物质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力比对照分别降低了48.65%和57.43%,且丛芽生长良好。因此,北碚榕继代丛芽的最佳抗褐化培养基为添加1 mg·L-11 VC的丛芽继代培养基,即:MS+1.0 mg·L-11 6-BA+1 mg·L-1 VC。3.继代丛芽内生菌问题的克服将不定芽接入含不同浓度抑菌剂(0.05、0.08、0.1 g·L-1益培灵;100、200、300 g·L-11 Car;0.05%、0.08%、0.10%PPM)的培养基中,培养30 d后统计抑菌剂对不定芽内生菌的抑制效果和不定芽的生长情况。通常情况下,北碚榕不定芽至第3代开始出现内生菌。本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抑菌剂后,内生菌的滋生受到不同程度抑制。其中,添加0.08%PPM时,不定芽的内生菌被有效控制,且丛芽生长良好。4.不定芽的两段生根北碚榕不定芽采用一般方法生根时,所得不定根多为棒状根,根系不发达,移栽成活率较低。本试验以北碚榕不定芽为外植体,采用两段生根法生根(在琼脂培养基中诱导不定根发生,在近黑暗、多孔隙的基质中完成根系发育),并与一般生根法相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二者生根率均为100%。但与一般生根法相比,两段生根所得生根苗的根尖数、总根长、根总体积和根平均直径分别提高301.42%、27.85%、123.53%和9.68%;生根苗的株高和叶片增量分别提高307.89%和83.33%,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提高27.90%和69.49%;生根苗的移栽成活率(100%)、移栽苗的株高和叶片增量分别提高15.00%、41.12%和23.81%,且二者差异显着。试验结果证明,两段生根法显着优于一般生根法。其试管苗根系发达,生长状态更佳,移栽成活率更高。5.优质苗木的培育采用可降解无纺布育苗袋育苗,研究不同育苗基质[品氏营养土、品氏营养土:蛭石(1:1)、品氏营养土:蛭石:珍珠岩(2:1:1)、林下腐殖土以及蛭石:珍珠岩(体积比1:1)]、不同追施肥料对北碚榕苗木生长及移栽成活率的影响。同时,研究苗木大小(株高、叶龄)对苗木移栽成活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适育苗基质为品氏营养土,其中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最高,达96.29%;株高增加1.90 cm,叶片增加2.75枚,分别比次者(林下腐殖土)提高了65.22%和10.00%。最佳叶面追肥为1%尿素,喷施30 d后,株高增加1.94 cm,叶片增加3.2枚,幼苗生长状况最好。出圃苗木的适宜高度为79 cm(叶龄58),移栽土壤30 d后,成活率达96.29%,株高增加1.4 cm,叶片增加3.4枚,3项指标均显着高于其较小苗木。

林霞[2](2010)在《无柄小叶榕发芽与生长对不同生态因子的响应研究》文中提出无柄小叶榕(Ficus concinna var. subsessilis)是分布在南亚热带最北缘的高大乔木,作为气候特征的指示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也是造林绿化的优良乡土树种。温州地区有其丰富的古树资源,但存在更新难、病腐严重、资源不断减少等生态退化现象。本文以100a以上的无柄小叶榕古树在温州的资源调查入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定性定量评价现存古榕的资源状况,探讨影响古榕退化的原因;通过研究其种子发芽、种苗生长对生态因子的响应,揭示其生态响应机制,从而为有效保护遗传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古榕存在着更新不良、病腐严重、死亡率增大等严重的生长退化现象。通过主成分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古榕分布的地理位置、古榕历史生长状况、土壤类型对温州古榕资源影响显着,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立地条件和树龄等因子对现存古榕生长影响较大,生长在农村的古树生长势明显高于城市、生长在低山与水边的显着高于水泥封地的,300a以上树龄古榕生长状况较100a优。可见古榕退化主要原因是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2、无柄小叶榕种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播种9d后就开始萌发生出胚根,17d后就可长出第一片真叶。采用25℃温水浸种、500mg/l的赤霉素处理种子、地温达到20℃、腐熟的木屑做播种基质等处理都能够促进无柄小叶榕种子萌发,而盐分胁迫会严重抑制无柄小叶榕种子的萌发。无柄小叶榕果实在自然条件下难以腐烂,种子长时间包裹在干缩的果皮中而失去活力,是无柄小叶榕自然更新差的原因所在。3、无柄小叶榕终年挂果,种子量大,进入结果期至少要达到20年树龄,不适宜的生境会影响榕果的结实率和发芽率,以生活在河边的榕树生长发育为好;土壤类型对其生长影响具有显着性,红壤不是最适宜土壤类型;幼苗生长需要850~1500μmolm-2s-1的光强,而榕树的树冠下光强一般在85~1951μmol m-2s-1之间,这造成古榕树下无更新小苗的重要因素。基质中N的含量与无柄小叶榕的生长存在线性相关性,而P、K的含量对无柄小叶榕的生长发育无明显作用。4、无柄小叶榕受低浓度NaCl胁迫净光合速率(Pn)下降主要是气孔因素引起的,而高浓度NaCl胁迫下,则是由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起作用的;高浓度NaCl胁迫还通过降低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和PSⅡ反应中心开放程度从而降低电子传递速率和Pn,还使非光化学猝灭(NPQ)、MDA含量、SOD和POD活性显着上升。这就表明尽管高浓度NaCl胁迫诱导光能耗散机制,但仍不能及时地耗散过剩的激发能,诱导了膜脂过氧化的发生。5、不同苗龄无柄小叶榕抗寒性大小为四年生>三年生>二年生>一年生;受轻度的低温胁迫后,无柄小叶榕植株抗寒性有所提高。降温胁迫过程中,四种不同苗龄无柄小叶榕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表现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温度的降低,无柄小叶榕叶片细胞膜透性、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游离脯氨酸浓度增加,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大后降低,POD活性先降低后增加,但不同苗龄无柄小叶榕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幅度存在差异性,三、四年生明显大于一、二年生植株。

徐珊珊[3](2009)在《爬藤榕硬枝扦插生根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爬藤榕(Ficus sarmentosa var. impressa)是桑科榕属一种大型的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具有良好的园林绿化功能和食用、药用价值,开发潜力大。本文首次以1a生爬藤榕枝条为材料,对其硬枝扦插繁殖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涵盖扦插技术研究、生根过程生理生化研究和形态解剖学研究三部分。研究结果如下:1.激素对扦插生根具有重要影响,外源IBA对扦插生根具有最显着的促进作用。扦插时间以4月中旬为宜,插穗经过长时间低浓度的浸泡在混合基质和珍珠岩中生根效果较为理想,在蛭石中效果较差。生根性状各指标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生根率和不定根数对于描述生根性状有最重要的意义。2.内源激素与生根关系密切, IAA/ABA比值的变化能较好的反映生根规律,IBA有利于插穗内源IAA的积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总氮在生根过程中呈现明显变化,变化时间与各生根时期相一致;SOD、POD、PPO、MDA和叶绿素含量在生根过程中表现出相应的变化,IBA等外源激素可减缓插穗的衰老进程。爬藤榕体内黄酮化合物含量较高,抑制生根。3.爬藤榕不定根由诱生根原基发育而成,诱生根原基起源于维管形成层与髓射线交叉处的射线细胞。从插穗外部形态和切片观察,爬藤榕存在皮部生根和愈伤组织生根现象,属于综合生根型。

周功友[4](2002)在《浅谈利用压条繁殖法栽植榕树》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实验 ,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既可巩固所学的知识 ,又可增强求知欲望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根据榕树生长习性 ,进行压条繁殖 ,能加快繁殖速度 ,促进发展 .方法具体简单 ,切实可行

二、浅谈利用压条繁殖法栽植榕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利用压条繁殖法栽植榕树(论文提纲范文)

(1)北碚榕离体快速繁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榕属植物概述
        1.1.1 榕属植物生物学特性
        1.1.2 榕属植物的利用价值
        1.1.3 榕属植物的繁殖方式
    1.2 北碚榕概述
        1.2.1 北碚榕的分类地位与自然分布
        1.2.2 北碚榕的形态生物学特性
        1.2.3 北碚榕的园林及生态价值
    1.3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及内生菌问题
        1.3.1 褐化问题
        1.3.2 内生菌问题
    1.4 北碚榕的研究现状
        1.4.1 繁殖生物学
        1.4.2 扦插繁殖
        1.4.3 种子繁殖
        1.4.4 组织培养
    1.5 北碚榕的新品种选育
    1.6 北碚榕离体繁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与外植体
    3.2 仪器与设备
    3.3 基本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3.1 实验试剂
        3.3.2 常用试剂的配制
        3.3.3 基本培养基
        3.3.4 培养条件
    3.4 实验方法
        3.4.1 丛芽继代培养基的优化筛选
        3.4.2 继代丛芽褐化的防治
        3.4.3 继代丛芽内生菌的防治
        3.4.4 不定芽的两段生根
        3.4.5 优质苗木的培育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北碚榕优良丛芽继代培养基的筛选
        4.1.1 优良丛芽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4.1.2 优良丛芽继代培养基的筛选
        4.1.3 小结
        4.1.4 讨论
    4.2 北碚榕继代丛芽褐化现象的防治
        4.2.1 抗褐化剂种类及浓度的筛选
        4.2.2 抗褐化剂对北碚榕不定芽生长的影响
        4.2.3 抗褐化剂对北碚榕丛芽生理特性的影响
        4.2.4 小结
        4.2.5 讨论
    4.3 北碚榕继代丛芽内生菌问题的克服
        4.3.1 抗菌剂种类的筛选
        4.3.2 抗菌剂浓度的筛选
        4.3.3 小结
        4.3.4 讨论
    4.4 北碚榕不定芽的两段生根
        4.4.1 不定芽生根培养基的优化筛选
        4.4.2 不定芽的两段生根
        4.4.3 小结
        4.4.4 讨论
    4.5 北碚榕优质苗木的培育
        4.5.1 不同育苗基质对北碚榕苗木生长的影响
        4.5.2 不同叶面追施对北碚榕苗木生长的影响
        4.5.3 苗木大小对北碚榕苗木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4.5.4 苗木大小对北碚榕苗木生长的影响
        4.5.5 小结
        4.5.6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缩略词表
    附录2 ‘碚榕1号’品种证书
在校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2)无柄小叶榕发芽与生长对不同生态因子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榕树研究进展
        1.1.1 榕树种类
        1.1.2 榕树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1.1.3 榕树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1.4 繁殖生物学
        1.1.5 生理特性
        1.1.6 榕小蜂的传粉生物学
        1.1.7 榕树及榕小蜂生态学研究
    1.2 研究地区概况
        1.2.1 地质地貌
        1.2.2 气候
        1.2.3 土壤
        1.2.4 植被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2 无柄小叶榕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2.1 榕树生物学特性
        2.1.1 叶
        2.1.2 茎
        2.1.3 根
        2.1.4 花
        2.1.5 榕果
        2.1.6 树冠
    2.2 榕树生态效应的调查与分析
        2.2.1 榕树的调温、调湿作用
        2.2.2 榕树净化空气
        2.2.3 贮存水分,净化水质
        2.2.4 防风抗台
        2.2.5 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3 温州古榕树资源分析与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古榕树的调查方法
        3.1.2 古榕资源评价与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温州古榕资源特点
        3.2.2 无柄小叶榕分布地生境特点
        3.2.3 温州市无柄小叶榕古榕资源状况的评价
        3.2.4 影响无柄小叶榕生长势因子的分析
        3.2.5 无柄小叶榕生长衰退分析
    3.3 讨论
        3.3.1 温州榕树资源现状、特点及分布
        3.3.2 无柄小叶榕资源评价分析
        3.3.3 影响无柄小叶榕生长的主要因子
    3.4 小结
4 无柄小叶榕种子发芽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方法
        4.1.4 测定项目及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无柄小叶榕种子形态及结构
        4.2.2 种子的萌发过程
        4.2.3 温度对无柄小叶榕种子萌发的影响
        4.2.4 盐分胁迫和化学物质预处理对无柄小叶榕种子萌发的影响
        4.2.5 榕果腐烂处理下种子萌发试验
        4.2.6 不同保存期种子的种子萌发试验
        4.2.7 不同基质对种子萌发试验
        4.2.8 不同立地条件母树采集的种子萌发率
    4.3 讨论
        4.3.1 无柄小叶榕种子发芽对不同温度的响应
        4.3.2 无柄小叶榕种子发芽对盐胁迫及不同化学物质处理的响应
        4.3.3 无柄小叶榕榕果腐烂处理与种子萌发影响
        4.3.4 不同基质对无柄小叶榕出苗数的影响
        4.3.5 不同立地条件下无柄小叶榕萌发率的影响
    4.4 小结
5 无柄小叶榕生长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物候观测植株选择与数据测定
        5.1.2 不同播种期试验方法
        5.1.3 不同土壤类别对无柄小叶榕生长影响研究方法
        5.1.4 不同遮光度对幼苗在生长影响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无柄小叶榕在温州的年生长与发育规律
        5.2.2 不同播种期幼苗各叶龄生长时间
        5.2.3 无柄小叶榕幼苗生长对不同土壤类别的响应
        5.2.4 不同遮光度与幼苗生长关系
    5.3 讨论
        5.3.1 无柄小叶榕在温州的年生长规律
        5.3.2 不同播种期对无柄小叶榕出苗时间的响应
        5.3.3 土壤类别对幼苗生长的关系
        5.3.4 无柄小叶榕幼苗生长对不同遮光度的响应
    5.4 小结
6 无柄小叶榕幼苗生长对基质营养的响应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准备
        6.1.2 播种方式
        6.1.3 评价测定的指标和测定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无柄小叶榕幼苗生长参数与基质营养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6.2.2 氮对无柄小叶榕幼苗苗高生长的影响
        6.2.3 氮对无柄小叶榕幼苗地径生长的影响
        6.2.4 N对无柄小叶榕幼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6.3 小结
7 无柄小叶榕对NaCl胁迫的响应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植物材料与处理
        7.1.2 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7.1.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7.1.4 相对叶绿素含量测定
        7.1.5 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程度的测定
    7.2 结果与分析
        7.2.1 NaCl胁迫对无柄小叶榕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7.2.2 NaCl胁迫对无柄小叶榕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7.2.3 NaCl胁迫对无柄小叶榕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7.2.4 NaCl胁迫对无柄小叶榕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7.3 讨论
    7.4 小结
8 无柄小叶榕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试验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自然降温过程的温度变化
        8.2.2 低温胁迫对不同苗龄无柄小叶榕半致死温度的影响
        8.2.3 低温胁迫对不同苗龄无柄小叶榕质膜相对透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8.2.4 低温胁迫对不同苗龄无柄小叶榕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8.2.5 低温胁迫对无柄小叶榕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8.3 讨论
        8.3.1 低温胁迫对不同苗龄无柄小叶榕半致死温度的影响
        8.3.2 低温胁迫对不同苗龄无柄小叶榕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8.3.3 低温胁迫对不同苗龄无柄小叶榕细胞膜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8.3.4 低温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9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论文创新处
附图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科研项目、获得成果的目录清单
致谢

(3)爬藤榕硬枝扦插生根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扦插繁殖研究概况
        1.1.1 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
        1.1.1.1 影响扦插生根的内在因素
        1.1.1.2 影响扦插生根的外在条件
        1.1.2 扦插生根生理生化研究
        1.1.2.1 内源激素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1.1.2.2 营养物质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1.1.2.3 酶活性差异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1.1.2.4 生根抑制物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1.1.3 扦插生根解剖学研究
    1.2 榕属植物的繁殖研究概况
        1.2.1 榕树的有性繁殖研究
        1.2.2 榕树的无性繁殖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概况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条件
    2.2 试验方法
        2.2.1 插穗处理方法与扦插试验设计
        2.2.1.1 插穗处理
        2.2.1.2 试验设计
        2.2.1.3 测定指标与数据分析
        2.2.2 扦插生根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2.2.1 内源激素的测定方法
        2.2.2.2 营养物质的测定方法
        2.2.2.3 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2.2.2.4 MDA 含量的测定方法
        2.2.2.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2.2.2.6 黄酮化合物含量的测定方法
        2.2.3 生根解剖学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扦插繁殖技术
        3.1.1 激素种类、激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扦插生根的综合影响
        3.1.1.1 生根过程中形态的变化
        3.1.1.2 生根结果统计与分析
        3.1.2 不同激素种类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3.1.3 不同激素浓度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3.1.4 不同处理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3.1.5 不同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3.1.6 不同浸泡方式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3.2 扦插生根生理生化研究
        3.2.1 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3.2.1.1 内源IAA 含量变化
        3.2.1.2 内源ABA 含量变化
        3.2.1.3 内源ZR 含量变化
        3.2.1.4 内源GA 含量变化
        3.2.1.5 IAA/ABA 比值的变化
        3.2.1.6 IAA/ZR 比值的变化
        3.2.1.7 IAA/GA 比值的变化
        3.2.2 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3.2.2.1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2.2.2 总氮含量的变化
        3.2.2.3 C/N(可溶性糖/总氮)的变化
        3.2.2.4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3.2.3 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3.2.3.1 SOD 活性变化
        3.2.3.2 POD 活性变化
        3.2.3.3 PPO 活性变化
        3.2.4 MDA 含量的变化
        3.2.5 叶绿素的变化
        3.2.6 黄酮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3.3 扦插生根解剖学研究
        3.3.1 扦插生根的外部形态观察
        3.3.2 插穗生根的解剖学观察
        3.3.2.1 爬藤榕茎的解剖构造观察
        3.3.2.2 不定根的发生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爬藤榕扦插诱导生根技术研究
        4.1.2 爬藤榕生根生理生化研究
        4.1.3 爬藤榕生根解剖学研究
    4.2 讨论
        4.2.1 外源激素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4.2.2 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4.2.3 内源激素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4.2.4 营养物质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4.2.5 活性酶系统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4.2.6 插穗解剖结构与生根的关系
    4.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Ⅰ:插穗生根过程中外部形态特征
图版Ⅱ:插穗生根过程解剖学特征
图版说明
论文与图版缩写符号对照表
详细摘要

四、浅谈利用压条繁殖法栽植榕树(论文参考文献)

  • [1]北碚榕离体快速繁殖关键技术研究[D]. 汪云叶. 西南大学, 2018(01)
  • [2]无柄小叶榕发芽与生长对不同生态因子的响应研究[D]. 林霞.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3]爬藤榕硬枝扦插生根机理研究[D]. 徐珊珊.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4]浅谈利用压条繁殖法栽植榕树[J]. 周功友.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S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