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调度电话系统信道自动保护措施

一、铁路调度电话系统通道自动保护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白玥[1](2020)在《基于软交换的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的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电力通信的主要业务类型分为关键运行业务和事务管理业务两类,其中关键运行业务信息量不大,但对通信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事务管理性业务则具有业务种类多、变化快、通信流量大的特点。近年来公司各单位的行政语音系统发展迅猛,现有的电力程控交换机技术水平落后,核心设备运行至今已有十多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要求。基于这种条件,在保留传统语音业务的基础上引入语音通信网的新技术和新业务,实现现有系统的增容和新业务的接入,对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系统中的各项协议、SIP特点与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将软交换技术和传统程控交换cc08进行了比较,引出电力行业升级语音交换系统的可行性结论。以鄂尔多斯电网行政交换网升级改造需求为主要研究目标,包括组网设计、网络与承载方案、互联互通、终端接入等方面的问题,重点研究了鄂尔多斯行政交换网的组网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方案,以语音交换系统的改造工程为依托,完成了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的升级改造,通过实际大话务量测试的各项性能指标,验证了软交换网改造后的性能提高了鄂尔多斯电力通信的稳定性,为内蒙古电力公司电网的稳定运行以及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蔡剑锐[2](2019)在《包头新都市区世纪220kV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电站作为电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肩负着与发电厂和电力用户相互联系的任务,一旦变电站发生故障必然会影响到生产生活,因此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包头电网位于内蒙电网的中心位置,担负着整个包头市的供电任务。近几年包头电力发展十分迅速,电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在电力建设中对变电站建设的紧凑性、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本论文主要结合内蒙电网运行方式的特点,对包头新都市区220kV变电站进行了设计。此变电站电压有220kV/1l0kV/10kV三个等级,论文主要对变电站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阐述了电气主接线设计原则与基本要求,并对包头新都市区供电负荷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描绘出变电站总体结构轮廓。新都市区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设计部分主要对变电站的主接线方案、主变容量及型号、中性点接地方式及无功补偿进行论证,通过短路计算,进行电气设备的选型,并设计了防雷接地保护,从而完成了电气一次系统设计。然后对变电站进行了二次系统设计,内容包括调度系统及通信系统设计等。论文最后还从系统继电保护、主变压器保护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保护设计。系统设计从电力系统原始资料出发,严格遵从相关设计原则及水平要求,从而使系统设计更加经济、合理、运行可靠。

梁瑶[3](2019)在《通信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通信网络的建设基础,传输网络承载着多项基础业务,电力系统中的各项基础业务能否安全可靠的运行,主要取决于传输网络能否提供充足的容量。因此,通过对传输网络的优化,能够有效促进电网实现智能化。现阶段,为了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并实现电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某市电业局不断提升其行政管理效率,并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而要想确保该体系始终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必须构建一套高效、安全的传输网络。这样既有助于电力网络服务能力的增强,也可以使电力的生产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并为某市电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在本文中,作者根据某市电力通信设施当前的状况,基于现有的网络资源,对当前主流的电力通信传输技术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性能的优势与劣势,接着选取了与某市电力通信相适应的传输模式,在确保既有资源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网络传输设计,以促进某市电力系统更好更快的发展。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详细梳理了某市电力通信网络现行的传输结构,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光纤物理网络结构不完善、接入网传输设备存在严重的老化现象等,同时定量估算了某市电力承载业务(如语音、数据等)的分布及需求,进而使得传输容量的规划具有了相应的理论依据。第二,以完善某市电力通信传输网络为目标,深入探究了当前主流的有线传输技术,如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等,从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接入灵活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比选了主流无线通信,并为公众移动网络、数字微波、集群与卫星通信创设了相应的使用场景,同时按照传输网络的不同段落,通过相关的传输技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传输体系,进而使某市电力通信传输规划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第三,基于对核心传输技术的研究,并与某市电力通信传输网络当前的状况及其业务需求相结合,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思路,即“以业务流为经、传输区域为纬”。同时,对于骨干传输网这种有线传输来说,其传输介质需要以光纤为主、微波为辅,并逐步替代以高压线路电力载波为基础的传输方式;接着针对汇聚层面,制定了涵盖公众移动网络、光纤传输以及中低压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控制器)在内的汇聚方案,以期促进生产业务的顺利开展;此外,针对接入网层面,采取了集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纤网络)、公众移动网络和低压PLC于一体的组网方式。

王小龙[4](2019)在《营口岭南66kV变电站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变电站是连接发电厂与电力用户联系的桥梁,其具有合理分配及变换电能等作用,它是输配电系统中重要环节,也是电网中非常重要的监控点,变电站对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起着关键性作用。在近些年中,城市用地愈加紧张,广大民众的用电需求进一步提升,相关的环保标准更为严苛,这些都使变电站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遇到全新的挑战。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电网建设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不但要确保变电站高效的运行,同时要采取合理的方案消除变电站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外部性问题,这是现阶段变电站设计的重中之重。本文在深入研究、分析国内外智能变电站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营口青石岭地区电力系统现状为背景,对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基本要求、设计依据、设计原则、设计范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建设的必要性到土建、施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研究,给出了系统的整体规划、改造设计方案。首先,对营口岭南66k V变电站的一次部分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详细的论述了各一次设备选择的基本要求和选择依据;一次设计为GIS变电站,其具有多元化的优点,比如其整体架构非常紧凑,占用的空间资源不大,稳定性十分理想,能够行灵活的配置,可以便捷的完成安装工作,并且其稳定性符合相关标准,对周边环境具有优良的适应性,维护的难度相对较小,其核心部件的维修间隔通常情况下超过20年。其次,二次控制部分设计,采用了微机保护及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其最为鲜明的特性是电量反应速度快,能够传输大量的信息,而所需的后期维护则相对较少,可以精准的完成指定动作,并且经济性十分出众。岭南66k V变电站顺利投运后,能够有效解决该地区的供电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负荷需求。

刘垒[5](2019)在《电力通信耦合网的关键节点辨识及脆弱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建设和电网的大规模互联,使得一次电网愈发依赖于电力通信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并演变成电力网和通信网深度耦合的电力通信耦合网。信息通信系统的发展在提高电力网可观性与可控性的同时,也因其间的深度耦合关系,使通信网中的故障可以在耦合网间交互传播,甚至引发大规模的级联故障。因此识别出电力通信网中的关键节点,结合单侧网络的特性,建立耦合网络级联故障模型,分析电力通信耦合网的脆弱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工程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针对如今电力通信网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结合电力通信网的行业背景。综合考虑通信网的拓扑结构、通信业务以及电力网对其的影响,搭建节点重要度的多指标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综合主客观信息得到各指标的综合权重,由各指标重要度及其权重得到各节点的综合重要度,并进行排序来辨识电力通信网的关键节点。以某一实际电力通信网进行分析,与现存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更好的结合网络的行业背景识别网络中的关键节点。目前基于渗流理论模型和负载-容量模型的相依网络研究中,双网采用相同的失效机制,不能反映各单侧网络的物理特性。因此在电力网中引入节点负载及容量,运用负载-容量模型;在通信网中运用渗流理论模型,构建能反映单侧网络各自特性的双网不同失效机制的级联故障模型。采用IEEE57节点系统为电力网的模型,分别与网型和双星型通信网构建电力通信耦合网络模型,研究攻击方式、耦合边连接方式、通信网的平均节点度数以及负载容忍系数对电力通信耦合网脆弱性的影响。仿真表明,蓄意攻击相比于随机攻击对耦合网络的破坏性更强,耦合网络在按节点度的异配连接下具有更好的鲁棒性,提高通信网的平均节点度数和负载容忍系数可以提高网络抵抗级联失效的能力。在双网不同失效机制的级联故障模型中,考虑到负载重分配策略对网络的重要影响,提出一种更符合实际的节点负载择优分配策略。以IEEE57节点系统和两种通信网构成的电力通信耦合网络为仿真算例,与常见负载分配策略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策略可以提高耦合网络抵抗级联失效的能力。并分析发现,可以通过合理的设置剩余负载容量强度参数和负载分配效率参数来提升网络抵抗级联失效的能力。

杨挺嘉[6](2019)在《戈壁环境下重力流输水管线的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提高及近年来地下水资源减少与严控,从地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水将逐步成为主要的输水方式,重力流长输供水管线作为一种调水方式将更多的应用在生产实践中。而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分布于线路上的各类站点已经由过去的人工操作,转向无人值守自动化或远程操作,极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在我国资源不平衡的大环境下,未来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以甘肃北部某输水工程为研究实施对象,针对该工程的实际情况及需求,设计构建一套集散控制系统(DCS)并实施验证,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分析重力流输水管线运行原理的基础上,对该项目的控制需求进行分析并设计了该DCS控制系统的结构框架。然后将DCS控制系统分解为三个功能上相互独立的部分进行硬件设计与软件框架设计,完成了系统组成与结构、输入输出信号与功能实现、组网结构与连接方式、主要的控制策略的设计和分析,给出了主要核心仪表和执行机构设备的选型。最后给出了重力流输水管线DCS控制系统在戈壁环境下安装和调试方法,并对单体、控制站、联合与负载调试过程进行了描述与分析。设计方案实施后,通过试运行与空管注水过程中的负载调试,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赵坤[7](2018)在《兴安盟扎旗66kV二龙山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变电站作为电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肩负着与发电厂和电力用户相互联系的任务,一旦变电站发生故障必然会影响到生产生活,因此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本论文结合兴安盟电网运行方式的特点,对扎旗66kV二龙山变电站进行设计。从变电站总体设计、电气一次系统包括短路电流计算、无功补偿、电气设备选择及二次系统设计、系统继电保护设计等几方面对变电站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变电站总体设计论证部分主要对变电站总体结构设计进行论证,阐述了电气主接线设计原则与基本要求,并对二龙山地区供电负荷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描绘出变电站总体结构轮廓。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设计部分主要对变电站的主接线方案、主变容量及型号、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论证,通过对主接线设计、主变压器的选择、对一次系统运行数据的电气计算以及无功补偿研究,从而完成了电气一次系统设计。然后对变电站进行了二次系统设计,内容包括调度系统及通信系统设计等。接下来,根据电气设备按照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电压及使用要求,对相关电气设备进行了选型,并进行了校验。论文最后还从主变压器保护设计、防雷保护设计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继电保护设计。系统设计从电力系统原始资料出发,严格遵从相关设计原则及水平要求,从而使系统设计更加经济、合理、运行可靠。

李赛飞[8](2018)在《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统一安全管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电力、能源和交通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和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2010年“震网病毒”造成伊朗核电站事故,给整个工业控制领域带了重大影响。我国铁路通信和信号控制系统作为其中一部分,一直以来作为隔离专网运营,由于与互联网隔离等原因,网络安全问题并不是其关注的重点。铁路信号系统在设计之初主要考虑应对系统故障失效和可靠性等问题,未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考量。另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为了实现不同系统间协同和信息共享,提高铁路运营效率,列控系统现场控制设备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使得整个系统的技术具备了更灵活的远程控制功能和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开放性和互联性更加明显。然而,近年来高级持续威胁(APT)等概念的提出,使得我国铁路通信与信号系统面临的网络威胁不断升级,因此,与铁路通信信号控制系统网络相适应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日益重要。本文首先从我国铁路通信和信号系统的业务入手,根据系统的业务逻辑,构建可能的风险场景,并对已有的安全措施进行分析,分析其存在的脆弱性,是一项纯理论研究,不是具体实现过程中的缺陷和漏洞,同样也不是系统在操作和维护过程中所引起的安全隐患。最后,根据铁路信号控制系统的特点,即以安全(Safety)为第一,Security为“安全”提供保障,研究如何在不影响甚至提高系统安全性、实时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铁路通信信号控制系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具体研究工作描述如下:(1)建立了我国铁路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分析模型,包括信息流模型、功能结构模型以及信号系统的网络安全威胁模型,该模型突出刻画我国铁路信号系统的技术和业务特点。基于上述模型,分析在网络威胁情况下,铁路信号系统所面临的主要危害事件,即列车超速、列车冒进信号和列车中断运行;进而通过故障树分析方法,得出了针对上述主要危害事件的63个威胁场景,并对信号系统现有的防护技术及其脆弱性进行详细分析。该分析方法可以满足网络安全分析与铁路信号系统业务特点深度融合的需求,有利于铁路信号系统运营管理者客观理解信号系统的网络安全风险以及做出决策。(2)基于本文对我国铁路通信系统网络的风险分析,提出了基于可信与SDN结合的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体系架构。采用故障树定性分析方法,对铁路通信网络的整体风险进行分析,包括数据错误、系统缺陷、人为失误和冗余缺失等4类主要风险。铁路通信系统作为隔离专网,网络规模庞大,管理十分复杂,新旧网络交织,系统升级困难,因此,已有的网络安全技术不能充分满足网络安全保障的发展需求,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基于可信计算与SDN结合的铁路通信系统体系架构,通过可信计算技术解决铁路通信网络不易升级的问题,通过SDN技术解决铁路通信网络管理复杂等问题。此外,提出一种抗DDoS的控制器调度方案,进一步提高了SDN控制器对DDoS的抵抗能力。可望为提高我国铁路通信系统的网络安全提供有益参考。(3)提出了基于SDN的信号安全数据网统一管控及主动防护技术,即SD-SSDN(Software-Defined Signal Safety Date Network)技术,通过SDN面向信号系统业务白名单的精细流控技术,使得信号安全数据网的每台交换机都具备安全防护功能,大大减小了信号安全数据网的威胁面,提高了安全性。SD-SSDN方案主要功能包括信号安全数据网的资产注册和管理、面向信号安全数据网的业务流控设计、风险感知和威胁检测。在SD-SSDN架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网络迷惑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信号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的主动性。最后对SD-SSDN和网络迷惑系统的防护效果进行了实验测试。(4)为满足铁路信号系统的高实时性和高可靠性要求,提出了基于SDN的环网冗余技术-RFTM(Redundant Flow Table Mapping)和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RFTM技术实现了在10个交换机节点下的快速冗余切换(切换时间8ms),并且解决了环网冗余的网络震荡问题;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实现了配置的自动化和链路聚合的自适应。为了提高SDN网络的可靠性,基于Zookeeper设计实现了主从模式的多控制器方案。

铁路BIM联盟[9](2017)在《关于发布基于信息模型的铁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决议》文中认为铁路BIM联盟2017年9月5日,铁路BIM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北京召开了2017年第二次理事会,会议应到理事单位8家,实到8家。经理事会审议和表决,大会通过以下决议:以联盟名义发布《基于信息模型的铁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发布名称:《基于信息模型的铁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办法》(1.0版)。发布载体:联盟刊物《铁路技术创新》期刊。发布范围:全路公开发行,其他行业交流赠阅。

铁路BIM联盟[10](2017)在《关于发布铁路工程信息模型表达标准的决议》文中认为铁路BIM联盟2017年9月5日,铁路BIM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北京召开了2017年第二次理事会,会议应到理事单位8家,实到8家。经理事会审议和表决,大会通过以下决议:以联盟名义发布《铁路工程信息模型表达标准》。发布名称:《铁路工程信息模型表达标准》(1.0版)。发布载体:联盟刊物《铁路技术创新》期刊。发布范围:全路公开发行,其他行业交流赠阅。

二、铁路调度电话系统通道自动保护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调度电话系统通道自动保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软交换的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的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现状分析
        1.2.1 软交换技术发展现状
        1.2.2 国家电网公司语音软交换系统应用现状概况-以河南省电网为例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主要内容
        1.3.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介绍
    2.1 传统程控交换与软交换技术分析
        2.1.1 C&C08呼叫处理系统概述
        2.1.2 软交换的概念
    2.2 软交换的协议研究
        2.2.1 软交换与协议
        2.2.2 H.323协议
        2.2.3 SIP协议
        2.2.4 H.248协议
        2.2.5 SIP与H.323的对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现状及需求分析
    3.1 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现状
    3.2 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存在的问题
    3.3 鄂尔多斯电网软交换系统建设发展目标
    3.4 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鄂尔多斯电网软交换系统的组网设计
    4.1 接入方式设计
        4.1.1 终端用户接入
        4.1.2 软交换系统的接入
        4.1.3 IP电话系统的接入
    4.2 服务器与存储容量设计
        4.2.1 服务器设计
        4.2.2 存储容量设计
    4.3 网络设计
        4.3.1 对承载网的要求
        4.3.2 端到端时延
        4.3.3 丢包率
        4.3.4 软交换承重带宽要求
    4.4 安全防护及可靠性要求
        4.4.1 数据网的安全性要求
        4.4.2 信息安全防护
        4.4.3 通信业务安全
        4.4.4 环境和可靠性要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验证
    5.1 呼叫模型
    5.2 最大注册用户数测试
    5.3 域内用户呼叫处理能力测试
    5.4 域内呼叫处理稳定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包头新都市区世纪220kV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包头电网及新都市区变电站建设的背景
        1.1.1 包头电网现状
        1.1.2 新都市区电网现状
    1.2 新都市区220KV变电站建设的意义
    1.3 我国的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况
        1.3.1 电力系统的发展情况
        1.3.2 我国电力系统发展具有的特点
    1.4 变电站设计的技术分析
        1.4.1 本工程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4.2 相关设计资料和设计任务
        1.4.3 设计要求
        1.4.4 主要设计原则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电力需求分析及系统接入方案设计
    2.1 电力需求预测
        2.1.1 包头市电力需求预测
        2.1.2 新都市区电力需求预测
        2.1.3 电力系统规划及电力平衡
    2.2 变电站站址及接入系统方案分析
        2.2.1 变电站站址
        2.2.2 接入系统方案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
        3.1.1 主接线拟定方案比较
        3.1.2 主接线方案确定
    3.2 负荷计算
        3.2.1 负荷的概念
        3.2.2 电力负荷的分级
        3.2.3 负荷预测及变压器的选择
    3.3 短路电流计算
        3.3.1 短路电流的概念
        3.3.2 短路电流计算的条件
        3.3.3 短路电流计算
        3.3.4 10kV馈线侧限流电抗器的选择与校验
    3.4 无功补偿
        3.4.1 无功补偿和功率因数的改善
        3.4.2 无功补偿的计算和电容器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4.1 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4.2 调动自动化系统实现
        4.2.1 远动系统
        4.2.2 电能量计(费)系统
        4.2.3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4.2.4 业务接入方案
        4.2.5 安全防护设备配置
        4.2.6 数据传输方式和通道
        4.2.7 系统通信实现方案
    4.3 二次设备的布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气设备的选择
    5.1 电气设备选择的条件
    5.2 母线的选择
    5.3 配电装置的选择及设备选型
    5.4 互感器的选择
        5.4.1 电流互感器选择
        5.4.2 电压互感器选择
    5.5 配电装置的选择
    5.6 电力电缆的选择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保护设计
    6.1 系统继电保护设计
    6.2 主变压器的保护设计
        6.2.1 电力变压器保护概述
        6.2.2 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接线
        6.2.3 过电流保护
        6.2.4 元件保护
    6.3 防雷和接地保护设计
        6.3.1 防雷保护设计
        6.3.2 接地保护设计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通信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现状及需求分析
    2.1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络现状
    2.2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需求分析
        2.2.1 规模及数据划分
        2.2.2 业务带宽计算
    2.3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存在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关键传输技术研究
    3.1 同步数字传输技术
        3.1.1 同步数字传输概念及特点
        3.1.2 同步数字传输网络关键技术
    3.2 TD-LTE技术
        3.2.1 TD-LTE组网架构
        3.2.2 TD-LTE关键技术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应用研究
    4.1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设计目标及原则
        4.1.1 某市电力系统传输网设计目标
        4.1.2 某市电力系统传输网建设原则
    4.2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技术应用研究
        4.2.1 SDH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4.2.2 TD-LTE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4.3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营口岭南66kV变电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工程总体概述
    2.1 工程设计主要依据
    2.2 工程建设规模及设计范围
    2.3 站址概况
        2.3.1 站址自然条件
        2.3.2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2.3.3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水文气象条件
    2.4 主要技术原则
        2.4.1 主要技术方案
        2.4.2 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情况表
    2.5 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2.6 控制造价的措施
    2.7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8 技术经济方案对比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岭南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设计
    3.1 电气主接线
    3.2 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
        3.2.1 短路电流计算
        3.2.2 接地电容电流计算
        3.2.3 选择原则
        3.2.4 主要设备选择
    3.3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3.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3.5 站用电及照明
        3.5.1 站用电系统
        3.5.2 动力照明
    3.6 变电站防雷接地
    3.7 施工电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岭南变电站电气二次系统设计
    4.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4.1.1 系统保护现状
        4.1.2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4.1.3 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
    4.2 系统调度自动化
    4.3 系统及站内通信
    4.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4.5 一体化电源系统
    4.6 其他二次系统
    4.7 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建、消防及环境保护设计
    5.1 站区总布置及交通运输
    5.2 建筑设计
    5.3 给排水
    5.4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5 工程消防设计
    5.6 环境保护及综合效益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5)电力通信耦合网的关键节点辨识及脆弱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电力通信网关键节点辨识研究现状
        1.2.2 电力通信耦合网的脆弱性研究现状
        1.2.3 负载分配策略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电力通信网的关键节点辨识
    2.1 引言
    2.2 节点重要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2.2.1 节点拓扑重要度
        2.2.2 节点业务重要度
        2.2.3 节点电网影响重要度
    2.3 电力通信网关键节点辨识
        2.3.1 三标度层次分析法
        2.3.2 信息熵权法
        2.3.3 综合权重
        2.3.4 电力通信网的关键节点辨识
    2.4 算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子网不同失效机制的电力通信耦合网络的脆弱性评估
    3.1 引言
    3.2 电力通信耦合网的建模
        3.2.1 电力网和通信网的建模
        3.2.2 部分一一对应的电力通信耦合网络模型
    3.3 相依网络子网不同失效机制模型
        3.3.1 相依网络级联失效模型
        3.3.2 子网不同失效机制的相依网络级联故障模型
        3.3.3 负载定义与负载分配策略
    3.4 电力通信耦合网的脆弱性评估算法
    3.5 算例分析
        3.5.1 攻击方式的影响
        3.5.2 耦合边连接方式的影响
        3.5.3 通信网平均度数的影响
        3.5.4 负载容忍系数β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力通信耦合网的节点负载择优分配策略
    4.1 引言
    4.2 负载重分配模型
    4.3 节点领域内的负载择优分配策略
        4.3.1 负载及容量的设置
        4.3.2 负载分配策略
    4.4 算例分析
        4.4.1 负载分配策略对比
        4.4.2 各参数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B IEEE57标准节点系统
附录C 两种通信网的拓扑结构数据

(6)戈壁环境下重力流输水管线的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2 重力流输水管线运行原理及工艺流程
    2.1 管线建设环境及概况
    2.2 国内外重力流输水相关研究
    2.3 重力流输水概述
    2.4 重力流输水分类
    2.5 管道式有压重力流输水的特点
    2.6 重力流管道式输水基本原理
        2.6.1 输水过程中的重力势能
        2.6.2 虹吸现象:
        2.6.3 水锤效应
    2.7 调流调压阀的作用
    2.8 平压调节水池的设置
    2.9 空气阀的布设
    2.10 重力流管道式输水工艺流程
3 输水管线DCS系统结构设计
    3.1 集散型控制系统概述(DCS)
    3.2 管线控制系统的建设目标及设计需求
        3.2.1 建设目标
        3.2.2 功能需求分析
        3.2.3 管理信息分析
        3.2.4 性能需求分析
        3.2.5 系统的开发步骤
    3.3 输水管线DCS控制系统的架构设计
4 输水管线DCS控制系统设计
    4.1 中央控制系统的设计
        4.1.1 硬件系统的构成
        4.1.2 软件构成
    4.2 现场控制站的设计
        4.2.1 检修控制站
        4.2.2 起点控制站
        4.2.3 中段减压控制站
        4.2.4 消能平压控制站
        4.2.5 末端控制站
        4.2.6 现场仪表的选用
        4.2.7 现场控制站的供电
        4.2.8 戈壁环境对硬件设计的影响
    4.3 通信网络系统的设计
        4.3.1 现场控制站与中央控制系统之间的远距离光纤通信网络
        4.3.2 现场控制站与中央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网络结构
        4.3.3 组网方式
        4.3.4 中央控制系统与现场控制站内的短距离通信
        4.3.5 现场控制站内的以太网通信
        4.3.6 现场控制站RS-485 通信网络
        4.3.7 现场控制站4~20mA模拟信号通信网络
        4.3.8 现场执行仪表与现场控制站之间的开关量通信
    4.4 输水管线的过程控制
        4.4.1 调流调压阀的控制
        4.4.2 检修及事故状态下的控制
        4.4.3 稳态工况下管线的切换控制
5 输水管线DCS控制系统的安装及调试
    5.1 在戈壁环境下的安装工作
        5.1.1 材料预制工艺
        5.1.2 安装前的环境条件
        5.1.3 系统接地
        5.1.4 戈壁环境下地埋管道伴行光缆的布设
    5.2 单体调试
        5.2.1 机械式仪表与计量仪表的第三方检测
        5.2.2 阀门调试
        5.2.3 调流调压阀调试
        5.2.4 自清洗过滤器调试
        5.2.5 泵的调试
        5.2.6 现场监测仪表的调试
        5.2.7 控制柜的调试
        5.2.8 显示设备的调试
    5.3 控制站调试
        5.3.1 系统安装检查
        5.3.2 系统上电
        5.3.3 回路调试
        5.3.4 现场控制站系统调试
        5.3.5 中央控制系统调试
    5.4 联合调试
    5.5 负载调试
        5.5.1 负载调试前的准备
        5.5.2 管线注水
        5.5.3 注水过程中的负载调试
        5.5.4 注水完成后的负载调试
6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
附录

(7)兴安盟扎旗66kV二龙山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兴安盟电网概况
        1.1.2 扎旗地区电网概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新建66kV二龙山变电站的意义
        1.2.1 相关电网储备和规划情况
        1.2.2 新建66kV二龙山变电站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变电站设计的技术要求
        1.4.1 本变电站工程设计范围
        1.4.2 设计要求
        1.4.3 主要设计原则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变电站总体方案设计
    2.1 电网负荷预测
        2.1.1 负荷情况分析
        2.1.2 供电区负荷预测
    2.2 工程建设方案及接入系统方案
        2.2.1 工程供电范围
        2.2.2 站址选择
        2.2.3 接入系统方案及经济技术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
        3.1.1 主接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3.1.2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
    3.2 主变压器的选择
        3.2.1 主变压器台数和容量的选择
        3.2.2 主变相数的选择
        3.2.3 变压器连接方式和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3.3 一次系统运行数据的电气计算
        3.3.1 潮流计算
        3.3.2 短路电流计算
    3.4 无功补偿
        3.4.1 无功补偿和功率因数的改善
        3.4.2 无功补偿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4.1 调度自动化
        4.1.1 调度自动化现状
        4.1.2 存在的问题
        4.1.3 远动系统
    4.2 系统通信
        4.2.1 系统联网概况
        4.2.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3 通道需求分析
        4.2.4 系统通信方案
        4.2.5 通道组织
        4.2.6 通信设备配置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气设备的选择
    5.1 电气设备选择的条件
    5.2 六氟化硫组合电器的选择
    5.3 母线的选择
    5.4 备用电源的选择
    5.5 其他电气设备的选择
        5.5.1 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选择
        5.5.2 互感器的选择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继电保护设计
    6.1 继电保护的意义
    6.2 主变压器的保护
        6.2.1 电力变压器保护概述
        6.2.2 电力变压器纵差保护接线
        6.2.3 变压器瓦斯保护
        6.2.4 过电流保护
        6.2.5 系统保护配置
        6.2.6 对相关单元的技术要求
    6.3 防雷保护
        6.3.1 变电所防雷概述
        6.3.2 避雷针的选择
        6.3.3 避雷器的选择
        6.3.4 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
        6.3.5 防雷接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统一安全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铁路通信及信号控制系统
        1.2.1 信号
        1.2.2 联锁
        1.2.3 闭塞
        1.2.4 我国高速铁路通信信号系统概述
    1.3 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铁路信号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1.3.2 铁路通信信号系统漏洞及脆弱性研究现状
        1.3.3 铁路通信信号系统安全防护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铁路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分析
    2.1 引言
    2.2 铁路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分析模型
        2.2.1 信息流参考模型
        2.2.2 功能结构参考模型
        2.2.3 网络安全威胁模型
    2.3 基于故障树的铁路信号系统威胁场景分析
        2.3.1 列车超速
        2.3.2 列车冒进信号
        2.3.3 列车运行中断
    2.4 已有安全防范措施及脆弱性分析
        2.4.1 系统运算输出错误
        2.4.2 列控信息网络传输错误
        2.4.3 越权操作
        2.4.4 信号系统基础数据错误
        2.4.5 设备、系统或程序损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通信系统安全分析与可信防护
    3.1 引言
    3.2 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分析
    3.3 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3.3.1 数据错误
        3.3.2 系统缺陷
        3.3.3 人为失误
        3.3.4 冗余缺失
    3.4 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风险总结
        3.4.1 面临的威胁升级
        3.4.2 技术风险
        3.4.3 防护建议
    3.5 基于可信的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架构
        3.5.1 可信计算环境
        3.5.2 可信区域边界
        3.5.3 可信通信网络
        3.5.4 可信管控中心
    3.6 抗DDoS的 SDN控制器调度方法
        3.6.1 SDN控制器调度算法设计
        3.6.2 仿真实验测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DN的信号安全数据网统一管控研究
    4.1 引言
    4.2 SD-SSDN网络安全管控架构
        4.2.1 SD-SSDN网络数据平面
        4.2.2 SD-SSDN网络控制平面
        4.2.3 SD-SSDN网络应用平面
    4.3 SD-SSDN防护实验验证
        4.3.1 实验原理
        4.3.2 实验结果
    4.4 基于SDN统一管控的主动防护技术
        4.4.1 基于SDN的网络迷惑系统
        4.4.2 网络迷惑系统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DN的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可靠性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SDN的环网冗余技术
        5.2.1 基于OpenFlow的 RFTM技术原理
        5.2.2 RFTM环网冗余算法设计与实现
        5.2.3 基于RFTM技术的环网冗余切换实验
    5.3 基于SDN的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
        5.3.1 自适应链路聚合原理
        5.3.2 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实现
        5.3.3 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实验测试
    5.4 主从多控制器技术
        5.4.1 基于Zookeeper的主从控制器方案设计
        5.4.2 控制器失效切换实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缩略词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9)关于发布基于信息模型的铁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决议(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总则
    第一篇总说明注
    第二篇线路
    第三篇轨道
    第五篇土地利用
    第六篇桥涵注
    第七篇隧道
    第八篇站场
    第九篇电气化
    第十篇机务设备注
    第十一篇车辆、动车组设备
    第十二篇给水排水
    第十三篇通信
    第十四篇信号
    第十五篇信息
    第十六篇防灾安全监控注
    第十七篇电力
    第十八篇综合检测与维修
    第十九篇房屋建筑
    第二十篇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注
    第二十一篇安全施工
    第二十二篇迁改与重点大型临时工程
    第二十三篇投资检算或总预算
附表
编写说明
    第一篇总说明
    第二篇线路
    第三篇轨道
    第四篇路基
    第五篇土地利用
    第六篇桥涵
    第七篇隧道
    第八篇站场
    第九篇电气化
    第十篇机务设备
    第十一篇车辆、动车组设备
    第十二篇给水排水
    第十三篇通信
    第十四篇信号
    第十五篇信息
    第十六篇防灾安全监控
    第十七篇电力
    第十八篇综合检测与维修
    第十九篇建筑房屋
    第二十篇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第二十一篇安全施工
    第二十二篇迁改与重点大型临时工程
    第二十三篇投资检算或总预算
设计文件及其附属文档编码规则
    一、设计文件及其附属文档编码
        1.设计文件及其附属文档编码结构
        2.项目编码结构
        3.设计阶段及篇章编码结构
        4.设计单元编码结构
        5.文件编码结构
        6.举例说明
    二、交付文件组织

(10)关于发布铁路工程信息模型表达标准的决议(论文提纲范文)

本标准主编单位及人员:
本标准参编单位及人员:
本标准协编单位及人员:
1总则
2术语
    2.1基础表达方式(Primary Presentation Methods)
    2.2辅助表达方式(Secondary Presentation Methods)
    2.3参考模型(Reference Model)
    2.4基本模型(Basic Model)
    2.5构件模型几何表达等级(Geometric Expression Level of Component Model)
    2.6专业模型几何表达等级(Geometric Expression Level of Professional Model)
    2.7模型基点(Anchor Point of Model)
    2.8设计单元(Design Unit)
    2.9 BIM执行计划书(BIM Execution Plan)
3基本规定
4命名规则
    4.1对象和参数的命名
    4.2文件命名
        4.2.1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及其交付物文件的命名宜符合下列规定:
        4.2.2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及其交付物文件的命名格式宜符合下列规定:
5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1一般规定
    5.2桥梁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3隧道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4路基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5站场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6轨道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7线路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8接触网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9牵引变电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10电力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11通信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12信号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13信息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14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15土地利用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16景观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17综合检测与维修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18机务设备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19车辆设备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20动车组设备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21给排水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5.22环保模型几何表达等级
6模型拆分和组合
    6.1一般规定
    6.2桥梁模型可拆分系统
    6.3隧道模型可拆分系统
    6.4路基模型可拆分系统
    6.5站场模型可拆分系统
    6.6轨道模型可拆分系统
    6.7线路模型可拆分系统
    6.8接触网模型可拆分系统
    6.9土地利用模型可拆分系统
    6.10机务设备模型可拆分系统
    6.11车辆设备模型可拆分系统
    6.12动车组设备模型可拆分系统
    6.13给排水模型可拆分系统
    6.14环保模型可拆分系统
7模型轻量化
    7.1一般规定
    7.2桥梁基本模型和参考模型
    7.3隧道基本模型和参考模型
    7.4路基基本模型和参考模型
    7.5站场基本模型和参考模型
    7.6轨道基本模型和参考模型
    7.7线路基本模型和参考模型
    7.8接触网基本模型和参考模型
    7.9牵引变电基本模型和参考模型
    7.10电力基本模型和参考模型
    7.11土地利用基本模型和参考模型
    7.12景观基本模型和参考模型
    7.13给排水基本模型和参考模型
    7.14环保基本模型和参考模型
8视图表达
    8.1一般规定
    8.2视图命名和编号
        8.2.1铁路工程信息模型视图命名宜符合下列规定:
9外部参照
10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1一般规定
    10.2桥梁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3隧道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4路基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5站场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6轨道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7线路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8接触网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9牵引变电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10电力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11通信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12信号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13信息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14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15土地利用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16景观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17综合检测与维修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18机务设备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19车辆设备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20动车组设备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21给排水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0.22环保交付物内容及形式
11设计成果交付格式
    11.1一般规定
    11.2桥梁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2.1桥梁设计单元的划分
        11.2.2桥梁设计单元的命名
    11.3隧道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3.1隧道设计单元的划分
        11.3.2隧道设计单元的命名
    1 1.4路基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4.1路基设计单元的划分
        11.4.2路基设计单元的命名
    1 1.5站场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5.1站场设计单元的划分
        1 1.5.2站场设计单元的命名
    11.6轨道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6.1轨道设计单元的划分
        11.6.2轨道设计单元的命名
    11.7线路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7.1线路中心线设计单元划分
        11.7.2线路中心线设计单元命名
        11.7.3改移道路设计单元的划分
        11.7.4改移道路设计单元的命名
    11.8接触网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8.1接触网设计单元的划分
        11.8.2接触网设计单元的命名
    11.9牵引变电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9.1牵引变电设计单元的划分
        11.9.2牵引变电设计单元的命名
    1 1.10电力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 1.10.1电力设计单元的划分
        11.10.2电力设计单元的命名
    11.11通信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11.1通信设计单元的划分
        11.11.2通信设计单元命名
    1 1.12信号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12.1信号设计单元的划分
        11.12.2信号设计单元的命名
    1 1.13信息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13.1信息设计单元的划分
        11.13.2信息设计单元的命名
    11.14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 1.14.1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设计单元的划分
        11.14.2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设计单元命名
    11.15土地利用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15.1土地利用设计单元的划分
        11.15.2土地利用设计单元的命名
    11.16综合检测与维修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16.1综合检测与维修设计单元的划分
        11.16.2综合检测与维修设计单元的命名
    11.17机务设备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17.1机务设备设计单元的划分
        11.17.2机务设备设计单元的命名
    11.18车辆设备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 1.18.1车辆设备设计单元的划分
        1 1.18.2车辆设备设计单元的命名
    11.19动车组设备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 1.19.1动车组设备设计单元的划分
        1 1.19.2动车组设备设计单元的命名
    1 1.20给排水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20.1给排水设计单元的划分
        11.20.2给排水设计单元的命名
    11.21环保设计单元的划分及命名
        11.21.1环保设计单元的划分
        11.21.2设计单元命名
12渲染材质
    12.1一般规定
    12.2主要材质渲染方案

四、铁路调度电话系统通道自动保护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软交换的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的改造设计[D]. 白玥. 内蒙古大学, 2020(04)
  • [2]包头新都市区世纪220kV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D]. 蔡剑锐.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3)
  • [3]通信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D]. 梁瑶. 吉林大学, 2019(03)
  • [4]营口岭南66kV变电站设计[D]. 王小龙.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5]电力通信耦合网的关键节点辨识及脆弱性分析[D]. 刘垒. 湖南大学, 2019(06)
  • [6]戈壁环境下重力流输水管线的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D]. 杨挺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兴安盟扎旗66kV二龙山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D]. 赵坤. 长春工业大学, 2018(01)
  • [8]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统一安全管控研究[D]. 李赛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9]关于发布基于信息模型的铁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决议[J]. 铁路BIM联盟. 铁路技术创新, 2017(06)
  • [10]关于发布铁路工程信息模型表达标准的决议[J]. 铁路BIM联盟. 铁路技术创新, 2017(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