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时代的计算机远程教育网络与终身教育

一、论计算机远程教育网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终生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蔡健[1](2015)在《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我国特有的出版规制。它在降低交易成本、抑制机会主义、保护受众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报刊出版规制与组织出版自由权利相互博弈的产物。规制设计的初衷是:面向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规制与面向组织传播媒介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形成互补,调整所有具有连续性出版物特征的出版物,共同构建无缝对接的连续性出版物规制体系。然而,由于运行规制、规制客体法律属性存在局限性,这个初衷未能兑现。规制局限性即规制失灵。规制失灵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本文运用现代出版理论、政府规制理论、日常生活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理论,采用抽样、比较、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成因、特征和功能,梳理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的内容构成、认识演变和社会关联,选取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出版现状、存在问题及规制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规制创新提供参考借鉴。源自《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静态出版安全观的产物。它以消除负外部性为基点,以控制数量增长为重点,以强化实施进入规制、运行规制并漠视规制客体客观本质属性、客观经济属性为手段,旨在确保出版不出事。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出版规制。与此相反,动态出版安全观以鼓励正外部性为基点,以尊重出版自由权利为重点,以在强化内容规制、质量规制、激励性规制的同时放松进入规制、运行规制为手段,旨在实现文化影响力。这是一种脱胎于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规制变迁的内因是规制失灵,规制变迁的外因是规制对象的客观需求和制度环境的发展变化。1997年1月至今,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规制类型、规制体系均发生变迁。就规制类型来说,经济性规制经历了由不断强化到不断放松的变迁,社会性规制经历了由相对放松到不断强化的变迁,呈现“双拐点”现象。“双拐点”现象的表面原因是认识的变化,本质原因是出版安全观的变迁。就规制体系来说,规制变迁呈现“分界线”现象。“分界线”现象的动因也是出版安全观的变迁。意识形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集中反映和高度凝结。“双拐点”现象和“分界线”现象表明,出版安全观作为核心意识形态是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重要外因。2008年11月,江苏省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市属)审批权限下放到各省辖市。审批实践中,绝大多数省辖市依法执行进入规制,但也有个别省辖市擅自增加许可条件。这种情形同样存在于全国15个副省级市及其所在的11个省。另外,从《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市属)审批权限是否下放以及下放程度来看,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上述情况说明,出版安全观作为核心意识形态是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方向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意识形态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静态出版安全观与动态出版安全观的博弈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经济性规制不断放松的进程,其主要内容是以审批权限下放为代表的进入规制放松,与此同时,运行规制没有放松,规制客体客观本质属性、客观经济属性没有回归。现实生活中,“县市报”、“公关刊”、“理事会”、“数字化”等一直在挑战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运行规制。上述情况说明,规制变迁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国家规制主体应该发挥规制变迁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在借鉴参考江苏省及其他地区规制变迁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必须与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一致。规制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宏观上坚持动态出版安全观,中观上促使规制客体法律属性归位客观属性,微观上实现放松经济性规制、强化社会性规制与确保规制执行力有机统一,调整并不断优化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特点的市场经济出版规制。总之,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必须融入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规制创新相融合、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相结合、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相配合的基本路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胡玉福[2](2013)在《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四川农业科技110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已上升到竞争的第一要素,成为了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建设高效、持续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于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推动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川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四川农业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较快提升,但总体水平不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传输不畅,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开展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首先,对国内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回顾,明确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其次,从农业信息传输平台、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对四川农业信息平台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第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四川农户的农业信息需求: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分析和量测了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支付意愿,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农业信息服务支付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第四,在前面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四川农业信息的需求,农业信息传输平台、服务组织体系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行了框架设计,明确了建设的总体目标、原则、总体思路和建设方案,探讨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投资运行机制。第五,以提出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案为指导,对四川“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实证研究。第六,基于前述分析研究,提出了加强四川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四川在农业信息传输平台、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农业信息协同传输平台,现有信息传输平台集成共享性和互动性差,缺乏专家服务队伍支撑,功能单一,信息传输应用成本较高;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存在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管理体制不合理,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不健全,信息服务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农业信息开发利用存在信息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开发利用程度低,信息实用性差,指导性不强,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2)四川农户急需的农业信息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作物栽培及病虫害防治信息、作物及畜禽新种品信息、土壤施肥管理信息、畜禽养殖及病虫害防治信息、农业实用新技术信息和特色种养殖信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较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其总体信息需求强度相对较高,而且对新技术、新品种、农产品储藏加工、农产品市场等信息的需求更加偏好。四川大部分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具有支付意愿,其比例占受访农户的78.94%,但农户的支付意愿水平整体较低,其中对农业短信服务和农业电话咨询服务的支付意愿水平分别为1.63元/月和0.22元/分钟。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支付意愿受到农户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所处的环境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与农户年龄在10%水平上呈显着负相关;与农户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类型、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家庭年收入、所在地电视及通信网络条件、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状况、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等因素分布在1%、5%或10%水平上呈显着正相关。(3)在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农业信息资源支撑体系、农业信息传输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三方面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三位一体”基本框架,三大体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完成农业信息的服务功能,其中,农业信息资源支撑体系是农业信息分服务的基础,发挥着“水库”和“蓄水池”的作用;农业信息传输体系信息服务的重要环节,发挥着“桥梁”和“渠道”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推广应用的组织保障。(4)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公共品的基本特性,但不同农业信息服务类型非排他和非竞争性质和程度不同,从而具有不同供给机制选择。公益型农业信息服务投资运行机制和商业型农业信息服务投资运行机制均存在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将两种投资运行机制相结合,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投资运行机制,才能为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5)实证研究表明,四川“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以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知识库、农业科普视频数据库和农业专家系统为支撑,以集电话、电视、网络、短信等多种传输技术为一体的协同传输平台为信息传输手段,以省-市-县-乡4级组织运行体系为保障,以专家队伍为支撑,实现了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传输技术的集成、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的创新,推动了农业信息的传输和应用,提高了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率,为有效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开辟了新的途径。构建的政府投资为主、企业赞助为辅、适当有偿服务相结合的长效投资运行机制,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了长期持续的资金支持,实现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6)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了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传输协调平台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创新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的特色和创新如下:(1)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农户的信息需求特征进行实地调研,在此找准问题、摸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基本框架,并开展了四川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应用实证研究。研究不仅丰富了农业信息化的相关理论,也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参考。(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创新。论文从系统角度出发,在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从农业信息资源支撑体系、农业信息传输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三方面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三大体系“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实现了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农业信息传输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农业信息服务组织运行机制的创新,提高了农业信息的传输和应用效率,促进了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的有效解决。(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投资运行机制创新。论文在公共产品理论分析、实地调查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投资、企业赞助为辅和适当有偿信息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长效投资运行新机制和模式,为有效破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提供新思路。

金裔婕[3](2011)在《网络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的研究 ——基于2003-2010年数据》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经济,被视为人类社会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重大革命,即信息革命的产物,它是基于二十世纪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亦被视为新商业文明的代表。这种商业文明带来的新的生产力以及以诚信、分享、责任为基本特征的制度体系,极大地影响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加快促进人类从工业革命向信息革命升级。本文就网络经济这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国民经济整体以及各部门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展开讨论。全文内容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整体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并通过文献综述,详细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网络经济发展之于国民经济影响的各类文献资料;第二章首先明确了网络经济的概念以及其特点,然后通过比较国内外互联网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的现状,总结得出网络发展以及网络应用在我国所呈现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首先搜集了近八年网络经济市场规模和GDP的数据,通过简单的回归模型分析了网络经济发展之于国民经济的数量化影响,然后从产业结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资源分配、就业产出以及税收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网络经济发展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第四章则从国民经济中非金融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以及住户部门等角度,阐述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对其产生的影响;第五章则根据上文中所描述的网络经济在现阶段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第六章为本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归纳了全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方向和重点。本文在建立网络经济市场规模与GDP的回归模型基础上,结合网络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国民经济的增长相对于网络经济市场规模的扩大具有一年的滞后性;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国民经济中的税收制度和经济衡量指标等方面提出了质疑;而只有进一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市场监管以及诚信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才能进一步促进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商业文明的发展。

李盛欣[4](2009)在《基于ASP.NET远程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技术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优势的远程教育就是其技术发展的结果。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发展,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起到了巨大的改进作用,它极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方便的、自由的学习平台。本文介绍的远程教育系统采用基于ASP.NET的三层体系结构,ASP.NET以其优异的跨平台性和可操作性,越来越多地被编程技术人员采用作为开发平台。本文首先对远程教育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以及对设计所用到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接着对远程教育各个子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概要设计,重点详细介绍了远程教育系统中的考试子系统,并对其进行详细设计以及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考试子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自动组卷算法的实现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自动组卷算法就是计算机根据用户的组卷约束条件,自动在题库中搜索出最优的试卷。基于生物进化理论的遗传算法,在通过类似生物进化过程的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使得遗传算法具有问题全局寻优的功能。因此本系统考试子系统中的自动组卷功能就是采用了遗传算法来实现的。为了使遗传算法更加适应于自动组卷策略,本文给出了遗传算法的改进方案。遗传算法在自动组卷中的运用,其组卷的效果与遗传算法中的控制参数有很大的关联,最后本文对遗传算法的主要控制参数进行了实验,使用Matlab工具软件得到相应的数据结果,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控制参数对组卷结果的影响。

王晓丽[5](2009)在《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现代远程》文中提出远程教育是现代社会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随着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学系统迅速发展,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各自长处,寻求并设计一种教学平台能将两种教学模式融洽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全新教学模式是我们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来介绍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采用这种非面对面教学形式的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各种多媒体技术联络师生并承载一定的课程内容,学生提问和老师答疑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体现了网上教育的开发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是真正的不受时空的限制,且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加有利的整合和利用,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我们利用先进的ASP.NET网络动态交互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采用Oracle 10g作后台数据库服务器,试开发了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远程教育网站。该网站主要由学生学习系统、教师教学系统、教学系统管理、在线自测评估系统等多个系统构成,同时还对ASP.NET现代远程教育网站的访问控制与角色权限管理进行一定的探讨与研究。

闫彬[6](2009)在《远程协同教育平台的研究和实现》文中认为在我国,远程教育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平台主要用来向学生提供信息和知识,缺乏对师生交流互动和协同工作的支持,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认真研究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和远程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本文将CSCW的思想和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提出了发展计算机支持的远程协同教育CSCDE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Distance Education),以实现远程协同教学、异地协作学习、异地协同管理和异地协同工作。从实现CSCDE的角度出发,本文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和工业界构建集成信息环境的经验,研究了远程协同教育需要的数字化信息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建立了数字化信息环境模型。根据在线交互和学习平台的需求,重点研究了构成要素中的远程协同教育平台的功能、总体框架和架构、工作流程、数据库,并在分析和比较了所构建平台的各种实现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平台中协同编写教材等功能模块。初步试验表明,远程协同教育平台有助于提高各方面工作效率。

江雪[7](2008)在《论现代远程教育》文中提出本文在对远程教育的基本模式和结构学习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研究了远程教育的特点。

赵华[8](2008)在《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在国际市场上、传统农业因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成本所形成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甘肃省是中国西部落后的内陆省份,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但是甘肃省不具备发展传统农业的优势:自然条件恶劣,社会资源匮乏。所以,发展甘肃省农业既不能依靠增加土地投入,也不能依靠增加劳动投入,而只能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强有力的知识产权制度支撑。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将影响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激励科技创新,形成农业区域优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甘肃农业的发展。本研究运用知识产品理论、知识价值理论、知识生产理论、知识消费理论、知识经济资源配置理论、法定垄断原则和利益平衡原理,对比分析了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在农业知识产权中不同的保护方法,对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了初步的反思;概括归纳了甘肃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从生产、主导、市场、主体、消费、信息化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因素,归纳出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甘肃省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了知识产品的生产;甘肃省技术市场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知识产品交换价值的发挥;甘肃省地方政府的主导功能不够完善,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甘肃省知识产权主体保护不到位,导致了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甘肃省农民缺乏消费农业知识产品的能力,导致了技术市场买方的相对缺位;甘肃省农业的信息化进程缓慢,导致市场交易不畅。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加强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对策是:1.加大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力度;2.健全甘肃省技术市场体系;3.完善甘肃省地方政府主导功能;4.加强甘肃省知识产权主体保护;5.提高甘肃省农民消费知识产品的能力;6.加快甘肃省农业信息化进程。

周红生,陈怀勇[9](2007)在《改进自学考试工作的几点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学考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方法、考试制度、教育制度。它以崭新的教育形态,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奇迹。它像冲锋号,鼓励千万学子在不同岗位、不同时间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它像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改变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使各类学子求学有门;它更像催化剂,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促使多种形式办学的局面迅速出现。

张家麟[10](2007)在《信息化建设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兼论高校农业科教网络联盟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可以概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业时代,在那个时代,“土地和劳动力”成为时代中心的决定因素。第二个阶段是工业时代,在那个时代,“资本和机器”成为时代中心的关键因素。第三个阶段则是现代人类所处于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一信息”成为时代中心的成败因素。知识(信息)取代了土地、资本、机器,改变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要素。在这个时代,谁拥有知识(信息),谁将拥有竞争力、生存力、战斗力、财富力与可持续发展力。农村是土地生产的域场,是目前提供人类食物生存的主要基地。中国,一个地大物博,以农业发展为历史主轴的古老国家,即使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她近代快速的发展,在目前,仍然有众多的人口,是从事务农的生产工作,农民在广大的土地上,缺少信息流通,在生产、供给、销售的流程中,都显现出贫穷与落后。一个新锐、以人为本、强调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政府,针对目前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相关于“三农”的一系列政策,追求要从“温饱”进入“小康”的新社会主义成果,在这~改变历程中,必须依靠许多科学与人文因素注入才能有所效果,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必要工具——网络,必将成为重要手段,没有网络中的信息产生与实用,这一面向21世纪的宏伟工程,将无法达成。本研究即是在这一概念之下进行,针对目前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发展与现况,提出对比性的综合论证,然后建立设计一个可以操、实证性的整合模型,并在河北省曲周县进行了实证操作,得出可操作化的优缺点成果,提供政府可参考性意见,并导入商业模式市场化的机制运行建议,以加快农村的建设,解决贫穷与产值低落的解决之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贫穷一定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经济的成长,其必然也须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而农村进行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其结果与可持续发展必然造成直接且正面的关联性。本研究延伸此一问题,论述其必然的关联性,提出信息化建设成功,必然可以解决贫困,并且藉由信息流可以充实精神文明,进而对可持续发展做出正面贡献的论证。本研究共计分成五章。第一章介绍我国农村信息化政策、发展与现况,旨在强调信息化科技发展与社会变化之关联性,同时引述国外农村信息化实证过程资料,导引出差异化,以大量资料佐证本研究立论之重要性。第二章提出“高校农业科技教育联盟网”之设计模型,创新高等农业院校信息化资源整合之建议,提出各项具体可行的模型操作设计,并打造天、地、人三网之新概念。第三章将目标模型具体在河北省曲周县小范围之实证结果陈述,提出模型之操作化若干问题与检讨。第四章论证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对农村可持续发展担任着重要的关键角色,并论述可持续发展之缘由、过程以及对社会的重要性。第五章提出研究结论与研究对策因素,并对后续研究及科技政策实施,提出市场化之建言。是为本论文之结构。

二、论计算机远程教育网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终生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计算机远程教育网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终生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基本概念
        1.3.2 概念辨析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理论基础
        1.5.1 现代出版理论
        1.5.2 政府规制理论
        1.5.3 日常生活理论
        1.5.4 公共产品理论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概述
    2.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法律渊源
    2.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成因分析
        2.2.1 基于组织行为视角的分析
        2.2.2 基于组织传播视角的分析
        2.2.3 基于组织生活视角的分析
    2.3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基本特征
        2.3.1 互动性
        2.3.2 依附性
        2.3.3 针对性
        2.3.4 互益性
        2.3.5 思想性
    2.4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主要功能
        2.4.1 工作指导
        2.4.2 信息沟通
        2.4.3 形象塑造
        2.4.4 资料留存
        2.4.5 文化娱乐
    2.5 小结
第3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及其变迁
    3.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及制度
        3.1.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
        3.1.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制度
    3.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历时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3.2.1 社会性规制变迁
        3.2.2 经济性规制变迁
    3.3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共时性研究——以江苏省省辖市为例
        3.3.1 社会性规制抽样分析
        3.3.2 经济性规制抽样分析
    3.4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分析
        3.4.1 规制变迁原因分析
        3.4.2 规制变迁方式分析
        3.4.3 规制变迁特征分析
        3.4.4 规制变迁局限性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规制视角下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发展阶段
        4.1.1 过渡期(1997年1月—2001年12月)
        4.1.2 紧缩期(2002年1月—2008年8月)
        4.1.3 壮大期(2008年9月至今)
    4.2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现状分析
        4.2.1 总体状况分析
        4.2.2 典型案例描述分析
    4.3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抽样分析
        4.3.1 出版形式
        4.3.2 经费来源
        4.3.3 从业人员
        4.3.4 出版质量
        4.3.5 数字化
        4.3.6 发展建议
    4.4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问题分析
        4.4.1 影响出版发展的静态问题
        4.4.2 挑战现行规制的动态问题
    4.5 小结
第5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
    5.1 规制创新目标
        5.1.1 维护和保障社会组织的基本政治权利
        5.1.2 肯定和发挥资源配置的市场决定作用
        5.1.3 涵养和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实力
        5.1.4 保护和实现内部资料的日常生活价值
    5.2 规制创新原则
        5.2.1 职权法定原则
        5.2.2 公开透明原则
        5.2.3 属性归位原则
        5.2.4 宽严相济原则
    5.3 规制创新思路
        5.3.1 在宏观上创新规制理念定位
        5.3.2 在中观上创新规制客体认识
        5.3.3 在微观上创新规制内容调整
第6章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2)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四川农业科技11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1.1 国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综述
        1.2.1.2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2.1 国内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综述
        1.2.2.2 国内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的综合动态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整体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信息
        2.1.2 农业信息
        2.1.3 信息服务
        2.1.4 农业信息服务
        2.1.5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息生产力理论
        2.2.1.1 信息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涵
        2.2.1.2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2.2 系统科学理论
        2.2.2.1 系统理论的内涵
        2.2.2.2 系统分析法及其特征
        2.2.2.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系统性分析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3.1 公共物品的特性及供给机制
        2.2.3.2 农业信息服务的公共品特性
        2.2.3.3 农业信息服务的供给机制
        2.2.3.4 农业信息服务投资运行机制
        2.2.4 农业信息需求层次理论
        2.2.4.1 信息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内涵
        2.2.4.2 农业信息需求层次理论
        2.2.5 管理活动相对封闭原理
        2.2.5.1 相对封闭原理的内涵
        2.2.5.2 相对封闭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2.5.3 农业信息服务活动相对封闭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3.1 四川省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社会经济
        3.1.3 农业基本概况
    3.2 农村信息传输平台建设现状
        3.2.1 农村通讯网络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
        3.2.2 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3.2.3 农业信息网络传输平台初具规模
        3.2.4 电话和短信传输平台发展较快
        3.2.5 电视广播传输平台建设继续推进
    3.3 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现状
        3.3.1 农业信息服务行政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3.3.2 农业信息组织服务机构逐步健全
        3.3.3 农业信息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3.3.4 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向基层延伸
    3.4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4.1 初步建立了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采集系统
        3.4.2 农业信息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取得一定成效
        3.4.3 初步形成农业信息采集与发布服务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信息传输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农村信息传输基础设施薄弱
        4.1.2 信息传输平台集成共享性差
        4.1.3 信息传输平台信息单向流动
        4.1.4 信息传输平台低成本问题亟待解决
        4.1.5 信息传输平台缺乏专家支撑,实用性差
    4.2 农业信息组织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4.2.2 管理体制不合理,部门协调分工不明确
        4.2.3 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不健全
        4.2.4 服务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4.2.5 配套政策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4.3.1 信息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
        4.3.2 农业信息开发利用程度低,信息资源缺乏
        4.3.3 信息资源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对接
        4.3.4 信息实用性较差,指导性不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户视角的信息需求
    5.1 四川农户的农业信息需求分析
        5.1.1 研究方法
        5.1.2 农户的信息意识
        5.1.3 农户的农业信息需求类型和强度
        5.1.3.1 农户总体的农业信息需求
        5.1.3.2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农户的信息需求
        5.1.3.3 不同生产经营规模农户的信息需求
        5.1.3.4 不同家庭收入农户的信息需求
        5.1.3.5 不同文化程度农户的信息需求
        5.1.4 农户的农业信息来源
        5.1.5 农户的农业信息获取渠道
        5.1.5.1 农户拥有的信息设备
        5.1.5.2 农户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
    5.2 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支付意愿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5.2.3 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支付意愿
    5.3 农业信息服务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研究假设及模型选择
        5.3.2 数据来源及数据分析
        5.3.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框架设计
    6.1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6.2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
        6.2.1 系统性原则
        6.2.2 政府主导原则
        6.2.3 易用性原则
        6.2.4 针对性原则
        6.2.5 时效性原则
        6.2.6 效益原则
    6.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6.4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6.4.1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6.4.2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
        6.4.2.1 农业信息资源支撑体系
        6.4.2.2 农业信息传输体系
        6.4.2.3 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
    6.5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投资运行机制
        6.5.1 公益型投资运行机制
        6.5.2 商业型投资运行机制
        6.5.3 混合型投资运行机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证研究
    7.1 四川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7.1.1 农业信息资源支撑体系建设
        7.1.1.1 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
        7.1.1.2 农业专家知识数据库
        7.1.1.3 农业科普视频数据库
        7.1.1.4 农业专家系统开发
        7.1.2 农业信息传输协调平台建设
        7.1.2.1 农业信息声讯传输平台
        7.1.2.2 农业信息短信传输平台
        7.1.2.3 农业信息视频传输平台
        7.1.2.4 农业网络传输平台
        7.1.3 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7.1.3.1 省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
        7.1.3.2 市、县农业科技110指挥分中心
        7.1.3.3 乡镇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站
        7.1.4 投资运行机制构建
    7.2 四川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服务方式和效果
        7.2.1 服务范围和方式
        7.2.1.1 农业信息服务范围
        7.2.1.2 农业信息服务方式
        7.2.2 服务效果
        7.2.2.1 咨询访问量
        7.2.2.2 社会效益
        7.2.2.3 经济效益
    7.3 服务体系的综合评价
        7.3.1 评价模型选择
        7.3.2 模糊综合评价
        7.3.3 评价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8.1 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8.1.1 明确政府在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8.1.2 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组织调控职能
        8.1.3 加大政府对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的制度和资金支持力度
        8.1.4 政府要为农业信息服务创造良好政策和法规环境
    8.2 建设快速、高效的农业信息传输平台
        8.2.1 完善农村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8.2.2 加强多技术集成的农业信息传输协调平台建设
    8.3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8.3.1 建立需求导向的信息资源开发模式
        8.3.2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8.3.3 注重农业信息质量,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实用性
        8.3.4 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数据库
        8.3.5 开发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
    8.4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8.4.1 健全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8.4.2 加强农业信息员队伍建设
        8.4.3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和激励机制
    8.5 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创新
        8.5.1 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8.5.2 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农业信息服务市场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四川农户对农业信息需求及支付意愿问卷调查表
    附表二:四川“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主体问卷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发表论文
致谢

(3)网络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的研究 ——基于2003-2010年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经济综述及其发展现状
    2.1 网络经济综述
    2.2 网络经济国内外发展现状
第三章 网络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的影响
    3.1 网络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数量分析
    3.2 网络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影响
第四章 网络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
    4.1 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影响
    4.2 对金融机构部门的影响
    4.3 对政府部门的影响
    4.4 对住户部门的影响
第五章 促进网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积极投入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
    5.2 加强金融监管以监督市场秩序
    5.3 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扶持
    5.4 加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
    5.5 重视产业内部间以及与其他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总结
    6.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ASP.NET远程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 论
    1.1 远程教育的定义
    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3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1.5.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的理论介绍
    2.1 体系结构及其发展
        2.1.1 C/S(Client/Server)模式
        2.1.2 B/S(Brower/Server)模式
    2.2 构建开发环境
        2.2.1 网站开发环境
        2.2.2 服务器端配置
        2.2.3 客户端配置
    2.3 主要技术介绍
        2.3.1 ASP.NET 简介
        2.3.2 Ajax
        2.3.3 SQL Server 2000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远程教育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概述
    3.2 系统功能要求
    3.3 系统设计原则
    3.4 系统的组成
        3.4.1 资料管理子系统
        3.4.2 教学过程子系统
        3.4.3 在线考试子系统
        3.4.4 权限管理子系统
    3.5 系统总体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试子系统模块设计
    4.1 考试子系统需求分析
        4.1.1 基本功能分析
        4.1.2 考试子系统需求建模
    4.2 考试子系统概要设计
        4.2.1 功能设计
        4.2.2 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4.3 考试子系统详细设计
        4.3.1 登录
        4.3.2 题库管理
        4.3.3 试卷管理
        4.3.4 考试管理
        4.3.5 在线考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进的遗传算法应用于自动组卷
    5.1 相关指导理论
    5.2 自动组卷算法分析
        5.2.1 自动组卷的现状
        5.2.2 常用组卷算法的分析
    5.3 遗传算法的概述
        5.3.1 遗传算法发展历史
        5.3.2 遗传算法的特点
        5.3.3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5.4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5.5 遗传算法在自动组卷中的实现
        5.5.1 组卷的约束条件
        5.5.2 组卷的数学模型
        5.5.3 遗传算法的应用
    5.6 遗传算法的改进
    5.7 控制参数对实验结果影响的讨论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本文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5)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现代远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教学模式与体制的探讨
        1.1.1 传统教学模式
        1.1.2 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1.1.3 近年来国外网上教学发展历程
        1.1.4 近年来国内网上教学发展历程
    1.2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
    1.3 本课题的选题来源应用价值
    1.4 本课题的研究的内容
    1.5 本课题的研究的主要难题
第二章 软件开发技术研究
    2.1 NET 平台简介
    2.2 NET 平台概述
    2.3 NET Framework
    2.4 通用语言运行时 CLR
        2.4.1 托管
        2.4.2 程序集
        2.4.3 中间语言
        2.4.4 通用类型系统
        2.4.5 通用语言规范
        2.4.6 垃圾收集
    2.5 ASP.NET 技术访问 Oracle 数据库的技术
        2.5.1 ASP.NET 技术
        2.5.2 ASP.NET 简介
        2.5.3 Visual Studio .NET 简介
        2.5.4 利用 ASP.NET 与 ADO.NET 访问 Web 数据库
        2.5.5 Oracle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的管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站设计
    3.1 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站规划与目标
    3.2 三门峡中专远程教育网站开发环境
        3.2.1 软件开发方法选择
        3.2.2 硬件开发环境
        3.2.3 系统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
    3.3 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站设计
        3.3.1 现代远程教育网站实现结构模型
        3.3.2 现代远程教育网站功能结构设计
    3.4 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站系统分析
        3.4.1 现代远程教育网站工作流分析
        3.4.2 现代远程教育网站 UML 分析
    3.5 现代远程教育网站数据库设计
        3.5.1 现代远程教育网站数据流程图分析
        3.5.2 现代远程教育网站系统 E-R 模型构建
        3.5.3 数据库逻辑设计
    3.6 现代远程教育网站的部分系统实现
        3.6.1 在线自测评估系统功能
        3.6.2 在线自测评估系统学生登陆页面实现
        3.6.3 在线自测评估系统在线考试页面实现
        3.6.4 在线自测评估系统成绩浏览页面实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站安全访问控制的探讨
    4.1 Windows 服务器 NTFS 访问权限设置
    4.2 IIS 的验证和授权
    4.3 基于WINDOWS 的验证
    4.4 基于FORM 的验证
    4.5 URL 授权资源控制
    4.6 防止 SQL 注入攻击
    4.7 阻止页面非法访问
    4.8 限制上传文件的类型
    4.9 加密 ASP.NET 页面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远程协同教育平台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远程协同教育的技术基础和发展背景
    2.1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2.1.1 协同模式
        2.1.2 协同内容
        2.1.3 协同感知
        2.1.4 协同控制机制
        2.1.5 协同工作环境
        2.1.6 协同工具和支撑技术
        2.1.7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的应用
    2.2 远程教育
        2.2.1 广播电视远程教育
        2.2.2 网络远程教育和E-learning
    2.3 远程协同教育
        2.3.1 远程协作学习CSCL和协同教育
        2.3.2 支持远程协同教育的数字化信息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远程协同教育平台分析
    3.1 协同教育平台功能及其支撑技术
        3.1.1 远程协同教学
        3.1.2 远程协作学习
        3.1.3 异地协同管理
        3.1.4 异地协同工作
    3.2 协同教育平台总体框架分析
        3.2.1 星形集中式模型
        3.2.2 对称分布式模型
        3.2.3 混合分布式模型
        3.2.4 三种模型的比较
    3.3 协同教育平台访问控制分析
    3.4 协同教育平台并发控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远程协同教育平台的实现
    4.1 平台功能设计
    4.2 平台架构设计
        4.2.1 三层架构
        4.2.2 J2EE体系结构
        4.2.3 MVC设计模式
        4.2.4 Struts框架
        4.2.5 远程协同教育平台架构
    4.3 工作流的实现
        4.3.1 工作流程设计
        4.3.2 工作流引擎算法
    4.4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4.4.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4.4.2 数据库设计
    4.5 其它关键技术
        4.5.1 访问控制
        4.5.2 并发控制
        4.5.3 信息配置与数据交换技术
        4.5.4 异步交互技术
        4.5.5 数据库交互技术
    4.6 系统安全的实现
    4.7 开发工具和运行环境
    4.8 测试和效益分析
        4.8.1 测试内容
        4.8.2 测试环境
        4.8.3 测试方法和结果
        4.8.4 效益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8)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农业知识产权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2.1 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2.1.1 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
        2.1.2 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
    2.2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理论
        2.2.1 知识经济的相关理论
        2.2.2 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
    2.3 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
        2.3.1 美国
        2.3.2 欧洲
        2.3.3 日本
        2.3.4 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2.4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况
        2.4.1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立法现状
        2.4.2 农业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2.4.3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
    2.5 对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反思
        2.5.1 政府主导功能积极,农业知识产权主体保护消极
        2.5.2 与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章 甘肃省农业知识保护现状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 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3.1.1 甘肃省知识产权司法行政保护状况
        3.1.2 甘肃省农业专利权保护现状
        3.1.3 甘肃省农业商标权保护现状
        3.1.4 甘肃省农业着作权保护现状
        3.1.5 甘肃省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现状
    3.2 影响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因素分析
        3.2.1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2.2 政府主导功能的发挥
        3.2.3 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保护行为
        3.2.4 技术市场体系
        3.2.5 知识产品消费
        3.2.6 农业信息化进程
第四章 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了农业知识产品的生产
        4.1.1 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的优势不明显
        4.1.2 农业科技机构分散严重
        4.1.3 农业科技创新的分工不明确
        4.1.4 缺乏农业科技研发计划和协作精神
        4.1.5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4.2 技术市场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知识产品交换价值的发挥
        4.2.1 技术市场的技术服务功能有待发展
        4.2.2 技术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过多地改善
        4.2.3 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资金短缺
        4.2.4 没有建立好技术市场的价格机制
    4.3 地方政府的主导功能不够完善,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
        4.3.1 地方性知识产权规章制度不完善
        4.3.2 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工作机制需要协调
        4.3.3 知识产权保护经费投入不足
        4.3.4 对权利主体的知识产权培训、对社会宣传需要加大
        4.3.5 对动植物新品种保护不够重视
    4.4 知识产权权利主体保护不到位,导致了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
        4.4.1 企事业单位等权利人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
        4.4.2 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缺乏基本制度
        4.4.3 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严重
        4.4.4 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水平低
        4.4.5 企事业单位缺乏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规则和惯例知识
    4.5 农民缺乏消费农业知识产品的能力,导致了农业技术市场的买方相对缺位
    4.6 农业的信息化进程缓慢,导致市场交易不畅
第五章 加强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
        5.1.1 加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
        5.1.2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
        5.1.3 促进产学研结合
        5.1.4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5.1.5 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5.2 健全甘肃省技术市场体系
    5.3 完善甘肃省地方政府的主导功能
        5.3.1 制定地方性知识产权保护行政规章和激励政策
        5.3.2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1) 在知识产权保护中政府要实现正确的定位
        (2) 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构建合理的政府职能
        (3) 建立协调的政府关系
    5.4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保护
        5.4.1 提高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5.4.2 建立健全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5.4.3 健立健全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5.4.4 强化和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5.5 提高甘肃省农民对农业知识产品的消费能力
        5.5.1 开办各种形式的农民教育
        5.5.2 提高包括电脑在内的大众媒体覆盖率
        5.5.3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5.5.4 加大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
        5.5.5 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对知识产品的需求和支付能力
    5.6 加快甘肃省农业信息化进程
        5.6.1 强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服务和应用水平
        5.6.2 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5.6.3 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5.6.4 加强队伍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5.6.5 在体系建设中突破难点,实现信息进村入户
        5.6.6 强化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农业信息质量和网络安全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10)信息化建设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兼论高校农业科教网络联盟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研究概念与问题提出
    2. 研究定位动机及目的
    3. 研究区域选择的定义
    4. 研究模型设计与价值
第一章 农业信息化政策现况及面临问题
    1. 农业信息化政策与现况
    2. 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现况
    3. 农业信息化在国外现况
    4. 农业信息化当前之问题
第二章 目标模型构建——高校农业科技教育网络联盟
    1. 模型定义——以知识资源结合空间
    2. 模型论述——以全向整合促进协作
    3. 模型价值——以科学构建发展网络
    4. 模型运营——以市场导入商业操作
    5. 模型效益——以优势配置创新农村
第三章 目标模型河北省曲周县试点过程与探讨
    1. 试点过程与执行
    2. 实证成果与经验
    3. 存在问题与应对
    4. 试点后相关建议
第四章 信息化建设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1. 农村可持续发展内涵
    2. 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
    3. 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
    4. 信息化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5. 信息化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五章 研究结论、对策与后续发展建议
    1. 信息政策决定商业运作成败
    2. 信息整合创造财富最优对策
    3. 信息科技促成跨越组织合作
    4. 信息成果决定和谐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四、论计算机远程教育网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终生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蔡健. 南京大学, 2015(01)
  • [2]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四川农业科技110为例[D]. 胡玉福.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4)
  • [3]网络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的研究 ——基于2003-2010年数据[D]. 金裔婕.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0)
  • [4]基于ASP.NET远程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盛欣. 湖南大学, 2009(02)
  • [5]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现代远程[D]. 王晓丽.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3)
  • [6]远程协同教育平台的研究和实现[D]. 闫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2)
  • [7]论现代远程教育[J]. 江雪. 希望月报(上半月), 2008(06)
  • [8]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D]. 赵华.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
  • [9]改进自学考试工作的几点建议[J]. 周红生,陈怀勇. 山西教育(教师教学), 2007(12)
  • [10]信息化建设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兼论高校农业科教网络联盟实证分析[D]. 张家麟. 山西大学, 2007(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